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8297090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46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1439837.6

申请日:

20171227

公开号:

CN108553252A

公开日:

2018092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G13/06,A61G13/10

主分类号:

A61G13/06,A61G13/10

申请人:

李锋

发明人:

赵文豪,彭佳敏,李锋

地址:

518054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南区粤兴三道6号南大产学研大厦6A03

优先权:

CN201711439837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诊疗台,尤其涉及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包括有底座等;升降装置的上方设置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升降装置相连接,导向杆的下端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驱动装置与导向杆相连接,顶板的底部与导向杆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位于导向杆的右侧,第一支架的下端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的上端与顶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具有升降装置和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能够方便的对升降装置进行上下调整,从而满足不同身高医护人员的使用要求,极大的提高了诊疗结果的准确度,有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座(1)、升降装置(2)、驱动装置(3)、导向杆(4)、顶板(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和拉簧(8);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2),升降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驱动装置(3),驱动装置(3)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导向杆(4)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驱动装置(3)与导向杆(4)相连接,顶板(5)的底部与导向杆(4)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位于导向杆(4)的右侧,第一支架(6)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7)位于导向杆(4)的左侧,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7)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8)位于第一支架(6)与第二支架(7)之间,拉簧(8)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4)的两侧,拉簧(8)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其特征在于,升降装置(2)包括有升降板(21)、第一小轴承(22)、第一连接轴(23)、第一诊疗板(24)、第二小轴承(25)、第二连接轴(26)、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定位螺杆(28);升降板(21)位于底座(1)与顶板(5)之间,升降板(21)的中部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升降板(21)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211),第一支架(6)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211)内,升降板(21)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212),第二支架(7)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212)内,升降板(21)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22),第一连接轴(23)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22)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连接轴(23)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24)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诊疗板(24)位于导向杆(4)与第二支架(7)之间,升降板(21)的右部嵌设有第二小轴承(25),第二连接轴(26)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25)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连接轴(26)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27)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诊疗板(27)位于导向杆(4)与第一支架(6)之间,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诊疗板(24)均位于拉簧(8)的前方,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升降板(21)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28),第一定位螺杆(28)与升降板(21)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28)与第一支架(6)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其特征在于,驱动装置(3)包括有第一轴承座(31)、旋转轴(32)、第一旋转盘(33)、曲柄(34)、连杆(35)和滑管(36);第一轴承座(31)的底部与顶板(5)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旋转轴(32)与第一轴承座(31)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旋转盘(33)与旋转轴(32)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旋转盘(33)位于顶板(5)的后方,曲柄(34)位于顶板(5)的前方,曲柄(34)与旋转轴(32)的前端设置为固定连接,连杆(35)位于曲柄(34)的前方,连杆(35)的上端与曲柄(34)设置为转动连接,滑管(36)位于连杆(35)的后方,连杆(35)与滑管(36)设置为铰接连接,滑管(36)滑动式的套在导向杆(4)上,滑管(36)嵌设在升降板(21)的中部,滑管(36)位于第一诊疗板(24)与第二诊疗板(27)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41)、循环皮带(42)、第二皮带轮(43)、第三连接轴(44)、第一蜗轮(45)、第一蜗杆(46)、第四连接轴(47)和第二轴承座(48);第一皮带轮(41)位于顶板(5)与第一旋转盘(33)之间,第一皮带轮(41)与旋转轴(32)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皮带轮(41)上连接有循环皮带(42),第二皮带轮(43)位于第一皮带轮(41)的下方,第二皮带轮(43)上连接有循环皮带(42),第三连接轴(44)位于升降板(21)的下方,第三连接轴(44)的前端与导向杆(4)的后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43)套在第三连接轴(44)上,第二皮带轮(43)与第三连接轴(44)设置为转动连接,第一蜗轮(45)位于第二皮带轮(43)的后方,第一蜗轮(45)与第二皮带轮(43)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蜗杆(46)位于第一蜗轮(45)的下方,第一蜗杆(46)与第一蜗轮(45)相啮合,第一蜗杆(46)与第四连接轴(47)设置为固定连接,第四连接轴(47)与第二轴承座(48)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座(48)位于底座(1)的上方,第二轴承座(48)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长连接轴(51)、第三轴承座(52)、第四轴承座(53)、第二旋转盘(54)、第五轴承座(55)、第二蜗轮(56)、第三蜗轮(57)、第二蜗杆(58)和第三蜗杆(59);长连接轴(51)位于第一诊疗板(24)和第二诊疗板(27)的下方,第三轴承座(52)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51)的右端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四轴承座(53)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51)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旋转盘(54)位于第三轴承座(52)的右侧,长连接轴(51)的右端与第二旋转盘(54)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五轴承座(55)位于滑管(36)的前方,第五轴承座(55)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51)的中部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三轴承座(52)、第四轴承座(53)和第五轴承座(55)均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五轴承座(55)的两侧左右对称式设置有第二蜗杆(58)和第三蜗杆(59),第二蜗杆(58)和第三蜗杆(59)均固定设置在长连接轴(51)上,第二蜗轮(56)位于第三蜗杆(59)的后方,第二蜗轮(56)与第三蜗杆(59)相啮合,第二蜗轮(56)套在第二连接轴(26)上,第二蜗轮(56)与第二连接轴(26)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三蜗轮(57)位于第二蜗杆(58)的后方,第三蜗轮(57)与第二蜗杆(58)相啮合,第三蜗轮(57)套在第一连接轴(23)上,第三蜗轮(57)与第一连接轴(23)设置为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三支架(61)、齿轮(62)、握杆(63)和齿板(64);第三支架(61)的底部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齿轮(62)位于第三支架(61)的前方,齿轮(62)与第三支架(61)设置为转动连接,齿轮(62)的前侧壁上焊接有握杆(63),齿板(64)位于齿轮(62)的右侧,齿轮(62)与齿板(64)相啮合,齿板(64)的右侧壁与升降板(21)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推板(71)、第一滚轮(72)和第二滚轮(73);底座(1)的顶部与推板(71)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推板(71)位于第一支架(6)的右侧,底座(1)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滚轮(72)和第二滚轮(73),第二滚轮(73)位于第一滚轮(72)的左侧。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诊疗台,尤其涉及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背景技术

儿科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医学科学。凡涉及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都属于儿科范围。其医治对象处于生长发育期。儿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在实践的基础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水平。世界各国的儿科范围年龄各有不同,在中国从出生断脐到14周岁末为儿科范围。19世纪后期,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服务日益向专科化方面发展。为了同这一趋势保持同步,医学院校中的课程设置也开始分化。在美国,儿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儿童主要以系统划分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免疫及新生儿医学等。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虽然在分类上与内科相似,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规律与成人差别颇大,不能混淆或替代。

现有儿科用的诊疗台通常采用传统的固定结构,难以对其进行调整,无法满足不同身高医护人员的使用要求,操作麻烦,从而加重了医护人员的诊疗负担,影响诊疗结果的准确度,不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因此亟需研发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儿科用的诊疗台通常采用传统的固定结构,难以对其进行调整,无法满足不同身高医护人员的使用要求,操作麻烦,从而加重了医护人员的诊疗负担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包括有底座、升降装置、驱动装置、导向杆、顶板、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拉簧;底座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的上方设置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升降装置相连接,导向杆的下端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驱动装置与导向杆相连接,顶板的底部与导向杆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位于导向杆的右侧,第一支架的下端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的上端与顶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位于导向杆的左侧,第二支架的下端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的上端与顶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位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拉簧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的两侧,拉簧的上端与顶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的下端与升降装置相连接。

优选地,升降装置包括有升降板、第一小轴承、第一连接轴、第一诊疗板、第二小轴承、第二连接轴、第二诊疗板和第一定位螺杆;升降板位于底座与顶板之间,升降板的中部与驱动装置相连接,升降板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第一支架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内,升降板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第二支架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内,升降板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第一连接轴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连接轴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诊疗板位于导向杆与第二支架之间,升降板的右部嵌设有第二小轴承,第二连接轴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连接轴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诊疗板位于导向杆与第一支架之间,第二诊疗板和第一诊疗板均位于拉簧的前方,拉簧的下端与升降板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升降板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第一定位螺杆与升降板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与第一支架相接触。

