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装置.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821704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8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57748.X

申请日:

2009.03.13

公开号:

CN102341246A

公开日:

2012.02.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41J 11/02申请日:20090313|||公开

IPC分类号:

B41J11/02

主分类号:

B41J11/02

申请人: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发明人:

小林久之; 蒲原隆显

地址:

日本长野县东御市滋野乙2182-3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代理人:

臧建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打印装置(10)在使打印头(32)与支撑于压印平板(13)的板状媒体(B)相向的状态下,一面使该打印头(32)向左右移动,一面喷出墨水,对板状媒体(B)实施印刷,该打印装置(10)包括:前后驱动马达,在借由成对的进给辊(21)、夹送辊(24)来夹持着板状媒体(B)的状态下,使进给辊(21)旋转驱动,使板状媒体(B)向前方进给而位于压印平板(13)上;使打印头(32)向左右移动的左右驱动马达;以及控制器,进行板状媒体(B)的进给控制、及利用左右驱动马达的打印头(32)的移动控制,压印平板(13)在比与打印头(32)相向的部分更靠前侧处,设置有相对于支撑着板状媒体(B)的支撑面而突出的搬送辅助构件(40)。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打印装置, 其特征在于在彼此正交的搬送方向以及扫描方向上, 一面使打印头 与媒体支撑单元所支撑的印刷媒体相对向的状态下, 使所述印刷媒体相对移动, 一面喷出 墨水, 对所述印刷媒体实施印刷, 所述打印装置包括 : 媒体搬送机构, 借由夹持辊来夹持着所述印刷媒体, 所述夹持辊是相对于所述媒体支 撑单元配设于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且成对, 在所述夹持辊夹持着所述印刷媒体的状态下, 使所述夹持辊中的一个夹持辊旋转驱动, 使所述印刷媒体向所述搬送方向进给而位于所述 媒体支撑单元上 ; 打印头移动机构, 使所述打印头向所述扫描方向移动 ; 以及 印刷控制部, 进行利用所述媒体搬送机构的印刷媒体的进给控制、 及利用所述打印头 移动机构的所述打印头的移动控制, 所述媒体支撑单元在比与所述打印头相向的部分更靠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 设置有搬 送辅助构件, 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是相对于支撑着所述印刷媒体的支撑面而突出。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打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搬送辅助构件包括支撑轴、 及以相对于所述支撑轴呈旋转自如的方式被安装的旋 转构件, 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是使所述支撑轴朝向所述扫描方向而安装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 并 且所述旋转构件的上部相对于所述支撑面而向上方突出。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打印装置, 其特征在于 以比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所述搬送方向长度更长的长度来沿着所述搬送方向延伸的 板状的印刷媒体作为所述印刷媒体, 当一面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且朝向所述搬送方 向进给, 一面实施印刷时, 在相对于所述夹持辊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设置上游侧支撑台, 该上游侧支撑台相对 于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中的未印刷的部分的所述打印装置而装脱自如, 在相对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设置下游侧支撑台, 该下游侧支撑 台相对于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中的已印刷的部分的所述打印装置而装脱自如, 借由所述上游侧支撑台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来对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支撑, 并 且借由所述夹持辊以及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来对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支撑, 从而使所述 板状的印刷媒体在离开所述支撑面的状态下被进给。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打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支撑台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各自是由 支撑着板状的印刷媒体的媒体支撑轨道、 及相对于所述媒体支撑轨道而向下方延伸且 支撑着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的轨道支撑脚构成, 借由对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相对于所述轨道支撑脚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 使所述媒体支 撑轨道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位于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的上方或与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 呈大致水平, 从而能够对所述上游侧支撑台的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与所述夹持辊的上 下位置关系、 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上 下位置关系进行调整。

