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8096002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2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674796.3

申请日:

20151019

公开号:

CN105233024A

公开日:

2016011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899,A61K9/06,A61P27/02,A61K35/24,A61K33/00

主分类号:

A61K36/899,A61K9/06,A61P27/02,A61K35/24,A61K33/00

申请人:

菏泽海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发明人:

路以荣,王秀芝,金立慧

地址:

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中华东路茂业百货西邻39-2号

优先权:

CN201510674796A

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张贵宾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包括以下原料:通草、大黄、马鞍藤、薄荷、防风、牛蒡子、鸦胆子、枇杷叶、栝楼、杜仲、五加皮、鸡血藤、黄芪、苦芺、密蒙花、川芎、芦竹根、瓜子金、楮实子、夜明砂、透骨草、续断、甘松、远志、殷孽、麻黄。本发明以多味中药为原料,科学配伍,各原料药之间协同作用,具有疏风消炎,祛瘀消肿的功效,疗程短,见效快、治疗率高,值得推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通草4-8、大黄7-9、马鞍藤5-6、薄荷4-6、防风6-8、牛蒡子3-5、鸦胆子3-4、枇杷叶6-12、栝楼6-10、杜仲6-8、五加皮8-10、鸡血藤10-15、黄芪8-10、苦芺10-15、密蒙花8-12、川芎6-10、芦竹根3-6、瓜子金10-12、楮实子6-10、夜明砂5-10、透骨草10-15、续断8-10、甘松6-8、远志6-8、殷孽3-5、麻黄6-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通草6、大黄8、马鞍藤6、薄荷5、防风7、牛蒡子4、鸦胆子3、枇杷叶8、栝楼8、杜仲7、五加皮8、鸡血藤12、黄芪9、苦芺12、密蒙花10、川芎8、芦竹根5、瓜子金12、楮实子9、夜明砂8、透骨草12、续断9、甘松8、远志6、殷孽4、麻黄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原料药洗净研磨,加其重8-10倍的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过滤,收集滤液并在75-85℃下浓缩至原滤液的1/2-2/3;将20-30份凡士林或羊毛脂加热融化,加入所得的浓缩液搅拌均匀,在80℃下继续加热10-15min,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可。

说明书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

(二)背景技术

泪囊炎是由于患者长时间患沙眼、慢性结膜炎或慢性鼻炎,累及鼻泪管黏膜,造成鼻泪管阻塞。初期多表现为流泪,眼睛的分泌物较多,挤压患眼泪囊区可以看到自泪小点涌出大量脓性或者浆液性的分泌物,患眼泪道冲洗不通畅,后期鼻根部泪囊区皮肤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甚至同侧面部肿胀,有时伴有耳前和颌下淋巴结肿大和压痛,眼部流泪,泪小点处可以伴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当脓肿局限时可以自皮肤面破溃。目前治疗泪囊炎的方法主要采用切开囊肿引流,患者疼痛难忍,且很难根除。

(三)发明内容

为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能有效降低患者病痛,治疗效果好。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通草4-8、大黄7-9、马鞍藤5-6、薄荷4-6、防风6-8、牛蒡子3-5、鸦胆子3-4、枇杷叶6-12、栝楼6-10、杜仲6-8、五加皮8-10、鸡血藤10-15、黄芪8-10、苦芺10-15、密蒙花8-12、川芎6-10、芦竹根3-6、瓜子金10-12、楮实子6-10、夜明砂5-10、透骨草10-15、续断8-10、甘松6-8、远志6-8、殷孽3-5、麻黄6-10。

本发明的优选配方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通草6、大黄8、马鞍藤6、薄荷5、防风7、牛蒡子4、鸦胆子3、枇杷叶8、栝楼8、杜仲7、五加皮8、鸡血藤12、黄芪9、苦芺12、密蒙花10、川芎8、芦竹根5、瓜子金12、楮实子9、夜明砂8、透骨草12、续断9、甘松8、远志6、殷孽4、麻黄8。

本发明的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原料药洗净研磨,加其重8-10倍的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过滤,收集滤液并在75-85℃下浓缩至原滤液的1/2-2/3;将20-30份凡士林或羊毛脂加热融化,加入所得的浓缩液搅拌均匀,在80℃下继续加热10-15min,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可。

本发明中各原料药的作用如下:

通草:性味:甘、淡,性微寒。归经:归肺、胃经。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的功效。用于湿热淋证,水肿尿少,乳汁不下。

大黄:性味:味苦,性寒,无毒。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马鞍藤:性味:甘、微苦,平。祛风除湿,拔毒消肿,消痈,散结。用于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荨麻疹,风火牙痛,流火,白带、湿疹背痈等;外用治疮疖,痔疮,痈疽,肿毒,疗疮,痔漏。

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牛蒡子:性味:辛;苦;性寒。归经:归肺;胃经。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疮疡肿毒及痄腮等。生用可润肠通便,热毒咽喉红肿疼痛,兼有热结便秘尤宜。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主治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枇杷叶:苦,微寒。清肺止咳,降逆止呕。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哕逆,可治疗口干消渴,肺风面疮,粉刺。

栝楼:性味:干苦。归胃、肺、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胞散结,润燥滑肠。主肺热咳嗽,胸痹,消渴,便秘,痈肿疮毒。

杜仲:性味:味辛,平。归经:入肾经。补肝肾,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高血压、安胎的功效。

五加皮:性味:味辛、苦,性温。归经:入肝、肾经。有祛风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病,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鸡血藤:活血舒筋,养血调经。主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经闭,白细胞减少症。治疗风湿所致的腰膝关节疼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

