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最适合搭载于监控照相机的电子成像装置的、 小型、 轻量且具备校正 光学的图像抖动的功能的变焦透镜。
背景技术 目前, 多提案有具有防止拍摄图像的抖动的功能的防抖动光学系统。作为防抖动 用利用的光学系统中, 最多采用的是使光学透镜系统内的一部分透镜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 位移 ( 偏心 ) 的方式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 ~ 3)。
例如, 在专利文献 1 中所记载的变焦透镜中, 从物体侧依次配置具有正负正负正 的各折射力的透镜组, 在第二组进行变倍, 在第五组进行聚焦。而且, 通过使第三组整体沿 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 校正手抖动产生时的图像抖动。该变焦透镜在光阑附近配置有防 抖动透镜组, 可以遍及全变倍域抑制防抖动时的光学性能的劣化。
另一方面, 专利文献 2 及专利文献 3 中所记载的变焦透镜中, 配置多个透镜组, 使 位于其最接近像侧的最终透镜组内的透镜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 由此使图像位移, 进行图 像抖动的校正。
专利文献 1 : 特开 2000-298235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特开 2006-71993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 特开 2006-276475 号公报
但是, 监控照相机在安装时被牢固地固定, 因此, 难以引起如摄像机那样手持拍摄 时的图像抖动。但是, 近年来, 在用于监控照相机的变焦透镜中, 也期望变倍比大的高倍率 的透镜。如果高倍率化, 则望远端的焦距变长, 因此, 容易受到透镜设置环境的微抖动 ( 空 气的抖动等 ) 的影响。因此, 在监控照相机用的变焦透镜中, 也寻求伴随高倍率化而具备防 抖动功能。
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变焦透镜中, 如果将 F 值明亮化为 1.65, 则变倍比也可以大致 为高达 12 倍的高变倍。而且, 在光阑附近配置防抖动透镜组来实施防抖动对策。但是, 若 要使该变焦透镜更大口径化、 高变倍化, 则必须增大第三组的透镜而进行对应。因此, 防抖 动功能也伴随透镜的大型化而增大。
另外, 专利文献 2 及专利文献 3 中记载的变焦透镜中, 在对位于最靠像侧的最终透 镜组内的透镜实施防抖动功能的情况下, 防抖动透镜的折射力过强, 进行作为防抖动对策 的光学的图像抖动校正时产生的光学性能的劣化显著, 难以大口径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的, 其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能够遍及全变倍域进行 诸像差的高效的校正, 并且也进行了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光学的图像抖动校正的、 小型、 轻量 且可实现高变倍的变焦透镜。
为解决上述的课题且实现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焦透镜,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 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 具有正折射 力的第三透镜组、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组、 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镜组, 通过使所述第 二透镜组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 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 通过使所述第四 透镜组沿光轴移动, 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的校正及聚焦, 通过使所述第五透镜组整体 向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 进行因微抖动而产生的图像抖动的校正。
根据本发明, 通过将所述第五透镜组整体设为防抖动透镜组, 可以使防抖动机构 小型化。
另外,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 在设所述第五透镜组 的焦距为 f5、 所述变焦透镜全系统的望远端的焦距为 ft 时, 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0.06 < f5/ft < 0.08。
根据本发明, 可以实现所述第五透镜组的折射力的适当化, 可以兼得诸像差的良 好的校正和高效的图像抖动校正。
另外,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透镜组具备 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负透镜和正透镜而构成, 在设构成所述第五透镜组的正透镜的像面侧 的曲率半径为 Rp、 所述变焦透镜全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为 fw、 所述变焦透镜全系统的广角 端的 F 值为 FNw 时, 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FNw×Rp/fw| > 20
根据本发明, 可以更高效地直行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图像抖动校正。
根据本发明, 实现下述效果, 可以提供遍及全变倍域进行诸像差的高效的校正, 并 且也进行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光学的图像抖动校正的、 小型、 轻量且可以实现高变倍的变焦 透镜。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 2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图。
图 3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端的诸像差图。
图 4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图。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 6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图。
图 7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端的诸像差图。
图 8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图。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3 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 10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3 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图。
图 11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3 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端的诸像差图。
图 12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3 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图。
图 13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4 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 14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4 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图。
