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器、绕线装置以及绕线装置的生产方法.pdf

上传人:g**** 文档编号:814910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80056209.3

申请日:

2006.10.02

公开号:

CN101528576A

公开日:

2009.09.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5H75/06

主分类号:

B65H75/06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野

发明人:

木村富士太; 石川胜彦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6.9.15 JP 251736/200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韩登营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卷绕线形物并对其进行保持的绕线器,该绕线器不会让线形物产生卷曲缺陷。该绕线器(11)包括基板(14)、绕线部(15、16)以及辅助板(17、18)。基板(14)由树脂或纸等制成,并呈细长的矩形。基板(14)在中部(21)弯折,绕线部(15、16)设置在基板(14)的两端。辅助板(17、18)固定在绕线部(15、16)上,构成凸缘。辅助板(17、18)的端部固定在基板(14)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基板,其具有中部和两端,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基板的中部弯折从而两端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两端彼此对称地远离的状态;
一对绕线部,其设置在该基板的两端,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绕线部则彼此相对;
该绕线部具有使卷绕的线形物呈平滑的曲线状的外周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呈折叠状态时则彼此相对的各绕线部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形成凸缘的辅助板。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呈细长的矩形;
所述绕线部被设置成外周面呈圆弧状的圆柱状;
所述辅助板具有凸缘部和固定部,所述凸缘部固定在所述绕线部的端面上,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与所述凸缘部相连接;
该固定部从所述凸缘部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其另一端固定在该基板的中部,并且,该固定部的与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接近该基板的中心而逐渐变小。

4.
  一种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主体部,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第一主壁的一端与第二主壁的一端通过连接体连接在一起,第一主壁的另一端与第二主壁的另一端被设置成敞开端;
第一突出部,其设置在第一主壁的内表面上,并朝第二主壁侧突出,该第一突出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部分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第二突出部,其设置在第二主壁的内表面上,并朝第一主壁侧突出,该第二突出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部分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第一片状部,其从第一主壁内表面的所述连接体侧朝所述敞开端延伸,其中部内表面与第一突出部的突出端面相连接,该第一片状部的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侧缘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该第一片状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具有挠性;
第二片状部,其从第二主壁内表面的所述连接体侧朝所述敞开端延伸,其中部内表面与第二突出部的突出端面相连接,该第二片状部的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侧缘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该第二片状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具有挠性。

5.
  一种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基板,其具有中部和两端,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状态,该折叠状态是指在基板的中部弯折从而两端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两端彼此对称地远离的状态;
一对绕线部,其设置在该基板的两端,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绕线部则彼此相对,该绕线部具有使卷绕有线形物时的线形物呈平滑的曲线状的外周面;
较长的线形物,其按如下方式以相互交叉的状态卷绕在一对绕线部之间,即,在基板呈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先沿规定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个绕线部上,接下来,沿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
壳体,其在该基板呈折叠状态的状态下对该线形物、绕线部和基板进行收纳和保持;
导向部,其将该线形物从壳体内部导向到外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具有管状部,该管状部具有供所述线形物穿过的插入孔,该插入孔朝所述壳体内侧逐渐平滑地扩径。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安装部,其用于安装多个所述壳体;
保持带,其被卡止在所述线形物使用者的腹部,以将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线形物使用者的腹部。

8.
  一种绕线装置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卷绕工序:在具有基板和一对绕线部的绕线器中,基板具有中部和两端,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状态,该折叠状态是指在基板的中部弯折从而两端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两端彼此对称地远离的状态;该一对绕线部设置在该基板的两端,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绕线部则彼此相对,该绕线部具有使卷绕有线形物时的线形物呈平滑的曲线状的外周面,在该绕线器中,在基板呈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先沿规定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个绕线部上,接下来,沿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像这样,将线形物以相互交叉的状态卷绕在一对绕线部之间;
状态变换工序:在线形物卷绕在绕线部上的状态下,使基板变换成折叠状态的工序;
包围保持工序:将变换成折叠状态的基板以线形物可被拉出的状态收纳在壳体内,由该壳体来包围和保持住基板。

