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8276815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7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639959.8

申请日:

20180621

公开号:

CN108578126A

公开日:

2018092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G7/075,A61H1/02,A61H9/00

主分类号:

A61G7/075,A61H1/02,A61H9/00

申请人:

卢红玉

发明人:

卢红玉,庞全瑭

地址:

264300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观海中路116号

优先权:

CN201810639959A

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张晓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为解决目前临床上患者上肢良位难以确保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包括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槽,夹槽通过支撑装置与座板连接固定,座板上设有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能够带动夹槽做摇摆运动。通过该装置能够使上肢保持良位摆放,在摆放的同时能够自动对上肢进行前后上下活动,以保证上肢关节的灵活性,同时通过按摩球对上肢进行持续按摩刺激,保证上肢气血的贯通。该装置结构合理、安装方便,能够广泛应用与临床的治疗与护理中。

权利要求书

1.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包括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槽,夹槽通过支撑装置与座板连接固定,座板上设有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能够带动夹槽做摇摆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座板上的旋转柱,旋转柱的底端穿过座板并与座板通过轴承支撑固定,旋转柱的顶端与夹槽的一端铰接;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前后摆动装置,前后摆动装置包括固定在座板上的电机,电机轴伸出座板底面并在电机轴上设有驱动齿轮,还包括固定在旋转柱底端的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上下摆动装置,所述的上下摆动装置包括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底端与旋转柱的表面铰接,电动推杆的活塞杆顶端与夹槽底部铰接,电动推杆在夹槽底部与旋转柱之间形成斜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上下摆动装置,所述的上下摆动装置包括固定在座板上的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活塞杆顶端与夹槽尾端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槽两侧的槽内壁表面均布若干行列组合的按摩突起,所述的按摩突起为镶嵌在槽壁内的按摩球,按摩球的表面突出于夹槽槽壁内面,所述的按摩球为充气球体,按摩球通过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按摩球分为多组,每组按摩球分别通过充气管串联,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每组按摩球的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槽内的底部设有一层橡皮泥,橡皮泥的顶部覆盖一层隔离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与座板固定,另一端设有固定孔或固定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是指一种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对一些丧失自主活动的病人,在治疗及护理时需要对上肢保持良好的体位,即通常所述的上肢良位。如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栓或脑溢血病人,发病后,病人基本丧失意识,即使有意识存在,病人往往一侧的肢体丧失主动活动能力,如果不对患病侧的上肢进行正确的体位固定,在结束治疗后,病侧上肢经常会发生卷曲而无法正常伸张。基于上述情况,病人在卧床治疗时,医生通常叮嘱护理人员要采用被子或其他物品对病人患侧上肢进行固定,同时在固定的同时要经常对病人的上肢进行周期性活动,但要维持上述措施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极大的精力,会造成护理强度的增大,给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带来较大的麻烦。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目前临床上患者上肢良位难以确保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装置,以达到维持上肢良位、并能有效保证上肢气血流通、关节活动的技术目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包括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槽,夹槽通过支撑装置与座板连接固定,座板上设有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能够带动夹槽做摇摆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座板上的旋转柱,旋转柱的底端穿过座板并与座板通过轴承支撑固定,旋转柱的顶端与夹槽的一端铰接;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前后摆动装置,前后摆动装置包括固定在座板上的电机,电机轴伸出座板底面并在电机轴上设有驱动齿轮,还包括固定在旋转柱底端的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上下摆动装置,所述的上下摆动装置包括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底端与旋转柱的表面铰接,电动推杆的活塞杆顶端与夹槽底部铰接,电动推杆在夹槽底部与旋转柱之间形成斜撑。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上下摆动装置,所述的上下摆动装置包括固定在座板上的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活塞杆顶端与夹槽尾端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夹槽两侧的槽内壁表面均布若干行列组合的按摩突起,所述的按摩突起为镶嵌在槽壁内的按摩球,按摩球的表面突出于夹槽槽壁内面,所述的按摩球为充气球体,按摩球通过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按摩球分为多组,每组按摩球分别通过充气管串联,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每组按摩球的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夹槽内的底部设有一层橡皮泥,橡皮泥的顶部覆盖一层隔离层。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与座板固定,另一端设有固定孔或固定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该装置能够使上肢保持良位摆放,在摆放的同时能够自动对上肢进行前后上下活动,以保证上肢关节的灵活性,同时通过按摩球对上肢进行持续按摩刺激,保证上肢气血的贯通。该装置结构合理、安装方便,能够广泛应用与临床的治疗与护理中。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该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附图2为该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

附图3为附图2中A-A向剖视图。

附图4为按摩球与充气泵通过管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一种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其包括座板1、夹槽2、支撑杆3,支撑杆3的一端与座板1底部固定,支撑杆3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孔4。

