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柴****2 文档编号:8473034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3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1155807.2

申请日:

20171120

公开号:

CN107812231B

公开日:

2018082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L17/12

主分类号:

A61L17/12

申请人: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发明人:

刘阳,朱爱臣,马丽霞,王宪朋,董浩,吴倩倩,李俊起,王传栋,王勤

地址: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新泺大街989号

优先权:

CN201711155807A

专利代理机构: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宋永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5%~50%;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用以后不会造成组织粘连、梗塞、败血症等现象,在降解过程中,由于纳米短纤维的聚酯材料如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的水解比较快,一般在30天后会在结扎夹的内部形成区域酸性环境,加速基础材料的降解,将基础材料的吸收时间由原来的180天大幅缩短为90天,并且无异物不良反应的产生,能够满足医用材料的临床要求。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5%~50%;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300~500nm,长度为20~50μm;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在氮气保护下,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在电压8~30KV下,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μm的聚酯纤维束;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②在氮气保护下,将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得到直径300~500nm的纳米纤维;当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80℃和160℃;当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50℃和130℃;③将步骤②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3小时,经过高速粉碎机粉碎后过筛,得到长度为20~50μm的纳米短纤维;④将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混合均匀,其中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5%~50%,然后双螺杆挤出,裁切制粒,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挤出温度为110~160℃;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时,挤出温度为80~150℃;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挤出温度为70~130℃;⑤将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调控工艺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注射速度,注射压力,模具温度和保温时间;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注射压力为80~100MPa,模具温度为40~50℃,保温时间为2~3小时;注射温度和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中的基础材料的种类有关,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注射温度为110~160℃;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时,注射温度为80~150℃;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注射温度为70~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其中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乙交酯时,其结晶度为80~90%,取向因子为0.90~0.95;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丙交酯时,其结晶度为70~80%,取向因子为0.65~0.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步骤③中还包括将所得长度为20~50μm的纳米短纤维高结晶的步骤,具体的,将所得纳米短纤维置于真空烘箱中梯度升温,使得纳米短纤维熟化结晶,得到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120℃、140℃和160℃下依次平衡2~3小时;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80℃、100℃和120℃下依次平衡2~3小时。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丝线结扎,适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一次性结扎夹操作更加方准确、高效,临床有效性得到认可,并因其适用范围广、用量大、附加值高,受到国内外企业及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目前,结扎夹根据材质主要分为金属夹、不可吸收塑料夹和可吸收结扎夹。

金属夹操作简便、力学性能优异,临床应用广泛,但因其金属特性,存在以下不足:干扰影像学检查,MRI和CT有伪影和偏转;术中使用电凝器时,有导电损伤组织风险;刚性结构,结扎范围较窄。在此基础上,人们研发了不可吸收塑料结扎夹,材质以POM等为主,如Hemolok结扎夹等,这虽然解决了部分不足,但不可吸收塑料夹与金属夹共同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在完成结扎作用后,结扎夹反而成为一种异物,其在体内永久留存,虽然被组织包覆,但仍可能游走至一些重要的血管、神经部位引发炎症反应,甚至导致组织粘连、梗塞、败血症等,相关文献多有报道,给患者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用材料学的发展,完全可吸收结扎夹应运而生。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可加工性,成为可吸收结扎夹的首选原料,如:美国强生安舒栓TM等,但由于其力学强度和模量的影响,结扎夹闭合力较弱,FDA不良事件报告显示,不同型号的强生可吸收结扎夹产品均出现过闭合失灵现象。此外,管腔组织愈合时间仅2周,而所有上市的可吸收结扎夹,如美国强生安舒栓TM、美国泰科Lapro-ClipTM和杭州圣石速丰,完全降解均需180天以上,仍有较长的术后风险期,如炎症、粘连等,为患者康复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5%~50%;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300~500nm,长度为20~50μm。

优选的,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其中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乙交酯时,其结晶度为80~90%,取向因子为0.90~0.95;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丙交酯时,其结晶度为70~80%,取向因子为0.65~0.75。

