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是申请日为2003年11月12日、申请号为200380103370.8 (PCT/JP2003/014398)的、发明名称为“刺血针以及穿刺装置”的专 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测定体液中所含有的被检测物质的浓度等时,从皮 肤采集体液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刺血针,如本申请的图18所示,存在下述结构:帽部110能 够相对于具有针101以及螺纹部104的刺血针主体100沿着图中箭头 N1、N2方向相对移动而被安装(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8-597号公报)。
帽部110以能够收纳针101的针尖部101a的方式形成为中空状。 该帽部110具有覆盖部件111以及与覆盖部件111一体形成的针尖保护 头113。在覆盖部件111和针尖保护头113之间形成缩颈部114,以能 够从覆盖部件111取出针尖保护头113来使针101的针尖部101a突出 的方式构成。在覆盖部件111的内面形成有与刺血针主体100的配合 部105相配合的螺纹配合突起112。因此,通过相对刺血针主体100旋 转覆盖部件111,而使得覆盖部件111能够相对于刺血针100沿着图中 箭头N1、N2方向进退来调整针尖部101a的突出量。
该刺血针是在被安装于穿刺装置(省略图示)上的状态下,使针 尖部101a从覆盖部件111突出来使用的。针尖部101a的突出是通过针 尖使用者用手指抓住保护头113并使其转动,从而在缩颈部114上拧 上针尖保护头113而进行的。使用者根据需要通过手动操作来旋转覆 盖部件111,从而对从覆盖部件111出来的针尖突出量进行调整。另一 方面,在结束穿刺操作时,考虑倒卫生方面以及安全性问题,使针尖 部101a收容在覆盖部件111的内部。该作业是通过使用者的手动操作 来旋转覆盖部件111,从而使覆盖部件111沿着从刺血针主体100离开 的N2方向移动而进行的。
然而,在上述刺血针中,在针尖突出量的调整以及穿刺结束后的 针尖部101a的再次收容是在针尖部101a突出的状态下、并且在针尖 部101a的附近,通过使用者手动操作覆盖部件111而进行的。所以, 因为使用者被针尖刺伤的危险性并不低,所以既缺乏安全性,同时也 使用者操作覆盖部件111的作业变得麻烦。另外,因为拧紧针尖保护 头113的作业也需要在针尖部101a的附近进行,所也有缺少安全性, 产生不能用的废弃物的数量变多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体液采集作业的使用者的安全性以及便利 性。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刺血针,是安装在用于使穿刺元件 沿着从待机位置向穿刺位置的穿刺方向移动的穿刺装置上来使用的刺 血针,在包括具有穿刺元件的第一部件以及收容上述穿刺元件的前端 部的第二部件、且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能够相对移动而构成 的刺血针中,以下述方式构成:当在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部件互相接 近的方向上具有规定以上的负荷输入时,能够使上述第一部件相对于 上述第二部件相对接近,从而形成上述穿刺元件的前端部从上述第二 部件突出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上述第一部件从上述第二部件相 对离开,而形成上述穿刺元件的前端部不从上述第二部件突出而是被 收容在上述第二部件内的状态。
本发明的刺血针优选在由第二部件收容穿刺元件的状态下、具有 用于相对第一部件来固定第二部件的固定机构而构成。
上述固定机构作为具有例如在第一部件上沿着与穿刺方向交叉的 交叉方向突出、并且在穿刺方向上互相隔开而设置的一对凸部,以及 设置在第二部件上、并用于与一对凸部之间配合的配合部的机构而构 成。
一对凸部例如作为包括第一凸部,以及位于比该第一凸部更靠上 述穿刺方向侧、且突出量比第一凸部大的第二凸部的部件而构成。此 时,第二凸部例如在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沿着上述穿刺方向相对 移动时,干涉第二部件的配合部,从而起到作为限制第二部件移动的 挡块部的作用。
一对凸部以及配合部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形成为环状。
第一部件例如作为具有用于收容第二部件的端部并允许第二部件 移动的穴部的部件而构成,一对凸部例如形成在穴部的内面。此时, 穴部的底面在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沿着与上述穿刺方向相反的方 向相对移动时,干涉第二部件的配合部,从而起到作为限制第二部件 移动的挡块部的作用。
