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牡丹花、叶提取物抗菌及抗病毒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斑牡丹花、叶提取物抗菌及抗病毒用途.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395536.8 (22)申请日 2017.12.21 (71)申请人 西南民族大学 地址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 南四段16号 (72)发明人 曾锐 包雅婷 任晓东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51223 代理人 杜朗宇 (51)Int.Cl. A61K 36/71(2006.01) A61K 36/65(2006.01) A61K 31/7048(2006.01) A61P 31/04(2006.01) A61P 31/。
2、10(2006.01) A61P 31/12(2006.01) A61P 31/16(2006.01) A61K 127/00(2006.01) A61K 13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紫斑牡丹花、 叶提取物抗菌及抗病毒用途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斑牡丹花、 叶提取物抗 菌及抗病毒用途。 首先对紫斑牡丹花、 叶进行有 机溶剂超声提取获得提取液, 然后对提取液中的 化合物进行鉴定, 最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化合 物的抗菌或抗病毒活性进行判定。 本发明研究表 明紫斑牡丹花、 叶提取物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 用。 另外, 本发明所述方法能够在未分离纯化前 对化合物的活性进行初。
3、步判定, 从而大大增加了 筛选具有活性的化合物的针对性, 提高了筛选生 物活性成分的效率。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6页 CN 107898835 A 2018.04.13 CN 107898835 A 1.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所述药物用于抗菌或 抗病毒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所述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为甲醇或 乙酸乙酯提取物; 进一步选自甲醇提取物; 优选为花的甲醇提取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所述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包括: 槲皮 素没食子酰葡萄糖苷、 没食子酰芍药苷、 山柰酚葡萄糖。
4、鼠李糖苷、 苯甲酰氧化芍药苷、 牡丹 皮苷C、 牡丹皮苷H、 没食子酰氧化芍药苷或牡丹皮苷B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所述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的制备方 法包括: 取紫斑牡丹花和/或叶, 用甲醇或乙酸乙酯提取, 提取物除去有机溶剂后, 再加水提取, 水提取物即为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所述紫斑牡丹花和/或叶与甲醇或乙酸乙 酯质量体积比为1:(3-10), 超声提取0.5-3h, 提取次数1-3次, 提取液除去甲醇或乙酸乙酯 得到残渣, 用水溶解残渣并超声提取0.5-3h, 所得水提取物, 即为紫斑牡丹花和/。
5、或叶提取 物。 6.紫斑牡丹花和/或叶化合物在制备抗菌药物中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所述化合物为如 下之一: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7898835 A 2 其中, (I)为槲皮素没食子酰葡萄糖苷, (II)为没食子酰芍药苷, (III)为山柰酚葡萄糖 鼠李糖苷, (IV)为苯甲酰氧化芍药苷, (V)为牡丹皮苷C, (VI)为牡丹皮苷B。 7.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所述菌为细菌或真菌; 进一步, 所述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所述菌为细菌; 进一步, 所述细 菌为分枝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
6、、 肠杆菌科、 葡萄球菌属或芽孢杆菌属。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细菌选自大肠杆菌、 表皮 葡萄球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枯草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蜡样芽胞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所述病毒为流感病毒, 所述 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包括牡丹皮苷H或没食子酰氧化芍药苷。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7898835 A 3 紫斑牡丹花、 叶提取物抗菌及抗病毒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特别是涉及一种紫斑牡丹花、 叶提取物抗菌及抗 病毒用途。 背景技术 00。
