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篷车顶.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817758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07250.8

申请日:

2010.01.08

公开号:

CN102333663A

公开日:

2012.01.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0J 7/00申请公布日:2012012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J 7/00申请日:20100108|||公开

IPC分类号:

B60J7/00

主分类号:

B60J7/00

申请人:

菲斯科汽车公司

发明人:

马蒂·金纳宁; 奥利·许蒂埃; 韦约·马蒂拉; 尤哈·瓦尔约宁; 马库斯·斯霍尔滕

地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优先权:

2009.01.08 US 61/143,20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代理人:

刘国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敞篷车顶组合件包括前面板部件及后面板部件。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还包括附接到车辆的主枢轴托架。所述主枢轴托架包括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向前定位的臂及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向后定位的臂,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在缩回位置中时,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内表面邻近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外表面。为使所述敞篷车顶缩回,行李舱盖沿第一枢轴绕着向后边缘枢转,同时所述后面板的后边缘绕第三枢轴向上枢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用于车辆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包含 : 前面板部件 ; 后面板部件 ; 主枢轴托架, 其具有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前连杆及枢转地附接到 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后连杆, 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缩回位置中时, 所述 前面板部件的外表面邻近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内表面。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中所述主枢轴托架包括固定地附接到所 述车辆的基础部件。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中所述基础部件包括侧部件, 且所述前 连杆的下部端枢转地固定到所述侧部件的向前端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展开位 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前面板绕第四枢轴枢转, 且所述后连杆的下部端枢转地固定 到所述侧部件的向后端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时 所述后面板绕第三枢轴枢转。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中在所述前面板绕所述第四枢轴铰接运 动之前, 所述后面板的最后边缘绕第三枢轴枢转到预定打开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进一步包含连接连杆, 所述连接连杆具 有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后面板部件的第一端及枢转地连接到行李舱盖的第二端, 以使得当所 述敞篷车顶在缩回位置中时, 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外表面邻近所述行李舱盖的内表面。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中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堆置位置中 时, 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位于所述车辆的后储物区域内。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进一步包含后座部分盖罩, 所述后座部 分盖罩在第五枢轴处枢转地连接到所述主枢轴托架, 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 时, 所述前面板在所述后座部分盖罩上方且在所述后面板下方通过。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进一步包含支撑装置, 所述支撑装置将 所述主枢轴托架互连到所述向前连杆及所述向后连杆以促进所述前面板部件及所述后面 板部件的移动。
9: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中所述支撑装置为液压缸。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进一步包含致动器, 所述致动器用于控 制所述主枢轴托架且从而控制所述前面板部件及后面板部件在展开位置与堆置位置之间 的移动。
11: 一种使车辆的敞篷车顶缩回的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使行李舱盖的前边缘沿第二枢轴向上枢转, 同时使后面板的前边缘绕第三枢轴向上枢 转, 直到所述行李舱盖及后面板达到预定打开角度 ; 使前面板沿弧形路径且绕第四枢轴向后枢转, 以使得所述前面板在所述后面板下面通 过且被堆置于所述车辆的储物舱中 ; 降低所述后面板以将所述后面板堆置于毗邻所述前面板处 ; 及 关闭所述行李舱盖。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使所述前面板枢转的步骤进一步包括使后 座部分盖罩绕第五枢轴向上枢转以使得所述前面板在所述后座部分盖罩上方且在所述后 2 面板下方通过的步骤。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降低所述后面板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在降低 所述后面板之后关闭所述后座部分盖罩的步骤。
14: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方法, 其中经由主枢轴托架互连所述前面板部件与后面板 部件, 所述主枢轴托架具有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前连杆及枢转地附接 到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后连杆, 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缩回位置中时, 所 述前面板部件的外表面邻近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内表面。
15: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主枢轴托架包括固定地附接到所述车辆的 基础部件, 且所述基础部件包括侧部件, 且所述前连杆的下部端枢转地固定到所述侧部件 的向前端, 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时, 所述前面板 以所述第四枢轴枢转, 且所述后连杆的下部端在所述第三枢轴处枢转地固定到所述侧部件 的向后端。
16: 一种可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用于车辆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其包含 : 前面板部件 ; 后面板部件 ; 主枢轴托架, 其具有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向前连杆及在第一端处 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后面板部件且在第二端处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向前连杆的向后连杆, 以使 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缩回位置中时, 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外表面邻近所述后面板部件 的内表面。

