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绿原酸和/或其衍生 物在治疗肿瘤干细胞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90%肿瘤引起的死亡,都是由于肿瘤复发并转移到其他关键器 官所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由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美国癌症研 究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CancerResearch)2006年对肿瘤干 细胞给出的明确定义是: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 肿瘤细胞的细胞。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 能、较高的端粒酶活性、强耐药性、抗凋亡、肿瘤组织中比例较低 和表达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特点。放化疗虽然可以杀灭大多数肿 瘤细胞,但是对肿瘤干细胞却没有作用,肿瘤干细胞经过增殖,最 终又可导致肿瘤复发。因此,放化疗不能清除体内的肿瘤干细胞, 而只要体内有肿瘤干细胞的存在,肿瘤就有可能复发和转移。
目前临床大多数的抗肿瘤药物主要作用于分化的肿瘤细胞,而 不是肿瘤干细胞,所以肿瘤干细胞被看做是肿瘤多药耐药性、复发 和转移的罪魁祸首,肿瘤干细胞成为目前国际上肿瘤研究的热点, 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为肿瘤治疗带来新希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绿原酸和/或其衍生 物在治疗肿瘤干细胞的药物中的应用,以使药物能够抑制和杀灭肿 瘤干细胞,有效地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及多药耐药性的产生。
本发明提供了绿原酸和/或其衍生物的新用途,其技术方案为:
绿原酸和/或其衍生物在治疗肿瘤干细胞的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所述肿瘤干细胞为肝癌干细胞、胃癌干细胞、肺癌干 细胞、肾癌干细胞、结肠癌干细胞、乳腺癌干细胞、急性髓系白血 病干细胞和急变期慢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
脑肿瘤干细胞、肝癌干细胞、胃癌干细胞、肺癌干细胞、肾癌 干细胞、结肠癌干细胞、乳腺癌干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和 急变期慢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属于不同的肿瘤干细胞,因每种肿瘤 干细胞的功能不同,其内部的信号通路、表面的识别蛋白及与靶点 是不同的,因此,绿原酸能否分别作用于脑肿瘤干细胞、肝癌干细 胞、胃癌干细胞、肺癌干细胞、肾癌干细胞、结肠癌干细胞、乳腺 癌干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和急变期慢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 的相应靶点,其对相应的肿瘤干细胞起到抑制效果也是不可预测的。
本发明经过研究发现,绿原酸不仅能够作用于脑肿瘤干细胞, 也能够作用于肝癌干细胞、胃癌干细胞、肺癌干细胞、肾癌干细胞、 结肠癌干细胞、乳腺癌干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和急变期慢 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的相应靶点,能够抑制和杀灭这些肿瘤干细胞, 防止这些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及多药耐药性的产生。
进一步,所述绿原酸衍生物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绿原酸盐以及 化学合成的衍生物。
进一步,所述绿原酸盐包括绿原酸钠盐、绿原酸钾盐和绿原酸 钙盐。
本发明中,所述药物是具有抑制肿瘤干细胞增殖,下调肿瘤干 细胞比例,减弱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功效的药物。
上述药物中的活性成分为绿原酸和/或其衍生物,因此,该药物 具有抑制肿瘤干细胞增殖,减少肿瘤干细胞数目,下调肿瘤干细胞 比例,减弱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功效。
进一步,所述药物中含有绿原酸和/或其衍生物以及药用辅料。
进一步,所述药物为联合药物,所述药物中还含有现有的抗肿 瘤药物。
上述药物中可以采用绿原酸和/或其衍生物作用活性成分,也可 以将绿原酸和/或其衍生物与现有的抗肿瘤药物组合作为联合药物 而使该药物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进一步,所述现有的抗肿瘤药物为阿霉素。