7、02 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为毛莨科(Ranunculaceae)芍药属(Peaonia)牡丹组多 年生落叶灌木, 宜生长于海拔为1100-2800m, 分布于甘肃、 青海、 西藏、 河南和四川西南等地 区, 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收载于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 和 中国植物志 。 牡丹是中国的百花之王, 其不仅具有观赏价值, 更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在中药和民族药中 广泛使用。 丹皮即牡丹根皮具有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作用。 本课题组在四川省阿坝州藏区调 查中发现, 松潘县民间使用紫斑牡丹花、 叶治疗妇科炎症。 文献研究亦表明牡丹花、 叶具有 抗氧化、 抑菌、 降血脂和。
8、活化血管等功效, 用于妇科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但目前 对牡丹的活性作用机制研究甚少, 关于其次生代谢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则尚未见报道。 Patrizia Picerno(Screening of a polar extract of paeonia rockii: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1,138(3):705-712.)等验证了不同提取方法的紫斑牡丹根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真菌 生长的作用。 0003 分子对接(Molecular Do。
9、cking)是利用计算机模式识别和优化技术, 在三维结构 数据库中搜索能与特定药物作用靶点在几何和化学上相匹配的分子, 模拟小分子配体与受 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 实现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虚拟筛选), 是当今研究的一个热点。 而 网络药理学结合了系统生物学、 多向药理学和网络分析等多学科的技术和内容, 从整体探 索药物和疾病靶点的关联。 因此, 本研究主要针对中药多成分、 多靶点的特点, 基于网络药 理学虚拟筛选技术, 从紫斑牡丹花、 叶的已鉴定小分子化合物中, 筛选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 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了紫斑牡丹花、 叶提取物及提取物中六种化合物在抗菌及抗病。
10、毒方面 的用途, 该方法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 结合分子对接技术, 能够在不必分离化合物的前提下 对化合物的活性进行判定, 增强了化合物筛选的目的性。 0005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06 1.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 所述药物用于抗菌或抗病毒 目的。 0007 优选的, 所述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为甲醇或乙酸乙酯提取物; 0008 进一步选自甲醇提取物; 0009 优选为花的甲醇提取物。 0010 优选的, 所述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包括: 槲皮素没食子酰葡萄糖苷、 没食子 说 明 书 1/8 页 4 CN 107898835 A 4 酰芍药苷、 山。
11、柰酚葡萄糖鼠李糖苷、 苯甲酰氧化芍药苷、 牡丹皮苷C、 牡丹皮苷H、 没食子酰氧 化芍药苷或牡丹皮苷B中的至少一种。 0011 优选的, 所述病毒为流感病毒, 所述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包括牡丹皮苷H或 没食子酰氧化芍药苷。 0012 优选的, 所述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0013 取紫斑牡丹花和/或叶, 用甲醇或乙酸乙酯提取, 提取物除去有机溶剂后, 再加水 提取, 水提取物即为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 0014 优选的, 所述紫斑牡丹花和/或叶与甲醇或乙酸乙酯质量体积比为1:(3-10), 超声 提取0.5-3h, 提取次数1-3次, 提取液除去甲醇或乙酸乙酯得到残渣。
12、, 用水溶解残渣并超声 提取0.5-3h, 所得水提取物, 即为紫斑牡丹花和/或叶提取物。 0015 2.紫斑牡丹花和/或叶化合物在制备抗菌药物中的用途, 所述化合物为如下之一: 0016 0017 0018 其中, (I)为槲皮素没食子酰葡萄糖苷, (II)为没食子酰芍药苷, (III)为山柰酚葡 萄糖鼠李糖苷, (IV)为苯甲酰氧化芍药苷, (V)为牡丹皮苷C, (VI)为牡丹皮苷B。 说 明 书 2/8 页 5 CN 107898835 A 5 0019 优选的, 所述菌为细菌或真菌; 进一步, 所述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0020 优选的, 所述菌为细菌; 进一步, 所述细菌为分枝杆菌属。
