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816265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6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98184.3

申请日:

2011.07.15

公开号:

CN102340902A

公开日:

2012.02.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H05B 6/12登记生效日:20170731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爱丽思欧雅玛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东京变更后权利人:日本宫城县|||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H05B 6/12登记生效日:20160824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株式会社东芝变更后权利人: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东京都变更后权利人:日本东京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H05B 6/12登记生效日:20160824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株式会社东芝变更后权利人:株式会社东芝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东京变更后权利人:日本东京都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 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H05B 6/12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株式会社东芝变更后:株式会社东芝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日本东京都变更后:日本东京都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变更后: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5B 6/12申请日:20110715|||公开

IPC分类号:

H05B6/12; F24C15/00

主分类号:

H05B6/12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东芝; 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 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松尾胜春; 米仓正治; 细川正夫; 佐乡幸司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10.07.15 JP 2010-16048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代理人:

陈英俊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其防止蒸气或水等侵入内部以及防止来自外部的冷却风的不足,同时提高了便利性。在上部被顶板(1)覆盖的框体(3)右侧的后部角部附近的底面、后面或侧面上设有从框体(3)外部导入空气的后面吸气口(21a)、侧面吸气口(21b)及底面吸气口(21c),并且在与这些吸气口(21a)、(21b)、(21c)相反侧的顶板(1)上的后部设有,边缘部比顶板(1)更向上方突出的排气口(23),将从吸气口(21a)、(21b)、(21c)吸入的空气通过排气口(23)排出。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平板状的顶板, 可放置被加热烹饪器具 ; 框体, 上部被该顶板覆盖, 在前部设有操作部 ; 感应加热单元, 与上述顶板接近地设在上述框体内, 用于加热放置在上述顶板上的上 述被加热烹饪器具 ; 吸气口, 至少形成在上述框体后部的底面、 后面或者侧面中的某一处, 用于从上述框体 的外部向框体内部导入空气 ; 以及 排气口, 形成在上述顶板的后部, 用于排出从上述吸入口导入的空气 ; 其中, 在上述顶板上, 作为开口只形成有上述排气口。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气口设在上述框体的后部的底面上, 并且上述吸气口与空气导入凹部连通, 该 空气导入凹部朝向上述框体的内侧凹陷地形成在从上述框体的前部至后部。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其特征在于, 通过封闭单元对从上述框体外部导入的空气的流路与用于冷却并被加热的空气的流 路之间进行封闭。

