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式按摩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位式按摩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10817044.8 (22)申请日 2015.11.23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536205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6.03.02 (73)专利权人 陈霞 地址 251400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街道雅居 园六区35号楼 (72)发明人 陈霞 (51)Int.Cl. A61H 15/00(2006.01) (56)对比文件 CN 204319241 U,2015.05.13, CN 203634434 U,2014.06.11, CN。
2、 203576862 U,2014.05.07, CN 201101686 Y,2008.08.20, CN 2553781 Y,2003.06.04, CN 1706358 A,2005.12.14, DE 202006006704 U1,2006.08.24, KR 10-0639348 B1,2006.10.27, DE 29800256 U1,1998.05.07, 审查员 李奎锋 (54)发明名称 复位式按摩装置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位式按摩装置, 涉及医 疗保健装置技术领域。 它包括竖直设置的C形弹 性支架、 在水平设置并与C形弹性支架垂直固定 的导向框架; 导向框架的。
3、中部转动连接有拉手; C 形弹性支架的左右两侧均对称转轴连接有一串A 按摩辊轮; A按摩辊轮的侧面设置有圆形凹槽; 圆 形凹槽内盘绕设置有发条; 所述的轴套与A按摩 辊轮转轴连接, 轴套与C形弹性支架通过键槽配 合连接。 本发明通过安装有发条的按摩辊轮按摩 身体组织, 对肢体的贴合性好, 操作简单、 省力。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105362054 B 2017.08.25 CN 105362054 B 1.一种复位式按摩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竖直设置的C形弹性支架 (1) 、 在水平设置并 与C形弹性支架 (1) 垂直固定的导向框架 (2) ; 导向框架 (2) 的。
4、中部转动连接有拉手 (3) ; C形弹性支架 (1) 的左右两侧均对称转轴连接有一串A按摩辊轮 (4) ; A按摩辊轮 (4) 的轮 面均匀分布有弹性凸块 (5) ; A按摩辊轮 (4) 的侧面设置有圆形凹槽 (6) ; 圆形凹槽 (6) 内盘绕 设置有发条 (7) ; 发条 (7) 一端与圆形凹槽 (6) 的侧壁固定, 另一端与A按摩辊轮 (4) 的轴套 (8) 连接; 所述的轴套 (8) 与A按摩辊轮 (4) 转轴连接, 轴套 (8) 与C形弹性支架 (1) 通过键槽配 合连接; 导向框架 (2) 在竖直方向上安装有一排U形支撑框 (9) ; 每个U形支撑框 (9) 的中部均安 装有一串与。
5、A按摩辊轮 (4) 结构相同的B按摩辊轮 (10) ; B按摩辊轮 (10) 与U形支撑框 (9) 的 连接方式和A按摩辊轮 (4) 与C形弹性支架 (1) 的连接方式相同; 每个U形支撑框 (9) 的两侧均 在竖直方向上安装有弹簧阻尼器 (11) ; 导向框架 (2) 的中部安装有振动电机 (12)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位式按摩装置, 其特征在于: 每个A按摩辊轮 (4) 和B按摩辊 轮 (10) 的外表面均涂覆有特氟龙涂层。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362054 B 2 复位式按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保健装置技术领域, 具体是一种按摩用。
