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其制造方法以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积密度高、 初期亲水性、 耐久亲水性、 液体扩散性、 液体蒸散性、 透湿性、 透气性、 柔软性、 耐起毛性、 伸缩性以及触感优异, 且发粘性小的适合作为构成生理 用卫生巾、 卫生护垫 (pantyliner)、 失禁护垫、 纸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片材, 例如表面片材、 第二片材、 包裹吸收体的片材 ( 芯部包裹物, core wrap) 或背面片材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背景技术
非织造布由于其透气性、 柔软性优异, 因而广泛用作要求快速地使排出或排泄的 经血或尿等液体转移至吸收体的吸收性能以及与使用者或操作者的皮肤接触的面柔软、 对 皮肤的刺激小这样的表面特性的纸尿布、 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用的表面片材或背面 片材。
于是, 作为改进表面片材的皮肤触感、 回湿 (wet backing) 性的方法, 例如, 在专 利文献 1 中提出了将高收缩性纤维片材和低收缩性或非收缩性的非织造布进行层叠一体 化, 然后进行热处理使高收缩性纤维片材收缩, 从而在表面上形成褶皱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 2 中提出了将通过热风处理赋予了膨松性而成的膨松非织造布与经热处理卷曲的潜在卷曲 性纤维非织造布层叠的方法。
另外, 作为改进排泄的尿等液体的吸收、 转移速度的方法, 例如, 在专利文献 3 中 提出了一种形成具有复相结构的非织造布的方法, 其中所述复相结构具有疏水性纤维层与 亲水性纤维层以层状重叠而成的膨松的难透水性部分和疏水性纤维与亲水性纤维混在一 起而形成的透水性部分, 在专利文献 4 中提出了一种形成将亲水性纤维与拒水性纤维混合 而形成的非织造布的方法。
然而, 对非织造布进行热处理而赋予膨松性的方法工艺复杂, 并且形成非织造布 的纤维不会由于热处理而变细, 根据情况有时还会热收缩而导致纤维直径变粗, 无论怎样 都存在因热处理而导致柔软性、 触感下降的可能。 另外, 混合了亲水性纤维和拒水性纤维的 非织造布的液体扩散性不足, 无法获得兼具柔软性、 液体扩散性的表面片材。
另一方面, 在专利文献 5 中, 作为使由丙烯系聚合物形成的纺粘非织造布等非织 造布亲水化的手段, 提出了添加聚氧乙烯烷基醚等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的方法。通过添加 这种表面活性剂, 可知虽然初期的亲水性 ( 其表示一般广义的亲水性。在本说明书中, 为了 与耐久亲水性进行区分, 有时也记作初期亲水性 ) 有所改善, 但耐久亲水性 [ 指在比通常的 室温稍高程度的温度 ( 大约 40℃左右 ) 以上的环境下暴露一定时间后的亲水性, 在本说明 书中, 下同 ] 差。
另外, 对于上述背面片材, 有将排出或排泄的经血、 尿、 汗等液体较宽地扩散、 以及 使吸收的液体在短时间内蒸发的要求, 作为对其改良的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 6 中提出了将 疏水性片材和亲水性片材组合来制作尿布的方法。
但是, 由于将片材组合的方法的工艺复杂, 并且, 仅尿布的一部分吸收液体, 因此 液体有可能残留在尿布内。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6-128853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3-250836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 日本特开 2002-20957 号公报 专利文献 4 : 日本特开 2004-73759 号公报 专利文献 5 : 日本特开 2006-188804 号公报 专利文献 6 : 日本特开 2003-235892 号公报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是 : 开发一种初期亲水性、 耐久亲水性、 液体扩散性、 液体蒸散性、 透湿性、 透气性、 柔软性、 耐起毛性、 伸缩性以及触感优异, 且发粘性小的适合作为生理用卫 生巾、 卫生护垫、 失禁护垫、 纸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 第二片材、 包裹吸收体的片材 ( 芯部包裹物 ) 或背面片材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为了解决该课题而进行了各种研究, 结果发现通过对将热塑性弹性体长纤维与进 行了亲水化处理的热塑性树脂长纤维进行混纤而成的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挤压, 可以解决上 述课题。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其是含有 90 ~ 10 重量%的亲水化处理而成 的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和 10 ~ 90 重量%的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的混纤纺粘非织造 布,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方向的强度比 [ 伸长最大强度时的伸长率 ( 最大点伸长率 ) 的 20%时的强度 / 最大强度 ] 为 40%以下, 并且体积密度在 0.10 ~ 0.40g/cm3 的范围内。
另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将含有 90 ~ 10 重量%的亲水化处理而成的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和 10 ~ 90 重量%的热塑性弹 性体 (B) 长纤维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一部分热熔合后,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在至少一 个方向上进行拉伸, 然后使其松弛, 接着对松弛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挤压。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兼具有体积密度高、 初期亲水性、 耐久亲水性、 液体扩 散性、 液体蒸散性、 透湿性、 透气性、 柔软性、 耐起毛性、 伸缩性和触感优异, 以及发粘性小的 特征, 因此可以适合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或第二片材或背面片材。
附图说明
图 1 是齿轮加工机的概略图。
图 2 是齿轮加工机的齿轮和齿轮加工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示意图。
图 3 是一部分被挤压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平面概略图。
图 4 是一部分被挤压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平面概略图。
图 5 是一部分被挤压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平面概略图。
图 6 是一部分被挤压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平面概略图。图 7 是一部分被挤压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平面概略图。 图 8 是一部分被挤压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平面概略图。 图 9 是一部分被挤压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平面概略图。具体实施方式
< 热塑性树脂 (A)>
作为形成本发明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成分之一即成为热塑性树脂长纤维的原料 的热塑性树脂 (A), 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热塑性树脂。 所述热塑性树脂 (A) 是和后述的热塑 性弹性体 (B) 不同的树脂状聚合物, 通常是熔点 (Tm) 为 100℃以上的结晶性聚合物或玻璃 化温度为 100℃以上的非晶性聚合物。这些热塑性树脂 (A) 中, 优选结晶性的热塑性树脂。
另外, 在热塑性树脂 (A) 中, 优选采用使用该热塑性树脂并通过公知的纺粘非织 造布的制造方法制得的非织造布的最大点伸长率为 50%以上、 优选为 70%以上、 更优选为 100%以上, 并且具有几乎不会弹性回复性质的热塑性树脂 ( 伸长性热塑性树脂 )。如果使 用这种伸长性热塑性树脂, 则在将其与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混纤所得的混纤纺粘非织 造布用作例如表面片材时, 对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加工, 使伸长性热塑性树脂长纤 维和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拉伸后, 释放应力时, 仅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弹性回复, 拉长了的 ( 伸长了的 ) 伸长性热塑性树脂长纤维未弹性回复而褶曲, 在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中表现出膨松感, 并且伸长性热塑性树脂长纤维由于伸长而变细, 柔软性、 触感变好, 同时 可以赋予停止伸长的功能。另外, 包含热塑性树脂 (A) 的纺粘非织造布的最大点伸长率的 上限未必存在限定, 但通常为 300%以下。 作为热塑性树脂 (A), 具体来说, 可以例示 : 作为乙烯、 丙烯、 1- 丁烯、 1- 己烯、 4- 甲 基 -1- 戊烯和 1- 辛烯等 α- 烯烃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 线型低密度聚 乙烯 ( 所谓的 LLDPE) 和高密度聚乙烯 ( 所谓的 HDPE) 等乙烯系聚合物, 聚丙烯 ( 丙烯均聚 物 ) 和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等丙烯系聚合物, 聚 1- 丁烯、 聚 4- 甲基 -1- 戊烯、 乙烯·丙烯无 规共聚物、 乙烯·1- 丁烯无规共聚物以及丙烯·1- 丁烯无规共聚物等聚烯烃, 聚酯 ( 聚对 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 聚酰胺 ( 尼龙 -6、 尼 龙 -66、 聚己二酰间苯二甲胺等 )、 聚氯乙烯、 聚酰亚胺、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乙烯·乙 酸乙烯酯·乙烯醇共聚物、 乙烯·( 甲基 ) 丙烯酸共聚物、 乙烯 - 丙烯酸酯 - 一氧化碳共聚 物、 聚丙烯腈、 聚碳酸酯、 聚苯乙烯、 离子键聚合物 (ionomer) 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在这些 物质之中, 更优选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 所谓的 LLDPE) 和高密度聚乙 烯等乙烯系聚合物、 聚丙烯和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等丙烯系聚合物、 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醇酯、 聚酰胺等。
