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薄板.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830046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9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011981.2

申请日:

2008.04.09

公开号:

CN101675485A

公开日:

2010.03.1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B 5/14申请日:20080409|||公开

IPC分类号:

H01B5/14; B32B5/02; B32B7/02; H05K9/00

主分类号:

H01B5/14

申请人: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发明人:

奥村秀三; 面了明; 桥本孝夫; 松井祐树

地址:

日本国京都府

优先权:

2007.4.16 JP 106838/2007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汪惠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明薄板,其具有:片状透明基体(10);网格层(11),其是形成在上述透明基体(10)表面,并由具有网眼构造的不透明材料构成,该网眼构造为网眼轮郭由近似等幅极细带构成且光线透过率是50%以上;以及着色层(16),其在上述网格层一部分区域内被设置为层叠到上述网格层的状态,且具有与构成上述网格层(11)的不透明材料不同的颜色。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透明薄板,具有:
薄板状透明基体;
网格层,其形成在上述透明基体表面,是由具有网眼构造的不透明导电性物质构成的电路图案,该网眼构造为网眼轮郭由近似等幅的极细带构成、且光线透过率是50%以上;以及
着色层,其在上述网格层的一部分区域内被设置为层叠在上述网格层的表面上的状态,并具有与构成上述网格层的材料不同的颜色。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薄板,其中,
在上述网格层中,上述极细带的带幅为30μm以下。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薄板,其中,
上述网格层的网眼开口形状由多角形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薄板,其被设置为如下的状态,
在未设有上述着色层的区域存在的上述网格层的表面上还叠层有与上述着色层所具有的颜色不同的低反射层。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明薄板,其中,
上述低反射层通过黑色电镀处理来设置在上述极细带的表面上。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明薄板,其中,
上述低反射层通过黑色化成处理来设置在上述极细带的表面上。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薄板,其中,
在上述网格层与透明基体之间还具有沿着上述网格层的网眼而设置的黑色着色层。