进一步,所述药物的每制剂单位中含有绿原酸和/或其衍生物 1~1000mg。
优选地,所述药物的每制剂单位中含有绿原酸和/或其衍生物 500mg。
进一步,所述药物的剂型为口服制剂或者注射制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绿原酸和/或其衍生物在治疗肿瘤干细胞的药 物中的应用,为绿原酸提供了一种新用途,通过将绿原酸应用于治 疗肿瘤干细胞的药物中,使药物能够抑制和杀灭肿瘤干细胞,有效 地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及多药耐药性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所述的细胞株H460的肿瘤球形成实验的结果 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所述的细胞株H466的肿瘤球形成实验的结果 图;
图3为实施例1中所述的侧群细胞(SP)检测的结果图;
图4为实施例2中所述的药物干预后微球体培养结果图;
图5为实施例2中所述的药物干预后微球体细胞中CD44+CD24 ﹣/low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图;
图6为实施例2中所述的药物干预后微球体细胞中侧群细胞 (SP)的检测结果图;
图7为实施例2中所述的药物干预后微球体细胞中MDR1、BCRP 的mRNA表达的差异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绿原酸对肺癌干细胞生长的影响
肿瘤球形成实验:常规培养的人肺癌细胞株H460和H466的细 胞分别经胰酶消化后以1000rpm的离心速度离心2min,弃上清后加 入3m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轻柔吹散、洗涤细胞沉淀并离 心。反复洗涤3次后加入肿瘤球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制备成 单细胞悬液。
测定制备的细胞株H460的单细胞悬液的细胞浓度并调整细胞 密度为1500cells/ml,将单细胞悬液均匀地转移到超低粘附的6孔板 内,并分别设立A、B、C和D组进行肿瘤球培养;测定制备的细胞 株H466的单细胞悬液的细胞浓度并调整细胞密度为1500cells/ml, 将单细胞悬液均匀地转移到超低粘附的6孔板内,并分别设立A、B、 C和D组进行肿瘤球培养。其中,A组均为空白组,选用生理盐水 处理;B组均选用浓度为1μMol/L的绿原酸处理;C组均选用浓度 为2μMol/L的绿原酸处理;D组均选用浓度为3μMol/L的绿原酸 处理。每3天更换培养液1次,7天后观察肿瘤球形成情况。
根据肺癌干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微球的特性, 这些微球由少数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形成,因此,通过检测微球形 成体积,可以标示肿瘤干细胞的数量而设置了上述实验。实验结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细胞株H460的肿瘤球形成实验的结果图; 图2为细胞株H466的肿瘤球形成实验的结果图。其中B、C和D组 的肿瘤球体积均小于空白组,说明绿原酸对肺癌干细胞具有抑制作 用;同时,随着绿原酸的浓度增大,肿瘤球的体积逐渐减小,说明 随着绿原酸的浓度的增大,其对肿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越强,可以 有效地减少肺癌干细胞的数量。
侧群细胞检测(SP):将肺癌细胞株H460细胞分为三组,编 号为A、B和C。A组为空白组,采用生理盐水孵育3天;B组和C 组分别采用浓度为1μMol/L和3μMol/L的绿原酸孵育3天。3天后, 将A、B和C组的细胞弃去培养液,4℃的PBS冲洗,再经胰酶-EDTA 消化并以2%胎牛血清1640培养基重悬为单细胞悬液,计数并调整 细胞密度为1×105cells/ml。细胞加入适当浓度的Hoechst33342,在 37℃缓慢旋转孵育90min后于4℃离心5min,并以预冷PBS重悬细胞。 共洗涤细胞2次。细胞保存在冰上以抑制Hoechst33342染料外流。 样品保存于冰上,直至上机检测。
SP(sidepopulation)细胞是细胞群体中极少的一部分,它们可将 进入细胞核的荧光染料排出胞外,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或流式细胞 检测时表现为不着色,故称为SP细胞.已发现SP细胞和干细胞具有很 多共性,且与肿瘤干细胞很相似,因此,可以通过检测SP细胞而判 断肿瘤干细胞的生长情况。
如图3所示,为侧群细胞(SP)检测的结果图。其中,B组和C 组中的SP细胞数量均小于A组,且C组SP细胞数量小于B组。因 此,说明绿原酸在较低浓度下就可对SP细胞起到抑制作用,且绿原 酸的抑制效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即绿原酸可以减少肺癌干细 胞的数量。
实施例2
