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轮椅升降移送装置上、 对坐在装载于车辆的轮椅上的坐轮 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的汽车中有一种可将坐轮椅者连人带轮椅一起乘载在其中的称为所谓 福利车辆的汽车。 在这种福利车辆中, 为了将坐轮椅者连人带轮椅一起乘载在其中, 设置有 轮椅升降移送装置 ( 参照下述专利文献 1)。上述轮椅升降移送装置大致包括 : 供轮椅载置 的平台 ; 以及将该平台从车辆外部升降并移送至车辆内部的升降移送机构。上述轮椅升降 移送装置将平台降到车辆外部的道路面上, 将坐轮椅者连人带轮椅一起载置在降到道路面 的平台上, 并通过升降移送机构将载置有轮椅的平台送入车辆内部, 从而将坐轮椅者连人 带轮椅一起乘载在汽车中。
但是, 即便是以这种方式乘载的坐轮椅者, 也与一般的乘坐者同样要求佩戴安全 带。即, 在专利文献 1 所公开的轮椅升降移送装置中设置有安全带装置, 该安全带装置包 括: 对坐轮椅者的腰部进行限制的绕带 ; 以及对从肩至腰的上半身进行限制的肩带。
根据这种安全带装置, 能利用绕带和肩带对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 在此, 在佩 戴绕带及肩带时, 需要注意以下方面来进行佩戴作业。 即, 在佩戴绕带、 肩带时, 需要将带子 穿过轮椅的靠手下方、 轮椅的车轮轮辐之间, 以与坐轮椅者的身体可靠地接触。另外, 由于 坐轮椅者很难进行将这些带子穿过的作业, 因此, 一般是由帮助乘载的人 ( 以下称为 “帮乘 人” ) 来进行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特开 2005-304767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 希望将对坐轮椅者的上半身进行限制的肩带的肩侧支承端配置在坐轮椅 者的肩上方。因此, 在上述专利文献 1 中公开的平台上设有用于对上述肩带的肩侧支承端 进行支承的支承用柱状构件。 然而, 若如上所述仅在平台的一侧设置支承用柱状构件, 则存 在如下问题 : 帮乘人很难进行将带子穿过的作业, 并且平台自身的平衡性也变差。因此, 存 在希望取消在平台上配置支承用柱状构件的呼声。
另一方面, 如上所述, 在佩戴绕带及肩带时, 需要注意带子穿过的部位, 从而使作 业变得复杂。因此, 希望能在将轮椅放入狭小的车辆内之后简单地进行佩戴带子的作业。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设于轮椅升降移送 装置的、 对坐在装载于车辆的轮椅上的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中, 能在取消现有的在平台上配置的支承用柱状构件的同时, 使将轮椅放入车辆内之后进行的
佩戴安全带的作业变得简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即,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设置在轮椅升降移送装置上, 并在轮椅 承载于平台上的载置状态下对坐在该轮椅上的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 其中, 上述轮椅 升降移送装置包括 : 上述平台, 该平台供轮椅载置 ; 以及升降移送机构, 该升降移送装置将 上述平台从车辆外部的上下车位置移送至车辆内部的乘载位置, 其特征是, 上述轮椅用安 全带装置包括 : 绕带部, 该绕带部对上述坐轮椅者的腰部进行限制 ; 以及肩带部, 该肩带部 的一端构成位于上述坐轮椅者的腰部侧的腰部侧支承端, 另一端构成位于该坐轮椅者的肩 侧的肩侧支承端, 上述肩带部从上述坐轮椅者的肩斜挂至腰, 并对上述坐轮椅者的上半身 进行限制, 上述肩带部的上述腰部侧支承端被配置在上述平台上的平台侧支承部支承, 上 述肩带部的上述肩侧支承端能与配置在上述平台上的带子临时固定部和配置在上述车辆 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中的任意一个连接, 且在上述平台的上下车位置及上述平台的升降移 送时能与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临时固定连接, 在上述平台位于上述乘载位置时, 能将上述 肩带部的上述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从固定在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 为被上述车辆内部的上述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由于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通过与配置于 车辆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连接而被支承, 因此, 不仅能对通过轮椅升降移送装置乘载的坐 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 还能取消现有的在平台上配置的支承用柱状构件。 藉此, 能因取消 设置支承用柱状构件而享有各种好处。例如, 能实现平台的平衡性提高、 轻量化及成本降 低。而且, 由于能使平台供轮椅载置的区域扩大, 因此, 例如能使帮乘人容易地进行将带子 穿过的作业, 使车辆后侧视野变得良好, 使能适用的可载置的轮椅的种类范围增多。
除此之外, 由于在平台上配置有带子临时固定部, 因此, 在平台被升降移送机构升 降移送前、 位于车辆外部的上下车位置时, 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能预先短时间临时固定在 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进行临时固定连接。相反地, 在平台被升降移送机构升降移送而位 于车辆内部的乘载位置时, 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能从临时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 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藉此, 能 在平台位于车辆外部的上下车位置时进行将安全带穿过轮椅的靠手下方、 轮椅的车轮轮辐 之间的作业, 并在此状态下预先对肩侧支承端进行短时间临时固定, 从而能使肩带部与坐 轮椅者的身体可靠地接触。 然后, 在平台位于车辆内部的乘载位置时, 只需进行将上述肩侧 支承端从临时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 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这样简单的作业即可。
第二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是上述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其特征是, 上述肩带部包括卡定至带扣中的卡定件, 上述平台的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和上述车辆内部 的上述连接主支承部由能与上述卡定件卡定的作为通用部件的上述带扣构成。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由于带子临时固定部和连接主支承部由 能与设置在肩带部上的卡定件卡定的作为通用部件的带扣构成, 因此, 能享有通用部件带 来的好处。即, 在设置用于供卡定件卡定的带扣时, 不仅能降低制造成本, 还能提高设置上 的操作性。第三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是上述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其特征是, 在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设有移动元件, 在将上述肩带部的上述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从 临时固定在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上述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 固定支承连接时, 该移动元件使被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临时固定连接的上述肩带部的上述 肩侧支承端的位置从该被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至位于上方或后方位置的取出位置。
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由于在带子临时固定部上设有用于使被 带子临时固定部临时固定连接的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位置从被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 动至位于上方或后方位置的取出位置的移动元件, 因此, 只要通过上述移动构件进行移动, 就能使被临时固定连接的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位置从被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至位 于上方或后方位置的取出位置。藉此, 在将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从临时固定在 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 能容 易地抓住上述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
第四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是上述第三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其特征是, 上述移动元件是中间部能旋转地支承在配置于上述平台的扶手上的旋转式杆, 在上述旋转 式杆的基端侧设有操作该旋转式杆旋转的操作部, 在上述旋转式杆的前端侧设有上述带子 临时固定部。 根据上述第四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通过操作旋转式杆的操作部就能使旋转 式杆旋转, 从而使带子临时固定部移动到车辆内容易抓取的位置, 藉此能使被短时间临时 固定在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肩侧支承端移动到容易抓取的位置。这样, 由于能使移动 元件形成为部件数较少的结构, 因此, 不仅能减小体积增大、 减轻重量, 还能使将轮椅放入 车辆内后的带子佩戴作业变得更加方便。
第五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是上述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其特征是, 上述平台侧支承部配置在轮椅的宽度方向上与处于载置在上述平台上的状态下的轮椅相 邻的位置, 供上述肩带部的上述肩侧支承端临时固定连接的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以将处于 载置在上述平台上的状态下的轮椅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平台侧支承部相反一侧 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第五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由于供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临时固定连 接的带子临时固定部以将处于载置在平台上的状态下的轮椅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与平 台侧支承部相反一侧的位置上, 因此, 能在将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临时固定连接在带子临 时固定部时对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 并能在平台升降移送时起到安全带的作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不仅能取消现有的在平台上配置的支承用柱 状构件, 还能使在将轮椅放入车辆内后进行的带子佩戴作业变得简单。
根据第二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由于带子临时固定部和连接主支承部构成为 通用部件, 因此, 能降低制造成本, 并能提高设置操作性。