说明书


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 (IH) 烹调器, 例如一体地组装 在厨房台面等上, 使用感应加热线圈, 经由被加热烹饪器具加热被加热物。
     背景技术 在包含这种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以往的加热烹饪器中, 由于设在内部的 感应加热线圈或辐射加热器 (Radiant heat)、 烤架的加热器, 或者控制这些器件的电气部 件等产生热量, 需要冷却这些电气部件或感应加热线圈, 并将冷却发热部而变热的空气向 外部排出。
     以往, 为了冷却电气部件或感应加热线圈, 或者将变热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在加热 烹饪器的上面, 即在顶板上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一侧上设置吸气口, 在另一侧设置排气口, 并从吸气口吸入外部的冷却空气, 以冷却内部的发热部, 然后将变热的空气从排气口向外 部排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8-111626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加热烹饪器中, 如上所述, 由于在顶板上的一侧设有吸气口, 在另一侧设 有排气口, 因此由在被加热烹饪器具内进行加热的被加热物的食品或水等产生的蒸气难免 被吸气口吸入而侵入到本体内部。
     此外, 由于吸气口设在顶板上, 溢出物或者由于使用者不慎将液体洒在顶板上时, 液体难免通过该吸气口进入其内部。
     进一步, 由于吸气口设在顶板上, 当该顶板的吸气口上放置锅等时, 因为吸气口被 堵住, 有可能向框体内部的冷却风的吸入量不足。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鉴于此而提出, 其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 烹调器, 其防止蒸气或水等侵入框体内部以及防止来自外部的冷却风的不足, 同时提高了 便利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平板状的顶板, 可放置被加热烹饪器具 ; 框 体, 上部被该顶板覆盖, 在前部设有操作部 ; 感应加热单元, 与上述顶板接近地设在上述框 体内, 用于加热放置在上述顶板上的上述被加热烹饪器具 ; 吸气口, 至少形成在上述框体后 部的底面、 后面或者侧面中的某一处, 用于从上述框体的外部向框体内部导入空气 ; 排气 口, 形成在上述顶板的后部, 用于排出从上述吸入口导入的空气 ; 其中, 在上述顶板上, 作为 开口只形成有上述排气口。
     由此, 可防止蒸气或水等从吸气口或排气口浸入内部。
     附图说明 图 1 是从后部上方观看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 器的立体图。
     图 2 是从前侧上方观看将图 1 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组装在厨房台面上的 状态的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图 1 及图 2 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底面的示意图。
     图 4 是沿图 3 的线 A-A 的放大剖视图。
     图 5 是从后部下方观看图 1 及图 2 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 6 是从侧面透视图 1 及图 2 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时, 表示 冷却空气流向的示意图。
     图 7 是从上方透视图 1 及图 2 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时, 表示 冷却空气流向的示意图。
     图 8 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
     图 9 是沿图 8 的线 B-B 的放大剖视图。
     附图记号 :
     1: 顶板 3: 框体 17 : 烤架 19 : 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a : 风扇电机 19b : 风扇 21a : 后面吸气口 21b : 侧面吸气口 21c : 底面吸气口 23 : 排气口 25 : 操作部 27 : 空气导入凹部 31 : 加热控制部 33 : 感应加热线圈 51 : 风道 61 : 密封部件 100、 100A : 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1 : 前侧顶板 103 : 后侧顶板 103a : 突起部 105 : 排气口盖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图 1 是从后部上方观看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 器的立体图。该图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的整个上部由平板状的顶板 1 覆 盖, 在该顶板 1 的下部安装有长方体的框体 3。
     在该框体 3 中收纳有构成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的各种电气部件以及机 械部件等。
     在顶板 1 的上面分别画有用实线表示的稍大的两个圆标记 11、 13 和与该圆标记相 比较小的一个圆标记 15, 作为放置被加热烹饪器具的标记。
     在大圆标记 11、 13 正下方的框体 3 中设有感应加热线圈, 该感应加热线圈与顶板 1 紧贴着, 而且在小圆标记 15 正下方的框体 3 中设有高度辐射加热器, 该高度辐射加热器与 顶板 1 紧贴着, 当这些圆标记 11、 13、 15 上的顶板 1 上放置例如锅等被加热烹饪器具时, 该 被加热烹饪器具被感应加热线圈或高度辐射加热器加热, 从而放入在该被加热烹饪器具内 的食品或水等被加热。
     再有, 在圆标记 15 的位置上可以设置感应加热线圈来代替辐射加热器。
     而且, 在图 1 中靠右的部分, 在框体 3 内设有用虚线的长方体表示的烤架 17。 进一 步, 在框体 3 的后部右角部分 ( 在图 1 中的左前方 ) 设有用虚线的圆柱状表示的由风扇及 风扇电机构成的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进一步, 在框体 3 后部右侧的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附近的角部设有吸气口, 该吸 气口用于从框体 3 的外部导入空气, 将打有多个小孔的板体 ( 也就是金属冲孔 ) 嵌入而形 成。
     即, 在与设有烤架 17 的一侧相反侧的、 框体右侧的后部角部附近的框体 3 的后面, 形成有后面吸气口 21a, 在侧面及底面上形成有侧面吸气口 21b 及如后所述的图 3 及图 5 所 示的底面吸气口 21c。
