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814199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8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58541.9

申请日:

2009.03.09

公开号:

CN101492026A

公开日:

2009.07.2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0N 3/00申请日:20090309授权公告日:20110727终止日期:20150309|||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0N3/00

主分类号:

B60N3/00

申请人:

琚 伟

发明人:

琚 伟

地址:

610041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二环路南三段25号2栋4单元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冰心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在两排座椅间装床板,床板上复盖床垫,床板和床垫自身均可折叠,两者间用两面粘结带连接固定。床板下前后方分别装至少两个可折叠长短支架,并分别支撑于车底和后排座椅上,床板中部自然支撑于后座椅前边。也可采用增设挂接组件形成装或不装支架的悬挂睡床。睡床能方便折叠,收放自如,携带方便。床板用固定于前后座椅,使汽车行驶中转弯、抖动时睡床稳定;装前后安全气垫,可防止刹车时人与座椅碰撞,使睡者安全和舒适。支架可调高度,床板四周可调长宽,通用性强。为汽车行驶或停泊后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了一种宽敞安全舒适的睡眠装置,特别是越野车或自驾游车。不仅可用于汽车,还可为大巴、飞机和轮船,增设临时卧铺,只需安装于两排座椅间即可。

权利要求书

1.  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其特征是:
A)设置放于前排座椅靠背与后排座椅靠背之间的床板(2),床板上表面复盖床垫(1);床垫采用可折叠的整体床垫或者由至少两块小床垫拼放可分拆连接固定的组合床垫;
B)床板为至少两块小床板组合的可折叠结构;
C)床垫和床板间为可分拆的连接固定结构;
D)床板后端用可分拆的后端连接结构连接固定于后排座椅(4),或者同时增设用可分拆的前端连接结构将床板前端连接固定于前排座椅靠背(9);或者增设人体安全带(10);
E)床板下表面中部区域(2.0)处自然支撑在后排座椅(4)上前边缘最高处;
F)床板下表面前方固定至少两个可折叠长支架(5),长支架底端支撑于车底(6);或者床板下表面后方增设固定至少两个可折叠短支架(3),短支架底端支撑于后排座椅(4)座面上,且底端与座面斜面相配合。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睡床,其特征是增设如下特征G):
G)设挂接组件(11),两端为挂钩(11.4),中间为连接两挂钩的支撑带(11.1),两端挂钩分别挂接于前排和后排座椅靠背顶部(9.2、4.2)上,带床垫的床板放于支撑带(11.1)中部上,支撑带两端分别穿过床板前、后两侧边缘开的通孔(2.2g),向上与挂钩连接;或者床板下表面开装入支撑带的定位槽(2g),支撑带两端绕过床板侧面处(11.5)粘结固定;支撑带上设调长度的卡件(11.2);沿床板宽度方向至少设两个挂接组件。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睡床,其特征是用权利要求2中特征G)替代权利要求1中特征F)。

4.
  按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睡床,其特征是所述可拆叠整体床垫(1.1a)采用床垫内设有用于折叠的非填充带(1.2a);所述可分拆连接的组合床垫为采用多组带子(1.2b)将相邻两小床垫(1.1b)系在一起;整体床垫1.1a和各小床垫1.1b采用气垫、液压垫、海棉垫、茶叶垫或荞麦垫;所述床板的折叠结构采用两块小床板中间装折叶2.6或者一块小床板固定长管(2.6a),另一块小床板上固定多个圆环(2.6b),圆环和长管径向滑动配合;所述床垫和床板间可分拆连接固定结构采用床垫和床板间分布粘贴两面粘结带(7);或者采用床垫上固定系带系于床板边缘开设的通孔上。