优选地,驱动装置包括有第一轴承座、旋转轴、第一旋转盘、曲柄、连杆和滑管;第一轴承座的底部与顶板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旋转轴与第一轴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旋转盘与旋转轴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旋转盘位于顶板的后方,曲柄位于顶板的前方,曲柄与旋转轴的前端设置为固定连接,连杆位于曲柄的前方,连杆的上端与曲柄设置为转动连接,滑管位于连杆的后方,连杆与滑管设置为铰接连接,滑管滑动式的套在导向杆上,滑管嵌设在升降板的中部,滑管位于第一诊疗板与第二诊疗板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循环皮带、第二皮带轮、第三连接轴、第一蜗轮、第一蜗杆、第四连接轴和第二轴承座;第一皮带轮位于顶板与第一旋转盘之间,第一皮带轮与旋转轴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皮带轮上连接有循环皮带,第二皮带轮位于第一皮带轮的下方,第二皮带轮上连接有循环皮带,第三连接轴位于升降板的下方,第三连接轴的前端与导向杆的后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套在第三连接轴上,第二皮带轮与第三连接轴设置为转动连接,第一蜗轮位于第二皮带轮的后方,第一蜗轮与第二皮带轮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蜗杆位于第一蜗轮的下方,第一蜗杆与第一蜗轮相啮合,第一蜗杆与第四连接轴设置为固定连接,第四连接轴与第二轴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座位于底座的上方,第二轴承座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有长连接轴、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第二旋转盘、第五轴承座、第二蜗轮、第三蜗轮、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长连接轴位于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的下方,第三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的右端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四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旋转盘位于第三轴承座的右侧,长连接轴的右端与第二旋转盘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五轴承座位于滑管的前方,第五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的中部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和第五轴承座均与升降板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五轴承座的两侧左右对称式设置有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均固定设置在长连接轴上,第二蜗轮位于第三蜗杆的后方,第二蜗轮与第三蜗杆相啮合,第二蜗轮套在第二连接轴上,第二蜗轮与第二连接轴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三蜗轮位于第二蜗杆的后方,第三蜗轮与第二蜗杆相啮合,第三蜗轮套在第一连接轴上,第三蜗轮与第一连接轴设置为固定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有第三支架、齿轮、握杆和齿板;第三支架的底部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齿轮位于第三支架的前方,齿轮与第三支架设置为转动连接,齿轮的前侧壁上焊接有握杆,齿板位于齿轮的右侧,齿轮与齿板相啮合,齿板的右侧壁与升降板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有推板、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底座的顶部与推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推板位于第一支架的右侧,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第二滚轮位于第一滚轮的左侧。

工作原理:因为本发明包括有底座、升降装置、驱动装置、导向杆、顶板、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拉簧,所以在本发明中,可以通过驱动装置带动升降装置进行上下运动,从而便于不同身高的医护人员进行使用,升降装置可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进行上下滑动,导向杆为升降装置和驱动装置提供导向,顶板为驱动装置提供固定支撑,拉簧为升降装置提供拉力支持,便于对驱动装置进行操作,底座为本发明提供固定支撑。

因为升降装置包括有升降板、第一小轴承、第一连接轴、第一诊疗板、第二小轴承、第二连接轴、第二诊疗板和第一定位螺杆;升降板位于底座与顶板之间,升降板的中部与驱动装置相连接,升降板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第一支架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内,升降板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第二支架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内,升降板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第一连接轴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连接轴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诊疗板位于导向杆与第二支架之间,升降板的右部嵌设有第二小轴承,第二连接轴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连接轴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诊疗板位于导向杆与第一支架之间,第二诊疗板和第一诊疗板均位于拉簧的前方,拉簧的下端与升降板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升降板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第一定位螺杆与升降板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与第一支架相接触,所以当使用升降装置时,首先对驱动装置进行操作,驱动装置带动升降板进行上下运动,升降板可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进行上下滑动,再通过拧紧第一定位螺杆即可对升降板进行固定,拉簧对升降板提供拉力支持,然后可以将不同的患者放置到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上,即可对患者进行诊疗,而且通过第一小轴承和第一连接轴,以及第二小轴承和第二连接轴可以分别对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进行转动,从而便于对患者的不同部位进行诊疗。

因为驱动装置包括有第一轴承座、旋转轴、第一旋转盘、曲柄、连杆和滑管;第一轴承座的底部与顶板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旋转轴与第一轴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旋转盘与旋转轴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旋转盘位于顶板的后方,曲柄位于顶板的前方,曲柄与旋转轴的前端设置为固定连接,连杆位于曲柄的前方,连杆的上端与曲柄设置为转动连接,滑管位于连杆的后方,连杆与滑管设置为铰接连接,滑管滑动式的套在导向杆上,滑管嵌设在升降板的中部,滑管位于第一诊疗板与第二诊疗板之间,所以当使用驱动装置时,可以通过第一旋转盘带动旋转轴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曲柄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连杆进行上下运动,并通过滑管带动升降板进行上下运动调整,滑管能够在导向杆上进行上下滑动,调整方便快捷。

因为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循环皮带、第二皮带轮、第三连接轴、第一蜗轮、第一蜗杆、第四连接轴和第二轴承座;第一皮带轮位于顶板与第一旋转盘之间,第一皮带轮与旋转轴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皮带轮上连接有循环皮带,第二皮带轮位于第一皮带轮的下方,第二皮带轮上连接有循环皮带,第三连接轴位于升降板的下方,第三连接轴的前端与导向杆的后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套在第三连接轴上,第二皮带轮与第三连接轴设置为转动连接,第一蜗轮位于第二皮带轮的后方,第一蜗轮与第二皮带轮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蜗杆位于第一蜗轮的下方,第一蜗杆与第一蜗轮相啮合,第一蜗杆与第四连接轴设置为固定连接,第四连接轴与第二轴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座位于底座的上方,第二轴承座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所以可以通过转动第四连接轴,从而带动第一蜗杆进行转动,第一蜗杆带动第一蜗轮进行转动,第一蜗轮带动第二皮带轮进行转动,第二皮带轮通过循环皮带带动第一皮带轮进行转动,第一皮带轮通过旋转轴带动驱动装置进行动作,从而避免高空作业,安全可靠,而且第一蜗杆和第一蜗轮能够自锁,从而方便单人进行操作,便于对升降板进行调整固定。

因为还包括有长连接轴、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第二旋转盘、第五轴承座、第二蜗轮、第三蜗轮、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长连接轴位于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的下方,第三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的右端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四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旋转盘位于第三轴承座的右侧,长连接轴的右端与第二旋转盘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五轴承座位于滑管的前方,第五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的中部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和第五轴承座均与升降板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五轴承座的两侧左右对称式设置有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均固定设置在长连接轴上,第二蜗轮位于第三蜗杆的后方,第二蜗轮与第三蜗杆相啮合,第二蜗轮套在第二连接轴上,第二蜗轮与第二连接轴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三蜗轮位于第二蜗杆的后方,第三蜗轮与第二蜗杆相啮合,第三蜗轮套在第一连接轴上,第三蜗轮与第一连接轴设置为固定连接,所以可以对第二旋转盘进行转动,从而通过长连接轴带动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进行转动,第二蜗杆带动第三蜗轮进行旋转,第三蜗杆带动第二蜗轮进行旋转,从而可以带动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进行旋转,转动方便快捷,而且第二蜗轮与第三蜗杆,以及第三蜗轮与第二蜗杆能够进行自锁,从而能够防止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乱转,方便进行诊疗。