     这样, 通过将后面吸气口 21a、 侧面吸气口 21b、 底面吸气口 21c 至少形成在框体 3 的后面、 侧面、 底面的某一面上, 而不是像以往形成在顶板 1 上, 可防止例如由于放置在顶 板 1 上的被加热烹饪器具烹饪而产生的蒸气等通过吸入口吸入从而侵入框体 3 内部的情 况。
     此外, 由于吸入口没有设在顶板 1 上, 所以即使顶板 1 上洒有溢出物等水分时, 溢 出物等水分也不会从吸气口进入框体 3 的内部。
     然后, 当构成上述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的风扇通过风扇电机驱动时, 通过该风扇 的空气吸引力, 外部的空气从框体 3 的后部吸气口 21a、 侧面吸气口 21b、 底面吸气口 21c, 如 箭头 110、 111、 112 所示被吸入到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的框体 3 内, 从而冷却框 体 3 内的电气部件等 ( 参照后述的图 6)。
     此外, 在顶板 1 的后部左侧 ( 在图 1 中的右前方 ), 即与后面吸气口 21a、 侧面吸气 口 21b、 底面吸气口 21c 及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相反侧的远离位置, 即左侧的顶板 1 上的后 部形成有排气口 23。
     该排气口 23 形成为以顶板 1 的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细长的矩形, 并如后述, 形 成有脊状的突起部分 ( 图 9 所示的突起部 103a), 以使排气口 23 的边缘部与顶板 1 相比更 向上方突出。
     因此, 当液体洒在顶板 1 上时, 可防止该液体从排气口 23 侵入到内部。图 2 是将图 1 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一体地组装在厨房台面的上表面 板 200 上的状态图, 是从前侧上方观看的立体图。
     如图 2 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组装在厨房台面上而使 用, 顶板 1 的边缘部载置在厨房台面的上表面板 200 上而被卡住。
     此外, 在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的前面的右侧设有操作部 25, 该操作部 25 包括 : 分别对主电源的开启和关闭、 感应加热线圈或高度辐射加热器等各加热烹饪器的 电源的开启和关闭、 各加热烹饪器的加热温度的设定等进行操作的操作按钮 ; 以及显示各 加热烹饪器的加热状态的显示器等。
     而且, 该操作部 25 的左侧设有烤架 17。作为烤鱼箱而使用的该烤架 17 构成为拉 出式, 可向前拉出。
     图 3 是表示图 1 及图 2 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底面的示意图。在图 3 中, 上侧为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的后部背面, 下侧为前面侧。在该前面侧处图 示有从下面观看状态的操作部 25 和烤架 17 的把手 17a。
     如图 3 所示, 可知在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底面的靠后部右侧的部分 ( 在图 3 中靠左侧的后部 )、 即设有操作部 25 的靠右侧部分的底面的后部形成有底面吸气 口 21c, 该底面吸气口 21c 由上述的具有多个小孔的板体 ( 金属冲孔 ) 构成。 此外, 在从该后部的底面吸气口 21c 至操作部 25 的底面上设有向框体 3 内侧凹陷 形成的空气导入凹部 27, 且后部的底面吸气口 21c 与空气导入凹部 27 连通。
     将沿线 A-A 的截面如图 4 所示, 该空气导入凹部 27 形成为向框体 3 的内侧凹陷, 从而使从底面吸气口 21c 向框体 3 内吸入的空气从框体 3 的前面经由空气导入凹部 27 引 向底面吸气口 21c。
     图 5 是从后部下侧观看的方便理解地示出该空气流向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 调器的立体图。在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的框体 3 的右侧后部的角部附近, 即构 成该角部的后面、 侧面、 底面上形成有上述的后面吸气口 21a、 侧面吸气口 21b 以及底面吸 气口 21c, 并且在框体 3 的右侧底面上形成有在图 3 及图 4 说明的空气导入凹部 27, 该空气 导入凹部 27 从框体 3 的前部直至底面吸气口 21 较长地形成。
     其结果, 吸向底面吸气口 21c 的空气如箭头 300 所示, 从框体 3 的前部经由空气导 入凹部 27 并从底面吸气口 21c 吸入到框体 3 中。
     还有, 从框体 3 的前部经由空气导入凹部 27 的空气, 其一部分不仅从底面吸气口 21c 吸入, 当然也从后面吸气口 21a 或侧面吸气口 21b 吸入到框体 3 内部。
     这样, 通过使空气从框体 3 的前部经由空气导入凹部 27 供给至底面吸气口 21c, 可 将空气充分地供给至底面吸气口 21c。
     图 6 是从侧面透视上述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内部时, 冷却空气流向的 示意图。 在该图中, 左侧为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的前部, 图示有操作部 25, 而且, 右侧为后部, 并图示有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还有, 虽然在该图 6 中未明确图示, 在构成设有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的角部的后 面、 侧面、 底面上, 理所当然地形成有后面吸气口 21a、 侧面吸气口 21b 以及底面吸气口 21c。
     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由风扇电机 19a 和通过该风扇电机 19a 旋转驱动的风扇 19b 构成。
     在由该风扇电机 19a 和风扇 19b 构成的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的左侧, 即在操作部 25 与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之间的框体 3 内, 配设有加热控制部 31, 该加热控制部 31 用于 对感应加热线圈或高度辐射加热器等进行加热控制, 而且, 在该加热控制部 31 的上方、 且 顶板 1 的正下方, 与顶板 1 接近地设置有感应加热线圈 33。
     在图 6 中, 多个箭头 401 ~ 408 分别表示空气通过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从框体 3 的外部吸入到框体 3 内, 并经由框体 3 内的各部位之后, 从顶板 1 上的排气口 23 排出的流 向。
     首先, 箭头 401 表示空气从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的前部下方经由框体 3 底面的空气导入凹部 27, 从框体 3 的底面吸气口 21c 吸入到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的状态。