说明书


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装置, 借由使墨水 (ink) 从打印头 (printer head) 喷出来对 印刷媒体实施印刷。更详细而言,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对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印刷的打印装 置。
     背景技术
     以往, 如下的打印装置 ( 喷墨打印机 ) 已为人所知, 该打印装置 ( 喷墨打印机 ) 组 合地进行使片状的印刷媒体 ( 以下称为片状媒体 ) 相对于压印平板 (platen) 而向前后进 给的控制、 及一面使与压印平板相向的打印头左右地移动一面喷出墨水的控制, 借此来对 印刷媒体实施印刷。近年来, 存在欲使用如上所述的打印装置来对片状媒体及板状的印刷 媒体 ( 以下称为板状媒体 ) 实施印刷的这一要求。为了满足该要求, 例如在压印平板的前 后分别设置有用以水平地支撑板状媒体的支撑构件的构成已为人所知。根据该构成, 可一 面水平地支撑板状媒体, 一面使该板状媒体向前后进给, 从而可对板状媒体进行印刷。
     例如在专利文献 1 的图 3 中揭示有如下的构成, 即, 预先在压印平板 10 的前后设 置第一支撑臂 101 以及第二支撑臂 103 来水平地支撑板状的媒体 (media)20, 借由使进给 辊 15 旋转来使板状的媒体 20 向前后移动。在该专利文献 1 的图 3 所示的构成中, 借由使 进给辊 15 旋转, 一面使板状的媒体 20 的下表面相对于压印平板 10 的上表面而滑动, 一面 使该板状的媒体 20 向前后移动。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特开 2002-301842 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 存在欲对大型 ( 例如, 左右宽度约为 1m 且前后长度约为 1.6m) 的板 状媒体实施印刷的这一需求。当使用所述专利文献 1 的图 3 所示的构成来对此种大型的板 状媒体实施印刷时, 由于板状媒体与压印平板 10 的接触面积大, 因此, 压印平板 10 的上表 面与板状媒体的下表面的滑动阻力变大, 有时会对进给辊 15 造成过度的负担。如此, 若对 进给辊 15 造成过度的负担, 则例如进给辊 15 与板状媒体的抵接部分容易打滑, 难以一面确 保位置精度, 一面精度良好地使板状媒体向前后进给, 从而有可能会使印刷品质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成的发明,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借由精度良好地使 板状媒体向前后进给来使印刷品质提高的打印装置。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是如下的装置, 该装置彼此正交的搬送方 向上, 一面使打印头与媒体支撑单元所支撑的印刷媒体 ( 例如, 实施方式中的片状媒体 S、 板状媒体 B) 相对向的状态下, 使印刷媒体相对移动, 一面喷出墨水, 对印刷媒体实施印刷。 该打印装置包括 : 媒体搬送机构 ( 例如, 实施方式中的前后驱动马达 (motor)25), 借由夹持 辊 (roller)( 例如, 实施方式中的进给辊 21、 夹送辊 (pinch roller)24) 来夹持着印刷媒 体, 所述夹持辊是相对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配设于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且成对, 在所述夹 使所述夹持辊中的一个夹持辊旋转驱动, 使所述印刷 持辊夹持着所述印刷媒体的状态下,媒体向所述搬送方向进给而位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上 ; 打印头移动机构 ( 例如, 实施方式 中的左右驱动马达 39), 使所述打印头向所述扫描方向移动 ; 以及印刷控制部 ( 例如, 实施 方式中的控制器 (controller)19), 进行利用所述媒体搬送机构的印刷媒体的进给控制、 及 利用所述打印头移动机构的所述打印头的移动控制, 所述媒体支撑单元在比与所述打印头 相向的部分更靠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 设置有搬送辅助构件, 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是相对于 支撑着印刷媒体的支撑面而突出。
     再者, 优选所述搬送辅助构件包括支撑轴 ( 例如, 实施方式中的轴构件 42)、 及以 相对于所述支撑轴呈旋转自如的方式被安装的旋转构件 ( 例如, 实施方式中的支撑辊 41), 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是使所述支撑轴朝向所述扫描方向而安装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 并且所 述旋转构件的上部相对于所述支撑面而向上方突出。
     另外, 优选以比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所述搬送方向长度更长的长度来沿着所述搬 送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印刷媒体 ( 例如, 实施方式中的板状媒体 B) 作为所述印刷媒体, 当一 面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且朝向所述搬送方向进给, 一面实施印刷时, 在相对于所述 夹持辊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设置上游侧支撑台 ( 例如, 实施方式中的后侧支撑台 60), 该 上游侧支撑台相对于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中的未印刷的部分的所述打印装置而装 脱自如, 在相对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设置下游侧支撑台 ( 例如, 实 施方式中的前侧支撑台 70), 该下游侧支撑台相对于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中的已印 刷的部分的所述打印装置而装脱自如, 借由所述上游侧支撑台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来对 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支撑, 并且借由所述夹持辊以及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来对所述板状 的印刷媒体进行支撑, 从而使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在离开所述支撑面的状态下被进给。 优选所述上游侧支撑台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各自是由支撑着板状的印刷媒体 的媒体支撑轨道 (rail)( 例如, 实施方式中的搬送轨道 61、 搬送轨道 71)、 与相对于所述媒 体支撑轨道而向下方延伸且支撑着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的轨道支撑脚 ( 例如, 实施方式中的 支撑脚 63) 构成。借由对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相对于所述轨道支撑脚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 使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位于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的上方或与所述搬 送方向下游侧呈大致水平, 从而能够对所述上游侧支撑台的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与所 述夹持辊的上下位置关系、 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与所述媒体 支撑单元的上下位置关系进行调整。
     [ 发明的效果 ]
     对于本发明的打印装置而言, 媒体支撑单元在比与打印头相向的部分更靠搬送方 向下游侧, 设置有相对于支撑面而突出的搬送辅助构件。 根据该构成, 例如当对具有某种程 度的刚性的板状的印刷媒体实施印刷时, 可在借由夹持辊以及搬送辅助构件来对该印刷媒 体进行支撑的状态下进行搬送, 从而可防止印刷媒体与媒体支撑单元直接地发生接触。借 此, 例如当对大型的沉重的板状的印刷媒体实施印刷时, 可使板状的印刷媒体与媒体支撑 单元产生的滑动阻力减小, 从而能够以比较小的力来进行搬送。 因此, 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向 搬送方向进给的夹持辊与板状的印刷媒体的抵接部分不会打滑, 可一面确保位置精度, 一 面精度良好地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向搬送方向进给, 从而可进行高品质的印刷。
     再者, 优选如下的构成, 即, 搬送辅助构件包括支撑轴、 与以相对于该支撑轴而旋 转自如的方式来安装的旋转构件, 旋转构件的上部相对于媒体支撑单元的支撑面而向上方
     突出。 在此种构成的情况下, 例如当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向搬送方向进给时, 由于该旋转构件 一面进行旋转, 一面进行支撑, 因此, 可使板状的印刷媒体流畅地向搬送方向进给。 因此, 夹 持辊与板状的印刷媒体的抵接部分不会打滑, 可精度良好地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向搬送方向 进给。
     另外, 优选如下的构成, 即, 当对比媒体支撑单元的搬送方向长度更长的板状的印 刷媒体实施印刷时, 设置支撑着板状的印刷媒体的上游侧支撑台与下游侧支撑台。若设为 此种构成, 则可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大致水平地向媒体支撑单元上进给, 并且在媒体支撑单 元上, 可在借由夹持辊与搬送辅助构件来对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支撑而使该板状的印 刷媒体离开支撑面的状态下, 使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给。 因此, 可使板状的印刷媒体与媒 体支撑单元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减小, 从而能够以小力来搬送板状的印刷媒体。
