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807637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09697.8

申请日:

2009.02.04

公开号:

CN101504530A

公开日:

2009.08.1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G03G15/20; G03G15/00; B29C67/04; B29C33/68

主分类号:

G03G15/20

申请人:

夏普株式会社

发明人:

向井崇; 香川敏章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优先权:

2008.2.4 JP 2008-024398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谢丽娜;关兆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本发明的定影带制造方法具有使作为脱模层的氟树脂管覆盖到圆筒状成形模具的外周面的工序,在其上依次形成弹性层、基材层,制造出圆筒状物,最后将该圆筒状物翻过来。通过用这种方法进行制造,可获得到最外周的脱模层由热收缩率5%以下的氟树脂管构成的本发明的定影带,脱模层中使用了耐久性强的氟树脂管,和现有技术相比,可提供一种低价的定影带、及具有该定影带的定影装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定影带,呈圆筒状,在内周侧形成有基材层,在外周侧形成有脱模层,并在上述基材层和上述脱模层之间形成有弹性层,其中,上述脱模层由热收缩率5%以下的氟树脂管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带,其中,上述氟树脂管的拉伸强度为80MPa以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带,其中,上述氟树脂管是聚四氟乙烯。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带,其中,在与弹性层粘合的氟树脂管的表面进行蚀刻处理。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带,其中,在与弹性层粘合的氟树脂管的表面进行蚀刻处理。

6.
  一种定影装置,具有定影带,其中,
上述定影带呈圆筒状,在内周侧形成有基材层,在外周侧形成有脱模层,并在上述基材层和上述脱模层之间形成有弹性层,并且,上述脱模层由热收缩率5%以下的氟树脂管构成。

7.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定影装置,其中,
上述定影装置具有定影带,
该定影带呈圆筒状,在内周侧形成有基材层,在外周侧形成有脱模层,并在上述基材层和上述脱模层之间形成有弹性层,并且,上述脱模层由热收缩率5%以下的氟树脂管构成。

8.
  一种定影带的制造方法,该定影带是在基材层上依次设置有弹性层及脱模层的圆筒状的定影带,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使作为脱模层的氟树脂管覆盖到圆筒状成形模具的外周面上;
在上述氟树脂管上涂布上述弹性层;
以预定温度烧制涂布的上述弹性层;
在烧制后的上述弹性层上涂布上述基材层;
以预定温度烧制涂布的基材层;以及
在上述基材层烧制后,将由上述氟树脂管、弹性层、及基材层构成的圆筒状物翻过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将上述氟树脂管覆盖到成形模具上的工序中,还包括对成形模具上覆盖的氟树脂管的表面实施蚀刻处理的工序。

10.
  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将上述氟树脂管覆盖到成形模具上的工序、及在上述氟树脂管上涂布弹性层的工序之间,还包括进行以下处理的工序:对成形模具上覆盖的氟树脂管的表面喷射含有硅烷原子、钛原子或铝原子的、沸点为10~100℃的燃料气体的火焰。