     此外, 箭头 402、 403 表示空气从框体 3 的底面、 后面通过底面吸气口 21c、 后面吸气 口 21a 流入框体 3 内, 从而被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吸入的流向, 而且箭头 404 表示空气从 框体 3 的后面通过后面吸气口 21a 流入框体 3, 从而被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吸入的流向。
     还有, 虽然在图 6 中未明确图示, 当然也有空气从框体 3 的侧部通过侧面吸气口 21b 流入框体 3 内。
     如上所述, 通过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被吸入到框体 3 内的空气, 如箭头 405、 406、 407 所示, 从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的风扇 19b 经由框体 3 内的包含加热控制部 31 的各部 位, 从而冷却各部位。 而且, 冷却各部位而变热的空气, 如箭头 408 所示, 流向设在顶板 1 的左侧后部的 排气口 23, 最后从排气口 23 排出至框体 3 的外部。
     在图 6 中, 设在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和操作部 25 之间的加热控制部 31 被安装在 多个控制基板 39 上, 这些控制基板 39 安装在控制基板安装板 41 上。
     在由风扇电机 19a 和风扇 19b 构成的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的部分周围处设有风 道 (Duct)51, 用于控制通过风扇 19b 的空气流向。
     图 7 是从上方透视图 1 及图 2 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时, 冷却 空气的流向的示意图。该图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图的下侧为前部, 上侧 为后部。
     在后部的右侧角部设有被风道 51 包围的由风扇电机 19a 和风扇 19b 构成的冷却 空气导入单元 19, 在该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的前侧设有加热控制部 31, 该加热控制部 31 被壳体 31a 包围。
     此外, 在左侧设有烤架 17, 在该烤架 17 的后部设有排气口 23。再有, 在图 7 中, 省 略了顶板 1。
     进一步, 在图 7 中, 在壳体 31a 的右侧一边与框体 3 的右侧部之间的接近冷却空气 导入单元 19 的部分配设有密封部件 61, 该壳体 31a 将设置于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前侧的 加热控制部 31 围住。
     该密封部件 61 由无透气性的海绵等构成, 并从上而下地完全封闭上述加热控制 部 31 的壳体 31a 的右侧一边与框体 3 右侧部之间的间隙 63, 防止空气经过该间隙。
     即, 密封部件 61 构成封闭单元, 用于封闭向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的流路回流的返 流路。
     其结果, 可阻止从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吹出而冷却加热控制部 31 等而变热的空
     气, 如虚线箭头 604 所示, 通过加热控制部 31 的壳体 31a 右侧的一边与框体 3 的右侧部之 间的间隙 63 回流到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更具体地, 从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吹出的空气, 如箭头 601、 603 所示, 经由加热控 制部 31 中时冷却加热控制部 31 内的发热源, 其冷却结果, 变热的空气如箭头 602、 605 所 示, 流向排气口 23, 最后从排气口 23 向外部排出。
     在此, 如箭头 601 所示, 经由加热控制部 31 内而冷却其发热源而变热的一部分空 气, 有可能如箭头 606 所示地分支, 且如上述虚线箭头 604 所示, 流向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为此, 在间隙 63 中设有上述密封部件 61, 以阻止如箭头 604 所示的空气的流向, 从而防止变 热的空气回流到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中。
     假设, 如果没有该密封部件 61, 当经由加热控制部 31 内而变热的空气如虚线箭头 604 所示的通过间隙 63 返回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时, 该变热的空气通过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再次向加热控制部 31 放出, 而该变热的空气经由加热控制部 31 内, 因此, 成为加热控制 部 31 未能得到充分冷却的原因。
     为了防止这种缺陷, 设有作为封闭单元的密封部件 61, 将从框体外部导入的空气 流路与用于冷却并被加热的空气流路之间进行封闭。 第二实施方式
     图 8 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该图 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A 与图 1 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 热烹调器 100 有以下不同点, 将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中的顶板 1 分割成较大的 前侧顶板 101 和较小的后侧顶板 103 两块。
     其他构成与图 1 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 相同, 在图 8 中也同样的示出了烤架 17、 操作部 25、 冷却空气导入单元 19。
     在图 8 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100A 中, 虽然前侧顶板 101 和后侧顶板 103 两个上表面构成同一平面, 两者的边界无段差, 但为了便于在后侧顶板 103 上构成排气 口 23, 与前侧顶板 101 分开构成。
     将沿图 8 中的线 B-B 的截面如图 9 所示, 排气口 23 中, 后侧顶板 103 上的排气口 23 的边缘部, 其周围向上方突出例如 2mm 左右而形成突起部 103a, 并在该突起部 103a 之间 载置有排气口盖 105。
     排气口盖 105 形成有多个孔或者由网状的部件构成, 以便于将框体 3 内部的空气 向外部排出。再有, 在排气口 23 下方的突起部 103a 的下侧设有用于从框体 3 内部引导空 气排出的烟囱部 107, 该烟囱部 107 向下方延伸。
     如上所述, 由于在排气口 23 的边缘部的全周上设有突起部 103a, 所以即使在顶板 上洒出了水或油等时, 该洒出的水或油不会侵入内部。 因此, 内部的电器部件等不会受水或 油等的影响。
    