说明书

绕线器、绕线装置以及绕线装置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保持渔线、手术用缝合线等线形物的绕线器构造。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将渔线、手术用缝合线等线形物以可自由拉出的状态卷绕在绕线器上的绕线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例如是将渔线剪成规定长度(例如约为50m~150m)后才出售的。但如此长的渔线不便于操作,所以通常情况下将渔线卷绕在绕线器(又可称为:线拐)上来出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4)。绕线器通常具有圆筒状轴芯,渔线卷绕在该轴芯上。现有技术中也提供有将渔线卷饶在绕线器上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5~专利文献25)。这种装置是在使渔线保持恒定张力的状态下(即,张紧渔线的状态下)将该渔线卷绕在所述轴芯上的。
专利文献1:特开2006-2302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6-2231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5-304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5-218446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5-218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5-000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4-313150号公报
专利文献8:特开2004-215637号公报
专利文献9:特开2004-215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10:特开2003-009742号公报
专利文献11:特开2002-370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12:特开2002-369646号公报
专利文献13:特开2002-171887号公报
专利文献14:特开2001-299173号公报
专利文献15:特开2002-095399号公报
专利文献16:特开2002-084943号公报
专利文献17:特开2001-151206号公报
专利文献18:特开2001-148987号公报
专利文献19:特开2001-1144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0:特开平11-180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1:特开平11-0056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2:特开平10-1098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3:特开平10-1098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4:特开平9-1884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5:特开平7-137933号公报
由于渔线卷绕在圆筒状轴芯上,所以该渔线可能会产生卷曲缺陷,卷曲缺陷是指渔线开卷后仍处于卷曲状态或趋于卷曲。若渔线存在卷曲缺陷,钓者在使用这样的渔线时,渔线则变形成螺旋状,因此非常难以使用。为了消除该缺陷,可提供如专利文献11或专利文献15中所公开的绕线器,卷绕在该绕线器上的渔线几乎没有卷曲缺陷。但该现有技术的绕线器并不能完全消除渔线的卷曲缺陷,因此仍需要一种不会让渔线产生卷曲缺陷的绕线器。
手术用缝合线也是在卷绕在绕线器上的状态下出售的。手术用缝合线用于供医生紧密地缝合手术切口或裂口等的组织。此时,若手术用缝合线出现卷曲缺陷,医生则难以安全地进行手术。从医疗安全的角度来讲,也需要一种不会让手术用缝合线产生卷曲缺陷的绕线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相关背景的基础上作出的。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器和在该绕线器上卷绕有线形物的绕线装置,该绕线器不仅可将渔线、手术用缝合线等线形物保持为不产生卷曲缺陷的状态,还可让使用该线形物的使用者能容易地将线形物拉出规定长度。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绕线装置的生产方法。
(1)本发明的绕线器具有基板,该基板包括中部和两端,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状态,该折叠状态是指在基板的中部弯折从而两端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两端彼此对称地远离的状态。本发明的绕线器还具有一对绕线部。该绕线部设置在该基板的两端,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绕线部则彼此相对。该绕线部具有这样的外周面,即,使在该绕线部上卷绕有绕线筒时的线形物呈平滑的曲线状的外周面。
线形物被卷绕、保持在该绕线器上。具体而言,将基板变换成展开状态,在该状态下一对绕线部设置在基板的两端。接下来,将线形物的一端固定在基板的规定部位,例如一对绕线部的中间。然后,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绕线部上。此时,既可按顺时针方向将线形物卷绕在该绕线部上,又可按逆时针方向将线形物卷绕在该绕线部上。接下来,将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此时,按相互交叉的方式将该线形物卷绕在该绕线部上。即,当按顺时针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绕线部上时,按逆时针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或者,当按逆时针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绕线部上时,按顺时针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从而,将较长的线形物保持在基板上。接下来,在该状态下让基板变换成折叠状态。这样,让以相互交叉的状态卷绕在一对绕线部之间的线形物在基板内形成环状。
如前所述,由于将线形物相互交叉的状态卷绕在一对绕线部之间,所以该线形物不会被有力地拉拽,而是比较松缓地卷绕在绕线部上。在线形物卷绕在两绕线部上的状态下,让基板变换成折叠状态,这样,让该线形物形成环状。从而使得该线形物上产生的张力几乎为零。因此,该线形物是在几乎无张力的状态下保持在基板上,从而线形物不会产生卷曲缺陷。此外,该线形物的使用者只拉动保持在基板上的线形物的另一端,就可从基板上拉出规定长度的线形物。此时,以线形物交替从各绕线部上松开的方式将卷绕在所述其中一个绕线部和所述另一个绕线部上的线形物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从基板上拉出大量线形物的情况。
(2)作为优选,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则彼此相对的各绕线部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形成凸缘的辅助板。
通过设置该辅助板,在各绕线部上形成凸缘。因此,将线形物卷绕到各绕线部上的作业变得比较容易,此外,一旦线形物卷绕在各绕线部上,则不会轻易地从各绕线部脱开。