这些热塑性树脂 (A) 中, 从成型时的纺丝稳定性和非织造布的拉伸加工性的观点 考虑, 特别优选丙烯系聚合物。
作为丙烯系聚合物, 熔点 (Tm) 为 135℃以上的丙烯均聚物或丙烯和 10 摩尔%以下 的乙烯、 1- 丁烯、 1- 戊烯、 1- 己烯、 1- 辛烯、 4- 甲基 -1- 戊烯等碳原子数为 2 以上 ( 但排除 碳原子数 3)、 优选为 2 ~ 8( 但排除碳原子数 3) 的 1 种或 2 种以上的 α- 烯烃的共聚物是 优选的。
这些丙烯系聚合物中, 熔点为 135 ~ 155℃的丙烯· α- 烯烃无规共聚物由于可以
得到收缩性、 初期亲水性和耐久亲水性、 柔软性、 触感等优异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因此优 选。
对于丙烯系聚合物而言, 只要能够熔融纺丝, 则熔体流动速率 (MFR : ASTMD 1238, 230℃, 载荷 2160g) 就没有特别限定, 但通常为 1 ~ 1000g/10 分钟, 优选为 5 ~ 500g/10 分 钟, 进一步优选为 10 ~ 100g/10 分钟的范围。另外, 本发明的丙烯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 (Mw) 和数均分子量 (Mn) 之比 Mw/Mn 通常为 1.5 ~ 5.0。从纺丝性良好并且可以得到纤维 强度特别优异的纤维的观点考虑, 进一步优选为 1.5 ~ 3.0 的范围。Mw 和 Mn 可以根据公知 方法, 使用 GPC( 凝胶渗透色谱法 ) 进行测定。
从纺丝性、 拉伸加工性的观点考虑, 在丙烯系聚合物中添加了少量、 优选 1 ~ 20 重 量%、 更优选 2 ~ 15 重量%、 进一步优选 4 ~ 10 重量%范围的量的高密度聚乙烯 (HDPE) 的烯烃系聚合物组合物 ( 其中, 丙烯系聚合物 +HDPE = 100 重量% ) 可以进一步提高所得 非织造布层叠体的拉伸加工适应性, 因此优选。
在丙烯系聚合物中添加的 HDPE 没有特别限制, 但其密度通常为 0.94 ~ 0.97g/ 3 3 cm , 优选为 0.95 ~ 0.97g/cm , 进一步优选为 0.96 ~ 0.97g/cm3 的范围。另外, 只要具有纺 丝性就没有特别限定, 但是从使其表现出伸长性的观点考虑, HDPE 的熔体流动速率 (MFR : ASTM D 1238, 190℃, 载荷 2160g) 通常为 0.1 ~ 100g/10 分钟, 更优选为 0.5 ~ 50g/10 分 钟, 进一步优选为 1 ~ 30g/10 分钟的范围。另外, 在本发明中, 所谓良好的纺丝性, 是指在 从纺丝喷嘴吐出时以及在拉伸中不会发生断丝, 不会产生纤丝熔合。
< 热塑性弹性体 (B)>
作为形成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成分之一的热塑性弹性体 (B), 可以使用 各种公知的热塑性弹性体, 也可以将 2 种以上的热塑性弹性体并用。具体来说, 例如, 可以 例示以聚苯乙烯 - 聚丁二烯 - 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 称作 SBS)、 聚苯乙烯 - 聚异戊二烯 - 聚 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 称作 SIS)、 作为它们的氢化物的聚苯乙烯 - 聚乙烯· 丁烯 - 聚苯乙烯嵌 段共聚物 ( 称作 SEBS)、 以及聚苯乙烯 - 聚乙烯· 丙烯 - 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 称作 SEPS) 为代表的作为包含由至少一个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构成的聚合物嵌段和由至少 一个丁二烯或异戊二烯等共轭二烯化合物构成的聚合物嵌段的嵌段共聚物或者其氢化物 的苯乙烯系弹性体 ; 以由高结晶性的芳香族聚酯和非晶性的脂肪族聚醚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为代表的聚酯系弹性体 ; 以由结晶性且高熔点的聚酰胺和非晶性且玻璃化温度 (Tg) 低的 聚醚或聚酯构成的嵌段共聚物为代表的聚酰胺系弹性体 ; 以硬链段为聚氨酯、 软链段由聚 碳酸酯系多元醇、 醚系多元醇、 己内酯系聚酯或己二酸酯系聚酯等构成的嵌段共聚物为代 表的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 ; 通过单独使用非晶性或低结晶性的乙烯·α- 烯烃无规共聚 物、 丙烯·α- 烯烃无规共聚物、 丙烯·乙烯·α- 烯烃无规共聚物等, 或将所述非晶性或低 结晶性的无规共聚物和丙烯均聚物或丙烯与少量 α- 烯烃的共聚物、 高密度聚乙烯、 中密 度聚乙烯等结晶性聚烯烃混合而得到的聚烯烃系弹性体 ; 聚氯乙烯系弹性体 ; 氟系弹性体 等。
作为苯乙烯系弹性体, 可以列举以聚苯乙烯嵌段和丁二烯橡胶嵌段或异戊二烯橡 胶嵌段为基础的二嵌段和三嵌段共聚物。所述橡胶嵌段可以是不饱和的或完全氢化的嵌 段。作为苯乙烯系弹性体, 具体来说, 例如, 以 KRATON 聚合物 ( 商品名, 壳牌化学 ( 株 ) 制 造 )、 SEPTON( 商品名, 可乐丽 ( 株 ) 制造 )、 TUFTEC( 商品名, 旭化成工业 ( 株 ) 制造 )、LEOSTOMER( 商品名, 理研科技 ( 株 ) 制造 ) 等商品名被制造并销售。
作为聚酯系弹性体, 具体来说, 例如, 以 HYTREL( 商品名, E.I. 杜邦 ( 株 ) 制造 )、 PELPRENE( 商品名, 东洋纺织 ( 株 ) 制造 ) 等商品名被制造并销售。
作为聚酰胺系弹性体, 具体来说, 例如, 以 PEBAX( 商品名, 阿托菲纳 (ATOFINA) 日 本 ( 株 ) 制造 ) 的商品名被制造并销售。
作为聚烯烃系弹性体, 可以列举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 丙烯 /α- 烯烃共聚物。具 体来说, 例如, 以 TAFMER( 商品名, 三井化学 ( 株 ) 制造 )、 NOTIO( 商品名, 三井化学 ( 株 ) 制造 )、 VISTAMAXX( 商品名, 埃克森美孚 (Exxon Mobil) 公司制造 )、 作为乙烯 - 辛烯共聚 物的 Engage( 商品名, 杜邦陶氏弹性体 (DuPontDow Elastomers) 公司制造 )、 含有结晶性烯 烃共聚物的 CATALLOY( 商品名, 蒙特尔 (Montel)( 株 ) 制造 ) 等商品名被制造并销售。
作为聚氯乙烯系弹性体, 具体来说, 例如, 以 Leonyl( 商品名, 理研科技 ( 株 ) 制 造 )、 珀斯米尔 (Posmile)( 商品名, 信越聚合物 ( 株 ) 制造 ) 等商品名被制造并销售。
在这些热塑性弹性体 (B) 中, 聚烯烃系弹性体和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是优选 的, 特别是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 由于可以得到具有伸缩性、 加工性、 透湿性, 并且初期亲 水性和耐久亲水性优异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因此优选。 < 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 >
在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中, 凝固起始温度为 65℃以上、 优选为 75℃以上、 最优 选为 85℃以上的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是优选的。凝固起始温度的上限值优选 195℃。此 处, 凝固起始温度是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 测定的值, 它是在将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 体以 10℃ / 分钟升温至 230℃, 并于 230℃保持 5 分钟后, 以 10℃ / 分钟降温时所产生的热 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凝固引起的放热峰的起始温度。如果凝固起始温度为 65℃以上, 则不 仅可以在得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时抑制纤维相互之间的熔合、 断丝、 树脂块等成型不良, 而 且可以在热轧纹加工时防止成型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卷绕在轧纹辊上。另外, 所得的混 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发粘性也小, 适合用于例如衣料、 卫生材料、 运动材料等与皮肤接触的材 料。 另一方面, 通过使凝固起始温度为 195℃以下, 可以提高成型加工性。 另外, 成型后的纤 维的凝固起始温度有高于其所用的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的凝固起始温度的倾向。
为了将这种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的凝固起始温度调整至 65℃以上, 对于用作热 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原料的多元醇、 异氰酸酯化合物和扩链剂, 需要分别选择具有最佳的 化学结构的物质, 同时需要调整硬链段的量。此处, 所谓硬链段的量, 是用制造热塑性聚氨 酯系弹性体所使用的异氰酸酯化合物和扩链剂的总重量除以多元醇、 异氰酸酯化合物和扩 链剂的总量后乘以 100 所得的重量百分比 ( 重量% ) 值。硬链段的量优选为 20 ~ 60 重 量%, 进一步优选为 22 ~ 50 重量%, 最优选为 25 ~ 48 重量%。
另外, 这种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 其二甲基乙酰胺 ( 以下简称为 “DMAC” ) 溶剂不 溶成分的粒子数优选为 300 万个 /g 以下, 更优选为 250 万个以下, 进一步优选为 200 万个 以下。此处, 所谓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中的 DMAC 溶剂不溶成分, 主要是热塑性聚氨酯系 弹性体的制造中所产生的鱼眼或凝胶等块状物, 其为来源于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的硬链 段凝聚物的成分、 以及硬链段和 / 或软链段通过脲基甲酸酯键、 双缩脲键等进行交联而得 到的成分等由构成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的原料以及该原料间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成分。
DMAC 溶剂不溶成分的粒子数是在利用微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中安装
100μm 的小孔来对将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溶于 DMAC 时的不溶成分进行测定所得的值。 如果安装 100μm 的小孔, 则可以测定以未交联聚苯乙烯换算为 2 ~ 60μm 的粒子数。