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40902A43申请公布日20120201CN102340902ACN102340902A21申请号201110198184322申请日20110715201016048320100715JPH05B6/12200601F24C15/00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地址日本东京申请人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72发明人松尾胜春米仓正治细川正夫佐乡幸司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7代理人陈英俊54发明名称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其防止蒸气或水等侵入内部以及防止来自外部的冷却风。

2、的不足,同时提高了便利性。在上部被顶板1覆盖的框体3右侧的后部角部附近的底面、后面或侧面上设有从框体3外部导入空气的后面吸气口21A、侧面吸气口21B及底面吸气口21C,并且在与这些吸气口21A、21B、21C相反侧的顶板1上的后部设有,边缘部比顶板1更向上方突出的排气口23,将从吸气口21A、21B、21C吸入的空气通过排气口23排出。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6页CN102340916A1/1页21一种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状的顶板,可放置被加热烹饪器具;框体,上部被该顶板覆盖,在前部设有。

3、操作部;感应加热单元,与上述顶板接近地设在上述框体内,用于加热放置在上述顶板上的上述被加热烹饪器具;吸气口,至少形成在上述框体后部的底面、后面或者侧面中的某一处,用于从上述框体的外部向框体内部导入空气;以及排气口,形成在上述顶板的后部,用于排出从上述吸入口导入的空气;其中,在上述顶板上,作为开口只形成有上述排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气口设在上述框体的后部的底面上,并且上述吸气口与空气导入凹部连通,该空气导入凹部朝向上述框体的内侧凹陷地形成在从上述框体的前部至后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封闭单元对从上述。

4、框体外部导入的空气的流路与用于冷却并被加热的空气的流路之间进行封闭。权利要求书CN102340902ACN102340916A1/6页3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IH烹调器,例如一体地组装在厨房台面等上,使用感应加热线圈,经由被加热烹饪器具加热被加热物。背景技术0002在包含这种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以往的加热烹饪器中,由于设在内部的感应加热线圈或辐射加热器RADIANTHEAT、烤架的加热器,或者控制这些器件的电气部件等产生热量,需要冷却这些电气部件或感应加热线圈,并将冷却发热部而变热的空气向外部排出。0003以往,为了冷却电气部件。

5、或感应加热线圈,或者将变热的空气向外部排出,在加热烹饪器的上面,即在顶板上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一侧上设置吸气口,在另一侧设置排气口,并从吸气口吸入外部的冷却空气,以冷却内部的发热部,然后将变热的空气从排气口向外部排出。0004在先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1626号公报发明内容0007在以往的加热烹饪器中,如上所述,由于在顶板上的一侧设有吸气口,在另一侧设有排气口,因此由在被加热烹饪器具内进行加热的被加热物的食品或水等产生的蒸气难免被吸气口吸入而侵入到本体内部。0008此外,由于吸气口设在顶板上,溢出物或者由于使用者不慎将液体洒在顶板上时,液体难免通过该吸气口。

