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pdf

上传人:li****8 文档编号:8277746 上传时间:2020-03-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500016.2

申请日:

20170627

公开号:

CN107213294A

公开日:

2017092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888,A61P21/02,A61K35/62,A61K35/64,A61K35/646,A61K35/648

主分类号:

A61K36/888,A61P21/02,A61K35/62,A61K35/64,A61K35/646,A61K35/648

申请人:

唐子学

发明人:

唐子学,张建平,康兴海

地址:

733100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中心卫生院

优先权:

CN201710500016A

专利代理机构: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代理人:

田玉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属于中药领域。中药组合物由白芍、甘草、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黄芪、当归和地龙组成。本发明的组方配伍能够达到补血养气、祛风通络,使筋肉得以濡养,使面肌抽动症状得以治疗,用之临床,收效颇佳,其效果优于现有药物,无毒副作用,无药物依赖性,标本兼治,对治疗面肌抽搐有显著疗效。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白芍60-200份、甘草60-200份、白附子6-20份、僵蚕6-60份、全蝎6-60份、蜈蚣2-8份、黄芪60-200份、当归12-60份和地龙10-6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原料的重量份配比为:白芍60份、甘草60份、白附子6份、僵蚕10份、全蝎10份、蜈蚣2份、黄芪60份、当归12份和地龙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其制成水煎剂、丸剂、茶剂、口服液、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或散剂剂型。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面肌抽搐,又称面肌痉挛,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面肌痉挛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脾胃虚弱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肌肉失养;脾失运化,湿聚成痰,痰阻阳明经脉;风痰稽留经络,风痰相持,络脉失去约束,而致面肌抽搐。

西医认为血管压迫面神经以后造成粘连,面神经缺血缺氧引起面神经痉挛。多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则。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但效果均欠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白芍60-200份、甘草60-200份、白附子6-20份、僵蚕6-60份、全蝎6-60份、蜈蚣2-8份、黄芪60-200份、当归12-60份和地龙10-60份。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各原料的重量份配比为:白芍60份、甘草60份、白附子6份、僵蚕10份、全蝎10份、蜈蚣2份、黄芪60份、当归12份和地龙10份。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由其制成水煎剂、丸剂(包括水丸、蜜丸、糖衣丸、胶丸、肠溶丸或滴丸)、茶剂、口服液、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或散剂剂型。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组方原理为:

白芍甘草汤,本方主治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对疼痛中枢呵和脊髓性反射的兴奋有镇静作用,古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甘草甘温,健脾益气。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镇痛解热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白芍甘草汤配合白附子,方中白附子性味辛温有毒,功能祛风痰、通经络,并擅长治头面之风,为君药。白芍甘草汤合全蝎、僵蚕、地龙、蜈蚣,诸药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蜈蚣、地龙长于通络,僵蚕长于化痰作用,诸药合用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有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白芍甘草汤配合黄芪、当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其中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而当归长于活血,而且有化瘀而不伤血的作用,均系佐药,从而达到补血养气、祛风通络,使筋肉得以濡养,使面肌抽动症状得以治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白芍60g、甘草60g、白附子6g、僵蚕6g、全蝎6g、蜈蚣2条、黄芪60g、当归12g和地龙10g。

实施例2:

白芍200g、甘草200g、白附子20g、僵蚕60g、全蝎60g、蜈蚣8条、黄芪200g、当归60g和地龙60g。

实施例3:

白芍60g、甘草60g、白附子6g、僵蚕10g、全蝎10g、蜈蚣2条、黄芪60g、当归12g和地龙10g。

实施例4:

白芍60g、甘草60g、白附子6g、僵蚕6g、全蝎6g、蜈蚣2条、黄芪60g、当归12g和地龙10g。

上述实施例均可制成水煎剂、丸剂(包括水丸、蜜丸、糖衣丸、胶丸、肠溶丸或滴丸)、茶剂、口服液、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或散剂剂型。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2次用热酒调服,每次150-200ml,7日为一个疗程。

服药禁忌:

(1)忌生冷、辛辣及不易消化食物;

(2)禁食萝卜、腥膻类食物;

(3)少吃油腻、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4)少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

(5)控制盐的摄入量。

临床试验例:

一、中医辩证标准:

面肌抽搐的诊断:首发症状为一侧眼睑不自主跳动。随病情发展,可逐渐由上向下扩展至同侧其他面肌。受累面肌会出现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病初仅持续数秒,以口角抽搐最引人注意;情绪紧张及过度疲劳可诱发或加重痉挛,多数在入睡后停止,但患者对此症状不能进行自我控制;病变严重者,可出现患侧眼睛无法睁开、口角歪斜的表现;抽搐呈间歇性发作,患者在间歇期无异常表现。