说明书

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复印机、激光打印机、传真机等中使用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搭载的、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装置,具体而言涉及到一种使用了定影带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激光打印机、传真机等中较多采用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表面形成了含有光导电性物质的感光层的潜影载体。并且,向潜影载体表面施加电荷而使之平均带电后,通过各种成像处理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影,通过从显影单元提供的显影剂使该静电潜影显影并成为调色剂图像,将该调色剂图像直接、或经由中间转印介质等转印到纸张等记录介质上。此外,显影剂包括仅由载体构成的单成分显影剂、及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双成分显影剂。
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图像,之后通过定影装置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作为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方法,一般是热定影方法,一直以来广泛使用热辊定影法。在热辊定影法中,使加热辊和橡胶辊构成的一对辊压接,在辊之间使形成了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纸(记录纸张)通过,对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进行加热熔融,使调色剂图像熔融固定到转印纸上,上述加热辊的内部具有加热器,外周用脱模性良好的橡胶或树脂覆盖。该热辊定影法中,因加热辊整体保持为预定的温度,因此适于高速化。
但近些年来,在对应全彩的激光打印机等全彩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品红色、黄色、青色、黑色四色调色剂。为了使这种全彩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与仅使调色剂软化、加压的同时使其定影的单色调色剂定影不同,需要使多种彩色调色剂在靠近熔融的状态下混色,要求调色剂可变为熔融状态。
因此,在全彩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热辊定影法中,使加热辊构成为,在金属等支撑体上覆盖硅橡胶等弹性体、且其表面由脱模性强的氟树脂覆盖,使一对加热辊压接,使形成了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纸通过该辊之间,对调色剂进行加热熔融,将调色剂图像熔融固定在转印纸上。
因此,在装置开始运行时,需要将具有导热性低的橡胶层的加热辊加热到预定温度,从接通电源到可运行为止的期间内,产生了等待时间。并且,由于必须对加热辊整体进行加热,因此存在耗电大的问题。
因此近些年来,提出了以下定影方法:经由圆筒状的定影带,由加热器加热转印纸上的调色剂。在利用圆筒状的定影带的轮带定影法中,使定影带和橡胶辊压接,使形成了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纸通过其之间,通过轮带的热量,使调色剂熔融并定影到转印纸上。在该定影法中,由于对热容量低、薄的圆筒状的轮带进行加热,因此轮带表面在短时间内达到预定温度,可大幅减少电源接通后的等待时间。
而在现有的加热辊中通过如下一体成型法进行制造:在辊金属模具的内表面覆盖氟树脂管,在将芯棒放入到金属模具内后,将硅橡胶注入到管子和芯棒之间,使加热辊成型。
但是,在轮带定影法中使用的圆筒状的定影带中,构成弹性层的硅橡胶层较薄,难于平均地注入橡胶材料,因此无法用现有的一体成型法来制造。
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有可制造具有这种薄的弹性层的定影带的在先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在具有成形的定影带的外径的圆筒形的金属模具的空洞内,插通氟树脂管,其两端向金属模具外侧折返,将在其中设置了耐热树脂层的芯棒与金属模具同心状地配置,通过使金属模具的两端嵌入到金属模具盖体,固定设置了氟树脂管及耐热树脂层的芯体。之后,从金属模具盖体的树脂注入口,向氟树脂管和设置了耐热树脂层的芯体之间,注入作为弹性材料层前驱体的硅橡胶,在金属模具内,填充氟树脂管和耐热树脂层之间的空间。之后,通常对整体进行加热,从而使上述前驱体交联并硬化(一次加硫),在适当硬化后,从金属模具取出一体化的芯体、弹性材料层、覆盖树脂层,进一步加热并交联(二次加硫),之后通过去除芯体,获得本发明的定影用薄膜。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将氟树脂构成的脱模层涂布到成形模具的环形外周面,在上述脱模层上涂布第1粘合层,用预定温度将它们烧制后,在上述第1粘合层上涂布弹性层,以预定温度烧制,接着在上述弹性层上涂布第2粘合层,并使之干燥,接着在上述第2粘合层上涂布支撑层,以预定的温度烧制并形成环形物,之后将上述环形物翻过来,从而获得如下定影带:在定影带的最外层具有由氟树脂构成且外表面由成型面构成的脱模层,在上述定影带的最内层具有支撑层,在上述最外层和上述最内层之间具有弹性层。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1-15303(平成11年1月22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84593(平成15年3月19日公开)”
专利文献3: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25442(平成15年1月29日公开)”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制造方法中,存在以下问题。即,在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中,因氟树脂管要求热收缩性,所以可使用的氟树脂管受到限制。
并且,通过专利文献2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定影带和现有的涂敷型定影带相比,在轮带表面平滑性和调色剂脱模性、耐久性上较好。但在耐久性方面,不及管子型的定影带。并且,作为金属模具,尺寸精度较高,要求其高精度,因此定影带变得高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模层使用耐久性强的氟树脂管的定影带、及具有该定影带的定影装置、和该定影带的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定影带,呈圆筒状,在内周侧形成有基材层,在外周侧形成有脱模层,并在上述基材层和上述脱模层之间形成有弹性层,其中,上述脱模层由热收缩率5%以下的氟树脂管构成。
由此,轮带外周侧形成的脱模层由氟树脂管构成,所以和涂布含有氟树脂的树脂并对其进行烧制而形成的脱模层相比,耐久性较好。
并且,通过涂布、烧制形成脱模层时,要获得尺寸精度高的脱模层时,需要高精度高价的金属模具,但通过使用管子,即使不利用上述金属模具也可获得尺寸精度高的脱模层。
并且,由于使用了现有技术中无法作为脱模层使用的、热收缩率5%以下的非热收缩性的氟树脂管,因此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大,同样的效果可比过去便宜地实现。