优选的,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优选的,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优选的,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在氮气保护下,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在电压8~30KV下,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μm的聚酯纤维束;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

②在氮气保护下,将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得到直径300~500nm的纳米纤维;

当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80℃和160℃;当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50℃和130℃;

③将步骤②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3小时,经过高速粉碎机粉碎后过筛,得到长度为20~50μm的纳米短纤维;

④将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混合均匀,其中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5%~50%,然后双螺杆挤出,裁切制粒,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

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挤出温度为110~160℃;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时,挤出温度为80~150℃;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挤出温度为70~130℃;

⑤将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调控工艺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注射速度,注射压力,模具温度和保温时间;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注射压力为80~100MPa,模具温度为40~50℃,保温时间为2~3小时;

注射温度和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中的基础材料的种类有关,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注射温度为110~160℃;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时,注射温度为80~150℃;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注射温度为70~130℃。

优选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步骤③中还包括将所得长度为20~50μm的纳米短纤维高结晶的步骤,具体的,将所得纳米短纤维置于真空烘箱中梯度升温,使得纳米短纤维熟化结晶,得到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

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120℃、140℃和160℃下依次平衡2~3小时;

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80℃、100℃和120℃下依次平衡2~3小时。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闭合力强,不会出现闭合失灵的现象,这是由于该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基础材料的熔点或加工温度较低,纳米短纤维的熔点较高,两者混合在一起时,利用两者的温度差,可以使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状态均匀分散在基础材料熔体中;该复合材料既保持了单组份高分子材料断裂伸长率较高,柔韧性好,对血管等组织的损伤小的优点,可以在人体组织内保持较好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又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材料的拉伸强度。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用以后不会造成组织粘连、梗塞、败血症等现象,在降解过程中,由于纳米短纤维的聚酯材料如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的水解比较快,一般在30天后会在结扎夹的内部形成区域酸性环境,加速基础材料的降解,将基础材料的吸收时间由原来的180天大幅缩短为90天,并且无异物不良反应的产生,能够满足医用材料的临床要求。

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工艺设计奇特,利用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的熔点差将纳米短纤维均匀分散在基础材料中,保持了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并将缺点互补,得到了力学性能优异、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性好的复合材料,然后将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注塑工艺得到增强型结扎夹,工艺操作流程少,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5%~50%;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300~500nm,长度为20~50μm。

优选的,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其中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乙交酯时,其结晶度为80~90%,取向因子为0.90~0.95;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丙交酯时,其结晶度为70~80%,取向因子为0.65~0.75。

优选的,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优选的,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优选的,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在氮气保护下,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在电压8~30KV下,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μm的聚酯纤维束;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

②在氮气保护下,将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得到直径300~500nm的纳米纤维;

当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80℃和160℃;当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50℃和130℃;

③将步骤②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3小时,经过高速粉碎机粉碎后过筛,得到长度为20~50μm的纳米短纤维;

④将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混合均匀,其中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5%~50%,然后双螺杆挤出,裁切制粒,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

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挤出温度为110~160℃;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时,挤出温度为80~150℃;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挤出温度为70~130℃;

⑤将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调控工艺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注射速度,注射压力,模具温度和保温时间;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注射压力为80~100MPa,模具温度为40~50℃,保温时间为2~3小时;

注射温度和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中的基础材料的种类有关,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注射温度为110~160℃;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时,注射温度为80~150℃;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注射温度为70~130℃。

优选的对于挤出温度和注射温度的选择,和基础材料的种类及纳米短纤维在其中的含量有关,具体的如表1所示。

表1 挤出温度的选择数据表

优选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步骤③中还包括将所得长度为20~50μm的纳米短纤维高结晶的步骤,具体的,将所得纳米短纤维置于真空烘箱中梯度升温,使得纳米短纤维熟化结晶,得到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

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120℃、140℃和160℃下依次平衡2~3小时;

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80℃、100℃和120℃下依次平衡2~3小时。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纤维结晶度和取向度测试方法均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法。

实施例1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5%;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300nm,长度为20μm。

实施例2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50%;所述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丙交酯;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500nm,长度为50μm。