13、、 假单胞菌属、 肠杆菌科、 葡萄球菌属或芽孢杆菌属。 0021 优选的, 所述细菌选自大肠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枯草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蜡样芽胞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0022 3.紫斑牡丹花和/或叶化合物抗菌抗病毒活性判定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23 (1)取紫斑牡丹花和/或叶, 粉碎成粉末后采用甲醇或乙酸乙酯按质量体积比1: (3-10)的比例超声提取0.5-3h, 获得提取液; 0024 (2)采用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鉴定提取液中的化合物; 0025 (3)选取与抗菌或抗病毒活性相关的蛋白靶点, 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将蛋白靶点与 步骤(2)鉴定出的。
14、化合物进行对接计算; 针对同一蛋白靶点, 以靶蛋白复合物中原配体对接 分数为阈值, 找出打分值高于阈值的化合物, 然后从中抽取分值不低于中位数的化合物分 子, 利用生物信息网络关系分析软件将筛选出的化合物分子与已知抗菌药物的作用方式进 行对比, 判断化合物是否具有抗菌或抗病毒活性。 00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采用甲醇或乙酸乙酯对紫斑牡丹花、 叶进行超 声提取, 并对提取物进行抗菌抗病毒活性研究, 同时对提取物的化合物进行了鉴定, 研究表 明本发明所述提取物具有潜在的良好生物活性, 另外, 本研究还发现了提取物中槲皮素没 食子酰葡萄糖苷、 没食子酰芍药苷、 山柰酚葡萄糖鼠李糖苷、。
15、 苯甲酰氧化芍药苷、 牡丹皮苷C 或牡丹皮苷B六种化合物可能具有抗菌活性, 牡丹皮苷H、 没食子酰氧化芍药苷两种化合物 具有抗病毒活性, 这是目前没有被报道过的。 本发明进一步采用分子对接和生物信息网络 关系分析软件对本发明所述提取物中的一系列化合物进行了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的判定预 测, 并预测了化合物的抗菌和抗病毒靶点, 发现这些成分均具有良好的潜在抗菌和抗病毒 活性。 通过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能够在未分离纯化前对化合物的活性进行初步判定, 从而 大大增加了筛选具有活性的化合物的针对性, 提高了筛选生物活性成分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27 图1紫斑牡丹花、 叶的不同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002。
16、8 图2紫斑牡丹花、 叶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 0029 图3为分子对接图, (a)图为对羟基苯甲酸与3R9G的对接图, (b)图为芹菜素-7-氧- 葡萄糖苷与3T8V的对接示意图; 0030 图4没食子酰芍药苷与5KDL靶点的分子对接示意图; 0031 图5槲皮素没食子酰葡萄糖苷与5MJ6靶点的分子对接示意图; 0032 图6山柰酚葡萄糖鼠李糖苷与5MJ6靶点的分子对接示意图; 0033 图7牡丹皮苷B与5MJ6靶点的分子对接示意图; 0034 图8苯甲酰氧化芍药苷与5MJ6靶点的分子对接示意图; 0035 图9牡丹皮苷C与5MJ6靶点的分子对接示意图; 0036 图10牡丹皮苷H与流感病。
17、毒5T6S靶点的分子对接示意图; 0037 图11没食子酰氧化芍药苷与流感病毒4JUN靶点的分子对接示意图。 说 明 书 3/8 页 6 CN 107898835 A 6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仪器与材料 0039 HX-200型高速中药粉碎机购自浙江省永康市溪岸五金药具厂; 三号筛(35513 m, 50目); ESJ200-4万分之一电子天平购自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 BT25S十万分之一电子 天平购自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KQ5200E型超声波清洗器购自昆山超声仪器有 限公司。 0040 紫斑牡丹花、 叶采集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 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
18、所鉴定为紫斑牡丹的花、 叶。 采收后, 40烘干保存。 0041 TSA(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BR)、 TSB(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BR)均购自北京博 奥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红四氮唑(AR)购自上海灵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大肠杆菌 (ATCC35218)、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 肺炎克雷伯氏菌 (ATCC13883)、 枯草芽孢杆菌(ATCC6633)、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蜡样芽胞杆菌(CMCC (B)63303), 菌种均购自上海鲁微科技有限公司。 0042 一、 紫斑牡丹花、 叶化合物提取 0043 取干。