(3)作为优选,所述基板呈细长的矩形,所述绕线部被设置成外周面呈圆弧状的圆柱状。此外,所述辅助板可具有凸缘部和固定部,所述凸缘部固定在所述绕线部的端面上,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与所述凸缘部相连接。该固定部优选从所述凸缘部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其另一端固定在该基板的中部。作为优选,该固定部的与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接近该基板的中心而逐渐变小。
这种结构的绕线器中,基板和绕线部的形状都非常简单,所以能抑制绕线器生产成本的上升。此外,因绕线器的外部形状为长方体状,所以对使用者来说,绕线器为容易携带的形状。此外,通过该辅助板的凸缘部,能比较容易地进行将线形物卷绕到各绕线部上的作业,并且,一旦线形物卷绕在各绕线部上,则不会轻易地从各绕线部脱开。此外,由于将辅助板的固定部的侧缘设置成逐渐变窄的形状,所以当将线形物按前述方式卷绕在一对绕线部之间时,该线形物被各固定部的侧缘导向。因此,能更容易地进行将线形物交替卷绕到两绕线部之间的作业。
(4)本发明的绕线器也可为如下构造。即,该绕线器具有主体部。主体部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例如由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板状体构成。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金币形(日本古代椭圆形金币)等各种形状。第一主壁的一端与第二主壁的一端通过连接体连接在一起,第一主壁的另一端与第二主壁的另一端未连接在一起。即,第一主壁的另一端与第二主壁的另一端被设置成敞开端。所述连接体可为板状。该连接体将第一主壁的一端与第二主壁的一端全部都连接在一起。也可将该连接体以沿所述一端的长度方向隔开适当距离的方式设置,从而该连接体断续地连接第一主壁的一端和第二主壁的一端。
该绕线器还具有第一突出部,其设置在第一主壁的内表面上,并朝第二主壁侧突出,该第一突出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部分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同样,该绕线器还具有第二突出部,其设置在第二主壁的内表面上,并朝第一主壁侧突出,该第二突出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部分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优选相对设置。此外,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部分可形成例如圆弧状或椭圆弧状。
该绕线器还具有第一片状部,其从第一主壁内表面的所述连接体侧朝所述敞开端延伸。该第一片状部的中部内表面与第一突出部的突出端面相连接。第一片状部的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侧缘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此外,该绕线器还具有第二片状部,其从第二主壁内表面的所述连接体侧朝所述敞开端延伸。该第二片状部的中部内表面与第二突出部的突出端面相连接。第二片状部的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侧缘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该第一片状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具有挠性,该第二片状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具有挠性。第一片状部的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侧缘和第二片状部的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侧缘也可为例如圆弧状或椭圆弧状。
所述主体部、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第一片状部、第二片状部可由具有挠性的材料构成,如合成树脂、纸。
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之间设置有线形物(例如渔线或手术用缝合线)。该线形物的顶端设置在所述敞开端侧。线形物以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之间交叉的方式(“8”字状)被卷绕,并在该交叉位置(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中心)被折叠。
在这种结构的绕线器中,例如线形物的基端固定在第一突出部附近。该线形物先被卷绕在第一突出部的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部分上,并在连接体的附近返回,然后,该线形物被卷绕在第二突出部的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部分上,并在连接体的附近返回。该状态下,线形物位于第一片状部和第一主壁之间以及第二片状部和第二主壁之间,从而线形物不会自然地解开。当拉动线形物时,位于第一突出部附近的线形物会使第一片状部的顶端弯曲,并使其朝第一片状部的表面侧位移。当在该状态下继续拉动线形物时,该线形物中位于第二突出部附近的部分和位于连接体和第二突出部之间的附近的部分则会解开。若继续拉动线形物,位于第二突出部附近的线形物部分则会使第二片状部的顶端弯曲,并使其朝第二片状部的表面侧位移。接下来,按照相同的方式拉出线形物。
在该绕线器中,线形物以“8”字状卷绕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之间,所以当解开线形物时,该线形物不会发生弯曲缺陷。此外,当解开线形物时,只要呈直线状地拉动线形物的顶端即可,这样能很容易地进行线形物的拉出作业。
第一片状部的宽度尺寸可以从其与第一突出部的突出端面连接的部分朝所述连接体侧逐渐变小。同样,第二片状部的宽度尺寸可以从其与第二突出部的突出端面连接的部分朝所述连接体侧逐渐变小。该情况下,在拉出线形物时,第一片状部和第二片状部不会阻碍线形物的移动,可迅速地拉出线形物。
所述主体部优选收容在所需的盒体内。这样,当主体部收容在所需的盒体内时,则便于携带。
(5)本发明的绕线装置具有基板,该基板具有中部和两端,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状态,该折叠状态是指在基板的中部弯折从而两端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两端彼此对称地远离的状态;在基板上设置有一对绕线部。该绕线部设置在该基板的两端,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绕线部则彼此相对,该绕线部具有使卷绕有线形物时的线形物呈平滑的曲线状的外周面。此外,该绕线装置还具有较长的线形物、壳体和导向部。其中,线形物是按照如下方式以相互交叉的状态卷绕在一对绕线部之间的,即,在基板呈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先沿规定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个绕线部上,接下来,沿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所述壳体在该基板呈折叠状态的状态下对该线形物、绕线部和基板进行收纳和保持;所述导向部将该线形物从壳体内部导向到外部。
线形物卷绕在基板上。接下来,按照如下要领将线形物卷绕、保持在基板上。并按照如下要领将线形物从基板上拉出。