根据第三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在将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从临时 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 时, 能容易抓住上述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
根据第四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由于能使移动元件形成为部件数较少的结
构, 因此, 不仅能减小体积增大、 减轻重量, 还能使将轮椅放入车辆内后的带子佩戴作业变 得更加方便。
根据第五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能在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与带子临时固定部 临时固定连接时对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 并能在平台升降移送时起到安全带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实施例 1 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福利车辆的后侧立体视图的后侧立体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的福利车辆后部的侧面视图的侧视图。 图 3 是表示图 1 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一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 4 是表示图 1 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二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 5 是表示图 1 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三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 6 是表示图 1 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四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 7 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福利车辆的后侧立体视图的后侧立体图。 图 8 是表示图 7 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一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 9 是表示图 7 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二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 10 是表示图 7 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三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 11 是表示图 7 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四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 12 是实施例 2 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具有座椅安全带结构的车辆的透视俯视图。 图 13 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坐在轮椅上的人受到限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 14 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对坐在三人座中央的人进行限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 15 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带子主体的前端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 16 是图 15 所示的带子主体的分解俯视图。
图 17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被钩挂元件的立体图。
图 18 是图 17 所示的被钩挂元件的 VII 向视图。
图 19 是图 17 所示的被钩挂元件的 VIII 向视图。
图 20 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定件卡定于被钩挂元件的状态下带子部与轮 椅的车轮之间的位置关系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 21 是实施例 3 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立体图。
图 22 是简化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
图 23 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本图中, 用实线表示处于收纳位置 的升降装置, 用双点划线表示处于取出位置的升降装置。
图 24 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本图中, 示出了平台在收纳位置与 取出位置之间的中途位置处移动的阶段。
图 25 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本图中, 示出了平台被取出至取出 位置后的状态。
图 26 是简化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本图中, 用实线表示处于 收纳位置的升降装置, 用双点划线表示处于中途位置及取出位置的升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例 1]
首先, 对实施例 1 进行说明。
( 第一实施方式 )
以下, 参照附图对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 1 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福利车辆 10 的后侧立体视图的后侧立体图。图 2 是 表示图 1 的福利车辆 10 后部的侧面视图的侧视图。
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福利车辆 10 是可将坐轮椅者 P( 图 1 及图 2 中未图示 ) 连人带 轮椅 C 一起乘载的车辆。该福利车辆 10 示出了打开未图示的后车门以乘载轮椅 C 的状态。 另外, 未图示的轮椅 C 是一般广泛使用的轮椅。此外, 附图标记 K 是随着未图示的后车门打 开而打开的上下车口。
上述福利车辆 10 安装有用于将坐轮椅者 P 连人带轮椅 C 一起乘载的轮椅升降移 送装置 20。该轮椅升降移送装置 20 大致包括平台 21 和升降移送机构 25。
平台 21 可供轮椅 C 载置, 其包括 : 用于承载轮椅 C 的平板状的载置板 22 ; 以及用 于使该载置板 22 滑动移动的滑动机构 23。 在载置板 22 的前侧设有朝上方突出的轮椅限位 部 221, 在载置板 22 的左右两侧设有被滑动机构 23 引导的滑轨 222。另外, 上述滑动机构 23 使平台 21 与上述滑轨 222 一起滑动移送。上述滑动移送与后面说明的通过升降移送机 构 25 进行的平台 21 的升降移送一起进行。 此外, 还如图 2 所示, 在平台 21 的右侧滑轨 222 上设有扶手 24。该扶手 24 设置 在设于平台 21 的右侧滑轨 222 上。上述扶手 24 包括 : 设于图示前后位置的两根柱部 241、 242 ; 以及将这两根柱部 241、 242 的上部彼此连接的抓手部 243。 如上所述构成的扶手 24 不 仅起到了坐轮椅者 P 的扶手的作用, 还起到了靠手的作用。
升降移送机构 25 将平台 21 从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升降移送至车辆内部 M 的 乘载位置。另外, 平台 21 的位于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是图 1 及图 2 所示状态下的平台 21 的位置。 平台 21 的位于车辆内部 M 的乘载位置虽然没有在图中详细示出, 但位于车辆内 部 M 的乘载位置是平台 21 载置在车辆内部 M 的车室板 L 上的状态下的位置, 是被后面说明 的升降移送机构 25 升降移送后的设定位置。该升降移送机构 25 大致包括固定支承部 26、 第一连杆部 27 和第二连杆部 28。固定支承部 26 是固定在福利车辆 10 内的部分, 其将第一 连杆部 27 支承成能旋转。第一连杆部 27 是设有四个关节的四连杆, 其一端侧能旋转地支 承在固定支承部 26 上, 另一端侧将第二连杆部 28 支承成能旋转。第二连杆部 28 的一端侧 能旋转地支承在第一连杆部 27 上, 另一端侧将滑动机构 23 支承成能旋转。这样, 升降移送 机构 25 将平台 21 从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升降移送至车辆内部 M 的乘载位置。另外, 在通过上述升降移送机构 25 使平台 21 升降移送时, 通过滑动机构 23 使平台 21 滑动移送。
在如上所述构成来将轮椅 C 装载到车辆内部 M 的轮椅升降移送装置 20 中, 安装有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该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用于对坐在装载于车辆的轮椅 C 上的坐轮 椅者 P( 图 1 及图 2 中未图示 ) 的身体进行限制。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大致包括绕带装置 40、 肩带装置 50 及带子临时固定件 60。另外, 图 3 ~图 6 是从后侧示意图示了福利车辆 10 中具有轮椅用安
全带装置 30 的平台 21 的后侧示意图。在此, 在图 3 ~图 6 中依次图示了利用轮椅用安全 带装置 30 朝坐轮椅者 P 佩戴安全带的顺序。具体而言, 图 3 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的佩 戴安全带的第一状态, 图 4 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的佩戴安全带的第二状态, 图 5 是轮椅 用安全带装置 30 的佩戴安全带的第三状态, 图 6 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的佩戴安全带的 第四状态。
即, 如图 4 等所示, 绕带装置 40 是通过绕带 41 对坐轮椅者 P 的腰部进行限制的装 置。该绕带装置 40 大致包括绕带 41、 牵拉器 (retractor)42 及卡定带扣 43。
绕带 41 相当于本发明的绕带部, 其绕着坐轮椅者 P 的腰延伸配置, 以对坐轮椅者 P 的腰部进行限制。该绕带 41 的基端侧卷绕在牵拉器 42 上。此外, 在该绕带 41 的前端侧 安装有用于卡定至卡定带扣 43 的卡定件 411。
牵拉器 42 是一般广泛使用的安全带用的牵拉器。如图 1 等所示, 该牵拉器 42 固 定配置在平台 21 的右侧。具体而言, 牵拉器 42 通过支架 421 固定安装于在平台 21 右侧固 定配置的扶手 24 的柱部 242。
如图 1 等所示, 卡定带扣 43 固定配置在平台 21 的左侧。该卡定带扣 43 可与从牵 拉器 42 拉出的绕带 41 的卡定件 411 卡定, 上述卡定带扣 43 通过用于适度固定的配置用带 431 固定并安装至平台 21。
当卡定件 411 与上述卡定带扣 43 卡定时, 如图 4 等所示, 绕带 41 绕着坐轮椅者 P 的腰延伸, 以对坐轮椅者 P 的腰部进行限制, 安全带的绕带部分处于已佩戴的状态。
如图 6 等所示, 肩带装置 50 是通过肩带 51 对坐轮椅者 P 的上半身进行限制的装 置。该肩带装置 50 大致包括肩带 51、 牵拉器 52 及卡定带扣 53。另外, 卡定带扣 53 不是配 置在平台 21 上, 而是配置在车辆内部 M, 这点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此外, 上述卡定带扣 53 与 构成为通用部件的上述卡定带扣 43 结构相同。
肩带 51 相当于本发明的肩带部, 其以从坐轮椅者 P 的肩斜挂至腰的方式延伸配 置, 从而对坐轮椅者 P 的上半身进行限制。该肩带 51 的基端侧卷绕在牵拉器 52 上。此外, 在该肩带 51 的前端侧安装有用于卡定至卡定带扣 53 的卡定件 511。另外, 上述肩带 51 的 卡定件 511 是相当于本发明的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部分。