图 15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4 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端的诸像差图。
图 16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4 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对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构成包含 : 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 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 组、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 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 组、 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镜组。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通过使上述第二透镜组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而进行 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 另外, 通过使上述第四透镜组沿光轴移动, 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 变动 ( 成像位置 ) 的校正及聚焦。另外, 上述第一透镜组及上述第三透镜组总是固定。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在遍及全变倍域维持高的光学性能的同时, 进行作 为防抖动对策的光学的图像抖动校正的小型、 广角且可进行 55 倍程度的高变倍的变焦透 镜。因此, 为实现这样的目的, 而设定了如下所示的各种条件。
首先, 上述第一透镜组具备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的接合 ( 接合 ) 透镜、 以及两片正透镜而构成。而且, 在设构成上述接合透镜的负透镜的 d 线的阿 贝数为 vln、 构成上述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 d 线的阿贝数为 vlp 时, 优选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1)35 < vlp-vln < 44
该条件式 (1) 为规定上述第一透镜组中的构成接合透镜的负透镜及正透镜的 d 线 的阿贝数的差的式。条件式 (1) 中, 如果超过其上限, 则难以进行该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 g 线的轴上色像差的校正。另一方面, 在条件式 (1) 中, 如果低于其下限, 则为了校正轴上色 像差而必须要增强各透镜的折射力, 结果产生难以进行以球面像差为主的诸像差的校正的 不良情况。
另外,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 在设上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为 f1、 该变焦透镜全系统的 望远端的焦距为 ft 时, 优选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2)0.27 < f1/ft < 0.33
该条件式 (2) 为规定上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和变焦透镜全系统的望远端的焦距 之比的式, 表示实现光学系统全长的缩短化, 同时实现上述第一透镜组的折射力的适当化 并用于实现诸像差的良好的校正的条件。该条件式 (2) 中, 如果低于其下限, 则上述第一透 镜组的折射力过强, 难以进行以该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球面像差为主的诸像差的校正。另 一方面, 该条件式 (2) 中, 如果超过其上限, 则上述第一透镜组的折射力过弱, 光学系统全 长增大。
上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而 构成。或者, 从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及负透镜而构 成。在此, 通过上述第二透镜组中配置接合透镜, 可良好地校正色像差。
上述第三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配置正透镜、 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及正透镜而构成。在构成该第三透镜组的正透镜中至少 1 面形成非球面。由此, 可以良好 地校正以球面像差为主的诸像差。
另外, 在设上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为 f3、 该变焦透镜全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为 fw 时, 优选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3)3.5 < f3/fw < 4.0该条件式 (3) 为规定上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和变焦透镜全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 之比的式, 表示在实现光学系统全长的缩短化的同时, 实现上述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力的适 当化并用于实现诸像差的良好的校正的条件。该条件式 (3) 中, 如果低于其下限, 则上述 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力过强, 难以进行以该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球面像差为主的诸像差的校 正。另一方面, 条件式 (3) 中, 如果超过其上限, 则上述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力过弱, 不能减小 后侧的透镜组 ( 第三透镜组之后 ), 难以确保上述第四透镜组进行的像面校正及聚焦所需 的移动量。
上述第四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配置正透镜、 负透镜而构成。 而且, 在构成该第四透 镜组的负透镜的至少 1 面形成非球面。通过在该第四透镜组配置非球面, 能够以较少的透 镜片数进行诸像差的良好的校正。 而且, 可确保该第四透镜组的足够的移动量, 而有效地进 行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 ( 成像位置 ) 的校正及聚焦。
上述第五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正透镜而构成。 而且, 通过使该第五透 镜组整体向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 校正因微抖动而产生的图像抖动。 这样, 通过将上 述第五透镜组整体设为防抖动透镜组, 可以将防抖动机构小型化。
另外,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 在设上述第四透镜组的焦距为 f4、 上述第五透镜组的 焦距为 f5 时, 优选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4)0.7 < |f4/f5| < 1.0
该条件式 (4) 为规定上述第四透镜组的焦距和上述第五透镜组的焦距之比的式。 该条件式 (4) 中, 如果低于其下限, 则上述第四透镜组的折射力过强, 难以进行以焦距变动 引起的球面像差为主的诸像差的校正。另一方面, 条件式 (4) 中, 如果超过其上限, 则上述 第四透镜组的折射力过弱, 难以确保上述第四透镜组进行的像面校正及聚焦所需的移动 量。 另外, 相比第四透镜组, 第五透镜组的折射力过强时, 后焦距变得过短, 也会产生难以确 保插入滤光器或盖玻璃等的空间的不良情况。