因为还包括有第三支架、齿轮、握杆和齿板;第三支架的底部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齿轮位于第三支架的前方,齿轮与第三支架设置为转动连接,齿轮的前侧壁上焊接有握杆,齿板位于齿轮的右侧,齿轮与齿板相啮合,齿板的右侧壁与升降板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所以可以通过握杆带动齿轮进行转动,从而通过齿板带动升降板进行上下调整,调整更加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因为还包括有推板、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底座的顶部与推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推板位于第一支架的右侧,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第二滚轮位于第一滚轮的左侧,所以可以通过推板对本发明进行推动,可以通过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将本发明移动到需要的地方。

(3)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具有升降装置和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能够方便的对升降装置进行上下调整,从而满足不同身高医护人员的使用要求,极大的提高了诊疗结果的准确度,有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性能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维护维修,维护维修成本低,容易生产制造,生产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升降板的左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长连接轴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齿板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推板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座,2-升降装置,3-驱动装置,4-导向杆,5-顶板,6-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拉簧,21-升降板,22-第一小轴承,23-第一连接轴,24-第一诊疗板,25-第二小轴承,26-第二连接轴,27-第二诊疗板,28-第一定位螺杆,31-第一轴承座,32-旋转轴,33-第一旋转盘,34-曲柄,35-连杆,36-滑管,41-第一皮带轮,42-循环皮带,43-第二皮带轮,44-第三连接轴,45-第一蜗轮,46-第一蜗杆,47-第四连接轴,48-第二轴承座,51-长连接轴,52-第三轴承座,53-第四轴承座,54-第二旋转盘,55-第五轴承座,56-第二蜗轮,57-第三蜗轮,58-第二蜗杆,59-第三蜗杆,61-第三支架,62-齿轮,63-握杆,64-齿板,71-推板,72-第一滚轮,73-第二滚轮,211-第一导向孔,212-第二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升降装置2、驱动装置3、导向杆4、顶板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和拉簧8;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2,升降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驱动装置3,驱动装置3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导向杆4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驱动装置3与导向杆4相连接,顶板5的底部与导向杆4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位于导向杆4的右侧,第一支架6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7位于导向杆4的左侧,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7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8位于第一支架6与第二支架7之间,拉簧8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4的两侧,拉簧8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实施例2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升降装置2、驱动装置3、导向杆4、顶板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和拉簧8;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2,升降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驱动装置3,驱动装置3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导向杆4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驱动装置3与导向杆4相连接,顶板5的底部与导向杆4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位于导向杆4的右侧,第一支架6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7位于导向杆4的左侧,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7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8位于第一支架6与第二支架7之间,拉簧8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4的两侧,拉簧8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升降装置2包括有升降板21、第一小轴承22、第一连接轴23、第一诊疗板24、第二小轴承25、第二连接轴26、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定位螺杆28;升降板21位于底座1与顶板5之间,升降板21的中部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升降板21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211,第一支架6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211内,升降板21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212,第二支架7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212内,升降板21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22,第一连接轴23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22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连接轴23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24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诊疗板24位于导向杆4与第二支架7之间,升降板21的右部嵌设有第二小轴承25,第二连接轴26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25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连接轴26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27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诊疗板27位于导向杆4与第一支架6之间,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诊疗板24均位于拉簧8的前方,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升降板21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28,第一定位螺杆28与升降板21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28与第一支架6相接触。

实施例3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升降装置2、驱动装置3、导向杆4、顶板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和拉簧8;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2,升降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驱动装置3,驱动装置3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导向杆4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驱动装置3与导向杆4相连接,顶板5的底部与导向杆4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位于导向杆4的右侧,第一支架6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7位于导向杆4的左侧,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7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8位于第一支架6与第二支架7之间,拉簧8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4的两侧,拉簧8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升降装置2包括有升降板21、第一小轴承22、第一连接轴23、第一诊疗板24、第二小轴承25、第二连接轴26、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定位螺杆28;升降板21位于底座1与顶板5之间,升降板21的中部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升降板21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211,第一支架6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211内,升降板21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212,第二支架7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212内,升降板21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22,第一连接轴23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22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连接轴23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24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诊疗板24位于导向杆4与第二支架7之间,升降板21的右部嵌设有第二小轴承25,第二连接轴26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25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连接轴26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27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诊疗板27位于导向杆4与第一支架6之间,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诊疗板24均位于拉簧8的前方,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升降板21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28,第一定位螺杆28与升降板21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28与第一支架6相接触。

驱动装置3包括有第一轴承座31、旋转轴32、第一旋转盘33、曲柄34、连杆35和滑管36;第一轴承座31的底部与顶板5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旋转轴32与第一轴承座31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旋转盘33与旋转轴32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旋转盘33位于顶板5的后方,曲柄34位于顶板5的前方,曲柄34与旋转轴32的前端设置为固定连接,连杆35位于曲柄34的前方,连杆35的上端与曲柄34设置为转动连接,滑管36位于连杆35的后方,连杆35与滑管36设置为铰接连接,滑管36滑动式的套在导向杆4上,滑管36嵌设在升降板21的中部,滑管36位于第一诊疗板24与第二诊疗板27之间。

实施例4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升降装置2、驱动装置3、导向杆4、顶板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和拉簧8;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2,升降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驱动装置3,驱动装置3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导向杆4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驱动装置3与导向杆4相连接,顶板5的底部与导向杆4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位于导向杆4的右侧,第一支架6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支架6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7位于导向杆4的左侧,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支架7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8位于第一支架6与第二支架7之间,拉簧8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4的两侧,拉簧8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升降装置2包括有升降板21、第一小轴承22、第一连接轴23、第一诊疗板24、第二小轴承25、第二连接轴26、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定位螺杆28;升降板21位于底座1与顶板5之间,升降板21的中部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升降板21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211,第一支架6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211内,升降板21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212,第二支架7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212内,升降板21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22,第一连接轴23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22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连接轴23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24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诊疗板24位于导向杆4与第二支架7之间,升降板21的右部嵌设有第二小轴承25,第二连接轴26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25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连接轴26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27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诊疗板27位于导向杆4与第一支架6之间,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诊疗板24均位于拉簧8的前方,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升降板21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28,第一定位螺杆28与升降板21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28与第一支架6相接触。

驱动装置3包括有第一轴承座31、旋转轴32、第一旋转盘33、曲柄34、连杆35和滑管36;第一轴承座31的底部与顶板5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旋转轴32与第一轴承座31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旋转盘33与旋转轴32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旋转盘33位于顶板5的后方,曲柄34位于顶板5的前方,曲柄34与旋转轴32的前端设置为固定连接,连杆35位于曲柄34的前方,连杆35的上端与曲柄34设置为转动连接,滑管36位于连杆35的后方,连杆35与滑管36设置为铰接连接,滑管36滑动式的套在导向杆4上,滑管36嵌设在升降板21的中部,滑管36位于第一诊疗板24与第二诊疗板27之间。

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41、循环皮带42、第二皮带轮43、第三连接轴44、第一蜗轮45、第一蜗杆46、第四连接轴47和第二轴承座48;第一皮带轮41位于顶板5与第一旋转盘33之间,第一皮带轮41与旋转轴32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皮带轮41上连接有循环皮带42,第二皮带轮43位于第一皮带轮41的下方,第二皮带轮43上连接有循环皮带42,第三连接轴44位于升降板21的下方,第三连接轴44的前端与导向杆4的后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43套在第三连接轴44上,第二皮带轮43与第三连接轴44设置为转动连接,第一蜗轮45位于第二皮带轮43的后方,第一蜗轮45与第二皮带轮43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蜗杆46位于第一蜗轮45的下方,第一蜗杆46与第一蜗轮45相啮合,第一蜗杆46与第四连接轴47设置为固定连接,第四连接轴47与第二轴承座48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座48位于底座1的上方,第二轴承座48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