说明书


敞篷车顶

    相关申请案交叉参考
     本申请案请求在 2009 年 1 月 8 日提出申请的第 61/143,200 号美国临时申请案的 权益, 所述美国临时申请案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来说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敞篷车顶, 且更特定来说涉及用于敞篷车的 敞篷车顶组合件。 背景技术 具有敞篷车顶的车辆包括可在遮蔽车辆的内部的展开位置与借以暴露车辆的内 部或乘客舱的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车顶部分。在展开位置中, 敞篷车顶的前部部分与挡风 玻璃的邻近顶端部分对准且锁定到所述邻近顶端部分。在缩回位置中, 车顶安置于通常位 于乘客舱后面的储物空间内。在此实例中, 敞篷车顶储物空间在车辆的后备厢内。
     虽然常规敞篷车顶工作良好, 但期望提供一种在折叠时紧凑、 更有效地操作、 较易 于组装且生产起来较不昂贵的敞篷车顶。因此, 此项技术中需要一种车辆操作者可接近且 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快速移动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涉及一种敞篷车顶组合件。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包括前面板部件及 后面板部件。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还包括附接到车辆的主枢轴托架。所述主枢轴托架包括 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向前定位的臂及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后面板部件 的后边缘的向后定位的臂, 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在缩回位置中时, 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内 表面邻近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外表面。为使所述敞篷车顶缩回, 行李舱盖沿第一枢轴绕着向 后边缘枢转, 同时所述后面板的后边缘绕第三枢轴向上枢转。 在预定时间, 所述前面板沿弧 向后枢转且后座部分盖罩绕前边缘向上枢转, 以使得所述前面板在所述后面板下面通过且 堆置于储物舱中, 所述后面板在所述前面板的顶部上关闭, 所述后座部分关闭, 且所述行李 舱盖关闭且被闩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快速移动的敞篷车顶组 合件。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可容易地装纳到车辆的后备厢中。本发 明的又一优点在于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实施起来成本高效。
     将容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优点, 因为在结合附图阅读随后的说明之后可 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 1 是具有敞篷车顶的车辆的透视图。 图 2 是用于图 1 的敞篷车的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图 3 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的标称打开的图 2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
     图 4 是图 2 的敞篷车顶组合件的另一立面侧视图。
     图 5 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 立面侧视图。
     图 6 是图解说明后面板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 面侧视图。
     图 7 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打开且后面板处于循环中部处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 回的图 2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
     图 8 是图解说明前面板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 面侧视图。
     图 9 是图解说明后座部分盖罩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 敞篷车顶组合 件的立面侧视图。
     图 10 是图解说明储存前面板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 立面侧视图。
     图 11 是图解说明储存后面板及行李舱盖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 敞篷车 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
     图 12 是图解说明后座部分盖罩关闭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 敞篷车顶组 合件的立面侧视图。
     图 13 是图 2 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在缩回位置中的立面侧视图。
     图 14 到图 20 是图解说明主枢轴托架的操作的图 2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侧视图。
     图 21 是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用于图 1 的敞篷车的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
     图 22 是图 21 的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透视图。
     图 23 是图 21 的敞篷车顶组合件的主枢轴托架的部分放大图。
     图 24 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的标称打开的图 21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另一立面侧视 图。
     图 25 是图解说明后面板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1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 立面侧视图。
     图 26 是图解说明后面板邻近前面板定位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1 敞篷车 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
     图 27 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1 敞篷车顶组合件 的立面侧视图。
     图 28 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完全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1 敞篷车顶组 合件的立面侧视图。
     图 29 是图解说明前面板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1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 立面侧视图。
     图 30 是图解说明前面板进一步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1 敞篷车顶组 合件的立面侧视图。