19、燥后紫斑牡丹花或叶, 粉碎, 过65目筛后备用。 甲醇提取液的制备: 分别称取 干燥花、 叶粉末40.0000.01g, 于250ml烧杯, 并加入200ml甲醇溶解, 密封; 乙酸乙酯提取 液的制备: 按甲醇提取液项下的配置方法称取, 并加入200ml乙酸乙酯溶解, 密封; 超声处理 1h, 过滤, 使用旋转蒸发仪分别旋干甲醇、 乙酸乙酯溶液, 加入15ml去离子水溶解残渣, 超声 处理一小时, 过滤, 分别得到牡丹花或叶的甲醇或乙酸乙酯提取液。 置4冰箱保存, 使用前 半小时紫外灭菌灯照射杀菌, 备用。 0044 对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鉴定成分分析, 可以看出Kaepfer。
20、ol glucosyl rhamnoside(山柰酚葡萄糖鼠李糖苷)、 Benzoyloxypaeoniflorin(苯甲酰氧化芍 药苷)和Kaempferol(山柰酚)仅存在紫斑牡丹花提取物中。 另外, 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 分辨质谱联用鉴定紫斑牡丹花、 叶成分数据对比表明异鼠李素-3, 7-o-葡萄糖苷和芹黄素 二糖苷黄酮类成分仅在甲醇提取物中检出(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leaves and flowers from paeonia rockii by 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 J.Mole。
21、cules,2016,21(7).)。 0045 二、 培养基的制备 0046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TSB): 按30g:1000ml蒸馏水的比例依据实验所需配置胰 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加热煮沸使之充分溶解, 根据需要分装于锥形瓶或烧瓶内。 放高温高 压灭菌锅内103.4kPa, 121, 灭菌2025min。 将已灭菌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置于恒 温培养箱中37冷却, 使用前半小时紫外杀菌灯照射杀菌, 备用。 0047 三、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0048 采用连续稀释法(Antibacter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in extracts。
22、 of fully grown cladodes of 8cultivars of cactus pearJ.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4,79(4):M659-664.): 取96孔微量板1-10号孔各加TSB溶液100 l。 于1号孔内 加入100 l原提取液, 混匀, 吸取100 l于2号孔中, 依次做二倍稀释, 至10号孔吸取100 l弃 去。 接种稀释106107CFU/mL菌悬液100 l于1-10号孔, 混匀。 第11号孔为200 lTSB溶液, 作 说 明 书 4/8 页 7 CN 107898835 A 7 为空白对照组。 第12号孔为100 lT。
23、SB溶液和100 l菌液, 作为菌的生长对照组。 置37恒温 培养箱培养18h, 实验组加入红四氮唑(TTC)(Evaluation of diffusion and dilution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plant extractsJ.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2010,81(2):121-126.)显色, 恒温培养6h后, 取出, 观察显 色情况, 明显变色孔的最低提取液浓度即为MIC。 0049 通过采取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紫斑牡丹花、 叶成分, 进行体外抗菌实验验证。
24、紫斑牡 丹花、 叶提取物均具有抗菌活性。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结果表明, 不同溶剂提取物对7种菌 株正常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不同, 紫斑牡丹花、 叶的甲醇提取物对7种菌株正常生长的抑制 作用也具有明显差异。 最小抑菌浓度为(MIC): 甲醇提取(花)甲醇提取(叶)乙酸乙酯提 取(花、 叶)。 体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 紫斑牡丹花、 叶甲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强于乙酸乙酯 提取物。 本研究还发现甲醇提紫斑牡丹花抗菌活性优于紫斑牡丹叶。 0050 四、 候选活性成分配体的准备及抗菌潜在靶点的预测 0051 经本课题组前期鉴定得到紫斑牡丹花、 叶的小分子化合物46个(Identification of c。