     优选如下的构成, 即, 上游侧支撑台以及下游侧支撑台由支撑着板状的印刷媒体 的媒体支撑轨道、 与支撑着该媒体支撑轨道的轨道支撑脚构成, 且可对媒体支撑轨道相对 于轨道支撑脚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 对上游侧支撑台以及下游侧支撑台各自的媒体支撑轨 道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 使得例如搬送方向上游侧稍高, 借此, 当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向搬送 方向进给时, 使该板状的印刷媒体整体上从高位置向低位置移动。 因此, 可不对抗重力而使 板状的印刷媒体流畅地向搬送方向进给。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打印装置 ( 对片状媒体实施印刷的状态 ) 的立体图。
     图 2 是表示所述打印装置的印刷单元附近的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所述打印装置的压印平板的立体图。
     图 4 是表示图 3 中的 IV-IV 部分的剖面图。
     图 5 是从斜前方来对所述打印装置 ( 对板状媒体实施印刷的状态 ) 进行观察所见 的立体图。
     图 6 是从斜后方来对所述打印装置 ( 对板状媒体实施印刷的状态 ) 进行观察所见 的立体图。
     图 7 是表示开始对板状媒体进行印刷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 8 是表示对于板状媒体的印刷结束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 9 是表示未被使用时 ( 保管时 ) 的后侧支撑台的侧视图。
     图 10 是表示改变倾斜角度来支撑板状媒体并实施印刷的状态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
     B: 板状媒体 ( 印刷媒体、 板状的印刷媒体 )
     S: 片状媒体 ( 印刷媒体 )
     10 : 打印装置
     13 : 压印平板 ( 媒体支撑单元 )
     19 : 控制器 ( 印刷控制部 )
     21 : 进给辊 ( 夹持辊 )
     24 : 夹送辊 ( 夹持辊 )
     25 : 前后驱动马达 ( 媒体搬送机构 )32 : 打印头 39 : 左右驱动马达 ( 打印头移动机构 ) 40 : 搬送辅助构件 41 : 支撑辊 ( 旋转构件 ) 42 : 轴构件 ( 支撑轴 ) 60 : 后侧支撑台 ( 上游侧支撑台 ) 61 : 搬送轨道 ( 媒体支撑轨道 ) 63 : 支撑脚 ( 轨道支撑脚 ) 70 : 前侧支撑台 ( 下游侧支撑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一面参照附图, 一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 以下为了便 于说明, 将各附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分别定义为前后、 左右以及上下来进行说明。
     一面参照图 1 ~图 6, 一面对应用本发明的打印装置 10 的构成进行说明。 再者, 打 印装置 10 原本为如图 1 所示的构成, 可使用该构成来对片状媒体 S 实施印刷。另一方面, 当对板状媒体实施印刷时, 如图 5 以及图 6 所示, 将后述的后侧支撑台 60 以及前侧支撑台 70 安装于所述打印装置 10。如此, 打印装置 10 可对片状媒体 S 以及板状媒体中的任一个 媒体进行印刷。在以下的说明中, 例示了如下的构成, 即, 使用被紫外线照射而固化的紫外 线固化型的墨水 ( 以下称为紫外线 (Ultra Violet, UV) 墨水 ) 来实施印刷。
     如图 1 所示, 打印装置 10 包括 : 具有左右的支撑脚 11a、 11b 的支撑脚 11、 由支撑 脚 11 支撑的中央主体部 12、 设置于中央主体部 12 的左侧的左主体部 14、 设置于中央主体 部 12 的右侧的右主体部 15、 以及将左右主体部 14、 15 予以连接并且在中央主体部 12 的上 侧相隔且平行地延伸的上主体部 16。在中央主体部 12 上设置有平板状的压印平板 13, 该 压印平板 13 露出至中央主体部 12 的上表面且向左右延伸。在中央主体部 12 的左端部前 表面侧, 设置有由操作开关 (switch) 类或显示装置类等构成的操作部 18。
     在中央主体部 12 的左端部内置有控制器 19。 该控制器 19 将动作信号输出至后述 的打印装置 10 的各构成部, 对各构成部进行驱动控制。具体而言, 对后述的上下移动机构 ( 未图示 )、 前后驱动马达 25、 打印头 32、 右紫外线照射装置 33R、 左紫外线照射装置 33L、 以 及左右驱动马达 39 等进行驱动控制。在上主体部 16 的下部前表面侧, 设置有向左右延伸 的导轨 (guide rail)17。印刷单元 30 以向左右自如移动的方式而安装于该导轨 17。
     如图 2 所示, 印刷单元 30 主要是由托架 (carriage)31、 打印头 32、 右紫外线照射 装置 33R 以及左紫外线照射装置 33L 构成。在该印刷单元 30 中设置有上下移动机构 ( 未 图示 ), 该上下移动机构根据作为印刷对象的印刷媒体 ( 片状媒体 S 或板状媒体 B) 的厚度, 例如使印刷单元 30 相对于导轨 17 而上下移动。借由该上下移动机构, 无论使用的印刷媒 体的厚度如何, 均可将打印头 32 与印刷媒体的间隔设定为适合于印刷的规定间隔。
     作为使所述印刷单元 30 沿着导轨 17 而向左右往返移动的机构, 例如可使用如下 的构成, 即, 预先将在上主体部 16 的内部向左右延伸而配设的左右搬送用带 (belt)( 未图 示 ) 与托架 31 予以连结, 借由设置于右主体部 15 的左右驱动马达 39( 参照图 1) 来使该左 右搬送用带驱动。托架 31 的后表面侧与导轨 17 嵌合, 该托架 31 沿着导轨 17 自如地向左右往返移 动。另外, 托架 31 成为所述打印头 32、 右紫外线照射装置 33R 以及左紫外线照射装置 33L 的安装基座 (base)。打印头 32 例如由品红色打印头、 黄色打印头、 蓝绿色打印头以及黑色 打印头构成。在各个打印头 32 的下表面, 形成有用以向下方喷出 UV 墨水的多个喷出喷嘴 ( 未图示 )。
     右紫外线照射装置 33R 邻接地搭载于打印头 32 的右侧。 该右紫外线照射装置 33R 在内部搭载有照射出紫外线的例如发光二极管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等的光源, 来自该光源的紫外线向下方照射。左紫外线照射装置 33L 的构成与所述右紫外线照射装置 33R 的构成相同, 该左紫外线照射装置 33L 邻接地搭载于打印头 32 的左侧。可借由从右紫 外线照射装置 33R 以及左紫外线照射装置 33L 照射出的紫外线, 来确实地使从打印头 32 喷 出而附着于印刷媒体的 UV 墨水固化。
     如图 2 所示, 在上主体部 16 的下部, 左右并排地安装有多个夹紧装置 23。在该夹 紧装置 23 的前侧前端部, 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夹送辊 24。 在夹送辊 24 的下方, 向左右延伸的 圆筒状的进给辊 21 配设成相对于压印平板 13 的上表面而突出 ( 参照图 7 以及图 8)。该进 给辊 21 借由例如设置于中央主体部 12 的内部的前后驱动马达 25 来旋转驱动。 夹紧装置 23 可设定至使夹送辊 24 挤压于进给辊 21 的夹紧位置、 与使夹送辊 24 离开进给辊 21 的松开位置。根据该构成, 使印刷媒体夹在夹送辊 24 与进给辊 21 之间, 将 夹紧装置 23 设定至夹紧位置之后, 使进给辊 21 旋转, 借此, 可使印刷媒体向前方或后方进 给规定距离。进给辊 21 的表面上的与夹送辊 24 抵接的部分例如贴附且固定有金属制的网 眼 (mesh) 构件 22。 借由设为此种构成, 可使进给辊 21 与印刷媒体的接触阻力增大, 从而可 不打滑而精度良好地向前后进给。
     另外, 在压印平板 13 中形成有多个抽吸孔 13a, 并且在压印平板 13 的下表面设置 有与所述抽吸孔 13a 连通的减压室 ( 未图示 )。例如当对片状媒体 S 进行印刷时, 将所述减 压室设定为负压, 借此, 可使片状媒体 S 吸附且固定于压印平板 13 的上表面。
     根据所述构成, 当对片状媒体 S 实施印刷时, 在使片状媒体 S 吸附且固定于压印平 板 13 的状态下, 一面使印刷单元 30 向左右移动, 一面喷出 UV 墨水以及照射紫外线, 从而实 施印刷。接着, 将片状媒体 S 对于压印平板 13 的吸附予以解除, 使片状媒体 S 向前方进给 规定距离之后, 再次将片状媒体 S 固定于压印平板 13, 然后喷出 UV 墨水以及照射紫外线。 可借由反复地进行所述动作来对片状媒体 S 实施所需的印刷。
     除了以上所说明的构成之外, 在应用本发明的打印装置 10 中, 特别是为了在对板 状媒体 B 实施印刷时, 精度良好地使板状媒体 B 向前后进给, 在压印平板 13 上设置有多个 搬送辅助构件 40。 一面追加参照图 3 以及图 4, 一面对该搬送辅助构件 40 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图 3 的由两点锁线包围的部分表示搬送辅助构件 40 的分解立体图。根据该分 解立体图可知 : 搬送辅助构件 40 由支撑辊 41、 轴构件 42、 两个垫圈 (washer)43 以及两个压 紧配件 44 构成。支撑辊 41 例如使用金属材料而形成为环状。另外, 也可将例如外周直径 约为 7mm 且内周直径约为 3mm 的轴承 (bearing) 用作支撑辊 41 的轴构件 42 例如是使用金 属材料而形成的轴, 该轴构件 42 向左右插入至所述支撑辊 41 的中心开口部。
     垫圈 43 例如使用金属材料而形成为环状。另外, 轴构件 42 插入至该垫圈 43 的中 心开口部, 两个垫圈 43 分开地位于支撑辊 41 的左右。在轴构件 42 已插入至支撑辊 41 以
     及垫圈 43 的状态下, 支撑辊 41 以及垫圈 43 相对于轴构件 42 而自如地旋转。压紧配件 44 例如使用厚度约为 0.15mm ~ 0.20mm 的 SUS( 不锈钢 ) 而形成为板状。
     所述各构件被组装成图 3 的中段所示的搬送辅助构件 40 之后, 在轴构件 42 朝向 左右的状态下, 收容于压印平板 13 中所形成的收容凹部 13b。接着, 对两个固定螺钉 45 进 行紧固, 借此来将搬送辅助构件 40 固定于压印平板 13。图 4 中表示将搬送辅助构件 40 固 定于压印平板 13 的状态的剖面图。根据该图 4 可知 : 借由压紧配件 44 来将轴构件 42 挤压 且固定于压印平板 13, 支撑辊 41 相对于该已固定的轴构件 42 而自如地旋转。在所述已固 定的状态下, 支撑辊 41 的上端部相对于压印平板 13 的上表面而突出约 0.1mm。
     当使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打印装置 10 来对板状媒体 B 实施印刷时, 为了大致水平 地支撑板状媒体 B, 将后侧支撑台 60 安装于打印装置 10 的后方, 将前侧支撑台 70 安装于打 印装置 10 的前方 ( 参照图 5 以及图 6)。以下, 一面追加参照图 6, 一面对所述后侧支撑台 60 的构成进行说明。再者, 由于前侧支撑台 70 的构成与后侧支撑台 60 的构成相同, 因此, 省略前侧支撑台 70 的说明。