6、的辊轮。 背景技术 0002 按摩、 指压具有消除疲劳、 疏松肌肉、 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 因此十分受欢迎。 为了 能随时随地进行按摩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可以代替人手的按摩棒, 该按摩棒通常包括一 根笔直的轴杆, 套装在轴杆上的按摩辊轮以及位于轴杆两侧的手柄。 例如在1991年2月6日 公开的中国专利, 公告号为CN2070626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齿状按摩辊轮而能达到多 点按压功效的齿形式按摩棒, 由若干按摩辊轮活套于一具握把的操作轴杆上且可滚动, 该 按摩辊轮形成齿状的环面而可形成多个按压点。 使用时由手握握把将齿形式按摩杆在身体 上推移, 而由按摩辊轮上的尖齿指压点形成的指压面对身体。
7、进行按摩。 该齿形式按摩棒主 要应用于背部按摩, 因为它的轴杆为直杆, 使得按摩辊轮的工作面只能为平面。 0003 例如在1995年1月18日公开的中国专利, 公告号为CN 2187455Y的专利中公开了一 种滚动式保健按摩棒, 由单球体、 手柄、 木轴组成, 球体为单球串在木轴上, 木轴与两端手柄 连接。 该按摩棒同样由于木轴为直杆状, 使得单球体的工作面只能为平面, 只能用在像背部 这样较大的地方。 0004 又例如在2008年8月20日公开的中国专利, 公告号为CN201101686Y的专利中公开 了一种滚动式健身椿, 包括两个把手、 芯棒和按摩轮, 芯棒的外侧套有按摩轮, 按摩轮外表 。
8、面设有半球形凸起, 按摩轮与芯棒为滚动配合; 芯棒的两端分别设有一接杆, 在每个把手的 轴向一端设有接孔, 接杆与接孔固定连接。 使用时, 将该滚动式健身棒的可旋转的腰鼓型按 摩轮置于需要按摩的部位, 双手握住左右两端把手上下移动, 此时按摩轮及其表面的凸起 会边旋转边对按摩部位产生压力。 该滚动式健身棒虽然具有一个弧形面, 但在实用过程中 没有参与对身体的按压; 而且在滚动式健身棒的弧形面上没有设置特定的半球形凸起, 即 使用于按摩, 可想而知其使用后不会带来任何有益的效果。 0005 综上所述, 现有技术的滚动式按摩棒都存在工作面形式单一的缺陷, 只能用于面 积较大的背部, 因此使用范围有。
9、限。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位式按摩装置, 其通过安装有发条的按摩 辊轮按摩身体组织, 对肢体的贴合性好, 操作简单、 省力。 0007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复位式按摩装置, 包括竖直 设置的C形弹性支架、 在水平设置并与C形弹性支架垂直固定的导向框架; 导向框架的中部 转动连接有拉手; 0008 C形弹性支架的左右两侧均对称转轴连接有一串A按摩辊轮; A按摩辊轮的轮面均 匀分布有弹性凸块; A按摩辊轮的侧面设置有圆形凹槽; 圆形凹槽内盘绕设置有发条; 发条 一端与圆形凹槽的侧壁固定, 另一端与A按摩辊轮的轴套连接; 所述的轴套与。
10、A按摩辊轮转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5362054 B 3 轴连接, 轴套与C形弹性支架通过键槽配合连接; 0009 导向框架在竖直方向上安装有一排U形支撑框; 每个U形支撑框的中部均安装有一 串与A按摩辊轮结构相同的B按摩辊轮; B按摩辊轮与U形支撑框的连接方式和A按摩辊轮与 C形弹性支架的连接方式相同。 0010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 复位式按摩装置的每个U形支撑框的两侧均在竖直方向 上安装有弹簧阻尼器。 0011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 复位式按摩装置的导向框架的中部安装有振动电机。 0012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 复位式按摩装置的每个A按摩辊轮和B按摩辊轮的外表面 。
11、均涂覆有特氟龙涂层。 0013 与传统的肢体按摩装置相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0014 1、 C形弹性支架具有弹性, 能够适合不同粗细的肢体, A按摩辊轮能够贴合在肢体 皮肤上, 并且对皮肤有一定压力, 发条在A按摩辊轮在滚动的过程中产生阻力, 并且储能, 产 生的阻力能够提高弹性凸块与肢体的摩擦力, 增强按摩效果, 并且在发条复位的过程中, 释 放弹性势能, 降低劳动强度。 0015 2、 传统的按摩辊轮需要手动施加压力, 本发明中, C形弹性支架能提供径向的压 力, 而导向框架能够施加向下的压力, 操作人员只要拖动拉手即可, U形支撑框上安装的B按 摩辊轮能够将拉手的。