另外,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 在设上述第五透镜组的焦距为 f5、 该变焦透镜全系统 的望远端的焦距为 ft 时, 优选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5)0.06 < f5/ft < 0.08
该条件式 (5) 为规定上述第五透镜组的焦距和变焦透镜全系统的望远端的焦距 之比的式, 表示实现上述第五透镜组的折射力的适当化并兼得诸像差的良好的校正和有效 的图像抖动校正的条件。由于满足该条件式 (5), 从而可使上述第五透镜组具备防抖动功 能。条件式 (5) 中, 如果低于其下限, 则上述第五透镜组的折射力过强, 进行作为防抖动对 策的图像抖动校正时产生的光学性能的劣化显著, 难以大口径化。另一方面, 条件式 (5) 中, 如果超过其上限, 则上述第五透镜组的折射力过弱, 不能确保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图像抖 动的校正所需的透镜的折射力。
另外,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 在设构成上述第五透镜组的正透镜的像面侧的曲率 半径为 Rp、 该变焦透镜全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为 fw、 该变焦透镜全系统的广角端的 F 值为 FNw 时, 优选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6)|FNw×Rp/fw| > 20
该条件式 (6) 是表示用于更有效地进行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图像抖动校正的条件 的式。该条件式 (6) 中, 如果低于其下限, 则构成上述第五透镜组的正透镜的像面侧的曲率
半径过小, 在进行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图像抖动校正时产生焦点偏离的可能性增大。
如以上说明,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具备如上所述的特征, 因此, 可以不损害光学系统 的紧凑性而遍及全变倍域进行诸像差的高效的校正, 可以在维持高的光学性能的同时实现 高变倍。另外, 通过将上述第五透镜组整体设为防抖动透镜组, 可以将防抖动机构小型化。 而且,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 (5) 及 (6), 可以在维持高的光学性能的同时, 高效地进行作为 防抖动对策的图像抖动校正。
下面,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 本发明不受该 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 1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 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依次配置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 G11、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 G12、 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 G13、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组 G14、 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 五透镜组 G15 而构成。另外, 在第二透镜组 G12 和第三透镜组 G13 之间配置有光阑 STP。在第 五透镜组 G15 和像面 IMG 之间, 从上述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由红外线截止滤光器、 低通滤光 器等构成的滤光器 FT、 盖玻璃 CG。滤光器 FT 及盖玻璃 CG 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在不需要的 情况下可以省略。另外, 在像面 IMG 配置 CCD 或 CMOS 等拍摄元件的受光面。 第一透镜组 G11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111、 正透镜 L112、 正透镜 L113、 及正透 镜 L114 而构成。负透镜 L111 和正透镜 L112 被接合。
第二透镜组 G12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121、 负透镜 L122、 及正透镜 L123 而构 成。负透镜 L122 和正透镜 L123 被接合。
第三透镜组 G13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正透镜 L131、 负透镜 L132、 正透镜 L133、 及正透 镜 L134 而构成。负透镜 L132 和正透镜 L133 被接合。另外, 在正透镜 L131 及正透镜 L134 的上述 物体侧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
第四透镜组 G14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正透镜 L141、 负透镜 L142 而构成。正透镜 L141 和负透镜 L142 被接合。另外, 在负透镜 L142 的像面 IMG 侧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五透镜组 G15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151、 正透镜 L152 而构成。负透镜 L151 和正透镜 L152 被接合。
该变焦透镜通过使第二透镜组 G12 沿光轴从上述物体侧向像面 IMG 侧移动, 进行从 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 通过使第四透镜组 G14 沿光轴移动, 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变 动 ( 成像位置 ) 的校正、 聚焦。另外, 通过使第五透镜组 G15 整体向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 移动, 对因微抖动而产生的图像抖动进行校正。 另外, 第一透镜组 G11 及第三透镜组 G13 总是 固定。
下面, 表示有关实施例 1 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 (fw) = 6.00mm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中间端的焦距= 45.1mm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望远端的焦距 (ft) = 330mm
F 值= 1.82( 广角端 ) ~ 2.23( 中间端 ) ~ 6.12( 望远端 )
视角 (2ω) = 62.2° ( 广角端 ) ~ 8.1° ( 中间端 ) ~ 1.1° ( 望远端 )
( 有关条件式 (1) 的数值 )