     如图 6 所示, 后侧支撑台 60 为如下的构成, 即, 借由支撑脚 63, 以自如摆动的方式 来对前后并排地配设有多个搬送辊 62 且前后长度约为 1.2m 的搬送轨道 61 进行支撑。以 将该搬送轨道 61 与支撑脚 63 予以连接的方式来安装倾斜调整板 64, 倾斜调整板 64 以自如 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撑脚 63。在该倾斜调整板 64 中形成有长孔 65。根据该构成, 使固定 螺钉 66 插通于长孔 65 且紧固于搬送轨道 61, 借此, 可对倾斜调整板 64 与搬送轨道 61 进行 固定, 并且可任意地对搬送轨道 61 相对于支撑脚 63 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 例如, 如图 5 以及图 6 所示, 可以大致水平的状态来对搬送轨道 61 进行固定, 或如 图 9 所示, 也可使搬送轨道 61 向下方倾斜并折叠。再者, 该后侧支撑台 60 在未被使用时, 以图 9 所示的紧凑地折叠的形态被保管, 因此, 可节省保管场所的空间。
     以下, 一面追加参照图 7 以及图 8, 一面对如下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该情况 是将所述后侧支撑台 60 以及前侧支撑台 70 安装于打印装置 10, 一面使例如左右宽度约为 1m 且前后长度约为 1.6m 的板状媒体 B 向前方进给, 一面实施印刷。图 7 表示开始对板状媒 体 B 实施印刷时的侧视图, 图 8 表示对于板状媒体 B 的印刷结束时的侧视图。
     首先, 对成对地将后侧支撑台 60 以及前侧支撑台 70 安装于打印装置 10 时的安装 方法进行说明。 对于后侧支撑台 60, 对搬送轨道 61 相对于支撑脚 63 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 使得搬送轨道 61 的后端部比前端部高 10mm ~ 20mm 左右 ( 使搬送轨道 61 前倾 )( 参照图 7)。 对于前侧支撑台 70, 也同样地对搬送轨道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 使得搬送轨道的后端部 比前端部高 10mm ~ 20mm 左右 ( 参照图 7)。
     以所述方式进行设定, 借此, 当使板状媒体 B 向前方进给时, 可一面整体上从高位 置向低位置进给, 一面进行印刷。因此, 可使板状媒体 B 流畅地向前方进给, 从而可防止过 大的负载施加于前后驱动马达 25( 进给辊 21)。借此, 进给辊 21 与板状媒体 B 之间不会打 滑, 可按照前后驱动马达 25 的驱动来精度良好地使板状媒体 B 向前方进给。
     将倾斜角度以所述方式经设定的后侧支撑台 60 以及前侧支撑台 70 安装于打印装 置 10 的后方侧以及前方侧。接着, 将板状媒体 B 载置于后侧支撑台 60, 使该板状媒体 B 向 前方进给, 使该板状媒体 B 夹在夹送辊 24 与进给辊 21 之间, 将夹紧装置 23 设定至夹紧位 置。在所述状态下使进给辊 21 旋转, 从而使板状媒体 B 的前端部分位于打印头 32 的下方
     ( 图 7 参照 )。
     然而, 有时例如在将板状媒体 B 切断加工成规定尺寸时产生的 “碎屑” 会残留于板 状媒体 B 的前端部, 或板状媒体 B 的前端部会向下方弯曲。即使在此种情况下, 也可借由支 撑辊 41 从下方来对板状媒体 B 的前端部进行支撑, 使该板状媒体 B 在不与压印平板 13 的 上表面发生接触而浮起的状态下流畅地向前方进给。因此, 板状媒体 B 的前端部与压印平 板 13 的上表面不会发生接触而产生过大的接触阻力。
     在使板状媒体 B 进给至图 7 所示的位置之后, 一面组合地进行使进给辊 21 旋转而 使板状媒体 B 向前方进给的控制、 与使托架 31 向左右移动的控制, 一面从板状媒体 B 的前 端部向后部实施所需的印刷。此时, 如图 8 所示, 板状媒体 B 在从下方被多个支撑辊 41 以 及进给辊 21 支撑的状态下向前方进给, 因此, 不会与压印平板 13 的上表面发生接触。
     另外, 支撑辊 41 相对于向左右受到固定的支撑轴 42 而自如地旋转 ( 沿着板状媒 体 B 的移动方向自如地旋转 ), 因此, 可使板状媒体 B 流畅地向前方进给。因此, 进给辊 21 与板状媒体 B 的抵接部分不会打滑, 可精度良好地使板状媒体 B 以进给辊 21 的旋转量来向 前方进给, 从而可进行确保了位置精度的高品质的印刷。
     在对于图 8 所示的板状媒体 B 的印刷已完成的状态下, 使进给辊 21 旋转而使印刷 已完成的板状媒体 B 向前方送出, 接着将板状媒体 B 从前侧支撑台 70 上卸下。然后, 将尚 未实施印刷的其他板状媒体 B 载置于后侧支撑台 60。使载置于后侧支撑台 60 的板状媒体 B 的前端部夹在夹送辊 24 与进给辊 21 之间, 将夹紧装置 23 设定至夹紧位置。在该状态下 使进给辊 21 旋转, 如图 7 所示, 使板状媒体 B 的前端部分位于打印头 32 的下方而开始印刷。 借由反复地进行所述作业, 可效率良好地对多个板状媒体 B 实施高品质的印刷。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构成, 即, 在压印平板 13 上, 以前后并排的方式 形成有五个收容凹部 13b, 将搬送辅助构件 40 收容于所形成的各个收容凹部 13b, 但并不限 定于该构成。也可像图 2 中施加影线 (hatching) 来表示的收容凹部 13c 那样, 仅形成从压 印平板 13 的例如前端算起的两列, 将搬送辅助构件 40 收容于该收容凹部 13c。 若设为此种 构成, 则可产生所述效果, 并且可使搬送辅助构件 40 的个数以及收容凹部 13c 的加工时间 减少, 从而使制造成本减少。另外, 在所述构成的情况下, 由于在压印平板 13 中的与打印头 32 相向的部分未配设有搬送辅助构件 40, 因此, 可使该部分完全平整。因此, 例如当对柔软 的片状媒体 S 实施印刷时, 可使来自打印头 32 的墨水附着于吸附在压印平板 13 上且完全 平整的部分, 所以可进行高品质的印刷。
     另外,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情况, 即, 如图 7 以及图 8 所示, 倾斜地对后 侧支撑台 60 以及前侧支撑台 70 各自的搬送轨道进行设定, 使得搬送轨道的后端部比前端 部高 10mm ~ 20mm 左右, 但并不限定于该设定方法。例如, 也可以互不相同的倾斜角度来对 后侧支撑台 60 与前侧支撑台 70 的搬送轨道进行设定。
     图 10 中表示以互不相同的倾斜角度来对后侧支撑台 60 与前侧支撑台 70 的搬送 轨道进行设定的情况。该图 10 所示的压印平板 13 仅在从前端算起的两列中配设有搬送辅 助构件 40。图 10 所示的后侧支撑台 60 的搬送轨道 61 的前端部位于后端部的下方, 且前端 部的搬送辊 62 被设定至与进给辊 21 大致相同的高度 ( 阶差 H1 大致为零 )。前侧支撑台 70 的搬送轨道 71 的前端部稍微位于后端部的下方, 且后端部的搬送辊 72 与支撑辊 41 的阶 差为 H2。搬送轨道 61 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比搬送轨道 71 的倾斜角度更大。如图 10 所示, 由于搬送轨道 61 倾斜, 因此, 板状媒体 B 借由自重而流畅地向进给 辊 21 搬送。另外, 由于搬送辊 72 与支撑辊 41 存在 H2 的阶差, 因此, 搬送轨道 71 的后部的 搬送辊 72 不与板状媒体 B 发生接触, 已印刷的板状媒体 B 弯曲之后, 与搬送轨道 71 的中央 附近的搬送辊 72 发生接触。因此, 借由减少与板状媒体 B 发生接触的搬送辊 72 的个数, 可 减小在使板状媒体 B 进给时作用于前后方向的阻力, 即使在使更小的力起作用的情况下, 仍可确实地使所述板状媒体 B 向前后进给。而且, 例如根据板状媒体 B 的自重或材质 ( 表 面的材质 ) 等, 对图 10 所示的阶差 H1、 H2、 搬送轨道 61 与进给辊 21 的前后间隔 D1、 搬送轨 道 71 与压印平板 13 的前后间隔 D2、 以及搬送轨道 61、 71 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 以使板状媒 体 B 流畅地向前方进给。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构成, 即, 对于后侧支撑台 60( 前侧支撑台 70), 使用形成有长孔 65 的倾斜调整板 64 来对搬送轨道 61 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 但并不限定于 该构成。代替使用所述倾斜调整板 64, 借由例如螺钉来将搬送轨道 61 固定于图 6 所示的 框架构件 69。而且, 使与倾斜方向以及倾斜角度相对应的厚度的间隔件 (spacer)( 例如垫 圈 ) 夹在所述框架构件 69 与搬送轨道 61 之间。若设为此种构成, 则由于倾斜角度取决于 间隔件的厚度, 因此, 易于再现倾斜角度。 再者,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 表示并说明了倾斜地使用后侧支撑台 60 以及前侧支撑 台 70 的情况, 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 也可将后侧支撑台 60 以及前侧支撑台 70 调整 至大致水平来使用。在此情况下, 为了不使进给辊 21 与板状媒体 B 之间打滑, 优选使用由 接触阻力大的素材形成的进给辊 21。然而, 为了防止所述打滑, 对进给辊 21 进行更换的作 业需要大量的劳力。因此, 简便的做法是借由使后侧支撑台 60 以及前侧支撑台 70 倾斜来 防止所述打滑。 另外, 对于此种构成而言, 与印刷媒体的材质无关, 可确实地防止打滑, 从而 可精度良好地使印刷媒体向前方进给。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 表示并说明了如下的构成, 即, 多个搬送辅助构件 40 以前后 并排的方式设置于压印平板 13, 但压印平板 13 上的设置搬送辅助构件 40 的位置并无特别 的限定。只要可不使板状媒体 B 与压印平板 13 发生接触而向前后进给, 则可任意地对搬送 辅助构件 40 的个数以及配设位置进行设计。
     另外,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构成, 即, 在搬送辅助构件 40 中, 将支撑辊 41 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轴构件 42, 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也可为如下的构成, 即, 代替支撑辊 41, 以从压印平板 13 的上表面稍微突出的方式而配设多个例如滑动阻力小的构件。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 UV 墨水来进行印刷的构成, 但也可将本发明应用 于除了所述 UV 墨水以外, 使用例如水性墨水、 油性墨水或溶剂墨水 (solvent ink) 等的打 印装置。
    