通过使 DMAC 溶剂不溶成分的粒子数相对于 1g 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为 300 万个 以下, 可以在上述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的凝固起始温度范围内, 进一步抑制纤维直径分 布的增大、 纺丝时的断丝等问题。另外, 从抑制在大型纺粘成型机械中成型非织造布时气 泡混入绳束中、 或者抑制断丝的产生的观点考虑, 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的水分值优选为 350ppm 以下, 更优选为 300ppm 以下, 最优选为 150ppm 以下。
另外, 从伸缩性的观点考虑, 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的由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 测定所得的峰温度在 90 ~ 140℃范围的吸热峰所求出的熔化热量的总和 (a) 和由使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 测定所得的峰温度在超过 140℃且为 220℃以下的范围的吸热峰 所求出的熔化热量的总和 (b), 优选满足下述式 (I) 的关系,
a/(a+b) ≤ 0.8 (I)
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式 (II) 的关系,
a/(a+b) ≤ 0.7 (II)
最优选满足下述式 (III) 的关系。 a/(a+b) ≤ 0.55 (III)
此处, “a/(a+b)” 表示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的硬区域的熔化热量比 ( 单位 : % )。 如果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的硬区域的熔化热量比为 80%以下, 则纤维、 特别是混纤纺粘 非织造布中的纤维和非织造布的强度及伸缩性提高。在本发明中, 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 的硬区域的熔化热量比的下限值优选为 0.1%左右。
这种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在温度为 200℃、 剪切速度为 100 秒 -1 的条件下的熔 融粘度优选为 100 ~ 3000Pa·s, 更优选为 200 ~ 2000Pa·s, 最优选为 1000 ~ 1500Pa·s。 此处, 熔融粘度是用 CAPIROGRAPH( 使用东洋精机 ( 株 ) 制造、 喷嘴长为 30mm、 直径为 1mm 的 仪器 ) 进行测定所得的值。
具有这种特性的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例如可以通过日本特开 2004-244791 号 公报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得到。
DMAC 溶剂不溶成分少的上述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如后所述可以通过在进行多 元醇、 异氰酸酯化合物和扩链剂的聚合反应后, 进行过滤而得到。
< 亲水化处理剂 ( 亲水化剂 )>
为了对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赋予初期亲水性和耐久亲水性, 至少需要对热 塑性树脂 (A) 长纤维赋予亲水性。作为用于赋予亲水性的亲水化处理剂, 可以列举表面活 性剂等, 其中优选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作为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可以列举聚氧乙烯烷 基醚、 聚氧丙烯烷基醚、 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 聚氧丙烯烷基苯基醚等醚型非离子系表面活 性剂 ; 烷基糖苷等多元醇醚型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聚氧丙烯脂肪酸 酯等酯型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 蔗糖脂肪酸酯、 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聚氧丙烯脂肪酸酯等多元醇酯型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 脂肪酸烷醇酰胺、 具有碳原子数为 8 ~ 18 的酰基的脂肪族酰胺的氧化烯加成物等酰胺系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等。
这些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可以是单独的物质, 也可以是两种以上非离子系表面活 性剂的混合物。
作为醚型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优选含有碳原子数为 8 ~ 50 的烷基或具有碳原子 数为 8 ~ 18 的烷基的烷基苯基的表面活性剂。
在这些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中, 优选由脂肪族醇的碳原子数为 10 ~ 40、 优选为 12 ~ 24、 更优选为 16 ~ 22 的脂肪族醇的氧化烯加成物所形成的醚型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AE 型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 和具有与碳原子数为 8 ~ 18 的脂肪酸的酯的酯型非离子系表 面活性剂。
作为对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进行亲水化处理的方法, 可以列举添加亲水化处理 剂的方法, 更具体来说, 可以列举用亲水化处理剂涂布长纤维的方法、 或预先在热塑性树脂 (A) 中添加亲水化处理剂, 然后进行纤维化 ( 混炼加入 ) 的方法等。其中, 优选以相对于热 塑性树脂 (A)100 重量份为 0.1 ~ 10 重量份、 更优选为 0.5 ~ 7 重量份的比例, 将作为亲水 化处理剂的所述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涂布在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表面上或将其混炼加 入热塑性树脂 (A) 中的方法。另外, 从亲水性的持续性观点考虑, 作为添加方法, 更优选预 先在热塑性树脂 (A) 中添加亲水化处理剂, 然后进行纤维化 ( 混炼加入 ) 的方法。
当亲水化处理剂的添加量不到 0.1 重量份时, 所得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初期亲 水性和耐久亲水性的改良效果可能不足。另一方面, 如果超过 10 重量份, 则加工性可能会 下降, 亲水化处理剂在纤维表面的渗出量会增加, 所得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可能会发粘。 另外, 耐久亲水性优异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即使在高温下保存后或者在用于制造 吸收性物品的热加工后, 也可以维持良好的亲水性, 因此可以适合用作生理用卫生巾、 卫生 护垫、 失禁护垫、 纸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 第二片材、 包裹吸收体的片材 ( 芯部包 裹物 )、 背面片材等。
< 其它添加剂 >
在本发明中, 在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中, 作为任意成分, 可以添加耐热稳定剂、 耐候 稳定剂等各种稳定剂 ; 爽滑剂、 防雾剂、 润滑剂、 染料、 颜料、 天然油、 合成油、 石蜡等。
作为上述稳定剂, 例如, 可以列举 2, 6- 二叔丁基 -4- 甲基苯酚 (BHT) 等抗老化剂 ; 四 [ 亚甲基 -3-(3, 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酯 ] 甲烷、 6-(3, 5- 二叔丁基 -4- 羟 基苯基 ) 丙酸烷基酯、 2, 2’ - 草酰胺双 [ 乙基 -3-(3, 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 )] 丙酸 酯、 Irganox 1010( 受阻酚系抗氧化剂 : 商品名 ) 等酚系抗氧化剂 ; 硬脂酸锌、 硬脂酸钙、 1, 2- 羟基硬脂酸钙等脂肪酸金属盐等。它们可以一种单独使用, 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是含有 90 ~ 10 重量%的亲水化处理而成的热塑性树 脂 (A) 长纤维和 10 ~ 90 重量%的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其特征在 于, 至少一个方向的强度比 [ 伸长最大强度时的伸长率 ( 最大点伸长率 ) 的 20%时的强度 / 最大强度 ] 为 40%以下、 优选 30%以下, 并且体积密度在 0.10 ~ 0.40g/cm3、 优选 0.11 ~ 3 0.35g/cm 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由于至少一个方向的强度比为 40%以下且体积密度 在 0.10 ~ 0.40g/cm3 的范围内, 因此伸缩性、 液体扩散性和液体蒸散性优异。 强度比和体积 密度不满足上述范围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有伸缩性、 液体扩散性和液体蒸散性差的可能。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优选其液体扩散面积为 60cm2 以上或在 65 ~ 200cm2 的范围内, 液体蒸散时间为 180 分钟以下或 100 分钟以下、 进而在 65 ~ 5 分钟的范围内。
另外,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优选其透气度为 40cm3/cm2/ 秒以上, 更优选在 3 2 50 ~ 420cm /cm / 秒的范围内。
强度比和体积密度满足上述范围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通过如下方法得到 : 得到作 为含 90 ~ 10 重量%的亲水化处理而成的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和 10 ~ 90 重量%的热塑 性弹性体 (B) 长纤维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前体的网后, 对该网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后再 使其松弛, 接着对松弛后的网进行挤压。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可以是整面被挤压, 也可以是部分被挤压。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挤压面积越大则液体扩散面积越大, 而且可以缩短 液体蒸散时间, 但透气度降低。
因此, 可以根据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用途来适当选择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挤压面 积, 调整液体扩散面积及蒸散时间和透气度。但是, 挤压面积少时, 由于液体扩散面积变小 且液体蒸散时间变长, 因此, 通常优选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至少 20%以上、 优选 25%以上 的面积被挤压。