牵拉器 52 与上述牵拉器 42 一样, 是一般广泛使用的安全带用的牵拉器。如图 1 等所示, 该牵拉器 52 配置于在轮椅 C 的宽度方向上与处于载置在平台 21 上的状态下的轮 椅 C 相邻的位置, 且被固定配置在平台 21 的左侧。具体而言, 牵拉器 52 通过用于适度固定 的配置用带 521 固定并安装至平台 21。另外, 上述牵拉器 52 是相当于配置在轮椅升降移 送装置 20 的平台 21 上的本发明的平台侧支承部的部分。因此, 上述牵拉器 52 旁边的肩带 51 是相当于本发明的肩带部的腰部侧支承端的部分。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卡定带扣 53 配置在福利车辆 10 的车辆内部 M。上述卡定带扣 53 与从牵拉器 52 拉出的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 卡定, 该卡定带扣 53 通过配置用带 531 固定 并配置在福利车辆 10 中位于车辆内部 M 右侧的后部支柱 15 的部分。
当卡定件 511 与上述卡定带扣 53 卡定时, 如图 6 等所示, 绕带 51 以从坐轮椅者 P 的肩斜挂至腰的方式延伸, 以对坐轮椅者 P 的上半身进行限制, 安全带的肩带部分处于已 佩戴的状态。另外, 上述卡定带扣 53 是相当于本发明的配置在车辆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的 部分。也就是说, 通过使作为上述肩带 51 的肩侧支承端的卡定件 511 与卡定带扣 53 连接,从而将肩带 51 固定、 支承并连接, 使得肩带 51 被该卡定带扣 53 支承。
接着, 对带子临时固定件 60 进行说明。在平台 21 位于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 时, 该带子临时固定件 60 以将作为肩带 51 的肩侧支承端的卡定件 511 短时间临时固定的 方式将该卡定件 511 临时固定连接。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上述带子临时固定件 60 设置在上述扶手 24 的抓手部 243。该 带子临时固定件 60 包括 : 配置在抓手部 243 后端侧的旋转支承连接部 61 ; 被该旋转支承连 接部 61 支承成能旋转的旋转式杆 62 ; 以及配置在该旋转式杆 62 前端侧的临时固定件 63。
具体而言, 旋转支承连接部 61 配置在上述扶手 24 上靠平台 21 内侧 ( 图示为抓手 部 243 左侧 ) 的位置。该旋转支承连接部 61 形成有合适的支架形状, 从而能将旋转式杆 62 的中间部枢轴支承成能旋转。
旋转式杆 62 的中间部被旋转支承连接部 61 枢轴支承成能旋转, 其是由适当折曲 成杆状的圆棒形成的。 因此, 上述旋转式杆 62 被支承成能相对于扶手 24 旋转。 该旋转式杆 62 是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元件的部分, 用于将被短时间临时固定连接在下面说明的临时固 定件 63 上的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 肩侧支承端 ) 的位置从被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到 容易抓住的后上方拉出位置 ( 图 6 所示的双点划线位置 )。另外, 该后上方拉出位置 ( 图 6 所示的双点划线位置 ) 被设定在当平台 21 位于车辆内部 M 的乘载位置时, 位于载置有轮 椅 C 的平台 21 后侧的帮乘人能容易地抓住被临时固定件 63 短时间临时固定连接的卡定件 511 的位置。因此, 为了将连接状态从短时间临时固定在临时固定件 63( 带子临时固定部 ) 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卡定带扣 53( 连接主支承部 ) 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 将短 时间临时固定连接在临时固定件 63 上的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 肩侧支承端 ) 的位置设定 在位于后侧的帮乘人容易抓住的位置, 这点在后面仍会说明。 在此, 在方向与图示前端侧一致的该旋转式杆 62 的前端侧配置有作为本发明的 带子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件 63。 该临时固定件 63 以将处于载置在平台 21 上的状态的轮 椅 C 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牵拉器 52 相反一侧的位置。上述临时固定件 63 配置在 上述旋转式杆 62 上靠平台 21 内侧 ( 图示为旋转式杆 62 左侧 ) 的位置。如图所示, 该临时 固定件 63 形成有合适的钩状, 从而能钩住上述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也就是说, 在平台 21 位于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时, 能预先将作为肩带 51 的肩侧支承端的卡定件 511 以短时 间临时固定的方式与上述作为带子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件 63 临时固定连接。
此外, 在方向与图示后端侧一致的上述旋转式杆 62 的基端侧设有可操作该旋转 式杆 62 旋转的操作部 64。上述操作部 64 形成为当通过升降移送机构 25 升降移送来使平 台 21 位于车辆内部 M 的乘载位置时, 能供帮乘人从载置有上述轮椅 C 的平台 21 的后侧抓 持来进行操作。
接着, 参照图 3 ~图 6 对佩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的带子进 行说明。图 3 ~图 5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第三状态是在平台 21 被升降移送机构 25 升降移送前、 平台 21 位于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时进行的作业。图 6 所示的佩戴带子 的第四状态是平台 21 被升降移送机构 25 升降移送后、 平台 21 位于车辆内部 M 的乘载位置 ( 载置在车室板 L 上的状态 ) 时进行的作业。
图 3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是轮椅 C 载置在平台 21 上的状态。在上述佩戴 带子的第一状态下, 绕带 41 及肩带 51 处于收纳在各自的牵拉器 42、 52 中的状态。
图 4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二状态是对坐轮椅者 P 仅佩戴绕带 41 时的状态。在该 佩戴绕带的第二状态下, 绕带 41 被从牵拉器 42 中拉出, 并使该绕带 41 的卡定件 411 卡定 至卡定带扣 43。藉此, 绕带 41 绕坐轮椅者 P 的腰延伸, 以对坐轮椅者 P 的腰部进行限制, 安 全带的绕带部处于已佩戴的状态。另外, 虽然在图示中不易看出, 但绕带 41 穿过轮椅 C 的 车轮的轮辐之间且穿过轮椅 C 的靠手下方, 以合适地对坐轮椅者 P 的腰部进行限制。
图 5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三状态是将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 短时间临时固定在带 子临时固定件 60 的临时固定件 63 上的临时固定连接状态。在该佩戴带子的第三状态下, 肩带 51 被从牵拉器 52 拉出, 并使该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 钩住临时固定件 63, 藉此, 肩带 51 处于短时间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连接状态。另外, 虽然在图示中不易看出, 但在肩带 51 的牵拉器 52 侧 ( 图示左侧 ), 肩带 51 穿过轮椅 C 的车轮的轮辐之间且穿过轮椅 C 的靠手下 方, 以合适地对坐轮椅者 P 的上半身进行限制。
图 6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是卡定件 511 卡定至车辆内部 M 的卡定带扣 53( 连接主支承部 ) 的状态。即, 将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 的连接状态从短时间临时固定在 带子临时固定件 60 的临时固定件 63 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 M 的卡定带扣 53 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另外, 此时, 如上所述, 平台 21 被升降移送机构 25 升降移送, 平 台 21 位于车辆内部 M 的乘载位置。在此, 当位于乘载好的轮椅 C 后侧的帮乘人 ( 未图示 ) 抓持上述旋转式杆 62 的操作部 64 来进行旋转操作时, 如图 6 所示, 带子临时固定件 60 的 临时固定件 63 朝后上方移动。这样, 钩在该临时固定件 63 上的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 也从 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到位于后上方的后上方取出位置, 从而移动至帮乘人容易抓住的 后上方取出位置 ( 图 6 记载的双点划线位置 )。在此, 帮乘人抓住该卡定件 511, 从而使卡 定件 511 的连接状态变为被车辆内部 M 的卡定带扣 53 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也就是 说, 帮乘人将上述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 卡定至车辆内部 M 的卡定带扣 53。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能起到下述作用效果。
即, 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 因与配置于车辆内部 M 的卡定带扣 53 连接而受到支承。因此, 不仅能对通过轮椅升降移送装置 20 而乘载的坐轮 椅者 P 的身体进行限制, 而且能取消现有的在平台 21 上设置的支承用柱状构件。藉此, 能 因取消设置支承用柱状构件而享有各种好处。例如, 能实现平台 21 的平衡性提高、 轻量化 及成本降低。而且, 由于能使平台 21 供轮椅载置的区域扩大, 因此, 例如能使帮乘人容易进 行将带子穿过的作业、 使车辆后侧视野良好、 使所适用的可载置的轮椅的种类范围增多。
除此之外, 由于在平台 21 上配置有临时固定件 63, 因此, 在平台 21 位于被升降移 送机构 25 升降移送前的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时, 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 能预先短时间临 时固定在上述临时固定件 63 上进行临时固定连接。在平台 21 因被升降移送机构 25 升降 移送而位于车辆内部 M 的乘载位置时, 能将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 的连接状态从短时间临时 固定在临时固定件 63 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 M 的卡定带扣 53 固定支承的固定 支承连接。藉此, 能在平台 21 位于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时进行将肩带 51 穿过车轮的 轮辐之间、 并穿过轮椅 C 的靠手下方以使肩带 51 与坐轮椅者 P 的身体可靠接触的作业, 并 能在此状态下, 预先对卡定件 51 进行短时间临时固定。随后, 在平台 21 位于车辆内部 M 的 乘载位置时, 只需进行将该卡定件 51 从短时间临时固定在临时固定件 63 上的临时固定连 接变为被车辆内部 M 的卡定带扣 53 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这样简单的作业。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由于在临时固定件 63 上设有可使被短时间临时 固定连接在临时固定件 63 上的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 的位置移动到容易抓住的后上方取出 位置的移动元件, 因此, 只要通过该移动元件进行移动, 就能使被短时间临时固定连接的肩 带 51 的卡定件 51 的位置从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到容易抓住的后上方取出位置。 藉此, 当将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 的连接状态从被临时固定在临时固定件 63 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 为被卡定带扣 53 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 能容易地抓住上述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