负透镜 L111 的 d 线的阿贝数 (vln) = 42.71 正透镜 L112 的 d 线的阿贝数 (vlp) = 81.54 vlp-vln = 38.83 ( 有关条件式 (2) 的数值 ) 第一透镜组 G11 的焦距 (f1) = 107.82 f1/ft = 0.327 ( 有关条件式 (3) 的数值 ) 第三透镜组 G13 的焦距 (f3) = 23.28 f3/fw = 3.880 ( 有关条件式 (4) 的数值 ) 第四透镜组 G14 的焦距 (f4) = -19.25 第五透镜组 G15 的焦距 (f5) = 23.26 |f4/f5| = 0.828 ( 有关条件式 (5) 的数值 ) f5/ft = 0.070 ( 有关条件式 (6) 的数值 ) 正透镜 L152 的像面 IMG 侧的曲率半径 (Rp) = 1255.491 |FNw×Rp/fw| = 381.2 r1 = 628.629 d1 = 2.500 nd1 = 1.83481 vd1 = 42.71 r2 = 80.402 d2 = 8.688 nd2 = 1.49700 vd2 = 81.54 r3 = -365.347 d3 = 0.200 r4 = 87.972 d4 = 6.267 nd3 = 1.49700 vd3 = 81.54 r5 = 2937.246 d5 = 0.200 r6 = 79.204 d6 = 5.610 nd4 = 1.49700 vd4 = 81.54 r7 = 449.643 d7 = 1.970( 广角端 ) ~ 63.659( 中间端 ) ~ 87.798( 望远端 ) r8 = -339.143 d8 = 1.500 nd5 = 1.88300 vd5 = 40.76 r9 = 18.066 d9 = 4.200 r10 = -22.191 d10 = 1.200 nd6 = 1.77250 vd6 = 49.60 r11 = 18.958d11 = 3.247 nd7 = 1.92286 vd7 = 20.88 r12 = 1250.168 d12 = 87.854( 广角端 ) ~ 26.166( 中间端 ) ~ 2.027( 望远端 ) r13 =∞ ( 光阑 ) d13 = 1.800 r14 = 21.761( 非球面 ) d14 = 0.200 nd8 = 1.53610 vd8 = 41.21 r15 = 23.133 d15 = 5.580 nd9 = 1.61800 vd9 = 63.39 r16 = 145.555 d16 = 4.971 r17 = 58.051 d17 = 1.500 nd10 = 1.92286 vd10 = 20.88 r18 = 25.973 d18 = 4.727 nd11 = 1.49700 vd11 = 81.54 r19 = -113.813 d19 = 0.200 r20 = 26.258( 非球面 ) d20 = 0.200 nd12 = 1.53610 vd12 = 41.21 r21 = 31.514 d21 = 3.355 nd13 = 1.61800 vd13 = 63.39 r22 = -1442.190 d22 = 2.848( 广角端 ) ~ 13.961( 中间端 ) ~ 2.900( 望远端 ) r23 = -2250.446 d23 = 4.000 nd14 = 1.84666 vd14 = 23.78 r24 = -25.866 d24 = 1.200 nd15 = 1.77250 vd15 = 49.60 r25 = 14.035 d25 = 0.200 nd16 = 1.53610 vd16 = 41.21 r26 = 14.267( 非球面 ) d26 = 21.119( 广角端 ) ~ 10.006( 中间端 ) ~ 21.067( 望远端 ) r27 = 12.056 d27 = 1.200 nd17 = 1.84666 vd17 = 23.78 r28 = 8.142 d28 = 3.879 nd18 = 1.61800 vd18 = 63.39 r29 = 1255.491 d29 = 1.000 r30 =∞ d30 = 0.500 nd19 = 1.51633 vd19 = 64.14r31 =∞ d31 = 4.500 r32 =∞ d32 = 3.500 nd20 = 1.51633 vd20 = 64.14 r33 =∞ d33 = 0.107 r34 =∞ ( 像面 ) 圆锥系数 (ε) 及非球面系数 (A, B, C, D, E) ( 第 14 面 ) ε = 1.0000, A = 0, B = -5.23637×10-6, C = -1.71971×10-8, D = 1.07328×10-11, E = -4.88964×10-14 ( 第 20 面 ) ε = 1.0000,A = 0,
B = -2.47065×10-5, C = -7.71176×10-8,
D = 4.08847×10-10, E = -2.61922×10-12
( 第 26 面 )
ε = 1.0000,
A = 0,
B = -1.35793×10-5, C = -5.61543×10-8,
D = -8.21418×10-9, E = 1.56660×10-10
另外, 在上述数值数据中, r1、 r2、 ····表示各透镜、 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 d1、 d2、 ····表示各透镜、 光阑等的壁厚 ( 肉厚 ) 或它们的面间隔, nd1、 nd2、 ····表示各 透镜等的 d 线 (λ = 587.56nm) 的折射率, vd1、 vd2、 ····表示各透镜等的 d 线 (λ = 587.56nm) 的阿贝数。
另外, 上述各非球面形状在设光轴方向为 X, 距光轴的高度为 H, 光的行进方向为 正时, 由以下所示的式 (1) 表示。
〔数学式 1〕
其中, R 为近轴曲率半径, ε 为圆锥系数, A、 B、 C、 D、 E 分别为 2 次、 4 次、 6 次、 8 次、 10 次的非球面系数。
另外, 图 2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图。 图 3 是本发明的 实施例 1 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端的诸像差图。图 4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 的诸像差图。图中, FNo 表示 F 值, 2ω 表示视角。另外, g 表示相当于 g 线 (λ = 435.83nm) 的波长的像差, d 表示相当于 d 线 (λ = 587.56nm) 的波长的像差, c 表示相当于 c 线 (λ = 656.27nm) 的波长的像差。而且, 像散图中的符号 ΔS、 ΔM 分别表示相对于弧矢 ( サジ
タル ) 像面、 子午 ( メリデイオナル ) 像面的像差。
如以上所说明, 根据实施例 1 的变焦透镜,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 可以遍及全变倍 域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 并且可以实现小型化、 高变倍化 (55 倍程度 )、 广角化 (60°程度 )。 而且, 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光学的图像抖动的校正。另外, 实施例 1 的变焦 透镜包含形成有非球面的透镜而构成, 因此, 能够以较少的透镜片数良好地校正诸像差。
实施例 2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 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依次配置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 G21、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 G22、 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 G23、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组 G24、 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 五透镜组 G25 而构成。另外, 在第二透镜组 G22 和第三透镜组 G23 之间配置有光阑 STP。在第 五透镜组 G25 和像面 IMG 之间, 从上述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由红外线截止滤光器或低通滤光 器等构成的滤光器 FT、 盖玻璃 CG。滤光器 FT 及盖玻璃 CG 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在不需要的 情况下可以省略。另外, 在像面 IMG 上配置 CCD 及 CMOS 等拍摄元件的受光面。
第一透镜组 G21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211、 正透镜 L212、 正透镜 L213、 及正透 镜 L214 而构成。负透镜 L211 和正透镜 L212 被接合。 第二透镜组 G22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221、 负透镜 L222、 正透镜 L223、 及负透 镜 L224 而构成。负透镜 L222 和正透镜 L223 被接合。
第三透镜组 G23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正透镜 L231、 负透镜 L232、 正透镜 L233、 及正透 镜 L234 而构成。负透镜 L232 和正透镜 L233 被接合。另外, 在正透镜 L231 及正透镜 L234 的上述 物体侧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