选择根据上述诊断标准确诊20例面肌抽搐患者,其中轻者15例,严重者5例。

二、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在7-14天内完全消失,观察2周无复发;

好转:症状在14-21天内症状减轻延长,2周内症状无加重;

无效:症状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或2周内好转后又加重。

三、治疗方法:

每日1剂,分2次用热酒调服,每次150-200ml,7日为一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随访半年。

四、结果统计: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20例面肌抽搐患者治疗后,对于轻症患者临床治愈6例,好转7例,无效2例,对于重症患者临床治愈1例,好转3例,无效1例,对轻症的有效率为86.67%,对重症的有效率为80.00%,总有效率为85.00%,疗效明显。

五、结论: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面肌抽搐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

六、典型病例:

洪某,女,68岁,诉去年4月右颜面持续性抽搐40天,发病前无明显诱因,曾到市医院针药并用治疗1月无效。随来就诊,观察右面肌持续痉挛抽出不停,脉浮弦、舌质淡苔薄。给于白芍30g、甘草30g、白附子3g、僵蚕3g、全蝎3g、蜈蚣2条、黄芪30g、当归6g、地龙10g,7剂后症状无缓解。

复诊时,继续以滋养息风为法并采用本发明实施例4治疗,7剂后抽搐消失。

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500016.2 (22)申请日 2017.06.27 (71)申请人 唐子学 地址 733100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 中心卫生院 (72)发明人 唐子学 张建平 康兴海 (74)专利代理机构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代理人 田玉兰 (51)Int.Cl. A61K 36/888(2006.01) A61P 21/02(2006.01) A61K 35/62(2006.01) A61K 35/64(2015.01) A61K 35/646(2015.。

2、01) A61K 35/648(2015.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 合物, 属于中药领域。 中药组合物由白芍、 甘草、 白附子、 僵蚕、 全蝎、 蜈蚣、 黄芪、 当归和地龙组 成。 本发明的组方配伍能够达到补血养气、 祛风 通络, 使筋肉得以濡养, 使面肌抽动症状得以治 疗, 用之临床, 收效颇佳, 其效果优于现有药物, 无毒副作用, 无药物依赖性, 标本兼治, 对治疗面 肌抽搐有显著疗效。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7213294 A 2017.09.29 CN 107213294 A 1.一种治疗。

3、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白芍 60-200份、 甘草60-200份、 白附子6-20份、 僵蚕6-60份、 全蝎6-60份、 蜈蚣2-8份、 黄芪60-200 份、 当归12-60份和地龙10-6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原料的重量份 配比为: 白芍60份、 甘草60份、 白附子6份、 僵蚕10份、 全蝎10份、 蜈蚣2份、 黄芪60份、 当归12 份和地龙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由其制成水煎剂、 丸剂、 茶剂、 口服液、 片剂、 胶囊剂、 颗粒。

4、剂、 膏剂或散剂剂型。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213294 A 2 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面肌抽搐, 又称面肌痉挛, 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 抽搐呈阵发性且不 规则, 程度不等, 可因疲倦、 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 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 然后涉 及整个面部。 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 常见于女性。 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 民 间又有 “左眼跳财, 右眼跳灾” 之称, 所以一般不会引起面肌痉挛人们的重视, 经过一段时间 病灶形成, 发展。

5、成为面肌痉挛, 连动到嘴角, 严重的连带颈部。 多在中年起病, 最小的年龄报 道为两岁。 以往认为女性好发。 0003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 脾胃虚弱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 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 。 脾 胃虚弱, 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则肌肉失养; 脾失运化, 湿聚成痰, 痰阻阳明经脉; 风痰稽留经 络, 风痰相持, 络脉失去约束, 而致面肌抽搐。 0004 西医认为血管压迫面神经以后造成粘连, 面神经缺血缺氧引起面神经痉挛。 多数 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 通常情况下, 仅限于一侧面部, 因而又称半面痉挛, 偶可 见于两则。 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 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 逆向发。

6、展的较少见。 可因疲劳、 紧张而加剧, 尤以讲话、 微笑时明显, 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 本病病因不明, 现代 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 但效果均欠理想。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 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白芍60-200份、 甘草 60-200份、 白附子6-20份、 僵蚕6-60份、 全蝎6-60份、 蜈蚣2-8份、 黄芪60-200份、 当归12-60 份和地龙10-60份。 0007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 各原料的重量份配比为: 白芍60份、 甘草60。

7、份、 白附子6 份、 僵蚕10份、 全蝎10份、 蜈蚣2份、 黄芪60份、 当归12份和地龙10份。 0008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 由其制成水煎剂、 丸剂 (包括水丸、 蜜丸、 糖衣丸、 胶丸、 肠 溶丸或滴丸) 、 茶剂、 口服液、 片剂、 胶囊剂、 颗粒剂、 膏剂或散剂剂型。 0009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面肌抽搐的中药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组方原理为: 白芍甘草汤, 本方主治阴血不足, 筋脉失濡所致诸证。 方中芍药酸寒, 养血敛阴, 对疼痛 中枢呵和脊髓性反射的兴奋有镇静作用, 古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 甘草甘温, 健脾益气。 二药相伍, 酸甘化阴, 调和肝脾, 有柔筋。