并且,本发明还包括具有本发明的定影带的定影装置、及具有这种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定影带中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定影带使用热收缩率5%以下的氟树脂管,可低价制造,因此可降低定影装置或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价格。进一步,当氟树脂管的拉伸强度为80MPa以上时,可进一步提高耐久性,或者如果是可保持和现有技术一样的耐久性的状态,则可使氟树脂管的厚度比现有的薄,从而可加强弹性层的弹性,定影部件表面可追踪纸的细小凹凸,获得质量良好的图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方法提供一种定影带的制造方法,该定影带是在基材层上依次设置弹性层及脱模层的圆筒状的定影带,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使作为脱模层的氟树脂管覆盖到圆筒状成形模具的外周面上;在上述氟树脂管上涂布上述弹性层;以预定温度烧制涂布的上述弹性层;在烧制后的上述弹性层上涂布上述基材层;以预定温度烧制涂布的基材层;以及在上述基材层烧制后,将由上述氟树脂管、弹性层、及基材层构成的圆筒状物翻过来。
由此,对轮带外周侧形成的脱模层使用氟树脂管,因此和涂布含有氟树脂的树脂并进行烧制而形成脱模层的方法相比,可无需高价的金属模具地、高精度地制造出具有耐久性强、尺寸精度高的脱模层的定影带。
并且在该方法中,由于不利用氟树脂管的热收缩,因此可使用在利用氟树脂管的热收缩的现有方法中无法作为脱模层使用的、热收缩率5%以下的非热收缩性的氟树脂管。这样一来,形成脱模层的氟树脂管的选择范围变大。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以下记载可明确。并且本发明的好处通过参照了附图的以下说明可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表示定影装置所具有的定影带在制造途中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具有上述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成像单元的构成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定影装置的详细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定影带的制造工序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5进行如下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2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定影装置4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的概要图。图像形成装置100如图2所示,包括:图像形成部(图像形成单元)1、中间转印部(中间转印单元)2、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单元)3、定影装置4、记录介质供给部(记录介质供给单元)5。
图像形成部1包括成像单元10y、10m、10c、10b,它们形成和各色相的数字信号(以下称为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影,使该静电潜影显影,并形成通过各色调色剂形成的图像。即,成像单元10y形成和黄色图像信息的调色剂图像,成像单元10m形成和品红色图像信息对应的调色剂图像,成像单元10c形成和青色图像信息对应的调色剂图像,成像单元10b形成和黑色图像信息对应的调色剂图像。
成像单元10y、10m、10c、10b除了以下不同点之外,其余结构均相同:分别使用黄色显影剂、品红色显影剂、青色显影剂或黑色显影剂;在输入到图像形成部1的图像信息中,分别输入和黄色成分图像对应的像素信息、和品红色成分图像对应的像素信息、和青色成分图像对应的像素信息、和黑色成分图像对应的像素信息。因此以下以黄色对应的成像单元10y为代表例,省略其他说明。
此外,在分别表示和各颜色对应的成像单元10等时,后添字母y(黄色)、m(品红色)、c(青色)、b(黑色)来表示。成像单元10y、10m、10c、10b在作为中间转印介质的中间转印带23的移动方向(副操作方向)上、即从箭头28的方向的上游一侧到下游一侧依次排列成一列。
成像单元10y如图3所示,包括:感光鼓11y,在表面形成黄色的调色剂图像;带电辊12y,使感光鼓11y的表面平均带电;光扫描单元13,在带电的感光鼓11y表面使和图像信息对应的光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影;显影装置14y,使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11y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鼓清洁器15y,去除并回收未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3而残留在感光鼓11y表面的调色剂。此外,图3是表示成像单元10y的结构的概要图。
感光鼓11y是通过由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光曝光而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影的潜影载体,被设置为可自由旋转。感光鼓11y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单元)可绕轴线旋转驱动地被支撑,包括未图示的圆筒状、圆柱状或薄膜片状(优选圆筒状)的导电性基体、以及形成在导电性基体表面的感光层。
感光鼓11y可使用本领域常用的,例如包括如下感光鼓:其包括作为导电性基体的铝管和作为铝管表面形成的感光层的有机感光层,与GND(接地)电位连接,直径为30mm的感光鼓11y。
有机感光层可以是层叠含有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及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的电荷输送层而形成的感光层,也可是一层中含有电荷产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的感光层。有机感光层的层厚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20μm。并且也可在有机感光层和导电性基体之间设置底涂层。进一步,也可在有机感光层表面设置保护层。
感光鼓11y朝向图2、图3的纸面,在逆时针方向上例如以圆周速度173mm/s旋转驱动。感光鼓11y的驱动机构(驱动单元)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单元)控制,从而控制感光鼓11y的旋转速度。
带电辊12y是使感光鼓11y表面带电为预定极性的电位的带电装置(带电单元)。作为带电装置,不限于带电辊12y,也可取代带电辊12y而使用刷型带电器、或有栅格电极型带电器(scorotron)、无栅格电极型带电器(corotron)等电晕带电器等。
光扫描单元13是如下潜影形成部(潜影形成单元):向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鼓11y的表面照射和黄色图像信息对应的激光13y,在感光鼓11y的表面形成和黄色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影。激光的光源使用半导体激光元件等。
显影装置14y面向感光鼓11y设置,是如下显影装置(显影单元):将含有黄色调色剂及载体的黄色显影剂16y承载在显影套筒18y表面,并传送到感光鼓11y表面,使感光鼓11y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此外,显影装置14y也可使用不含有载体的单成分显影剂等。