第四透镜组 G24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正透镜 L241、 负透镜 L242 而构成。正透镜 L241 和负透镜 L242 被接合。另外, 在负透镜 L242 的像面 IMG 侧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五透镜组 G25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251、 正透镜 L252 而构成。负透镜 L251 和正透镜 L252 被接合。
该变焦透镜通过使第二透镜组 G22 沿光轴从上述物体侧向像面 IMG 侧移动, 进行从 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 通过使第四透镜组 G24 沿光轴移动, 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变 动 ( 成像位置 ) 的校正、 聚焦。另外, 通过使第五透镜组 G25 整体向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 移动, 校正因微抖动而产生的图像抖动。另外, 第一透镜组 G21 及第三透镜组 G23 总是固定。
下面, 表示有关实施例 2 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 (fw) = 6.00mm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中间端的焦距= 44.1mm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望远端的焦距 (ft) = 330mm
F 值= 1.82( 广角端 ) ~ 2.25( 中间端 ) ~ 6.10( 望远端 )
视角 (2ω) = 60.0° ( 广角端 ) ~ 8.3° ( 中间端 ) ~ 1.1° ( 望远端 )
( 有关条件式 (1) 的数值 )
负透镜 L211 的 d 线的阿贝数 (vln) = 42.71
正透镜 L212 的 d 线的阿贝数 (vlp) = 81.54
vlp-vln = 38.83
( 有关条件式 (2) 的数值 )
第一透镜组 G21 的焦距 (f1) = 95.50 f1/ft = 0.289 ( 有关条件式 (3) 的数值 ) 第三透镜组 G23 的焦距 (f3) = 22.50 f3/fw = 3.750 ( 有关条件式 (4) 的数值 ) 第四透镜组 G24 的焦距 (f4) = -15.72 第五透镜组 G25 的焦距 (f5) = 20.94 |f4/f5| = 0.750 ( 有关条件式 (5) 的数值 ) f5/ft = 0.063 ( 有关条件式 (6) 的数值 ) 正透镜 L252 的像面 IMG 侧的曲率半径 (Rp) = -134.663 |FNw×Rp/fw | = 40.9 r1 = 873.775 d1 = 2.500 nd1 = 1.83481 vd1 = 42.71 r2 = 73.535 d2 = 12.200 nd2 = 1.49700 vd2 = 81.54 r3 = -257.818 d3 = 0.200 r4 = 81.531 d4 = 8.000 nd3 = 1.49700 vd3 = 81.54 r5 = 6696.081 d5 = 0.200 r6 = 71.004 d6 = 6.800 nd4 = 1.49700 vd4 = 81.54 r7 = 431.378 d7 = 1.987( 广角端 ) ~ 55.951( 中间端 ) ~ 76.261( 望远端 ) r8 = 157.153 d8 = 1.500 nd5 = 1.88300 vd5 = 40.76 r9 = 14.203 d9 = 4.000 r10 = -50.906 d10 = 1.200 nd6 = 1.77250 vd6 = 49.60 r11 = 13.178 d11 = 3.800 nd7 = 1.92286 vd7 = 20.88 r12 = 99.974 d12 = 2.500 r13 = -16.428d13 = 1.200 nd8 = 1.80610 vd8 = 33.27 r14 = -25.765 d14 = 76.316( 广角端 ) ~ 22.351( 中间端 ) ~ 2.042( 望远端 ) r15 =∞ ( 光阑 ) d15 = 1.300 r16 = 24.505( 非球面 ) d16 = 0.200 nd9 = 1.53610 vd9 = 41.21 r17 = 26.591 d17 = 7.200 nd10 = 1.61800 vd10 = 63.39 r18 = -1147.714 d18 = 4.726 r19 = 53.199 d19 = 1.500 nd11 = 1.92286 vd11 = 20.88 r20 = 25.167 d20 = 6.000 nd12 = 1.49700 vd12 = 81.54 r21 = -349.403 d21 = 0.200 r22 = 22.951( 非球面 ) d22 = 0.200 nd13 = 1.53610 vd13 = 41.21 r23 = 24.974 d23 = 5.000 nd14 = 1.48749 vd14 = 70.24 r24 = -60.637 d24 = 2.899( 广角端 ) ~ 12.912( 中间端 ) ~ 2.861( 望远端 ) r25 = -753.567 d25 = 3.000 nd15 = 1.84666 vd15 = 23.78 r26 = -22.060 d26 = 1.200 nd16 = 1.77250 vd16 = 49.60 r27 = 11.766 d27 = 0.200 nd17 = 1.53610 vd17 = 41.21 r28 = 11.741( 非球面 ) d28 = 19.259( 广角端 ) ~ 9.245( 中间端 ) ~ 19.296( 望远端 ) r29 = 11.907 d29 = 1.200 nd18 = 1.84666 vd18 = 23.78 r30 = 8.010 d30 = 4.000 nd19 = 1.61800 vd19 = 63.39 r31 = -134.663 d31 = 1.000 r32 =∞ d32 = 0.500 nd20 = 1.51633 vd20 = 64.14r33 =∞
d33 = 5.200
r34 =∞
d34 = 2.500 nd21 = 1.51633 vd21 = 64.14
r35 =∞
d35 = 0.110
r36 =∞ ( 像面 )
圆锥系数 (ε) 及非球面系数 (A、 B、 C、 D、 E)
( 第十六面 )
ε = 1.0000,
A = 0,
B = -6.35402×10-6, C = -2.24383×10-8,
D = 3.62247×10-11, E = -8.77579×10-14
( 第二十二面 )
ε = 1.0000,
A = 0,
B = -2.75341×10-5, C = -3.18129×10-8,
D = 8.54201×10-11, E = -5.66320×10-13
( 第二十八面 )
ε = 1.0000,
A = 0,
B = -2.18710×10-5, C = -9.28709×10-7,
D = 1.71800×10-8, E = -1.23004×10-10
另外, 在上述数值数据中, r1、 r2、 ····表示各透镜, 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 d1、 d2、 ····表示各透镜、 光阑等的壁厚或它们的面间隔, nd1、 nd2、 ····表示各透镜等的 d 线 (λ = 587.56nm) 的折射率, vd1、 vd2、 ····表示各透镜等的 d 线 (λ = 587.56nm) 的阿贝数。
另外, 上述各非球面形状在设光轴方向为 X、 距光轴的高度为 H、 光的行进方向为 正时, 由上述式 (1) 表示。
其中, R 为近轴曲率半径, ε 为圆锥系数, A、 B、 C、 D、 E 分别为 2 次、 4 次、 6 次、 8 次、 10 次的非球面系数。
另外, 图 6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图。 图 7 是本发明的 实施例 2 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端的诸像差图。图 8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 的诸像差图。图中、 FNo 表示 F 值, 2ω 表示视角。另外, g 表示相当于 g 线 (λ = 435.83nm) 的波长的像差, d 表示相当于 d 线 (λ = 587.56nm) 的波长的像差, c 表示相当于 c 线 (λ = 656.27nm) 的波长的像差。而且, 像散图中的符号 ΔS、 ΔM 分别表示相对于弧矢像面、 子 午像面的像差。