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通过对旋转式杆 62 的操作部 64 进行操作, 就能通 过旋转式杆 62 的旋转而使临时固定件 63 移动到车辆内容易抓取的位置。因此, 能使短时 间临时固定在上述临时固定件 63 上的卡定件 51 移动到容易抓取的位置。藉此, 由于能使 旋转式杆 62 形成为部件数较少的结构, 因此, 不仅能减小体积增大、 减轻重量, 还能使将轮 椅 C 载入车辆内后的带子佩戴作业变得更加方便。
( 第二实施方式 )
以下, 参照附图对与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不同结构的、 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 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 在本第二实施 方式中, 对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而省略 其说明。 图 7 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福利车辆 10A 的后侧立体视图的后侧立体图。此外, 图 8 ~图 11 是从后侧示意图示了福利车辆 10A 中具有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的平台 21 的 后侧示意图, 依次图示了朝坐轮椅者 P 佩戴带子的顺序。具体而言, 图 8 是轮椅用安全带装 置 30A 的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 图 9 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的佩戴带子的第二状态, 图 10 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的佩戴带子的第三状态, 图 11 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的佩戴带 子的第四状态。
如图所示,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是用一条织带 71 来构成绕带部 72 和肩带部 73 的装置。即, 如图 11 等所示,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大致包括一个带子装置 70 和带子临时 固定件 80。
该带子装置 70 用一条织带 71 就能确保绕带部 72 和肩带 73 的功能。上述带子装 置 70 大致包括一条织带 71、 牵拉器 75、 第一卡定带扣 76 和第二卡定带扣 77。
织带 71 形成为广泛使用的三点式安全带的织带, 为了在功能上区分为上述绕带 部 72 和肩带部 73, 设有两个卡定件 721、 731。
即, 在从牵拉器 75 拉出的织带 71 的中间部设有卡定至第一卡定带扣 76 的第一卡 定件 721。该第一卡定件 721 设置有与卡定至第一卡定带扣 76 的卡定件 722 一体形成的环 部 723。该环部 723 可供织带 71 以能移动的方式穿过。因此, 能利用该环部 723 使第一卡 定件 721 位于织带 71 的任意位置, 在抓持织带 71 的状态 ( 拉伸状态 ) 下, 能使卡定件主体 722 卡定至第一卡定带扣 76。另外, 上述第一卡定件 721 是相当于本发明的肩带部的腰侧 支承端的部分。
此外, 在该织带 71 的前端侧安装有用于与第二卡定带扣 77 卡定的第二卡定件 731。该第二卡定件 731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肩带 51 的卡定件 511 的结构相同, 其是相 当于本发明的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部分。
牵拉器 75 与上述牵拉器 42、 52 一样, 是一般广泛使用的安全带用的牵拉器。如图
7 等所示, 该牵拉器 75 固定配置在平台 21 的右侧。具体而言, 如图 9 等所示, 牵拉器 75 通 过用于适度固定的配置用支架 751 固定并安装至平台 21。
如图 7 等所示, 第一卡定带扣 76 固定配置在平台 21 的左侧。该第一卡定带扣 76 可与从牵拉器 75 拉出的织带 71 的第一卡定件 721 卡定, 其设置于在轮椅 C 的宽度方向上 与处于载置于平台 21 上的状态下的轮椅 C 相邻的位置。第一卡定带扣 76 通过用于适度固 定的配置用带 761 固定并安装至平台 21。另外, 如图 9 等所示, 在第一卡定件 721 卡定至上 述第一卡定带扣 76 时, 织带 71 的一部分绕着坐轮椅者 P 的腰延伸, 以对坐轮椅者 P 的腰部 进行限制, 织带 71 的一部分起到绕带部 72 的作用, 就像佩戴了安全带的绕带部分。
此外, 如图 7 及图 11 所示, 第二卡定带扣 77 配置在福利车辆 10A 的车辆内部 M。 该第二卡定带扣 77 与从牵拉器 75 拉出的肩带部 73 的第二卡定件 731 卡定, 上述第二卡定 带扣 77 通过配置用带 771 固定并配置在福利车辆 10A 中位于车辆内部 M 右侧的后部支柱 15 的部分。另外, 如图 11 等所示, 在第二卡定件 731 卡定至上述第二卡定带扣 77 时, 织带 71 的一部分以从坐轮椅者 P 的肩斜挂至腰的方式延伸, 以对坐轮椅者 P 的上半身进行限制, 织带 71 的一部分起到肩带部 73 的作用, 就像佩戴了安全带的绕带部分。
接着, 对带子临时固定件 80 进行说明。在平台 21 位于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 时, 该带子临时固定件 80 能以使作为肩带部 73 的肩侧支承端的第二卡定件 731 受到短时 间临时固定的方式预先将该第二卡定件 731 临时固定连接。
如图 7 及图 10 所示, 上述带子临时固定件 80 大致包括 : 作为本发明的带子临时固 定部的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 以及以能拉出的方式与上述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连接的拉 出用条带部 85。
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形成为具有能卡定第二卡定件 731 的带扣结构。该临时固 定卡定带扣 81 以将处于载置在平台 21 上的状态的轮椅 C 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第 一卡定带扣 76 相反一侧的位置。如图 7 等所示, 上述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以与上述牵拉 器 75 相邻的方式固定并配置在平台 21 的右侧。如图 7 及图 8 所示, 上述临时固定卡定带 扣 81 通常与第二卡定件 731 卡定, 其通过用于适度固定的配置用带 811 固定并安装至平台 21。另外, 上述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构成为通用部件, 其与上述第一卡定带扣 76 和第二卡 定带扣 77 结构相同。
拉出用条带部 85 是形成为合适环状的条带, 其与上述配置用带 811 连接。因此, 在拉伸该拉出用条带部 85 时, 上述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以与配置用带 811 联动的方式也 被拉伸。另外, 为了能使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容易随着上述拉出用条带部 85 的拉伸而联 动地拉伸, 将拉出用条带部 85 与配置用带 811 连接的连接位置设定在与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相邻的位置上。
接着, 参照图 8 ~图 11 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的带子的佩 戴进行说明。图 8 ~图 11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第三状态是在平台 21 被升降移送 机构 25 升降移送前、 平台 21 位于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时进行的作业。图 11 所示的佩 戴带子的第四状态是平台 21 被升降移送机构 25 升降移送后、 平台 21 位于车辆内部 M 的乘 载位置 ( 载置在车室板 L 上的状态 ) 时进行的作业。
图 8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是轮椅 C 载置在平台 21 上的状态。在上述佩戴 带子的第一状态下, 织带 71(72、 73) 处于收纳在牵拉器 75 中的状态。另外, 此时, 安装于织带 71(72、 73) 前端侧的第二卡定件 731 处于卡定至带子临时固定件 80 的临时固定卡定带 扣 81 的状态。
图 9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二状态是对坐轮椅者 P 仅佩戴绕带部 72 时的状态。在 上述佩戴带子的第二状态下, 织带 71(72、 73) 被从牵拉器 75 拉出, 从而使该织带 71(72、 73) 的第一卡定件 721 卡定至第一卡定带扣 76。藉此, 具有绕带部 72 的织带 71 绕坐轮椅者 P 的腰延伸, 以对坐轮椅者 P 的腰部进行限制, 安全带的绕带部分处于已佩戴的状态。另外, 虽然在图示中不易看出, 但具有绕带部 72 的织带 71 穿过轮椅 C 两边的车轮的轮辐之间且 穿过轮椅 C 两边的靠手下方, 以合适地对坐轮椅者 P 的腰部进行限制。另外, 此时, 安装于 织带 71(72、 73) 前端侧的第二卡定件 731 处于卡定至带子临时固定件 80 的临时固定卡定 带扣 81 的状态。
图 10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三状态是将卡定至带子临时固定件 80 的临时固定卡定 带扣 81 中的第二卡定件 731 暂时取下并再次卡定, 藉此来进行短时间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 连接的状态。在上述图 10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三状态下, 仅将起到肩带部 73 作用的织带 71 从之前穿过轮椅 C 两边的车轮的轮辐之间且穿过轮椅 C 两边的靠手下方的图 9 所示的 佩戴带子的第二状态, 重新配置成能朝上方拉出。即, 将卡定至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的第 二卡定件 731 暂时解除卡定并取下, 接着仅将起到肩带部 73 作用的织带 71 从已穿过的轮 椅 C 的右侧车轮的轮辐之间抽出, 然后仅将起到肩带部 73 作用的织带 71 从已穿过的轮椅 C 的右侧靠手下方抽出。然后, 再次使第二卡定件 731 从上述靠手和车轮上方卡定至临时固 定卡定带扣 81。通过在进入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之前进行这种解除起到肩带部 73 作用的 织带 71 的卡定的作业, 从而能实现下面说明的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此时, 由于作为肩带 部 73 的肩侧支承端的第二卡定件 731 因与带子临时固定件 80 的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卡 定而处于短时间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连接状态, 因此, 能对坐轮椅者 P 的身体进行限制, 从 而能在平台 21 的升降移送时起到绕腰安全带的作用。