显影套筒18y在靠近感光鼓11y的显影辊隙部中,向和感光鼓11y的旋转驱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驱动。因此,作为绕轴线的旋转驱动方向,为相反方向。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套筒18y的圆周速度例如是相对感光鼓11y的1.5倍的260mm/s。
鼓清洁器15y在感光鼓11y表面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3后,去除并回收感光鼓11y表面残留的黄色调色剂。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使用的显影剂16y、16m、16c、16b的构成成分。
调色剂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及脱模剂。作为粘合树脂可使用本领域常用的,例如包括聚苯乙烯、苯乙烯的取代物的均聚体、苯乙烯系共聚体、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氨酯等。粘合树脂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同时使用二种以上。
在这些粘合树脂中,用于彩色调色剂,从保存性、耐久性的角度出发,优选软化点100~150℃、玻璃化温度50~80℃的粘合树脂,尤其优选具有上述软化点及玻璃化温度的聚酯。聚酯在软化或熔融状态下具有较高的透明度。粘合树脂为聚酯时,在将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合而成的多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8后,聚酯自身透明化,因此可通过减法混色获得充分的发色。
作为着色剂可使用一直以来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技术中使用的调色剂用颜料及染料。作为颜料例如包括:偶氮类颜料、苯并咪唑酮类颜料、喹吖酮类颜料、酞菁类颜料、异吲哚满酮类颜料、异吲哚满类颜料、二恶嗪类颜料、蒽醌类颜料、苝类颜料、芘类颜料、硫靛类颜料、奎酞酮类颜料、金属络合物类颜料等有机类颜料,碳黑、氧化钛、钼红、铬黄、钛黄、氧化铬、柏林蓝等无机类颜料,铝粉等金属粉等。颜料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同时使用二种以上。
作为脱模剂例如可使用蜡。作为蜡可使用本领域常用的,例如包括聚乙烯蜡、聚丙烯蜡、石蜡等。调色剂除了粘合树脂、着色剂及脱模剂外,也可含有带电控制剂、流动性提高剂、定影促进剂、导电剂等一般的调色剂用添加剂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调色剂可通过以下公知的方法制造:将着色剂、脱模剂等与粘合树脂熔融混炼并粉碎的粉碎法;将着色剂、脱模剂、粘合树脂的单体等平均分散后,与粘合树脂的单体聚合的悬浊聚合法;使粘合树脂粒子、着色剂、脱模剂等通过凝聚剂凝聚,并将获得的凝聚物的微粒加热的乳化凝聚法等。
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优选2~7μm。并且,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在这样适度地小的情况下,对记录介质的覆盖率变高,因此可实现低附着量下的高画质化及调色剂消耗量的降低。
当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2μm时,调色剂的流动性下降,在显影动作时,调色剂的供给、搅拌及带电变得不充分,发生调色剂量不足、逆极性调色剂的增加等,无法获得高画质图像。另一方面,体积平均粒径超过7μm时,难于软化到中间部分的大粒径的调色剂粒子变多,因此图像到记录介质8的定影性下降,并且图像的发色变差,尤其是定影到OHP时,图像变暗。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各色调色剂除了着色剂以外具有下述相同的结构。该调色剂例如是玻璃化温度60℃、软化点120℃及体积平均粒径6μm的调色剂,是负带电性的绝缘性非磁性调色剂。为了使用该调色剂获得X-Rite公司制的310下测定的反射浓度测定值为1.4的图像浓度,需要5g/m2的调色剂量。该调色剂中,作为粘合树脂含有玻璃化温度60℃且软化点120℃的聚酯,作为脱模剂含有玻璃化温度50℃且软化点70℃的低分子聚乙烯蜡,作为着色剂含有各色颜料,蜡含量为调色剂总量的7重量%、颜料含量为调色剂总量的12重量%,其余为粘合树脂的聚酯。
该调色剂中含有的低分子聚乙烯蜡是玻璃化温度及软化点比粘合树脂的聚酯低的蜡。若使用这种蜡,即使在比粘合树脂的玻璃化温度低的温度下,调色剂之间的附着力、调色剂和中间转印带23或记录介质之间的附着力也增加,因此在施加作为液状物的定影液时,可抑制定影液造成的调色剂流动、凝聚等的发生。进一步,当调色剂中的蜡软化时,定影液易于从存在蜡的地方渗透到调色剂内部。因此在施加定影液时,短时间内调色剂整体软化或膨润,转印到记录介质时可获得充分的定影强度,调色剂图像的重合产生的发色也变得充分。
显影剂16y、16m、16c、16b除了调色剂外还可含有载体。作为载体可使用具有磁性的粒子。具有磁性的粒子的具体例子,例如包括铁、铁素体及磁铁矿等金属,这些金属和铝或铅等金属的合金等。其中优选铁素体。
并且,作为载体也可使用:在具有磁性的粒子上覆盖树脂的树脂覆盖载体,或使具有磁性的粒子分散到树脂中的树脂分散型载体等。作为覆盖具有磁性的粒子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包括烯烃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苯乙烯/丙烯类树脂、硅类树脂、酯类树脂、及含氟聚合体类树脂等。并且作为树脂分散型载体中使用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包括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氟树脂、及苯酚树脂等。
载体形状优选球形或扁平形。并且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定,考虑到高画质化,优选30μm以上50μm以下。进一步,载体的电阻率优选108Ω·cm以上,进一步优选1012Ω·cm以上。载体的电阻率是:将载体放入到具有0.50cm2的截面积的容器中并放液后,向容器内集中的粒子施加1kg/cm2的负荷,读取施加了在负荷和底面电极之间产生1000V/cm的电场时的电流值而获得的值。电阻率较低时,向显影套筒18施加偏压时在载体中注入电荷,感光鼓11上易附着载体粒子。并且易发生偏压的击穿(break down)。
载体的磁化强度(最大磁化率)优选10emu/g~60emu/g,进一步优选15emu/g~40emu/g。磁化强度取决于显影套筒18的磁束密度,但在显影套筒18的一般的磁束密度条件下,当小于10emu/g时,磁束缚力不作用,会导致载体飞散。并且当磁化强度超过60emu/g时,在载体的磁穗过高的非接触显影中,难于与作为潜影载体的感光鼓11保持非接触状态。并且在接触显影中,调色剂图像中易出现条纹。
显影剂16y、16m、16c、16b中的调色剂101及载体的使用比例没有特别限定,根据调色剂101及载体的种类适当选择即可。
通过成像单元10y,使感光鼓11y绕其轴线旋转驱动的同时,通过未图示的电源向带电辊12y施加例如-1200V,通过放电使感光鼓11y的表面带电为例如-600V。接着,向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鼓11y的表面从光扫描单元13照射和黄色图像信息对应的激光13y,形成和黄色的图像信息对应的曝光电位-70V的静电潜影。
接着,使感光鼓11y的表面和承载在显影套筒18y表面的黄色显影剂靠近。对显影套筒18y,作为显影电位施加-450V的直流电压,通过显影套筒18y和感光鼓11y的电位差,黄色调色剂附着到静电潜影,在感光鼓11y的表面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该黄色调色剂图像如下所述,与感光鼓11y表面压接,中间转印到在箭头28的方向上驱动的中间转印带23。残留在感光鼓11y表面的黄色调色剂101由鼓清洁器15y去除、回收。之后同样重复进行黄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动作。