如以上说明, 根据实施例 2 的变焦透镜,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 可以遍及全变倍域 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 同时可以实现小型化、 高变倍化 ( 大约 55 倍 )、 广角化 ( 大约 60° )。而且, 也可以高效地进行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光学的图像抖动的校正。另外, 实施例 2 的变焦 透镜包含形成非球面的透镜而构成, 因此, 能够以较少的透镜片数良好地校正诸像差。
实施例 3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3 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 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依次配置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 G31、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 G32、 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 G33、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组 G34、 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 五透镜组 G35 而构成。另外, 在第二透镜组 G32 和第三透镜组 G33 之间配置有光阑 STP。在第 五透镜组 G35 和像面 IMG 之间, 从上述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由红外线截止滤光器或低通滤光 器等构成的滤光器 FT、 盖玻璃 CG。滤光器 FT 及盖玻璃 CG 根据需要配置, 在不需要的情况 下可以省略。另外, 在像面 IMG 上配置 CCD 或 CMOS 等拍摄元件的受光面。
第一透镜组 G31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311、 正透镜 L312、 正透镜 L313、 及正透 镜 L314 而构成。负透镜 L311 和正透镜 L312 被接合。
第二透镜组 G32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321、 负透镜 L322、 正透镜 L323、 及负透 镜 L324 而构成。负透镜 L322 和正透镜 L323 被接合。
第三透镜组 G33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正透镜 L331、 负透镜 L332、 正透镜 L333、 及正透 镜 L334 而构成。负透镜 L332 和正透镜 L333 被接合。另外, 在正透镜 L331 及正透镜 L334 的上述 物体侧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
第四透镜组 G34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正透镜 L341、 负透镜 L342 而构成。正透镜 L341 和负透镜 L342 被接合。另外, 在负透镜 L342 的像面 IMG 侧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五透镜组 G35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351、 正透镜 L352 而构成。负透镜 L351 和正透镜 L352 被接合。
该变焦透镜通过使第二透镜组 G32 沿光轴从上述物体侧向像面 IMG 侧移动, 进行从 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 通过使第四透镜组 G34 沿光轴移动, 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变 动 ( 成像位置 ) 的校正及聚焦。另外, 通过使第五透镜组 G35 整体向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 移动, 校正因微抖动而产生的图像抖动。另外, 第一透镜组 G31 及第三透镜组 G33 总是固定。
下面, 表示有关实施例 3 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 (fw) = 6.00mm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中间端的焦距= 44.4mm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望远端的焦距 (ft) = 330mm
F 值= 1.82( 广角端 ) ~ 2.24( 中间端 ) ~ 6.12( 望远端 )
视角 (2ω) = 61.1° ( 广角端 ) ~ 8.3° ( 中间端 ) ~ 1.1° ( 望远端 )
( 有关条件式 (1) 的数值 )
负透镜 L311 的 d 线的阿贝数 (vln) = 42.71
正透镜 L312 的 d 线的阿贝数 (vlp) = 81.54
vlp-vln = 38.83
( 有关条件式 (2) 的数值 )
第一透镜组 G31 的焦距 (f1) = 95.28
f1/ft = 0.289
( 有关条件式 (3) 的数值 )第三透镜组 G33 的焦距 (f3) = 22.37 f3/fw = 3.729 ( 有关条件式 (4) 的数值 ) 第四透镜组 G34 的焦距 (f4) = -16.09 第五透镜组 G35 的焦距 (f5) = 21.36 |f4/f5| = 0.753 ( 有关条件式 (5) 的数值 ) f5/ft = 0.065 ( 有关条件式 (6) 的数值 ) 正透镜 L352 的像面 IMG 侧的曲率半径 (Rp) = -311.620 |FNw×Rp/fw| = 94.7 100r1 = 796.673 d1 = 2.500 nd1 = 1.83481 vd1 = 42.71 r2 = 73.778 d2 = 10.174 nd2 = 1.49700 vd2 = 81.54 r3 = -263.780 d3 = 0.200 r4 = 80.175 d4 = 7.181 nd3 = 1.49700 vd3 = 81.54 r5 = 4029.349 d5 = 0.200 r6 = 70.278 d6 = 6.308 nd4 = 1.49700 vd4 = 81.54 r7 = 396.810 d7 = 1.962( 广角端 ) ~ 55.974( 中间端 ) ~ 76.302( 望远端 ) r8 = -598.754 d8 = 1.500 nd5 = 1.88300 vd5 = 40.76 r9 = 15.686 d9 = 4.000 r10 = -43.914 d10 = 1.200 nd6 = 1.77250 vd6 = 49.60 r11 = 14.136 d11 = 3.500 nd7 = 1.92286 vd7 = 20.88 r12 = 116.272 d12 = 2.035 r13 = -21.060 d13 = 1.200 nd8 = 1.83400 vd8 = 37.16 r14 = -33.746 d14 = 76.372( 广角端 ) ~ 22.360( 中间端 ) ~ 2.033( 望远端 )r15 =∞ ( 光阑 ) d15 = 1.300 r16 = 23.367( 非球面 ) d16 = 0.200 nd9 = 1.53610 vd9 = 41.21 r17 = 25.239 d17 = 5.971 nd10 = 1.61800 vd10 = 63.39 r18 = 34290.588 d18 = 6.144 r19 = 83.169 d19 = 1.500 nd11 = 1.92286 vd11 = 20.88 r20 = 30.105 d20 = 4.527 nd12 = 1.49700 vd12 = 81.54 r21 = -104.257 d21 = 0.200 r22 = 21.542( 非球面 ) d22 = 0.200 nd13 = 1.53610 vd13 = 41.21 r23 = 24.092 d23 = 4.787 nd14 = 1.48749 vd14 = 70.24 r24 = -84.407 d24 = 2.809( 广角端 ) ~ 12.915( 中间端 ) ~ 2.856( 望远端 ) r25 = -1485.826 d25 = 2.957 nd15 = 1.84666 vd15 = 23.78 r26 = -24.241 d26 = 1.200 nd16 = 1.77250 vd16 = 49.60 r27 = 12.870 d27 = 0.200 nd17 = 1.53610 vd17 = 41.21 r28 = 11.594( 非球面 ) d28 = 20.044( 广角端 ) ~ 9.939( 中间端 ) ~ 19.998( 望远端 ) r29 = 11.743 d29 = 1.200 nd18 = 1.84666 vd18 = 23.78 r30 = 8.088 d30 = 4.000 nd19 = 1.61800 vd19 = 63.39 r31 = -311.620 d31 = 1.000 r32 =∞ d32 = 0.500 nd20 = 1.51633 vd20 = 64.14 r33 =∞ d33 = 4.500 r34 =∞d34 = 3.500 nd21 = 1.51633 vd21 = 64.14