一部分被挤压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挤压部分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可以是各种 形状, 例如图 3 和图 4 那样的直线形 ( 条纹形 ), 图 5 那样的波浪线形, 图 6 那样的锯齿形, 图 7 那样的岛形 ( 点形 ), 图 8 那样的圆形、 环形、 椭圆形, 图 9 那样的格子图案、 方格花纹、 或花朵图案、 动物图案、 角色图案等流行的外观。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通过扩大挤压面积, 可以使液体扩散面积在 60cm2 以 上或 65 ~ 200cm2 的范围内, 液体蒸散时间为 180 分钟以下或 100 分钟以下、 进而在 65 ~ 5 分钟的范围内。
另外,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透气度随着挤压面积扩大而降低, 例如, 挤压 面积为 100%时, 虽然也取决于拉伸处理或挤压温度等, 但有必要至少保持透气度为 40cm3/ cm2/ 秒以上。为了使透气度为 120 ~ 420cm3/cm2/ 秒, 只要使挤压面积为 75%~ 25%左右 即可。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优选通过挤压, 将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中所含的亲水化 处理而成的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和 / 或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的一部分的表面熔合。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可以是单层的非织造布, 也可以是两层以上的多层的 非织造布。
两层以上的多层的非织造布的情况下, 只要亲水化处理而成的热塑性树脂 (A) 长 纤维和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的量在上述范围内, 则可以为混纤率彼此相同的非织造 布, 也可以由混纤率彼此不同的非织造布构成。或者, 也可以由目付 ( 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 量 )、 纤维直径、 亲水化剂的添加量等彼此不同的非织造布构成。
另外, 两层以上的多层的非织造布的情况下, 对各层可以在拉伸和 / 或挤压后进 行层叠, 也可以层叠后进行拉伸和 / 或挤压, 也可以仅对任一层实施拉伸和 / 或挤压。这种 情况下, 通过以与皮肤接触的方式来使用实施挤压后的层, 可以获得更良好的液体扩散性 和液体蒸散性。
另外, 挤压后的非织造布、 即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可以通过挤压来赋予良 好的液体扩散性和液体蒸散性, 但透气度降低。作为增加透气度的方法, 可以如前所述, 对 拉伸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前体的一部分进行挤压, 或者, 也可以在整面或几乎整面被挤压了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单面或双面层叠挤压处理前的网 (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前 体 ) 后, 拉伸该层叠体, 优选拉伸 1.5 ~ 10 倍, 也可以使透气度在 120 ~ 420cm3/cm2/ 秒的 范围内。
形成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需要进行亲水化处理, 但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可以不必进行亲水化处理。
作为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从伸缩性、 柔软性、 以及初期亲水性和耐久亲水性的观点 考虑, 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优选为 20 重量%以上, 更优选为 30 重量%以上, 从加工性 ( 耐发粘性 ) 的观点考虑, 优选为 80 重量%以下, 更优选为 70 重量%以下。
形成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和热塑性弹性体 (B) 长 纤维的纤维直径 ( 平均值 ) 各自通常为 50μm 以下, 优选为 40μm 以下, 更优选为 30μm 以 下的范围。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和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的纤维直径可以相同, 也可 以不同。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可以根据其用途来适当选择, 例如, 在用作生理用卫 生巾的表面材料片材时, 从柔软性的观点考虑, 通常, 目付 ( 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 ) 为 2 2 150g/m 以下, 优选为 15 ~ 120g/m , 更优选为 15 ~ 90g/m2 的范围。 <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 >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含有 90 ~ 10 重量%的亲 水化处理而成的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和 10 ~ 90 重量%的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的网 的一部分热熔合后, 对该网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进行拉伸, 然后使其松弛, 接着对松弛后的网 进行挤压。
对松弛后的网进行挤压时, 可以挤压网的整面, 也可以挤压一部分。 挤压网的一部 分的情况下, 如前所述, 可以以各种公知的图案来挤压。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可以通过使用所述亲水化处理而成的热塑性树 脂 (A) 和所述热塑性弹性体 (B), 应用公知的纺粘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 例如日本特开 2004-244791 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制造。
具体来说,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到 : 用分别的挤出机将亲水化处理而成的热塑性 树脂 (A) 和热塑性弹性体 (B) 各自熔融后, 将熔融后的聚合物分别导入至各自具有多个纺 丝孔 ( 喷嘴 ) 的喷头 ( 模头 ) 中, 由不同的纺丝孔独立同时地吐出热塑性树脂 (A) 和热塑 性弹性体 (B), 然后将熔融纺丝后的热塑性树脂 (A) 的长纤维和热塑性弹性体 (B) 的长纤维 导入至冷却室, 通过冷却风进行冷却后, 通过拉伸空气来拉伸 ( 牵引 ) 长纤维, 将其堆积在 移动收集面上而得到网, 将网的一部分热熔合后, 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进行拉伸, 然后使其松 弛, 接着对松弛后的网进行挤压。 另外, 纺丝孔的截面形状可以选择圆形、 以及椭圆形、 十字 形、 Y 形等各种公知的截面形状。
聚合物的熔融温度只要是在聚合物各自的软化温度或熔化温度以上并且不到热 分解温度, 则没有特别限定, 可以根据所用的聚合物等进行决定。喷头温度还取决于所用 的聚合物, 例如, 在使用丙烯系聚合物或者丙烯系聚合物和 HDPE 的烯烃系聚合物组合物作 为亲水化处理而成的热塑性树脂 (A), 使用热塑性聚氨酯系弹性体或烯烃系共聚物弹性体 作为热塑性弹性体 (B) 时, 通常可以设定为 180 ~ 240 ℃, 优选为 190 ~ 230℃, 更优选为 200 ~ 225℃的温度。
冷却风的温度只要是聚合物固化的温度, 就没有特别限定, 通常为 5 ~ 50℃, 优选 为 10 ~ 40℃, 更优选为 15 ~ 30℃的范围。拉伸空气的风速通常为 100 ~ 10,000m/ 分钟, 优选为 500 ~ 10,000m/ 分钟的范围。
接着, 堆积后的网在拉伸前使一部分热熔合, 但在热熔合前可以使用轧辊进行压 紧。
将堆积后的网的一部分热熔合的方法可以例示各种公知的方法, 例如使用超声波 等设备的方法、 或者使用轧纹辊进行的热轧纹加工或使用热风穿透来进行预熔合, 但热轧 纹加工在拉伸时, 长纤维被高效拉伸, 因此优选。
在通过热轧纹加工对网的一部分进行热熔合时, 通常, 轧纹面积率为 5 ~ 20%, 优 2 2 选为 5 ~ 10%, 非轧纹单位面积为 0.5mm 以上, 优选为 4 ~ 40mm 的范围。所谓非轧纹单 位面积, 是指在用轧纹部分包围四周的最小单位的非轧纹部分中, 与轧纹内接的四边形的 最大面积。另外, 刻印形状可以例示圆形、 椭圆形、 长圆形、 正方形、 菱形、 长方形、 四边形或 以这些形状作为基础的连续形状。通过具有这样范围的轧纹, 在实质上结合构成网的热塑 性树脂 (A) 长纤维和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的纤维间的轧纹部分上形成结点, 并且在轧 纹间, 具有弹性的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和实质上弹性比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更低 的 ( 伸长纤维 ) 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以自由度大的状态存在。因此, 通过形成这种结构, 网降低残余应变而被赋予良好的伸缩性。 另外, 当轧纹面积率大时, 能够拉伸的范围变小, 但应力提高。 另外, 当轧纹面积率 小时, 可以增大能够拉伸的范围, 但在轧纹间距变大时, 存在残余应变稍微变大的倾向。
接着, 将一部分热熔合后的网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后, 使其松弛。 通过使拉伸后 的网松弛, 拉伸后的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弹性回复并恢复到接近拉伸前的长度, 而热 塑性树脂 (A) 长纤维由于停留在与拉伸后的状态相近的长度, 因此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 比热塑性弹性体 (B) 长纤维更加褶曲, 因此通过挤压所述网、 优选挤压 20%以上的面积, 能 3 够得到体积密度高达 0.10 ~ 0.40g/cm 、 液体扩散性和液体蒸散性优异的混纤纺粘非织造 布。另外, 通过增减挤压面积, 可以调整透气度和液体扩散性及液体蒸散性的平衡。
对一部分热熔合后的网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的方法可以采用各种公知的方法。 其中, 利用齿轮拉伸、 具体是日本特开 2003-73967 号公报记载的方法, 在纵向或横向上, 通 常被拉伸 1.5 ~ 10 倍、 优选 2 ~ 8 倍。通过拉伸网, 可以使拉伸后的方向的强度比为 40% 以下。
进行齿轮拉伸时, 通常是 10 ~ 100℃、 优选 20℃以上且低于 80℃的范围, 在拉伸时 有时发热, 因此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一边冷却齿轮一边进行拉伸的方法。