安装时,将有固定孔4的支撑杆的端部送入病床下方固定,座板1伸出床边,夹槽2位于床面上。

当然,支撑杆3的一端也可以设置固定夹,其安装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确定。

如附图1所示,座板1上设有旋转柱5,旋转柱5的底端穿过座板1并与座板通过轴承6支撑固定,旋转柱5的顶端与夹槽2的一端铰接。

如附图1所示,座板1上还设有垂直设置的电机7,电机轴伸出座板底面并在电机轴上设有驱动齿轮8,在旋转柱5底端的从动齿轮9,从动齿轮9与驱动齿轮8啮合。通过电机7的转动可带动旋转柱5转动,从而实现夹槽2的前后摆动。

如附图1所示,还包括电动推杆10,电动推杆10的底端与旋转柱5的表面铰接,电动推杆的活塞杆11顶端与夹槽2底部铰接,电动推杆10在夹槽2底部与旋转柱5之间形成斜撑。通过电动推杆10的作用,可使夹槽2绕旋转柱5的顶端进行上下摆动。

根据附图1所示可知,当利用支撑杆3将该装置安装到床板底部后,座板1伸出床边,夹槽2指向床面,此时将患者患侧上肢置于夹槽2内部,通过旋转柱5的转动能够实现患侧上肢的前后摆动,通过电动推杆10的动作能够实现患侧上肢的上下摆动,通过前后上下的动作,达到使患侧上肢处于良位摆放状态,同时通过不断的动作,能够使患侧上肢的关节不断的处于动作状态,起到锻炼的作用。

如附图2、附图3所示,夹槽2两侧的槽内壁表面均布若干行列组合的按摩突起,该按摩突起为镶嵌在槽壁内的按摩球12,按摩球12的表面突出于夹槽槽壁内面,该按摩球12为充气球体。结合附图4所示,按摩球12通过充气管13与充气泵14连接。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如附图4所示,若干按摩球分为多组,各组按摩球的直径可自由选择,以其组合后的曲线符合上肢形状,各组按摩球12分别通过充气管13串联,充气管13与充气泵14连接,每组按摩球的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15。

采用上述结构后,其一利用按摩球12将病患侧上肢进行夹持,防止夹槽2与上肢脱离,其二利用充气泵对每组按摩球12进行分时充放气,从而使按摩球对病患侧上肢进行按摩,保证上肢气血的流通。

如附图3所示,进一步的,在夹槽2内的底部设有一层橡皮泥16,橡皮泥16的顶部覆盖一层隔离层17,隔离层可采用无纺布支撑。利用橡皮泥16的可塑性能够使患侧上肢与夹槽2的底部紧密贴合,使上肢维持良位摆放,也可防止夹槽在动作的同时或按摩球12在工作时,上肢在夹槽2内部出现晃动。

通过上述设置后,患者在治疗期间,病侧上肢能够维持最佳的摆放形状,防止后期出现的上肢弯曲不伸现象的出现,通过夹槽2上下左右的摆动、按摩球12的按摩及橡皮泥16的支撑,能够使上肢关节得到充分活动,气血得以贯通,防止长期静止摆放出现的上肢僵硬、弯曲或皮肤溃疡现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对夹槽的上下摆动结构做进一步改进。

实施例1提供的上下摆动装置中的电动推杆10位于旋转柱5与夹槽2底部之间,由此造成夹槽2位置的提升,夹槽位置的提升会造成患者上肢始终处于抬起状态,而不利于患者上肢的康复。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如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电动推杆10直接安装在座板1上,电动推杆的活塞杆11顶端与夹槽2尾端铰接。采用上述设计后,可通过降低座板1的高度使夹槽2的底部与床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患者卧床时,上肢自然摆放到夹槽内部,上肢与身体同一高度,从而更加有利于患者上肢维持正确的体位。

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639959.8 (22)申请日 2018.06.21 (71)申请人 卢红玉 地址 264300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观海中 路116号 (72)发明人 卢红玉 庞全瑭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37104 代理人 张晓波 (51)Int.Cl. A61G 7/075(2006.01) A61H 1/02(2006.01) A61H 9/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2、。 为解决目前临床 上患者上肢良位难以确保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 供一种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包括座板,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夹槽, 夹槽通过支撑装置与 座板连接固定, 座板上设有驱动装置, 通过驱动 装置能够带动夹槽做摇摆运动。 通过该装置能够 使上肢保持良位摆放, 在摆放的同时能够自动对 上肢进行前后上下活动, 以保证上肢关节的灵活 性, 同时通过按摩球对上肢进行持续按摩刺激, 保证上肢气血的贯通。 该装置结构合理、 安装方 便, 能够广泛应用与临床的治疗与护理中。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108578126 A 2018.09.28 CN 108578126 A。