苦芺: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密蒙花:味甘,微寒。归肝经。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目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芦竹根:苦,寒。治风火虫牙疼痛,虚劳骨蒸潮热,头昏目赤。

瓜子金:活血散瘀,祛痰镇咳,解毒止痛。用于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炎,咳嗽,小儿肺炎,小儿疳积,泌尿系结石,乳腺炎,骨髓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疔疮疖肿。

楮实子:补肾清肝,明目,利尿。用于腰膝酸软、虚劳骨蒸、砂晕目昏、目生翳膜、水肿胀满。

夜明砂:辛、寒。消积,活血,明目。目生翳障、夜盲、小儿疳积、惊风等症。

透骨草:性味:甘、辛,温。归经:入肺、肝二经。祛风除湿,该品辛温,辛能行散,温胜寒湿。

续断:补肝,强筋骨,定经络,止经中(筋骨)酸痛,安胎,治妇人白带,生新血,破瘀血,落死胎,止慢性支气管炎咳血,治赤白便浊。

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用治牙痛,脚气肿毒。

远志:又名葽绕、蕀蒬等。产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以及四川;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壮,韧皮部肉质。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殷孽:味辛温。主烂伤淤血,泄利寒热,鼠寒瘘症瘕结气。

麻黄:性味辛、微苦,温。归肺经、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以多味中药为原料,科学配伍,各原料药之间协同作用,具有疏风消炎,祛瘀消肿的功效,疗程短,见效快、治疗率高,值得推广。

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本发明人于2013年至今,对300例泪囊炎肿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

(2)治疗方法

取药膏10-15g敷于患处,用洁净的纱布覆盖药膏并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试验室检查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接近正常水平。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有所改善,体征有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4)临床结果

临床治愈282例,治愈率高达94%,有效10人,总有效率高达97.3%。

本发明配制简单,吸收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时减轻病状。

(四)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中药组份:通草4克、大黄7克、马鞍藤5克、薄荷4克、防风6克、牛蒡子3克、鸦胆子3克、枇杷叶6克、栝楼6克、杜仲6克、五加皮8克、鸡血藤10克、黄芪8克、苦芺10克、密蒙花8克、川芎6克、芦竹根3克、瓜子金10克、楮实子6克、夜明砂5克、透骨草10克、续断8克、甘松6克、远志6克、殷孽3克、麻黄6克;将上述原料药洗净研磨,加其重8倍的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过滤,收集滤液并在75℃下浓缩至原滤液的1/2;将20份凡士林或羊毛脂加热融化,加入所得的浓缩液搅拌均匀,在80℃下继续加热15min,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可。

用法:取药膏10-15g敷于患处,用洁净的纱布覆盖药膏并固定,每日更换一次,五天一疗程。

实施例2:

中药组份:通草6克、大黄8克、马鞍藤6克、薄荷5克、防风7克、牛蒡子4克、鸦胆子3克、枇杷叶8克、栝楼8克、杜仲7克、五加皮8克、鸡血藤12克、黄芪9克、苦芺12克、密蒙花10克、川芎8克、芦竹根5克、瓜子金12克、楮实子9克、夜明砂8克、透骨草12克、续断9克、甘松8克、远志6克、殷孽4克、麻黄8克;将上述原料药洗净研磨,加其重8倍的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过滤,收集滤液并在85℃下浓缩至原滤液的1/2;将30份凡士林或羊毛脂加热融化,加入所得的浓缩液搅拌均匀,在80℃下继续加热10min,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可。

用法:取药膏10-15g敷于患处,用洁净的纱布覆盖药膏并固定,每日更换一次,五天一疗程。

实施例3:

中药组份:通草8克、大黄9克、马鞍藤6克、薄荷6克、防风8克、牛蒡子5克、鸦胆子4克、枇杷叶12克、栝楼10克、杜仲8克、五加皮10克、鸡血藤15克、黄芪10克、苦芺15克、密蒙花12克、川芎10克、芦竹根6克、瓜子金12克、楮实子10克、夜明砂10克、透骨草15克、续断10克、甘松8克、远志8克、殷孽5克、麻黄10克;将上述原料药洗净研磨,加其重10倍的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过滤,收集滤液并在80℃下浓缩至原滤液的2/3;将25份凡士林或羊毛脂加热融化,加入所得的浓缩液搅拌均匀,在80℃下继续加热13min,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可。

用法:取药膏10-15g敷于患处,用洁净的纱布覆盖药膏并固定,每日更换一次,五天一疗程。

典型病例

康某某,男,32岁,泪囊区皮肤会出现红、肿、热、痛,于2014年1月开始使用本发明的中药药膏,两个疗程后病症明显好转,继续使用本发明的中药一个疗程后痊愈停药,至今未见复发。

刘某,25岁,眼镜常流泪,眼睛的分泌物较多,,于2014年6月开始使用本发明的中药药膏,两个疗程后痊愈,至今未见复发。

汤某某,53岁,眼部流泪,耳前和颌下淋巴结肿大和压痛,泪小点处可以伴有脓性分泌物溢出,于2015年3月开始使用本发明的中药药膏,两个疗程后基本痊愈,继续使用本发明的中药药膏一个疗程后痊愈停药,至今未见复发。

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泪囊炎的中药药膏,包括以下原料:通草、大黄、马鞍藤、薄荷、防风、牛蒡子、鸦胆子、枇杷叶、栝楼、杜仲、五加皮、鸡血藤、黄芪、苦芺、密蒙花、川芎、芦竹根、瓜子金、楮实子、夜明砂、透骨草、续断、甘松、远志、殷孽、麻黄。本发明以多味中药为原料,科学配伍,各原料药之间协同作用,具有疏风消炎,祛瘀消肿的功效,疗程短,见效快、治疗率高,值得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