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气胶囊及制作方法.pdf

上传人:v**** 文档编号:8453757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18726.4

申请日:

20040310

公开号:

CN1559541A

公开日:

2005010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5/78,A61K9/48,A61P1/14

主分类号:

A61K35/78,A61K9/48,A61P1/14

申请人:

李莛岐

发明人:

李莛岐

地址:

510776广州增城新塘水南开发区1路1号

优先权:

CN200410018726A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义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健脾益气胶囊及制作方法。是由黄芪、炒白术、茯苓、延胡索、陈皮、柴胡、神曲、山楂、红参须、阿胶按重量配比制成;把黄芪、炒白术、茯苓、延胡索、陈皮、柴胡、神曲、山楂、红参须分别挑拣,洗净,于80′C烘干后,按重量配比混合,粉碎成粗粉,混匀;用56度米酒湿润装入瓦缸中,加盖闷10-12小时,取出,用蒸笼隔水蒸30分钟;将阿胶加热溶化后与上述粗粉原料混合,充分搅拌均匀,于80度烘至含水量在5.0%以下,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后分装胶囊,制成1000粒,包装入库。本发明健脾胃、益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症,服用后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系统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效果理想。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健脾益气胶囊,其特征是包括下列重量配比份原料药制成:黄芪90-100份,炒白术60-70份,茯苓30-70份,延胡索50-60份,陈皮30-70份,柴胡30-50份,神曲40-60份,山楂50-60份,红参须20-30份,阿胶20-30份。 2、一种制作健脾益气胶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把黄芪、炒白术、茯苓、延胡索、陈皮、柴胡、神曲、山楂、红参须分别挑拣,洗净,于80′C烘干后,按重量配比混合,粉碎成粗粉,混匀;用56度米酒湿润装入瓦缸中,加盖闷10-12小时,取出,用蒸笼隔水蒸30分钟;按重量配比将阿胶加热溶化后与上述粗粉原料混合,充分搅拌均匀,于80度烘至含水量在5.0%以下,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后分装胶囊,制成1000粒,包装入库。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骨创及骨病过程中出现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的口服药,尤其涉及一种健脾益气胶囊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治疗骨创及骨病过程中多数是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但对于治 疗骨创及骨病过程中出现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的症状却未引起重视。 对症治疗药物副作用大,复发的概率高,治疗费用亦高。从中正理念的整体 观念看,病机在骨,脏腑在“肾”,“肾”气先天之精。脾肾在后天精微之气, 脾胃所养先天之本因,后天所养之润。现代医学的观点认为骨病的发生与免 疫功能失衡、代谢紊乱关系密切。《类经.藏象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 血生化之源。”指出脾胃在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临床证明,脾胃 功能正常,则气血旺盛,人体康健,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虚弱, 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足则“百病由生”,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气血不足必以补脾胃立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治疗骨创及骨病过程中出现的脾胃虚弱,则 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足则“百病由生”的治疗方案,提供一种健脾益气胶 囊及制作方法。

《类经.藏象类》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 转输,胃主受纳腐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主生血、统血。脾的运化功 能和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正常,则机体的消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源源不 断地产生,气血尘化有源,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才能得到充分营养,从而维持 它们的正常功能。若脾胃功能失常,则气血生化功能障碍,各脏腑组织功能 失调,百病丛生。正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升, 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 营养气血也。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因而对于脾 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在治疗上,法当补脾胃、益气血。本发明依此立法, 用于临床。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下列重量配比份原料药制成:

黄芪90-100份,炒白术60-70份,茯苓30-70份,延胡索50-60份,陈 皮30-70份,柴胡30-50份,神曲40-60份,山楂50-60份,红参须20-30 份,阿胶20-30份。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将导致各种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 早在《山海经》就有脾胃病的记载。《周礼·天官》将当时的医家分为疾病、 食医、疡医、兽医四种,专设食医可以看出人们对脾胃调养的重视。《黄帝内 经》作为第一部医学专著,对战国以前的医学成果进行了总结,其中对脏腑 经络、营卫气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做出了精辟的 论述。张仲景《金匮要略》对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进行了辩证论述。《诸 病源候论》提出:“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吐、腹胀、肠鸣, 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证治汇补》:“湿乃津液之属,随气化而出也, 清浊不分,则湿气内聚。”《医原》:“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 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多用 补气升阳药物,由于他擅长温补脾胃而自成家,后世尊其为“补土派”。其后 薛己、张景岳等对温补脾胃学说又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工作不断发展,脾胃气血在理论和临床方面也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和现代医学紧密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更加有 力地证明了脾胃的重要性。如对“脾气虚证”的动物模型,其肌肉能量的贮 存,肌肉能量的生成及肌肉能量的代谢等有关方面研究,探讨脾与肌肉的关 系,从而证明了“脾主肌肉”理论的客观性(王天芳.脾主肌肉的实验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5):22)。

本发明在临床方面将肌肉病变侧重于从脾论治而获良效。经临床反复求 证,几经整理修改而成,所用用药物的性味和功能分述如下:

黄芪:性微量,味甘,入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 消肿,托疮生肌。临床常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其既善补中益气, 又善升阳举陷,为补气升阳之要药。《名医别录》“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 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本草纲目》:“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 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 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现代药理研究:其煎剂 和黄芪多糖能促进和增强免疫功能,保持免疫平衡。能改善血液流变性,促 进造血功能、抗衰老、抗应激、解毒、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镇痛等 作用。

炒白术:性温,昧甘、苦,入脾、胃经。功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固表止汗,安胎。临床常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 软神疲等证。其和中益气,健运脾胃,为治脾虚证之要药。《神农本草经》:“主 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 脾胃,散漫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木能 助之”。现代药理研究:其煎品有强壮、调节胃肠运动,利尿、降血糖、保肝、 抗凝、扩血管、降压、抑菌等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作用。

茯苓:性干,味甘、淡,入心、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临床因其有健脾之功,常用来治疗脾胃虚弱之证。其甘补淡渗,作用平和, 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不伤正气,又善治各种水肿,为利水渗湿要药。《神农本 草经》:“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药性论》:“开胃.止呕逆。” 《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现代药理研究:其煎品有镇静、抗溃疡、保肝 等作用,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及抗肿瘤作用。

延胡索:性温,味辛、苦,入心、肝、脾经。功能:活血,行气,止痛。 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临床多用于气滞血瘀诸痛。《医学启源》: “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本萆纲目》:“活 血.利气,止痛,通小便。”《日子华本草》:“除风,治气。”现代药理研究: 其有明显的止痛作用,能扩张血管,有镇静、催眠作用。其提取物去氢延胡 索甲素对饥饿诱发的胃溃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陈皮:性温,味辛、苦,入脾、肺经。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临 床常用于脾胃气滞,痰湿雍滞之证。《本草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 吐清水,痰痞咳疟。”《本草汇言》:“橘皮,理气散寒,宽中行滞,健运肠胃, 畅利脏腑,为脾胃之圣药也。”现代药理研究:其鲜品煎剂能扩张气管及祛痰 作用。甲基橙皮有抗溃疡作用,发挥油有利胆溶石作用,此外有抗菌、抗病 毒、抗氧化、抗突变作用。

柴胡:性微寒,味苦、辛,入肝、胆经。功能: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临床常用其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升阳举陷。《神农本草经》:“主 心腹,去肠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 精。”《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痛,热气,肩背疼痛。”现代药理研究:其 有镇静、镇痛、抗炎,解热、降温、镇咳作用。

神曲:性温,味甘、辛,入脾、胃经。功能:消食和胃。临床常用于饮 食积滞。《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症结积滞。健脾暖胃。”《汤液本草》:“调 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 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现代药理研究:其能促进消化液分泌, 增加食欲,具有B族维生索作用。