打印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打印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打印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打印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装置.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41246A43申请公布日20120201CN102341246ACN102341246A21申请号200980157748X22申请日20090313B41J11/02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御牧工程地址日本长野县东御市滋野乙2182372发明人小林久之蒲原隆显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代理人臧建明54发明名称打印装置57摘要打印装置10在使打印头32与支撑于压印平板13的板状媒体B相向的状态下,一面使该打印头32向左右移动,一面喷出墨水,对板状媒体B实施印刷,该打印装置10包括前后驱动马达,在借由成对的进给辊21、夹送辊24来。

2、夹持着板状媒体B的状态下,使进给辊21旋转驱动,使板状媒体B向前方进给而位于压印平板13上;使打印头32向左右移动的左右驱动马达;以及控制器,进行板状媒体B的进给控制、及利用左右驱动马达的打印头32的移动控制,压印平板13在比与打印头32相向的部分更靠前侧处,设置有相对于支撑着板状媒体B的支撑面而突出的搬送辅助构件40。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10831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09/05493920090313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0/103664JA20100916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8页附图。

3、8页CN102341260A1/1页2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彼此正交的搬送方向以及扫描方向上,一面使打印头与媒体支撑单元所支撑的印刷媒体相对向的状态下,使所述印刷媒体相对移动,一面喷出墨水,对所述印刷媒体实施印刷,所述打印装置包括媒体搬送机构,借由夹持辊来夹持着所述印刷媒体,所述夹持辊是相对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配设于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且成对,在所述夹持辊夹持着所述印刷媒体的状态下,使所述夹持辊中的一个夹持辊旋转驱动,使所述印刷媒体向所述搬送方向进给而位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上;打印头移动机构,使所述打印头向所述扫描方向移动;以及印刷控制部,进行利用所述媒体搬送机构的印刷媒体的进给控制、及利用所。

4、述打印头移动机构的所述打印头的移动控制,所述媒体支撑单元在比与所述打印头相向的部分更靠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搬送辅助构件,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是相对于支撑着所述印刷媒体的支撑面而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搬送辅助构件包括支撑轴、及以相对于所述支撑轴呈旋转自如的方式被安装的旋转构件,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是使所述支撑轴朝向所述扫描方向而安装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并且所述旋转构件的上部相对于所述支撑面而向上方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比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所述搬送方向长度更长的长度来沿着所述搬送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印刷媒体作为所述印刷媒体,当一面支撑着所述板。

5、状的印刷媒体且朝向所述搬送方向进给,一面实施印刷时,在相对于所述夹持辊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设置上游侧支撑台,该上游侧支撑台相对于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中的未印刷的部分的所述打印装置而装脱自如,在相对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设置下游侧支撑台,该下游侧支撑台相对于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中的已印刷的部分的所述打印装置而装脱自如,借由所述上游侧支撑台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来对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支撑,并且借由所述夹持辊以及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来对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支撑,从而使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在离开所述支撑面的状态下被进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侧支撑台以。

6、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各自是由支撑着板状的印刷媒体的媒体支撑轨道、及相对于所述媒体支撑轨道而向下方延伸且支撑着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的轨道支撑脚构成,借由对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相对于所述轨道支撑脚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使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位于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的上方或与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呈大致水平,从而能够对所述上游侧支撑台的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与所述夹持辊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上下位置关系进行调整。权利要求书CN102341246ACN102341260A1/8页3打印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装置,借由使墨水INK从。

7、打印头PRINTERHEAD喷出来对印刷媒体实施印刷。更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对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印刷的打印装置。背景技术0002以往,如下的打印装置喷墨打印机已为人所知,该打印装置喷墨打印机组合地进行使片状的印刷媒体以下称为片状媒体相对于压印平板PLATEN而向前后进给的控制、及一面使与压印平板相向的打印头左右地移动一面喷出墨水的控制,借此来对印刷媒体实施印刷。近年来,存在欲使用如上所述的打印装置来对片状媒体及板状的印刷媒体以下称为板状媒体实施印刷的这一要求。为了满足该要求,例如在压印平板的前后分别设置有用以水平地支撑板状媒体的支撑构件的构成已为人所知。根据该构成,可一面水平地支撑板状媒。

8、体,一面使该板状媒体向前后进给,从而可对板状媒体进行印刷。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图3中揭示有如下的构成,即,预先在压印平板10的前后设置第一支撑臂101以及第二支撑臂103来水平地支撑板状的媒体MEDIA20,借由使进给辊15旋转来使板状的媒体20向前后移动。在该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的构成中,借由使进给辊15旋转,一面使板状的媒体20的下表面相对于压印平板10的上表面而滑动,一面使该板状的媒体20向前后移动。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01842号公报0005然而近年来,存在欲对大型例如,左右宽度约为1M且前后长度约为16M的板状媒体实施印刷的这一需求。当使用所述专利文献1的图。

9、3所示的构成来对此种大型的板状媒体实施印刷时,由于板状媒体与压印平板10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压印平板10的上表面与板状媒体的下表面的滑动阻力变大,有时会对进给辊15造成过度的负担。如此,若对进给辊15造成过度的负担,则例如进给辊15与板状媒体的抵接部分容易打滑,难以一面确保位置精度,一面精度良好地使板状媒体向前后进给,从而有可能会使印刷品质下降。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借由精度良好地使板状媒体向前后进给来使印刷品质提高的打印装置。0007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打印装置是如下的装置,该装置彼此正交的搬送方向上,一面使打印头与媒体支撑单元所支撑的印。