还包括有长连接轴51、第三轴承座52、第四轴承座53、第二旋转盘54、第五轴承座55、第二蜗轮56、第三蜗轮57、第二蜗杆58和第三蜗杆59;长连接轴51位于第一诊疗板24和第二诊疗板27的下方,第三轴承座52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51的右端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四轴承座53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51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旋转盘54位于第三轴承座52的右侧,长连接轴51的右端与第二旋转盘54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五轴承座55位于滑管36的前方,第五轴承座55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51的中部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三轴承座52、第四轴承座53和第五轴承座55均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五轴承座55的两侧左右对称式设置有第二蜗杆58和第三蜗杆59,第二蜗杆58和第三蜗杆59均固定设置在长连接轴51上,第二蜗轮56位于第三蜗杆59的后方,第二蜗轮56与第三蜗杆59相啮合,第二蜗轮56套在第二连接轴26上,第二蜗轮56与第二连接轴26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三蜗轮57位于第二蜗杆58的后方,第三蜗轮57与第二蜗杆58相啮合,第三蜗轮57套在第一连接轴23上,第三蜗轮57与第一连接轴23设置为固定连接。

还包括有第三支架61、齿轮62、握杆63和齿板64;第三支架61的底部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齿轮62位于第三支架61的前方,齿轮62与第三支架61设置为转动连接,齿轮62的前侧壁上焊接有握杆63,齿板64位于齿轮62的右侧,齿轮62与齿板64相啮合,齿板64的右侧壁与升降板21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

还包括有推板71、第一滚轮72和第二滚轮73;底座1的顶部与推板71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推板71位于第一支架6的右侧,底座1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滚轮72和第二滚轮73,第二滚轮73位于第一滚轮72的左侧。

工作原理:因为本发明包括有底座1、升降装置2、驱动装置3、导向杆4、顶板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和拉簧8,所以在本发明中,可以通过驱动装置3带动升降装置2进行上下运动,从而便于不同身高的医护人员进行使用,升降装置2可以在第一支架6和第二支架7上进行上下滑动,导向杆4为升降装置2和驱动装置3提供导向,顶板5为驱动装置3提供固定支撑,拉簧8为升降装置2提供拉力支持,便于对驱动装置3进行操作,底座1为本发明提供固定支撑。

因为升降装置2包括有升降板21、第一小轴承22、第一连接轴23、第一诊疗板24、第二小轴承25、第二连接轴26、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定位螺杆28;升降板21位于底座1与顶板5之间,升降板21的中部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升降板21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211,第一支架6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211内,升降板21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212,第二支架7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212内,升降板21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22,第一连接轴23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22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连接轴23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24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诊疗板24位于导向杆4与第二支架7之间,升降板21的右部嵌设有第二小轴承25,第二连接轴26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25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连接轴26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27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诊疗板27位于导向杆4与第一支架6之间,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诊疗板24均位于拉簧8的前方,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升降板21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28,第一定位螺杆28与升降板21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28与第一支架6相接触,所以当使用升降装置2时,首先对驱动装置3进行操作,驱动装置3带动升降板21进行上下运动,升降板21可以在第一支架6和第二支架7上进行上下滑动,再通过拧紧第一定位螺杆28即可对升降板21进行固定,拉簧8对升降板21提供拉力支持,然后可以将不同的患者放置到第一诊疗板24和第二诊疗板27上,即可对患者进行诊疗,而且通过第一小轴承22和第一连接轴23,以及第二小轴承25和第二连接轴26可以分别对第一诊疗板24和第二诊疗板27进行转动,从而便于对患者的不同部位进行诊疗。

因为驱动装置3包括有第一轴承座31、旋转轴32、第一旋转盘33、曲柄34、连杆35和滑管36;第一轴承座31的底部与顶板5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旋转轴32与第一轴承座31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旋转盘33与旋转轴32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旋转盘33位于顶板5的后方,曲柄34位于顶板5的前方,曲柄34与旋转轴32的前端设置为固定连接,连杆35位于曲柄34的前方,连杆35的上端与曲柄34设置为转动连接,滑管36位于连杆35的后方,连杆35与滑管36设置为铰接连接,滑管36滑动式的套在导向杆4上,滑管36嵌设在升降板21的中部,滑管36位于第一诊疗板24与第二诊疗板27之间,所以当使用驱动装置3时,可以通过第一旋转盘33带动旋转轴32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曲柄34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连杆35进行上下运动,并通过滑管36带动升降板21进行上下运动调整,滑管36能够在导向杆4上进行上下滑动,调整方便快捷。

因为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41、循环皮带42、第二皮带轮43、第三连接轴44、第一蜗轮45、第一蜗杆46、第四连接轴47和第二轴承座48;第一皮带轮41位于顶板5与第一旋转盘33之间,第一皮带轮41与旋转轴32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皮带轮41上连接有循环皮带42,第二皮带轮43位于第一皮带轮41的下方,第二皮带轮43上连接有循环皮带42,第三连接轴44位于升降板21的下方,第三连接轴44的前端与导向杆4的后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43套在第三连接轴44上,第二皮带轮43与第三连接轴44设置为转动连接,第一蜗轮45位于第二皮带轮43的后方,第一蜗轮45与第二皮带轮43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一蜗杆46位于第一蜗轮45的下方,第一蜗杆46与第一蜗轮45相啮合,第一蜗杆46与第四连接轴47设置为固定连接,第四连接轴47与第二轴承座48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座48位于底座1的上方,第二轴承座48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所以可以通过转动第四连接轴47,从而带动第一蜗杆46进行转动,第一蜗杆46带动第一蜗轮45进行转动,第一蜗轮45带动第二皮带轮43进行转动,第二皮带轮43通过循环皮带42带动第一皮带轮41进行转动,第一皮带轮41通过旋转轴32带动驱动装置3进行动作,从而避免高空作业,安全可靠,而且第一蜗杆46和第一蜗轮45能够自锁,从而方便单人进行操作,便于对升降板21进行调整固定。

因为还包括有长连接轴51、第三轴承座52、第四轴承座53、第二旋转盘54、第五轴承座55、第二蜗轮56、第三蜗轮57、第二蜗杆58和第三蜗杆59;长连接轴51位于第一诊疗板24和第二诊疗板27的下方,第三轴承座52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51的右端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四轴承座53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51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旋转盘54位于第三轴承座52的右侧,长连接轴51的右端与第二旋转盘54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五轴承座55位于滑管36的前方,第五轴承座55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51的中部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三轴承座52、第四轴承座53和第五轴承座55均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五轴承座55的两侧左右对称式设置有第二蜗杆58和第三蜗杆59,第二蜗杆58和第三蜗杆59均固定设置在长连接轴51上,第二蜗轮56位于第三蜗杆59的后方,第二蜗轮56与第三蜗杆59相啮合,第二蜗轮56套在第二连接轴26上,第二蜗轮56与第二连接轴26设置为固定连接,第三蜗轮57位于第二蜗杆58的后方,第三蜗轮57与第二蜗杆58相啮合,第三蜗轮57套在第一连接轴23上,第三蜗轮57与第一连接轴23设置为固定连接,所以可以对第二旋转盘54进行转动,从而通过长连接轴51带动第二蜗杆58和第三蜗杆59进行转动,第二蜗杆58带动第三蜗轮57进行旋转,第三蜗杆59带动第二蜗轮56进行旋转,从而可以带动第一诊疗板24和第二诊疗板27进行旋转,转动方便快捷,而且第二蜗轮56与第三蜗杆59,以及第三蜗轮57与第二蜗杆58能够进行自锁,从而能够防止第一诊疗板24和第二诊疗板27乱转,方便进行诊疗。