图 11 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是第二卡定件 731 卡定至车辆内部 M 的第二卡 定带扣 77( 连接主支承部 ) 的状态。即, 将肩带部 73 的第二卡定件 731 的连接状态从短时 间临时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件 80 的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 部 M 的第二卡定带扣 77 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另外, 此时, 如上所述, 平台 21 被升降 移送机构 25 升降移送, 平台 21 位于车辆内部 M 的乘载位置。另外, 虽未详细图示, 但若此 时位于已乘载的轮椅 C 后侧的帮乘人 ( 未图示 ) 抓持上述拉出用条带部 85 并将其拉出, 则 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也被朝后方拉出。这样, 钩挂在上述临时固定件 63 上的肩带部 73 的 第二卡定件 731 也被从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拉出到位于后方的后方取出位置, 从而移动到 帮乘人能容易抓住的后方取出位置。在此, 帮乘人抓住上述第二卡定件 731, 将第二卡定件 731 的连接状态变为被车辆内部 M 的第二卡定带扣 77 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也就是 说, 帮乘人使上述肩带部 73 的第二卡定件 731 卡定至车辆内部 M 的第二卡定带扣 77。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能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 相同的作用效果。具体而言, 不仅能对通过轮椅升降移送装置 20 而 乘载的坐轮椅者 P 的身体进行限制, 而且能享有取消现有的在平台 21 上设置的支承用柱状 构件带来的好处。此外, 在平台 21 位于车辆外部 N 的上下车位置时能进行将织带 71 穿过 车轮的轮辐之间、 并穿过轮椅 C 的靠手下方以使织带 71 与坐轮椅者 P 的身体可靠地接触的作业。也就是说, 在平台 21 位于车辆内部 M 的乘载位置时, 只要通过变为被车辆内部 M 的 第二卡定带扣 77 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这样简单的作业, 就能佩戴肩带部 73。
此外, 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能使第二卡定件 731 的位置从被临时固定 连接的位置移动到容易抓住的后方取出位置。藉此, 当将肩带部 73 的第二卡定件 731 的连 接状态从被临时固定在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第二卡定带扣 77 固 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 能使上述肩带部 73 的第二卡定件 731 处于容易抓住的位置。
此外, 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由于通过将拉出用条带部 85 拉出就能使 第二卡定件 731 移动到容易抓住的后方取出位置, 因此, 能形成为非常简单的结构。藉此, 不仅能减小体积增大、 减轻重量, 还能使将轮椅放入车辆内后的带子佩戴作业变得更加方 便。
此外, 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30A, 由于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和第二卡定带 扣 77 由可与肩带部 73 所具有的第二卡定件 731 卡定的作为通用部件的带扣构成, 因此, 能 享有因通用部件带来的好处。即, 不仅能降低制造成本, 还能提高设置上的操作性。
另外, 在本实施例 1 中, 还可考虑其它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 本发明的旋转式杆只要是中间部能旋转地支承在配置于平台的扶手上的构 件即可, 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及结构, 也可以采用合适的形状及结构。 此外, 同样地, 本发明的拉出用条带部只要是以能拉出的方式与带子临时固定部 连接的构件即可, 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及结构, 也可以采用合适的形状及结构。
此外, 本发明的作为带子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件 63 及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81 配 置在升降移送时与轮椅 C 相邻的位置上。但是, 作为本发明的带子临时固定部的配置位置, 不限定于上述相邻位置, 也可以配置在合适的位置处。
[ 实施例 2]
接着, 对实施例 2 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 2 中, 对在上述实施例 1 的轮椅用安全带 装置 30、 30A 中增设的座椅安全带的结构进行说明。
以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 12 中, 示出了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结构的箱型车辆 1011。 在车辆 1011 中, 各乘坐者面向行驶方向乘坐, 在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符号 FR、 RR、 UP、 LO 表示乘坐 者看到的车辆 1011 的前方、 后方、 上方、 下方, 符号 W1 表示车辆 1011 的宽度方向 ( 车宽方 向 ) 的一侧, 符号 W2 表示另一侧。
如图 12 所示, 车辆 1011 在前后方向上设有三排座椅位置 1013、 1015、 1017。最前 排的座椅位置 1013 设有驾驶座 1013a 和副驾驶座 1013b。在前起第二排的座椅位置 1015 的一侧设有能供轮椅 1015a 载置的空间, 在另一侧设有第二座位 1015b。在前起第三排的 座椅位置 1017 安装有一对第三座位 1017a、 1017b, 这一对第三座位 1017a、 1017b 能朝两侧 折叠收纳。在图 12 中, 示出了第三座位 1017a、 1017b 处于折叠收纳时的状态。在第三座位 1017a、 1017b 被折叠向一侧和另一侧而空出的空间内可供轮椅 1021 装载, 乘坐者可坐在装 载好的轮椅 1021 上。如图 13 所示, 在室内 1012 第三排的座椅位置 1017 的一侧及另一侧, 形成外轮罩壳 (wheel house) 的由树脂成型品形成的凸出部 1019a、 1019b 以从地面及侧面 凸出的方式设置。因此, 第三座位 1017a、 1017b 折叠收纳在凸出部 1019a、 1019b 上方, 轮椅 1021 被装载在凸出部 1019a、 1019b 之间的空间内。若第三座位 1017a、 1017b 在如图 14 所
示没有装载轮椅 1021 时展开成能坐下, 则第三座位 1017a、 1017b 变成在车宽方向上排成一 排的座位, 乘坐者能坐在车宽方向的一侧、 另一侧及中央处。
如图 13 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结构 1031 设置在车辆 1011 的室内 1012, 以对坐在装载于第三排的座椅位置 1017 处的轮椅 1021 上的乘坐者 H1 进行限制。上述座 椅安全带结构 1031 以从乘坐者 H1 的肩斜挂在胸部的状态对乘坐者 H1 进行限制。上述车 辆 1011 在具有上述座椅安全带结构 1031 的同时, 还具有横跨在乘坐者 H1 腰部的绕带结构 1071。绕带结构 1071 通过将卷绕在另一侧的凸出部 1019b 内部的绕带 1073 拉出, 并将设 于该绕带 1073 前端的舌片 1075( 参照图 17) 卡定在设于一侧的固定件 1077 中, 来对乘坐 者 H1 的腰部进行限制。关于上述绕带结构 1071, 不需要对现有的绕带结构进行改变。这 样, 在上述车辆 1011 中, 通过座椅安全带结构 1031 和绕带结构 1071 将乘坐者 H1 限制在轮 椅 1021 上。
如图 13 所示, 座椅安全带结构 1031 包括 : 带子主体 1033, 该带子主体 1033 具有 从乘坐者 H1 的一侧肩经由胸部斜挂在另一侧腰部的带子部 1035 ; 以及卷绕装置 1037, 该卷 绕装置 1037 能卷绕带子部 1035。卷绕装置 1037 配置在乘坐者 H1 一侧的上方位置、 即车室 1012 的顶板部。上述卷绕装置 1037 不需要对现有公知的卷绕装置进行改变。如图 15 所 示, 带子主体 1033 在带子部 1035 从卷绕装置 1037 拉出的拉出方向的前端设有第一卡定件 1039, 并设有能沿带子部 1035 的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二卡定件 1041。 如图 16 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一卡定件 1039 通过与设于带子部 1035 前端的 第三卡定件 1035a 卡定、 脱开而形成为能装拆。 即, 第一卡定件 1039 通过基部较短的带子构 件 1040a 而附连有连接件 1040b, 该连接件 1040b 能与第三卡定件 1035a 卡定、 脱开。使第 一卡定件 1039 脱离后的带子主体 1033 可如图 14 所示兼用于对坐在第三座位 1017a、 1017b 中央的乘坐者 H2 进行限制。即, 第二卡定件 1041 以能卡定、 脱开的方式卡定至埋设于另一 侧座面的固定件 1061, 第三卡定件 1035a 以能卡定、 脱开的方式卡定至埋设于一侧座面的 固定件 1063。藉此, 带子部 1035 不仅起到从乘坐者 H2 的一侧肩部斜挂至另一侧的腰部以 对胸部进行限制的肩带 1036a 的作用, 还起到横跨腰部的绕带 1036b 的作用。
第二卡定件 1041 不需要对现有的座椅安全带中采用的舌片进行改变。 即, 如图 16 所示, 第二卡定件 1041 由金属板构成, 大体上包括前端侧的卡合部 1041a 和基端侧的带子 佩戴部 1042。在卡合部 1041a 中, 金属板是暴露在外的, 且该卡合部 1041a 形成有用于与 固定件 1061( 参照图 14) 卡合的矩形的锁定孔 1041b。在带子佩戴部 1042 中, 金属板被树 脂覆盖, 且该带子佩戴部 1042 形成有能供带子部 1035 穿过的狭缝 1042a。通过将带子部 1035 以存在游隙的状态穿过上述狭缝 1042a, 能将第二卡定件 1041 组装至带子主体 1033。
接着回到对座椅安全带结构 1031 的结构的说明, 在该座椅安全带结构 1031 中, 第 一卡定件 1039 被卡定在带子部 1035 的前端, 以对坐在轮椅 1021 上的乘坐者 H1 进行限制。 如图 17 所示, 座椅安全带结构 1031 在另一侧具有可供第一卡定件 1039 以能卡定、 脱开的 方式卡定的带扣 1043, 并具有可供第二卡定件 1041 钩住的被钩挂元件 1045。
第一卡定件 1039 与带扣 1043 卡定的卡定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能适用以下结构 : 将 现有的座椅安全带的舌片应用在第一卡定件 1039 上, 并将现有公知的座椅安全带上的舌 片插入带扣后与之卡定。带扣 1043 与另一侧的凸出部 1019b 的上部一体设置。
可供第二卡定件 1041 钩住的被钩挂元件 1045 在另一侧的凸出部 1019b 的侧部设
置在比可供第一卡定件 1039 卡定的带扣 1043 的配置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如图 18 所示, 被钩挂元件 1045 包括钩构件 1047 和用于将该钩构件 1047 与另一侧的凸出部 1019b 接合的 接合结构 1053。 钩构件 1047 具有 : 沿着凸出部 1019b 侧面的板状的底座部 1049 ; 以及从该 底座部 1049 伸出并朝向下方弯曲的、 能钩住第二卡定件 1041 的锁定孔 1041b 的爪部 1051。 接合结构 1053 由粘贴胶带 1053t 构成。即, 在被钩挂元件 1045 中, 通过粘接胶带 1053t 将 底座部 1049 的与具有爪部 1051 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背面固接到凸出部 1019b 的侧面。
被钩挂元件 1045 的高度位置被设置在能实现如下位置状态的下方位置 : 与没有 将第二卡定件 141 钩住就将第一卡定件 1039 直接卡定至带扣 1043 时相比, 在将第二卡定 件 1041 钩住时, 能使带子部 1035 更远离乘坐者 H1 的脖子。 在对上述被钩挂元件 1045 的配 置高度位置进行说明时, 首先对没有将第二卡定件 1041 钩在被钩挂元件 1045 上就将第一 卡定件 1039 卡定至带扣 1043 时的带子部 1035 佩戴在乘坐者 H1 上的配置路径进行说明。 如图 13 所示, 带子部 1035 被从卷绕装置 1037 中拉出, 其前端的第一卡定件 1039 在穿过轮 椅 1021 另一侧的车轮 1023 的状态下被卡定至带扣 1043 中。在本实施方式中, 若没有将第 二卡定件 1041 钩在被钩挂元件 1045 上就将第一卡定件 1039 直接卡定至带扣 1043 中, 则如 图 13 中标注符号 1035z 的双点划线所示, 带子部 1035 在中途与轮椅 1021 的车轮 1023 的 内缘 1023a( 参照图 20) 干涉, 因此, 带子部 1035 佩戴在乘坐者 H1 上的配置路径大致是将 卷绕装置 1037 和车轮 1023 的内缘 1023a 连接的直线。此时, 带子部 1035 以经过与乘坐者 H1 的脖子接近位置的形态斜挂。接着, 对将第二卡定件 1041 钩在被钩挂元件 1045 上时带 子部 1035 佩戴在乘坐者 H1 上的配置路径进行说明。当将第二卡定件 1041 钩在被钩挂元 件 1045 上时, 如图 20 所示, 带子部 1035 会远离车轮 1023 的内缘 1023a, 且如图 13 中的实 线所示, 带子部 1035 佩戴在乘坐者 H1 上的配置路径是将卷绕位置 1037 和被钩挂元件 1045 连接的大致直线。此外, 带子部 1035 以远离乘坐者 H1 的脖子的形态斜挂。这样, 被钩挂元 件 1045 被设置在通过将第二卡定件 1041 钩在被钩挂元件 1045 上就能使带子部 1035 的配 置路径朝远离乘坐者 H1 的脖子的方向改变的下方位置处。
