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具体是一种治疗痢疾的药物。
背景技术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痢疾初起,先见腹痛,继而下痢,日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发于夏秋季节,目前常用的治疗措施抗生素疗法,选用氟哌酸、庆大霉素、黄连素和复方新诺明等联合口服,疗程7-10天。这只能治标不治本,另外服用太多抗生素对人体有害无益,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抗药性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减退,致使病情反复难愈。
中医认为,痢疾乃湿热之邪,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消导,更挟积滞,酝酿肠道而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疗效好、疗程较短、成本低、无毒副作用的治疗痢疾的药物。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痢疾的药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白头翁25-35份、黄苓8-12份、白芍10-15份、秦皮8-12份、葛根12-18份、黄连4-8份、生甘草4-8份。
优选地,各原料的最佳重量配比为:
白头翁30份、黄苓10份、白芍12份、秦皮10份、葛根15份、黄连6份、生甘草6份。
所述的原料药在中药店及市场有售。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可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具体方法为:按重量配比称取各原料药,加入5-10倍原料药总量的水,用大火煮沸后文火煮10-20分钟,过滤去渣,即得。
服用方法:每日三次,每次30毫升,一般2-3日即有效果。
本发明药物也可制成丸剂、散剂或胶囊。
本发明中,各原料药的功效如下:
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经、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
白芍:味苦酸、性凉微寒,归肝、脾经。具有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等功效。
黄芩:苦、性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降血压等功效。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等功效。
秦皮:味苦、性寒,归肝经、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涩止痢、止带的功能。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具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升阳透疹、抗炎止泻、降血糖、降血脂的功能。
生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
本发明治疗痢疾的药物选取7种天然中药配伍,各原料药协同作用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养阴润肺、益胃生津、解表升阳、抗炎止泻等作用,对病毒和细菌有抑制作用,标本同治,对治疗痢疾效果好,无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备方法简单、疗程较短、服用方便,成本低,有效率达9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治疗痢疾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白头翁25份、黄苓8份、白芍10份、秦皮8份、葛根12份、黄连4份、生甘草4份。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实施例2:
一种治疗痢疾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白头翁30份、黄苓10份、白芍12份、秦皮10份、葛根15份、黄连6份、生甘草6份。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实施例3:
一种治疗痢疾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白头翁35份、黄苓12份、白芍15份、秦皮12份、葛根18份、黄连8份、生甘草8份。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实验例:
为了进一步证明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选择40例病人,对本发明药物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疗效判定以症状消失为主,并参考效果等改变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及效果明显改善。
有效:症状及效果有一定改善。
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效果不明显。
应用本发明药物治疗痢疾40例中,男30例,女10例。基本症状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每天跑肚十多次至数十次不等等。口服本发明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有一定改善,其中显效35例,有效39例,无效1例,有效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