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医药领域。
背景技术
慢性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 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 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有胃酸、胃胀、胃 痛,有的会出现消化不良,还有的病人出现易饥饿、胸闷、攻脊梁(也就是后背沉)、胃溃疡。 慢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目 前,临床上西医治疗这种病的药物大体分为两类:保护胃黏膜及消除损害胃黏膜的药物,比 如生胃酮、盖胃平、西咪替丁、胃复安等,但这两类药物明显存在着腹泻、头痛、眩晕、水肿、 低血钾等明显副作用,且疗效单一,有效率低,愈后易复发。第一代如甲氧氯普胺,是具有 胆碱能特征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因有较多的中枢性副反应,目前已经被二、三、四代促动 力药所代替,但由于甲氧氯普胺有注射剂,并有止吐作用,临床上目前多作为止吐药使用。 第二代促动力药是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广泛,主要以促胃动力为 主,但促肠动力作用欠佳。第三代是西沙必利,是一种化学结构上取代了烷化苯丙咪唑的甲 氢氯普胺,但近年临床发现在西沙必利高敏患者中可出现Q-T间期延长或导致尖端扭转性 心动过速,对于其在临床进一步应用,还有着很大的争议。第四代为莫沙必利,为非选择性 5-HT4受体激动剂,是新型促胃肠动力药物。相对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常见有胃或食管及腹 部痉挛、肠呜、腹泻、腹痛,偶见头晕、恶心、头痛、ALT、AST上升、瘙痒感、皮疹等过敏反应, 且价格较贵。并且中医认为胃部疾病常由肝火旺盛或者脾虚引起,治疗胃部疾病首要在于 强肝健脾。现代社会中由于过度劳累常见的是脾虚引起的慢性胃部疾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胃肠炎 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 等慢性胃病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成本低廉、使用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由以下重 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红景天10-17份、紫背天葵8-10份、罗布麻叶5-10份、狗脊5-10份、野菊 花3-7份、楹树5-9份、炒麦芽10-15份、熟地3-6份、浮小麦2-6份、白芷150-200份。
优化的,上述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红景天12-14份、 紫背天葵8.5-9.5份、罗布麻叶6.5-7.5份、狗脊7-9份、野菊花4-6份、楹树6-8份、炒麦芽12- 14份、熟地4.5-5.5份、浮小麦3-5.5份、白芷160-190份。
优化的,上述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红景天13份、紫 背天葵9份、罗布麻叶7份、狗脊7.5份、野菊花4.5份、楹树7.5份、炒麦芽13份、熟地5份、浮小 麦4.2份、、白芷180份。
一种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由以下步骤制成:
(1)红景天、紫背天葵、罗布麻叶、狗脊、野菊花、楹树、熟地和浮小麦研磨成粉末,搅拌 均匀;
(2)取一半步骤(1)的混合粉末放入蒸馏水中,浸泡30-60小时;
(3)将步骤(2)完成的水溶液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低于80摄氏度,将加热蒸汽冷凝回收;
(4)将步骤(1)的粉末的另一半放入白芷中,在60摄氏度的环境下加热2.5小时,取出 药汁;
(5)将步骤(4)完成的药汁和步骤(3)中冷凝回收的冷凝液进行混合,混合后二次加热 搅拌;
(6)将步骤(5)得到的混溶液中加入炒麦芽,搅拌后在50摄氏度的温度下加热,去除水 分后将糊状混合物捏成丸状后蜡封。
本发明的中成药组方来源于常用中药组分,且多为药食两用之品,原料价廉,制备 简单,使用方便,经多年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 性腹胀、功能性便秘等胃肠道功能性病变具有显著的疗效;原料药共奏消食和胃、降逆止 呕、行气消积、疏肝下气之功效,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炎均具有良好的疗效;鉴于该病 发病人数众多,且本发明的中成药具有无毒、可长期服用的特点,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 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红景天10份、紫背天 葵8份、罗布麻叶5份、狗脊5份、野菊花3份、楹树5份、炒麦芽10份、熟地3份、浮小麦2份、白芷 150份。
一种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由以下步骤制成:
(1)红景天、紫背天葵、罗布麻叶、狗脊、野菊花、楹树、熟地和浮小麦研磨成粉末,搅拌 均匀;
(2)取一半步骤(1)的混合粉末放入蒸馏水中,浸泡45小时;
(3)将步骤(2)完成的水溶液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75摄氏度,将加热蒸汽冷凝回收;
(4)将步骤(1)的粉末的另一半放入白芷中,在60摄氏度的环境下加热2.5小时,取出 药汁;
(5)将步骤(4)完成的药汁和步骤(3)中冷凝回收的冷凝液进行混合,混合后二次加热 搅拌;
(6)将步骤(5)得到的混溶液中加入炒麦芽,搅拌后在50摄氏度的温度下加热,去除水 分后将糊状混合物捏成丸状后蜡封。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下面通过本发明药物治疗慢性胃肠疾病100例临床验证 病例总结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药物的有益效果。以下试验中所用本发明药物按照实施例1方 法制备。
一、观察方法
(一)观察对象:本组病例均为青岛市海慈医院门诊患者,未经治疗或治疗不愈者,包 括功能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感染性腹泻均为观察对象。
(二)诊断标准
采用《1999年罗马II标准》,所选病例符合功能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 征、慢性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胃、结肠内镜或X线钡剂造影检查,排除胃、 十二指肠、结肠器质性病变。
(三)剔除标准
1、有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者,如息肉,肿瘤等。
2、有肝肾,内分泌,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严重原发病者:糖尿病,尿毒症,肝病等。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4、不符合诊断标准的。
(四)症状程度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根据症状的轻、中、重度分别记1、2、3分。
1、症状计分法:
(1)无症状(-):记0分;
(2)轻度(+):偶尔出现记1分;
(3)中度(++):经常出现记2分;
(4)重度(+++):持续存在记3分。
2、泄泻:
(1)无症状及成形软变(-):每日1-2次记0分;
(2)轻度(+):症状轻微,不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够忍受,大便每日2-3次,糊状便或粘 液便记1分;
(3)中度(++):症状较重,已影响工作、生活,尚能忍受,大便呈蛋花样,每日4-5次,或 粘液便中等量记2分;
(4)重度(+++):症状严重,妨碍工作与生活,难以忍受,稀水样便,每日6次以上,或 粘液便大量记3分。
3、疾病的程度判定标准
(1)重度:主要症状积分=>总积分的70%;
(2)中度:30%<=主要症状积分<总积分的70%;
(3)轻度:主要症状积分<=总积分的30%;
(五)疗效判定标准及统计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作为标准。
1、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主要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2次,疗效指数为100%;
(2)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每日2-3次,75%<=疗效指数<100%;
(3)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好转,大便形状及次数均有好转,30%<=疗效指数<75%;
(4)无效:主要临床症状无改变,疗效指数<30%;
疾病疗效指数=(治疗前主要症状总分值-治疗后主要症状总分值)/治疗前主要 症状总分值×100%。
2、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
(2)显效:疗效结束后,症状分级减少2级;
(3)有效:疗效结束后,症状分级减少1级;
(4)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六)观察指标
1、疗效性观察:
(1)治疗前、疗程中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2)每日大便次数、量。
(3)大便形状,如脓血便、粘液便和稀水便等。
(4)大便常规检查:大便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脓细胞数量,有无不消化食物纤维、 脂肪滴等。
(5)部分病人做便培养。
(6)部分病人做结肠镜、肠造影,胃镜。
3、安全性观察:
(1)血、尿常规检查。
(2)便常规化验。
4、主要临床症状观察:
(1)功能性腹泻:腹泻、伴有里急后重、水样便、粘液便。
(2)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饱胀、早饱、嗳气、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反酸。
(3)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胀、腹泻、便不尽、大便次数、形状。
(4)慢性感染性腹泻: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浓血便。
二、临床资料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在用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药物,单纯使用本发明药物,用法用量为2粒/次,3 次/日,疗程为4周。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观察结果
1、各病种临床治疗前后总疗效观察,如表1所示
表1各病种临床治疗前后总疗效表
病名 N 治愈 治愈率(﹪) 显效 显效率 (﹪) 有效 有效率(﹪) 无效 无效率 (﹪) 总显效率(﹪) 总有效率 (﹪) 功能性腹泻 30 19 63.3 9 30 1 3.3 1 3.3 93.3 96.7 功能性消化不良 30 16 53.3 9 30 3 10 2 6.7 83.3 93.3 肠易激综合症 25 17 68 7 28 1 4 0 0 96 100 慢性感染性腹泻 15 9 60 3 20 3 20 0 0 80 100
2、各病种临床治疗前后显效率比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各病种临床治疗前后显效率比较表
病名 显效人数 非显效人数 合计 显效率 功能性腹泻 28 2 30 93.3 功能性消化不良 26 4 30 86.7 4 --> 肠易激综合症 24 1 25 96 慢性感染性腹泻 14 1 15 93.4 合计 92 8 100
表明该药对上述4种病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三、结果显示
1、本发明的中成药对各种慢性胃肠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治疗慢性胃肠疾病的各病种效果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说 明对各种慢性胃肠疾病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2、具有明显改善慢性胃肠疾病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临床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对单病种主症的改善效果明显,总有 效率均在85%以上。
3、用药期间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实施例2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红景天17份、紫背天 葵10份、罗布麻叶10份、狗脊10份、野菊花7份、楹树9份、炒麦芽15份、熟地6份、浮小麦6份、 白芷200份。
一种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由以下步骤制成:
(1)红景天、紫背天葵、罗布麻叶、狗脊、野菊花、楹树、熟地和浮小麦研磨成粉末,搅拌 均匀;
(2)取一半步骤(1)的混合粉末放入蒸馏水中,浸泡30小时;
(3)将步骤(2)完成的水溶液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78摄氏度,将加热蒸汽冷凝回收;
(4)将步骤(1)的粉末的另一半放入180份的白芷中,在60摄氏度的环境下加热2.5小 时,取出药汁;
(5)将步骤(4)完成的药汁和步骤(3)中冷凝回收的冷凝液进行混合,混合后二次加热 搅拌;
(6)将步骤(5)得到的混溶液中加入炒麦芽,搅拌后在50摄氏度的温度下加热,去除水 分后将糊状混合物捏成丸状后蜡封。
实施例3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红景天13份、紫背天 葵9份、罗布麻叶7份、狗脊7.5份、野菊花4.5份、楹树7.5份、炒麦芽13份、熟地5份、浮小麦 4.2份、白芷180份。
一种用于胃肠炎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由以下步骤制成:
(1)红景天、紫背天葵、罗布麻叶、狗脊、野菊花、楹树、熟地和浮小麦研磨成粉末,搅拌 均匀;
(2)取一半步骤(1)的混合粉末放入蒸馏水中,浸泡60小时;
(3)将步骤(2)完成的水溶液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70摄氏度,将加热蒸汽冷凝回收;
(4)将步骤(1)的粉末的另一半放入180份的白芷中,在60摄氏度的环境下加热2.5小 时,取出药汁;
(5)将步骤(4)完成的药汁和步骤(3)中冷凝回收的冷凝液进行混合,混合后二次加热 搅拌;
(6)将步骤(5)得到的混溶液中加入炒麦芽,搅拌后在50摄氏度的温度下加热,去除水 分后将糊状混合物捏成丸状后蜡封。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