3、 1.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包括座板,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夹槽, 夹槽通过支撑装 置与座板连接固定, 座板上设有驱动装置, 通过驱动装置能够带动夹槽做摇摆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 座板上的旋转柱, 旋转柱的底端穿过座板并与座板通过轴承支撑固定, 旋转柱的顶端与夹 槽的一端铰接; 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前后摆动装置, 前后摆动装置包括固定在座板上的电 机, 电机轴伸出座板底面并在电机轴上设有驱动齿轮, 还包括固定在旋转柱底端的从动齿 轮, 从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

4、于: 所述的驱动装置 还包括上下摆动装置, 所述的上下摆动装置包括电动推杆, 电动推杆的底端与旋转柱的表 面铰接, 电动推杆的活塞杆顶端与夹槽底部铰接, 电动推杆在夹槽底部与旋转柱之间形成 斜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驱动装置 还包括上下摆动装置, 所述的上下摆动装置包括固定在座板上的电动推杆, 电动推杆的活 塞杆顶端与夹槽尾端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槽两侧的槽内 壁表面均布若干行列组合的按摩突起, 所述的按摩突起为镶嵌在槽壁内的按摩球, 按摩球 的表面突出于夹槽槽壁内面, 所述的按摩球。

5、为充气球体, 按摩球通过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若干按摩球分为 多组, 每组按摩球分别通过充气管串联, 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 每组按摩球的充气管与充气 泵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槽内的底 部设有一层橡皮泥, 橡皮泥的顶部覆盖一层隔离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支撑杆, 支撑 杆的一端与座板固定, 另一端设有固定孔或固定夹。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578126 A 2 临床用上肢良位。

6、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具体是指一种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临床上对一些丧失自主活动的病人, 在治疗及护理时需要对上肢保持良好的 体位, 即通常所述的上肢良位。 如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栓或脑溢血病人, 发病后, 病人基本 丧失意识, 即使有意识存在, 病人往往一侧的肢体丧失主动活动能力, 如果不对患病侧的上 肢进行正确的体位固定, 在结束治疗后, 病侧上肢经常会发生卷曲而无法正常伸张。 基于上 述情况, 病人在卧床治疗时, 医生通常叮嘱护理人员要采用被子或其他物品对病人患侧上 肢进行固定, 同时在固定的同时要经常对病人的上肢进行周期性活动。

7、, 但要维持上述措施 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极大的精力, 会造成护理强度的增大, 给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带来较大的 麻烦。 发明内容 0003 为解决目前临床上患者上肢良位难以确保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装 置, 以达到维持上肢良位、 并能有效保证上肢气血流通、 关节活动的技术目的。 0004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包 括座板,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夹槽, 夹槽通过支撑装置与座板连接固定, 座板上设有驱动装 置, 通过驱动装置能够带动夹槽做摇摆运动。 0005 进一步的, 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座板上的旋转柱, 旋转柱的底端穿过座板并与座 板通过。

8、轴承支撑固定, 旋转柱的顶端与夹槽的一端铰接; 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前后摆动装 置, 前后摆动装置包括固定在座板上的电机, 电机轴伸出座板底面并在电机轴上设有驱动 齿轮, 还包括固定在旋转柱底端的从动齿轮, 从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 0006 进一步的, 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上下摆动装置, 所述的上下摆动装置包括电动 推杆, 电动推杆的底端与旋转柱的表面铰接, 电动推杆的活塞杆顶端与夹槽底部铰接, 电动 推杆在夹槽底部与旋转柱之间形成斜撑。 0007 进一步的, 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上下摆动装置, 所述的上下摆动装置包括固定 在座板上的电动推杆, 电动推杆的活塞杆顶端与夹槽尾端铰接。 0008 。

9、进一步的, 所述夹槽两侧的槽内壁表面均布若干行列组合的按摩突起, 所述的按 摩突起为镶嵌在槽壁内的按摩球, 按摩球的表面突出于夹槽槽壁内面, 所述的按摩球为充 气球体, 按摩球通过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 0009 进一步的, 所述若干按摩球分为多组, 每组按摩球分别通过充气管串联, 充气管与 充气泵连接, 每组按摩球的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夹槽内的底部设有一层橡皮泥, 橡皮泥的顶部覆盖一层隔离层。 0011 进一步的, 还包括支撑杆, 支撑杆的一端与座板固定, 另一端设有固定孔或固定 夹。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8578126 A 3 。

10、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该装置能够使上肢保持良位摆放, 在摆放的同时能够 自动对上肢进行前后上下活动, 以保证上肢关节的灵活性, 同时通过按摩球对上肢进行持 续按摩刺激, 保证上肢气血的贯通。 该装置结构合理、 安装方便, 能够广泛应用与临床的治 疗与护理中。 附图说明 0013 附图1为该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0014 附图2为该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 0015 附图3为附图2中A-A向剖视图。 0016 附图4为按摩球与充气泵通过管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7 附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0。