说明书

透明薄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透明基体表面上形成有由微细构造网眼构成的网格层的透明薄板,更详细地说,涉及可适用于便携设备、家电、汽车产品等中所采用的静电电容开关电极以及天线等中能使用的透明翻盖的透明薄板。
背景技术
在便携设备、家电、PDA、汽车产品等小型设备中,设置有透明翻盖,其类型是在使用时打开翻盖进行使用。该翻盖的功能大部分情况下仅用于保护设备主体,但有时要在该翻盖上附加输入功能或天线功能。
申请人曾申请了在翻盖表面上以透明的导电体设置电路的带天线的壳体用部件(日本特愿2005-127219)。采用具有与该壳体用部件同样结构的树脂成形体来作为翻盖,如果将其用作静电电容开关,则可从翻盖表背两面输入,根据电极图案和软件设定,在表面和背面、即在处于关闭翻盖的状态和打开翻盖的状态下,可实现与各自的需要功能对应的设备。
但是,在采用了视觉上透明的电极的透明翻盖情况下,如果在关闭翻盖的状态下,例如,只要根据在下侧显示的显示器显示来接触对应位置的翻盖就能够确定输入位置,但在打开翻盖的状态下由于完全没有表示输入位置的图案,所以对于键操作来说非常不便。因此例如,停留在了进行根据是否接触翻盖某个位置来判断输入这样的操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是提供如下的透明薄板,该透明薄板能够以从一面观看为透明、从另一面观看附加有任意图样这样的方式,使从两面侧观看时图样不同。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提供以下结构的透明薄板。
根据本发明第1方式提供如下的透明薄板,该透明薄板具有:薄板状透明基体;网格层,其是形成在上述透明基体表面、并由具有网眼构造的不透明导电性物质构成的电路图案,该网眼构造为网眼轮郭由近似等幅的极细带构成、且光线透过率是50%以上;以及着色层,其在上述网格层的一部分区域内被设置为层叠在上述网格层的表面上的状态,并具有与构成上述网格层的材料不同的颜色。
根据本发明第2方式可提供如下的第1方式透明薄板,其中上述网格层的上述极细带的带幅为30μm以下。
根据本发明第3方式可提供如下的第1方式透明薄板,其中上述网格层的网眼开口形状由多角形构成。
根据本发明第4方式可提供如下的第1方式透明薄板,其被设置为如下的状态,在未设有上述着色层的区域存在的上述网格层表面上还叠层有与上述着色层所具有的颜色不同的低反射层。
根据本发明第5方式可提供如下的第4方式透明薄板,其中上述低反射层通过黑色电镀处理来设置在上述极细带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第6方式可提供如下的第4方式透明薄板,其中上述低反射层通过黑色化成处理来设置在上述极细带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第7方式可提供如下的第1方式透明薄板,其中在上述网格层与透明基体之间还具有沿着上述网格层网眼设置的黑色着色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网格层因为网眼轮郭由近似等幅的极细带构成且光线透过率为50%以上,所以作为整体,轮郭难以目视识别,被识别为透明。另一方面,在表面设有着色层的网格层部分具有利用该着色层形成部分和非形成部分边界能容易地识别着色层图样这样的性质。因此,如果从设有着色层的一侧观看透明薄板,则可利用着色层来目视识别图样,另一方面,如果从没有设置着色层的一侧观看透明薄板,则不能目视识别网格层,所以薄板整体被视为透明。
由于将网格层带幅设为30μm以下,因此用肉眼难以目视识别网格层,从而可提高透明薄板透明性。
另外,通过在网格层或着色层表面上设置低反射层,可以抑制网格层反射,并难以进行目视识别。
本发明这些以及其它目的和特征可通过所添加的附图来使与优选实施方式关联的以下记述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在该附图中,
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透明薄板作为翻盖的便携设备终端的外观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便携设备终端的翻盖的外观图以及部分放大图,
图3A是表示在打开翻盖的状态下从使用者侧看到的翻盖外观结构的图,
图3B是翻盖剖面形状部分放大图,
图3C是表示在关闭翻盖的状态下从使用者侧看到的翻盖外观结构的图,
图3D是表示在金属层与透明塑料基体之间设置有黑色着色层的结构的翻盖剖面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构成网格层的极细带的网眼形状的基本图案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极细带的网眼形状的变形例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极细带的网眼形状的另一变形例的放大图,
图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翻盖制造工序的图,
图7B是表示继图7A之后的本实施方式的翻盖制造工序的图,
图7C是表示继图7B之后的本实施方式的翻盖制造工序的图,
图7D是表示继图7C之后的本实施方式的翻盖制造工序的图,
图7E是表示继图7D之后的本实施方式的翻盖制造工序的图,
图7F是表示继图7E之后的本实施方式的翻盖制造工序的图,
图7G是表示继图7F之后的本实施方式的翻盖制造工序的图,
图8A是表示附加具有在表面处理层表面构成网格层的网格图案的光抗蚀层的工序的图,
图8B是表示继图8A之后的附加具有在表面处理层表面构成网格层的网格图案的光抗蚀层的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透明薄板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透明薄板作为翻盖的便携设备终端外观结构的示意图。便携设备终端100具有具备了显示器3及操作按钮4的主体2和翻盖1。翻盖相对于主体2可开闭地铰链结合,在关闭状态下,作为主体表面显示器3及操作按钮4的保护盖发挥作用,并且在打开状态下,如图1所示相对于主体位于上侧,并通过内部所设置的导电性网格层来作为天线以及/或静电电容开关发挥作用。