10、刷媒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片状媒体S、板状媒体B相对向的状态下,使印刷媒体相对移动,一面喷出墨水,对印刷媒体实施印刷。该打印装置包括媒体搬送机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后驱动马达MOTOR25,借由夹持辊ROLLER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进给辊21、夹送辊PINCHROLLER24来夹持着印刷媒体,所述夹持辊是相对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配设于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且成对,在所述夹持辊夹持着所述印刷媒体的状态下,使所述夹持辊中的一个夹持辊旋转驱动,使所述印刷说明书CN102341246ACN102341260A2/8页4媒体向所述搬送方向进给而位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上;打印头移动机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左右驱动马达3。

11、9,使所述打印头向所述扫描方向移动;以及印刷控制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器CONTROLLER19,进行利用所述媒体搬送机构的印刷媒体的进给控制、及利用所述打印头移动机构的所述打印头的移动控制,所述媒体支撑单元在比与所述打印头相向的部分更靠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搬送辅助构件,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是相对于支撑着印刷媒体的支撑面而突出。0008再者,优选所述搬送辅助构件包括支撑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轴构件42、及以相对于所述支撑轴呈旋转自如的方式被安装的旋转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支撑辊41,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是使所述支撑轴朝向所述扫描方向而安装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并且所述旋转构件的上部相对于所述支撑面。

12、而向上方突出。0009另外,优选以比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所述搬送方向长度更长的长度来沿着所述搬送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印刷媒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板状媒体B作为所述印刷媒体,当一面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且朝向所述搬送方向进给,一面实施印刷时,在相对于所述夹持辊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设置上游侧支撑台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侧支撑台60,该上游侧支撑台相对于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中的未印刷的部分的所述打印装置而装脱自如,在相对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设置下游侧支撑台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侧支撑台70,该下游侧支撑台相对于支撑着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中的已印刷的部分的所述打印装置而装脱自如,借由所述上游。

13、侧支撑台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来对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支撑,并且借由所述夹持辊以及所述搬送辅助构件来对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支撑,从而使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在离开所述支撑面的状态下被进给。0010优选所述上游侧支撑台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各自是由支撑着板状的印刷媒体的媒体支撑轨道RAIL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搬送轨道61、搬送轨道71、与相对于所述媒体支撑轨道而向下方延伸且支撑着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的轨道支撑脚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支撑脚63构成。借由对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相对于所述轨道支撑脚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使所述媒体支撑轨道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位于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的上方或与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呈大致水平,从。

14、而能够对所述上游侧支撑台的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与所述夹持辊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及所述下游侧支撑台的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与所述媒体支撑单元的上下位置关系进行调整。0011发明的效果0012对于本发明的打印装置而言,媒体支撑单元在比与打印头相向的部分更靠搬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相对于支撑面而突出的搬送辅助构件。根据该构成,例如当对具有某种程度的刚性的板状的印刷媒体实施印刷时,可在借由夹持辊以及搬送辅助构件来对该印刷媒体进行支撑的状态下进行搬送,从而可防止印刷媒体与媒体支撑单元直接地发生接触。借此,例如当对大型的沉重的板状的印刷媒体实施印刷时,可使板状的印刷媒体与媒体支撑单元产生的滑动阻力减小,从而。

15、能够以比较小的力来进行搬送。因此,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向搬送方向进给的夹持辊与板状的印刷媒体的抵接部分不会打滑,可一面确保位置精度,一面精度良好地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向搬送方向进给,从而可进行高品质的印刷。0013再者,优选如下的构成,即,搬送辅助构件包括支撑轴、与以相对于该支撑轴而旋转自如的方式来安装的旋转构件,旋转构件的上部相对于媒体支撑单元的支撑面而向上方说明书CN102341246ACN102341260A3/8页5突出。在此种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当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向搬送方向进给时,由于该旋转构件一面进行旋转,一面进行支撑,因此,可使板状的印刷媒体流畅地向搬送方向进给。因此,夹持辊与板状的印刷媒。

16、体的抵接部分不会打滑,可精度良好地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向搬送方向进给。0014另外,优选如下的构成,即,当对比媒体支撑单元的搬送方向长度更长的板状的印刷媒体实施印刷时,设置支撑着板状的印刷媒体的上游侧支撑台与下游侧支撑台。若设为此种构成,则可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大致水平地向媒体支撑单元上进给,并且在媒体支撑单元上,可在借由夹持辊与搬送辅助构件来对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行支撑而使该板状的印刷媒体离开支撑面的状态下,使所述板状的印刷媒体进给。因此,可使板状的印刷媒体与媒体支撑单元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减小,从而能够以小力来搬送板状的印刷媒体。0015优选如下的构成,即,上游侧支撑台以及下游侧支撑台由支撑着板状的。

17、印刷媒体的媒体支撑轨道、与支撑着该媒体支撑轨道的轨道支撑脚构成,且可对媒体支撑轨道相对于轨道支撑脚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对上游侧支撑台以及下游侧支撑台各自的媒体支撑轨道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使得例如搬送方向上游侧稍高,借此,当使板状的印刷媒体向搬送方向进给时,使该板状的印刷媒体整体上从高位置向低位置移动。因此,可不对抗重力而使板状的印刷媒体流畅地向搬送方向进给。附图说明0016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打印装置对片状媒体实施印刷的状态的立体图。0017图2是表示所述打印装置的印刷单元附近的立体图。0018图3是表示所述打印装置的压印平板的立体图。0019图4是表示图3中的IVIV部分的剖面图。0020。

18、图5是从斜前方来对所述打印装置对板状媒体实施印刷的状态进行观察所见的立体图。0021图6是从斜后方来对所述打印装置对板状媒体实施印刷的状态进行观察所见的立体图。0022图7是表示开始对板状媒体进行印刷时的状态的侧视图。0023图8是表示对于板状媒体的印刷结束时的状态的侧视图。0024图9是表示未被使用时保管时的后侧支撑台的侧视图。0025图10是表示改变倾斜角度来支撑板状媒体并实施印刷的状态的侧视图。0026附图标记0027B板状媒体印刷媒体、板状的印刷媒体0028S片状媒体印刷媒体002910打印装置003013压印平板媒体支撑单元003119控制器印刷控制部003221进给辊夹持辊0033。

19、24夹送辊夹持辊003425前后驱动马达媒体搬送机构说明书CN102341246ACN102341260A4/8页6003532打印头003639左右驱动马达打印头移动机构003740搬送辅助构件003841支撑辊旋转构件003942轴构件支撑轴004060后侧支撑台上游侧支撑台004161搬送轨道媒体支撑轨道004263支撑脚轨道支撑脚004370前侧支撑台下游侧支撑台具体实施方式0044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各附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分别定义为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来进行说明。0045一面参照图1图6,一面对应用本发明的打印装置10的构成。

20、进行说明。再者,打印装置10原本为如图1所示的构成,可使用该构成来对片状媒体S实施印刷。另一方面,当对板状媒体实施印刷时,如图5以及图6所示,将后述的后侧支撑台60以及前侧支撑台70安装于所述打印装置10。如此,打印装置10可对片状媒体S以及板状媒体中的任一个媒体进行印刷。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了如下的构成,即,使用被紫外线照射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型的墨水以下称为紫外线ULTRAVIOLET,UV墨水来实施印刷。0046如图1所示,打印装置10包括具有左右的支撑脚11A、11B的支撑脚11、由支撑脚11支撑的中央主体部12、设置于中央主体部12的左侧的左主体部14、设置于中央主体部12的右侧的右主。

21、体部15、以及将左右主体部14、15予以连接并且在中央主体部12的上侧相隔且平行地延伸的上主体部16。在中央主体部12上设置有平板状的压印平板13,该压印平板13露出至中央主体部12的上表面且向左右延伸。在中央主体部12的左端部前表面侧,设置有由操作开关SWITCH类或显示装置类等构成的操作部18。0047在中央主体部12的左端部内置有控制器19。该控制器19将动作信号输出至后述的打印装置10的各构成部,对各构成部进行驱动控制。具体而言,对后述的上下移动机构未图示、前后驱动马达25、打印头32、右紫外线照射装置33R、左紫外线照射装置33L、以及左右驱动马达39等进行驱动控制。在上主体部16的。