6、进入其内部。0009进一步,由于吸气口设在顶板上,当该顶板的吸气口上放置锅等时,因为吸气口被堵住,有可能向框体内部的冷却风的吸入量不足。0010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鉴于此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其防止蒸气或水等侵入框体内部以及防止来自外部的冷却风的不足,同时提高了便利性。0011根据本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状的顶板,可放置被加热烹饪器具;框体,上部被该顶板覆盖,在前部设有操作部;感应加热单元,与上述顶板接近地设在上述框体内,用于加热放置在上述顶板上的上述被加热烹饪器具;吸气口,至少形成在上述框体后部的底面、后面或者侧面中的某一处,用于从上述框体的外部向框体内。

7、部导入空气;排气口,形成在上述顶板的后部,用于排出从上述吸入口导入的空气;其中,在上述顶板上,作为开口只形成有上述排气口。0012由此,可防止蒸气或水等从吸气口或排气口浸入内部。说明书CN102340902ACN102340916A2/6页4附图说明0013图1是从后部上方观看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0014图2是从前侧上方观看将图1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组装在厨房台面上的状态的立体图。0015图3是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底面的示意图。0016图4是沿图3的线AA的放大剖视图。0017图5是从后部下方观看图1及图2所示的埋入式电磁。

8、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0018图6是从侧面透视图1及图2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时,表示冷却空气流向的示意图。0019图7是从上方透视图1及图2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时,表示冷却空气流向的示意图。0020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0021图9是沿图8的线BB的放大剖视图。0022附图记号00231顶板00243框体002517烤架002619冷却空气导入单元002719A风扇电机002819B风扇002921A后面吸气口003021B侧面吸气口003121C底面吸气口003223排气口003325操作部003427空气导入凹部。

9、003531加热控制部003633感应加热线圈003751风道003861密封部件0039100、100A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0040101前侧顶板0041103后侧顶板0042103A突起部0043105排气口盖具体实施方式0044第一实施方式说明书CN102340902ACN102340916A3/6页50045图1是从后部上方观看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该图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整个上部由平板状的顶板1覆盖,在该顶板1的下部安装有长方体的框体3。0046在该框体3中收纳有构成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各种电气部件以及机械部件等。

10、。0047在顶板1的上面分别画有用实线表示的稍大的两个圆标记11、13和与该圆标记相比较小的一个圆标记15,作为放置被加热烹饪器具的标记。0048在大圆标记11、13正下方的框体3中设有感应加热线圈,该感应加热线圈与顶板1紧贴着,而且在小圆标记15正下方的框体3中设有高度辐射加热器,该高度辐射加热器与顶板1紧贴着,当这些圆标记11、13、15上的顶板1上放置例如锅等被加热烹饪器具时,该被加热烹饪器具被感应加热线圈或高度辐射加热器加热,从而放入在该被加热烹饪器具内的食品或水等被加热。0049再有,在圆标记15的位置上可以设置感应加热线圈来代替辐射加热器。0050而且,在图1中靠右的部分,在框体3。

11、内设有用虚线的长方体表示的烤架17。进一步,在框体3的后部右角部分在图1中的左前方设有用虚线的圆柱状表示的由风扇及风扇电机构成的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0051进一步,在框体3后部右侧的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附近的角部设有吸气口,该吸气口用于从框体3的外部导入空气,将打有多个小孔的板体也就是金属冲孔嵌入而形成。0052即,在与设有烤架17的一侧相反侧的、框体右侧的后部角部附近的框体3的后面,形成有后面吸气口21A,在侧面及底面上形成有侧面吸气口21B及如后所述的图3及图5所示的底面吸气口21C。0053这样,通过将后面吸气口21A、侧面吸气口21B、底面吸气口21C至少形成在框体3的后面、侧面、底。

12、面的某一面上,而不是像以往形成在顶板1上,可防止例如由于放置在顶板1上的被加热烹饪器具烹饪而产生的蒸气等通过吸入口吸入从而侵入框体3内部的情况。0054此外,由于吸入口没有设在顶板1上,所以即使顶板1上洒有溢出物等水分时,溢出物等水分也不会从吸气口进入框体3的内部。0055然后,当构成上述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的风扇通过风扇电机驱动时,通过该风扇的空气吸引力,外部的空气从框体3的后部吸气口21A、侧面吸气口21B、底面吸气口21C,如箭头110、111、112所示被吸入到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框体3内,从而冷却框体3内的电气部件等参照后述的图6。0056此外,在顶板1的后部左侧在图1中。