     图 31 是图解说明储存前面板及后面板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 21 敞篷车顶 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图 32 是图解说明储存前面板及后面板且行李舱盖关闭的图 21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 立面侧视图。
     图 33 是图解说明储存敞篷车顶组合件且行李舱盖打开以接近车辆的储物区域的 图 21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
     图 34 到图 44 是图解说明主枢轴托架的操作的图 21 敞篷车顶组合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 1, 其图解说明具有敞篷车顶 12 的车辆 10。在此实例中, 车辆 10 是具有两 个门的机动车辆, 但在另一实例中所述车辆具有两个以上门。车辆 10 包括内部空间, 称作 乘客舱。所述乘客舱由可移动敞篷车顶 12 包围, 在展开位置中, 所述可移动敞篷车顶 12 遮 蔽所述乘客舱。车辆 10 还包括储物空间, 称作后备厢或行李舱。可经由行李舱盖 14 接近 所述后备厢或行李舱。
     行李舱盖 14 为枢转地连接到车辆主体 10 以使得行李舱盖 14 可在多个位置中铰 接运动的大体平面面板部件。举例来说, 行李舱盖 14 可绕图 3 中所示的向前边缘 14b 枢转 以便提供对车辆的后备厢的接近, 且行李舱盖 14 可如图 6 中所示绕向后边缘枢转以便将经 折叠车顶堆置于车辆后备厢内。在此实例中, 行李舱盖 14 固定到行李舱盖框架 16。行李舱 盖框架 16 牢固地支撑于车辆后备厢内, 且 ( 例如 ) 通过扣件或类似物固定到车辆主体。行 李舱盖框架 16 还可包括用于在打开位置中支撑行李舱盖 14 的支撑部件 18, 例如气动杆或 类似物。行李舱盖框架 16 还包括用于控制行李舱盖 14 绕第一枢轴点 22 或第二枢轴点 24 的铰接运动的行李舱盖铰链部件 20。在此实例中, 行李舱盖铰链 20 是 4 杆铰链, 且 4 杆铰 链 20 绕第一或第二枢轴点 22、 24 的枢轴移动以待描述的方式控制行李舱盖 14 向前或向后 的铰接移动。 敞篷车顶 12 可由硬材料或软材料或其组合制作。 在此实例中, 敞篷车顶 12 为硬车 顶。敞篷车顶 12 包括前面板 26 及后面板 28。每一面板 26、 28 为刚性、 大体平面部件。当 敞篷车顶 12 在展开位置中时, 前面板 26 的最前边缘 26d 使用闩锁 ( 例如, 镦锻闩锁 ( 未显 示 ) 或类似物 ) 连接到挡风玻璃。每一面板 26、 28 分别包括内表面 26b、 28b 及外表面 26a、 28a。当敞篷车顶 12 在用以牢固地互连面板 26、 28 的展开位置中时, 前与后面板部件 26、 28( 前面板的后边缘 26c 及后面板的前边缘 28d) 可经由面板到面板闩锁锁定在一起。 当敞 篷车顶 12 以待描述的方式缩回时, 前面板 26 及后面板 28 叠并或折叠。在敞篷车顶 12 展 开的情况下, 后区段 28 的向前边缘邻近前区段 26 的向后边缘, 且后区段 28 的向后边缘邻 近车辆主体。
     敞篷车顶 12 经由主枢轴托架 30 连接到车辆主体。 主枢轴托架 30 使用连接器 ( 例 如, 螺栓或类似物 ) 固定地附接到车辆主体。主枢轴托架 30 包括多个经互连的对称枢轴连 杆 31。主枢轴托架 30 的移动致使前面板 26 及后面板 28 以待描述的方式铰接运动, 使得当 车顶 12 缩回且堆置于储物区域 15( 例如, 车辆后备厢等 ) 内时, 前面板的外表面 26a 及后 面板的内表面 28b 彼此邻近。主枢轴托架 30 的移动由致动器在展开位置与堆置位置之间 控制。
     主枢轴托架 30 包括固定到车辆 12 的基础部件 32。基础部件 32 可为具有对称侧 部件 33 的框架。前连杆 34 的下部端枢轴固定到侧部件的向前端, 使得前面板 26 绕第四枢
     轴 40 枢转。前连杆 34 为细长部件。前面板 26 的后边缘枢转地附接到前连杆 34 的上部端。 主枢轴托架 30 还包括后连杆 36, 后连杆 36 具有枢轴固定到侧部件 33 的向后端 33a 的下部 端 36a 及枢轴固定到后面板 28 的后边缘 28c 的上部端 36b。后面板绕第三枢轴 38 枢转。
     敞篷车顶组合件 12 可包括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向下堆叠式接纳器 ( 未显示 ) 及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闩锁组合件 ( 未显示 ) 以用于在车顶缩回时将缩回的硬车顶组件 支撑及 / 或保持于储物区域中。在堆置位置中, 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接纳并支撑面板 26、 28。 在一实例中, 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提供于后备厢储物区域 15 的前部部分中。
     敞篷车顶组合件 12 由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控制系统 ( 例如, 电子、 人工等 )( 未 显示 ) 控制, 所述控制系统操作地控制用于打开或堆置敞篷车顶 12 及用于关闭或展开敞篷 车顶 12 的特定操作序列。序列中的各个步骤可同时发生。打开序列如下。用户操作在此 项技术中为常规的开关 ( 未显示 ), 所述开关在预定时间打开闩锁, 例如镦锻闩锁、 面板闩 锁及行李舱盖闩锁。 所述开关可位于方便的任何适当位置, 例如前控制台、 仪表板或类似位 置。行李舱盖 14 及行李舱盖框架 16 经由连接连杆绕行李舱盖的最后边缘 14a 沿第一枢轴 22 向上枢转, 以打开后备厢 15, 如图 5 及图 6 中所示。同时, 后面板的最后边缘 28c 由于后 连杆 36 的枢轴移动而绕第三枢轴 38 枢转。可利用辅助或支撑装置 18( 例如, 液压缸 ) 来 枢轴移动后面板 28。连接连杆 42 具有连接到后面板 28 的一端 42a 及连接到行李舱盖 14 的另一端 42b 以用于协调的移动。当行李舱盖 12、 行李舱盖框架 16 及后面板 28 达到预定 打开位置时, 如图 7 的 44 处所示, 起始前面板 26 绕第四枢轴 40 的铰接运动。前面板 26 的 最后边缘 26c 枢轴固定到前连杆 34, 前连杆 34 具有枢轴固定到侧部件 33 的向前端 33b 的 下部端 34a 及枢轴固定到前面板 26 的后边缘 26c 的上部端 34b。辅助或支撑装置 18( 例 如, 液压缸 ) 可互连主枢轴托架 30 与主前连杆 34, 以辅助前面板 26 的移动, 如图 8 中所示。 随着前面板 26 枢转, 还可致动后座部分盖罩 46, 如图 9 中所示。后座部分盖罩 46 绕显示 于 48 处的第五枢轴旋转。铰链 ( 例如, 显示于 50 处的鹅颈铰链 ) 使得前面板 26 能够在后 座部分盖罩 46 上方且在后面板 28 下方通过以堆置于储物舱或后备厢中, 如图 10 中 52 处 所示。一旦前面板 26 到达其循环的结束, 后座部分盖罩 46 上的防护盖 47 便沿向外方向旋 转。举例来说, 例如电机 ( 即, 电 ) 及缆线 ( 即, 牵引缆线 ) 等致动器 ( 未显示 ) 控制后座 部分盖罩 46 的操作。后面板 28 的自由端则绕第三枢轴 38 向下枢转以完成关闭循环, 如图 11 中 54 处所示。辅助或支撑机构或液压缸可实行此移动。后面板或前面板 28、 26( 例如 ) 使用下拉连杆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托架 ( 未显示 ) 固持在合适位置。后座部分盖罩 46 降低 回到其标称位置, 如图 12 中 56 处所示。行李舱盖 14 关闭且使用闩锁 ( 未显示 ) 闩锁, 如 图 13 中 58 处所示。颠倒所描述的程序以便升高车顶。