因为还包括有第三支架61、齿轮62、握杆63和齿板64;第三支架61的底部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齿轮62位于第三支架61的前方,齿轮62与第三支架61设置为转动连接,齿轮62的前侧壁上焊接有握杆63,齿板64位于齿轮62的右侧,齿轮62与齿板64相啮合,齿板64的右侧壁与升降板21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所以可以通过握杆63带动齿轮62进行转动,从而通过齿板64带动升降板21进行上下调整,调整更加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因为还包括有推板71、第一滚轮72和第二滚轮73;底座1的顶部与推板71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推板71位于第一支架6的右侧,底座1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滚轮72和第二滚轮73,第二滚轮73位于第一滚轮72的左侧,所以可以通过推板71对本发明进行推动,可以通过第一滚轮72和第二滚轮73将本发明移动到需要的地方。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439837.6 (22)申请日 2017.12.27 (71)申请人 李锋 地址 518054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 南区粤兴三道6号南大产学研大厦 6A03 (72)发明人 赵文豪 彭佳敏 李锋 (51)Int.Cl. A61G 13/06(2006.01) A61G 13/1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诊疗台, 尤其涉及一种儿科 用的诊疗台。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 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本发。

2、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儿科 用的诊疗台, 包括有底座等; 升降装置的上方设 置有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与升降装置相连接, 导 向杆的下端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 驱动装置与 导向杆相连接, 顶板的底部与导向杆的上端设置 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位于导向杆的右侧, 第一 支架的下端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的 上端与顶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本发明所提 供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具有升降装置和驱动 装置, 通过驱动装置能够方便的对升降装置进行 上下调整, 从而满足不同身高医护人员的使用要 求, 极大的提高了诊疗结果的准确度, 有利于医 疗工作的开展。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5页 CN 1。

3、08553252 A 2018.09.21 CN 108553252 A 1.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底座 (1) 、 升降装置 (2) 、 驱动装置 (3) 、 导 向杆 (4) 、 顶板 (5) 、 第一支架 (6) 、 第二支架 (7) 和拉簧 (8) ; 底座 (1) 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 (2) , 升降装置 (2) 的上方设置有驱动装置 (3) , 驱动装置 (3) 与升降装置 (2) 相连接, 导向杆 (4) 的下端与底座 (1) 设置为固定连接, 驱动装置 (3) 与导向杆 (4) 相连接, 顶板 (5) 的底部与 导向杆 (4) 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

4、支架 (6) 位于导向杆 (4) 的右侧, 第一支架 (6) 的下 端与底座 (1) 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 (6) 的上端与顶板 (5) 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 支架 (7) 位于导向杆 (4) 的左侧, 第二支架 (7) 的下端与底座 (1) 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 (7) 的上端与顶板 (5) 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拉簧 (8) 位于第一支架 (6) 与第二支架 (7) 之 间, 拉簧 (8) 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 (4) 的两侧, 拉簧 (8) 的上端与顶板 (5) 的底部设置 为固定连接, 拉簧 (8) 的下端与升降装置 (2) 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5、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其特征在于, 升降装置 (2) 包括有升降 板 (21) 、 第一小轴承 (22) 、 第一连接轴 (23) 、 第一诊疗板 (24) 、 第二小轴承 (25) 、 第二连接轴 (26) 、 第二诊疗板 (27) 和第一定位螺杆 (28) ; 升降板 (21) 位于底座 (1) 与顶板 (5) 之间, 升降 板 (21) 的中部与驱动装置 (3) 相连接, 升降板 (21) 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 (211) , 第一支架 (6) 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 (211) 内, 升降板 (21) 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 第二导向孔 (212) , 第二支架 (7) 滑动式。

6、的位于第二导向孔 (212) 内, 升降板 (21) 的左部嵌设 有第一小轴承 (22) , 第一连接轴 (23) 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 (22) 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一连接 轴 (23) 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 (24) 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诊疗板 (24) 位于导向杆 (4) 与第二支架 (7) 之间, 升降板 (21) 的右部嵌设有第二小轴承 (25) , 第二连接轴 (26) 的下端与 第二小轴承 (25) 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二连接轴 (26) 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 (27) 的底部设置为 固定连接, 第二诊疗板 (27) 位于导向杆 (4) 与第一支架 (6) 之间, 第二诊疗板 。

7、(27) 和第一诊 疗板 (24) 均位于拉簧 (8) 的前方, 拉簧 (8) 的下端与升降板 (21) 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升 降板 (21) 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 (28) , 第一定位螺杆 (28) 与升降板 (21) 设置为螺 纹连接, 第一定位螺杆 (28) 与第一支架 (6) 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其特征在于, 驱动装置 (3) 包括有第一 轴承座 (31) 、 旋转轴 (32) 、 第一旋转盘 (33) 、 曲柄 (34) 、 连杆 (35) 和滑管 (36) ; 第一轴承座 (31) 的底部与顶板 (5) 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旋。

8、转轴 (32) 与第一轴承座 (31) 内的轴承设 置为过盈连接, 第一旋转盘 (33) 与旋转轴 (32) 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旋转盘 (33) 位 于顶板 (5) 的后方, 曲柄 (34) 位于顶板 (5) 的前方, 曲柄 (34) 与旋转轴 (32) 的前端设置为固 定连接, 连杆 (35) 位于曲柄 (34) 的前方, 连杆 (35) 的上端与曲柄 (34) 设置为转动连接, 滑管 (36) 位于连杆 (35) 的后方, 连杆 (35) 与滑管 (36) 设置为铰接连接, 滑管 (36) 滑动式的套在 导向杆 (4) 上, 滑管 (36) 嵌设在升降板 (21) 的中部, 滑管。

9、 (36) 位于第一诊疗板 (24) 与第二诊 疗板 (27) 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 (41) 、 循环皮带 (42) 、 第二皮带轮 (43) 、 第三连接轴 (44) 、 第一蜗轮 (45) 、 第一蜗杆 (46) 、 第 四连接轴 (47) 和第二轴承座 (48) ; 第一皮带轮 (41) 位于顶板 (5) 与第一旋转盘 (33) 之间, 第 一皮带轮 (41) 与旋转轴 (32) 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皮带轮 (41) 上连接有循环皮带 (42) , 第 二皮带轮 (43) 位于第一皮带轮 (41) 的下方, 第二皮带轮。

10、 (43) 上连接有循环皮带 (42) , 第三 连接轴 (44) 位于升降板 (21) 的下方, 第三连接轴 (44) 的前端与导向杆 (4) 的后侧壁设置为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8553252 A 2 固定连接, 第二皮带轮 (43) 套在第三连接轴 (44) 上, 第二皮带轮 (43) 与第三连接轴 (44) 设 置为转动连接, 第一蜗轮 (45) 位于第二皮带轮 (43) 的后方, 第一蜗轮 (45) 与第二皮带轮 (43) 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蜗杆 (46) 位于第一蜗轮 (45) 的下方, 第一蜗杆 (46) 与第一蜗轮 (45) 相啮合, 第一蜗杆 (。

11、46) 与第四连接轴 (47) 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四连接轴 (47) 与第二轴 承座 (48) 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二轴承座 (48) 位于底座 (1) 的上方, 第二轴承座 (48) 与底座 (1) 设置为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有长连接轴 (51) 、 第三轴承座 (52) 、 第四轴承座 (53) 、 第二旋转盘 (54) 、 第五轴承座 (55) 、 第二蜗轮 (56) 、 第三 蜗轮 (57) 、 第二蜗杆 (58) 和第三蜗杆 (59) ; 长连接轴 (51) 位于第一诊疗板 (24) 和第二诊疗 板 (27) 的下方。

12、, 第三轴承座 (52) 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 (51) 的右端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四轴 承座 (53) 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 (51) 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二旋转盘 (54) 位于第三轴承 座 (52) 的右侧, 长连接轴 (51) 的右端与第二旋转盘 (54) 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五轴 承座 (55) 位于滑管 (36) 的前方, 第五轴承座 (55) 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 (51) 的中部设置为过 盈连接, 第三轴承座 (52) 、 第四轴承座 (53) 和第五轴承座 (55) 均与升降板 (21) 的顶部设置 为固定连接, 第五轴承座 (55) 的两侧左右对称式设置有第二蜗杆 。