13、的右前方,即与后面吸气口21A、侧面吸气口21B、底面吸气口21C及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相反侧的远离位置,即左侧的顶板1上的后部形成有排气口23。0057该排气口23形成为以顶板1的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细长的矩形,并如后述,形成有脊状的突起部分图9所示的突起部103A,以使排气口23的边缘部与顶板1相比更向上方突出。0058因此,当液体洒在顶板1上时,可防止该液体从排气口23侵入到内部。说明书CN102340902ACN102340916A4/6页60059图2是将图1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一体地组装在厨房台面的上表面板200上的状态图,是从前侧上方观看的立体图。0060如图2所示,本。

14、实施方式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组装在厨房台面上而使用,顶板1的边缘部载置在厨房台面的上表面板200上而被卡住。0061此外,在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前面的右侧设有操作部25,该操作部25包括分别对主电源的开启和关闭、感应加热线圈或高度辐射加热器等各加热烹饪器的电源的开启和关闭、各加热烹饪器的加热温度的设定等进行操作的操作按钮;以及显示各加热烹饪器的加热状态的显示器等。0062而且,该操作部25的左侧设有烤架17。作为烤鱼箱而使用的该烤架17构成为拉出式,可向前拉出。0063图3是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底面的示意图。在图3中,上侧为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

15、00的后部背面,下侧为前面侧。在该前面侧处图示有从下面观看状态的操作部25和烤架17的把手17A。0064如图3所示,可知在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底面的靠后部右侧的部分在图3中靠左侧的后部、即设有操作部25的靠右侧部分的底面的后部形成有底面吸气口21C,该底面吸气口21C由上述的具有多个小孔的板体金属冲孔构成。0065此外,在从该后部的底面吸气口21C至操作部25的底面上设有向框体3内侧凹陷形成的空气导入凹部27,且后部的底面吸气口21C与空气导入凹部27连通。0066将沿线AA的截面如图4所示,该空气导入凹部27形成为向框体3的内侧凹陷,从而使从底面吸气口21C向框体3内吸入的空气从。

16、框体3的前面经由空气导入凹部27引向底面吸气口21C。0067图5是从后部下侧观看的方便理解地示出该空气流向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在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框体3的右侧后部的角部附近,即构成该角部的后面、侧面、底面上形成有上述的后面吸气口21A、侧面吸气口21B以及底面吸气口21C,并且在框体3的右侧底面上形成有在图3及图4说明的空气导入凹部27,该空气导入凹部27从框体3的前部直至底面吸气口21较长地形成。0068其结果,吸向底面吸气口21C的空气如箭头300所示,从框体3的前部经由空气导入凹部27并从底面吸气口21C吸入到框体3中。0069还有,从框体3的前部经由空气。

17、导入凹部27的空气,其一部分不仅从底面吸气口21C吸入,当然也从后面吸气口21A或侧面吸气口21B吸入到框体3内部。0070这样,通过使空气从框体3的前部经由空气导入凹部27供给至底面吸气口21C,可将空气充分地供给至底面吸气口21C。0071图6是从侧面透视上述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内部时,冷却空气流向的示意图。在该图中,左侧为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前部,图示有操作部25,而且,右侧为后部,并图示有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0072还有,虽然在该图6中未明确图示,在构成设有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的角部的后面、侧面、底面上,理所当然地形成有后面吸气口21A、侧面吸气口21B以及底面。

18、吸气口21C。0073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由风扇电机19A和通过该风扇电机19A旋转驱动的风扇19B构成。说明书CN102340902ACN102340916A5/6页70074在由该风扇电机19A和风扇19B构成的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的左侧,即在操作部25与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之间的框体3内,配设有加热控制部31,该加热控制部31用于对感应加热线圈或高度辐射加热器等进行加热控制,而且,在该加热控制部31的上方、且顶板1的正下方,与顶板1接近地设置有感应加热线圈33。0075在图6中,多个箭头401408分别表示空气通过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从框体3的外部吸入到框体3内,并经由框体3内的各部位之。

19、后,从顶板1上的排气口23排出的流向。0076首先,箭头401表示空气从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前部下方经由框体3底面的空气导入凹部27,从框体3的底面吸气口21C吸入到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的状态。0077此外,箭头402、403表示空气从框体3的底面、后面通过底面吸气口21C、后面吸气口21A流入框体3内,从而被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吸入的流向,而且箭头404表示空气从框体3的后面通过后面吸气口21A流入框体3,从而被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吸入的流向。0078还有,虽然在图6中未明确图示,当然也有空气从框体3的侧部通过侧面吸气口21B流入框体3内。0079如上所述,通过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