让基板变换为展开状态,在该状态下一对绕线部设置在基板的两端。将线形物的一端固定在基板的规定部位上,例如一对绕线部的中间。然后,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绕线部上。此时,既可按顺时针方向将线形物卷绕在该绕线部上,又可按逆时针方向将线形物卷绕在该绕线部上。接下来,将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此时,按相互交叉的方式将该线形物卷绕在该绕线部。即,当按顺时针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绕线部上时,按逆时针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或者,当按逆时针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绕线部上时,按顺时针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可按照相同的方式连续地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对绕线部之间。从而,将较长的线形物保持在基板上。接下来,在该状态下让基板变换成折叠状态,并将其收纳在壳体内。这样,让卷绕成相互交叉的状态的线形物在基板内形成环状,并与基板一起保持在壳体内。让该线形物的端部插入导向部,并由导向部将其导向到壳体外部。
由于将线形物以相互交叉的状态卷绕在一对绕线部之间,所以该线形物不会在一对绕线部之间被有力地拉拽,而是比较松缓地卷绕在绕线部上。在线形物卷绕在两绕线部上的状态下,让基板变换成折叠状态,这样,让该线形物形成环状。从而使得该线形物上产生的张力几乎为零。因此,该线形物是在几乎无张力的状态下保持在基板上,从而线形物不会产生卷曲缺陷。此外,该线形物的使用者可通过拉动由所述导向部引导出的线形物,从壳体上(即从基板上)拉出规定长度的线形物。此时,以线形物交替从各绕线部上松开的方式将卷绕在所述其中一个绕线部和所述另一个绕线部上的线形物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从基板上拉出大量线形物的情况。
(6)所述导向部具有管状部,该管状部具有供所述线形物穿过的插入孔,该插入孔朝所述壳体内侧逐渐平滑地扩径。
通过按上述方式对所述插入孔扩径,线形物可从壳体内侧顺利地进入导向部。因此,线形物进入导向部时不会弯曲,防止线形物被损坏。
(7)本发明的绕线装置还可具有安装部和保持带,所述安装部用于安装多个所述壳体,所述保持带被卡止在所述线形物使用者的腹部,以使得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线形物使用者的腹部。
线形物的使用者只需将保持带戴在腰间,就可携带多个绕线装置。因此,线形物的使用者能迅速地更换多个线形物。
(8)此外,本发明的绕线装置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卷绕工序,在具有基板和一对绕线部的绕线器中,基板具有中部和两端,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状态,该折叠状态是指在基板的中部弯折从而两端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两端彼此对称地远离的状态;一对绕线部设置在该基板的两端,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绕线部则彼此相对,该绕线部具有使卷绕有线形物时的线形物呈平滑的曲线状的外周面,在该绕线器中,在基板呈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先沿规定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个绕线部上,接下来,沿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像这样,将线形物以相互交叉的状态卷绕在一对绕线部之间;状态变换工序:在线形物卷绕在绕线部上的状态下,使基板变换成折叠状态的工序;包围保持工序:将变换成折叠状态的基板以线形物可被拉出的状态收纳在壳体内,由该壳体来包围和保持住基板。
采用该生产方法,分开生产线形物和绕线器,通过将线形物卷绕在绕线器上,完成对绕线装置的生产。换言之,能预先生产大量的绕线器,从而能高效地生产作为零部件的绕线器,降低零部件成本。同样地,也可预先生产大量的线形物,并将该线形物高效地卷绕在绕线器上,从而可降低将线形物卷绕到其上的作业成本。因此,能高效、廉价地生产绕线装置。此外,因为绕线器具有像前述那样变换状态的基板,所以可在使用线形物之后,使基板变换为展开状态,这样可再次将线形物卷绕在绕线器上。即,可循环利用绕线器,防止废弃物的产生。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绕线器可在不产生卷曲缺陷的情况下卷绕线形物。因此,在该绕线器上卷绕有线形物的绕线装置中,能让从该绕线器被拉出的线形物保持在挺直且顺滑的状态。因此,在线形物为渔线的情况下,能防止渔线因卷曲缺陷而损坏,渔线能在水中保持自然的状态。在线形物为手术用缝合线的情况下,医生能迅速、正确地进行缝合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中前盖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中壳体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图解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中线形物的卷绕要领的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解表示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绕线器上取线的要领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绕线器中主体部的展开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绕线装置、11:绕线器、12:线形物、13:壳体、14:基板、15:绕线部、16:绕线部、17:辅助板、18:辅助板、21:中部、22:外周面、23:内表面、24:外周面、25:端面、26:端面、27:凸缘部、28:固定部、30:侧缘、31:凸缘部、32:固定部、34:侧缘、41:导向环、44:通孔、45:通孔、46:插入孔、51:线形物的一端、52:线形物的另一端、60:绕线装置、61:盒体、72:上壁(第一主壁)、73:下壁(第二主壁)、74:壁端(连接体)、76:短圆筒状部(第一突出部)、77:短圆筒状部(第二突出部)、78:舌片部(第一片状部)、82:舌片部(第二片状部)、86:绕线器、98:主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该绕线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
该绕线装置10包括:绕线器11;卷绕在该绕线器11上并被其保持的线形物12;用于收纳线形物12和绕线器11的壳体13。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为渔线。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绕线装置10是在绕线器上卷绕有渔线的渔线装置。
图3是绕线器11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绕线器11的俯视图,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绕线器11包括基板14、绕线部15、16以及辅助板17、18。
基板14由树脂、纸或金属等制成,其由薄平板形成细长的矩形。基板14可在中部21的第一部位19和第二部位20处弯折。基板14可在图3所示的径直延伸的状态(展开状态)和图2所示的弯折状态(折叠状态)之间变换。当基板14为折叠状态时,基板14的两端彼此相对(参照图2和图9)。当基板14为展开状态时,基板14的两端则彼此对称地远离(参照图3和图4)。
绕线部15、16由树脂、纸或金属等制成。可按照后述的要领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部15、16上。本实施方式中,绕线部15设置成圆柱状。因此,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呈圆弧状,卷绕在绕线部15上的线形物12也呈圆弧状。绕线部15设置在基板14的一端,并从基板14的内表面23突出。该绕线部15的轴向尺寸(图3中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例如设定为5mm~10mm。该尺寸可根据线形物12的直径而适当改变。