13、(58) 和第三蜗杆 (59) , 第 二蜗杆 (58) 和第三蜗杆 (59) 均固定设置在长连接轴 (51) 上, 第二蜗轮 (56) 位于第三蜗杆 (59) 的后方, 第二蜗轮 (56) 与第三蜗杆 (59) 相啮合, 第二蜗轮 (56) 套在第二连接轴 (26) 上, 第二蜗轮 (56) 与第二连接轴 (26) 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三蜗轮 (57) 位于第二蜗杆 (58) 的后 方, 第三蜗轮 (57) 与第二蜗杆 (58) 相啮合, 第三蜗轮 (57) 套在第一连接轴 (23) 上, 第三蜗轮 (57) 与第一连接轴 (23) 设置为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

14、台,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有第三支架 (61) 、 齿轮 (62) 、 握杆 (63) 和齿板 (64) ; 第三支架 (61) 的底部与底座 (1) 设置为固定连接, 齿轮 (62) 位于第三支架 (61) 的前方, 齿轮 (62) 与第三支架 (61) 设置为转动连接, 齿轮 (62) 的前 侧壁上焊接有握杆 (63) , 齿板 (64) 位于齿轮 (62) 的右侧, 齿轮 (62) 与齿板 (64) 相啮合, 齿板 (64) 的右侧壁与升降板 (21) 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有推板 (71) 、 第一 滚轮 (72) 。

15、和第二滚轮 (73) ; 底座 (1) 的顶部与推板 (71) 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推板 (71) 位 于第一支架 (6) 的右侧, 底座 (1) 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滚轮 (72) 和第二滚轮 (73) , 第二滚轮 (73) 位于第一滚轮 (72) 的左侧。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8553252 A 3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诊疗台, 尤其涉及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背景技术 0002 儿科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 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医学科学。 凡涉及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都属于儿科范围。 其医治对象处于生长发育期。。

16、 儿科 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 在实践的基础降低发病率、 死亡率, 增强儿童体质, 提 高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水平。 世界各国的儿科范围年龄各有不同, 在中国从出生断脐到14 周岁末为儿科范围。 19世纪后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疗服务日益向专科化方面发展。 为了同这一趋势保持同步, 医学院校中的课程设置也开始分化。 在美国, 儿科学作为一个独 立的专业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儿童主要以系统划分呼吸、 消化、 循环、 神经、 血液、 肾脏、 内分泌、 遗传代谢、 免疫及新生儿医学等。 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 虽然在分类 上与内科相似, 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规律与成人。

17、差别颇大, 不能混淆或替代。 0003 现有儿科用的诊疗台通常采用传统的固定结构, 难以对其进行调整, 无法满足不 同身高医护人员的使用要求, 操作麻烦, 从而加重了医护人员的诊疗负担, 影响诊疗结果的 准确度, 不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 因此亟需研发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发明内容 0004 (1)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儿科用的诊疗台通常采用传统的固定结构, 难以对其进行调整, 无法满足不同身高医护人员的使用要求, 操作麻烦, 从而加重了医护人员的诊疗负担的缺 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0005 (2)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

18、这样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包括有底座、 升降装 置、 驱动装置、 导向杆、 顶板、 第一支架、 第二支架和拉簧; 底座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 升降 装置的上方设置有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与升降装置相连接, 导向杆的下端与底座设置为固 定连接, 驱动装置与导向杆相连接, 顶板的底部与导向杆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 位于导向杆的右侧, 第一支架的下端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的上端与顶板的底 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位于导向杆的左侧, 第二支架的下端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的上端与顶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拉簧位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 拉簧 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的。

19、两侧, 拉簧的上端与顶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拉簧的下 端与升降装置相连接。 0006 优选地, 升降装置包括有升降板、 第一小轴承、 第一连接轴、 第一诊疗板、 第二小轴 承、 第二连接轴、 第二诊疗板和第一定位螺杆; 升降板位于底座与顶板之间, 升降板的中部 与驱动装置相连接, 升降板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 第一支架滑动式的位于第 一导向孔内, 升降板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 第二支架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 说 明 书 1/10 页 4 CN 108553252 A 4 孔内, 升降板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 第一连接轴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一连接轴的上端。

20、与第一诊疗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诊疗板位于导向杆与第二支 架之间, 升降板的右部嵌设有第二小轴承, 第二连接轴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设置为过盈连 接, 第二连接轴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诊疗板位于导向杆与第 一支架之间, 第二诊疗板和第一诊疗板均位于拉簧的前方, 拉簧的下端与升降板的顶部设 置为固定连接, 升降板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 第一定位螺杆与升降板设置为螺 纹连接, 第一定位螺杆与第一支架相接触。 0007 优选地, 驱动装置包括有第一轴承座、 旋转轴、 第一旋转盘、 曲柄、 连杆和滑管; 第 一轴承座的底部与顶板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旋转轴与第一轴。

21、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 连接, 第一旋转盘与旋转轴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旋转盘位于顶板的后方, 曲柄位于 顶板的前方, 曲柄与旋转轴的前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连杆位于曲柄的前方, 连杆的上端与曲 柄设置为转动连接, 滑管位于连杆的后方, 连杆与滑管设置为铰接连接, 滑管滑动式的套在 导向杆上, 滑管嵌设在升降板的中部, 滑管位于第一诊疗板与第二诊疗板之间。 0008 优选地, 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 循环皮带、 第二皮带轮、 第三连接轴、 第一蜗轮、 第 一蜗杆、 第四连接轴和第二轴承座; 第一皮带轮位于顶板与第一旋转盘之间, 第一皮带轮与 旋转轴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皮带轮上连接有循环皮带。

22、, 第二皮带轮位于第一皮带轮的下 方, 第二皮带轮上连接有循环皮带, 第三连接轴位于升降板的下方, 第三连接轴的前端与导 向杆的后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皮带轮套在第三连接轴上, 第二皮带轮与第三连接轴 设置为转动连接, 第一蜗轮位于第二皮带轮的后方, 第一蜗轮与第二皮带轮设置为固定连 接, 第一蜗杆位于第一蜗轮的下方, 第一蜗杆与第一蜗轮相啮合, 第一蜗杆与第四连接轴设 置为固定连接, 第四连接轴与第二轴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二轴承座位于底座 的上方, 第二轴承座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 0009 优选地, 还包括有长连接轴、 第三轴承座、 第四轴承座、 第二旋转盘、 第五轴承座、。

23、 第二蜗轮、 第三蜗轮、 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 长连接轴位于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的下 方, 第三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的右端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四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 接轴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二旋转盘位于第三轴承座的右侧, 长连接轴的右端与第二 旋转盘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五轴承座位于滑管的前方, 第五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 连接轴的中部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三轴承座、 第四轴承座和第五轴承座均与升降板的顶部 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五轴承座的两侧左右对称式设置有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 第二蜗杆和 第三蜗杆均固定设置在长连接轴上, 第二蜗轮位于第三蜗杆的后方, 第二蜗轮与第三蜗杆 相啮合,。

24、 第二蜗轮套在第二连接轴上, 第二蜗轮与第二连接轴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三蜗轮位 于第二蜗杆的后方, 第三蜗轮与第二蜗杆相啮合, 第三蜗轮套在第一连接轴上, 第三蜗轮与 第一连接轴设置为固定连接。 0010 优选地, 还包括有第三支架、 齿轮、 握杆和齿板; 第三支架的底部与底座设置为固 定连接, 齿轮位于第三支架的前方, 齿轮与第三支架设置为转动连接, 齿轮的前侧壁上焊接 有握杆, 齿板位于齿轮的右侧, 齿轮与齿板相啮合, 齿板的右侧壁与升降板的左侧壁设置为 固定连接。 0011 优选地, 还包括有推板、 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 底座的顶部与推板的底部设置为固 定连接, 推板位于第一支架的右侧,。

25、 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 第二滚轮位于 说 明 书 2/10 页 5 CN 108553252 A 5 第一滚轮的左侧。 0012 工作原理: 因为本发明包括有底座、 升降装置、 驱动装置、 导向杆、 顶板、 第一支架、 第二支架和拉簧, 所以在本发明中, 可以通过驱动装置带动升降装置进行上下运动, 从而便 于不同身高的医护人员进行使用, 升降装置可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进行上下滑动, 导向杆为升降装置和驱动装置提供导向, 顶板为驱动装置提供固定支撑, 拉簧为升降装置 提供拉力支持, 便于对驱动装置进行操作, 底座为本发明提供固定支撑。 0013 因为升降装置包括有升降板、 第。