5.
  按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睡床,其特征是所述床板(2)后端用可分拆的后端连接固定结构采用如下①②③种结构之一:①床板下表面沿后方边缘处分布固定多个向下的插销(2.1),其插销位置和个数与后排座椅安全带插孔(4.1)相配合;②设多个万能锁卡(2.7),一端固定于床板(2),另一端卡在后排座椅安全带插孔的插座下的带子(4.3)上;③在床板后边缘开1或2个高度方向通孔(2.2a、2.2),用固定有软带(2.4)的钢环(2.3)穿入套于通孔,且两软带外端装锁扣、拉钩或万能锁(2.5)系于后排座椅靠背上;所述可分拆的前端连接固定结构采用在床板前边缘开1或2个高度方向通孔(2.2a、2.2),用固定有软带(2.4)的钢环(2.3)穿入套于通孔,且两软带外端装锁扣、拉钩或万能锁(2.5)系于前排座椅靠背上。

6.
  按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睡床,其特征是在床垫(1)上前方设插入板(8.1)和连为一体的前安全气垫(8.2a),并将插入板插入固定于前排座椅(9)靠背后表面的插袋(9.1)内,前安全气垫放于床垫上方,并靠在前排座椅靠背后表面;或者在床垫(1)后方增设与后排座椅靠背前表面相配合接触的后安全气垫(8.2b),用固定于后安全气垫的软带(8.3)和锁扣(8.4)系于后排座椅靠背上方顶部(4.2)。

7.
  按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睡床,其特征是设床板伸缩结构如下:床板(2)四边设有开有一处通孔的夹层段(2.8),其内插入开有多处通孔的伸板(2.9),且设穿过夹层段和伸缩板通孔的固定螺栓(2.10)。

8.
  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睡床,其特征是每个可折叠长、短支架(5、3)如下构成:设一个长、短矩形环(5.1、3.1),上边(5.2、3.2)两端伸出的圆管分别插入床板底面开的孔(5.0、3.0)内,长、短矩形环底边分别放于车底(6)和后排座椅(4)座面上,长、短矩形环竖直边圆管和床板底面间分别设一个可收折支脚(5.3、3.3),床板底面相配合处开供折叠后平放长、短矩形环的凹槽(5.4、3.4)。

9.
  按权利要求8所述睡床,其特征是所述每个长、短矩形环两个竖直边圆管高度方向采用上和下两段可相对位移的圆管相互插接,形成如下可调高度结构:插接处采用外管开孔装螺拴(5.5)固定或者采用外管(5.1外)沿上下开多孔(5.7a、5.7b)和内管(5.1内)固定的径向弹簧(5.6)。