山楂:性徽温,味酸、甘,入脾、胃、肝经。功能:消食化积,行气散 瘀。临床常用于各种饮食积滞,尤善消油腻肉食之积滞。《本草纲目》:“化饮 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本草求真》:“山楂所谓健 脾,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 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现代药理研宄:其可增加胃中的酶类及胃液分 泌量,促进消化。

红参须:性微温,味甘、微苦,入心、肺、脾经。功能:大补元气,补 脾益肺,生津止渴,益智安神。临床除常用于大补元气,补益肺卫外,还常 用于补脾调中,鼓舞脾气,助生化之源及气直亏虚之证。《神农本草经》:“补 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本革经疏》:“其主治也,则补 五脏。盖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之流通则一也,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现 代药理研究:其提取物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有保护和刺激作用,能使贫血动物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有降脂、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 抗氧化、抗突变、抗肝损伤,抗炎等作用。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经。功能: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临床常用于血虚之证,其为补血之佳品。《神农本草经》:“主心腹内崩,劳极 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好下血。”《本草纲目》:“和血滋阴,除风 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强大的 补血作用,疗效优于铁剂,并具有强壮作用。预防和治疗进行性肌营养障碍。 能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作用,扩张血管,同时伴有代偿性扩容作用及血 小板计数明显增加,对病理性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防治作用。

把黄芪、炒白术、茯苓、延胡索、陈皮、柴胡、神曲、山楂、红参须分 别挑拣,洗净,于80℃烘干后,按重量配比混合,粉碎成粗粉,混匀;用56 度米酒湿润装入瓦缸中,加盖闷10-12小时,取出,用蒸笼隔水蒸30分钟; 按重量配比将阿胶加热溶化后与上述粗粉原料混合,充分搅拌均匀,于80度 烘至含水量在5.0%以下,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后分装胶囊,制成1000 粒,包装入库。

本发明采用红参须,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甘温苦燥,补气健脾 燥湿;茯苓,甘淡,健脾利水渗湿。参、术相参,益气补脾之功显著;苓、 术为伍,除湿运脾之效彰;前者补中健脾,守而不走,后者渗湿助运,走而 不守,二者相辅相成,健脾助运之功益彰.三药合用,脾气充则有化湿之力, 湿浊去自有健脾之功,发挥其健脾、益气、渗湿作用,共为君药。黄芪入脾、 肺经,一则补中益气,二则补肺实卫;配柴胡以升举下陷之清阳,疏肝理气, 配陈皮以调理气机之升降。阿胶有补血滋阴润燥之功,与黄芪为伍补益气血。 延胡索归心、脾、肝经,既善活血,又擅行气,为止痛之佳品。黄芪、柴胡、 陈皮、延胡索调理气机、升举清阳,补益气血,行气止痛,共为臣药。神曲、 山楂消食化积。行气和胃,共为佐药。诸药共用,使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生 化有源,气血得补。

使用时,每粒装0.5g,口服,一次6-8粒,一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等刺激性食物。孕妇慎用。

本发明的药品质量标准均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的规定要求。

经检测本发明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灰色至灰黄色粉末;气微辛,味微苦。 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近无色,直径9-19mm,壁厚,孔沟不明显,纤维束 断端纵裂成帚状(黄芪)。石细胞成群或散在,近无色或淡黄色,类圆形、类 方形、长条形、类多角形或类三角形,直径微米(μm),孔沟细密,有分叉, 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或橙红色物(山楂)。

各项检测依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L的各项规定:

水分:取胶囊剂内容物,依照水分测定法(即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 录XIH第53页)测定,不得超过9.0%。

装量差异:取供试品10粒,分别精密称定重量,倾出内容物(不得损失 囊壳),并用小刷拭净,求出每粒内容物的装量。每粒装量与标示量比较,差 异限度应在±10.0%以内。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粒,并不得有1粒 超出限度一倍。