26、一小轴承、 第一连接轴、 第一诊疗板、 第二小轴承、 第二连接轴、 第二诊疗板和第一定位螺杆; 升降板位于底座与顶板之间, 升降板的中部与驱 动装置相连接, 升降板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 第一支架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 向孔内, 升降板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 第二支架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内, 升降板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 第一连接轴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一 连接轴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诊疗板位于导向杆与第二支架之 间, 升降板的右部嵌设有第二小轴承, 第二连接轴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 二连接轴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的底部设。

27、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诊疗板位于导向杆与第一支架 之间, 第二诊疗板和第一诊疗板均位于拉簧的前方, 拉簧的下端与升降板的顶部设置为固 定连接, 升降板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 第一定位螺杆与升降板设置为螺纹连接, 第一定位螺杆与第一支架相接触, 所以当使用升降装置时, 首先对驱动装置进行操作, 驱动 装置带动升降板进行上下运动, 升降板可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进行上下滑动, 再通 过拧紧第一定位螺杆即可对升降板进行固定, 拉簧对升降板提供拉力支持, 然后可以将不 同的患者放置到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上, 即可对患者进行诊疗, 而且通过第一小轴承 和第一连接轴, 以及第二小轴承和第二连接轴。

28、可以分别对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进行转 动, 从而便于对患者的不同部位进行诊疗。 0014 因为驱动装置包括有第一轴承座、 旋转轴、 第一旋转盘、 曲柄、 连杆和滑管; 第一轴 承座的底部与顶板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旋转轴与第一轴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 接, 第一旋转盘与旋转轴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旋转盘位于顶板的后方, 曲柄位于顶 板的前方, 曲柄与旋转轴的前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连杆位于曲柄的前方, 连杆的上端与曲柄 设置为转动连接, 滑管位于连杆的后方, 连杆与滑管设置为铰接连接, 滑管滑动式的套在导 向杆上, 滑管嵌设在升降板的中部, 滑管位于第一诊疗板与第二诊疗板之间, 所以。

29、当使用驱 动装置时, 可以通过第一旋转盘带动旋转轴进行转动, 从而带动曲柄进行转动, 从而带动连 杆进行上下运动, 并通过滑管带动升降板进行上下运动调整, 滑管能够在导向杆上进行上 下滑动, 调整方便快捷。 0015 因为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 循环皮带、 第二皮带轮、 第三连接轴、 第一蜗轮、 第一蜗 杆、 第四连接轴和第二轴承座; 第一皮带轮位于顶板与第一旋转盘之间, 第一皮带轮与旋转 轴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皮带轮上连接有循环皮带, 第二皮带轮位于第一皮带轮的下方, 第 二皮带轮上连接有循环皮带, 第三连接轴位于升降板的下方, 第三连接轴的前端与导向杆 的后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皮带轮。

30、套在第三连接轴上, 第二皮带轮与第三连接轴设置 为转动连接, 第一蜗轮位于第二皮带轮的后方, 第一蜗轮与第二皮带轮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 一蜗杆位于第一蜗轮的下方, 第一蜗杆与第一蜗轮相啮合, 第一蜗杆与第四连接轴设置为 固定连接, 第四连接轴与第二轴承座内的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二轴承座位于底座的上 说 明 书 3/10 页 6 CN 108553252 A 6 方, 第二轴承座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接, 所以可以通过转动第四连接轴, 从而带动第一蜗杆 进行转动, 第一蜗杆带动第一蜗轮进行转动, 第一蜗轮带动第二皮带轮进行转动, 第二皮带 轮通过循环皮带带动第一皮带轮进行转动, 第一皮带轮通过旋。

31、转轴带动驱动装置进行动 作, 从而避免高空作业, 安全可靠, 而且第一蜗杆和第一蜗轮能够自锁, 从而方便单人进行 操作, 便于对升降板进行调整固定。 0016 因为还包括有长连接轴、 第三轴承座、 第四轴承座、 第二旋转盘、 第五轴承座、 第二 蜗轮、 第三蜗轮、 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 长连接轴位于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的下方, 第 三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的右端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四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的 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二旋转盘位于第三轴承座的右侧, 长连接轴的右端与第二旋转盘 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五轴承座位于滑管的前方, 第五轴承座内的轴承与长连接轴 的中部设置为过。

32、盈连接, 第三轴承座、 第四轴承座和第五轴承座均与升降板的顶部设置为 固定连接, 第五轴承座的两侧左右对称式设置有第二蜗杆和第三蜗杆, 第二蜗杆和第三蜗 杆均固定设置在长连接轴上, 第二蜗轮位于第三蜗杆的后方, 第二蜗轮与第三蜗杆相啮合, 第二蜗轮套在第二连接轴上, 第二蜗轮与第二连接轴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三蜗轮位于第二 蜗杆的后方, 第三蜗轮与第二蜗杆相啮合, 第三蜗轮套在第一连接轴上, 第三蜗轮与第一连 接轴设置为固定连接, 所以可以对第二旋转盘进行转动, 从而通过长连接轴带动第二蜗杆 和第三蜗杆进行转动, 第二蜗杆带动第三蜗轮进行旋转, 第三蜗杆带动第二蜗轮进行旋转, 从而可以带动第一诊。

33、疗板和第二诊疗板进行旋转, 转动方便快捷, 而且第二蜗轮与第三蜗 杆, 以及第三蜗轮与第二蜗杆能够进行自锁, 从而能够防止第一诊疗板和第二诊疗板乱转, 方便进行诊疗。 0017 因为还包括有第三支架、 齿轮、 握杆和齿板; 第三支架的底部与底座设置为固定连 接, 齿轮位于第三支架的前方, 齿轮与第三支架设置为转动连接, 齿轮的前侧壁上焊接有握 杆, 齿板位于齿轮的右侧, 齿轮与齿板相啮合, 齿板的右侧壁与升降板的左侧壁设置为固定 连接, 所以可以通过握杆带动齿轮进行转动, 从而通过齿板带动升降板进行上下调整, 调整 更加方便快捷, 省时省力。 0018 因为还包括有推板、 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

34、 底座的顶部与推板的底部设置为固定 连接, 推板位于第一支架的右侧, 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 第二滚轮位于第 一滚轮的左侧, 所以可以通过推板对本发明进行推动, 可以通过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将本 发明移动到需要的地方。 0019 (3) 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具有升降装置和驱动装置, 通过驱动装置能够 方便的对升降装置进行上下调整, 从而满足不同身高医护人员的使用要求, 极大的提高了 诊疗结果的准确度, 有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 性能安全可靠,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易于维护 维修, 维护维修成本低, 容易生产制造, 生产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20 图。

35、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的升降板的左视图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的长连接轴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4/10 页 7 CN 108553252 A 7 0023 图4为本发明的齿板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的推板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0025 附图中的标记为: 1-底座, 2-升降装置, 3-驱动装置, 4-导向杆, 5-顶板, 6-第一支 架, 7-第二支架, 8-拉簧, 21-升降板, 22-第一小轴承, 23-第一连接轴, 24-第一诊疗板, 25- 第二小轴承, 26-第二连接轴, 27-第二诊疗板, 28-第一定位螺。

36、杆, 31-第一轴承座, 32-旋转 轴, 33-第一旋转盘, 34-曲柄, 35-连杆, 36-滑管, 41-第一皮带轮, 42-循环皮带, 43-第二皮 带轮, 44-第三连接轴, 45-第一蜗轮, 46-第一蜗杆, 47-第四连接轴, 48-第二轴承座, 51-长 连接轴, 52-第三轴承座, 53-第四轴承座, 54-第二旋转盘, 55-第五轴承座, 56-第二蜗轮, 57-第三蜗轮, 58-第二蜗杆, 59-第三蜗杆, 61-第三支架, 62-齿轮, 63-握杆, 64-齿板, 71-推 板, 72-第一滚轮, 73-第二滚轮, 211-第一导向孔, 212-第二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