当安装在克服卷绕装置 1037 对带子部 1035 的卷绕作用力而被拉出的带子部 1035 上的第二卡定件 1041 被爪部 1051 钩住时, 因上述卷绕作用力而在被钩挂元件 1045 上作用 有朝上方的力, 使得第二卡定件 1041 被钩在爪部 1051 上。被钩挂元件 1045 具有脆弱结 构, 该脆弱结构能承受通常佩戴时钩挂状态下朝上方的作用力, 但会因车辆 1011 碰撞时施 加的朝前方的载荷而破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如下结构 : 被钩挂元件 1045 会因粘接胶带 1053t 对凸出部 1019b 固接的剥离而破损。 钩构件 1047 的底座部 1049 呈矩形, 如图 19 中划 斜线所示, 在底座部 1049 的前侧整个面上配置粘接胶带 1053t, 而在底座部 1049 的后侧仅 在周边配置粘接胶带 1053t。因此, 后部的固接强度比前部的固接强度差, 通过在爪部 1051 上施加朝前方的一定以上的载荷, 能使钩构件 1047 整体容易从凸出部 1019b 剥离。在车辆 1011 碰撞时, 由卷绕装置 1037 施加于带子部 1035 的卷绕作用会因作用于乘坐者 H1 的朝前 方的载荷而被锁定, 上述朝前方的载荷会经由带子部 1035 传递至被钩挂元件 1045, 从而使 钩构件 1047 从凸出部 1019b 剥离。藉此, 可解除第二卡定件 1041 与被钩挂元件 1045 的钩 挂状态。与现有的座椅安全带一样, 第一卡定件 1039 与带扣 1043 的卡定强度能承受车辆 碰撞时作用于乘坐者 H1 的朝前方的载荷, 并能维持其卡合状态。因此, 在座椅安全带结构 1031 中, 当车辆 1011 碰撞时, 带子部 1035 能在第一卡定件 1039 被直接卡定至带扣 1043 的状态下对乘坐者 H1 进行限制。
根据以上结构的座椅安全带结构 1031, 能起到如下作用效果。
在通常佩戴时, 通过将第二卡定件 1041 钩在被钩挂元件 1045 上, 能将带子部 1035 配置在离乘坐者 H1 的脖子较远的位置, 因此, 能确保舒适性。另一方面, 在车辆碰撞时, 可 解除将带子部 1035 保持在远离乘坐者 H1 的脖子位置的第二卡定件 1041 的钩挂状态, 从而 将带子部 1035 配置在更容易发挥限制性能的离脖子较近的位置。因此, 不仅能确保通常佩 戴时的舒适性, 还能确保车辆碰撞时对乘坐者进行限制的限制性能。 此外, 在获得上述作用 效果时, 可将钩构件 1047 与凸出部 1019b 固接并将被钩挂元件 1045 追加设定在车辆 1011 的室内 1012, 因而车辆 1011 的室内 1012 的基本结构不需要改变。 此外, 通过将钩构件 1047 从凸出部 1019b 剥离, 就能解除第二卡定件 1041 的钩挂状态, 因此, 也不会使凸出部 1019b 破损。
此外, 用于对坐在第三座位 1017a、 1017b 中央的乘坐者 H2 进行限制的第二卡定件 1041 在对轮椅 1021 的乘坐者 H1 进行限制时被钩在被钩挂元件 1045 上, 因此, 没有多余的 卡定件。因此, 不会因多余的卡定件与轮椅 1021 等碰撞而产生异常声音。
另外, 在本实施例 2 中, 还可考虑其它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 被钩挂元件 1045 的接合结构 1053 不局限于粘接胶带 1053t, 能使用其它各 种接合方法。 例如, 能使用面紧固件作为接合结构 1053。 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 在使面紧固 件闭合的状态下保持接合状态, 在使面紧固件变为打开状态时, 被钩挂元件 1045 破损。此 外, 也可以将被钩挂元件 1045 因车辆 1011 碰撞时施加的朝前方的载荷而破损的脆弱结构 设置在钩构件 1047 上。即, 也可以是通过使钩构件 1047 破损来解除第二卡定件 1041 的钩 挂状态的结构。
另外, 根据实施例 2 自身的实施方式, 能理解为下述发明。
[ 技术领域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座椅安全带结构。更详细而言, 涉及一种能对坐在装载于 车辆室内的轮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车辆的座椅安全带结构。
[ 背景技术 ]
现在, 存在一种将装载在车辆室内的轮椅直接用作座椅的车辆。在这种车辆的室 内, 为了将乘坐者限制在轮椅上而设置有所谓的三点式座椅安全带, 该三点式座椅安全带 包括从肩斜挂在胸部的肩带和横跨腰部左右的绕带。
例如, 在日本专利特开 2004-229723 号公报中, 公开了一种将座椅安全带安装在 用于使轮椅在室内外升降的平台上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 将支柱立设在平台的一侧部, 将肩 带从该支柱的较上方处抽出, 将绕带从较下方处抽出, 并将各带子的前端卡定至设于平台 另一侧部的较下方处的卡定部位, 从而将乘坐者限制在轮椅上。
此外, 在日本专利特开平 11-321551 号公报中, 公开了一种将在通常座椅上附带 的座椅安全带转用到用于轮椅乘坐者上的技术。即, 该座椅安全带的前端被从车内侧壁的 上部拉出并固定至该侧壁的下部, 并将以能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带子中间部分的 舌片卡定至设于车室内侧的带扣中, 从而用一根带子来构成肩带和绕带, 以将乘坐者限制 在座位上。根据日本专利 11-321551 号公报的技术, 通过将这种座椅安全带设置在与轮椅 高度相适的高度位置, 从而能转用到用于轮椅乘坐者上。 根据上述技术, 不仅能利用一般车辆的座椅安全带的设置, 还能使佩戴在轮椅乘坐者上的座椅安全带正确地发挥作用。
[ 发明内容 ]
[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本发明人发现, 在实际将座椅安全带设置在车辆室内时, 因带子配置路径受到限 制, 会使肩带穿过离乘坐者脖子较近的位置, 有时会损害佩戴时的舒适性, 在注意到上述问 题之后, 本发明人想到了本发明。 即, 例如, 在欲将带子兼用在轮椅和通常的座位上时, 存在 因坐在通常座位上的乘坐高度与坐在轮椅上的乘坐高度不同而使肩带的路径受到限制这 样的问题。此外, 在车辆的结构上、 带扣的设置位置受到限制等情况下, 肩带的路径也会受 到限制。因此, 若在上述限制的范围内设定能确保车辆碰撞时对轮椅乘坐者进行限制的限 制性能的肩带路径, 则肩带会穿过离乘坐者脖子较近的位置, 从而使乘坐者在通常佩戴时 感到不适。也就是说, 存在很难使肩带跨设在能同时确保限制性能和舒适性的位置上的问 题。
因此,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不需要进行结构上的大幅度改变, 就能同时确保车 辆碰撞时对乘坐者进行限制的限制性能和通常佩戴时的舒适性。
[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能对坐在装载于车辆室内的轮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车辆的座椅安 全带结构, 其特征是, 具有带子主体, 该带子主体包括 : 带子部, 该带子部被从卷绕装置中拉 出, 该卷绕装置设置于乘坐在上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一侧且位于较该乘坐者处于乘坐姿势 状态下的乘坐者的肩靠上方的室内位置 ; 第一卡定件, 该第一卡定件设于上述带子部的前 端; 以及第二卡定件, 该第二卡定件能沿上述带子部的长度方向移动, 供上述第一卡定件 以能卡定、 脱开的方式卡定的带扣设置在能实现下述位置状态的乘坐者另一侧的室内位置 上, 该位置状态是在从上述卷绕装置拉出的带子部以从乘坐在上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肩斜 挂在胸部的方式直接配置的状态下、 离脖子较近的位置状态, 能钩住上述第二卡定件的被 钩挂元件设置在上述另一侧比上述带扣的配置高度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上, 设有该被钩挂 元件的下方位置设置在能实现下述位置状态的位置, 该位置状态是在上述第二卡定件被钩 在该被钩挂元件上时、 上述带子部在从坐在上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肩斜挂在胸部的状态下 变为远离脖子的位置状态, 在车辆碰撞时, 因作用于坐在上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朝前方的 载荷, 会使上述被钩挂元件破损, 从而解除上述第二卡定件与上述被钩挂元件的钩挂状态, 并维持上述第一卡定件与上述带扣的卡定状态。
在本发明中, “离脖子较近的位置状态” 和 “远离脖子的位置状态” 是指带子部与乘 坐者的脖子的相对距离不同的两个位置关系, “离脖子较近的位置状态” 是处于离脖子相对 较近位置时的状态, “远离脖子的位置状态” 是处于离脖子相对较远位置时的状态。
根据上述座椅安全带结构, 通过设定被钩挂元件来钩住第二卡定件, 能在通常佩 戴时将带子部配置在远离乘坐者的脖子的位置状态, 因而能确保舒适性, 并且在车辆碰撞 时, 能解除第二卡定件的钩挂状态而将第一卡定件直接卡定在带扣上, 从而使带子部处于 离脖子较近的位置状态, 因而能确保限制性能。
本发明的车辆的座椅安全带结构还能理想地适用于以下情况 : 上述带子主体被用 作对坐在座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肩带及绕带, 此时, 没有将轮椅装载在上述车辆中能供轮椅装载的室内位置而是配置了上述座椅。即, 不仅能确保对坐在能配置于室内的相同 平面位置的座位和轮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限制性能, 还能确保通常佩戴时的舒适性。
[ 发明效果 ]
根据本发明, 能在不大幅改变室内结构的情况下同时确保车辆碰撞时对乘坐者进 行限制的限制性能和通常佩戴时的舒适性。
此外, 若带子主体采用能用作对坐在没有将轮椅装载在车辆中能装载轮椅的室内 位置而配置的座位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肩带及绕带的结构, 则不仅能确保对坐在座位和 轮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限制性能, 还能确保通常佩戴时的舒适性。
[ 实施例 3]
接着, 对实施例 3 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 3 中, 对作为上述实施例 1 中轮椅用安全 带装置 30、 30A 的升降移送机构 25 而设置的升降装置进行说明。
接着, 参照图 21 ~图 26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 21 表示包括第一实 施方式的升降装置 2010 的车辆 2001。在上述车辆 2001、 即所谓的箱型福利车辆的后部设 置有开口部 2002( 上下车口 )。上述后部开口部 2002 通过掀背式后车门而打开、 关闭。在 上述后部开口部 2002 装设有下面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 2010。利用上述升降装置 2010, 能使坐有人的轮椅 2005 轻松地从车室外路面上升至车室内, 或从车室内下降至车室 外路面。
上述升降装置 2010 包括 : 平台 2011, 该平台 2011 具有能供坐有人的轮椅 2005 载 置的面积 ; 左右一对的第一转动构件 2020、 2020, 这一对第一转动构件 2020、 2020 能使上述 平台 2011 在沿着车室板 FL 收纳的收纳位置与车室外路面 R 上的取出位置之间移动 ; 以及 左右一对的第二转动构件 2030、 2030, 这一对第二转动构件 2030、 2030 与上述左右一对的 第一转动构件 2020、 2020 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第一转动构件 2020、 2020 及第二转动 构件 2030、 2030 中分别使用四连杆机构。由于第一转动构件 2020 及第二转动构件 2030 各 自左右对称地成对形成, 因此, 在以下说明中, 仅对一侧进行说明。在图 22 中, 示出了一侧 的第一转动构件 2020 及第二转动构件 2030。
在平台 2011 的后端部设有斜板 2012。如图 21 所示, 若将上述斜板 2012 固定在朝 后方伸出的取出位置上, 则能使轮椅轻松地在该平台 2011 与路面 R 之间移动。如图 23 ~ 图 25 所示, 上述斜板 2012 能固定在朝上方立起的位置上。通过预先使斜板 2012 立起, 就 能防止已装载的轮椅 2005 从平台 2011 上滑落, 因此, 该斜板 2012 能起到后侧限位件的作 用。