     敞篷车顶组合件 12 可包括其它特征, 例如用于操作车顶 12 的开关 ( 未显示 )。所 述开关可远程定位, 例如在钥匙扣上或整体地位于车辆 10 上。在使车顶循环之前, 控制件 可将命令发送到窗户控制器以降低侧窗。可提供指示车顶 12 的移动的警告鸣响。类似地, 可仅在预定车辆条件下允许升高或降低车顶 12, 例如当车辆 10 经停放时。 所述系统可包括 感测各种条件 ( 例如, 闩锁啮合、 面板位置或类似物 ) 的若干个传感器, 例如限制开关。所 述系统可包括确定行李是否占据后备厢及确定车顶 12 是否可循环的传感器。所述系统可 包括用于确定致动器是否超过给定负荷的超负荷传感器。另外, 所述系统可在于预定超时 周期内未感测到预期条件的情况下终止操作。现在大体参照图 21 到图 23, 显示根据替代实施例的敞篷车顶组合件 212, 其中相 同特征具有增加两百的参考编号。行李舱盖 214 为枢转地连接到车辆主体 10 以使得行李 舱盖 214 可在多个位置中铰接运动的大体平面面板部件。举例来说, 行李舱盖 214 可绕向 前边缘 214b 枢转以便提供对车辆 215 的后备厢的接近, 且行李舱盖 214 可绕向后边缘 214a 枢转以便将折叠的车顶堆置于车辆后备厢 215 内。行李舱盖 214 可固定到行李舱盖框架 ( 未显示 )。行李舱盖框架可牢固地支撑于车辆后备厢 215 内, 且 ( 例如 ) 通过扣件或类似 物固定到车辆 210 主体。行李舱盖框架还可包括用于在打开位置中支撑行李舱盖 214 的支 撑部件, 例如气动杆或类似物。行李舱盖框架还可包括用于控制行李舱盖 214 绕第一枢轴 点 222 或第二枢轴点 224 的铰接运动的行李舱盖铰链部件。
     敞篷车顶 212 可由硬材料或软材料或其组合制作。在此实例中, 敞篷车顶 212 为 硬车顶。敞篷车顶 212 包括前面板 226 及后面板 228。每一面板 226、 228 为刚性、 大体平 面部件。当敞篷车顶 212 在展开位置中时, 前面板 226 的最前边缘 226d 使用在此项技术中 为常规的闩锁 ( 未显示 )( 例如, 镦锻闩锁或类似物 ) 连接到挡风玻璃。每一面板 226、 228 分别包括内表面 226b、 228b 及外表面 226a、 228a。当敞篷车顶 212 在用以牢固地互连面板 226、 228 的展开位置中时, 前与后面板部件 226、 228( 前面板的后边缘 226c 及后面板的前边 缘 228d) 可经由面板到面板闩锁锁定在一起。当敞篷车顶 212 以待描述的方式缩回时, 前 面板 226 及后面板 228 叠并或折叠。在敞篷车顶 212 展开的情况下, 后区段 228 的向前边 缘邻近前区段 226 的向后边缘 226c, 且后区段 228 的向后边缘 228c 邻近车辆主体。 敞篷车顶 212 经由主枢轴托架 230 连接到车辆主体。主枢轴托架 230 使用连接器 ( 例如, 螺栓或类似物 ) 固定地附接到车辆主体。 主枢轴托架 230 包括多个经互连的对称枢 轴连杆 231。主枢轴托架 230 的移动致使前面板 226 及后面板 228 以待描述的方式铰接运 动, 使得当车顶 212 缩回且堆置于储物区域 215 内时, 前面板的外表面 226a 及后面板的内 表面 228b 彼此邻近。主枢轴托架 230 的移动由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致动器 ( 未显示 ) 在展开位置与堆置位置之间控制。
     主枢轴托架 230 包括固定到车辆 212 的基础部件 232。基础部件 232 可为具有对 称侧部件 233 的框架。前连杆 234 的下部端 234a 枢轴固定到侧部件 233 的向前端 233a, 使 得前面板 226 绕第四枢轴 240 枢转。前连杆 234 为细长部件。前面板 226 的后边缘 226c 枢转地附接到前连杆 234 的上部端 234b。主枢轴托架 230 还包括后连杆 236, 后连杆 236 具有枢轴固定到前连杆 234 的上部端 234b 的下部端 236a 及枢轴固定到后面板 228 的后边 缘 228c( 或前边缘 228d, 或中间区段 228e, 或后面板的另一部分 ) 的上部端 236b。后面板 228 绕第三枢轴 238 枢转。
     敞篷车顶组合件 212 可包括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向下堆叠式接纳器 ( 未显示 ) 及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闩锁组合件 ( 未显示 ) 以用于在车顶 212 缩回时将缩回的硬车顶 组件支撑及 / 或保持于储物区域 215 中。在堆置位置中, 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接纳并支撑面 板 226、 228。在一实例中, 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提供于后备厢储物区域 215 的前部部分中。
     现在参照图 24 到图 33, 其显示用于打开敞篷车顶组合件 212 的步骤。 敞篷车顶组 合件 212 由控制系统 ( 未显示 ) 控制, 所述控制系统操作地控制用于打开或堆置敞篷车顶 212 及用于关闭或展开敞篷车顶 212 的特定操作序列。序列中的各个步骤可同时发生。打 开序列如下。 用户操作开关 ( 未显示 ), 所述开关在预定时间打开闩锁, 例如镦锻闩锁、 面板
     闩锁及行李舱盖闩锁。后面板 228 经由后连杆 236 绕第三枢轴 238 向上枢转, 直到后面板 228 的内表面 228b 邻近前面板 226 的外表面 226a, 如图 25 及图 26 中所示。行李舱盖 214 沿第一枢轴 222 绕最后边缘向上枢转, 如图 27 及图 28 中所示。同时, 前面板 226 由于前连 杆 234 的枢轴移动而同时绕第三枢轴 ( 浮动枢轴点 )238 及第四枢轴 240 枢转, 如图 29 及 图 30 中所示。可利用辅助或支撑装置 218( 例如, 液压缸 ) 来使前面板 226 枢轴移动。前 面板 226 的最后边缘枢轴固定到前连杆 234。辅助或支撑装置 218( 例如, 液压缸 ) 可互连 主枢轴托架 230 与主前连杆 234, 以辅助前面板 226 的移动, 如图 29 到图 30 中所示。前面 板 226( 及后面板 228) 继续向下枢转, 直到其堆置于储物舱或后备厢 215 中, 如图 31 中 252 处所示。辅助或支撑机构或液压缸可实行此移动。后面板或前面板 228、 226( 例如 ) 使用 下拉连杆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托架 ( 未显示 ) 固持在合适位置。一旦前面板 226( 及后面板 228) 到达其循环的结束, 行李舱盖 214 便关闭且被闩锁, 如图 32 中 258 处所示。行李舱盖 还可包括后座部分盖罩 246。颠倒所描述的程序以便升高车顶 212。
     敞篷车顶组合件 212 可包括其它特征, 例如用于操作车顶 212 的开关 ( 未显示 )。 所述开关可远程定位, 例如在钥匙扣上或整体地位于车辆 210 上。在使车顶循环之前, 控制 件可将命令发送到窗户控制器以降低侧窗。可提供指示车顶 212 的移动的警告鸣响。类似 地, 可仅在预定车辆条件下允许升高或降低车顶 212, 例如当车辆 210 经停放时。所述系统 可包括感测各种条件 ( 例如, 闩锁啮合、 面板位置或类似物 ) 的若干个传感器, 例如限制开 关。所述系统可包括确定行李是否占据后备厢及确定车顶 212 是否可循环的传感器。所述 系统可包括用于确定致动器是否超过给定负荷的超负荷传感器。另外, 所述系统可在于预 定超时周期内未感测到预期条件的情况下终止操作。
     现在参照图 34 到图 44, 其显示主枢轴托架 230。主枢轴托架 230 包括减小敞篷车 顶组合件 212 的装纳空间的浮动枢轴点 ( 第三枢轴 )238, 如图 38 及图 39 中所示。在操作 中, 浮动枢轴点 238 在敞篷车顶 212 的缩回期间且特定来说在前面板 226 经由前连杆 234 的铰接运动期间从第一位置 ( 向上位置 )238a 移动 ( 旋转、 枢转等 ) 到第二位置 ( 向下位 置 )238b, 如图 38 及图 39 中所示。前连杆及后连杆 234、 236 提供占据相对少量空间的紧 凑设计, 特定来说当车顶 212 在向下位置中时, 如图 39 中所示。主枢轴托架 230 经设计而 具有铰链及液压缸以促进车顶 212 的打开及关闭且提供车辆 210 的储物 / 后备厢区域 215 的较容易装载, 如图 40 到图 44 中所示。举例来说, 可通过按压致动器 ( 未显示 ) 来将货物 ( 例如, 行李等 ) 从后备厢 / 储物区域 215 内移除或将其置于后备厢 / 储物区域 215 内, 所 述致动器激活机构以使前面板及后面板 226、 228 绕其向前边缘 226d、 228d 向上倾斜, 以便 可在不需要使车顶 212 完全循环到其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从后备厢 215 内移除货物或将货物 置于后备厢 215 内, 如图 44 中所示。
     根据以上教示可对本发明做出许多修改及变化。因此, 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 内, 可以不同于所具体描述的方式实践本发明。