第一部件具有例如与穴部连通、并沿着上述穿刺方向延伸的追加 穴部而构成,以能够经由追加穴部来沿着上述穿刺方向对上述第二部 件施加作用力的方式构成。
第二部件优选以能够在密闭状态下收容上述穿刺元件的前端部的 方式构成,并且具有当使第一以及第二部件沿着互相接近的方向移动 时、由上述穿刺元件的前端部贯通的被贯通部。
被贯通部例如在第二部件上一体成形。此时,被贯通部被设置在 相对于第二部件的上述穿刺方向侧的端面而沿着与上述穿刺方向相反 的方向退避的位置上。当然,被贯通部也可以设置在上述端面上。优 选通过粘贴密封部件来设置被贯通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穿刺装置,是安装刺血针来使用、且 用于使上述刺血针沿着从待机位置向穿刺位置的穿刺方向移动的穿刺 装置,优选以下述方式构成:上述刺血针包括具有穿刺元件的第一部 件以及收容上述穿刺元件的前端部的第二部件,同时,上述第一部件 和上述第二部件能够相对移动而构成,而且,当在使上述第一以及第 二部件互相接近的方向上具有规定以上的负荷输入时,能够使上述第 一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二部件相对接近,从而形成上述穿刺元件的前端 部从上述第二部件突出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上述第一部件从上 述第二部件相对离开,而使上述穿刺元件的前端部不从上述第二部件 突出而是被收容在上述第二部件内,此时包括:能够保持上述刺血针、 并沿着上述穿刺方向移动的刺血针固定器,以及能够相对于该刺血针 固定器相对移动,用于使上述第二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沿着上述 穿刺方向移动,从而使从上述第二部件突出的穿刺元件的前端部被收 容在上述第二部件内的移动机构。
移动机构优选以下述方式构成:通过沿着上述穿刺方向移动而与 第二部件干涉,同时,当使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沿着上述穿刺方 向相对移动后,从刺血针固定器中推出上述刺血针。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刺血针,是安装在用于使穿刺元件从 待机位置向穿刺位置移动的穿刺装置上来使用的刺血针,以下述方式 构成:在包括具有上述穿刺元件的第一部件、以及收容上述穿刺元件 的前端部的第二部件的刺血针中,通过从上述穿刺装置给予的旋转力 而能够调整上述穿刺元件相对于上述第二部件的相对位置。
第一或者第二部件例如以通过从穿刺装置给予的转动力而旋转的 方式构成。此时,优选在第一或者第二部件上设置有用于输入来自上 述穿刺装置的旋转力的配合部。
本发明的刺血针还具有能够相对于第一部件沿着穿刺元件的移动 方向相对移动、且能够相对于第二部件相对旋转的第三部件,以通过 从穿刺装置给予的旋转力使第三部件旋转来调整上述穿刺元件相对于 第二部件的相对位置的方式构成。此时,优选在第三部件上设置有用 于输入来自上述穿刺装置的旋转力的配合部。
优选以密闭状态收容穿刺元件。从而,在确保了密闭状态的情况 下,例如若通过照射γ射线等进行穿刺元件的消毒,则直到穿刺时使 穿刺元件露出为止,可以维持穿刺元件的消毒状态。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穿刺装置,是安装刺血针来使用、且 用于使上述刺血针从待机位置向穿刺位置移动的穿刺装置,上述刺血 针包括具有上述穿刺元件的第一部件以及收容上述穿刺元件的前端部 的第二部件,而且,以通过给予转动力而能够调整上述穿刺元件相对 于上述第二部件的相对位置的方式而构成,此时,具有用于向上述刺 血针给予用来调整上述穿刺元件的相对位置的旋转力的旋转机构。
当刺血针以密闭状态收容上述穿刺元件而构成时,优选以下述方 式构成:旋转机构在穿刺之前,沿着上述穿刺方向移动上述穿刺元件 来解除上述密闭状态,同时,上述穿刺元件成为从上述第二部件突出 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刺血针的立体截面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
图3A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截面图、图3B是穿刺针呈突出 状态的截面图、图3C是再次收容有穿刺针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将刺血针安装在穿刺装置上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穿刺动作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穿刺动作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再次收容穿刺针的动作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卸下刺血针的动作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9A~图9C表示的是刺血针的帽部的小径筒部的其他例子的立 体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刺血针的部分切口截面图。