此外, 虽未图示, 但在上述平台 2011 上设置有用于预先对已装载的轮椅 2005 进行 固定的钩或带子类。通过使用上述固定元件, 能防止轮椅 2005 在车室内与路面之间移动 时及车辆行驶时轮椅 2005 不经意的位置偏移或倾倒等, 藉此, 能使乘坐者安心地坐在轮椅 上。
在后部开口部 2002 附近设置有用于远距离操作上述升降装置 2010 的遥控器。此 外, 在平台 2011 的侧部设有操作塔, 在该操作塔的上部也设置有相同的遥控器。轮椅 2005 的乘坐者或看护者通过操作任意一个遥控器的上车按钮或下车按钮, 就能使该升降装置 2010 动作。
第一转动构件 2020 包括两个连杆臂 2021、 2022。两个连杆臂 2021、 2022 的转动基端侧分别通过支轴 2024、 2025 能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地支承在安装于车室板 FL 的车板支 架 2023 上。两个连杆臂 2021、 2022 的转动前端侧分别通过支轴 2027、 2028 而能转动地与 连接板 2026 连接。由两个连杆臂 2021、 2022、 车板支架 2023 和连接板 2026 构成四关节平 行连杆机构, 该四关节平行连杆机构的连接支点为支轴 2024、 2025、 2027、 2028。
在两个连杆臂 2021、 2022 之间夹设有作为上述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的驱动源的第 一驱动源 2029。在本实施方式中, 使用液压汽缸作为上述第一驱动源 2029。上述第一驱动 源 2029 的头部侧通过支轴 2029a 能上下转动地支承在连杆臂 2022 上, 杆的前端侧通过支 轴 2029b 能上下转动地与连杆臂 2021 连接。当上述第一驱动源 2029 因从未图示的液压源 供给来的加压油而工作时, 上述第一转动构件 2020 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上下转动。上述第 一驱动源 2029 的起动、 停止的时间由包括上述液压源的液压控制回路控制。此外, 通过用 液压控制回路来控制可变流量阀的动作, 能对第一驱动源 2029 的工作速度进行合适地控 制。
第二转动构件 2030 包括两个连杆臂 2031、 2032。 两个连杆臂 2031、 2032 的转动基 端侧分别被上述连接板 2026 的支轴 2027、 2028 支承成能上下转动。 两个连杆臂 2031、 2032 的转动前端侧分别通过支轴 2033、 2034 能上下转动地与平台 2011 的侧部连接。在第二转 动构件 2030 中, 由两个连杆臂 2031、 2032、 连接板 2026 和平台 2011 构成四关节平行连杆机 构, 该四关节平行连杆机构的连接支点为支轴 2027、 2028、 2033、 2034。
在连杆臂 2032 与平台 2011 之间夹设有作为该第二转动构件 2030 的驱动源的第 二驱动源 2035。也使用液压汽缸作为上述第二驱动源 2035。上述第二驱动源 2035 的头部 侧通过支轴 2036 能上下转动地支承在平台 2011 的侧部, 杆前端侧通过支轴 2037 能上下转 动地与连杆臂 2032 连接。与上述第一驱动源 2029 独立地对上述第二驱动源 2035 的伸缩 动作进行控制。 通过上述第二驱动源 2035 的伸缩动作来控制平台 2011 相对于连杆臂 2032 的转动位置, 从而对平台 2011 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 2030 的转动位置 ( 姿势 ) 进行控 制。通过利用第二驱动源 2035 对平台 2011 相对于第二转动构件 2030 的姿势进行控制, 从 而能对该第二转动构件 2030 相对于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的上下转动位置进行控制。
与第一驱动源 2029 一样, 通过包括可变流量阀的液压控制回路对第二驱动源 2035 的起动、 停止的时间及工作速度等进行控制。另外, 在图 21、 图 23 ~图 25 中, 省略了 对第一驱动源 2029 及第二驱动源 2035 的图示。
此外, 在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的支轴 2025 上组装有用于对连杆臂 2022 的转动位 置 ( 转动角度 ) 进行检测的第一角度检测器 ( 编码器 )2020R。通过上述第一角度检测器 2020R, 能精确地检测出第一转动构件 2020 距初始位置 ( 收纳位置 ) 的转动角度。此外, 在 第二转动构件 2030 的支轴 2034 上组装有用于对连杆臂 2032 的转动位置 ( 转动角度 ) 进 行检测的第二角度检测器 ( 编码器 )2030R。通过上述第二角度检测器 2030R, 能精确地检 测出平台 2011 相对于第二转动构件 2030 的转动位置 ( 转动角度 ), 进而能间接地检测出 第二转动构件 2030 相对于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的转动角度。根据通过上述第一角度检测器 2020R、 第二角度检测器 2030R 检测出的第一转动构件 2020 及第二转动构件 2030 的转动角 度及平台 2011 的角度位置, 能对第一驱动源 2029、 第二驱动源 2035 的起动、 停止及工作速 度等进行控制。
图 23 中示出了上述升降装置 2010 的收纳状态。在上述收纳状态下, 平台 2011 处于沿着车室板 FL 上搁置的状态。能在坐有人的状态下预先将轮椅 2005 固定在上述平台 2011 上。在平台 2011 上配置有用于预先对轮椅 2005 进行固定的固定件等。在上述收纳状 态下, 第一转动构件 2020 收纳在使其两个连杆臂 2021、 2022 倾斜成从板支架 2023 朝斜前 上方延伸的状态的位置上。第二转动构件 2030 收纳成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的转动前 端侧朝斜前下方倾斜的状态。在上述收纳状态下, 能用后车门来关闭后部开口部 2002。
当在上述收纳状态下操作打开未图示的远距离操作用遥控器上的下车开关时, 上 述升降装置 2010 朝下车侧起动。 在升降装置 2010 朝下车侧起动后, 首先, 第一驱动源 2029 朝下车侧工作, 第一转动构件 2020 开始朝后侧 ( 下车侧 ) 转动。在第一转动构件 2020 开 始朝后侧转动后, 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的转动前端侧 ( 上部 ) 沿着朝上方凸起的圆弧轨迹移 位, 其结果是, 平台 2011 在从车室板 FL 朝上方移位的同时朝后侧 ( 后部开口部侧 ) 移位。
在第一转动构件 2020 开始朝下车侧转动之后, 经过稍许时间后, 第二转动构件 2030 朝下车侧起动。 在第二转动构件 2030 朝下车侧动作后, 由于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 部 ( 下部 ) 沿着朝下方凸起的圆弧轨迹移位, 因此, 与平台 2011 因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的转 动而朝上方的移位相抵消, 其结果是, 平台 2011 在离开车室板 2011 之后, 在维持大致水平 姿势的同时朝后侧平行移动。 如上所述, 由于平台 2011 在维持与车室内相同的水平姿势的同时朝后侧平行移 动, 因此, 坐在轮椅 2005 上的人不会感到任何不安。
如图 23 所示, 位于第一转动构件 2020 前侧的第二转动构件 2030 以更快的速度朝 后侧转动, 其结果是, 如图 24 所示, 因第二转动构件 2030 经过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的侧方并 朝后侧转动, 能使平台 2011 在保持水平姿势的同时, 在高度方向上基本没有移位地朝后侧 平行移动。藉此, 能使平台 2011 进行与使用现有的滑动机构时的滑动动作相同的滑动动 作。
如图 24 所示, 在第二转动构件 2030 朝后侧大幅转动而使平台 2011 朝车室外水平 移动之后, 第一驱动源 2029 的动作速度变快, 平台 2011 从车室板高度开始下降, 直至与路 面 R 基本接触的取出位置。在此期间, 平台 2011 保持在使其后侧部朝比前侧更低的方向稍 微倾斜的升降姿势。 按照上述升降姿势, 可形成轮椅 2005 朝后侧的移动被斜板 2012 限制的 状态。 根据上述升降姿势, 可省略平台 2011 前侧的限位件, 仅用后侧的限位件 ( 斜板 2012) 就能将轮椅 2005 保持在平台 2011 上的一定位置。
这样, 在平台 2011 与路面 R 接触之后, 使斜板 2012 朝下方转动而与路面 R 接触, 接着松开轮椅 2005 的固定件, 就能使乘坐者以坐在轮椅 2005 上的状态, 从平台 2011 移动 至路面 R 上。
相反, 在以坐在轮椅 2005 上的状态乘上车辆 2001 时, 将轮椅 2005 从路面 R 移动至 平台 2011 上, 用固定件对轮椅 2005 进行固定并将斜板 2012 锁定在立起的位置上。然后, 操作打开遥控器上的上车按钮, 使升降装置 2010 朝上车侧起动。升降装置 2010 朝上车侧 的动作是与上述朝下车侧的动作相反的动作。( 图 25 →图 24 →图 23)。
在升降装置 2010 朝上车侧起动后, 第一驱动源 2029 工作而使第一转动构件 2020 开始朝上方 ( 上车侧 ) 转动, 藉此, 平台 2011 沿着圆弧轨迹上升。与下车时一样, 平台 2011 在其上升动作时被保持成后侧朝比前侧低的方向略微倾斜的升降姿势, 此时处于立起状态 的斜板 2012 能起到后侧限位件的作用。
如图 24 所示, 在平台 2011 上升到车室板的高度时, 第二驱动源 2035 工作而使第 二转动构件 2030 经过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的侧方并朝车室内侧转动。在此期间, 通过第一 驱动源 2029 的工作, 也使第一转动构件 2020 朝前侧转动, 以将平台 2011 保持成水平姿势。 这样, 通过使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第二转动构件 2030 以各自的速度朝前侧转动, 能使平台 2011 在保持成水平姿势的同时到达车室板 FL 上的收纳位置。在平台 2011 到达收纳位置 时, 便完成了轮椅 2005 及乘坐者的上车。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 2010, 通过能上下转动地支承于车室 板 FL 的第一转动构件 2020、 能上下转动地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 2020 连接的第二转动构件 2030, 就能使平台 2011 在车室板 FL 上的收纳位置与路面 R 上的取出位置之间移动, 因此, 在省略了现有的滑动机构的情况下也能使平台 2011 进行相同的动作。因此, 与现有的升降 装置相比, 减少了部件数, 并能实现升降装置的轻量化及低成本化。
此外, 以往, 由于将连杆机构进行的升降动作和滑动机构进行的滑动动作在时间 分开进行, 因此, 存在在进行上述动作切换时随着驱动源的切换而带来的冲击会传递至平 台这样的问题, 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 2010, 由于使第一驱动源 2029 和第二驱动源 2035 在时间上重叠地在收纳位置与取出位置之间工作, 从而能顺畅地连续进行平台 2011 的升降动作和水平方向的移位动作, 因此, 能大幅减少现有这样的对平台的冲击, 在这点上 提高了轮椅 2005 的乘坐者的安全感, 并能使该升降装置 2010 的使用自由度更好。
能在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各种改变。例如, 虽然例示了将第一驱动源 2029 通过各支轴 2029a、 2029b 夹设在连杆臂 2021、 2022 之间的结构, 但是也可以是将第一 驱动源 2029 通过支轴 2025、 2027 或支轴 2024、 2028 夹设在两个连杆臂 2021、 2022 之间的 结构。
此外, 例示了将第二驱动源 2035 夹设在连杆臂 2032 与平台 2011 之间的结构, 但 也可以是将第二驱动源 2035 夹设在第二转动构件 2030 的两个连杆臂 2031、 2032 之间的结 构。
此外, 例示了分别使用四关节平行连杆机构作为第一转动构件 2020 和第二转动 构件 2030 的结构, 但也可以是分别使用转动前端侧不平行移位的四连杆机构的结构。在上 述情况下, 通过合适地控制第一驱动源及第二驱动源的动作, 也能使平台平行移动以保持 轮椅的水平姿势。此外, 还可以由五关节以上的连杆机构来构成第一转动构件及第二转动 构件。
而且, 在图 26 中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 2040。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 升降装置 2010 中, 使用连杆机构来作为第一转动构件 2020、 第二转动构件 2030, 但是在上 述第二实施方式中, 对于第一转动构件 2041 及第二转动构件 2042, 并没有分别使用连杆机 构, 而是使用了一根转动臂。