翻盖1如图2所示构成为透明的板状。构成翻盖的塑料基体10由透明塑料性薄板构成,并构成为在该透明塑料基体表面上粘贴网眼网格层11。此外,翻盖还可以构成为根据所用的便携设备终端表面形状来具有曲面。
作为透明塑料基体10可使用聚碳酸酯、丙烯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三乙酰纤维素等透明树脂,不过还可以使用片状透明玻璃。
网格层11是由导电性材料薄膜构成且光线透过率在50%以上的层,该网格层11的网眼轮郭由近似等幅的极细带构成。因为网格层11由极细带构成,所以如果接近观看可目视识别网格层11网眼图样,但在通常使用时的距离观看则整体视为透明。
构成网格层11的导电性材料可采用铜、镍、铝、金、银等金属膜、或含有这些金属微粒子的导电浆膜、碳浆膜等。网格层11可通过对在透明塑料基体10上形成的薄膜光刻或基于印刷抗蚀的刻蚀来形成。网格层形成工序在后面进行叙述。
在网格层11一部分中设有天线以及静电电容开关的电极(未图示),通过使该电极与便携终端100供电部接触来将网格层11与便携终端100主体2通电。
如果对网格层金属极细线表面进行低反射处理,则抑制金属反射色,从而透明天线11的存在并不显眼。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翻盖1的透明性。
作为低反射处理的具体例举出化成处理及电镀处理等表面处理。化成处理是通过进行氧化处理、硫化处理来在金属表面形成低反射层,例如,在网格层材料中使用铜,如果在其表面上经过掺加处理而形成掺加被膜,则无需减少网格层剖面尺寸,就能够将网格层的表面处理成具有光反射防止性的黑色。
另外,作为电镀处理如果对网格层例如实施黑色铬电镀,则可将网格层表面处理成具有光反射防止性的黑色。另外,如果实施高电流密度铜电镀,则可处理成茶褐色。
图3A是表示在打开翻盖的状态下从使用者侧看到的翻盖外观结构的图。图3B是翻盖剖面形状部分放大图。图3C是表示在关闭翻盖的状态下从使用者侧看到的翻盖外观结构的图。在图3A以及图3C中图示了网格层11网眼图样,如上所述,在实际翻盖1中,网格层11由极细带构成,所以几乎不能目视识别。
翻盖1在如图3A所示打开的状态时从便携设备100使用者所看到的一侧的面10a、即与便携设备对置的一侧面(以下,表示为图样侧面。)上目视识别图样13。该图样13对网格层11表面进行着色,由此显现出着色部分与未着色部分边界易于目视识别的差异。
与此相对,在关闭翻盖1的状态时,在从便携设备100使用者所看到的一侧面10b(以下,表示为透明侧面。)上未附有图样,从而如上所述网格层11几乎无法目视识别,所以翻盖1整体被目视识别为近似透明。为了使网格层11难以目视识别,如上所述,对从透明侧面10b看到的网格层11进行低反射处理,此时可进一步提高翻盖1的透明性。
这样的翻盖1可通过如图3B所示的结构来实现。即,翻盖1是在与塑料基体10设备对置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网格层11的结构。网格层11具有:设置在透明塑料基体10表面上的金属层14;设置在金属层表面上的低反射层15;以及设置在金属层表面上的着色层16。为了能通过目测来更容易地判别设有着色层16的金属层14轮郭,而配置了在金属层14表面上设置的低反射层15。为了难以目视识别设有低反射层15的金属层14轮郭,而将设有着色层16的部分调配至该着色层16形成部分和非形成部分(附有低反射层15的部分)边界,这样可更容易目视识别着色层16图样。
其结果,当从图样侧面10a侧观看翻盖时,网格层11可基于设置在金属层14表面的层结构不同,来在其表面上目视识别图样。即,设有反射层15的金属层轮郭部分被视为透明,设有着色层16的金属层14轮郭被视为着色。其结果,翻盖1具备附有被着色层16着色的图样13这样的透明片状的外观。
此外,如图3D所示,在金属层14与透明塑料基体10之间设有在上述网格层整体上设置的黑色着色层17,这样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从翻盖1透明侧面观看的透明性。即,通过对从透明侧10b面观看的翻盖1网格层11表面着黑色来防止金属层14反射,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透明性。
如上所述翻盖1可形成为:整体具有透光性且视为透明,并且仅单个表面能目视识别部分图样。
因此,在将该翻盖1用作静电电容开关时,在关闭翻盖1的状态下可通过位于翻盖1下侧的显示器3及操作按钮4显示来进行输入位置确定,另外在打开翻盖1的状态下,具有可根据着色部16所附的图样来确定输入位置这样的效果。另外,还一并具有仅从单面看到图样这样的新颖效果。
图4~图6是网格层11网眼构造放大图。图4所示的网眼构造是通过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极细带来形成为格子状的网眼,作为网格层光线透过率可确保70%以上。上述光线透过率可采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造的分光测定器(型号NDH2000)来进行了测定。其中,以空气层中的光线透过率100%为基准。此外,在金属层14表面设有低反射层15的情况下,在形成有低反射层15的状态下测定上述透光率。
取得方形轮郭的极细带11i、11j带幅w分别形成为30μm以下等幅。当带幅w超出30μm时,网格层11网眼会变得显眼,从而导致翻盖1设计性恶化。即,如果带幅w为30μm以下,则难以识别网格层11存在,可使翻盖成为透明。此外,当网格层11膜厚的带幅/膜厚之比在0.5以上时,可容易地确保作为天线或静电电容开关使用时的性能。
图5所示的网格层1网眼构造是通过连续连接6角形网眼来作成蜂窝状网眼形状。构成6角形轮郭的极细带11k带幅为30μm以下。
图6所示的网格层网眼构造是以梯子形为核心,通过2方向连续来成为网眼形状。构成梯子形轮郭的极细带11l、11m带幅为30μm以下。
关于上述各结构网格层11光线透过率,由于选择了极细带11i、11j、11k、11l、11m带幅和用这些极细带包围而形成的开口部B大小的组合,所以可确保50%以上光线透过率。