实施例3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400nm,长度为30μm。

实施例4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40%;所述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丙交酯;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350nm,长度为40μm;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其结晶度为70~80%,取向因子为0.65~0.75。

实施例5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30%;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450nm,长度为35μm;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其结晶度为80~90%,取向因子为0.90~0.95。

实施例6

实施例1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在氮气保护下,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在电压8KV下,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μm的聚酯纤维束;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②在氮气保护下,将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80℃和160℃,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得到直径300nm的纳米纤维;

③将步骤②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小时,经过高速粉碎机粉碎后过筛,得到长度为20μm的纳米短纤维;

④将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混合均匀,其中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5%,然后双螺杆挤出,裁切制粒,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挤出温度为110℃;

⑤将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调控工艺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注射速度,注射压力,模具温度和保温时间;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注射压力为80MPa,模具温度为40℃,保温时间为2小时,注射温度为110℃。

实施例7

实施例2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在氮气保护下,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在电压30KV下,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μm的聚酯纤维束;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丙交酯;

②在氮气保护下,将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50℃和130℃;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得到直径500nm的纳米纤维;

③将步骤②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3小时,经过高速粉碎机粉碎后过筛,得到长度为50μm的纳米短纤维;

④将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混合均匀,其中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50%,然后双螺杆挤出,裁切制粒,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挤出温度为80℃;

⑤将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调控工艺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注射速度,注射压力,模具温度和保温时间;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注射压力为100MPa,注射温度为150℃,模具温度为50℃,保温时间为3小时。

实施例8

实施例3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在氮气保护下,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在电压10KV下,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5μm的聚酯纤维束;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②在氮气保护下,将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80℃和160℃,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得到直径400nm的纳米纤维;

③将步骤②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5小时,经过高速粉碎机粉碎后过筛,得到长度为30μm的纳米短纤维;

④将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混合均匀,其中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10%,然后双螺杆挤出,裁切制粒,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挤出温度为100℃;

⑤将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调控工艺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注射速度,注射压力,模具温度和保温时间;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注射压力为90MPa,注射温度为100℃,模具温度为45℃,保温时间为2.5小时。

实施例9

实施例4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在氮气保护下,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在电压20KV下,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8μm的聚酯纤维束;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丙交酯;

②在氮气保护下,将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50℃和130℃,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得到直径350nm的纳米纤维;

③将步骤②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小时,经过高速粉碎机粉碎后过筛,得到长度为40μm的纳米短纤维;

④将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混合均匀,其中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40%,然后双螺杆挤出,裁切制粒,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挤出温度为110℃;

⑤将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调控工艺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注射速度,注射压力,模具温度和保温时间;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注射压力为80MPa,注射温度为90℃,模具温度为50℃,保温时间为3小时。

实施例10

实施例5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在氮气保护下,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在电压25KV下,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μm的聚酯纤维束;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②在氮气保护下,将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80℃和160℃,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得到直径450nm的纳米纤维;

③将步骤②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3小时,经过高速粉碎机粉碎后过筛,得到长度为35μm的纳米短纤维;

④将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混合均匀,其中步骤③所得纳米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30%,然后双螺杆挤出,裁切制粒,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挤出温度为120℃;

⑤将步骤④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调控工艺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注射速度,注射压力,模具温度和保温时间;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注射压力为90MPa,注射温度为120℃,模具温度为45℃,保温时间为2小时。

实施例6~10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进行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施例6~10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检测数据

由表2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闭合力均在30以上,拉伸强度在60MPa以上,MTT法的细胞毒性为0级,24h细胞粘附率在75%以上,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满足结扎夹的医用要求。

将90只新西兰大白兔平均分为3组,分别使用上市强生PPDO结扎夹(对照1组),实施例5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实验组)和不可吸收丝线(对照2组)在开腹胆囊切除术中封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术后2周、4周、2月、3月、4月、6月观察相关组织变化和结扎物情况,每组一次解剖5只。