敞篷车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敞篷车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敞篷车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敞篷车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敞篷车顶.pdf(5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33663A43申请公布日20120125CN102333663ACN102333663A21申请号201080007250822申请日2010010861/143,20020090108USB60J7/0020060171申请人菲斯科汽车公司地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72发明人马蒂金纳宁奥利许蒂埃韦约马蒂拉尤哈瓦尔约宁马库斯斯霍尔滕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87代理人刘国伟54发明名称敞篷车顶57摘要敞篷车顶组合件包括前面板部件及后面板部件。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还包括附接到车辆的主枢轴托架。所述主枢轴托架包括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向。

2、前定位的臂及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向后定位的臂,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在缩回位置中时,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内表面邻近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外表面。为使所述敞篷车顶缩回,行李舱盖沿第一枢轴绕着向后边缘枢转,同时所述后面板的后边缘绕第三枢轴向上枢转。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10809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US2010/02050220100108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0/081002EN20100715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6页附图44页CN102333677A1/2页21一种可在展开位置与。

3、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用于车辆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其包含前面板部件;后面板部件;主枢轴托架,其具有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前连杆及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后连杆,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缩回位置中时,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外表面邻近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内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其中所述主枢轴托架包括固定地附接到所述车辆的基础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其中所述基础部件包括侧部件,且所述前连杆的下部端枢转地固定到所述侧部件的向前端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前面板绕第四枢轴枢转,且所述后连杆的下部端枢转地固定到所述侧。

4、部件的向后端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后面板绕第三枢轴枢转。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其中在所述前面板绕所述第四枢轴铰接运动之前,所述后面板的最后边缘绕第三枢轴枢转到预定打开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其进一步包含连接连杆,所述连接连杆具有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后面板部件的第一端及枢转地连接到行李舱盖的第二端,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在缩回位置中时,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外表面邻近所述行李舱盖的内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其中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堆置位置中时,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位于所述车辆的后储物区域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

5、篷车顶组合件,其进一步包含后座部分盖罩,所述后座部分盖罩在第五枢轴处枢转地连接到所述主枢轴托架,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时,所述前面板在所述后座部分盖罩上方且在所述后面板下方通过。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其进一步包含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将所述主枢轴托架互连到所述向前连杆及所述向后连杆以促进所述前面板部件及所述后面板部件的移动。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其中所述支撑装置为液压缸。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其进一步包含致动器,所述致动器用于控制所述主枢轴托架且从而控制所述前面板部件及后面板部件在展开位置与堆置位置之间的移动。11一种使车辆的敞篷车顶。

6、缩回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行李舱盖的前边缘沿第二枢轴向上枢转,同时使后面板的前边缘绕第三枢轴向上枢转,直到所述行李舱盖及后面板达到预定打开角度;使前面板沿弧形路径且绕第四枢轴向后枢转,以使得所述前面板在所述后面板下面通过且被堆置于所述车辆的储物舱中;降低所述后面板以将所述后面板堆置于毗邻所述前面板处;及关闭所述行李舱盖。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使所述前面板枢转的步骤进一步包括使后座部分盖罩绕第五枢轴向上枢转以使得所述前面板在所述后座部分盖罩上方且在所述后权利要求书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2页3面板下方通过的步骤。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

7、,其中所述降低所述后面板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在降低所述后面板之后关闭所述后座部分盖罩的步骤。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经由主枢轴托架互连所述前面板部件与后面板部件,所述主枢轴托架具有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前连杆及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后连杆,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缩回位置中时,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外表面邻近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内表面。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主枢轴托架包括固定地附接到所述车辆的基础部件,且所述基础部件包括侧部件,且所述前连杆的下部端枢转地固定到所述侧部件的向前端,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前面板。

8、以所述第四枢轴枢转,且所述后连杆的下部端在所述第三枢轴处枢转地固定到所述侧部件的向后端。16一种可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用于车辆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其包含前面板部件;后面板部件;主枢轴托架,其具有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向前连杆及在第一端处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后面板部件且在第二端处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向前连杆的向后连杆,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在缩回位置中时,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外表面邻近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内表面。权利要求书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6页4敞篷车顶0001相关申请案交叉参考0002本申请案请求在2009年1月8日提出申请的第61/143,200号。

9、美国临时申请案的权益,所述美国临时申请案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技术领域0003本发明一般来说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敞篷车顶,且更特定来说涉及用于敞篷车的敞篷车顶组合件。背景技术0004具有敞篷车顶的车辆包括可在遮蔽车辆的内部的展开位置与借以暴露车辆的内部或乘客舱的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车顶部分。在展开位置中,敞篷车顶的前部部分与挡风玻璃的邻近顶端部分对准且锁定到所述邻近顶端部分。在缩回位置中,车顶安置于通常位于乘客舱后面的储物空间内。在此实例中,敞篷车顶储物空间在车辆的后备厢内。0005虽然常规敞篷车顶工作良好,但期望提供一种在折叠时紧凑、更有效地操作、较易于组装且生产起来较不昂贵的敞篷车顶。因此,此。