第一转动构件 2041 通过板支架 2043 支承在车室板 FL 上。 上述第一转动构件 2041 通过支轴 2044 被支承成能上下转动。在上述第一转动构件 2041 与板支架 2043 之间夹设 有第一驱动源 2045。第一驱动源 2045 的头部侧通过支轴 2045a 而能转动地支承在板支架 2043 上, 杆侧通过支轴 2045b 而能转动地与第一转动构件 2041 连接。
第二转动构件 2042 通过支轴 2046 而与第一转动构件 2041 的转动前端侧能相互 转动地连接。第二转动构件 2042 通过夹设在其与第一转动构件 2041 之间的第二驱动源2047 而相对转动。第二驱动源 2047 的头部侧通过支轴 2047a 而能旋转地支承在第一转动 构件 2041 上。第二驱动源 2047 的杆前端侧通过支轴 2047b 而能旋转地与第二转动构件 2042 连接。
第二转动构件 2042 的转动前端侧通过支轴 2048 而能转动地与平台 2050 的侧部 连接。在第二转动构件 2042 与平台 2050 之间夹设有第三驱动源 2051。第三驱动源 2051 的头部侧通过支轴 2051a 而能旋转地支承在第二转动构件 2042 上。第三驱动源 2051 的杆 前端侧通过支轴 2051b 而能旋转地与平台 2050 的侧部连接。 第一驱动源 2045、 第二驱动源 2047、 第三驱动源 2051 分别使用液压汽缸。
根据通过对第一转动构件 2041 相对于车室板 FL 的转动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一角度 检测器、 对第二转动构件 2042 相对于第一转动构件 2041 的转动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二角度 检测器、 对平台 2050 相对于第二转动构件 2042 的转动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三角度检测器检 测出的各自的转动角度, 来控制第一驱动源 2045、 第二驱动源 2047、 第三驱动源 2051 的动 作, 藉此, 能使平台 2040 始终保持为水平姿势, 且能对其位置进行检测。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 2040, 通过将第一转动构件 2041 和第二转动构件 2042 的转动动作合成, 就能使平台 2050 在沿车室板 FL 的收纳位置与沿路 面 R 的取出位置之间、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较大的距离。因此, 可省略现有的滑动机构来 减少部件数, 从而能实现该升降装置 2040 的轻量化及低成本化。特别是, 根据第二实施方 式的升降装置 2040, 由于分别使用一根转动臂、 而并非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连杆机构来作 为第一转动构件 2041 和第二转动构件 2042, 因此, 在这点上, 能进一步减少部件数。
另外, 根据实施例 3 自身的实施方式, 能理解为下述发明。
[ 技术领域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要设置在车辆上、 用于轻松进行轮椅上下车辆的升降装置。
[ 背景技术 ]
例如在称为箱型车或小型车的车辆中有一种福利车辆, 在该福利车辆中, 将这种 升降装置装载在车辆的后部开口部附近, 以使坐在轮椅上的人能轻松地上下车。在这种升 降装置中, 存在仅将没有坐人的、 处于折叠状态的轮椅在车室内外之间移动的升降装置和 在坐有人的状态下将轮椅在车室内外之间移动的升降装置。在日本专利特许第 3595952 号 公报及日本专利特许第 3602464 号公报中, 公开了与前一类型的升降装置相关的技术。
另一方面, 根据后一类型的升降装置, 由于人能坐在轮椅上来上下车辆, 因此不需 要像使用前者的升降装置时那样在车室外坐上轮椅或是从轮椅上下来, 从而能更轻松地上 下车辆。以下, 对后者的升降装置进行说明。
通常, 这种升降装置具有如下功能 : 使用以液压汽缸或电动机为驱动源而上下倾 斜移动的连杆机构, 使具有能供坐有人的轮椅装载面积的平板状的平台在车室内的车板高 度与车室外的路面高度之间升降。
此外, 在这种升降装置中, 由于需要载放处于坐有人状态下的轮椅, 因而会使平台 大型化, 其结果是, 与上述前者的升降装置不同, 为了使这种大型的平台在车室内外之间移 动, 通过连杆机构进行的水平方向的移动量不够, 需要另外设置滑动机构来确保水平方向 上较大的移动量。
另外, 在日本专利特开平 8-175382 号公报中, 记载有使坐有人的轮椅移动到平台上来进行升降的后一类型的升降装置, 但是这种升降装置是在使轮椅从上升到车室内的车 板高度后的平台上移动到车室内之后, 使平台立起以收纳在车室内的结构, 不是沿着车室 板以水平姿势收纳的结构。因此, 日本专利特开平 8-175382 号公报记载的升降装置不是用 滑动机构、 而是用回旋机构将平台收纳在车室内的结构。
使平台滑动的机构在处于坐有人状态下的轮椅在车室内直接保持在平台上的情 况, 或是因平台的立起尺寸长度比开口部的高度尺寸大而很难如上所述以立起状态收纳平 台等情况下是需要的。 由于通过滑动机构能确保平台沿车室板或车室外路面的水平方向上 足够的移动量, 因此, 只要将轮椅载放固定在取出到路面的平台上, 就能如日本专利特开平 8-175382 号公报记载的升降装置那样, 不需要从平台上朝车室内移动, 因此, 不需要进行暂 时解除轮椅与平台的固定并在轮椅移动到车室内后再次对其进行固定这样费力的操作, 能 直接完成轮椅相对于车室内的上下车。为实现这种便利性, 在例如箱型车等车辆中多采用 另外设置滑动机构类型的升降装置。
[ 发明内容 ]
[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但是, 在如上所述除了连杆机构之外还另外设置滑动机构的升降装置中, 存在下 述等问题 : 不仅相应地会使部件数增多而使成本增加, 还会因变重而使车辆所受的负载变 大, 从而导致燃费增加。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问题而作, 其目的在于在将平台沿车室板以水平姿势收纳的 升降装置中, 通过省略现有的滑动机构来减少部件数, 藉此能实现这种类型的升降装置的 轻量化及低成本化。
[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使能供轮椅载置的平台在沿车室板的收纳位置与沿车室外的路面的取 出位置之间移动的升降装置, 其特征是, 包括 : 第一转动构件, 该第一转动构件能上下转动 地支承在上述车室板上 ; 第一驱动源, 该第一驱动源使上述第一转动构件上下转动 ; 第二 转动构件, 该第二转动构件能上下转动地支承在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 ; 以及第 二驱动源, 该第二驱动源使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上下转动, 上述平 台能转动地支承在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 使上述两个转动构件的转动动作合 成, 从而在使上述平台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相对角度变化的同时使上述平台在上述 收纳位置与上述取出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 通过第一转动构件和第二转动构件将平台支承在车室板上, 将两个转动构件朝上下方向的转动动作合成, 来使平台在沿车室板的收纳位置与车室外的 取出位置之间移动。 由于通过将第一转动构件的动作及第二转动构件的动作合成来确保大 型平台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量, 因此, 能在省略现有的滑动机构的情况下使平台在车室内 的收纳位置与车室外的取出位置之间移动。此外, 通过对第一转动构件及第二转动构件的 动作量及动作时间等进行合适地控制, 能使平台沿水平方向平行移动。
在上述说明书中, 平台的姿势或移动方向为水平的情形是指, 除了精确的水平的 情形之外, 还包括相对于水平方向仅倾斜不至于使坐在轮椅上的人感到不安程度的姿势或 方向。此外,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 由于是将第一转动构件及第二转动构件的动作合成来 使平台移动的结构, 因此, 能减少现有的连杆机构与滑动机构进行动作切换等时发生的冲 击。
此外, 本发明是上述升降装置, 其特征是, 使用四连杆机构作为上述第二转动构 件, 并将上述第二驱动源夹设在上述第二转动构件与上述平台之间, 通过对上述平台相对 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来控制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 构件的转动动作。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 由于第二转动构件是四连杆机构, 因此, 通过对夹设在上述第 二转动构件与平台之间的第二驱动源的动作进行控制, 就能间接地控制第二转动构件相对 于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位置。 如上所述, 由于不是在第二转动构件的连杆之间、 而是沿着平 台的例如下表面侧配置对第二转动构件和平台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的第二驱动源, 因此, 能简化上述第二转动构件周边的结构。
此外, 本发明是上述升降装置, 其特征是, 使用汽缸作为上述第二驱动源, 上述第 二驱动源的头部侧通过支轴能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平台的侧部上, 上述第二驱动源的杆侧通 过支轴能转动地支承在上述第二转动构件上, 通过上述第二驱动源的伸缩动作来使上述平 台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变化。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 通过使作为第二驱动源的汽缸伸缩动作, 使平台相对于第二 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变化, 从而将该平台的姿势保持成水平姿势或略微倾斜的升降姿势。
此外, 本发明是上述升降装置, 其特征是, 上述第一转动构件和上述第二转动构件 分别使用四连杆机构, 使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的两个支点之间的距离固定并将 其共用作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基端侧的两个支点。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 由于能使各个四连杆机构即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基端侧与第 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的支点共用, 因此, 能容易地进行平台的姿势控制。
此外, 本发明是上述升降装置, 其特征是, 对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相对于上述车室板 的转动角度 θ1、 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 θ2、 上述平台相 对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 θ3 中的至少两个转动角度进行检测, 并根据该检测出 的转动角度对上述第一驱动源及第二驱动源的动作进行控制。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 能可靠地对平台的水平姿势或升降时的姿势进行控制。 此外, 能容易地修正平台姿势。
( 符号说明 )
10、 10A 福利车辆
15 后部支柱
20 轮椅升降移送装置
21 平台
22 载置板
23 滑动机构
24 扶手
25 升降移送机构
26 固定支承部27 第一连杆部 28 第二连杆部 30、 30A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40 绕带装置 41 绕带 ( 绕带部 ) 42 牵拉器 411 卡定件 43 卡定带扣 50 肩带装置 51 肩带 ( 肩带部 ) 511 卡定件 ( 肩侧支承端 ) 52 牵拉器 ( 腰部侧支承端、 平台侧支承部 ) 53 卡定带扣 ( 连接主支承部 ) 60 带子临时固定件 61 旋转支承连接部 62 旋转式杆 ( 移动元件 ) 63 临时固定件 ( 带子临时固定部 ) 64 操作部 70 带子装置 71 织带 72 绕带部 73 肩带部 75 牵拉器 76 第一卡定带扣 ( 平台侧支承部 ) 77 第二卡定带扣 ( 连接主支承部 ) 80 带子临时固定件 81 临时固定卡定带扣 ( 带子临时固定部 ) 85 拉出用条带部 ( 移动元件 ) 721 第一卡定件 ( 腰部侧支承端 ) 731 第二卡定件 ( 肩侧支承端 ) C 轮椅 L 车室板 M 车辆内部的乘载位置 N 车辆外部的上下车位置 P 坐轮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