术后2周,对照1组和对照2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实验组基本无水肿,两组结扎夹均未脱落,取出结扎夹测试,闭合力无显著变化,增强型结扎夹拉伸强度(平均34N左右)高于PPDO结扎夹(平均30N左右),丝线组无明显变化。

4周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水肿基本消退,组织愈合良好,未见感染等现象;增强型结扎夹闭合力无显著变化,均未脱落,PPDO结扎夹闭合力轻微降低,出现1例脱落。增强型结扎夹拉伸强度(平均33N左右)高于PPDO结扎夹(平均29N左右)。丝线无明显变化。

2月组织愈合良好;增强型结扎夹均破碎为小块并脱落,被组织包覆,部分可见。PPDO结扎夹仍保持完整,但强度逐渐下降,4例脱落。丝线无明显变化。

3月组织愈合良好;增强型结扎夹均破碎为小块并脱落,碎块降解明显,其中4例完全降解,剩余1例仅少量可见。PPDO结扎夹强度更低,均发生脱落,其中2例破碎,3例仍保持完整。丝线无明显变化。

4月组织愈合良好;增强型结扎夹已完全降解,镜下不可见。PPDO结扎夹均发生破碎脱落,降解明显,剩余部分可见。丝线无明显变化。

6月组织愈合良好;增强型结扎夹已完全降解,镜下不可见。PPDO结扎夹均发生破碎脱落,降解显著,其中3例完全降解,剩余2例仍少量可见。丝线无明显变化。

表3 对照1组和实验组的降解情况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在3个月内就可达到降解目的,降解时间远远小于现有市售产品的6个月周期,大大降低了异物炎症反应。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11155807.2 (22)申请日 2017.11.20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781223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8.03.20 (73)专利权人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地址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新泺大 街989号 (72)发明人 刘阳 朱爱臣 马丽霞 王宪朋 董浩 吴倩倩 李俊起 王传栋 王勤 (74)专利代理机构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 所有限公司 37108 代理人 宋永丽 (51)Int.Cl. A61L 17。

2、/12(2006.01) 审查员 周丹 (54)发明名称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 其制备方法, 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 纳米短纤维组成, 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 分散于基础材料中,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 质量百分比为5%50%; 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 扎夹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使用 以后不会造成组织粘连、 梗塞、 败血症等现象, 在 降解过程中, 由于纳米短纤维的聚酯材料如聚乙 交酯或聚丙交酯的水解比较快, 一般在30天后会 在结扎夹的内部形成区域酸性环境, 加速基础材 料的降解, 将基础材料的吸收。

3、时间由原来的180 天大幅缩短为90天, 并且无异物不良反应的产 生, 能够满足医用材料的临床要求。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9页 CN 107812231 B 2018.08.24 CN 107812231 B 1.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其特征在于: 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 纤维组成, 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 质量百分比为5%50%;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 所 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 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300 500nm, 长度为2050 m; 增强型。

4、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 在氮气保护下, 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 在电 压830KV下, 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 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 m的聚酯纤维束; 所 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 在氮气保护下, 将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 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 得到直径300500nm的纳米纤维; 当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80和160 ; 当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50和130 ; 将步骤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3小时, 经过高速。

5、粉碎机粉 碎后过筛, 得到长度为2050 m的纳米短纤维; 将步骤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 混合均匀, 其中步骤所得纳米短纤维 的质量百分比为5%50%, 然后双螺杆挤出, 裁切制粒, 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 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 挤出温度为110160; 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 酸酯时, 挤出温度为80150; 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 挤出温度为70130; 将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 调控工艺参数 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 注射速度, 注。

6、射压力, 模具温度 和保温时间; 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 注射压力为80100MPa, 模具温度为4050, 保温时 间为23小时; 注射温度和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中的基础材料的种类有关, 当基 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 注射温度为110160; 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时, 注射温度为80150; 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 注射温度为70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其特征在于: 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 性纳米短纤维, 其中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乙交酯时, 其结晶度为8090%, 取向因子为0.90 0.95; 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丙交酯时, 其结晶。