20、9被吸入到框体3内的空气,如箭头405、406、407所示,从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的风扇19B经由框体3内的包含加热控制部31的各部位,从而冷却各部位。0080而且,冷却各部位而变热的空气,如箭头408所示,流向设在顶板1的左侧后部的排气口23,最后从排气口23排出至框体3的外部。0081在图6中,设在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和操作部25之间的加热控制部31被安装在多个控制基板39上,这些控制基板39安装在控制基板安装板41上。0082在由风扇电机19A和风扇19B构成的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的部分周围处设有风道DUCT51,用于控制通过风扇19B的空气流向。0083图7是从上方透视图1及图2所示的。

21、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时,冷却空气的流向的示意图。该图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图的下侧为前部,上侧为后部。0084在后部的右侧角部设有被风道51包围的由风扇电机19A和风扇19B构成的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在该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的前侧设有加热控制部31,该加热控制部31被壳体31A包围。0085此外,在左侧设有烤架17,在该烤架17的后部设有排气口23。再有,在图7中,省略了顶板1。0086进一步,在图7中,在壳体31A的右侧一边与框体3的右侧部之间的接近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的部分配设有密封部件61,该壳体31A将设置于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前侧的加热控制部31围住。00。

22、87该密封部件61由无透气性的海绵等构成,并从上而下地完全封闭上述加热控制部31的壳体31A的右侧一边与框体3右侧部之间的间隙63,防止空气经过该间隙。0088即,密封部件61构成封闭单元,用于封闭向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的流路回流的返流路。0089其结果,可阻止从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吹出而冷却加热控制部31等而变热的空说明书CN102340902ACN102340916A6/6页8气,如虚线箭头604所示,通过加热控制部31的壳体31A右侧的一边与框体3的右侧部之间的间隙63回流到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0090更具体地,从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吹出的空气,如箭头601、603所示,经由加热控制部。

23、31中时冷却加热控制部31内的发热源,其冷却结果,变热的空气如箭头602、605所示,流向排气口23,最后从排气口23向外部排出。0091在此,如箭头601所示,经由加热控制部31内而冷却其发热源而变热的一部分空气,有可能如箭头606所示地分支,且如上述虚线箭头604所示,流向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为此,在间隙63中设有上述密封部件61,以阻止如箭头604所示的空气的流向,从而防止变热的空气回流到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中。0092假设,如果没有该密封部件61,当经由加热控制部31内而变热的空气如虚线箭头604所示的通过间隙63返回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时,该变热的空气通过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再次向。

24、加热控制部31放出,而该变热的空气经由加热控制部31内,因此,成为加热控制部31未能得到充分冷却的原因。0093为了防止这种缺陷,设有作为封闭单元的密封部件61,将从框体外部导入的空气流路与用于冷却并被加热的空气流路之间进行封闭。0094第二实施方式0095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该图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A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有以下不同点,将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中的顶板1分割成较大的前侧顶板101和较小的后侧顶板103两块。0096其他构成与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

25、相同,在图8中也同样的示出了烤架17、操作部25、冷却空气导入单元19。0097在图8所示的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100A中,虽然前侧顶板101和后侧顶板103两个上表面构成同一平面,两者的边界无段差,但为了便于在后侧顶板103上构成排气口23,与前侧顶板101分开构成。0098将沿图8中的线BB的截面如图9所示,排气口23中,后侧顶板103上的排气口23的边缘部,其周围向上方突出例如2MM左右而形成突起部103A,并在该突起部103A之间载置有排气口盖105。0099排气口盖105形成有多个孔或者由网状的部件构成,以便于将框体3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再有,在排气口23下方的突起部103A的。

26、下侧设有用于从框体3内部引导空气排出的烟囱部107,该烟囱部107向下方延伸。0100如上所述,由于在排气口23的边缘部的全周上设有突起部103A,所以即使在顶板上洒出了水或油等时,该洒出的水或油不会侵入内部。因此,内部的电器部件等不会受水或油等的影响。说明书CN102340902ACN102340916A1/6页9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40902ACN102340916A2/6页10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40902ACN102340916A3/6页11图5说明书附图CN102340902ACN102340916A4/6页12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40902ACN102340916A5/6页13图7说明书附图CN102340902ACN102340916A6/6页14图8图9说明书附图CN10234090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电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