中间转印部2如图2所示,包括:中间转印带23,中间转印辊24y、24m、24c、24b,支撑辊25、26、29,轮带清洁器27。中间转印带23是架设在支撑辊25、26、29之间并形成环形移动路径的环形带状的图像载体,以与感光鼓11y、11m、11c、11b基本相同的圆周速度向箭头28的方向旋转驱动,即,面向感光鼓11y、11m、11c、11b的图像承载面从感光鼓11y向感光鼓11b移动。
中间转印带23例如可使用厚100μm的聚酰亚胺薄膜。作为中间转印带23的材料,不限于聚酰亚胺,也可使用由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各种橡胶等构成的薄膜。合成树脂或各种橡胶构成的薄膜中,为了调整中间转印带23的电阻值,配合炉黑、热裂法炭黑、槽法炭黑、石墨碳等导电材料。并且,中间转印带23上也可设置覆盖层,该覆盖层由对调色剂的附着力弱的氟树脂组成物、氟橡胶等构成。作为覆盖层的构成材料,例如包括PTFE(聚四氟乙烯)、PFA(PTFE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等。覆盖层上也可配合导电材料。
中间转印带23的图像承载面从中间转印带23的旋转驱动方向的上游一侧开始,依次与感光鼓11y、11m、11c、11b压接。中间转印带23的与感光鼓11y、11m、11c、11b压接的位置是各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位置。
中间转印辊24y、24m、24c、24b分别是如下辊状部件:经由中间转印带23与感光鼓11y、11m、11c、11b相对设置,与中间转印带23中的图像承载面的反面压接,且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单元)可绕其轴线旋转驱动地设置。
中间转印辊24y、24m、24c、24b例如使用辊状部件,该辊状部件包括金属制轴体、及覆盖在金属制轴体表面的导电层。金属制轴体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金属制轴体的直径没有特别限定,优选8mm~10mm。导电层由导电性弹性体等形成。作为导电性弹性体可使用本领域常用的,例如包括含有炭黑等导电剂的乙丙橡胶(以下称为EPDM)、发泡EPDM、发泡聚氨酯等。通过导电层向中间转印带23平均地施加高电压。
向中间转印辊24y、24m、24c、24b通过恒压控制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中间转印偏压,以使感光鼓11y、11m、11c、11b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3上。这样一来,感光鼓11y、11m、11c、11b上形成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3的图像承载面上,形成多色的调色剂图像。而当仅有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一部分的图像信息输入时,成像单元10y、10m、10c、10b中,仅在和输入的图像信息的颜色对应的成像单元10中形成调色剂图像。
支撑辊25、26、29中,支撑辊25、26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单元)可绕轴线旋转地设置,架起中间转印带23使之向箭头28的方向旋转驱动。支撑辊25、26、29例如使用直径30mm及厚1mm的铝制圆筒体(管状辊)。其中,支撑辊25经由中间转印带23与下述二次转印辊31压接,形成二次转印辊隙部,且电接地。支撑辊25具有架起中间转印带23的作用,并且具有将中间转印带23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8的作用。
轮带清洁器27是将中间转印带23的图像承载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下述二次转印部3中转印到记录介质8后,去除残留在图像承载面上的调色剂的部件,经由中间转印带23与支撑辊29相对设置。
通过中间转印带2,感光鼓11y、11m、11c、11b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向中间转印辊24y、24m、24c、24b平均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而与中间转印带23的图像承载面的预定位置重合地被中间转印,形成调色剂图像。该调色剂图像如下所述,在二次转印辊隙部中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8。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3的图像承载面的调色剂及纸粉等由轮带清洁器27去除,调色剂图像再度转印到图像承载面。
二次转印部3包括支撑辊25、二次转印辊31。二次转印辊31是如下辊状部件:经由中间转印带23与支撑辊25压接,且在轴线方向上可旋转驱动地设置。二次转印辊31例如包括金属制轴体、及覆盖在该金属制轴体表面的导电层。金属制轴体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导电层由导电性弹性体等形成。作为导电性弹性体可使用本领域常用的,例如包括含有炭黑等导电材料的EPDM、发泡EPDM、发泡聚氨酯等。二次转印辊31上连接未图示的电源,平均地施加与调色剂粒子的带电极性相反的高电压。支撑辊25和中间转印带23及二次转印辊31的压接部是二次转印辊隙部。
通过二次转印部3,与中间转印带23上的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辊隙部同步,从下述记录介质供给部5传送的记录介质8传送到二次转印辊隙部。并且,在二次转印辊隙部中,调色剂图像和记录介质8重合,通过向二次转印辊31平均施加和调色剂101的带电极性相反的高电压,由调色剂106形成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8。并且,承载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8传送到作为定影单元的定影装置4。
中间转印部2及二次转印部3相当于用于将作为潜影载体的感光鼓11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8的转印装置(转印单元)。
定影装置如图4所示,包括定影带71、定影辊50、加热辊72、加压辊60。图4是表示定影装置4的详细结构的截面图。
定影带71是架在定影辊50和加热辊72之间并形成环形移动路径的环形带状部件。并且,定影带71被设置为在定影辊50和加压辊60的压接点上与加压辊接触,使构成由记录介质8承载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加热熔融,并定影到记录介质8。定影带71通过加压辊60在箭头56方向的旋转驱动,向箭头78的方向从动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定影带71,使用包括基材层84、弹性层83、脱模层82的三层结构的、形成为直径50mm的圆筒状、厚270μm的环形带。
作为形成基材层84的材料,只要具有良好耐热性及耐久性即可,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包括耐热性合成树脂,其中优选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等。这些树脂具有良好的强度、耐热性,价格亦有优势。基材层84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30~200μm。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聚酰亚胺,厚度为100μm。