通过在使拉伸后的网松弛然后进行挤压, 可以制成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本发明中, 挤压是与上述热轧纹加工不同的方法。 即, 热轧纹加工是将构成非织造 布的纤维熔合来提高非织造布的强度的方法, 热轧纹部的透气度几乎变为零。 与此不同, 本 发明中的挤压是通过进行挤压而赋予良好的液体扩散性和液体蒸散性的手段, 尽管被挤压 3 2 的部分的透气度比非挤压部低, 但有必要保持为 40cm /cm / 秒以上。
挤压网的方法只要透气度不低于 40cm3/cm2/ 秒, 则可以采用各种公知的方法。其 中, 利用使网在加热后的加压辊之间通过的方法, 可以连续地对网进行挤压, 并且, 通过使 加热温度为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的熔点 -100℃~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的熔点 -10℃、
优选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的熔点 -70℃~热塑性树脂 (A) 长纤维的熔点 -20℃、 并使加压 压力 ( 线压 ) 为 20N/cm 以上、 优选 25 ~ 90N/cm, 可以使体积密度为 0.10 ~ 0.40g/cm3。加 热温度或线压超出上述范围时, 透气度可能低于 40cm3/cm2/ 秒。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可以根据各种用途而层叠其它的层。 层叠在本发明的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上的其它层没有特别限定, 可以根据用途层叠各种层。
具体来说, 例如, 可以列举针织布、 机织布、 非织造布、 膜等。在本发明的混纤纺粘 非织造布上进一步层叠 ( 贴合 ) 其它层时, 可以采用以热轧纹加工、 超声波熔合等热熔合 法, 针刺、 水刺等机械交织法, 使用热熔粘接剂、 尿烷系粘接剂等粘接剂的粘接方法, 挤出层 压等为代表的各种公知方法。
作为在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上层叠的非织造布, 可以列举纺粘非织造布、 熔喷非织造布、 湿式非织造布、 干式非织造布、 干式浆粕非织造布 (dry type pulp nonwoven fabrics)、 闪蒸非织造布、 开纤非织造布 (split yarn nonwoven) 等各种公知的非织造布, 这些非织造布也可以是非伸缩性非织造布。此处, 所谓非伸缩性非织造布, 是指 MD( 非织造 布的流动方向、 纵向 ) 或 CD( 与非织造布的流动方向成直角的方向、 横向 ) 的断裂点伸长率 为 50%左右并且伸长后不会产生回复应力的非织造布。 作为在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上层叠的膜, 优选为利用作为本发明的混纤纺 粘非织造布特征的透气性、 亲水性的透气性 ( 透湿性 ) 膜。作为这种透气性膜, 可以列举各 种公知的透气性膜, 例如, 具有透湿性的由聚氨酯系弹性体、 聚酯系弹性体、 聚酰胺系弹性 体等热塑性弹性体所形成的膜, 对由含有无机或有机微粒的热塑性树脂所形成的膜进行拉 伸而使其多孔化而成的多孔膜等。作为用于多孔膜的热塑性树脂, 优选高压法低密度聚乙 烯、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 所谓的 LLDPE)、 高密度聚乙烯、 聚丙烯、 聚丙烯无规共聚物或它们 的组合物等聚烯烃。
< 吸收性物品 >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是含有所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生理用卫生巾、 卫生护垫、 失禁护垫、 纸尿布等。吸收性物品通常在背面片材与透液性表面片材之间设置由吸收体所 形成的中间层。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初期亲水性和耐久亲水性优异, 并且液体扩散性和 液体蒸散性优异, 因此可以适合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 第二片材、 包裹吸收体的片材 ( 芯部包裹物 )、 背面片材。进而, 因为透湿性、 透气性、 柔软性、 耐起毛性、 伸缩性以及触感 优异, 发粘性小, 所以适于上述用途。
实施例 以下, 基于实施例, 对本发明作更具体的说明, 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物性值等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测定。另外, 以下的 (7) 液体扩 散面积、 (8) 液体蒸散时间的测定中, 作为人工尿, 使用的是表面张力为 70+/-2mN/m 的氯化 钠水溶液 (9g/ 升 )。
(1) 目付 [g/m2]
从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中选取 6 点 200mm(MD)×50mm(CD) 的试验片。这里, 选取位 置在 MD、 CD 上都为任意的 3 处 ( 共计 6 处 )。接着, 使用上皿电子天平 ( 研精工业社制造 )
测定所选取的各试验片各自的质量 (g)。求出各试验片质量的平均值。由求出的平均值换 算为每 1m2 的质量 (g), 将小数点后第 2 位四舍五入, 作为各非织造布样品的目付 [g/m2]。
(2) 厚度 [μm]
从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中选取 3 点 100mm(MD)×100mm(CD) 的试验片。这里, 选取位 置为任意的 3 处。接着, 使用载荷型厚度计, 并根据 JIS L 1096 记载的方法测定所选取的 各试验片的厚度 [μm]。求出各试验片厚度的平均值, 将小数点后第 2 位四舍五入, 作为各 非织造布样品的厚度 [μm]。
(3) 挤压面积率 (% )
从部分实施了挤压处理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中选取 5 点 20mm(MD)×20mm(CD) 的 试验片。这里, 选取位置为任意的 5 处。接着, 对于所选取的各试验片, 用尺测定实施了挤 2 2 压处理的面积 [m ], 除以试验片的面积 (400mm ), 从而算出挤压面积率 [% ]。求出各试验 片的挤压面积率的平均值, 将小数点后第 1 位四舍五入, 作为各非织造布样品的挤压面积 率 [% ]。
(4) 体积密度 [g/cm3]
通过代数计算, 由 (1) 目付和 (2) 厚度的测定结果换算为每 1cm3 的质量 (g), 将小 3 数点后第 4 位四舍五入, 作为各非织造布样品的体积密度 [g/cm ]。另外, 对于部分实施了 挤压处理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由 (1) 目付、 (2) 挤压部分的厚度和非挤压部分的厚度的测 定结果, 对于挤压部分和非挤压部分, 通过代数计算换算为各自的每 1cm3 的质量 (g), 求出 挤压部分的体积密度和非挤压部分的体积密度后, 将通过使用了 (3) 挤压面积率的以下的 式子得到的值的小数点后第 4 位四舍五入, 作为部分实施了挤压处理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3 的体积密度 [g/cm ]。
部分实施了挤压处理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体积密度 [g/cm3] =挤压部分的体积 密度 × 挤压面积率 + 非挤压部分的体积密度 ×(1- 挤压面积率 )
(5) 纤维直径 [μm]
从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中选取 100mm(MD)×50mm(CD) 的试验片, 以 200 倍的倍率进 行拍照, 通过图像尺寸测量软件 (Inotech 公司制造 ; Pixs2000Version2.0) 对该图像进行 分析。对于各试验片, 测定 10 条纤维直径, 求出各试验片的纤维直径的平均值, 将小数点后 第 2 位四舍五入, 作为各非织造布样品的纤维直径 [μm]。
(6) 透气度 [cm3/cm2/ 秒 ]
从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中选取 5 点 150mm(MD)×150mm(CD) 的试验片。这里, 选取位 置为任意的 5 处。接着, 对于所选取的各试验片, 使用透气性试验机 (TEXTEST 公司制造, FX3300), 按照 JIS L 1096 记载的 A 方法 ( 弗雷泽 (frazier) 法 ) 测定透气度 [cm3/cm2/ 秒 ]。求出各试验片的透气度的平均值, 将小数点后第 1 位四舍五入, 作为各非织造布样品 3 2 的透气度 [cm /cm / 秒 ]。
(7)MIU( 平均静摩擦系数 )[-]
从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中选取 3 点 100mm(MD)×100mm(CD) 的试验片。这里, 选取 位置为任意的 3 处。接着, 对于所选取的各试验片, 使用表面摩擦系数摩擦感试验机 (Kato Tech 公司制造, KES-SE 型 ), 按照日本纤维机械学会发行的 “手感评价的标准化和分析” 中 记载的步骤测定 MIU。求出各试验片的 MD 方向和 CD 方向上的 MIU 的平均值, 将小数点后第3 位四舍五入, 作为各非织造布样品的 MIU [-]。
(8) 强度比
从 混 纤 纺 粘 非 织 造 布 中 选 取 200mm(MD)×50mm(CD) 的 MD 试 验 片 和 50mm(MD)×200mm(CD) 的 CD 试验片各 3 点。这里, MD 试验片、 CD 试验片的选取位置都为任 意的 3 处 ( 共计 6 处 )。 接着, 使用万能拉伸试验机 ( 银泰斯克 (Intesco) 公司制造, IM-201 型 ), 在夹盘间 100mm、 拉伸速度 100mm/min 的条件下对所选取的各试验片进行拉伸, 测定最 大强度 [N] 和最大点伸长率 ( 最大强度时的伸长率 )[% ]。另外, 通过计算求出最大点伸 长率乘以 0.2 所得的伸长率 X[% ], 求出伸长率 X 下的强度 X[N], 用强度 X 除以最大强度而 求出强度比。这里, 就强度比而言, 对于 MD 和 CD 的各 3 点求出各自的平均值, 将小数点后 第 1 位四舍五入, 作为各非织造布样品的 MD 和 CD 的强度比 [% ]。
(9) 液体扩散面积 [cm2]
从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中选取 3 点 200mm(MD)×200mm(CD) 的试验片。这里, 选取位 置为任意的 3 处。接着, 对于所选取的各试验片, 在水平的丙烯酸树脂板上放置试样。在 23℃ ×50% RH 的环境下, 使用滴管从距离试样面约 10mm 的高度滴下 1ml 人工尿, 人工尿透 过后, 分别在 MD 方向和 CD 方向上测定在样品表面上蔓延的人工尿的扩散状况。
接着, 将 MD 方向的扩散距离设为 M[cm]、 CD 方向的扩散距离设为 C[cm], 用以下式 子求出各试验片的液体扩散面积。
液体扩散面积 [cm2] = 3.14×(M/2)×(C/2)
求出各试验片的液体扩散面积的平均值, 将小数点后第 2 位四舍五入, 作为各非 2 织造布样品的液体扩散面积 [cm ], 该液体扩散面积越大则液体扩散性越高。
(10) 液体蒸散时间 [ 分钟 (min)]