10.
  按权利要求1、8或9所述睡床,其特征是长、短支架内或长、短矩形环底边设减振件(12)。

说明书

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
(一)技术领域
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属其它类不包括的车辆乘客用设备类(B60N)。
(二)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出售的全部汽车上,只设置了供坐姿方便的汽车座椅,这种座椅无法解决驾驶疲劳和乘座人员的休息问题。虽然汽车前排座椅可以向后转动,乘座者疲劳后身体可以适当伸展,但座椅后转动角度有限,乘座者也难获得充分的熟睡和疲劳解除。在驾驶中、长途骄车,如越野车或自驾游,在行驶中或停泊后驾驶员和乘座人员均难以获得宽大睡眠空间及安全舒适的睡眠;驾驶员未获得应有休息,不仅影响驾驶质量,易引发交通事故;乘座人员未获得安全舒适的睡眠,大大影响工作效率和出游乐趣。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就是解决现有汽车座椅无法解决驾驶员和乘客获得宽大的睡眠空间及睡眠的安全舒适性,其技术方案如下:
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其特征是:
A)设置放于前排座椅靠背与后排座椅靠背之间的床板2,床板上表面复盖床垫1;床垫采用可折叠的整体床垫或者由至少两块小床垫拼放可分拆连接固定的组合床垫;
B)床板为至少两块小床板组合的可折叠结构;
C)床垫和床板间为可分拆的连接固定结构;
D)床板后端用可分拆的后端连接结构连接固定于后排座椅4,或者同时增设用可分拆的前端连接结构将床板前端连接固定于前排座椅靠背9;或者增设人体安全带10。
E)床板下表面中部区域2.0处自然支撑在后排座椅4上前边缘最高处;
F)床板下表面前方固定至少两个可折叠长支架5,长支架底端支撑于车底6;或者床板下表面后方增设固定至少两个可折叠短支架3,短支架底端支撑于后排座椅4座面上,且底端与座面斜面相配合。
可用如下特征G)替代上述方案中特征F),或对上述方案增设如下特征G):
G)设挂接组件11,两端为挂钩11.4,中间为连接两挂钩的支撑带11.1,两端挂钩分别挂接于前排和后排座椅靠背顶部9.2、4.2上,带床垫的床板放于支撑带中部上,支撑带两端分别穿过床板前、后两侧边缘开的通孔2.2g,向上与挂钩连接;或者床板下表面开装入支撑带的定位槽2g,支撑带两端绕过床板侧面处11.5粘结固定;支撑带上设调长度的卡件11.2;沿床板宽度方向至少设两个挂接组件。
对上述的床垫和床板自身的折叠和两者间连接固定方式、床板前后端固定、增设的前后安全气垫、床板四周的伸缩结构、可折叠的长短支架、高度调节和减振等优化结构在后面实施例中结合附图详述。
本发明有益效果:
1)床垫、床板及长短支架均可折叠,收放自如,不使用时可收折后放在车尾箱内,携带十分方便。2).整体床垫内有可折叠的非填充带,实现极其方便收折和展开铺垫。3)床垫和床板间设两面粘结带,既可相互固定,又能拆装方便。4)床板前后侧固定于座椅,以防止汽车转弯、抖动等床板翻滚,在行驶中床板稳定。5)装人体安全带,使睡者更安全。6)设前后安全气垫,可防止刹车时人与座椅碰撞,使睡者安全和舒适。7)长、短支架用两端有轴插入床板孔的矩形环结构,支架受力好,转动自如;可拆叠支脚可防止床板左右恍动,只需人手推拉,便极方便实现拉推矩形环收折;床板底面开有凹槽,收折后的矩形环放入其内,收折后床板体积小,若床板和支架用强化塑料经模具成型为一体,制作安装方便。8)长短支架可调高度结构,可方便用于各种车型的座椅高度,通用性强,且便于安装时调节。9)可折叠长支架内装有减振件,使床板不受车底振动影响。10)床板四周设伸缩结构,可方便用于各种两座椅空间的汽车。9)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2增设床板的悬挂式睡床结构,也有利于减振。若睡床上人重量轻,则可将长短支架收折于床板底面;反之人体重,则可将长短支架伸开使用。10)本专利睡床不仅可用于汽车,还可用于飞机和轮船,提供宽大的睡眠空间;也可为飞机、长途大巴和轮船增设临时卧铺,只需安装于两排座椅间即可。