作为构成弹性层83的材料,只要是具有橡胶弹性的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进一步优选具有耐热性。作为该材料的具体例,例如包括硅橡胶、氟橡胶、氟硅橡胶等。其中优选具有良好橡胶弹性的硅橡胶。
弹性层83的硬度优选JIS-A硬度1~60度。如果是该JIS-A硬度的范围,可在防止弹性层83的强度下降、粘合性不良的同时,防止调色剂定影性不良。作为该硅橡胶,具体可使用单成分类、双成分类或三成分类以上的硅橡胶、LTV型、RTV型或HTV型的硅橡胶、缩聚型或附加型的硅橡胶等。
并且,弹性层83的厚度优选30~500μm。如是该厚度范围,则可保持弹性层83的弹性效果的同时,使隔热性降低,实现节约能源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JIS-A硬度5度、厚150μm的硅橡胶。
脱模层82由氟树脂管构成。在定影带71的外周侧形成的脱模层82由氟树脂管构成,因此在耐久性方面强于如下形成脱模层:涂布含有氟树脂的树脂并对其烧制而形成的脱模层。并且,通过涂布、烧制而形成脱模层时,当要获得尺寸精度高的脱模层时,需要高精度、高价格的金属模具,但通过使用管子,即使不使用上述金属模具,也可获得尺寸精度高的脱模层。
并且,构成脱模层82的氟树脂管的热收缩率在5%以下。作为这种氟树脂管的材料,只要是热收缩率为5%以下、具有良好耐热性及耐久性、且与调色剂的附着力较弱即可,无特别限定,例如包括PTFE(聚四氟乙烯)、PFA(聚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等氟类树脂材料等。
因此,在脱模层82中,使用了现有技术中未使用的、热收缩率5%以下的非热收缩性的氟树脂管,因此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大,和现有技术相比,能以较低的价格实现同等的效果。
脱模层82的厚度优选为5~50μm。在该厚度范围下,可具有适当的强度及弹性层的弹性,同时可追踪记录材料的微小的凹凸。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厚约20μm的PTFE管。
并且,作为构成脱模层82的氟树脂管,选择热收缩率为5%以下的装置。这种热收缩率的氟树脂管通过使用下述本发明的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可进行利用。
管子的热收缩率通过以下方法求出:将氟树脂管切断为200mm以作为试料,覆盖到直径是氟树脂管的内径的90%的铝管上,将覆盖了管子的铝管投入到加热为200℃的炉内三分钟,使管子收缩,测量加热收缩后的外径,并通过以下公式求出:
加热收缩率(%)=(加热收缩前的管子外径-加热收缩后的管子外径)/加热收缩后的管子外径×100
进一步,氟树脂管的拉伸强度优选为80MPa以上。在该强度范围下,可形成具有充分耐久性的脱模层。并且,在可保持和现有技术相同程度的耐久性的状态下,可使氟树脂管的厚度比以前薄,因此可使用弹性层83的弹性的同时,追踪记录介质8的微小的凹凸。
拉伸强度可通过以下方法求出:使用短条状试验片(宽10mm),在夹头间距离50mm、试验速度100mm/min的条件下实施拉伸试验来求出。拉伸强度是试验片可承受的最大拉伸负荷除以与拉伸力垂直的方向的试验片的截面积(断裂前的截面积)而得到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拉伸强度90MPa的PTFE管。
定影辊50是如下辊状部件:由未图示的支撑部(支撑单元)可旋转地支撑,通过加压辊60、定影带71的旋转驱动,以预定速度在箭头56的方向上从动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定影辊50,使用含有芯棒51、弹性层52和表面层53的、直径30mm的圆筒状的辊状部件。
形成芯棒51的金属可使用导热率高的金属,例如包括铝、铁等。作为芯棒51的形状,例如包括圆筒状、圆柱状等,但优选芯棒51的散热量少的圆筒状。
作为构成弹性层52的材料,只要具有橡胶弹性即可,无特别限定,进一步优选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作为该材料的具体例,例如包括硅橡胶、氟橡胶、氟硅橡胶等。其中优选橡胶弹性好的硅橡胶。为了校正定影带71的偏移,可以是在弹性层上设置表面层53的结构。这样一来,提高了定影辊50的表面的滑动性,易校正定影带71的偏移。
作为构成表面层53的材料,只要是具有良好耐热性及耐久性、滑动性强的即可,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使用PFA(聚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类树脂材料、氟橡胶等。
并且,定影辊50的内部也可设置加热部(加热单元)。这是因为可防止:因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电源接通到图像可形成为止的上升时间缩短、调色剂图像定影时热移动到记录介质而引起的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下降等。
加热辊72是如下设置的辊状部件: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且通过未图示的加压部(加压单元)向定影带71施加张力。加热辊72从动于定影带71在箭头78方向的旋转而从动旋转。加热辊72可使用由铝、铁等导热率高的金属构成的金属制辊。金属制辊也可根据需要在其表面形成氟树脂层。
并且,加热辊72的内部具有加热部(加热单元)74、75。从而加热定影带71。加热部74、75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提供用于使加热部74、75发热的电力。加热部可使用一般的加热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74、75使用卤素灯。
加压辊60在比定影辊50的竖直方向最下点靠近定影辊50的旋转方向下游一侧,通过未图示的加压机构,经由定影带71与定影辊50压接,形成定影辊隙部55。加压辊6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单元)被旋转驱动。加压辊60在通过定影辊50使调色剂图像向记录电介质8加热定影时,使处于熔融状态的调色剂挤压记录介质8,促进调色剂图像对记录介质8的定影。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压辊60,使用包括芯棒61、弹性层62和表面层63的直径30mm的辊状部件。作为形成芯棒61、弹性层62及表面层63的材料,分别可使用与形成定影辊50的芯棒51、弹性层52及表面层53的金属或材料相同的材料。并且,芯棒61的形状也和定影辊50一样。
加压辊60的内部设有加热部(加热单元)64。这是为了防止:因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电源接通到图像可形成为止的上升时间缩短、调色剂图像定影时热移动到记录介质8而引起的加压辊60的表面温度急剧下降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64使用卤素灯。
热敏电阻76在经由定影带71与加热辊72相对的位置上,与定影带71靠近设置,检测定影带71的温度。热敏电阻76的检测结果输入到CPU。
CPU根据热敏电阻76的检测结果,判断热敏电阻76的温度是否处于设定范围内。当定影带71的温度小于设定范围时,向与加热部74、75连接的电源传送控制信号,向加热部74、75提供电力,促进发热。当定影带71的温度大于设定范围内,确认有无提供到加热部74、75的供电。当持续供电时,发送停止供电的控制信号。
并且,在经由定影带71与第2压接辊73相对、且比热敏电阻76靠近定影带71的旋转方向下游一侧的位置上,配置与定影带71靠近地设置的、检测定影带71的异常升温的恒温器(未图示)。恒温器的检测结果输入到CPU。CPU根据恒温器的检测结果停止从与加热部74、75连接的电源的供电。