从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中选取 3 点 200mm(MD)×200mm(CD) 的试验片, 使用上皿电子 天平 ( 研精工业公司制造 ) 来测定各试验片各自的质量 (g)。这里, 选取位置为任意的 3 处。接着, 对于所选取的各试验片, 在水平的丙烯酸树脂板上放置试样。在 23℃ ×50% RH 的环境下, 使用滴管从距离试样面约 10mm 的高度滴下 1ml 人工尿后, 每 5min 通过上述方法 测定质量 (g), 将达到滴下前的质量的时间作为液体蒸散时间 [min]。求出各试验片的液体 蒸散时间的平均值, 将小数点后第 1 位四舍五入, 作为各非织造布样品的液体蒸散时间 [ 分 钟 (min)]。这里, 滴下后即使经过 180 分钟也未达到滴下前的质量时, 液体蒸散时间为 180 分钟 (min) 以上。
(11) 触感
10 名测试人员确认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手感, 并以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H: 10 人中 10 人感觉到不粘, 手感良好的情况。
I: 10 人中 9 ~ 7 人感觉到不粘, 手感良好的情况。
J: 10 人中 6 ~ 3 人感觉到不粘, 手感良好的情况。
K: 10 人中 2 ~ 0 人感觉到不粘, 手感良好的情况。
另外, 实施例、 比较例中所用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TPU) 的分析和评价, 根据下 述方法进行。
(12) 凝固起始温度 [℃ ]
通过与精工电子工业 ( 株 ) 制造的 SSC5200H disk station 连接的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220C) 进行测定。作为样品, 在铝制盘上取约 8mg 粉碎后的 TPU, 盖上盖子, 将其卷 曲。作为对照品, 同样操作, 取氧化铝作为对照品。将样品和对照品放置在小室内的规定位 置后, 在流量为 40Nml/min. 的氮气气流下进行测定。 以 10℃ /min. 的升温速度从室温升温 至 230℃, 在该温度下保持 5 分钟, 然后以 10℃ /min. 的降温速度降温至 -75℃。测定此时 所记录的由于 TPU 凝固所产生的放热峰的起始温度, 将其作为凝固起始温度 ( 单位 : ℃ )。
(13)DMAC 溶剂不溶成分的粒子数 [ 个 /g]
使用作为基于微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的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制造的 MULTISIZER II, 进行测定。在 5 升的可拆分式烧瓶中, 称量 3500g 二甲基乙酰胺 (DMAC : 和 光纯药工业 ( 株 ) 制造, 特级品 ) 和 145.83g 硫氰酸铵 ( 纯正化学 ( 株 ) 制造, 特级品 ), 并 在室温下用 24 小时使其溶解。
接着, 使用 1μm 的膜过滤器进行减压过滤, 得到试剂 A。在 200cc 的玻璃瓶中, 精 确称量 180g 试剂 A 和 2.37gTPU 颗粒, 用 3 小时使 TPU 中的可溶成分溶解, 将其作为测定用 试样。在 MULTISIZER II 中安装 100μm 的口管 (aperture tube), 将装置内的溶剂置换为 试剂 A, 然后将减压度调节至约 3000mmAq。在充分洗涤后的试样投入用烧杯中称量 120g 试 剂 A, 通过空白测定确认产生的脉冲量为 50 个 / 分钟以下。根据操作手册设定最佳的电流 (Current) 值和增益 (Gain) 后, 使用 10μm 的未交联聚苯乙烯标准粒子来实施校准。测定 是在充分洗涤后的试样投入用烧杯中称量 120g 试剂 A、 约 10g 测定用试样, 实施 210 秒钟。 将通过该测定所数出的粒子数除以被吸入到口管中的 TPU 重量所得的值作为 TPU 中的 DMAC 溶剂不溶成分的粒子数 ( 单位 : 个 /g)。另外, TPU 重量通过下式算出。 TPU 重量= {( 甲 /100)× 乙 /( 乙 + 丙 )}× 丁
式中, 甲: 测定用试样的 TPU 浓度 ( 重量% )、 乙: 烧杯中称量的测定用试样的重量 (g)、 丙: 烧杯中称量的试剂 A 的重量 (g)、 丁: 测定中 (210 秒钟 ) 被吸入到口管中的溶液量 (g)。
(14) 硬区域的熔化热量比
通过与精工电子工业 ( 株 ) 制造的 SSC5200H disk station 连接的差示扫描量热 仪 (DSC220C) 进行测定。 作为样品, 在铝制盘上取约 8mg 粉碎后的 TPU, 盖上盖子, 将其卷曲。 作为对照品, 同样操作, 取氧化铝。将样品和对照品放置在小室内的规定位置后, 在流量为 40Nml/min. 的氮气气流下进行测定。以 10℃ /min. 的升温速度从室温升温至 230℃。这 时, 求出由峰温度在 90℃以上 140℃以下的范围内的吸热峰所求出的熔化热量的总和 (a) 和由峰温度在超过 140℃且为 220℃以下的范围内的吸热峰所求出的熔化热量的总和 (b), 通过下式求出硬区域的熔化热量比 ( 单位 : % )。
硬区域的熔化热量比 (% ) = a/(a+b)×100
(15)200℃时的熔融粘度 ( 以下, 简称为 “熔融粘度” 。)
使用 CAPIROGRAPH( 东洋精机 ( 株 ) 制, 型号 1C), 测定 TPU 在 200℃时的剪切速度 -1 100 秒 时的熔融粘度 ( 单位 : 单位 : Pa·s)。使用的是长度为 30mm、 直径为 1mm 的喷嘴。
(16)TPU 的水分值
将水分量测定装置 ( 平沼产业公司制造的 AVQ-5S) 和水分气化装置 ( 平沼产业公 司制造的 EV-6) 组合起来, 进行 TPU 水分量 ( 单位 : ppm) 的测定。将在加热试样皿中称量 的约 2g 的 TPU 颗粒投入到 250℃的加热炉中, 将气化后的水分导入预先除去了残存水分的
水分量测定装置的滴定室中, 用卡尔·费歇尔试剂进行滴定。伴随着室中水分量变化的滴 定电极的电位在 20 秒钟内不产生变化, 则结束滴定。
(17) 肖氏 A 硬度
在 23℃、 50%相对湿度下, 根据 JIS K-7311 记载的方法来测定 TPU 的硬度。硬度 计使用 A 型硬度计。
<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造例 1>
在氮气氛围下将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 以下记作 MDI。) 装入槽, 在不混入气泡 的程度下边搅拌边调整至 45℃。
在氮气氛围下将 628.6 重量份的数均分子量 2000 的聚酯多元醇 ( 三井武田化学 ( 株 ) 制造, 商品名 : Takelack U2024)、 2.21 重量份的 Irganox 1010 和 77.5 重量份的 1, 4- 丁二醇装入 B 槽, 一边搅拌一边调整至 95℃。将该混合物称为多元醇溶液 1。
由这些反应原料计算出的硬链段量为 37.1 重量%。
接着, 通过介由齿轮泵、 流量计的输液线路, 分别以 17.6kg/h 的流速和 42.4kg/ h 的流速, 将 MDI 和多元醇溶液 1 定量地输送到调整为 120℃的高速搅拌机 (SM40) 中, 以 2000rpm 搅拌混合 2 分钟后, 输送到静态混合器中。 静态混合器部是将下述静态混合器串联 连接而成的 : 连接 3 台管长 0.5m、 内径 Φ20mm 的静态混合器的第 1 ~第 3 静态混合器 ( 温 度 230℃ ), 连接 3 台管长 0.5m、 内径 Φ20mm 的静态混合器的第 4 ~第 6 静态混合器 ( 温度 220℃ ), 连接 6 台管长 1.0m、 内径 Φ34mm 的静态混合器的第 7 ~第 12 静态混合器 ( 温度 210℃ ), 和连接 3 台管长 0.5m、 内径 Φ38mm 的静态混合器的第 13 ~第 15 静态混合器 ( 温 度 200℃ )。 通过齿轮泵, 将由第 15 静态混合器流出的反应生成物压入到前端附带有聚合物 过滤器 ( 长濑产业 ( 株 ) 制造, 商品名 : Dena filter) 的单螺杆挤出机 ( 直径 Φ65mm、 温度 180 ~ 210℃ ) 中, 从线材模头挤出。水冷后, 通过造粒机连续进行颗粒化。接着, 将所得的 颗粒装入干燥机, 在 100℃干燥 8 小时, 得到水分值为 40ppm 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通过 单螺杆挤出机 ( 直径 Φ50mm、 温度 180 ~ 210℃ ) 连续挤出该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将其颗 粒化。再次在 100℃干燥 7 小时, 得到水分值为 57ppm 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B-1)。
B-1 的凝固起始温度为 103.7℃, DMAC 溶剂不溶成分的粒子数为 150 万个 /g, 由通 过注射成型制备的试验片测得的硬度为 86A, 200℃时的熔融粘度为 1900Pa· s, 硬区域的熔 化热量比为 35.2%。
[ 实施例 1]
<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用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
在 二 十 醇 的 环 氧 乙 烷 加 成 物 [CH3(CH2)19-O-(CH2CH2O)2.5-H] : 60 重 量 % 和 MFR : 30g/10 分钟的丙烯均聚物 : 40 重量%中, 添加 0.05 重量份抗氧化剂 (Ciba 公司制造, 商品 名 Irgafos 168), 在 230℃熔融混炼并挤出, 制备颗粒状的母料 ( 亲水化剂 AE-1)。
将 96 重量%的 MFR( 根据 ASTM D 1238, 在温度 230℃、 载荷 2.16kg 下测定 ) 为 3 60g/10 分钟、 密度为 0.91g/cm 、 熔点为 160 ℃的丙烯均聚物 ( 以下, 简称为 “PP-1” )和4 重量%的 MFR( 根据 ASTM D 1238, 在温度 190℃、 载荷 2.16kg 下测定 ) 为 5g/10 分钟、 密度 3 为 0.97g/cm 、 熔点为 134℃的高密度聚乙烯 ( 以下, 简称为 “HDPE” ) 混合, 然后混合相对于 100 重量份 PP-1/HDPE 混合物为 5 重量份 ( 以亲水化处理剂成分换算为 3 重量份 ) 的亲水
化剂 (AE-1), 制成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A-1)。
<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层的制造 >
使用 Φ75mm 的挤出机和 Φ50mm 的挤出机, 将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B-1) 和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A-1) 各自独立地熔融后, 使用具有纺丝喷头的纺粘非织造布成型 机 ( 收集面上的与机械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 : 800mm), 在树脂温度和模头温度都 为 210℃、 冷却风温度为 20℃、 拉伸空气风速为 3750m/ 分钟的条件下, 通过纺粘法进行熔 融纺丝, 使包含混合长纤维而成的网堆积在收集面上, 所述混合长纤维含有包含 B-1 而成 的长纤维 b-1 和包含 A-1 而成的长纤维 a-1, 从而得到包含长纤维 b-1 ∶长纤维 a-1 为 50 ∶ 50( 重量% ) 的混合纤维而成的网。所述纺丝喷头具有 b-1 吐出孔和 a-1 吐出孔交替 排列的喷嘴模式, b-1( 纤维 b-1) 的喷嘴直径为 Φ0.75mm, 以及 A-1( 长纤维 a-1) 的喷嘴直 径为 Φ0.6mm, 喷嘴的间距为纵向 8mm、 横向 11mm, 喷嘴数量的比为纤维 b-1 用喷嘴∶长纤维 a-1 用喷嘴= 1 ∶ 1.45。长纤维 b-1 的单孔吐出量为 1.08g/( 分钟· 孔 ), 长纤维 a-1 的单 孔吐出量为 0.74g/( 分钟·孔 )。