r35 =∞
d35 = 0.050
r36 =∞ ( 像面 )
101 圆锥系数 (ε) 及非球面系数 (A、 B、 C、 D、 E)
( 第十六面 )
ε = 1.0000,
A = 0,
B = -6.62093×10-6, C = -1.87750×10-8,
D = 3.39027×10-12, E = -1.87213×10-14
( 第二十二面 )
ε = 1.0000,
A = 0,
B = -2.69258×10-5, C = -9.28801×10-8,
D = 6.67082×10-10, E = -3.35828×10-12
( 第二十八面 )
ε = 1.0000,
A = 0,
B = -2.43565×10-5, C = -6.79526×10-7,
D = 1.55754×10-9, E = 1.29309×10-10
另外, 在上述数值数据中, r1、 r2、 ····表示各透镜, 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 d1、 d2、 ····表示各透镜, 光阑等的壁厚或它们的面间隔, nd1、 nd2、 ····表示各透镜等的 d 线 (λ = 587.56nm) 的折射率, vd1、 vd2、 ····表示各透镜等的 d 线 (λ = 587.56nm) 的阿贝数。
另外, 上述各非球面形状在设光轴方向为 X、 距光轴的高度为 H、 光的行进方向为 正时, 由上述式 (1) 表示。
其中, R 为近轴曲率半径, ε 为圆锥系数, A、 B、 C、 D、 E 分别为 2 次、 4 次、 6 次、 8 次、 10 次的非球面系数。
另外, 图 10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3 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图。图 11 是本发 明的实施例 3 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端的诸像差图。图 12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3 的变焦透镜的 望远端的诸像差图。图中, FNo 表示 F 值, 2ω 表示视角。另外, g 表示相当于 g 线 (λ = 435.83nm) 的波长的像差, d 表示相当于 d 线 (λ = 587.56nm) 的波长的像差, c 表示相当 于 c 线 (λ = 656.27nm) 的波长的像差。而且, 像散图中的符号 ΔS、 ΔM 分别表示相对于 弧矢像面、 子午像面的像差。
如以上说明, 根据实施例 3 的变焦透镜,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 可遍及全变倍域进 行良好的像差校正, 同时, 可以实现小型化、 高变倍化 ( 大约 55 倍 )、 广角化 ( 大约 60° )。 而且, 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光学的图像抖动的校正。另外, 实施例 3 的变焦 透镜包含形成有非球面的透镜而构成, 因此, 可以以少的透镜片数良好地校正诸像差。
实施例 4图 13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4 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 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依次配置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 G41、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 G42、 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 G43、 具有负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组 G44、 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 五透镜组 G45 而构成。另外, 在第二透镜组 G42 和第三透镜组 G43 之间配置有光阑 STP。在第 五透镜组 G45 和像面 IMG 之间, 从上述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由红外线截止滤光器或低通滤光 器等构成的滤光器 FT、 盖玻璃 CG。滤光器 FT 及盖玻璃 CG 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在不需要的 情况下可以省略。另外, 在像面 IMG 上配置 CCD 或 CMOS 等拍摄元件的受光面。
第一透镜组 G41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411、 正透镜 L412、 负透镜 L413、 正透镜 L414、 正透镜 L415、 及正透镜 L416 而构成。负透镜 L411 和正透镜 L412 被接合。另外, 负透镜 L413 和正透镜 L414 被接合。
第二透镜组 G42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421、 负透镜 L422、 正透镜 L423、 及负透 镜 L424 而构成。负透镜 L422 和正透镜 L423 被接合。
第三透镜组 G43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正透镜 L431、 负透镜 L432、 正透镜 L433、 及正透 镜 L434 而构成。负透镜 L432 和正透镜 L433 被接合。另外, 在正透镜 L431 和正透镜 L434 的上述 物体侧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
第四透镜组 G44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正透镜 L441、 负透镜 L442 而构成。正透镜 L441 和负透镜 L442 被接合。另外, 在负透镜 L442 的像面 IMG 侧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五透镜组 G45 从上述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 L451、 正透镜 L452 而构成。负透镜 L451 和正透镜 L452 被接合。
该变焦透镜通过使第二透镜组 G42 沿光轴从上述物体侧向像面 IMG 侧移动, 而进行 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 通过使第四透镜组 G44 沿光轴移动, 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 变动 ( 成像位置 ) 的校正及聚焦。另外, 通过使第五透镜组 G45 整体向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 向移动, 校正因微抖动而产生的图像抖动。另外, 第一透镜组 G41 及第三透镜组 G43 总是固 定。
下面, 表示有关实施例 4 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 (fw) = 6.000mm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中间端的焦距= 44.501mm