图11A是沿着图10的XI-XI线的截面图、图11B是穿刺针呈突 出状态的截面图、图11C是再次收容有穿刺针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表示的是在穿刺装置上安装有刺血针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截 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穿刺动作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穿刺动作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再次收容穿刺针的动作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刺血针的其他例子的截面图。
图17是沿着图16的XVII-XVII线的截面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现有刺血针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优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A所示,刺血针A1包括:具有穿刺针1的刺血针主 体2、以及用于收容穿刺针1的帽部3。
刺血针主体2具有圆环状的穴部21以及三个贯通状的穴部22。
如图3A以及图3B清楚地所示,圆环状的穴部21允许帽部3相 对于刺血针主体2移动、同时用于收容帽部3的端部。如图1至图3A 所示,在穴部21的内面24上形成有向着半径方向的内侧方向突出的 第一以及第二环状凸部25a、25b。第一环状凸部25a的突出量比第二 环状凸部25b的大。该第一环状凸部25a用于在帽部3相对于刺血针 主体2沿着图中N2方向相对移动时,妨碍后述的帽部3的凸缘部32, 从而限制帽部3向N2方向的移动。第一以及第二环状凸部25a、25b 沿着箭头N1、N2方向隔开一定间隔而被设置,最好在这些凸部25a、 25b之间形成凹部25c。凹部25c用于配合后述的帽部3的凸缘部32, 从而相对刺血针主体2来固定帽部3。
另一方面,各贯通状的穴部22用于允许后述的穿刺装置B1的推 压部件6(参照图4)的移动。各贯通状的穴部22作为在圆环状的穴 部21的底面21a上与圆环状的穴部21连通并沿着箭头N1、N2方向 延伸的贯通穴而形成。但是,贯通状的穴部22的形状和个数并不限于 图示的形状和个数。
帽部3用于在密闭状态下收容刺血针主体2的穿刺针1的前端部 1a。该帽部3具有小径筒部30、大径筒部31以及凸缘部32。
小径筒部30形成为前端部30a被封锁而基端部开放的结构。小径 筒部30的前端部30a是在刺血针主体2相对于帽部3沿着N2方向相 对移动时,被穿刺针1所贯通的部分。小径筒部30的前端部30a例如 以比小径筒部30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小的方式而一体形成,从而使穿刺 针1易于贯通。
在大径筒部31上形成了比小径筒部30更大的直径,同时,形成 为与小径筒部30连续的贯通状。
凸缘部32是相对于刺血针主体2固定帽部3时所使用的部分。更 具体地说,凸缘部32以在大径筒部31的端部向着半径方向的外侧方 向突出的方式而形成,通过使凸缘部32嵌入在刺血针主体2的凹部25c 内来相对于刺血针主体2固定帽部3。在穿刺前,凸缘部32处于嵌入 在凹部25c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确保帽部3内部的气密性。因 此,在确保气密状态的情况下,例如若通过照射γ射线等对针尖部1a 进行消毒处理,则直到穿刺时穿刺针1露出为止,都能够保持穿刺针1 处于消毒状态。凸缘部32还起到规定帽部3的移动范围的作用。即, 凸缘部32在帽部3相对于刺血针主体2沿着N1方向相对移动时,与 圆环状的穴部21的底面21a发生干涉,并在帽部3相对于刺血针主体 2沿着N2方向相对移动时,与第一环状凸部25a发生干涉。
如图3B所示,在刺血针A1上,当向帽部3施加沿着箭头N1方 向的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时,因为第二环状凸部25b的突出量比第一环 状凸部25a的突出量小,所以凸缘部32从凹部25c错开。因此,帽部 3能够相对于刺血针主体2沿着箭头N1方向(帽部3与刺血针主体2 接近的方向)移动。此时,当沿着箭头N1方向使帽部3相对于刺血针 主体2移动规定以上距离时,穿刺针1的前端1a刺破帽部3的前端部 30a,从而,穿刺针1从帽部3突出。此外,帽部3相对于刺血针主体 2的相对移动是通过帽部3的凸缘部32与刺血针主体2的圆环状的穴 部21的底部21a干涉而停止的。