绕线部16与绕线部15的构造相同。即,绕线部16设置成圆柱状,其外周面24呈圆弧状。因此,卷绕在绕线部16上的线形物12也呈圆弧状。绕线部16设置在基板14的另一端,并与绕线部15一样,从基板14的内表面23突出。具体而言,绕线部16设置在关于所述中央21而与绕线部15对称的位置。绕线部16的轴向尺寸(图3中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绕线部15的轴向尺寸相同,即,也设定为5mm~10mm。绕线部16的轴向尺寸根据绕线部15的轴向尺寸相应地变化,并与绕线部15的轴向尺寸相同。因此,当基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绕线部15的端面25与绕线部16的端面26相对。
本实施方式中,绕线部15、16呈圆柱状,但二者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即,还可采用其他各种形状,只要这些绕线部15、16具有让卷绕的线形物呈平滑的曲线状的外周面即可。因此,绕线部15、16也可以是剖面呈半圆形的柱状,还可以是部分外周面为曲面的异形柱状。
辅助板17由树脂或金属等制成。辅助板17由薄壁的平板构成。如图3、图5所示,辅助板17安装在绕线部15的端面25上。辅助板17的安装方法可采用粘接剂、热焊等公知的固定方法。本实施方式中,该辅助板17包括形成为一体的凸缘部27和固定部28。如图5所示,凸缘部27由位于辅助板17的弯折部29外侧的部分构成,即,由位于基板14一端侧的部分构成。该凸缘部27固定在绕线部15的端面25上,构成凸缘。凸缘部27与基板14平行。因此,凸缘部27与基板14构成设置在绕线部15的两端面上的凸缘。
固定部28与凸缘部27相连接,并朝基板14的另一端侧延伸。固定部28的一端与凸缘部27相连接,该连接的部位构成所述弯折部29。固定部28的另一端固定在基板14的第一部位19上。因此,如图5所示,固定部28从凸缘部27的端部朝基板14侧向下倾斜。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固定部28的侧缘30呈倾斜状态。即,固定部28宽度方向上的尺寸D(与基板1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随着接近基板14的中心而逐渐变小。具体而言,该尺寸D在固定部28与凸缘部27相连接的部位最大,而在固定部28与基板14固定的部位最小。
辅助板18由树脂或金属等制成。辅助板18与辅助板17的构造相同。为了清楚地图示辅助板18与绕线部16的构造,在图3中描绘了辅助板18竖起的状态。但实际上,辅助板18是固定在绕线部16上的。如图4和图5所示,辅助板18与辅助板17左右对称。辅助板18也由薄壁的平板构成。辅助板18安装在绕线部16的端面26上。辅助板18的安装方法可采用粘接剂、热焊等公知的固定方法。本实施方式中,该辅助板18包括形成为一体的凸缘部31和固定部32。即,如图5所示,凸缘部31由位于辅助板18的弯折部33外侧的部分构成,即,由位于基板14另一端侧的部分构成。该凸缘部31固定在绕线部16的端面26上,构成凸缘。凸缘部31与基板14平行,凸缘部31与基板14构成设置在绕线部16的两端面上的凸缘。
固定部32与凸缘部31相连接,并朝基板14的一端侧延伸。固定部32的一端与凸缘部31相连接,该连接的部位构成所述弯折部33。固定部32的另一端固定在基板14的第二部位20上。因此,如图5所示,固定部32从凸缘部31的端部朝基板14侧向下倾斜。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固定部32的侧缘34呈倾斜状态。即,固定部32宽度方向上的尺寸D(与基板1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随着接近基板14的中心而逐渐变小。具体而言,该尺寸D在固定部32与凸缘部31相连接的部位最大,而在固定部32与基板14固定的部位最小。后面将会叙述固定部28、32宽度方向上的尺寸D像前述那样变化所产生的效果。
如图1、图2所示,壳体13为长方体箱状。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3由树脂或纸等制成。壳体13的前表面设置有开口,在壳体13内部形成与该开口相连的收纳室35。该收纳室35可收纳所述折叠状态的基板14。该收纳室35与所述折叠状态的基板14的外部形状相对应。从而,基板14可沿图2中的箭头37的方向收纳在收纳室35内,在收纳状态下,基板14被规定的保持力保持在壳体13内。
壳体13具有前盖36。该前盖36与壳体13一体形成,可打开或关闭所述收纳室35的开口。该前盖36具有面扣件38(参照图1)。该面扣件38具有钩面39和绒面40(参照图2)。绒面40设置在壳体13上,钩面39设置在前盖36内侧。当关闭前盖36时,钩面39和绒面40扣合,从而维持前盖36的关闭状态。
图6是前盖36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前盖36上具有导向环41(导向部)。该导向环41由树脂、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比较典型的是,导向环41由SiC(碳化硅)制成。如图6所示,导向环41形成为管状。导向环41穿过前盖36并固定在其上。具体而言,导向环41具有环主体42和固定件43。环主体42和固定件43分别具有通孔44、45。环主体42从前盖36的内侧穿过该前盖36并嵌入其中。固定件43从该前盖36的外侧安装在穿过所述前盖36的环主体42上。因此,由环主体42和固定件43共同夹持前盖36,这样,将导向环41安装在前盖36上。
在导向环41安装在前盖36上的状态下,所述通孔44、45连通,构成将壳体13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插入孔46。所述线形物12穿过该插入孔46,并从壳体13的内部顺畅地导向到外部。本实施方式中,该插入孔46有一部分被扩径。具体而言,所述通孔44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朝壳体13内侧逐渐变大的状态。即,插入孔46被形成为朝壳体13内侧开口的漏斗状。后面将会叙述该形状的插入孔46所带来的效果。
图7是壳体13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3上具有卡止件47。如图7所示,该卡止件47由圆形平板构成。卡止件47具有中部48和外缘49,外缘49与中部48的周缘相连接,并稍微向上方弯折。该卡止件47用于临时保持线形物12。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从壳体13拉出的线形物12的顶端被压入壳体13和外缘49(参照图7)之间的间隙50内。这样,将线形物12保持在卡止件47上。但是,当拉动线形物12时,线形物12则会轻易地从卡止件47上脱开。
图8是图解表示线形物12的卷绕要领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是渔线。在基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将线形物12的一端51固定在基板14的内表面23上。线形物12的固定位置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固定在基板14的中部21附近。具体而言,先将该线形物12于基板14和辅助板17之间拉到绕线部15侧,并沿顺时针方向将其卷绕在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接下来,将线形物12从基板14和辅助板17之间拉到基板14和辅助板18之间,并沿逆时针方向将其卷绕在绕线部16的外周面24上。接下来,再将线形物12从基板14和辅助板18之间拉到基板14和辅助板17之间。此时,是以线形物12与先前的线形物12相互交叉的方式来拉动。接下来,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然后与前面所述方式一样,将其卷绕在绕线部16上。即,线形物12以相互交叉成“8”字状的形式交替卷绕在绕线部15、16上。