22、下部前表面侧,设置有向左右延伸的导轨GUIDERAIL17。印刷单元30以向左右自如移动的方式而安装于该导轨17。0048如图2所示,印刷单元30主要是由托架CARRIAGE31、打印头32、右紫外线照射装置33R以及左紫外线照射装置33L构成。在该印刷单元30中设置有上下移动机构未图示,该上下移动机构根据作为印刷对象的印刷媒体片状媒体S或板状媒体B的厚度,例如使印刷单元30相对于导轨17而上下移动。借由该上下移动机构,无论使用的印刷媒体的厚度如何,均可将打印头32与印刷媒体的间隔设定为适合于印刷的规定间隔。0049作为使所述印刷单元30沿着导轨17而向左右往返移动的机构,例如可使用如下的构成。

23、,即,预先将在上主体部16的内部向左右延伸而配设的左右搬送用带BELT未图示与托架31予以连结,借由设置于右主体部15的左右驱动马达39参照图1来使该左右搬送用带驱动。说明书CN102341246ACN102341260A5/8页70050托架31的后表面侧与导轨17嵌合,该托架31沿着导轨17自如地向左右往返移动。另外,托架31成为所述打印头32、右紫外线照射装置33R以及左紫外线照射装置33L的安装基座BASE。打印头32例如由品红色打印头、黄色打印头、蓝绿色打印头以及黑色打印头构成。在各个打印头32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以向下方喷出UV墨水的多个喷出喷嘴未图示。0051右紫外线照射装置33R。

24、邻接地搭载于打印头32的右侧。该右紫外线照射装置33R在内部搭载有照射出紫外线的例如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等的光源,来自该光源的紫外线向下方照射。左紫外线照射装置33L的构成与所述右紫外线照射装置33R的构成相同,该左紫外线照射装置33L邻接地搭载于打印头32的左侧。可借由从右紫外线照射装置33R以及左紫外线照射装置33L照射出的紫外线,来确实地使从打印头32喷出而附着于印刷媒体的UV墨水固化。0052如图2所示,在上主体部16的下部,左右并排地安装有多个夹紧装置23。在该夹紧装置23的前侧前端部,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夹送辊24。在夹送辊24的下方,向左右延伸的圆筒。

25、状的进给辊21配设成相对于压印平板13的上表面而突出参照图7以及图8。该进给辊21借由例如设置于中央主体部12的内部的前后驱动马达25来旋转驱动。0053夹紧装置23可设定至使夹送辊24挤压于进给辊21的夹紧位置、与使夹送辊24离开进给辊21的松开位置。根据该构成,使印刷媒体夹在夹送辊24与进给辊21之间,将夹紧装置23设定至夹紧位置之后,使进给辊21旋转,借此,可使印刷媒体向前方或后方进给规定距离。进给辊21的表面上的与夹送辊24抵接的部分例如贴附且固定有金属制的网眼MESH构件22。借由设为此种构成,可使进给辊21与印刷媒体的接触阻力增大,从而可不打滑而精度良好地向前后进给。0054另外,。

26、在压印平板13中形成有多个抽吸孔13A,并且在压印平板13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抽吸孔13A连通的减压室未图示。例如当对片状媒体S进行印刷时,将所述减压室设定为负压,借此,可使片状媒体S吸附且固定于压印平板13的上表面。0055根据所述构成,当对片状媒体S实施印刷时,在使片状媒体S吸附且固定于压印平板13的状态下,一面使印刷单元30向左右移动,一面喷出UV墨水以及照射紫外线,从而实施印刷。接着,将片状媒体S对于压印平板13的吸附予以解除,使片状媒体S向前方进给规定距离之后,再次将片状媒体S固定于压印平板13,然后喷出UV墨水以及照射紫外线。可借由反复地进行所述动作来对片状媒体S实施所需的印刷。0。

27、056除了以上所说明的构成之外,在应用本发明的打印装置10中,特别是为了在对板状媒体B实施印刷时,精度良好地使板状媒体B向前后进给,在压印平板13上设置有多个搬送辅助构件40。一面追加参照图3以及图4,一面对该搬送辅助构件40的构成进行说明。0057在图3的由两点锁线包围的部分表示搬送辅助构件40的分解立体图。根据该分解立体图可知搬送辅助构件40由支撑辊41、轴构件42、两个垫圈WASHER43以及两个压紧配件44构成。支撑辊41例如使用金属材料而形成为环状。另外,也可将例如外周直径约为7MM且内周直径约为3MM的轴承BEARING用作支撑辊41的轴构件42例如是使用金属材料而形成的轴,该轴构。

28、件42向左右插入至所述支撑辊41的中心开口部。0058垫圈43例如使用金属材料而形成为环状。另外,轴构件42插入至该垫圈43的中心开口部,两个垫圈43分开地位于支撑辊41的左右。在轴构件42已插入至支撑辊41以说明书CN102341246ACN102341260A6/8页8及垫圈43的状态下,支撑辊41以及垫圈43相对于轴构件42而自如地旋转。压紧配件44例如使用厚度约为015MM020MM的SUS不锈钢而形成为板状。0059所述各构件被组装成图3的中段所示的搬送辅助构件40之后,在轴构件42朝向左右的状态下,收容于压印平板13中所形成的收容凹部13B。接着,对两个固定螺钉45进行紧固,借此来。

29、将搬送辅助构件40固定于压印平板13。图4中表示将搬送辅助构件40固定于压印平板13的状态的剖面图。根据该图4可知借由压紧配件44来将轴构件42挤压且固定于压印平板13,支撑辊41相对于该已固定的轴构件42而自如地旋转。在所述已固定的状态下,支撑辊41的上端部相对于压印平板13的上表面而突出约01MM。0060当使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打印装置10来对板状媒体B实施印刷时,为了大致水平地支撑板状媒体B,将后侧支撑台60安装于打印装置10的后方,将前侧支撑台70安装于打印装置10的前方参照图5以及图6。以下,一面追加参照图6,一面对所述后侧支撑台60的构成进行说明。再者,由于前侧支撑台70的构成与后。

30、侧支撑台60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前侧支撑台70的说明。0061如图6所示,后侧支撑台60为如下的构成,即,借由支撑脚63,以自如摆动的方式来对前后并排地配设有多个搬送辊62且前后长度约为12M的搬送轨道61进行支撑。以将该搬送轨道61与支撑脚63予以连接的方式来安装倾斜调整板64,倾斜调整板64以自如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撑脚63。在该倾斜调整板64中形成有长孔65。根据该构成,使固定螺钉66插通于长孔65且紧固于搬送轨道61,借此,可对倾斜调整板64与搬送轨道61进行固定,并且可任意地对搬送轨道61相对于支撑脚63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0062例如,如图5以及图6所示,可以大致水平的状态来对搬送。

31、轨道61进行固定,或如图9所示,也可使搬送轨道61向下方倾斜并折叠。再者,该后侧支撑台60在未被使用时,以图9所示的紧凑地折叠的形态被保管,因此,可节省保管场所的空间。0063以下,一面追加参照图7以及图8,一面对如下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该情况是将所述后侧支撑台60以及前侧支撑台70安装于打印装置10,一面使例如左右宽度约为1M且前后长度约为16M的板状媒体B向前方进给,一面实施印刷。图7表示开始对板状媒体B实施印刷时的侧视图,图8表示对于板状媒体B的印刷结束时的侧视图。0064首先,对成对地将后侧支撑台60以及前侧支撑台70安装于打印装置10时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对于后侧支撑台60,对搬。