(四)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装于前、后座椅间的总体布置侧面示意图;
图2a)图1A向视图(床垫结构之一);图2b)图1A向视图(床垫结构之二);
图3图B向视图(床板2下表面视图);
图4图3A-A剖视图;
图5图3B-B剖视图;
图6图1I放大图;
图7床板2四周的伸缩结构;
图8图4C-C剖视图(高度调节结构之一);
图9图4D-D剖视图(高度调节结构之二)
图10床板2的折叠结构之二图示;
图11挂接组件11及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2图11中C向视图;
图13挂接组件11及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4图13中D向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施例1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在前排座椅9靠背与后排座椅4靠背之间设置床板2,床板上表面复盖的床垫1,可采用如下两种结构:①见图2a),两块气垫1.1a中间设一段非填充带1.2a,形成可折叠的整体床垫1。②见图2b),用多组带子1.2b将相邻两小床垫1.1b(气垫)系在一起,形成可分拆连接固定的组合床垫,小床垫也便于携带。整体床垫1.1a和各小床垫1.1b可采用气垫、液压垫、海棉垫、茶叶垫或荞麦垫。见图1,设有人体安全带10,在床板前后侧面开孔,插入两安全带前插销。
见图3,图4,图5,床板2折叠结构采用两块小床板中间装折叶2.6。见图10,也可采用一块小床板固定长管2.6a,另一块小床板上固定多个圆环2.6b,圆环和长管径向滑动配合。见图1,床垫和床板间可分拆连接固定结构采用设置放于两者间的两面粘结带7;或者采用床垫上固定系带系于床板边缘开设的通孔上。
床板后端用可分拆的后端连接固定结构固定于后排座椅,可采用如下①②③种结构之一:①见图1和图3,床板下表面沿后方边缘处分布固定四个向下的插销2.1,因后排座椅安全带插孔4.1为四个,所以设四个插销2.1插入四个插孔4.1。②若四个插销2.1和插孔4.1不易配合时,见图6,可同时设四个万能锁卡2.7,每个一端固定于床板2,另一端卡在后排座椅安全带插孔的插座4.2下的带子4.3上。因塑料插座4.2头大带子4.3细,用万能锁卡2.7卡住可固定折叠床板。③见图1,图3,在每块小床板后边缘开两个高度方向通孔2.2,用固定有软带2.4的钢环2.3穿入套于通孔(或直接用软带穿入),且两软带外端装万能锁2.5系于后排座椅4靠背上。见图3,高度方向通孔也可采用一个通孔2.2a,套一个钢环引出两根软带2.4外端装万能锁2.5系于后排座椅靠背上方4.2。床板由两块折叠而成,因此通孔软带等构件一般可设相同两组(见图3)。见图3,床板前端用可分拆的前端连接固定结构可采用在床板前边缘开1或2个高度方向通孔2.2,用固定有软带2.4的钢环2.3穿入套于通孔,且两软带外端装锁扣、拉钩或万能锁2.5系于前排座椅靠背9.1上。
见图1,在床垫1前方设插入板8.1和连为一体的前安全气垫8.2a,并将插入板插入固定于前排座椅9靠背后表面的插袋9.1内,前安全气垫放于床垫1前上方。见图1,床垫1后方设与后排座椅靠背前表面相配合接触的后安全气垫8.2b,用固定于后安全气垫的软带和锁扣系于后排座椅靠背上方顶部4.2。
见图7、图3、图4和图5,设如下床板2伸缩结构:在床板2四边设有开有一处通孔2.81的夹层段2.8,其内插入开有多处通孔2.11的伸缩板2.9,且设穿过夹层段和伸缩板通孔的固定螺栓2.10(见图7、图5)。调整时,松开螺拴2.10,推拉伸缩板2.9相对夹层段2.8移动,最后用螺拴2.10在调整后位置固定。
见图1,床板下表面前方和后方(沿汽车行驶方向X)分别固定可折叠的长支架5和可折叠的短支架3,两支架底端面分别支撑于车底6和后排座椅4(车上后排座椅一般为斜面,因此需设短支架),床板下表面中部2.0处自然支撑在后排座椅前边缘最高处。床板可采用强化塑料、塑钢、碳纤维板、铝合金或木质等材料制作。