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按顺时针方向卷绕在绕线部15上,而按逆时针方向卷绕在绕线部16上,但线形物12也可按顺时针方向卷绕在绕线部16上,而按逆时针方向卷绕在绕线部15上。总而言之,只要线形物12以在绕线部15、16之间相互交叉的方式卷绕即可。当在绕线器11上卷绕了规定长度(在线形物为渔线时,例如为150m)的线形物12时,切断该线形物12,并使其另一端52从绕线器11导向外部(参照图8)。
图9是基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绕线器11的侧视图。
如前所述,在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的状态下,将基板14变换成折叠状态。这样,线形物12形成环状。然后如图2所示,将该绕线器11收纳在壳体13中。收纳时,将壳体13的前盖36打开,并将绕线器11插入壳体13。换言之,绕线器11被壳体13包围被保持。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穿过在壳体13的前盖36上设置的导向环41,并在该状态下关闭该前盖36,这样,线形物12伸到壳体13外,从而完成对绕线装置10的生产。该线形物12的使用者(钓者)通过拉动线形物12,可取出规定长度的线形物12。
该绕线装置10中,是在绕线器11的基板14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将线形物12以横跨在一对绕线部15、16之间的方式卷绕在二者之上,所以,线形物12是在没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非常松缓地卷绕在绕线部15、16上。然后在该状态下使基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从而使线形物12形成环状,线形物12上产生的张力几乎为零。因此,线形物12是在几乎无张力的状态下保持在基板14上,从而线形物12不会卷曲。因此,当钓者从绕线器11拉出线形物12(渔线)时,线形物12非常直,所以渔线非常好用,钓者也可愉快地钓鱼。该线形物12不仅可以是渔线还可以是手术用缝合线。在线形物12为手术用缝合线的情况下,当医生从绕线器11拉出线形物12时,线形物12呈挺直的状态,从而医生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手术缝合作业。
该线形物12的使用者只需通过拉动该线形物12这样的动作就可拉出规定长度的线形物12。此时,线形物12以从各绕线部15、16上交替松开的方式被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而拉出大量线形物12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中,在绕线器11上设置有辅助板17、18(参照图5)。这些辅助板17、18分别构成绕线部15、16上所设置的凸缘。因此,能比较容易地进行将线形物12卷绕到绕线部15、16上的作业。从而,可降低将线形物12卷绕到绕线器11上的作业成本。只要将线形物12卷绕在各绕线部15、16上,该线形物12就不会轻易地从各绕线部15、16脱开。从而,可防止线形物12在绕线装置10的壳体13内缠结在一起。
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4和绕线部15、16的形状都非常简单,所以能避免绕线器11的生产成本增加。此外,通过让基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可使绕线装置10的外形呈长方体状。从而对使用者来说,绕线装置10容易携带。如图4所示,辅助板17的固定部28和辅助板18的固定部32各自宽度方向上的尺寸D随着接近基板14的中心而逐渐变小。即,如图8所示,将辅助板17的侧缘30和辅助板18的侧缘34设置成逐渐变窄的形状(taper)。这样,当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部15、16上时,该线形物12被各侧缘30、34导向。因此,能更容易地进行将线形物12卷绕到绕线部15、16上的作业。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中设置有导向环41。这样,能顺畅地将线形物12从绕线器11内部拉出。尤其是如图6所示,导向环41的插入孔46的一部分被扩径。从而线形物12能从壳体13内侧顺利地进入导向环41。因此,线形物12进入导向环41时不会弯曲,并防止线形物12被损伤。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是按照如下工序而形成的:分别制作绕线器11与线形物12,并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的工序;使基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的工序;将绕线器11收纳在壳体13内的工序。换言之,能预先生产大量的绕线器11,从而能提高生产零部件绕线器11的效率,降低零部件成本。同样地,也可预先生产大量的线形物12,并将该线形物12高效地卷绕在绕线器11上,从而可降低将线形物12卷绕到11上的作业成本。因此,能高效、廉价地生产绕线装置10。此外,因为绕线器11具有像前述那样变换状态的基板14,所以可在使用线形物12之后,使基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这样可再次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即,可循环使用绕线器11,从而防止了废弃物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60的分解立体图。
绕线器86收容在盒体61内。盒体61包括中箱62和外箱63。中箱62包括:长方形底壁64;分别与底壁64一体形成的侧壁65、66;与底壁64一体形成的端壁67、68;与端壁67、68一体形成的卡止片69、70。侧壁65与底壁64的一个较长的侧缘相连接,侧壁66与底壁64的另一个较长的侧缘相连接。端壁67与底壁64的一个较短的侧缘相连接,端壁68与底壁64的另一个较短的侧缘相连接。卡止片69与端壁67的上缘相连接,卡止片70与端壁68的上缘相连接。端壁67上具有通孔71,该通孔71用于拉出后述的线。外箱63的外形为中空且扁平的长方体形状。该外箱63两端没有壁。
图11是表示从绕线器86拉出的线的量的图。
如图11(a)所示,绕线器86具有上壁72(第一主壁)和下壁73(第二主壁)。上壁72和下壁73形成为等大的长方形。二者以平行相对的方式隔开规定的距离。上壁72的一个较短的侧缘通过端壁74(连接体)与下壁73的一个较短的侧缘连接在一起。端壁74分别覆盖上壁72和下壁73的整个较短的侧缘,并大致与上壁72和下壁73垂直。这样,绕线器86大致呈“C”字状,绕线器86上的与端壁74相对的一端为敞口端。这样,由上壁72、下壁73以及端壁74形成主体部98。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敞口端上设置有封闭部件87。该封闭部件87设置在下壁73的所述敞口端侧,并封闭该敞口端。
在上壁72的内表面即与下壁73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短圆筒状部76(第一突出部)。该短圆筒状部76设置在上壁72的所述敞口端侧,该短圆筒状部76位于上壁72的较短的侧缘中央。在下壁73的内表面即与上壁72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短圆筒状部77(第二突出部)。该短圆筒状部77设置在下壁73的所述敞口端侧,该短圆筒状部77位于下壁73的较短的侧缘中央。短圆筒状部76与短圆筒状部77相对应,二者的尺寸相同。短圆筒状部76、77的俯视图呈圆形,并具有朝所述敞口端侧突出的弯曲部分。
上壁72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舌片部78(第一片状部)。舌片部78的基端设置在端壁74的附近。舌片部78具有扩展部79、中间部80以及顶端部81。扩展部79的宽度尺寸(沿上壁72的较短侧缘方向的尺寸)朝敞开端侧逐渐变大。中间部80的宽度尺寸恒定不变。顶端部81与中间部80相连接。该舌片部78的中心轴线与短圆筒状部76的轴心线相交。中间部80的宽度尺寸稍小于上壁72的宽度尺寸。该中间部80中,在与上壁72相对的部分上,固定有短圆筒状部76的突出端。顶端部81呈圆弧状,并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