32、送轨道61相对于支撑脚63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使得搬送轨道61的后端部比前端部高10MM20MM左右使搬送轨道61前倾参照图7。对于前侧支撑台70,也同样地对搬送轨道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使得搬送轨道的后端部比前端部高10MM20MM左右参照图7。0065以所述方式进行设定,借此,当使板状媒体B向前方进给时,可一面整体上从高位置向低位置进给,一面进行印刷。因此,可使板状媒体B流畅地向前方进给,从而可防止过大的负载施加于前后驱动马达25进给辊21。借此,进给辊21与板状媒体B之间不会打滑,可按照前后驱动马达25的驱动来精度良好地使板状媒体B向前方进给。0066将倾斜角度以所述方式经设定的后侧支撑台。

33、60以及前侧支撑台70安装于打印装置10的后方侧以及前方侧。接着,将板状媒体B载置于后侧支撑台60,使该板状媒体B向前方进给,使该板状媒体B夹在夹送辊24与进给辊21之间,将夹紧装置23设定至夹紧位置。在所述状态下使进给辊21旋转,从而使板状媒体B的前端部分位于打印头32的下方说明书CN102341246ACN102341260A7/8页9图7参照。0067然而,有时例如在将板状媒体B切断加工成规定尺寸时产生的“碎屑”会残留于板状媒体B的前端部,或板状媒体B的前端部会向下方弯曲。即使在此种情况下,也可借由支撑辊41从下方来对板状媒体B的前端部进行支撑,使该板状媒体B在不与压印平板13的上表面发。

34、生接触而浮起的状态下流畅地向前方进给。因此,板状媒体B的前端部与压印平板13的上表面不会发生接触而产生过大的接触阻力。0068在使板状媒体B进给至图7所示的位置之后,一面组合地进行使进给辊21旋转而使板状媒体B向前方进给的控制、与使托架31向左右移动的控制,一面从板状媒体B的前端部向后部实施所需的印刷。此时,如图8所示,板状媒体B在从下方被多个支撑辊41以及进给辊21支撑的状态下向前方进给,因此,不会与压印平板13的上表面发生接触。0069另外,支撑辊41相对于向左右受到固定的支撑轴42而自如地旋转沿着板状媒体B的移动方向自如地旋转,因此,可使板状媒体B流畅地向前方进给。因此,进给辊21与板状。

35、媒体B的抵接部分不会打滑,可精度良好地使板状媒体B以进给辊21的旋转量来向前方进给,从而可进行确保了位置精度的高品质的印刷。0070在对于图8所示的板状媒体B的印刷已完成的状态下,使进给辊21旋转而使印刷已完成的板状媒体B向前方送出,接着将板状媒体B从前侧支撑台70上卸下。然后,将尚未实施印刷的其他板状媒体B载置于后侧支撑台60。使载置于后侧支撑台60的板状媒体B的前端部夹在夹送辊24与进给辊21之间,将夹紧装置23设定至夹紧位置。在该状态下使进给辊21旋转,如图7所示,使板状媒体B的前端部分位于打印头32的下方而开始印刷。借由反复地进行所述作业,可效率良好地对多个板状媒体B实施高品质的印刷。。

36、007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构成,即,在压印平板13上,以前后并排的方式形成有五个收容凹部13B,将搬送辅助构件40收容于所形成的各个收容凹部13B,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也可像图2中施加影线HATCHING来表示的收容凹部13C那样,仅形成从压印平板13的例如前端算起的两列,将搬送辅助构件40收容于该收容凹部13C。若设为此种构成,则可产生所述效果,并且可使搬送辅助构件40的个数以及收容凹部13C的加工时间减少,从而使制造成本减少。另外,在所述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在压印平板13中的与打印头32相向的部分未配设有搬送辅助构件40,因此,可使该部分完全平整。因此,例如当对柔软的片状媒体S实施。

37、印刷时,可使来自打印头32的墨水附着于吸附在压印平板13上且完全平整的部分,所以可进行高品质的印刷。0072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情况,即,如图7以及图8所示,倾斜地对后侧支撑台60以及前侧支撑台70各自的搬送轨道进行设定,使得搬送轨道的后端部比前端部高10MM20MM左右,但并不限定于该设定方法。例如,也可以互不相同的倾斜角度来对后侧支撑台60与前侧支撑台70的搬送轨道进行设定。0073图10中表示以互不相同的倾斜角度来对后侧支撑台60与前侧支撑台70的搬送轨道进行设定的情况。该图10所示的压印平板13仅在从前端算起的两列中配设有搬送辅助构件40。图10所示的后侧支撑台60的搬送。

38、轨道61的前端部位于后端部的下方,且前端部的搬送辊62被设定至与进给辊21大致相同的高度阶差H1大致为零。前侧支撑台70的搬送轨道71的前端部稍微位于后端部的下方,且后端部的搬送辊72与支撑辊41的阶差为H2。搬送轨道61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比搬送轨道71的倾斜角度更大。说明书CN102341246ACN102341260A8/8页100074如图10所示,由于搬送轨道61倾斜,因此,板状媒体B借由自重而流畅地向进给辊21搬送。另外,由于搬送辊72与支撑辊41存在H2的阶差,因此,搬送轨道71的后部的搬送辊72不与板状媒体B发生接触,已印刷的板状媒体B弯曲之后,与搬送轨道71的中央附近的搬送辊7。

39、2发生接触。因此,借由减少与板状媒体B发生接触的搬送辊72的个数,可减小在使板状媒体B进给时作用于前后方向的阻力,即使在使更小的力起作用的情况下,仍可确实地使所述板状媒体B向前后进给。而且,例如根据板状媒体B的自重或材质表面的材质等,对图10所示的阶差H1、H2、搬送轨道61与进给辊21的前后间隔D1、搬送轨道71与压印平板13的前后间隔D2、以及搬送轨道61、71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以使板状媒体B流畅地向前方进给。007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构成,即,对于后侧支撑台60前侧支撑台70,使用形成有长孔65的倾斜调整板64来对搬送轨道61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代替使用所。

40、述倾斜调整板64,借由例如螺钉来将搬送轨道61固定于图6所示的框架构件69。而且,使与倾斜方向以及倾斜角度相对应的厚度的间隔件SPACER例如垫圈夹在所述框架构件69与搬送轨道61之间。若设为此种构成,则由于倾斜角度取决于间隔件的厚度,因此,易于再现倾斜角度。0076再者,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并说明了倾斜地使用后侧支撑台60以及前侧支撑台70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也可将后侧支撑台60以及前侧支撑台70调整至大致水平来使用。在此情况下,为了不使进给辊21与板状媒体B之间打滑,优选使用由接触阻力大的素材形成的进给辊21。然而,为了防止所述打滑,对进给辊21进行更换的作业需要大量的劳力。

41、。因此,简便的做法是借由使后侧支撑台60以及前侧支撑台70倾斜来防止所述打滑。另外,对于此种构成而言,与印刷媒体的材质无关,可确实地防止打滑,从而可精度良好地使印刷媒体向前方进给。0077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并说明了如下的构成,即,多个搬送辅助构件40以前后并排的方式设置于压印平板13,但压印平板13上的设置搬送辅助构件40的位置并无特别的限定。只要可不使板状媒体B与压印平板13发生接触而向前后进给,则可任意地对搬送辅助构件40的个数以及配设位置进行设计。0078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构成,即,在搬送辅助构件40中,将支撑辊41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轴构件42,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也可。

42、为如下的构成,即,代替支撑辊41,以从压印平板13的上表面稍微突出的方式而配设多个例如滑动阻力小的构件。0079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UV墨水来进行印刷的构成,但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除了所述UV墨水以外,使用例如水性墨水、油性墨水或溶剂墨水SOLVENTINK等的打印装置。说明书CN102341246ACN102341260A1/8页11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41246ACN102341260A2/8页12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41246ACN102341260A3/8页13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41246ACN102341260A4/8页14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41246ACN102341260A5/8页15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41246ACN102341260A6/8页16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2341246ACN102341260A7/8页17图9说明书附图CN102341246ACN102341260A8/8页18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341246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