崩解时限:照崩解时限检查法(即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XIIA第65 页)检查,应符合规定:应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并通过筛网(囊壳碎片除)。

微生物限度: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即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XIIIC 第72页)检查,应符合规定:

细菌总数≤10000个/克;

霉苗、酵母菌数≤100个/克;

大肠杆菌不得检出。

经毒性试验证实,无明显毒性反应,基本无毒。

对1562例14-76岁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1、安全性指标:

1)、一般体检项目检查(治疗前,后各一次);

2)、血、尿常规、大便常规加潜血检查;

3)、心、肝和肾的功能检查,胃镜检查;

4)、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 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原因、做出判断。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处理 经过及结果等。

2、疗效性观察:

1)、主要相关症状: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脘痞满或隐痛, 喜温喜按,清谷不化,泛吐清水,时作嗳气,便溏溲清;

2)、主要相关体检:(舌象,脉象,胃脘痞满或疼痛程度,面色的红润程 度,消化功能改善程度);

3)、特殊检查:胃镜检查(治疗前后各做一次);

4)、生化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每周记录一次,肝功能、肾功能、心电 图、电解质每月记录一次。

观察时间为12周。

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共464例,痊愈159例,占34%;显效241 例,占52%;有效41例,占9%;无效23例,占5%;总有效率95%。

本发明是健脾益气胶囊及制作方法。组方合理,配伍科学,健脾胃、益 气血。用于治疗骨创及骨病过程中出现的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症。对因根 治方案无副作用,复发概率低,治疗费用也低,减轻患者的压力。

从1995年元月至2003年4月,进行了临床观察,采用胶囊口服制剂, 一日三次,每次12粒,共观察1562例患者,显效率80.5%,有效率12.1%, 总有效率92.6%。观察过程中,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系统的不良反应, 通过8年观察,健脾益气胶囊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效果理想。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高计量)

重量配比每份以1g计:

黄芪100g,炒白术70g,茯苓70g,延胡索60g,陈皮70g,柴胡50g, 神曲60g,山楂60g,红参须30g,阿胶30g。

实施例2(低计量)

重量配比每份以1g计:

黄芪90g,炒白术60g,茯苓30g,延胡索50g,陈皮30g,柴胡30g,神 曲40g,山楂50g,红参须20g,阿胶20g。

实施例3(中等计量)

重量配比每份以1g计:

黄芪95g,炒白术65g,茯苓50g,延胡索55g,陈皮50g,柴胡40g,神 曲50g,山楂55g,红参须25g,阿胶25g。

实施例4

把黄芪、炒白术、茯苓、延胡索、陈皮、柴胡、神曲、山楂、红参须分 别挑拣,洗净,于80℃烘干后,按重量配比混合,粉碎成粗粉,混匀;用56 度米酒湿润装入瓦缸中,加盖闷10-12小时,取出,用蒸笼隔水蒸30分钟; 按重量配比将阿胶加热溶化后与上述粗粉原料混合,充分搅拌均匀,于80度 烘至含水量在5.0%以下,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后分装胶囊,制成1000 粒,包装入库。

实施例5

使用时,每粒装0.5g,口服,一次6-8粒,一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等刺激性食物。孕妇慎用。

健脾益气胶囊及制作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健脾益气胶囊及制作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健脾益气胶囊及制作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脾益气胶囊及制作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脾益气胶囊及制作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健脾益气胶囊及制作方法。是由黄芪、炒白术、茯苓、延胡索、陈皮、柴胡、神曲、山楂、红参须、阿胶按重量配比制成;把黄芪、炒白术、茯苓、延胡索、陈皮、柴胡、神曲、山楂、红参须分别挑拣,洗净,于80C烘干后,按重量配比混合,粉碎成粗粉,混匀;用56度米酒湿润装入瓦缸中,加盖闷1012小时,取出,用蒸笼隔水蒸30分钟;将阿胶加热溶化后与上述粗粉原料混合,充分搅拌均匀,于80度烘至含水量在5.0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