与其相对,在图3B所示的状态下,当向帽部3施加沿着箭头N2 方向的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时,凸缘部32越过第二环状凸部25b,并与 第一环状凸部25a相干涉而使帽部3停止移动。因此,如图3C所示, 凸缘部32实现了再次被嵌入在凹部25c内的状态,帽部3相对于刺血 针主体2被固定。此时,从帽部3突出的穿刺针1再次被收容在帽部3 的内部。
接着,参照图4至图8对刺血针A1的使用方法以及作为刺血针 A1的适用对象的穿刺装置B1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穿刺装置B1包括外壳4、刺血针固定器5以及三个 推压部件6。
刺血针固定器5用于保持刺血针A1、并使该刺血针A1沿着箭头 N2方向移动。该刺血针固定器5能够沿着箭头N1、N2方向移动而被 收容在外壳4的内部。在刺血针固定器5的内部设置有挡块部50。该 挡块部50用于在将刺血针A1安装在刺血针固定器5上时,规定刺血 针A1的位置。作为用于使刺血针固定器5沿着箭头N2方向移动的机 构,可以采用公知的销机构、使用电磁铁的机构、或者利用气压的机 构。
三个推压部件6用于使刺血针A1的帽部3沿着箭头N2方向移动。 各推压部件6被收容在外壳4内,可以独立于刺血针固定器5而沿着 箭头N1、N2方向移动。
当使用刺血针A1以及穿刺装置B1进行体液采集时,首先将刺血 针A1安装在穿刺装置B1上。更具体地说,刺血针A1的安装是通过 向各贯通状的穴部22定位并插入推压部件6来使刺血针主体2嵌合在 刺血针固定器5内来进行的。
另外,为了使推压部件6相对于贯通状的穴部22的插通变得容易, 也可以在刺血针A1以及刺血针固定器5上形成有定位用的标记。
接着,如图5所示,在外壳4的前端处于与皮肤S接触的状态后, 使刺血针固定器5沿着箭头N2方向移动。因此,刺血针A1与刺血针 固定器5一起沿着箭头N2的方向、即向着皮肤S移动。这样一来,刺 血针A1的前端部30a与皮肤9相干涉,从而向帽部3施加朝向箭头 N1方向的作用力。此时,如图6所示,帽部3的凸缘部32从刺血针 主体2的凹部25c错开,帽部3沿着相对于刺血针主体2相对接近的 方向移动。这样的移动一直进行到凸缘部32与刺血针主体2的环状穴 部21的底面21a干涉为止。其结果,穿刺针1从帽部3的前端部30a 突出并刺进皮肤S。从而,血液从皮肤S流出。
在体液采集结束后,从穿刺装置B1中取出刺血针A1。在本实施 方式中,在取出刺血针A1之前,如图7所示,穿刺针1被收容在帽部 3内。穿刺针1的收容是通过使推压部件6相对刺血针固定器5沿着 N2方向相对移动来进行的。即,当沿着N2方向移动推压部件6时, 推压部件6的前端推压帽部3的凸缘部32。因此,使帽部3相对于刺 血针主体2沿着分离方向、即N2方向相对移动。在这样的移动过程中, 凸缘部32越过第二环状凸部25b并与第一环状凸部25a干涉,从而限 制相对于刺血针主体2的相对移动。其结果,使凸缘部32再次被嵌入 到凹部25c内,帽部3恢复到原始位置,从而穿刺针1再次被收容在 帽部3的内部。
在该状态下,因为限制了帽部3相对于刺血针主体2的移动,所 以当使推压部件6沿着箭头N2方向进一步移动时,刺血针主体2与帽 部3一起沿着箭头N2方向移动,如图8所示,刺血针A1从刺血针固 定器5中被推出。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使推压部件6沿箭头 N2移动,便可以作为连续动作而将穿刺针1再次收容在帽部3内以及 从刺血针固定器5中取出刺血针A1。
其中,穿刺装置B1可以是通过控制杆操作等手动操作来移动推压 部件6的结构,也可以是使用利用电动机等驱动装置来自动进行操作 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不必接触刺血针A1而安全地、同时使用 者不必进行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穿刺针1从刺血针A1突出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能够在穿刺针1再次被收容在帽部3内的状 态下取出穿刺后的刺血针A1,使用者不必接触刺血针A1来进行穿刺 针1向帽部3的再次收容以及从刺血针固定器5的刺血针A1的取出。 所以,能够卫生且安全地进行刺血针5的取出和废弃。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帽部具有小径筒部以及大径筒部的情况为例 进行了说明,但是帽部的形状并不局限定于上述方式。对于使帽部保 持在刺血针主体上来再次收容穿刺针的结构,也不并局限于上述构成。 对于帽部的小径筒部,例如也可以采用图9A~图9C所示的状态。