7、度为7080%, 取向因子为0.650.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 二氧环己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 交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其特征在于: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 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其特征在于: 步骤中还包括将所 得长度为2050 m的纳米短纤维高结晶的步骤, 具体的, 将所得纳米短纤维置于真空烘箱中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7812231 B 2 梯。

8、度升温, 使得纳米短纤维熟化结晶, 得到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 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 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120、 140和160下 依次平衡23小时; 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 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80、 100和120下 依次平衡23小时。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7812231 B 3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 具体说是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相对于传统的丝线结扎, 适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一次性结扎夹操作更加方准确、 高 效, 临床有效性得到认可, 并因其适用范围。

9、广、 用量大、 附加值高, 受到国内外企业及研究人 员广泛关注。 目前, 结扎夹根据材质主要分为金属夹、 不可吸收塑料夹和可吸收结扎夹。 0003 金属夹操作简便、 力学性能优异, 临床应用广泛, 但因其金属特性, 存在以下不足: 干扰影像学检查, MRI和CT有伪影和偏转; 术中使用电凝器时, 有导电损伤组织风险; 刚性结 构, 结扎范围较窄。 在此基础上, 人们研发了不可吸收塑料结扎夹, 材质以POM等为主, 如 Hemolok结扎夹等, 这虽然解决了部分不足, 但不可吸收塑料夹与金属夹共同存在一个关键 问题, 即在完成结扎作用后, 结扎夹反而成为一种异物, 其在体内永久留存, 虽然被组织。

10、包 覆, 但仍可能游走至一些重要的血管、 神经部位引发炎症反应, 甚至导致组织粘连、 梗塞、 败 血症等, 相关文献多有报道, 给患者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0004 近年来, 随着生物医用材料学的发展, 完全可吸收结扎夹应运而生。 聚对二氧环己 酮 (PPDO) 具有优良的柔韧性、 可加工性, 成为可吸收结扎夹的首选原料, 如: 美国强生安舒 栓TM等, 但由于其力学强度和模量的影响, 结扎夹闭合力较弱, FDA不良事件报告显示, 不同 型号的强生可吸收结扎夹产品均出现过闭合失灵现象。 此外, 管腔组织愈合时间仅2周, 而 所有上市的可吸收结扎夹, 如美国强生安舒栓TM、 美国泰科Lapro-C。

11、lipTM和杭州圣石速丰, 完全降解均需180天以上, 仍有较长的术后风险期, 如炎症、 粘连等, 为患者康复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0005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 0006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 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 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 为5%50%;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 所述纳米短纤 维为聚酯材料,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 纳米短纤维的直径。

12、为300500nm, 长 度为2050 m。 0008 优选的, 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 其中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乙交酯时, 其 结晶度为8090%, 取向因子为0.900.95; 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丙交酯时, 其结晶度为7080%, 取向因子为0.650.75。 0009 优选的,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0010 优选的,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0011 优选的,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0012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说 明 书 1/9 页 4 CN 107812231 B 4 0013 将聚酯材料在。

13、100下真空干燥24h, 在氮气保护下, 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 在电压830KV下, 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 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 m的聚酯纤维 束;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 0014 在氮气保护下, 将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 每次拉伸倍数为58 倍, 得到直径300500nm的纳米纤维; 0015 当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80和 160; 当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50和 130; 0016 将步骤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3小时, 经过高速粉碎 机粉碎后过筛, 得。

14、到长度为2050 m的纳米短纤维; 0017 将步骤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 混合均匀, 其中步骤所得纳米短 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5%50%, 然后双螺杆挤出, 裁切制粒, 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 料; 0018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 0019 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 挤出温度为110160; 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 基碳酸酯时, 挤出温度为80150; 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 挤出温度为70130; 0020 将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 调控工艺 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

15、, 注射速度, 注射压力, 模具 温度和保温时间; 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 注射压力为80100MPa, 模具温度为4050, 保 温时间为23小时; 0021 注射温度和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中的基础材料的种类有关, 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 注射温度为110160; 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 时, 注射温度为80150; 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 注射温度为70130。 0022 优选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步骤中还包括将所得长度为20 50 m的纳米短纤维高结晶的步骤, 具体的, 将所得纳米短纤维置于真空烘箱中梯度升温, 使 得纳米短纤维熟化结晶。