见图1、图3,床板下表面前方沿汽车宽度方向(图1、图4Y方向)固定两个或四个可折叠长支架5,(设两个长支架时,图示于图3和图4下方小床板底面上;折叠时向床板中心转后平放;设四个长支架示于图3和图4上方小床板底面上,折叠时向每块小床板上两长支架相对转动后平放.见图4箭头方向所示)。见图1、图3、图4,每个可折叠长支架5如下构成:设一个长矩形环5.1,长矩形环上边管5.2两端伸出的圆管插入床板底面开的两孔5.0内,也可在上边管5.2外套固定于床板的圆环5a,以增加支承点;长矩形环底边放于车底6,长矩形环竖直边圆管和床板底面间设一个可收折支脚5.3,每个支脚5.3由一端分别固定于竖直边和床板底面的两杆5.31、5.32和两杆另一端活接处穿过两杆通孔的心轴5.33组成。手向内推动收折支脚5.3,拉动长矩形环向中心处转动折叠平放,折叠平放在床板底面相配合处开的凹槽5.4内。
见图1、图3,床板下表面后方沿汽车宽度方向固定两个或四个可折叠短支架3,(设两个短支架时,示于图3和图5下方小床板底面上;设四个短支架示于图3和图5上方小床板底面上,折叠时转动方向见图5箭头方向所示)。见图1、图3、图5,每个可折叠短支架3如下构成:设一个短矩形环3.1,短矩形环上边管3.2两端伸出的圆管插入床板底面开的两孔3.0内,也可在上边管3.2外套固定于床板的圆环3a,以增加支承点;短矩形环底边为斜边放于后排座椅4;短矩形环竖直边圆管和床板底面间设一个可收折支脚3.3,每个支脚3.3由两杆3.31、3.32和心轴3.33组成,床板底面开凹槽3.4,其结构和折叠方式与长支架相同。
见图8,图9,每个长、短矩形环两个竖直边圆管高度方向(图1、图8中Z方向)采用上和下两段可相对位移的圆管相互插接,形成如下可调高度结构:见图8,插接处采用外管5.1开孔装螺拴5.5固定。调高时,松动螺拴5.5,人工推拉内、外竖直圆管5.1和内管5.1相对上下移动,高度调整确定后,拧紧螺拴5.5固定两管。见图9,外管5.1沿上下开多孔5.7a、5.7b,内管5.1开一孔固定径向弹簧5.6。调高时,用工具或手将径向弹簧5.6径向压入内管5.1对应孔5.7a内管孔内,然后人工推拉内、外竖直圆管5.1和内管5.1相对上下移动,高度调整确定后,放开径向弹簧5.6,使之向外弹伸于另一孔5.7b内固定两管。见图1,在可折叠长支架矩形环5.1与车底6之间可装减振件12,可采用底板上装设弹簧而组成,也可采用其它弹性件。
实施例2:见图11~图14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为增设如下的挂接组件:<即特征G)>
见图11,图12,设挂接组件11(可用市场销售的‘快挂’或改装而成):两端为挂钩11.4,中间为连接两挂钩的支撑带11.1,两端挂钩分别挂接于前排和后排座椅靠背顶部9.2、4.2上。挂接组件的一种安装结构:带床垫1的床板2放于支撑带11.1中部上,支撑带两端分别穿过床板前、后两侧边缘开的通孔2.2g,向上与挂钩11.4连接。支撑带11.1上设调长度的卡件11.2,上面有两根带子处为11.3,一根穿过卡件后成为下端支撑带11.1,另一根固定于卡件,当卡件向上移,两根带子11.3长缩短,下端调长;反之卡件向下移,两根带子11.3长增长,下端调短。见图13,沿床板宽度方向至少设两个挂接件。
见图13,图14,挂接组件11的另一种安装结构:床板下表面开装入支撑带11.1的定位槽2g,支撑带两端绕过床板侧面11.5处用胶或双面粘结带固定。支撑带11.1上也设调长度的卡件11.2。
实施例3:本实施例3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取消床板2下面的长支架5和短支架3。其余完全相同。

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车内用便携式安全睡床。在两排座椅间装床板,床板上复盖床垫,床板和床垫自身均可折叠,两者间用两面粘结带连接固定。床板下前后方分别装至少两个可折叠长短支架,并分别支撑于车底和后排座椅上,床板中部自然支撑于后座椅前边。也可采用增设挂接组件形成装或不装支架的悬挂睡床。睡床能方便折叠,收放自如,携带方便。床板用固定于前后座椅,使汽车行驶中转弯、抖动时睡床稳定;装前后安全气垫,可防止刹车时人与座椅碰撞,使睡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