变焦透镜全系统的望远端的焦距 (ft) = 330.002mm
F 值= 1.83( 广角端 ) ~ 2.22( 中间端 ) ~ 5.63( 望远端 )
视角 (2ω) = 56.9° ( 广角端 ) ~ 8.1° ( 中间端 ) ~ 1.1° ( 望远端 )
( 有关条件式 (1) 的数值 )
负透镜 L413 的 d 线的阿贝数 (vln) = 55.53
正透镜 L414 的 d 线的阿贝数 (vlp) = 94.94
vlp-vln = 39.41
( 有关条件式 (2) 的数值 )
第一透镜组 G41 的焦距 (f1) = 100.81
f1/ft = 0.305
( 有关条件式 (3) 的数值 )
第三透镜组 G43 的焦距 (f3) = 23.40f3/fw = 3.900 ( 有关条件式 (4) 的数值 ) 第四透镜组 G44 的焦距 (f4) = -18.03 第五透镜组 G45 的焦距 (f5) = 21.18 |f4/f5| = 0.852 ( 有关条件式 (5) 的数值 ) f5/ft = 0.064 ( 有关条件式 (6) 的数值 ) 正透镜 L452 的像面 IMG 侧的曲率半径 (Rp) = -69.981 |FNw×Rp/fw| = 21.3 r1 = 212.484 d1 = 2.500 nd1 = 1.83481 vd1 = 42.71 r2 = 90.896 d2 = 8.453 nd2 = 1.43875 vd2 = 94.94 r3 = -752.996 d3 = 0.200 r4 = 118.298 d4 = 2.500 nd3 = 1.69680 vd3 = 55.53 r5 = 74.775 d5 = 7.189 nd4 = 1.43875 vd4 = 94.94 r6 = 326.133 d6 = 0.200 r7 = 73.572 d7 = 7.114 nd5 = 1.43875 vd5 = 94.94 r8 = 921.593 d8 = 0.200 r9 = 81.989 d9 = 5.000 nd6 = 1.43875 vd6 = 94.94 r10 = 219.716 d10 = 2.788( 广角端 ) ~ 54.806( 中间端 ) ~ 73.242( 望远端 ) r11 = 53.278 d11 = 1.500 nd7 = 1.88300 vd7 = 40.76 r12 = 15.931 d12 = 5.373 r13 = -52.131 d13 = 1.200 nd8 = 1.77250 vd8 = 49.60 r14 = 14.761 d14 = 3.800 nd9 = 1.92286 vd9 = 20.88 r15 = 95.425d15 = 7.636 r16 = -16.679 d16 = 1.200 nd10 = 1.61800 vd10 = 63.39 r17 = -65.902 d17 = 73.262( 广角端 ) ~ 21.244( 中间端 ) ~ 2.808( 望远端 ) r18 =∞ ( 光阑 ) d18 = 1.300 r19 = 25.548( 非球面 ) d19 = 0.200 nd11 = 1.53610 vd11 = 41.21 r20 = 26.862 d20 = 6.000 nd12 = 1.61800 vd12 = 63.39 r21 = -184.045 d21 = 6.351 r22 = -1561.817 d22 = 1.500 nd13 = 1.75520 vd13 = 27.53 r23 = 25.622 d23 = 6.000 nd14 = 1.49700 vd14 = 81.54 r24 = -99.883 d24 = 0.200 r25 = 24.671( 非球面 ) d25 = 0.200 nd15 = 1.51460 vd15 = 49.96 r26 = 24.207 d26 = 5.000 nd16 = 1.59282 vd16 = 68.62 r27 = -61.713 d27 = 2.850( 广角端 ) ~ 13.393( 中间端 ) ~ 2.850( 望远端 ) r28 = 158.304 d28 = 3.000 nd17 = 1.84666 vd17 = 23.78 r29 = -27.940 d29 = 1.200 nd18 = 1.80400 vd18 = 46.57 r30 = 12.873 d30 = 0.200 nd19 = 1.53610 vd19 = 41.21 r31 = 12.684( 非球面 ) d31 = 18.798( 广角端 ) ~ 8.255( 中间端 ) ~ 18.798( 望远端 ) r32 = 14.308 d32 = 1.200 nd20 = 1.84666 vd20 = 23.78 r33 = 9.000 d33 = 4.000 nd21 = 1.65844 vd21 = 50.85 r34 = -69.981 d34 = 1.000r35 =∞ d35 = 0.500 nd22 = 1.51633 vd22 = 64.14 r36 =∞ d36 = 6.200 r37 =∞ d37 = 1.000 nd23 = 1.51633 vd23 = 64.14 r38 =∞ d38 = 0.996 r39 =∞ ( 像面 ) 123 圆锥系数 (ε) 及非球面系数 (A、 B、 C、 D、 E) ( 第十九面 ) ε = 1.0000, A = 0, B = -7.25047×10-6, C = -1.97750×10-8, D = 2.89146×10-11, E = -7.12361×10-14( 第二十五面 )
ε = 1.0000,
A = 0,
B = -2.57195×10-5, C = -1.35530×10-8,
D = 8.41473×10-11, E = -5.17187×10-13
( 第三十 - 面 )
ε = 1.0000,
A = 0,
B = -1.00118×10-5, C = -7.41829×10-7,
D = 2.41019×10-8, E = -3.16008×10-10
另外, 在上述数值数据中, r1、 r2、 ····表示各透镜、 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 d1、 d2、 ····表示各透镜、 光阑等的壁厚或它们的面间隔, nd1、 nd2、 ····表示各透镜等的 d 线 (λ = 587.56nm) 的折射率, vd1、 vd2、 ····表示各透镜等的 d 线 (λ = 587.56nm) 的阿贝数。
另外, 上述各非球面形状在设光轴方向为 X、 距光轴的高度为 H、 光的行进方向为 正时, 由上述式 (1) 表示。
其中, R 为近轴曲率半径, ε 为圆锥系数, A、 B、 C、 D、 E 分别为 2 次、 4 次、 6 次、 8 次、 10 次的非球面系数。
另外, 图 14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4 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图。图 15 是本发 明的实施例 4 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端的诸像差图。图 16 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4 的变焦透镜的 望远端的诸像差图。图中, FNo 表示 F 值, 2ω 表示视角。另外, g 表示相当于 g 线 (λ = 435.83nm) 的波长的像差, d 表示相当于 d 线 (λ = 587.56nm) 的波长的像差, c 表示相当 于 c 线 (λ = 656.27nm) 的波长的像差。而且, 像散图中的符号 ΔS、 ΔM 分别表示相对于 弧矢像面、 子午像面的像差。如以上说明, 根据实施例 4 的变焦透镜,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 可以遍及全变倍域 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 并且可以实现小型化、 高变倍化 (55 倍程度 )、 广角化 (60°程度 )。 而且, 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光学的图像抖动的校正。另外, 实施例 4 的变焦 透镜包含形成有非球面的透镜而构成, 因此, 可以以少的片数良好地校正诸像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对寻求小型化、 高变倍化、 广角化的监控拥照相机等是有 用的, 特别是在要求作为防抖动对策的光学的图像抖动校正的情况下最佳。
符号说明
G11 第一透镜组
G12 第二透镜组
G13 第三透镜组
G14 第四透镜组
G15 第五透镜组
IMG 像面
STP 光阑
FT 滤光器
CG 盖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