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物,属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慢性肾炎是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 疾病。多具有起病缓慢或隐匿,病情迁延、病程较长,慢性肾炎临床可表现为蛋白尿、血 尿、水肿、高血压等。该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大多医家认为,慢性肾炎的病因是一种 与感染、特别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病。
目前肾炎治疗主要分为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多数是使用激素进行治疗,此 种疗法一味地压指标,治标不治本,且副作用大。中医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修复受损细 胞来达到改善身体平衡体质,从而提升人体免疫力的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疗效显 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物,该中药组合物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改 善本病对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黄芪20克,地肤子15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枸杞子15 克,防己15克,大腹皮15克,附子15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杜仲15克,山茱萸 15克,牛膝15克,冬虫夏草10克,阿胶10克,茯苓10克,桑寄生10克,麻黄10克, 僵蚕10克,桑白皮10克,肉桂5克,甘草5克。
配制及服用方法:将原料混合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泡透;先武火煎沸,再以文火煎半 小时,滤出药液,药渣内加水适量再煎半小时,再滤出药液。两次药液混合、凉透,分别 于早饭前半小时,晚饭后两小时服用。半个月为一个疗程。
药理作用:
黄芪:性温,味甘。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主治脾胃虚弱,食 少倦怠,气虚血脱,表虚自汗、盗汗。
地肤子:甘苦,寒。入肾、膀胱经。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 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当归:甘辛,温。入心、肝、脾经。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 经闭腹痛,癥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 跌扑损伤。
白术:苦甘,温。入脾、胃经。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 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 不安。
枸杞子:甘,平。入肝、肾经。滋肾,润肺,补肝,明目。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
防己:苦,寒。归膀胱、肺经。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 疹疮毒,风湿痹痛;高血压。
大腹皮:下气宽中,调中泻肺,和胃气,行水。治脘腹痞胀,通大小肠,健脾开胃, 利湿追风,宽肠消肿。
附子:辛甘,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 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 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川芎:味辛,温。入肝、胆经。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 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熟地:既善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主治一切血虚阴亏精少之症。主要功能养血滋 阴、补精益髓,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
杜仲: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 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
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 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牛膝:生用散瘀血,消痈肿。治淋病,尿血,经闭,癥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 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
冬虫夏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治痰饮喘嗽,虚喘,咯血,自汗盗汗,阳痿 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
阿胶: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 中,胎漏。
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 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 风寒湿痹,胎漏血崩。
麻黄:辛苦,温。入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 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
僵蚕:退热,止咳,化痰,镇静镇惊,消肿,以及调节神经,参与脂肪代谢。
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肉桂: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 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上述药物组合后,其药效具有协同作用,该种治疗慢 性肾炎的药物具有益气养阴,温肾利水,益气健脾,滋阴潜阳的效果,且疗效确切,见效 快,无毒副作用。
以下结合临床资料及典型病例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进一步说明。
一、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选自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80例,年龄为15-68 岁,平均46.5岁。
2、治疗方法:服用本发明药物,水煎煮,分两次早晚服用。半个月为1个疗程。
3、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定的二十种疾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一 〔0009号〕“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或24小时尿蛋 白定量持续小于0.2克,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肾功能正常。
(2)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高倍镜 下尿红细胞不超过3个,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会不 过15%)。
(3)好转: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一个+或24小时尿蛋白 定量持续减少25%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5个,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
(4)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脸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4、治疗结果:完全缓解69例,为86.25%;部分缓解7例,为8.75%;好转3例,为 3.75%;无效1例,为1.25%,总有效率为89%。其中69例治愈的患者,随访1年未复发。
5、毒副作用分析
观察的80例患者中,服用本发明中药后仅有2例出现轻度腹泻,出现副反应的几率 仅为2.5%,经对症处置副反应消失,其余无任何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物,经临床试验,表明其可快速消除慢性肾 炎症状,有效治疗慢性肾炎,效果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二、典型病例:
病例一,慕某某,女,46岁。患者腰部酸痛、乏力两年余,伴有间歇性镜下血尿,血 压高。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肾炎。两年来口服肌苷、维生素C片等药物治疗,症状自 觉减轻,但反复发作,半年前突然腰痛乏力加重,双下肢轻度浮肿。经服用本发明药物治 疗两个疗程后,患者尿检查转阴,血压平稳,各项指标回复正常,只是腰部还时有酸痛, 继续服药两个疗程,腰痛症状消失。
病例二,吉某,男,29岁。患者三年前开始双下肢浮肿,头晕乏力,经当地医院检查 发现尿蛋白,后诊断慢性肾炎。服用强的松、青霉素静脉滴入等治疗。半月后浮肿消退, 但查尿蛋白未见好转,每遇外感或劳累后,浮肿即发,时轻时重,近日症状复发,服用本 发明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物两疗程,头晕乏力症状减轻,浮肿消退。继续服药两个疗程,所 有症状完全消失。尿检正常,随访未见复发。
病例三,杨某,男,16岁。患者半年前双下肢轻度指凹陷性浮肿,伴头晕、乏力,食 欲不佳,尿量减少。在当地医院查:测血压180/120mmHg,血肌酐480umol/L、尿素氮 30.3mmol/L,诊断为肾炎。口服肌苷、维生素C片,强的松等药物治疗,当时临床症状消 失,尿蛋白转阴,后来症状复发。遂采用本发明药物治疗三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尿检 一切正常。随访两年,未曾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物,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黄芪20克,地肤子15克,当归 15克,白术15克,枸杞子15克,防己15克,大腹皮15克,附子15克,川芎15克,熟 地15克,杜仲15克,山茱萸15克,牛膝15克,冬虫夏草10克,阿胶10克,茯苓10 克,桑寄生10克,麻黄10克,僵蚕10克,桑白皮10克,肉桂5克,甘草5克。
配制及服用方法:将原料混合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泡透;先武火煎沸,再以文火煎半 小时,滤出药液,药渣内加水适量再煎半小时,再滤出药液。两次药液混合、凉透,分别 于早饭前半小时,晚饭后两小时服用。半个月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