包含堆积后的混合长纤维而成的网, 用设置在传送带上的、 用非粘着材料涂覆的 轧辊 ( 线压为 10N/cm) 夹住后, 将其从移动传送带上剥离, 得到混纤纺粘网层 1。所得的混 2 纤纺粘网层 1 的目付为 30g/m 。
以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得到混纤纺粘网层 2( 目付 30g/m2)。
接着, 将混纤纺粘网层 1 和混纤纺粘网层 2 重合后, 以轧纹图案的面积率为 18%、 2 轧纹面积为 0.41mm 、 加热温度为 105 ℃、 线压为 70N/cm 的条件的加热轧纹方式进行热熔 合, 得到层叠而成的混纤纺粘网层 (1/2)。
用图 1 和图 2 所示那样的齿轮加工机在 CD( 横向 ) 上对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1/2) 进行齿轮拉伸。这里, 搭载在齿轮加工机上的齿轮辊各自直径为 200mm、 齿轮间距为 2.5mm, 两辊的咬合深度调整为 4.5mm。由此实施的拉伸倍率为 374% (3.74 倍 )。
接着, 用加热温度 120℃、 线压 30N/cm 条件的热辊进行挤压加工, 得到混纤纺粘非 2 织造布。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目付为 62g/m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 非织造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1。这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 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2]
除了使在实施例 1 中实施的挤压加工条件为加热温度 105℃、 线压 30N/cm 以外, 以 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选取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 于表 1。这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 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3]
除了在实施例 2 中实施的拉伸加工中, 将辊的咬合深度调整为 2.5mm 以外, 以与实 施例 2 相同的方法得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这里, 以本条件沿 CD 实施的拉伸倍率为 220% (2.2 倍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1。这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比较例 1]
对于实施例 1 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1/2) 不实施拉伸加工和挤压加工,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1。
[ 比较例 2]
对于实施例 1 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1/2) 仅实施实施例 1 记载的拉伸加工, 用上 述记载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1。
[ 比较例 3]
对于实施例 1 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1/2) 仅实施实施例 1 记载的挤压加工, 用上 述记载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1。
[ 实施例 4]
<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用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
将 96 重量%的 PP-1 和 4 重量%的 HDPE 混合后, 混合相对于 100 重量份 PP-1/HDPE 混合物为 10.7 重量份 ( 以亲水化处理剂成分换算为 6.42 重量份 ) 的亲水化剂 (AE-1), 制 成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A-2)。
接着, 将 96 重量%的 PP-1 和 4 重量%的 HDPE 混合后, 混合相对于 100 重量份 PP-1/HDPE 混合物为 1.8 重量份 ( 以亲水化处理剂成分换算为 0.65 重量份 ) 的亲水化剂 (AE-1), 制成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A-3)。
<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层的制造 >
使用 Φ75mm 的挤出机和 Φ50mm 的挤出机, 将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B-1) 和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A-2) 各自独立地熔融后, 使用具有纺丝喷头的纺粘非织造布成型 机 ( 收集面上的与机械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 : 800mm), 在树脂温度和模头温度都 为 210℃、 冷却风温度为 20℃、 拉伸空气风速为 3750m/ 分钟的条件下, 通过纺粘法进行熔 融纺丝, 使包含混合长纤维而成的网堆积在收集面上, 所述混合长纤维含有包含 B-1 而成 的长纤维 b-1 和包含 A-2 而成的长纤维 a-2, 从而得到包含长纤维 b-1 ∶长纤维 a-2 为 65 ∶ 35( 重量% ) 的混合纤维而成的网。所述纺丝喷头具有 B-1 吐出孔和 A-2 吐出孔交替 排列的喷嘴模式, B-1( 长纤维 b-1) 的喷嘴直径为 Φ0.75mm, 以及 A-2( 长纤维 a-2) 的喷嘴 直径为 Φ0.6mm, 喷嘴的间距为纵向 8mm、 横向 11mm, 喷嘴数量的比为长纤维 b-1 用喷嘴∶ 长纤维 a-2 用喷嘴= 1 ∶ 1.45。长纤维 b-1 的单孔吐出量为 1.40g/( 分钟·孔 ), 长纤维 a-2 的单孔吐出量为 0.52g/( 分钟·孔 )。
包含堆积后的混合长纤维而成的网, 用设置在传送带上的、 用非粘着材料涂覆的 轧辊 ( 线压为 10N/cm) 夹住后, 将其从移动传送带上剥离, 得到混纤纺粘网层 3。所得的混 2 纤纺粘网层 3 的目付为 30g/m 。
接着, 使用 Φ75mm 的挤出机和 Φ50mm 的挤出机, 将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B-1) 和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A-3) 各自独立地熔融后, 使用具有纺丝喷头的纺粘非织造布 成型机 ( 收集面上的与机械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 : 800mm), 在树脂温度和模头温度 都为 210℃、 冷却风温度为 20℃、 拉伸空气风速为 3750m/ 分钟的条件下, 通过纺粘法进行 熔融纺丝, 使包含混合长纤维而成的网堆积在收集面上, 所述混合长纤维含有包含 B-1 而 成的长纤维 b-1 和包含 A-3 而成的长纤维 a-3, 从而得到包含长纤维 b-1 ∶长纤维 a-3 为 30 ∶ 70( 重量% ) 的混合纤维而成的网。所述纺丝喷头具有 B-1 吐出孔和 A-3 吐出孔交替 排列的喷嘴模式, B-1( 长纤维 b-1) 的喷嘴直径为 Φ0.75mm, 以及 A-3( 长纤维 a-3) 的喷嘴 直径为 Φ0.6mm, 喷嘴的间距为纵向 8mm、 横向 11mm, 喷嘴数量的比为长纤维 b-1 用喷嘴∶纤 维 a-3 用喷嘴= 1 ∶ 1.45。长纤维 b-1 的单孔吐出量为 1.65g/( 分钟·孔 ), 长纤维 a-3 的单孔吐出量为 1.04g/( 分钟·孔 )。
包含堆积后的混合长纤维而成的网, 用设置在传送带上的、 用非粘着材料涂覆的 轧辊 ( 线压为 10N/cm) 夹住后, 将其从移动传送带上剥离, 得到混纤纺粘网层 4。所得的混 2 纤纺粘网层 4 的目付为 30g/m 。
<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制造 >
将混纤纺粘网层 3 和混纤纺粘网层 4 重合后, 以轧纹图案的面积率为 18%、 轧纹面 2 积为 0.41mm 、 加热温度为 105℃、 线压为 70N/cm 的条件的加热轧纹进行热熔合, 得到层叠 而成的混纤纺粘网层 (3/4)。
用与实施例 3 相同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3/4) 实施拉伸加工和挤压加 工, 得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将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混纤纺粘网层 3 作为表面, 用上 述记载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2。这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5]
用与实施例 3 相同的方法对混纤纺粘网层 (3/4) 实施拉伸加工和挤压加工, 得到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将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混纤纺粘网层 4 作为表面, 用上述记载 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2。这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 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6]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对混纤纺粘网层 (3/4) 实施拉伸加工后, 用与实施例 2 相同的方法实施挤压加工, 得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将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混纤纺 粘网层 3 作为表面,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2。这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7]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对混纤纺粘网层 (3/4) 实施拉伸加工后, 用与实施例 2 相同的方法实施挤压加工, 得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将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混纤纺 粘网层 4 作为表面,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2。这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8]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得到 60g/m2 的混纤纺粘网层后,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 法实施拉伸加工和挤压加工, 得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目付为 2 61g/m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2。这 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 性。