下壁73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舌片部82(第二片状部)。该舌片部82与舌片部78形状相同。即,舌片部82具有扩展部83、中间部84以及顶端部85,扩展部83、中间部84以及顶端部85的形状分别与扩展部79、中间部80以及顶端部81的形状相同。此外,舌片部82的中心轴线与短圆筒状部77的轴心线相交。中间部84的宽度尺寸稍小于下壁73的宽度尺寸。该中间部84中,在与下壁73相对的部分上,固定有短圆筒状部77的突出端。顶端部85呈圆弧状,并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
图12表示了绕线器86的主体部98的展开状态,其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如图12的(a)所示,绕线器86是用例如长方形厚纸在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弯折而形成的。通过按这种方式来弯折厚纸,形成具有封闭部件87的主体部98。短圆筒状部76、77和舌片部78、82也可由厚纸制成。当均采用厚纸时,可用粘接剂来粘接短圆筒状部76、77和舌片部78、82。因此,舌片部78、82的顶端部81、85可弯曲。除了纸以外,主体部98、短圆筒状部76、77和舌片部78、82也可用合成树脂等形成。
接下来,按照如下要领将例如渔线卷绕在绕线器86上。
将下壁73的一个较长的侧缘作为长侧缘89,将下壁73的另一个较长的侧缘作为长侧缘90。将上壁72的一个较长的侧缘(与所述长侧缘89位于同一侧的长侧缘)作为长侧缘91,将上壁72的另一个较长的侧缘(与所述长侧缘90位于同一侧的长侧缘)作为长侧缘92。将扩展部79的一个侧缘(位于所述长侧缘91附近的侧缘)作为侧缘93,将扩展部79的另一个侧缘(位于所述长侧缘92附近的侧缘)作为侧缘95。将扩展部83的一个侧缘(位于所述长侧缘89附近的侧缘)作为侧缘94,将扩展部83的另一个侧缘(位于所述长侧缘90附近的侧缘)作为侧缘96。
渔线88的基端固定在下壁73上,或固定在舌片部82的扩展部83上靠近长侧缘89的位置上。渔线88从基端经由舌片部82和下壁73之间延伸到短圆筒状部77上,并卷绕在该短圆筒状部77上。这样,渔线88返回长侧缘90侧,并与舌片部82上的扩展部83的侧缘96的一部分交叉,然后延伸到端壁74的中部附近。由此使渔线88形成椭圆形的环状。
接下来,渔线88延伸到上壁72的长侧缘91侧,并与舌片部78的扩展部79的侧缘93交叉,然后进入舌片部78和上壁72之间,之后卷绕在短圆筒状部76上,这样,渔线88返回长侧缘92侧,并与扩展部79的侧缘95交叉,然后延伸到端壁74侧。接下来,渔线88延伸到下壁73的长侧缘89侧,并与扩展部83的侧缘94交叉,然后进入舌片部82和下壁73之间。这样,使渔线88形成“8”字状的一卷。接下来,按照相同的方式将渔线88交替卷绕在短圆筒状部76、77上。此外,图12中只表示了渔线88为一卷的状态,以避免图形变得复杂。
如图12中的(a)所示,渔线88的顶端从舌片部82的顶端部85的中部经由在封闭部件87的中央形成的通孔97向外伸出。根据具体情况,有时渔线88的顶端也从舌片部78的顶端部81的中部向外伸出。然后,在图12中(a)的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弯折厚纸,使其成为图11中(a)所示的状态。该状态下,呈“8”字状的渔线88在其中心位置被折叠,从而形成环状。
接下来,如图10所示,将主体部98收纳在中箱62中,这样,绕线器86的封闭部件87便收纳在该中箱62中。此时,封闭部件87位于中箱62的端壁67侧。从封闭部件87伸出的渔线88从中箱62的端壁67的通孔71向外伸出。然后,将卡止片69、70折弯使其平行于底壁64,在这种状态下,将中箱62收纳在外箱63内。
如图11中(a)所示,渔线88的顶端部与舌片部82的中部交叉,并从舌片部78、82之间穿过通孔97,此时,当向上拉动渔线88的顶端时,该渔线88则使舌片部82的顶端部85朝上壁72侧弯曲,渔线88上的位于舌片部82和下壁73之间的部分移动到舌片部78、82之间(参照图11中(b))。当在该状态下继续拉动渔线88时,渔线88上的位于端壁74附近的部分则通过舌片部78的侧缘93移动到短圆筒状部76上靠近封闭部件87的位置(参照图11中(c))。当在该状态下继续拉动渔线88时,则使舌片部78朝下壁73侧弯曲,渔线88上位于端壁74和短圆筒状部76之间附近的部分则移动到舌片部78、82之间(参照图11中(d))。当在该状态下继续拉动渔线88时,渔线88上的位于端壁74附近的返回部分则被拉出(参照图11中(e))。这样即可将卷绕在短圆筒状部76、77之间的一卷渔线88拉出。若继续拉出渔线88,则反复进行图11所示的作业。
由于渔线88被卷绕成“8”字状,所以拉出的渔线99不会卷曲。作业人员只需呈直线状地拉动渔线88就能轻易地将渔线88拉出。
本实施方式中,绕线器86用厚纸制成,但也可采用厚纸以外的材料来形成绕线器86。例如,用金属、橡胶、合成树脂等各种材料形成绕线器86。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盒体61包括中箱62和外箱63,但也可只包括外箱63。此外,中箱62和外箱63由透明材料制成,从而能从外部看到主体部98,也可将中箱62和外箱63设置成防水构造。此外,也可在外箱63的适当位置设置扣件,从而将盒体61以可相对于钓者的衣服安装或拆下的方式设置在其上。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封闭部件87,但也可省略封闭部件87。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0的立体图。
该绕线装置100包括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和用于保持该绕线装置10的支架101。例如钓者可将支架101戴在腰部。钓者可在戴上该支架101的状态下钓鱼。由支架101所保持的绕线装置10的结构与图1~图9所示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对该绕线装置10的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01上保持有4个绕线装置10。这样,可在绕线装置100上保持四种线形物12。不过,支架101上所保持的绕线装置10的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定。
支架101包括前板102(安装部)和保持带103。前板102由挠性树脂或橡胶制成。前板102呈细长带状,并包括一对安装部104、105和连接该一对安装部104、105的连接部106。钓者可以前板102与腹部相接触的状态将支架101戴在腰间。当将支架101戴在腰间时,前板102则沿着钓者的腹部变形,以适于钓者的身体。
连接部106是通过在前板102的部分中央部剪切而形成的。这样,前板102可按照钓者的体形而变形。但当前板102具有足够的挠性时,也可省略连接部106。
安装部104和安装部105左右对称。在钓者戴有支架101的状态,安装部104位于钓者的腹部右侧,安装部105位于钓者的腹部左侧。安装部104和安装部105上分别安装有两个绕线装置10。这样,钓者可分别在左侧和右侧保持两种渔线,并可在实际钓鱼过程中选用合适的渔线,还可迅速更换。
各绕线装置10例如经由面扣件安装在前板102上。即,在绕线装置10和前板102中任意一方上设置钩面,在绕线装置10和前板102中另一方上设置绒面。这样,可将绕线装置10以可相对于前板102安装或拆下的方式固定在其上。此外,也可通过将构成绕线装置10的壳体13(参照图2)固定在前板102而将该绕线装置10安装在前板102上。此时,壳体13例如通过粘接剂固定在前板102上。
本实施方式中,绕线装置10从前板102的前表面露出,但也可在前板102上设置口袋,将绕线装置10收纳在该口袋内。此时,该口袋优选具有口袋主体和盖。该口袋主体优选具有供绕线装置10进出的开口,并具有能完全收纳绕线装置10的容量。所述盖优选经由扣件与口袋主体相连接。该扣件优选为防水扣件,通过钓者操作该扣件,就可轻易地将所述口袋主体的开口打开或关上。此外,钓者可通过操作所述扣件,将所述开口敞开并将绕线装置10收纳在口袋主体内。所述盖优选具有线形物12能伸出的孔。当所述盖具有该孔时,从绕线装置10伸出的线形物12插入所述盖的孔并向外伸出。这样钓者不操作所述盖就可取出线形物12。