25、hemical composition of leaves and flowers from paeonia rockii by uhplc-q- exactive orbitrap hrmsJ .Molecules ,2016,21(7) .)。 利用PubChem(http:/ pubchem.ncbi.nlm.nih.gov/)和Chemical Book( 对其分子结构进行确证, 并使用ChemDraw 3D绘制化合物三维结构, 使用MM2力场优化化合 物结构, 将优化好的分子统一保存为mol2格式文件。 小分子的三维结构通过Avogadro软件 构建并进行能量优化, 并处理生成分子对。
26、接所需的最终格式。 0052 查找文献并选取与抗菌活性相关的蛋白靶点 , 利用Uniprot (http:/ www.uniprot.org/)找到相对应的基因靶点, 并通过RCSB(http:/www.rcsb.org/pdb/ home/home .do)网站寻找相对应的蛋白亚型的PDB ID以及小分子结构, 在使用药渡 ( ID及阳性小分子药物。 最后 采用Discovery Studio Visualizer软件查看PDB ID的活性口袋及与阳性小分子药物的结 合位点, 并确定PDB ID及阳性小分子药物。 0053 五、 分子对接与网络构建 0054 以46个紫斑牡丹花、 叶小分子化。
27、合物和已知的阳性小分子药物为配体, 以24个具 有抗菌活性的靶点为受体, 采用QuickVina 2软件(Fast ,accurate ,andreliable molecular docking with quickvina 2J.Bioinformatics,2015,31(13):2214-2216.) 进行分子对接。 紫斑牡丹花、 叶候选活性成分与各靶点对接计算完成后, 对于同一靶点, 以 靶蛋白复合物中原配体对接分数为阈值, 寻找打分值高于阈值的化合物, 再从中抽取较高 得分(score中位数)的分子和靶点导入Cytoscape 3.5.1网络分析软件。 若此化合物与已 上市阳性药物。
28、的作用方式接近, 则认为是作用于靶点的活性化合物。 Cytoscape(http:/ www.cytoscape.org/)软件用于紫斑牡丹潜在活性成分和抗菌活性靶点网络图的绘制。 0055 通过QuickVina 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 筛选出与抗菌预测靶点有紧密联系的活性 成分29个, 其中黄酮类17个、 酚酸类3个、 单萜糖苷类5个和单宁类4个, 见表1。 其中, Quercetin galloylglucoside(槲皮素没食子酰葡萄糖苷)、 Benzoyloxy paeoniflorin(苯 甲酰氧化芍药苷)、 Galloylpaeoniflorin(没食子酰芍药苷)、 Mudanpi。
29、oside B(牡丹皮苷 B)、 Kaepferolglucosylrhamnoside(山柰酚葡萄糖鼠李糖苷)、 Mudanpioside C(牡丹皮苷 说 明 书 5/8 页 8 CN 107898835 A 8 C)具有抗菌活性是没有被报道过的。 0056 表1紫斑牡丹花、 叶抗菌活性成分 0057 0058 0059 经相关数据库的查找确认抗菌活性的潜在靶点, 利用Uniprot找到抗菌的蛋白靶 说 明 书 6/8 页 9 CN 107898835 A 9 点, 在使用RCSB确定相对应的PDB ID, 将找到潜在的基因靶点和文献报道的抗菌基因靶点 进行进一步的比对筛选, 最终确定了2。
30、4个基因靶点进行分子对接。 紫斑牡丹花、 叶活性成分 与潜在抗菌靶点的对接结果显示18个抗菌靶点具有较好的对接打分值(大于阳性药、 打分 值大于7), 见表2。 0060 表2紫斑牡丹花、 叶活性成分潜在抗菌作用基因靶点 0061 0062 通过Cytoscape软件来构建紫斑牡丹花、 叶活性成分和潜在抗菌作用靶点的网络 模型, 如图2所示。 图中共产生47个节点, 133条边。 不同颜色的节点代表紫斑牡丹活性成分 和抗菌作用靶点, 节点的大小代表节点等级的大小, 边代表紫斑牡丹活性成分和抗菌作用 靶点的相互作用。 如图所示, 紫斑牡丹中不同的活性成分可作用于一个或多个靶点, 充分体 现了紫斑。
31、牡丹成分的多成分、 多靶点作用于抗菌活性的特征。 其中, 具有较大等级(degree 10)的活性成分有Apigenin-7-O-glucoside(芹菜素-7-氧-葡萄糖苷)、 Quercetin galloylglucoside(槲皮素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和Benzoyloxypaeoniflorin(苯甲酰氧化芍 药苷)。 Apigenin-7-O-glucoside(芹菜素-7-氧-葡萄糖苷)是节点最大的活性成分(degree 16)并且其属于黄酮类成分。 另外, 预测得到的具有较大节点的紫斑牡丹花、 叶活性成分 有Quercetin galloylglucoside(槲皮素没食子酰葡萄。
32、糖苷) (degree11)、 Hydroxybenzo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degree10)和Benzoyloxypaeoniflorin(苯甲酰 氧化芍药苷)(degree10), 为进一步研究紫斑牡丹花、 叶的抗菌作用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 新的线索。 0063 另外, 具有较大等级(degree8)的潜在抗菌作用靶点有1FWE、 3FRA、 5G0V、 5MJ6、 3T8V、 3R9G和4P8C。 尤其以Apigenin-7-O-glucoside(芹菜素-7-氧-葡萄糖苷)与3T8V和 说 明 书 7/8 页 10 CN 107898835 A 10 Hydroxybenzo。