绿原酸对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1.小鼠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无血清悬浮微球体培养——富集 乳腺癌干细胞
将购进的MCF-7乳腺癌细胞常规复苏后,用含10%胎牛血清的 DMEM/F12培养基(SSM)培养,以0.25%胰酶﹣0.02%EDTA消化 细胞传代。取SSM培养的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用0.25%胰酶 ﹣0.02%EDTA消化并机械吹打成单细胞悬液,经台盼蓝染色并计数 后以2×104/ml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SFM,即不含胎牛血清的 DMEM/F12培养基,添加20ng/mlEGF、20ng/mlbFGF、2%B27), 在37℃、5%CO2培养箱中静止培养,3天离心换液,当形成细胞球 后,用0.25%胰酶﹣0.02%EDTA的10倍稀释液消化成单细胞悬液重 悬于SFM中,仍以2×104/ml的浓度接种于SFM中,约6~7天传代 一次。
2.实验分组及用药
取SFM培养的第10代乳腺癌细胞球,以10倍稀释的0.25%胰酶 ﹣0.02%EDTA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并重悬于SFM中,调整细胞密度为 5×104/ml,接种于25ml培养瓶中,每瓶2ml,共20瓶。20瓶细胞 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绿原酸组、阿霉素组、绿原酸+ 阿霉素组。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20μl,阿霉素组加入0.1mg/ml阿霉 素20μl,绿原酸组加入1mg/ml绿原酸20μl,阿霉素+绿原酸组加入 0.2mg/ml阿霉素10μl和2mg/ml绿原酸10μl。在37℃、5%CO2培 养箱中静止培养,48h离心换液,继续SFM培养。10天后观察细胞 的成球情况;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CD24﹣/low细胞比 例、侧群细胞(SP);RT-PCR技术检测细胞中耐药基因MDR1和 BCRPmRNA表达。
3.各组药物作用后SFM培养的MCF-7细胞成球情况
如图4所示,为药物干预后微球体培养结果图。其中,阿霉素 组(编号C)和空白对照组(编号A)都能看到微球体的出现,在悬 浮细胞培养48h后逐渐形成细胞团,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 团由几个到十几个正在分裂的新生细胞组成,随着细胞分裂,部分 细胞发生分化,并渐渐与周围细胞融合,10天后可看到明显的微球 体形成。但是绿原酸组(编号B)在第10天后,看不到明显的微球 体,新生细胞也较少。绿原酸+阿霉素组(编号D)存活细胞极少, 细胞凋亡裂解。能形成微球的细胞数量减少表示肿瘤干细胞的数量 减少,即说明其可以杀灭肿瘤干细胞,因此,说明绿原酸可以显著 抑制癌细胞的微球形成数量,即可以靶向乳腺癌细胞里的肿瘤干细 胞,抑制其形成微球,即可以抑制肿瘤干细胞;绿原酸和阿霉素一 起使用可以抑制肿瘤干细胞,同时也抑制新生细胞,从而绿原酸也 可以和阿霉素联合用药。
4.CD44+CD24﹣/low细胞的比例测定
SSM培养的MCF-7细胞及SFM条件培养的单细胞悬液,低速 离心去除细胞碎片,以PBS调整细胞密度每管1×106/100μl,实验 组加入大鼠抗小鼠CD44-PE抗体10μl和CD24-FITC抗体5μl,对 照组加入同剂量的同型对照抗体,常温避光温育,60min后用流式 细胞仪检测CD44+CD24﹣/low细胞比例,常规检测3次。
如图5所示,为药物干预后微球体细胞中CD44+CD24﹣/low细 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图。其中,空白对照组(编号A)、绿原酸组(编 号B)、阿霉素组(编号C)细胞形成的细胞球中CD44+CD24﹣/low 细胞比例分别为(71.8±1.4)%、(69.1±2.3)%、(11.8±2.7)%。 绿原酸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阿霉素组。阿霉素组和空白对照组 比较差异不显著。绿原酸+阿霉素组细胞太少(绿原酸和阿霉素联 合使用抑制作用较强),未能进行CD44+CD24﹣/low细胞比例分析。 因此,从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上说明,绿原酸可以靶向肿瘤干 细胞,杀灭肿瘤干细胞,避免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5.侧群细胞(SP)的检测
MCF-7各组在加药培养48h后进行检测。细胞弃去培养液,4℃ 的PBS冲洗;0.25%胰酶消化3min,弃掉胰酶并终止消化;4℃离心; 4℃的PBS充分洗涤细胞2次;PBS悬浮细胞,调节浓度为1×106/ml, 取100μl的细胞悬液于5ml流式管中,加抗体10μl混匀后于温室避 光孵育30min,PBS重新重悬,流式细胞仪分析。