10、项技术中需要一种车辆操作者可接近且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快速移动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发明内容0006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敞篷车顶组合件。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包括前面板部件及后面板部件。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还包括附接到车辆的主枢轴托架。所述主枢轴托架包括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向前定位的臂及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后边缘的向后定位的臂,以使得当所述敞篷车顶在缩回位置中时,所述前面板部件的内表面邻近所述后面板部件的外表面。为使所述敞篷车顶缩回,行李舱盖沿第一枢轴绕着向后边缘枢转,同时所述后面板的后边缘绕第三枢轴向上枢转。在预定时间,所述前面板沿弧向后枢转且后座部分盖罩绕前边缘向上枢转,。

11、以使得所述前面板在所述后面板下面通过且堆置于储物舱中,所述后面板在所述前面板的顶部上关闭,所述后座部分关闭,且所述行李舱盖关闭且被闩锁。0007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快速移动的敞篷车顶组合件。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可容易地装纳到车辆的后备厢中。本发明的又一优点在于所述敞篷车顶组合件实施起来成本高效。0008将容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优点,因为在结合附图阅读随后的说明之后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优点。附图说明0009图1是具有敞篷车顶的车辆的透视图。0010图2是用于图1的敞篷车的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说明书CN102333663ACN1。

12、02333677A2/6页50011图3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的标称打开的图2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12图4是图2的敞篷车顶组合件的另一立面侧视图。0013图5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14图6是图解说明后面板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15图7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打开且后面板处于循环中部处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16图8是图解说明前面板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17图9是图解说明后座部分盖罩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敞。

13、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18图10是图解说明储存前面板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19图11是图解说明储存后面板及行李舱盖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20图12是图解说明后座部分盖罩关闭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21图13是图2的敞篷车顶组合件在缩回位置中的立面侧视图。0022图14到图20是图解说明主枢轴托架的操作的图2敞篷车顶组合件的侧视图。0023图21是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用于图1的敞篷车的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24图22是图21的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透视图。0025图23是。

14、图21的敞篷车顶组合件的主枢轴托架的部分放大图。0026图24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的标称打开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另一立面侧视图。0027图25是图解说明后面板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28图26是图解说明后面板邻近前面板定位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29图27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30图28是图解说明行李舱盖完全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31图29是图解说明前面板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

15、侧视图。0032图30是图解说明前面板进一步打开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33图31是图解说明储存前面板及后面板以使敞篷车顶组合件缩回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说明书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6页60034图32是图解说明储存前面板及后面板且行李舱盖关闭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35图33是图解说明储存敞篷车顶组合件且行李舱盖打开以接近车辆的储物区域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立面侧视图。0036图34到图44是图解说明主枢轴托架的操作的图21敞篷车顶组合件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37参照图1,其图解说明具有敞。

16、篷车顶12的车辆10。在此实例中,车辆10是具有两个门的机动车辆,但在另一实例中所述车辆具有两个以上门。车辆10包括内部空间,称作乘客舱。所述乘客舱由可移动敞篷车顶12包围,在展开位置中,所述可移动敞篷车顶12遮蔽所述乘客舱。车辆10还包括储物空间,称作后备厢或行李舱。可经由行李舱盖14接近所述后备厢或行李舱。0038行李舱盖14为枢转地连接到车辆主体10以使得行李舱盖14可在多个位置中铰接运动的大体平面面板部件。举例来说,行李舱盖14可绕图3中所示的向前边缘14B枢转以便提供对车辆的后备厢的接近,且行李舱盖14可如图6中所示绕向后边缘枢转以便将经折叠车顶堆置于车辆后备厢内。在此实例中,行李舱。

17、盖14固定到行李舱盖框架16。行李舱盖框架16牢固地支撑于车辆后备厢内,且例如通过扣件或类似物固定到车辆主体。行李舱盖框架16还可包括用于在打开位置中支撑行李舱盖14的支撑部件18,例如气动杆或类似物。行李舱盖框架16还包括用于控制行李舱盖14绕第一枢轴点22或第二枢轴点24的铰接运动的行李舱盖铰链部件20。在此实例中,行李舱盖铰链20是4杆铰链,且4杆铰链20绕第一或第二枢轴点22、24的枢轴移动以待描述的方式控制行李舱盖14向前或向后的铰接移动。0039敞篷车顶12可由硬材料或软材料或其组合制作。在此实例中,敞篷车顶12为硬车顶。敞篷车顶12包括前面板26及后面板28。每一面板26、28为。

18、刚性、大体平面部件。当敞篷车顶12在展开位置中时,前面板26的最前边缘26D使用闩锁例如,镦锻闩锁未显示或类似物连接到挡风玻璃。每一面板26、28分别包括内表面26B、28B及外表面26A、28A。当敞篷车顶12在用以牢固地互连面板26、28的展开位置中时,前与后面板部件26、28前面板的后边缘26C及后面板的前边缘28D可经由面板到面板闩锁锁定在一起。当敞篷车顶12以待描述的方式缩回时,前面板26及后面板28叠并或折叠。在敞篷车顶12展开的情况下,后区段28的向前边缘邻近前区段26的向后边缘,且后区段28的向后边缘邻近车辆主体。0040敞篷车顶12经由主枢轴托架30连接到车辆主体。主枢轴托架。

19、30使用连接器例如,螺栓或类似物固定地附接到车辆主体。主枢轴托架30包括多个经互连的对称枢轴连杆31。主枢轴托架30的移动致使前面板26及后面板28以待描述的方式铰接运动,使得当车顶12缩回且堆置于储物区域15例如,车辆后备厢等内时,前面板的外表面26A及后面板的内表面28B彼此邻近。主枢轴托架30的移动由致动器在展开位置与堆置位置之间控制。0041主枢轴托架30包括固定到车辆12的基础部件32。基础部件32可为具有对称侧部件33的框架。前连杆34的下部端枢轴固定到侧部件的向前端,使得前面板26绕第四枢说明书CN102333663ACN102333677A4/6页7轴40枢转。前连杆34为细长。