16、, 得到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 0023 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 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120、 140和160 下依次平衡23小时; 0024 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 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80、 100和120 下依次平衡23小时。 0025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6 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闭合力强, 不会出现闭合失灵的现象, 这是由于该 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 基础材料的熔点或加工温 度较低, 纳米短纤维的熔点较高, 两者混合在一起时, 利用两者的温度差, 可以使纳米短纤 维保持结晶状态均匀分散在基础材料熔体中。

17、; 该复合材料既保持了单组份高分子材料断裂 伸长率较高, 柔韧性好, 对血管等组织的损伤小的优点, 可以在人体组织内保持较好的拉伸 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又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材料的拉伸强度。 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使用以后不会造成组织粘连、 梗塞、 败血症等现象, 在降解过程中, 由于纳米短纤维的聚酯材料如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的水解比较快, 一般在 说 明 书 2/9 页 5 CN 107812231 B 5 30天后会在结扎夹的内部形成区域酸性环境, 加速基础材料的降解, 将基础材料的吸收时 间由原来的180天大幅缩短为90天, 并且无异物不良反应的产生,。

18、 能够满足医用材料的临床 要求。 0027 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工艺设计奇特, 利用基础材料和纳米 短纤维的熔点差将纳米短纤维均匀分散在基础材料中, 保持了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 并将 缺点互补, 得到了力学性能优异、 生物相容性好, 生物可降解性好的复合材料, 然后将复合 材料采用一次注塑工艺得到增强型结扎夹, 工艺操作流程少, 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 通过以下技术方案 实现: 0029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 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

19、材料中,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 为5%50%;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 所述纳米短纤 维为聚酯材料,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 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300500nm, 长 度为2050 m。 0030 优选的, 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 其中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乙交酯时, 其 结晶度为8090%, 取向因子为0.900.95; 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丙交酯时, 其结晶度为7080%, 取向因子为0.650.75。 0031 优选的,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0032 优选的,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0033 优选的, 纳米短。

20、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0034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35 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 在氮气保护下, 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 在电压830KV下, 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 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 m的聚酯纤维 束;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 0036 在氮气保护下, 将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 每次拉伸倍数为58 倍, 得到直径300500nm的纳米纤维; 0037 当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80和 160; 当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的材料为聚丙交酯。

21、时两次热拉伸的温度分别为150和 130; 0038 将步骤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3小时, 经过高速粉碎 机粉碎后过筛, 得到长度为2050 m的纳米短纤维; 0039 将步骤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 混合均匀, 其中步骤所得纳米短 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5%50%, 然后双螺杆挤出, 裁切制粒, 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 料; 0040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 0041 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 挤出温度为110160; 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 基碳酸酯时, 挤出温度为80150; 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 挤出温度为701。

22、30; 说 明 书 3/9 页 6 CN 107812231 B 6 0042 将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 调控工艺 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 注射速度, 注射压力, 模具 温度和保温时间; 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 注射压力为80100MPa, 模具温度为4050, 保 温时间为23小时; 0043 注射温度和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中的基础材料的种类有关, 当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时, 注射温度为110160; 当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 时, 注射温度为80150; 当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时, 注射温度为7。

23、0130。 0044 优选的对于挤出温度和注射温度的选择, 和基础材料的种类及纳米短纤维在其中 的含量有关, 具体的如表1所示。 0045 表1 挤出温度的选择数据表 0046 0047 优选的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步骤中还包括将所得长度为20 50 m的纳米短纤维高结晶的步骤, 具体的, 将所得纳米短纤维置于真空烘箱中梯度升温, 使 得纳米短纤维熟化结晶, 得到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 0048 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乙交酯时, 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120、 140和160 下依次平衡23小时; 0049 当纳米短纤维的材料为聚丙交酯时, 梯度升温的操作为分别在80、 100和1。

24、20 下依次平衡23小时。 0050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0051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纤维结晶度和取向度测试方法均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法。 0052 实施例1 0053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 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 为5%;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 交酯; 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300nm, 长度为20 m。 0054 实施例2 0055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 。