37、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7 实施例1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如图1-5所示, 包括有底座1、 升降装置2、 驱动装置3、 导向杆4、 顶 板5、 第一支架6、 第二支架7和拉簧8; 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2, 升降装置2的上方设置 有驱动装置3, 驱动装置3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导向杆4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 驱 动装置3与导向杆4相连接, 顶板5的底部与导向杆4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6位于 导向杆4的右侧, 第一支架6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6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 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7位于导向杆4的左侧,。

38、 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 连接, 第二支架7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拉簧8位于第一支架6与第二支架7 之间, 拉簧8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4的两侧, 拉簧8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 连接, 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0028 实施例2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如图1-5所示, 包括有底座1、 升降装置2、 驱动装置3、 导向杆4、 顶 板5、 第一支架6、 第二支架7和拉簧8; 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2, 升降装置2的上方设置 有驱动装置3, 驱动装置3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导向杆4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 驱 动装置3与导向杆4相连接, 顶板。

39、5的底部与导向杆4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6位于 导向杆4的右侧, 第一支架6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6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 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7位于导向杆4的左侧, 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 连接, 第二支架7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拉簧8位于第一支架6与第二支架7 之间, 拉簧8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4的两侧, 拉簧8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 连接, 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0029 升降装置2包括有升降板21、 第一小轴承22、 第一连接轴23、 第一诊疗板24、 第二小 轴承25、 第二连接轴26、 第二诊疗板2。

40、7和第一定位螺杆28; 升降板21位于底座1与顶板5之 间, 升降板21的中部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 升降板21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211, 第一支架6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211内, 升降板21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 212, 第二支架7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212内, 升降板21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22, 第 一连接轴23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22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一连接轴23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24 说 明 书 5/10 页 8 CN 108553252 A 8 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诊疗板24位于导向杆4与第二支架7之间, 升降板21的右部嵌 设有第二小轴承25, 。

41、第二连接轴26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25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二连接轴26 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27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诊疗板27位于导向杆4与第一支架6之 间, 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诊疗板24均位于拉簧8的前方, 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 置为固定连接, 升降板21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28, 第一定位螺杆28与升降板21 设置为螺纹连接, 第一定位螺杆28与第一支架6相接触。 0030 实施例3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如图1-5所示, 包括有底座1、 升降装置2、 驱动装置3、 导向杆4、 顶 板5、 第一支架6、 第二支架7和拉簧8; 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2, 升降装。

42、置2的上方设置 有驱动装置3, 驱动装置3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导向杆4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 驱 动装置3与导向杆4相连接, 顶板5的底部与导向杆4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6位于 导向杆4的右侧, 第一支架6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6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 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7位于导向杆4的左侧, 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 连接, 第二支架7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拉簧8位于第一支架6与第二支架7 之间, 拉簧8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4的两侧, 拉簧8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 连接, 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00。

43、31 升降装置2包括有升降板21、 第一小轴承22、 第一连接轴23、 第一诊疗板24、 第二小 轴承25、 第二连接轴26、 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定位螺杆28; 升降板21位于底座1与顶板5之 间, 升降板21的中部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 升降板21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211, 第一支架6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211内, 升降板21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 212, 第二支架7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212内, 升降板21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22, 第 一连接轴23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22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一连接轴23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24 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诊疗板2。

44、4位于导向杆4与第二支架7之间, 升降板21的右部嵌 设有第二小轴承25, 第二连接轴26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25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二连接轴26 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27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诊疗板27位于导向杆4与第一支架6之 间, 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诊疗板24均位于拉簧8的前方, 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 置为固定连接, 升降板21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28, 第一定位螺杆28与升降板21 设置为螺纹连接, 第一定位螺杆28与第一支架6相接触。 0032 驱动装置3包括有第一轴承座31、 旋转轴32、 第一旋转盘33、 曲柄34、 连杆35和滑管 36; 第一轴承座31。

45、的底部与顶板5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旋转轴32与第一轴承座31内的轴 承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一旋转盘33与旋转轴32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旋转盘33位于 顶板5的后方, 曲柄34位于顶板5的前方, 曲柄34与旋转轴32的前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连杆35 位于曲柄34的前方, 连杆35的上端与曲柄34设置为转动连接, 滑管36位于连杆35的后方, 连 杆35与滑管36设置为铰接连接, 滑管36滑动式的套在导向杆4上, 滑管36嵌设在升降板21的 中部, 滑管36位于第一诊疗板24与第二诊疗板27之间。 0033 实施例4 一种儿科用的诊疗台, 如图1-5所示, 包括有底座1、 升降装置2、。

46、 驱动装置3、 导向杆4、 顶 板5、 第一支架6、 第二支架7和拉簧8; 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2, 升降装置2的上方设置 有驱动装置3, 驱动装置3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导向杆4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 驱 说 明 书 6/10 页 9 CN 108553252 A 9 动装置3与导向杆4相连接, 顶板5的底部与导向杆4的上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6位于 导向杆4的右侧, 第一支架6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6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 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7位于导向杆4的左侧, 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座1设置为固定 连接, 第二支架7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

47、定连接, 拉簧8位于第一支架6与第二支架7 之间, 拉簧8左右对称式的设置在导向杆4的两侧, 拉簧8的上端与顶板5的底部设置为固定 连接, 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 0034 升降装置2包括有升降板21、 第一小轴承22、 第一连接轴23、 第一诊疗板24、 第二小 轴承25、 第二连接轴26、 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定位螺杆28; 升降板21位于底座1与顶板5之 间, 升降板21的中部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 升降板21的右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导向孔211, 第一支架6滑动式的位于第一导向孔211内, 升降板21的左部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孔 212, 第二支架7滑动式的位于第二导向孔21。

48、2内, 升降板21的左部嵌设有第一小轴承22, 第 一连接轴23的下端与第一小轴承22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一连接轴23的上端与第一诊疗板24 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诊疗板24位于导向杆4与第二支架7之间, 升降板21的右部嵌 设有第二小轴承25, 第二连接轴26的下端与第二小轴承25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二连接轴26 的上端与第二诊疗板27的底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二诊疗板27位于导向杆4与第一支架6之 间, 第二诊疗板27和第一诊疗板24均位于拉簧8的前方, 拉簧8的下端与升降板21的顶部设 置为固定连接, 升降板21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一定位螺杆28, 第一定位螺杆28与升降板21 设置。

49、为螺纹连接, 第一定位螺杆28与第一支架6相接触。 0035 驱动装置3包括有第一轴承座31、 旋转轴32、 第一旋转盘33、 曲柄34、 连杆35和滑管 36; 第一轴承座31的底部与顶板5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 旋转轴32与第一轴承座31内的轴 承设置为过盈连接, 第一旋转盘33与旋转轴32的后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旋转盘33位于 顶板5的后方, 曲柄34位于顶板5的前方, 曲柄34与旋转轴32的前端设置为固定连接, 连杆35 位于曲柄34的前方, 连杆35的上端与曲柄34设置为转动连接, 滑管36位于连杆35的后方, 连 杆35与滑管36设置为铰接连接, 滑管36滑动式的套在导向杆4上, 滑管36嵌设在升降板21的 中部, 滑管36位于第一诊疗板24与第二诊疗板27之间。 0036 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41、 循环皮带42、 第二皮带轮43、 第三连接轴44、 第一蜗轮45、 第一蜗杆46、 第四连接轴47和第二轴承座48; 第一皮带轮41位于顶板5与第一旋转盘33之 间, 第一皮带轮41与旋转轴32设置为固定连接, 第一皮带轮41上连接有循环皮带42, 第二皮 带轮43位于第一皮带轮41的下方, 第二皮带轮43上连接有循环皮带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