12、拉力分解成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力, 保证装置整体的方位稳定, 操 作简单, 节省体力。 0016 3、 弹簧阻尼器能够使得B按摩辊轮在竖直方向上独立位移, 能够适应肢体关节处 的凸起或凹陷, 贴合性强, 提高了舒适性。 0017 4、 在按摩辊轮的滚动过程中, 可以开启振动电机, 带动A按摩辊轮和B按摩辊轮共 振, 加强按摩过程中的肢体的血液循环, 提高按摩效果。 0018 5、 特氟龙材质具有极强的不粘性, 可以减少肢体油脂粘附, 有利于装置的清理清 洁。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A按摩辊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 1、 C形弹性支架; 2、 。
13、导向框架; 3、 拉手; 4、 A按摩辊轮; 5、 弹性凸起; 6、 圆形凹 槽; 7、 发条; 8、 轴套; 9、 U形支撑框; 10、 B按摩辊轮; 11、 弹簧阻尼器; 12、 振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 图1-2所示, 复位式按摩装置竖直设置的C形弹性支架1、 在水平设置并与C形弹性 支架1垂直固定的导向框架2; 导向框架2的中部转动连接有拉手3; C形弹性支架1的左右两 侧均对称转轴连接有一串A按摩辊轮4; A按摩辊轮4的轮面均匀分布有弹性凸块5; A按摩辊 轮4的侧面设置有圆形凹槽6; 圆形凹槽6内盘绕设置有。
14、发条7; 发条7一端与圆形凹槽6的侧 壁固定, 另一端与A按摩辊轮4的轴套8连接; 所述的轴套8与A按摩辊轮4转轴连接, 轴套8与C 形弹性支架1通过键槽配合连接; 导向框架2在竖直方向上安装有一排U形支撑框9; 每个U形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5362054 B 4 支撑框9的中部均安装有一串与A按摩辊轮4结构相同的B按摩辊轮10; B按摩辊轮10与U形 支撑框9的连接方式和A按摩辊轮4与C形弹性支架1的连接方式相同; 每个U形支撑框9的两 侧均在竖直方向上安装有弹簧阻尼器11; 导向框架2的中部安装有振动电机12; 每个A按摩 辊轮4和B按摩辊轮10的外表面均涂覆有特氟龙涂。
15、层。 0024 本实施例中, 拉手3与导向框架2转轴连接, 拖动时主要施加拉力, 而不提供压力, 按摩的压力主要来源于C形弹性支架1和导向框架2, 导向框架2的产生的压力由拖动C形弹 性支架1时产生水平方向的分力。 B按摩辊轮10能够利用这个分力对肢体施加向下的压力, 既能够防止C形弹性支架1歪斜, 又能够按摩较多的区域。 0025 本实施例中, C形弹性支架1的下端两侧均设置有橡胶封头, 可以防止夹入肢体时 划伤皮肤。 0026 C性弹性支架1与轴套8键槽配合, 这样的目的是方便A按摩辊轮4的拆卸, 并且能够 根据肢体粗细调整A按摩辊轮4的数量。 0027 发条在A按摩辊轮4在滚动的过程中产。
16、生阻力, 并且储能, 产生的阻力能够提高弹 性凸块与肢体的摩擦力, 增强按摩效果, 并且在发条7复位的过程中, 释放弹性势能, 降低劳 动强度 0028 弹簧阻尼器11能够使得B按摩辊轮10在竖直方向上独立位移, 能够适应肢体关节 处的凸起或凹陷, 贴合性强, 提高了舒适性 0029 在按摩滚动过程中, 可以开启振动电机12, 带动A按摩辊轮4和B按摩辊轮10共振, 加强按摩过程中的肢体的血液循环, 提高按摩效果。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5362054 B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105362054 B 6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105362054 B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