11、019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 一种临床用上肢良位固定装置, 其包括座板1、 夹槽2、 支撑杆3, 支撑杆3 的一端与座板1底部固定, 支撑杆3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孔4。 0020 安装时, 将有固定孔4的支撑杆的端部送入病床下方固定, 座板1伸出床边, 夹槽2 位于床面上。 0021 当然, 支撑杆3的一端也可以设置固定夹, 其安装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确定。 0022 如附图1所示, 座板1上设有旋转柱5, 旋转柱5的底端穿过座板1并与座板通过轴承 6支撑固定, 旋转柱5的顶端与夹槽2的一端铰接。 0023 如附图1所示, 座板1上还设有垂直设置的电机7, 电机轴伸出座板底面并在电机轴 上设有驱动。

12、齿轮8, 在旋转柱5底端的从动齿轮9, 从动齿轮9与驱动齿轮8啮合。 通过电机7的 转动可带动旋转柱5转动, 从而实现夹槽2的前后摆动。 0024 如附图1所示, 还包括电动推杆10, 电动推杆10的底端与旋转柱5的表面铰接, 电动 推杆的活塞杆11顶端与夹槽2底部铰接, 电动推杆10在夹槽2底部与旋转柱5之间形成斜撑。 通过电动推杆10的作用, 可使夹槽2绕旋转柱5的顶端进行上下摆动。 0025 根据附图1所示可知, 当利用支撑杆3将该装置安装到床板底部后, 座板1伸出床 边, 夹槽2指向床面, 此时将患者患侧上肢置于夹槽2内部, 通过旋转柱5的转动能够实现患 侧上肢的前后摆动, 通过电动推。

13、杆10的动作能够实现患侧上肢的上下摆动, 通过前后上下 的动作, 达到使患侧上肢处于良位摆放状态, 同时通过不断的动作, 能够使患侧上肢的关节 不断的处于动作状态, 起到锻炼的作用。 0026 如附图2、 附图3所示, 夹槽2两侧的槽内壁表面均布若干行列组合的按摩突起, 该 按摩突起为镶嵌在槽壁内的按摩球12, 按摩球12的表面突出于夹槽槽壁内面, 该按摩球12 为充气球体。 结合附图4所示, 按摩球12通过充气管13与充气泵14连接。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 如附图4所示, 若干按摩球分为多组, 各组按摩球的直径可自由选择, 以其组合后的曲线符 合上肢形状, 各组按摩球12分别通过充气管13串联。

14、, 充气管13与充气泵14连接, 每组按摩球 的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15。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8578126 A 4 0027 采用上述结构后, 其一利用按摩球12将病患侧上肢进行夹持, 防止夹槽2与上肢脱 离, 其二利用充气泵对每组按摩球12进行分时充放气, 从而使按摩球对病患侧上肢进行按 摩, 保证上肢气血的流通。 0028 如附图3所示, 进一步的, 在夹槽2内的底部设有一层橡皮泥16, 橡皮泥16的顶部覆 盖一层隔离层17, 隔离层可采用无纺布支撑。 利用橡皮泥16的可塑性能够使患侧上肢与夹 槽2的底部紧密贴合, 使上肢维持良位摆放, 也可防止夹槽在。

15、动作的同时或按摩球12在工作 时, 上肢在夹槽2内部出现晃动。 0029 通过上述设置后, 患者在治疗期间, 病侧上肢能够维持最佳的摆放形状, 防止后期 出现的上肢弯曲不伸现象的出现, 通过夹槽2上下左右的摆动、 按摩球12的按摩及橡皮泥16 的支撑, 能够使上肢关节得到充分活动, 气血得以贯通, 防止长期静止摆放出现的上肢僵 硬、 弯曲或皮肤溃疡现象。 003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对夹槽的上下摆动结构做进一步改进。 0031 实施例1提供的上下摆动装置中的电动推杆10位于旋转柱5与夹槽2底部之间, 由 此造成夹槽2位置的提升, 夹槽位置的提升会造成患者上肢始终处于抬起状态, 而不利于患 者上。

16、肢的康复。 0032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 如附图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将电动推杆10直接安装在座板1 上, 电动推杆的活塞杆11顶端与夹槽2尾端铰接。 采用上述设计后, 可通过降低座板1的高度 使夹槽2的底部与床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患者卧床时, 上肢自然摆放到夹槽内部, 上肢与身 体同一高度, 从而更加有利于患者上肢维持正确的体位。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8578126 A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6 CN 108578126 A 6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7 CN 108578126 A 7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8 CN 108578126 A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