含有定影辊50、加热辊72、定影带71、加压辊60的定影机构由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整体动作的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控制。
CPU收到图像形成指示的输入时,对向设置在加热辊72、加压辊60内部的加热部64、74、75提供电力的未图示的电源,发送控制信号。图像形成指示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竖直方向上表面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或与图像形成装置100连接的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接收控制信号的电源提供电力,使加热部64、74、75起动。
加热部64、74、75进行加热,使定影辊50、加热辊72、加压辊60及定影带71表面分别为各自的设定温度。定影辊50及加压辊60附近设置的未图示的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是否达到设定温度,其检测结果输入到CPU后,CPU向使定影辊50旋转驱动的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单元)发送控制信号,使加压辊60向箭头56的方向旋转驱动。与之相伴,定影带71、定影辊50及加热辊72从动旋转。在该状态下,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8从转印辊31(参照图2)传送到定影辊隙部55。该记录介质8经过定影辊隙部55时,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被加热加压,定影到记录介质8,形成图像。
接着参照图1、图5说明定影带71的制造方法。图1是表示制造途中的定影带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制造工序的工序图。
工序1(P1):在成形模具81上覆盖作为脱模层82的氟树脂管,以使作为定影带71的表面(最外周)的面与成形模具81接触,。作为成形模具81,可使用黄铜制、不锈钢制、铁制、铝制等的管状成形模具,或玻璃制的成型模具等。
其中,氟树脂管的表面已经被蚀刻处理时,蚀刻处理面成为管子外周面地覆盖在成形模具81上。
当氟树脂管的表面未进行蚀刻处理时,在覆盖后进行蚀刻处理。该蚀刻处理对氟树脂管的外周面实施,因此和现有技术中的对管子内周面实施的蚀刻处理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可更简单地进行蚀刻处理,可通过溶液的化学处理不使管子上出现褶皱地进行蚀刻处理等。
蚀刻处理的具体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包括以下方法:采用将金属钠和萘溶解到THF(四氢呋喃)或乙二醇二甲醚的溶液进行化学处理的方法;采用将金属钠溶解到液体氨的溶液进行化学处理的方法;通过锂这样的碱金属的水银汞齐进行化学处理的方法;电解还原法;电晕放电处理法;用氦、氩这样的惰性气体等离子体进行处理的方法;通过准分子激光进行处理的方法;经由火焰燃烧器的氧化火焰在被涂布物表面形成纳米级的氧化硅膜的方法等。
其中,考虑到作业容易程度及蚀刻后的粘合性的提高程度等,优选经由火焰燃烧器的氧化火焰在被涂布物表面形成纳米级的氧化硅膜的方法。对此稍后论述。
工序2(P2):接着向由氟树脂管构成的脱模层82上进行底涂料的涂布。作为底涂料优选由氟橡胶底涂料构成,具体而言可使用VDF-HFP类、VDF-HFP-TFE类、VDF-PFP类、VDF-PFP-TFE类、VDF-PFMVE-TFE类、VDF-CTFE类等氟橡胶。
并且,底涂料层的厚度优选1~20μm。在该厚度范围时,不产生涂布不均,因此粘合力不会波动,涂布也较容易。尤其优选2~10μm的范围。
工序3、4(P3、P4):接着,向底涂料层上涂布成为弹性层83的上述材料,并以预定温度烧制。弹性层83的烧制温度优选为150~300℃。该温度范围下,可防止弹性层83的挥发成分的残留、强度不足,同时不会发生弹性层83的退化及硬化。
工序5(P5):接着,在弹性层83上进行底涂料层的涂布。底涂料层的厚度优选2~10μm。在该厚度范围时,粘合性良好,涂布也容易。
并且,底涂料层优选由以下二层构成:厚1~5μm的硅橡胶用底涂料;和厚1~5μm的氟橡胶底涂料。这是因为,通过双层结构,可更牢固地使弹性层83和基材层84粘合。其中,作为硅橡胶用底涂料,可使用乙烯基硅烷、丙烯基硅烷、环氧硅烷、氨基硅烷等有机硅烷偶合剂。并且,作为氟橡胶底涂料,可使用VDF-HFP类、VDF-HFP-TFE类、VDF-PFP类、VDF-PEP-TFE类、VDF-PFMVE-TFE类、VDF-CTFE类等氟橡胶。
工序6、7(P6、P7):接着在底涂料层上涂敷作为基材层84的上述材料,并以预定温度烧制。基材层84的烧制温度优选150~300℃。在该温度范围时,基材层强度不会下降,并且不会使上述弹性层退化。
工序8(P8):最后,使这样在成形模具81的周围形成的圆筒状物80从成形模具81脱离的同时翻过来,获得定影带71。在此,列举了从成形模具81脱离圆筒状物80的同时使圆筒状物翻过来的方法,除此外也可使用以下方法等:使从成形模具81脱离的圆筒状物80的长边方向端部部分翻过来,在处于最外周的基材层84和翻过来的部分的之间注入气体并翻过来的方法;使用夹具自动翻过的方法。
最后,说明上述通过火焰燃烧器的氧化火焰在被涂布物表面形成纳米级的氧化硅膜的方法。
氧化硅膜的形成中,首先,使改性剂化合物气化,混合气化的改性剂化合物和引火性气体,制造燃料气体。并且,用燃烧器使制造的燃烧气体燃烧,形成氧化硅膜。
改性剂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包括烷基硅烷化合物、烷氧基硅烷化合物、烷基钛化合物、烷氧基钛化合物、烷基铝化合物、及烷氧基铝化合物等。改性剂化合物的平均分子量在质谱分析测定中,优选为50~1000的范围内的值。
优选改性剂化合物的液体状态下的密度为0.3~0.9g/cm3的范围内的值。其原因是,当所述改性剂化合物的密度小于0.3g/cm3时,处理变得困难,或难于收容到气溶胶罐中。而当改性剂化合物的密度超过0.9g/cm3时,难于气化,并且当收容到气溶胶罐中时,存在与空气等完全分离的状态。因此,更优选使改性剂化合物的密度为0.4~0.8g/cm3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0.5~0.7g/cm3的范围内的值。
在将燃烧气体总量设为100摩尔%时,改性剂化合物的添加量优选为1×10-10~10摩尔%的范围内的值。其原因在于,当所述改性剂化合物的添加量是小于1×10-10摩尔%的值时,存在不产生对固体物质的改性效果的情况。而当所述改性剂化合物的添加量超过10摩尔%时,改性剂化合物和空气等的混合性降低,随之产生改性剂化合物不完全燃烧的情况。因此,当设燃烧气体总量为100摩尔%时,改性剂化合物的添加量更优选为1×10-9~5摩尔%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10-8~1摩尔%的范围内的值。
并且,由于容易进行火焰温度的控制,所以在燃烧气体中通常优选添加引火性气体。作为引火性气体,包括丙烷气体、天然气等烃气体,或氢气、氧气、空气等引火性气体。此外,在将燃烧气体加入到气溶胶罐中使用时,作为引火性气体,优选使用丙烷气体及压缩空气等。
并且,在设燃烧气体的总量为100摩尔%时,引火性气体的含量优选为80~99.9摩尔%范围内的值。其原因在于,当所述引火性气体的含量是小于80摩尔%的值时,改性剂化合物和空气等的混合性下降,随之产生改性剂化合物不完全燃烧的情况。而当所述引火性气体的含量超过99.9摩尔%时,存在对固体物质无改性效果的情况。因此,在设燃烧气体的总量为100摩尔%时,引火性气体的含量更优选为85~99摩尔%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90~99摩尔%的范围内的值。
燃烧气体中平均地混合改性剂化合物,因此优选添加载体气体。即,优选提前混合改性剂化合物和载体气体,接着混合到空气流等引火性气体中。其原因是,通过添加所述载体气体,即使使用分子量较大、难移动的改性剂化合物时,也可与空气流平均地混合。