8、镇痛解热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白芍甘草汤 配合白附子, 方中白附子性味辛温有毒, 功能祛风痰、 通经络, 并擅长治头面之风, 为君药。 白芍甘草汤合全蝎、 僵蚕、 地龙、 蜈蚣, 诸药均能祛风止痉, 其中全蝎、 蜈蚣、 地龙长于通络,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7213294 A 3 僵蚕长于化痰作用, 诸药合用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 有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 白芍甘草汤配 合黄芪、 当归,“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其中黄芪大补元气, 使气旺血行、 瘀去络通, 而当 归长于活血, 而且有化瘀而不伤血的作用, 均系佐药, 从而达到补血养气、 祛风通络, 使筋肉 得以濡养, 使面肌抽动症。

9、状得以治疗。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1 实施例1: 白芍60g、 甘草60g、 白附子6g、 僵蚕6g、 全蝎6g、 蜈蚣2条、 黄芪60g、 当归12g和地龙10g。 0012 实施例2: 白芍200g、 甘草200g、 白附子20g、 僵蚕60g、 全蝎60g、 蜈蚣8条、 黄芪200g、 当归60g和地 龙60g。 0013 实施例3: 白芍60g、 甘草60g、 白附子6g、 僵蚕10g、 全蝎10g、 蜈蚣2条、 黄芪60g、 当归12g和地龙 10g。 0014 实施例4: 白芍60g、 甘草60g、 白附子6g、 僵蚕6g、 全蝎。

10、6g、 蜈蚣2条、 黄芪60g、 当归12g和地龙10g。 0015 上述实施例均可制成水煎剂、 丸剂 (包括水丸、 蜜丸、 糖衣丸、 胶丸、 肠溶丸或滴 丸) 、 茶剂、 口服液、 片剂、 胶囊剂、 颗粒剂、 膏剂或散剂剂型。 0016 服用方法: 每日1剂, 分2次用热酒调服, 每次150-200ml, 7日为一个疗程。 0017 服药禁忌: (1) 忌生冷、 辛辣及不易消化食物; (2) 禁食萝 卜、 腥膻类食物; (3) 少吃油腻、 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4) 少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 (5) 控制盐的摄入量。 0018 临床试验例: 一、 中医辩证标准: 面肌抽搐的诊断: 首发症状。

11、为一侧眼睑不自主跳动。 随病情发展, 可逐渐由上向下扩展 至同侧其他面肌。 受累面肌会出现阵发性、 快速、 不规律的抽搐, 病初仅持续数秒, 以口角抽 搐最引人注意; 情绪紧张及过度疲劳可诱发或加重痉挛, 多数在入睡后停止, 但患者对此症 状不能进行自我控制; 病变严重者, 可出现患侧眼睛无法睁开、 口角歪斜的表现; 抽搐呈间 歇性发作, 患者在间歇期无异常表现。 0019 选择根据上述诊断标准确诊20例面肌抽搐患者, 其中轻者15例, 严重者5例。 0020 二、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 症状在7-14天内完全消失, 观察2周无复发; 好转: 症状在14-21天内症状减轻延长, 2周内症状无。

12、加重; 无效: 症状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或2周内好转后又加重。 0021 三、 治疗方法: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7213294 A 4 每日1剂, 分2次用热酒调服, 每次150-200ml, 7日为一个疗程, 治疗2-3个疗程, 随访半 年。 0022 四、 结果统计: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20例面肌抽搐患者治疗后, 对于轻症患者临床治愈6例, 好转7例, 无效2例, 对于重症患者临床治愈1例, 好转3例, 无效1例, 对轻症的有效率为86.67%, 对重症 的有效率为80.00%, 总有效率为85.00%, 疗效明显。 0023 五、 结论: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面肌抽搐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 改善其临床症状。 0024 六、 典型病例: 洪某, 女, 68岁, 诉去年4月右颜面持续性抽搐40天, 发病前无明显诱因, 曾到市医院针 药并用治疗1月无效。 随来就诊, 观察右面肌持续痉挛抽出不停, 脉浮弦、 舌质淡苔薄。 给于 白芍30g、 甘草30g、 白附子3g、 僵蚕3g、 全蝎3g、 蜈蚣2条、 黄芪30g、 当归6g、 地龙10g, 7剂后症 状无缓解。 0025 复诊时, 继续以滋养息风为法并采用本发明实施例4治疗, 7剂后抽搐消失。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7213294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