20、部件。前面板26的后边缘枢转地附接到前连杆34的上部端。主枢轴托架30还包括后连杆36,后连杆36具有枢轴固定到侧部件33的向后端33A的下部端36A及枢轴固定到后面板28的后边缘28C的上部端36B。后面板绕第三枢轴38枢转。0042敞篷车顶组合件12可包括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未显示及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闩锁组合件未显示以用于在车顶缩回时将缩回的硬车顶组件支撑及/或保持于储物区域中。在堆置位置中,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接纳并支撑面板26、28。在一实例中,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提供于后备厢储物区域15的前部部分中。0043敞篷车顶组合件12由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控制系统例如,电子、人工等。

21、未显示控制,所述控制系统操作地控制用于打开或堆置敞篷车顶12及用于关闭或展开敞篷车顶12的特定操作序列。序列中的各个步骤可同时发生。打开序列如下。用户操作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开关未显示,所述开关在预定时间打开闩锁,例如镦锻闩锁、面板闩锁及行李舱盖闩锁。所述开关可位于方便的任何适当位置,例如前控制台、仪表板或类似位置。行李舱盖14及行李舱盖框架16经由连接连杆绕行李舱盖的最后边缘14A沿第一枢轴22向上枢转,以打开后备厢15,如图5及图6中所示。同时,后面板的最后边缘28C由于后连杆36的枢轴移动而绕第三枢轴38枢转。可利用辅助或支撑装置18例如,液压缸来枢轴移动后面板28。连接连杆42具有连接。

22、到后面板28的一端42A及连接到行李舱盖14的另一端42B以用于协调的移动。当行李舱盖12、行李舱盖框架16及后面板28达到预定打开位置时,如图7的44处所示,起始前面板26绕第四枢轴40的铰接运动。前面板26的最后边缘26C枢轴固定到前连杆34,前连杆34具有枢轴固定到侧部件33的向前端33B的下部端34A及枢轴固定到前面板26的后边缘26C的上部端34B。辅助或支撑装置18例如,液压缸可互连主枢轴托架30与主前连杆34,以辅助前面板26的移动,如图8中所示。随着前面板26枢转,还可致动后座部分盖罩46,如图9中所示。后座部分盖罩46绕显示于48处的第五枢轴旋转。铰链例如,显示于50处的鹅颈。

23、铰链使得前面板26能够在后座部分盖罩46上方且在后面板28下方通过以堆置于储物舱或后备厢中,如图10中52处所示。一旦前面板26到达其循环的结束,后座部分盖罩46上的防护盖47便沿向外方向旋转。举例来说,例如电机即,电及缆线即,牵引缆线等致动器未显示控制后座部分盖罩46的操作。后面板28的自由端则绕第三枢轴38向下枢转以完成关闭循环,如图11中54处所示。辅助或支撑机构或液压缸可实行此移动。后面板或前面板28、26例如使用下拉连杆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托架未显示固持在合适位置。后座部分盖罩46降低回到其标称位置,如图12中56处所示。行李舱盖14关闭且使用闩锁未显示闩锁,如图13中58处所示。颠倒所。

24、描述的程序以便升高车顶。0044敞篷车顶组合件12可包括其它特征,例如用于操作车顶12的开关未显示。所述开关可远程定位,例如在钥匙扣上或整体地位于车辆10上。在使车顶循环之前,控制件可将命令发送到窗户控制器以降低侧窗。可提供指示车顶12的移动的警告鸣响。类似地,可仅在预定车辆条件下允许升高或降低车顶12,例如当车辆10经停放时。所述系统可包括感测各种条件例如,闩锁啮合、面板位置或类似物的若干个传感器,例如限制开关。所述系统可包括确定行李是否占据后备厢及确定车顶12是否可循环的传感器。所述系统可包括用于确定致动器是否超过给定负荷的超负荷传感器。另外,所述系统可在于预定超时周期内未感测到预期条件的。

25、情况下终止操作。说明书CN102333663ACN102333677A5/6页80045现在大体参照图21到图23,显示根据替代实施例的敞篷车顶组合件212,其中相同特征具有增加两百的参考编号。行李舱盖214为枢转地连接到车辆主体10以使得行李舱盖214可在多个位置中铰接运动的大体平面面板部件。举例来说,行李舱盖214可绕向前边缘214B枢转以便提供对车辆215的后备厢的接近,且行李舱盖214可绕向后边缘214A枢转以便将折叠的车顶堆置于车辆后备厢215内。行李舱盖214可固定到行李舱盖框架未显示。行李舱盖框架可牢固地支撑于车辆后备厢215内,且例如通过扣件或类似物固定到车辆210主体。行李舱。

26、盖框架还可包括用于在打开位置中支撑行李舱盖214的支撑部件,例如气动杆或类似物。行李舱盖框架还可包括用于控制行李舱盖214绕第一枢轴点222或第二枢轴点224的铰接运动的行李舱盖铰链部件。0046敞篷车顶212可由硬材料或软材料或其组合制作。在此实例中,敞篷车顶212为硬车顶。敞篷车顶212包括前面板226及后面板228。每一面板226、228为刚性、大体平面部件。当敞篷车顶212在展开位置中时,前面板226的最前边缘226D使用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闩锁未显示例如,镦锻闩锁或类似物连接到挡风玻璃。每一面板226、228分别包括内表面226B、228B及外表面226A、228A。当敞篷车顶212。

27、在用以牢固地互连面板226、228的展开位置中时,前与后面板部件226、228前面板的后边缘226C及后面板的前边缘228D可经由面板到面板闩锁锁定在一起。当敞篷车顶212以待描述的方式缩回时,前面板226及后面板228叠并或折叠。在敞篷车顶212展开的情况下,后区段228的向前边缘邻近前区段226的向后边缘226C,且后区段228的向后边缘228C邻近车辆主体。0047敞篷车顶212经由主枢轴托架230连接到车辆主体。主枢轴托架230使用连接器例如,螺栓或类似物固定地附接到车辆主体。主枢轴托架230包括多个经互连的对称枢轴连杆231。主枢轴托架230的移动致使前面板226及后面板228以待描。