33、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与3R9G的对接打分结果最好, 因此对其作进一步分 析, 其三维立体分子对接效果见图3。 另外, 没食子酰芍药苷与5KDL的分子对接示意图如图4 所示, 槲皮素没食子酰葡萄糖苷、 山柰酚葡萄糖鼠李糖苷、 牡丹皮苷B、 苯甲酰氧化芍药苷、 牡丹皮苷C与5MJ6分子对接示意图分别如图6、 图7、 图8和图9所示。 5MJ6的作用蛋白是甲硫 氨酸氨基肽酶, 该蛋白负责切除新生肽链N端的起始甲硫氨酸, 其编码基因是细胞存活的必 需基因, 因此, 紫斑牡丹花、 叶提取物对其靶点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生 长的活性。 5KDL的作用蛋白是G蛋白偶联受体, 其参与。
34、了很多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能结合细 胞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并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信号通路。 因此, 当紫斑牡丹花、 叶抑制了 G蛋白偶联受体的传导达到抗菌的作用。 0064 紫斑牡丹抗菌活性成分具有较好打分值的靶点有3FRA、 4P8C、 3R9G、 3T8V、 5MJ6、 5G0V和1FWE。 3FRA(degree12)的作用蛋白是二氢叶酸还原酶, 具有催化腺嘌呤中转移氢 化物的作用, 紫斑牡丹花、 叶提取物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抑制了DNA合成和细胞分裂, 导 致细胞死亡, 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另外, 其影响调节葡萄球菌的疏水作用已达到抗菌 的效果, 其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
35、用。 4P8C(degree10)的作用蛋白是早期发现 于苔类的片叶苔素C(Riccardin C), 其抗菌机制是抑制逆转录酶的合成; 5G0V(degree9) 作用于烯酰ACP还原酶, 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活动。 其中具有最高打分的活性成分- 作用靶点组合是芹菜素-7-氧-葡萄糖苷与3T8V、 对羟基苯甲酸与3R9G。 3T8V(degree9)的 抗菌作用蛋白是Methionine aminopeptidases(甲硫氨酸氨基肽酶), 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 菌剂, 基本功能是切除细胞内新合成蛋白的N端甲硫氨酸, 对原核生物的生长起到抑制作 用。 而3R9G(degree9)的作用蛋白。
36、是一种肽-核苷类抗生素(Microcin C), 其主要是抑制 重要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 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因此推测紫斑牡丹花、 叶活性成分抗菌 机制可能为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相关酶, 从而达到抗菌的作用。 0065 另外, 本发明还研究了紫斑牡丹花、 叶提取物在对抗病毒方面的功效, 同样是采用 了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牡丹皮苷H(Mudanpioside H) 和没食子酰氧化芍药苷 (Galloyloxypaeoniflorin)在对抗流感病毒方面(PDB ID: 5T6S和4JUN)的靶点, 结果如表3 所示, 分子对接示意图见图10和11。 结果表明, 紫斑牡丹花、 叶提取物在对抗病。
37、毒方面可能 具有一定效果。 0066 表3紫斑牡丹抗流感病毒的化合物和靶点 0067 006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 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凡是利用本发 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 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 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8/8 页 11 CN 107898835 A 11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6 页 12 CN 107898835 A 12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6 页 13 CN 107898835 A 13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6 页 14 CN 107898835 A 14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4/6 页 15 CN 107898835 A 15 图9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 5/6 页 16 CN 107898835 A 16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 6/6 页 17 CN 107898835 A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