即,通过添加载体气体,使改性剂化合物易于燃烧,可使固体物质的表面改性平均且充分地实施。此外,作为这种优选载体气体,优选使用和引火性气体同种的气体,例如包括空气、氧气、或丙烷气体、天然气等烃气。
火焰的温度优选为500~1500℃范围内的值。其原因在于,所述火焰的温度是小于500℃的值时,难于有效防止改性剂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而当上述火焰温度超过1500℃时,作为表面改性对象的固体物质发生热变形,或热退化,可使用的固体物质的种类过度受限。因此,更优选火焰温度为550~1200℃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600~900℃范围内的值。此外,所述火焰温度可通过使用的燃烧气体的种类、燃烧气体的流量、或添加到燃烧气体的改性剂化合物的种类、量进行适当调节。
火焰的处理时间(喷射时间)优选是0.1秒~100秒范围内的值。其原因在于,所述火焰的处理时间是小于0.1秒的值时,存在改性剂化合物的改性效果不平均的情况。而当所述火焰的处理时间超过100秒时,作为表面改性对象的固体物质发生热变形,或热退化,可使用的固体物质的种类过度受限。因此火焰的处理时间更优选为0.3~30秒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0.5~20秒的范围内的值。
在现有的氟树脂管内表面的处理中,必须将吹出燃料气体火焰的燃烧器插入到管子内,处理困难。并且,火焰和管子的距离较近,存在管子因燃烧器的火焰而变形的危险。如上所述,处理管子外周面以制造定影带的方法变得可行,因此可使用上述处理。通过上述处理可不使用底涂料地粘合弹性层。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氟树脂管弹性层之间的粘合力,也可涂布底涂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定影带呈圆筒状,在内周侧形成有基材层,在外周侧形成有脱模层,并在上述基材层和上述脱模层之间形成有弹性层,其中,上述脱模层由热收缩率5%以下的氟树脂管构成。
由此,轮带外周侧上形成的脱模层由氟树脂管构成,所以和通过涂布含有氟树脂的树脂并进行烧制而形成的调色剂比,耐久性较好。
并且,通过涂布、烧制形成脱模层时,当要获得尺寸精度高的脱模层时,需要高精度、高价的金属模具,但通过使用管子,不使用上述金属模具也可获得尺寸精度高的脱模层。
并且,由于使用现有技术中无法作为脱模层使用的、热收缩率5%以下的非热收缩性的氟树脂管,因此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大,和现有技术相比可低价地实现同等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定影带中进一步优选,上述氟树脂管的拉伸强度为80MPa以上。
这样一来,氟树脂管的拉伸强度为80MPa以上,比现有的氟树脂管强,所以和现有的定影带相比耐久性强。并且,通过提高拉伸强度,在维持和现有技术同等程度的耐久性的状态下,可使氟树脂管的厚度比以前薄,因此可提高弹性层的弹性,定影部件的表面可追踪纸张的微小的凹凸,获得高画质。
在本发明的定影带中,上述氟树脂管可使用聚四氟乙烯,由此易于获得热收缩率5%以下、拉伸强度80MPa以上的氟树脂管。
在本发明的定影带中,对与弹性层粘合的氟树脂管的表面进行蚀刻处理。
定影带制造时,由于提高了弹性层和氟树脂管的粘合性,因此涂布到氟树脂管表面的底涂料的涂布量的管理变得容易,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本发明中,具有本发明的定影带的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在其范围内。
在定影带中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定影带使用热收缩率5%以下的氟树脂管,可低成本地制造,因此可使定影装置或具有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价格降低。进一步,当氟树脂管的拉伸强度为80MPa时,可进一步提高耐久性,或者如果是可保持和现有技术一样的耐久性的状态,则可使氟树脂管的厚度比现有的薄,从而可加强弹性层的弹性,定影部件表面可追踪纸的细小凹凸,获得质量良好的图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方法提供一种定影带的制造方法,该定影带是在基材层上依次设置弹性层及脱模层的圆筒状的定影带,该方法具有以下工序:使作为脱模层的氟树脂管覆盖到圆筒状成形模具的外周面上;在上述氟树脂管上涂布上述弹性层;以预定温度烧制涂布的上述弹性层;在烧制后的上述弹性层上涂布上述基材层;以预定温度烧制涂布的基材层;以及在上述基材层烧制后,将由上述氟树脂管、弹性层、及基材层构成的圆筒状物翻过来。
由此,对轮带外周侧形成的脱模层使用氟树脂管,所以和涂布含有氟树脂的树脂并进行烧制而形成脱模层的方法相比,可无需高价的金属模具地、高精度地制造出具有耐久性强、尺寸精度高的脱模层的定影带。
并且在该方法中,由于不利用氟树脂管的热收缩,因此可使用在利用氟树脂管的热收缩的现有方法中无法作为脱模层使用的、热收缩率5%以下的非热收缩性的氟树脂管。这样一来,形成脱模层的氟树脂管的选择范围变大。
在本发明的定影带的制造方法中,在将上述氟树脂管覆盖到成形模具上的工序中,可进一步包括对成形模具上覆盖的氟树脂管的表面实施蚀刻处理的工序。
这样一来提高了弹性层和氟树脂管的粘合性,因此涂布到氟树脂管表面的底涂料的涂布量的管理变得容易,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的定影带的制造方法中,在将上述氟树脂管覆盖到成形模具上的工序及在上述氟树脂管上涂布弹性层的工序之间,还可包括进行以下喷射处理的工序:对成形模具上覆盖的氟树脂管的表面喷射含有硅烷原子、钛原子或铝原子的、沸点10~100℃的燃料气体的火焰。
对氟树脂管表面进行所谓ITRO处理,可不使用底涂料地制造定影带,因此可减少制造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通过组合底涂料的涂布和ITRO处理,可进一步提高粘合性,因此可有效改善弹性层和氟树脂管的粘合不良。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述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即,在权利要求所示范围内进行了适当变更的技术手段通过组合而得的实施方式,也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换句话说,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仅用于明确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不得限定于该具体例进行狭义解释,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并实施。

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pdf(3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本发明的定影带制造方法具有使作为脱模层的氟树脂管覆盖到圆筒状成形模具的外周面的工序,在其上依次形成弹性层、基材层,制造出圆筒状物,最后将该圆筒状物翻过来。通过用这种方法进行制造,可获得到最外周的脱模层由热收缩率5以下的氟树脂管构成的本发明的定影带,脱模层中使用了耐久性强的氟树脂管,和现有技术相比,可提供一种低价的定影带、及具有该定影带的定影装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摄影术;电影术;利用了光波以外其他波的类似技术;电记录术;全息摄影术〔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