除了图4~图6所示的网眼形状之外,还举出了以矩形为核心连续的形状、以多边形为核心连续的形状、以梯子形为核心连续的形状。其中以正方形为核心连续的形状与其它多边形状相比,难以将网眼图案识别为线条状,因此尤其优选。
即,在看到以某形状为核心规则连续的图案时,有沿着该核心(开口B)连续的方向视为轮郭连续的线条状的倾向。例如,在以6角形为核心的形状的情况下,沿着该连续方向的上述极细带的线为锯齿状,所以看起来变粗了该锯齿状振幅,结果,被视为极细带膨胀的状态。关于这点,在以上述正方形为核心连续的形状情况下,因为沿着连续方向的极细带固定,所以没有看起来比现有宽度粗的忧虑,如上所述,极细带在30μm以下非常细小所以难以识别其存在,从而网格层网眼不显眼。
另外,在以长方形为核心连续的形状的情况下,因为长方形长边方向与短边方向间距不同,所以在整体观看时,与长边方向相比间距短的短边方向显得浓,从而有时能隐约地看成线条状,但在以上述正方形为核心连续的形状下,不显现这样的线条状,不显眼。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翻盖1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图7A~图7G分别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翻盖制造工序的图。
首先,如图7A所示,在透明塑料基体10表面上以顺次层叠的状态配置有黑色着色层17、金属层14、表面处理层18。
作为黑色着色层17例如在铜箔的表面上通过氧化处理及硫化处理等化成处理、或电镀处理等来形成呈黑色或接近黑色色调的低反射处理层,并形成为将黑色形成面利用透明粘接剂层压在透明基体上。另外,如专利公报第2717734号所公开的那样,可在透明的基体表面上涂敷亲水性透明树脂,并利用无电解电镀在形成导电层的同时形成黑色层。
金属层14的表面所设置的表面处理层18是为了金属层14着色而设置的,例如,通过镍电镀等设置在金属层表面。
然后,如图7B所示,在表面处理层18表面上附有具备构成网格层的网格图案的光抗蚀层20。光抗蚀层20形成例如是在表面处理层18整个表面上形成光抗蚀膜20x(参照图8A),然后,通过光掩模来曝光光抗蚀膜20x (参照图8B),通过除去该露光的部分20Y来形成光抗蚀膜20网格图案。
然后如图7C所示,进行刻蚀处理,除去未附有光抗蚀层20的部分21黑色着色层17、金属层14、表面处理层18。
接着,如图7D所示,采用具有以任意图样构成的遮光部31的光掩模30来露光光抗蚀层20,以除去光抗蚀层20b。图7E示出利用光掩模露光来显影的状态。残存有被光掩模30遮光部31覆盖的部分光抗蚀层20a。
然后,如图7F所示,在表面处理层18的表面附有作为低反射层的黑色电镀层15。此外,还可以取代黑色电镀层15进行作为低反射层化成处理。然后,如图7G所示,除去残存的光抗蚀层20a。
由此,在着色层(表面处理层18)表面的光掩模图样以外部分附有黑色电镀,另外构成为沿着光掩模图样露出表面处理层18的结构。即,设有黑色电镀层15的部分抑制金属反射,并难以进行目视识别,另外在表面处理层18露出的部分,金属反射较大、且容易目视识别。由此可作成在网格层表面上附有表面处理层18图样这样的翻盖。
另一方面,当从透明塑料基体10侧观看时,通过黑色着色层17来抑制光反射,从而金属层14难以整体地进行目视识别。由此,翻盖1整体具有透过性,并作为透明的板状部件来目视识别。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翻盖1整体具有透光性且视为透明,并且能够仅在单个表面上形成部分图样。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利用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网格层仅针对金属层的一个表面设置低反射层15和着色层16,构成为仅从一个面观看时显示图样,不过只要在金属层14两个表面分别设置低反射层15和着色层16,就能够构成为使从翻盖1两面观看的图样不同。
本发明不限于在作为翻盖主体的透明基体上直接形成网格层等各个层的方式,还可以构成为将在透明膜上形成有各个层的膜与透明基体粘接(层压)。另外,可通过将设有网格层的透明膜插入模具内对透明树脂射出成形,来形成(嵌件成型)与透明膜一体化的透明基体。
此外,可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任意实施方式,来实现各自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透明薄板从一面观看时是透明的,从另一面观看时附有图样,所以能够提高设计性,并且可通过使在开闭时看到的图样不同,来作为构成静电电容开关的便携设备等的翻盖进行使用。
本发明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充分地记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知能进行各种变形及修改。这样的变形及修改只要不超出基于本权利要求的本发明范围,就应该理解为包含于其中。

透明薄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透明薄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透明薄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透明薄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明薄板.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明薄板,其具有:片状透明基体(10);网格层(11),其是形成在上述透明基体(10)表面,并由具有网眼构造的不透明材料构成,该网眼构造为网眼轮郭由近似等幅极细带构成且光线透过率是50以上;以及着色层(16),其在上述网格层一部分区域内被设置为层叠到上述网格层的状态,且具有与构成上述网格层(11)的不透明材料不同的颜色。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