25、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 说 明 书 4/9 页 7 CN 107812231 B 7 为50%;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 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 所述聚酯材料为 聚丙交酯; 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500nm, 长度为50 m。 0056 实施例3 0057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 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 为10%;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 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400n。

26、m, 长度为30 m。 0058 实施例4 0059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 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 为40%;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 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 所述聚酯材料为 聚丙交酯; 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350nm, 长度为40 m; 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 其 结晶度为7080%, 取向因子为0.650.75。 0060 实施例5 0061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 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

27、 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 为30%;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 乙交酯; 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450nm, 长度为35 m; 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 其结 晶度为8090%, 取向因子为0.900.95。 0062 实施例6 0063 实施例1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64 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 在氮气保护下, 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 在电压8KV下, 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 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 m的聚酯纤维束; 所述 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0065 在氮气保护下, 将。

28、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 两次热拉伸的温度 分别为180和160, 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 得到直径300nm的纳米纤维; 0066 将步骤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小时, 经过高速粉碎机 粉碎后过筛, 得到长度为20 m的纳米短纤维; 0067 将步骤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 混合均匀, 其中步骤所得纳米短 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5%, 然后双螺杆挤出, 裁切制粒, 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0068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挤出温度为110; 0069 将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 调控工艺 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

29、夹; 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 注射速度, 注射压力, 模具 温度和保温时间; 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 注射压力为80MPa, 模具温度为40, 保温时间为 2小时, 注射温度为110。 0070 实施例7 0071 实施例2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72 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 在氮气保护下, 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 在电压30KV下, 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 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 m的聚酯纤维束; 说 明 书 5/9 页 8 CN 107812231 B 8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丙交酯; 0073 在氮气保护下, 将步骤所得聚酯纤。

30、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 两次热拉伸的温度 分别为150和130; 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 得到直径500nm的纳米纤维; 0074 将步骤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3小时, 经过高速粉碎机 粉碎后过筛, 得到长度为50 m的纳米短纤维; 0075 将步骤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 混合均匀, 其中步骤所得纳米短 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50%, 然后双螺杆挤出, 裁切制粒, 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0076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 挤出温度为80; 0077 将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 调控工艺 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所述的。

31、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 注射速度, 注射压力, 模具 温度和保温时间; 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 注射压力为100MPa, 注射温度为150, 模具温度 为50, 保温时间为3小时。 0078 实施例8 0079 实施例3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80 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 在氮气保护下, 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 在电压10KV下, 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 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5 m的聚酯纤维束; 所 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0081 在氮气保护下, 将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 两次热拉伸的温度 分别为180和160, 每次拉伸倍。

32、数为58倍, 得到直径400nm的纳米纤维; 0082 将步骤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5小时, 经过高速粉碎 机粉碎后过筛, 得到长度为30 m的纳米短纤维; 0083 将步骤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 混合均匀, 其中步骤所得纳米短 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10%, 然后双螺杆挤出, 裁切制粒, 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0084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己内酯, 挤出温度为100; 0085 将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 调控工艺 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 注射速度, 注射压力, 模具 温度和保温时间; 其中。

33、注射速度为50mm/s, 注射压力为90MPa, 注射温度为100, 模具温度 为45, 保温时间为2.5小时。 0086 实施例9 0087 实施例4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88 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 在氮气保护下, 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 在电压20KV下, 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 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8 m的聚酯纤维束; 所 述聚酯材料为聚丙交酯; 0089 在氮气保护下, 将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 两次热拉伸的温度 分别为150和130, 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 得到直径350nm的纳米纤维; 0090 将步骤所得纳米纤维。

34、置于-10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2小时, 经过高速粉碎机 粉碎后过筛, 得到长度为40 m的纳米短纤维; 0091 将步骤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 混合均匀, 其中步骤所得纳米短 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40%, 然后双螺杆挤出, 裁切制粒, 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说 明 书 6/9 页 9 CN 107812231 B 9 0092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三亚甲基碳酸酯, 挤出温度为110; 0093 将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 调控工艺 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 注射速度, 注射压力, 模具 温度和保温时间; 其中注射速度。