28、述的方式铰接运动,使得当车顶212缩回且堆置于储物区域215内时,前面板的外表面226A及后面板的内表面228B彼此邻近。主枢轴托架230的移动由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致动器未显示在展开位置与堆置位置之间控制。0048主枢轴托架230包括固定到车辆212的基础部件232。基础部件232可为具有对称侧部件233的框架。前连杆234的下部端234A枢轴固定到侧部件233的向前端233A,使得前面板226绕第四枢轴240枢转。前连杆234为细长部件。前面板226的后边缘226C枢转地附接到前连杆234的上部端234B。主枢轴托架230还包括后连杆236,后连杆236具有枢轴固定到前连杆234的上部端2。

29、34B的下部端236A及枢轴固定到后面板228的后边缘228C或前边缘228D,或中间区段228E,或后面板的另一部分的上部端236B。后面板228绕第三枢轴238枢转。0049敞篷车顶组合件212可包括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未显示及在此项技术中为常规的闩锁组合件未显示以用于在车顶212缩回时将缩回的硬车顶组件支撑及/或保持于储物区域215中。在堆置位置中,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接纳并支撑面板226、228。在一实例中,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提供于后备厢储物区域215的前部部分中。0050现在参照图24到图33,其显示用于打开敞篷车顶组合件212的步骤。敞篷车顶组合件212由控制系统未显示控。

30、制,所述控制系统操作地控制用于打开或堆置敞篷车顶212及用于关闭或展开敞篷车顶212的特定操作序列。序列中的各个步骤可同时发生。打开序列如下。用户操作开关未显示,所述开关在预定时间打开闩锁,例如镦锻闩锁、面板说明书CN102333663ACN102333677A6/6页9闩锁及行李舱盖闩锁。后面板228经由后连杆236绕第三枢轴238向上枢转,直到后面板228的内表面228B邻近前面板226的外表面226A,如图25及图26中所示。行李舱盖214沿第一枢轴222绕最后边缘向上枢转,如图27及图28中所示。同时,前面板226由于前连杆234的枢轴移动而同时绕第三枢轴浮动枢轴点238及第四枢轴24。

31、0枢转,如图29及图30中所示。可利用辅助或支撑装置218例如,液压缸来使前面板226枢轴移动。前面板226的最后边缘枢轴固定到前连杆234。辅助或支撑装置218例如,液压缸可互连主枢轴托架230与主前连杆234,以辅助前面板226的移动,如图29到图30中所示。前面板226及后面板228继续向下枢转,直到其堆置于储物舱或后备厢215中,如图31中252处所示。辅助或支撑机构或液压缸可实行此移动。后面板或前面板228、226例如使用下拉连杆向下堆叠式接纳器托架未显示固持在合适位置。一旦前面板226及后面板228到达其循环的结束,行李舱盖214便关闭且被闩锁,如图32中258处所示。行李舱盖还可。

32、包括后座部分盖罩246。颠倒所描述的程序以便升高车顶212。0051敞篷车顶组合件212可包括其它特征,例如用于操作车顶212的开关未显示。所述开关可远程定位,例如在钥匙扣上或整体地位于车辆210上。在使车顶循环之前,控制件可将命令发送到窗户控制器以降低侧窗。可提供指示车顶212的移动的警告鸣响。类似地,可仅在预定车辆条件下允许升高或降低车顶212,例如当车辆210经停放时。所述系统可包括感测各种条件例如,闩锁啮合、面板位置或类似物的若干个传感器,例如限制开关。所述系统可包括确定行李是否占据后备厢及确定车顶212是否可循环的传感器。所述系统可包括用于确定致动器是否超过给定负荷的超负荷传感器。另。

33、外,所述系统可在于预定超时周期内未感测到预期条件的情况下终止操作。0052现在参照图34到图44,其显示主枢轴托架230。主枢轴托架230包括减小敞篷车顶组合件212的装纳空间的浮动枢轴点第三枢轴238,如图38及图39中所示。在操作中,浮动枢轴点238在敞篷车顶212的缩回期间且特定来说在前面板226经由前连杆234的铰接运动期间从第一位置向上位置238A移动旋转、枢转等到第二位置向下位置238B,如图38及图39中所示。前连杆及后连杆234、236提供占据相对少量空间的紧凑设计,特定来说当车顶212在向下位置中时,如图39中所示。主枢轴托架230经设计而具有铰链及液压缸以促进车顶212的打。

34、开及关闭且提供车辆210的储物/后备厢区域215的较容易装载,如图40到图44中所示。举例来说,可通过按压致动器未显示来将货物例如,行李等从后备厢/储物区域215内移除或将其置于后备厢/储物区域215内,所述致动器激活机构以使前面板及后面板226、228绕其向前边缘226D、228D向上倾斜,以便可在不需要使车顶212完全循环到其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从后备厢215内移除货物或将货物置于后备厢215内,如图44中所示。0053根据以上教示可对本发明做出许多修改及变化。因此,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以不同于所具体描述的方式实践本发明。说明书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44页。

35、10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44页1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44页1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4/44页1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5/44页1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6/44页1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7/44页16图7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8/44页17图8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9。

36、/44页18图9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0/44页19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1/44页20图11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2/44页21图12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3/44页22图13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4/44页23图14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5/44页24图15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6/44页25图16说明书附图CN10233。

37、3663ACN102333677A17/44页26图17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8/44页27图18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19/44页28图19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0/44页29图20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1/44页30图21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2/44页31图23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3/44页32图22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4/。

38、44页33图24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5/44页34图25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6/44页35图26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7/44页36图27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8/44页37图28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29/44页38图29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0/44页39图30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1/44页40图31说明书附图CN10233。

39、3663ACN102333677A32/44页41图32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3/44页42图33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4/44页43图34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5/44页44图35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6/44页45图36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7/44页46图37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8/44页47图38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39/44页48图39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40/44页49图40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41/44页50图41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42/44页51图42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43/44页52图43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CN102333677A44/44页53图44说明书附图CN10233366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