保持带103由例如尼龙等树脂制成。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带103分成两个部分,并包括带状片107、108和连接该两个带状片107、108的带扣109。带状片107的一端112与所述前板102的右端相连接。带状片108的一端113与所述前板102的左端相连接。带状片107的另一端上固定有带扣109的凸片110,带状片108的另一端固定有带扣109的凹片111。该图中,凸片110与凹片111卡合,从而将两个带状片107、108连接在一起。通过操作带扣109,可解除凸片110与凹片111的卡合,从而将两带状片107、108分开。由于带扣109是现有结构,因此省略对带扣109的说明。
钓鱼时,钓者将绕线装置100戴在身上,从而可配备多个绕线装置10。由于该绕线装置100具有保持带103,所以钓者只需以前板102与腹部相接触的状态将保持带103戴在腰间,就可轻易地戴上绕线装置100。此外,由于前板102上设置有多个绕线装置10,所以如前所述,钓者可根据钓场的情况迅速地更换为适合的渔线。由于绕线装置10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渔线装置10,所以不言而喻,拉出的渔线不会产生卷曲缺陷等问题。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基板,其呈细长的矩形,具有中央和两端,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状态,该折叠状态是指在基板的中央弯折从而两端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两端彼此对称地远离的状态;
一对绕线部,其设置在该基板的两端,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绕线部则彼此相对,该一对绕线部均被设置成外周面呈圆弧状的圆柱状;
辅助板,其分别设置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则彼此相对的各绕线部的端面上;
该辅助板具有凸缘部和固定部,所述凸缘部固定在所述绕线部的端面上,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与所述凸缘部相连接;
该固定部从所述凸缘部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其另一端固定在该基板的中央,并且,该固定部的与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接近该基板的中心而逐渐变小。
2.(删除)
3.(删除)
4.一种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主体部,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第一主壁的一端与第二主壁的一端通过连接体连接在一起,第一主壁的另一端与第二主壁的另一端被设置成敞开端;
第一突出部,其设置在第一主壁的内表面上,并朝第二主壁侧突出,该第一突出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部分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第二突出部,其设置在第二主壁的内表面上,并朝第一主壁侧突出,该第二突出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部分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第一片状部,其从第一主壁内表面的所述连接体侧朝所述敞开端延伸,其中部内表面与第一突出部的突出端面相连接,该第一片状部的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侧缘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该第一片状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具有挠性;
第二片状部,其从第二主壁内表面的所述连接体侧朝所述敞开端延伸,其中部内表面与第二突出部的突出端面相连接,该第二片状部的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侧缘以朝所述敞开端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该第二片状部中,至少位于所述敞开端侧的顶端具有挠性。
5.(修改后)一种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基板,其呈细长的矩形,具有中央和两端,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状态,该折叠状态是指在基板的中央弯折从而两端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两端彼此对称地远离的状态;
一对绕线部,其设置在该基板的两端,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绕线部则彼此相对,该一对绕线部均被设置成外周面呈圆弧状的圆柱状;
辅助板,其分别设置在基板呈折叠状态时则彼此相对的各绕线部的端面上;
较长的线状体;
壳体,其在该基板呈折叠状态的状态下对该线状体、一对绕线部和基板进行收纳和保持;
导向部,其将较长的线状体从壳体内部导向到外部,
所述辅助板具有凸缘部和固定部,所述凸缘部固定在所述绕线部的端面上,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与所述凸缘部相连接,
该固定部从所述凸缘部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其另一端固定在该基板的中央,并且,该固定部的与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接近该基板的中心而逐渐变小,
所述线状体是按照如下方式以相互交叉的状态卷绕在一对绕线部之间的,即,在基板呈展开状态时,沿规定方向将所述线状体卷绕在一个绕线部上,接下来,沿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将所述线状体卷绕在另一个绕线部上。
6.(删除)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安装部,其用于安装多个所述壳体;
保持带,其被卡止在所述线状体使用者的腹部,以使得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线状体使用者的腹部。
8.(删除)

绕线器、绕线装置以及绕线装置的生产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绕线器、绕线装置以及绕线装置的生产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绕线器、绕线装置以及绕线装置的生产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绕线器、绕线装置以及绕线装置的生产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绕线器、绕线装置以及绕线装置的生产方法.pdf(4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卷绕线形物并对其进行保持的绕线器,该绕线器不会让线形物产生卷曲缺陷。该绕线器(11)包括基板(14)、绕线部(15、16)以及辅助板(17、18)。基板(14)由树脂或纸等制成,并呈细长的矩形。基板(14)在中部(21)弯折,绕线部(15、16)设置在基板(14)的两端。辅助板(17、18)固定在绕线部(15、16)上,构成凸缘。辅助板(17、18)的端部固定在基板(14)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