35、为50mm/s, 注射压力为80MPa, 注射温度为90, 模具温度为 50, 保温时间为3小时。 0094 实施例10 0095 实施例5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96 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 在氮气保护下, 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 在电压25KV下, 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 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 m的聚酯纤维束; 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0097 在氮气保护下, 将步骤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 两次热拉伸的温度 分别为180和160, 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 得到直径450nm的纳米纤维; 0098 将步骤所得纳米纤维置于-10。

36、0以下的液氮中深冷3小时, 经过高速粉碎机 粉碎后过筛, 得到长度为35 m的纳米短纤维; 0099 将步骤所得纳米短纤维加入基础材料中, 混合均匀, 其中步骤所得纳米短 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30%, 然后双螺杆挤出, 裁切制粒, 得到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 0100 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挤出温度为120; 0101 将步骤所得医用纳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采用一次性注射成型法, 调控工艺 参数得到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所述的工艺参数包括注射温度, 注射速度, 注射压力, 模具 温度和保温时间; 其中注射速度为50mm/s, 注射压力为90MPa, 注射温度为120, 模具温度 为。

37、45, 保温时间为2小时。 0102 实施例610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进行检测, 结果如表 2所示。 0103 表2 实施例610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检测数据 0104 0105 由表2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 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闭合力均在30以上, 说 明 书 7/9 页 10 CN 107812231 B 10 拉伸强度在60MPa以上, MTT法的细胞毒性为0级, 24h细胞粘附率在75%以上, 具有很好的生 物相容性, 满足结扎夹的医用要求。 0106 将90只新西兰大白兔平均分为3组, 分别使用上市强生PPDO结扎夹 (对照1组) ,。

38、 实 施例5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 (实验组) 和不可吸收丝线 (对照2组) 在开腹胆囊切除术中封 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术后2周、 4周、 2月、 3月、 4月、 6月观察相关组织变化和结扎物情况, 每 组一次解剖5只。 0107 术后2周, 对照1组和对照2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 实验组基本无水肿, 两组结扎 夹均未脱落, 取出结扎夹测试, 闭合力无显著变化, 增强型结扎夹拉伸强度 (平均34N左右) 高于PPDO结扎夹 (平均30N左右) , 丝线组无明显变化。 0108 4周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水肿基本消退, 组织愈合良好, 未见感染等现象; 增强型 结扎夹闭合力无显著变化, 均未脱落,。

39、 PPDO结扎夹闭合力轻微降低, 出现1例脱落。 增强型结 扎夹拉伸强度 (平均33N左右) 高于PPDO结扎夹 (平均29N左右) 。 丝线无明显变化。 0109 2月组织愈合良好; 增强型结扎夹均破碎为小块并脱落, 被组织包覆, 部分可见。 PPDO结扎夹仍保持完整, 但强度逐渐下降, 4例脱落。 丝线无明显变化。 0110 3月组织愈合良好; 增强型结扎夹均破碎为小块并脱落, 碎块降解明显, 其中4例完 全降解, 剩余1例仅少量可见。 PPDO结扎夹强度更低, 均发生脱落, 其中2例破碎, 3例仍保持 完整。 丝线无明显变化。 0111 4月组织愈合良好; 增强型结扎夹已完全降解, 镜下。

40、不可见。 PPDO结扎夹均发生破 碎脱落, 降解明显, 剩余部分可见。 丝线无明显变化。 0112 6月组织愈合良好; 增强型结扎夹已完全降解, 镜下不可见。 PPDO结扎夹均发生破 碎脱落, 降解显著, 其中3例完全降解, 剩余2例仍少量可见。 丝线无明显变化。 0113 表3 对照1组和实验组的降解情况表 说 明 书 8/9 页 11 CN 107812231 B 11 0114 0115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在3个月内就可达到降解目 的, 降解时间远远小于现有市售产品的6个月周期, 大大降低了异物炎症反应。 说 明 书 9/9 页 12 CN 107812231 B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