表2
[ 实施例 9]
除了改变移动传送带的移动速度以外,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得到混纤纺粘网 后, 以轧纹图案的面积率为 18%、 轧纹面积为 0.41mm2、 加热温度为 105℃、 线压为 70N/cm 的 2 条件的加热轧纹进行热熔合, 得到 45g/m 的混纤纺粘网层 5。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5 进行拉伸加工和挤压加工, 得 2 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目付为 45g/m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对得 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3。这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10]
< 混纤纺粘网层的制造 >
以轧纹图案的面积率为 18 %、 轧纹面积为 0.41mm2、 加热温度为 105 ℃、 线压为 70N/cm 的条件的加热轧纹对实施例 4 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4 进行热熔合, 得到 30g/m2 的混 纤纺粘网。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网进行拉伸加工, 得到混纤纺粘网层 2 5。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5 的目付为 30g/m 。
接着, 以轧纹图案的面积率为 18%、 轧纹面积为 0.41mm2、 加热温度为 105℃、 线压 为 70N/cm 的条件的加热轧纹对实施例 1 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1 进行热熔合, 得到 30g/m2 的 混纤纺粘网。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网进行拉伸加工, 得到混纤纺粘网层 2 6。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6 的目付为 30g/m 。
<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制造 >
将上述制造方法中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5 和混纤纺粘网层 6 与实施例 9 中得到的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按照实施例 9 中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为中间层 ( 第 2 层 ) 的方式重 合后, 以轧纹图案的面积率为 18%、 轧纹面积为 0.41mm2、 加热温度为 120℃、 线压为 30N/cm 的条件的加热轧纹进行热熔合, 得到层叠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将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混纤纺粘网层 5 作为表面,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进行 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3。这里, (11) 触感为 “H”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 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11]
将实施例 10 中得到的混纤纺粘网层 5 和混纤纺粘网层 6 与实施例 9 中得到的混 纤纺粘非织造布按照实施例 9 中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为中间层 ( 第 2 层 ) 的方式重合 后, 以轧纹图案的面积率为 18%、 轧纹面积为 0.41mm2、 加热温度为 120℃、 线压为 30N/cm 的 条件的加热轧纹进行热熔合, 得到层叠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将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混纤纺粘网层 6 作为表面,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进行 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3。这里, (11) 触感为 “H”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 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12]
将实施例 11 中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沿 CD 拉伸 100%后, 将混纤纺粘网层 5 作 为表面, 用上述记载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3。这里, (11) 触感为 “H”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表3
[ 实施例 13] <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制造 >除了改变移动传送带的移动速度以外,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选取混纤纺粘网 后, 以轧纹图案的面积率为 18%、 轧纹面积为 0.41mm2、 加热温度为 105℃、 线压为 70N/cm 的 2 条件的加热轧纹进行热熔合, 得到 60g/m 的混纤纺粘网 7。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网 7 进行拉伸加工后, 以具有图 3 的 图案的、 面积率为 50%、 挤压部宽度 8mm、 加热温度为 105℃、 线压为 30N/cm 的条件进行挤压 加工而得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目付为 60g/m2, 挤压面积率为 50%。用上述记载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4。这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14]
将实施例 13 中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切成 250mm(MD)×250mm(CD), 使其在面 方向上旋转 90°后, 用与实施例 13 相同的方法进行挤压加工, 得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得 2 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目付为 60g/m , 挤压面积率为 75%, 挤压部的图案与图 9 相同。 用 上述记载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4。这里, (11) 触 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15]
除了改变移动传送带的移动速度以外,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得到混纤纺粘网 后, 以轧纹图案的面积率为 18%、 轧纹面积为 0.41mm2、 加热温度为 105℃、 线压为 70N/cm 的 2 条件的加热轧纹进行热熔合, 得到 30g/m 的混纤纺粘网 8。
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网 8 进行拉伸加工后, 以具有图 4 的 图案的、 面积率为 24%、 挤压部宽度 2.2mm、 加热温度为 105℃、 线压为 30N/cm 的条件进行挤 压加工而得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目付为 30g/m2, 挤压面积率 为 24%。用上述记载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4。这 里, (11) 触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 性。
[ 实施例 16]
对于实施例 15 中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以具有图 4 的图案的面积率为 37%、 挤压部宽度 3.3mm、 加热温度为 105℃、 线压为 30N/cm 的条件进行挤压加工而得到混纤纺粘 非织造布。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目付为 30g/m2, 挤压面积率为 37%。用上述记载的 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4。这里, (11) 触感为 “I” 。另 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实施例 17]
将实施例 15 中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切成 250mm(MD)×250mm(CD), 使其在面 方向上旋转 90°后, 用与实施例 15 相同的方法进行挤压加工, 得到混纤纺粘非织造布。得 2 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的目付为 31g/m , 挤压面积率为 42%, 挤压部的图案与图 9 相同。 用 上述记载的方法对得到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4。这里, (11) 触 感为 “I” 。另外, 沿 CD 对该混纤纺粘非织造布进行拉伸, 结果得到了良好的伸缩性。
[ 比较例 4]
对于实施例 15 中得到的混纤纺粘网 8 仅进行实施例 1 记载的拉伸加工, 用上述记 载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 4。表4
※ 厚度 : 挤压处理部分 / 非挤压处理部分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混纤纺粘非织造布由于兼具初期亲水性、 耐久亲水性、 液体扩散性、 液体 蒸散性、 柔软性、 耐起毛性、 伸缩性以及触感优异, 发粘性小的特征, 因此利用上述特征, 可 以适合用于以卫生材料用途为首的医疗材料用途、 工业器材用途等。
符号说明
1: 混纤纺粘非织造布
2-1 : 齿轮加工机的上部齿轮辊
2-2 : 齿轮加工机的下部齿轮辊
3: 齿轮间距
4: 咬合深度
5: 挤压部
6: 非挤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