与微球体形成结果相对应,流式细胞仪双波长分析显示,如图6 所示,为药物干预后微球体细胞中侧群细胞(SP)的检测结果图。 其中,空白对照组(编号A)MCF-7悬浮成球细胞中SP细胞比率最 高,阿霉素组(编号C)对SP细胞无明显变化,和空白组无明显差 异,而绿原酸组(编号B)基本检不出SP细胞,因此,说明绿原酸 可以靶向肿瘤干细胞,改变肿瘤干细胞的状态,使培养细胞或肿瘤 组织干细胞数量明显降低。
6.耐药基因MDR1、BCRP的检测
取5×106/ml细胞提取细胞RNA并进行RNA纯度鉴定及完整性 检测。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MDR1、BCRPmRNA表达。 基因的表达量以对照组表达为1,其余各组与其比较以相对表达量表 示。
如图7所示,为药物干预后微球体细胞中MDR1、BCRP的mRNA表 达的差异图。其中,绿原酸组(编号B)细胞球中MDR1、BCRP相 对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阿霉素组(编号C)与空白对照组 (编号A)比较差异不显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产生导致肿瘤 患者出现化疗抵抗,使疗效欠佳甚至复发,而多药耐药基因MDR1 以及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持续过表达与肿瘤多药耐药性密切相 关;同时,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中MDR1和BCRP高表达,因此, 说明绿原酸可以降低肿瘤干细胞高表达的MDR1和BCRP,即绿原 酸可以通过抑制或杀灭肿瘤干细胞,防止肿瘤多药耐药性的产生。
本实施例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具 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例3
绿原酸对白血病干细胞的影响
材料: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或急变期慢性髓系白血病病人的 外周血或骨髓细胞。
方法:外周血细胞用白细胞分离液除去红细胞,骨髓细胞用氯 化铵和碳酸氢钠处理去除红细胞,然后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洗涤3 次。分成三组,并分别用生理盐水、浓度为1μg/mL和5μg/mL的 绿原酸处理3小时,再用无血清培养基洗涤,去除绿原酸,用甲基 纤维素IMAM培养液(1%甲基纤维素、30%牛血清白蛋白、0.2mM巯基 乙醇、2mM谷氨酰酰胺、50ng/ml重组人干细胞因子、10ng/ml促红 细胞生成素、50ng/ml粒细胞集落生产因子)配成50000cells/ml, 放入培养箱,培养10天,观察细胞集落。
集落形成率是评价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经典方 法,其实验结果见下表1。
表1
由表1可知,绿原酸对白血病干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可以减 弱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同时,绿原酸对白血病干细胞的抑制 效果随着绿原酸浓度的增加而提高。
根据上述实施例中实验方法,用绿原酸钠盐、绿原酸钾盐或绿 原酸钙盐等药学上可接受的绿原酸盐取代绿原酸分别进行上述实 验,发现绿原酸钠盐、绿原酸钾盐和绿原酸钙盐均具有药效。
容易理解的,药学上可以接受的绿原酸化学合成衍生物,其和 绿原酸具有相同的母核结构,因而可具有相似的药效。
根据上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还分别验证了绿原酸对肝癌干 细胞、胃癌干细胞、肾癌干细胞、结肠癌干细胞等也具有上述药效。
实施例4
绿原酸丸剂的制备
处方:纯度为98%的绿原酸1g,淀粉50g以及药用量的聚维酮 K30和无水乙醇。
制法:按照丸剂的常规方法制备,采用搓丸法制得绿原酸丸剂 1000粒,没粒绿原酸丸剂含绿原酸1mg。
实施例5
绿原酸散剂的制备
处方:纯度为99.1%的绿原酸1000g以及药用量的辅料。
制法:按照散剂的常规方法制备,将绿原酸和辅料经粉碎、过 筛后混合均匀,制备成散剂。在无菌条件下分装成1000袋,每袋散 剂含绿原酸1000mg。
实施例6
绿原酸冻干粉针剂的制备
处方:绿原酸500g,作为支架剂的甘露醇55g,作为抗氧化剂 的亚硫酸氢钠4g。
制法:采用现有的冻干粉针剂制法,首先将上述处方中的各组 分完全溶解于纯化水中,再分别经过超滤膜过滤,无菌灌装,冷冻 干燥和压盖,按照无菌粉针剂的常规操作制成2ml粉针剂,共1000 支,每支含绿原酸500mg。
容易理解的,上述绿原酸作为药物活性成份根据其给药途径还 可以制成其他剂型,例如胶囊、片剂和颗粒剂等。
实施例4-6中的还可以用绿原酸钠盐、绿原酸钾盐、绿原酸钙 盐等药学上可接受的绿原酸盐衍生物代替绿原酸作为治疗肿瘤干细 胞的药物中的活性成份。
容易理解的,用于治疗肿瘤干细胞的药物中的活性成份也可以 含有绿源酸、绿原酸钠盐、绿原酸钾盐、绿原酸钙盐中的两种或多 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 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