在图9A中表示的是在小径筒部30A的前端部30Aa上形成有前端 开放的凹部30Ab的例子。即,在小径筒部30A上,将穿刺针1贯通 的被贯通部(凹部30Ab的底部30Ac)设置在从小径筒部30A的端面 30Ad沿着N1方向退避的位置上。
在该结构中,在穿刺时,因为被贯通部(凹部30Ab的底部30Ac) 并不直接与皮肤紧密接触,所以与被贯通部(底部30Ac)与皮肤紧密 接触的情况相比,只需更小的负荷便能够使穿刺针1从小径筒部30A 突出。
在图9B中例表示的是通过密封部30Bb来封闭小径筒部30B的前 端的开放部30Ba的例子。密封部30Bb是通过利用热能、超声波能或 者粘接材料来粘贴金属制成或者树脂制成的薄膜而形成的。
在这种构成中,因为能够以薄膜的方式形成被贯通部(密封部 30Bb),所以与上述情况相同,只需很小的负荷便能够使穿刺针1从小 径筒部30B突出。
在图9C中表示的是通过帽部30Cb来封闭小径筒部30C的前端的 开放部30Ca的例子。
在这种构成中,因为能够取下帽部30Cb来进行穿刺,所以在穿刺 时,不需要通过穿刺针1在小径筒部30C上形成穿孔。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 这些图中,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刺血针A1以及穿刺装置B1 相同的元件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如图10所示,刺血针A2包括:具有穿刺针1的刺血针主体2’、 以及收容穿刺针1的筒状部3’。
如图10以及图11A所示,筒状部3’在两端部形成有开口部38a’、 38b’,形成为贯通状。开口部38a’由密封部件37’所封闭。但是, 筒状部3’也可以采用只具有相当于开口部38b’的开口部的结构。在 筒状部3’的内面上形成螺纹槽39’。
刺血针主体2’具有保持穿刺针1的保持部27’。在保持部27’的 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与筒状部3’的螺纹槽39’配合的外螺纹部28’。因 此,若使刺血针主体2’相对于筒状部3’相对转动,则保持部27’相 对于刺血针主体2’沿着图中箭头N1、N2方向而进退。如图11B所示, 在穿刺时,通过使保持部27’相对于筒状部3’沿着箭头N2方向相对 移动,而能够使穿刺针1形成为从筒状部3’突出的状态。与其相对, 在穿刺后,如图11C所示,通过使保持部27’相对于筒状部3’沿着 箭头N1方向进行移动,而能够使穿刺针1呈被收容在筒状部3’内的 状态。
在刺血针主体2’上还形成有一对凹部29’。这些凹部29’用于嵌 合后述的穿刺装置B2的旋转部件6’(参照图12)。但是,凹部29’ 的形成位置和形状并不局限于图示的例子。
接着,参照图12至图15对刺血针A2的使用方法以及作为该刺 血针A2的适用对象的穿刺装置B2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穿刺装置B2具有外壳4、被收容在该外壳4的内 部且用于保持刺血针A2的刺血针固定器5、以及旋转部件6’。
旋转部件6’用于使刺血针A2的刺血针主体2’沿着外壳的圆周 方向旋转。该旋转部件6’被收容在外壳4内,其能够独立于刺血针固 定器5而沿着箭头N1、N2方向移动、并沿着外壳4的圆周方向旋转。 旋转部件6’可以是通过控制杆等由手动进行旋转的结构,也可以是使 用利用电动机等驱动装置自动旋转的结构。
在进行体液采集时,首先,向穿刺装置B2上安装刺血针A2。更 具体地说,刺血针A2的安装是通过向刺血针主体A2的凹部29’对位 插入旋转部件6’、并使刺血针A2的筒状部3’与刺血针固定器5嵌合 来进行的。
同时,为了易于向凹部29’插入旋转部件6’,也可以在刺血针 A2以及刺血针固定器5上形成有定位用标记。
接着,如图13所示,使外壳4的前端处于与皮肤S接触的状态, 使穿刺针1经由密封部件37’从筒状部3’突出。穿刺针1的突出是 通过利用旋转部件6’使刺血针主体2’相对于筒状部3’相对转动, 从而使刺血针主体2’沿着N2方向移动来进行的。其中,穿刺针1的 突出动作也可以在使外壳4与皮肤S接触之前进行。
然后,如图14所示,使刺血针固定器5沿着箭头N2方向移动, 通过穿刺针1穿刺皮肤S而使血液从皮肤S流出。
在体液采集结束后,从穿刺装置B2中取出刺血针A2。在本实施 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取出刺血针A2之前,穿刺针1被收容在筒 状部3’内。穿刺针1的收容是通过使旋转部件6’相对于筒状部3’ 沿着外壳4的圆周方向转动,从而使刺血针主体2’沿着N1方向移动 来进行的。刺血针A2的取出是通过使旋转部件6’相对于刺血针固定 器5沿着箭头N2方向移动而进行的。但是,刺血针A2的取出也可以 通过使用者的手动操作来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也不必接触刺血针A2而安全地、且使用 者不必进行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穿刺针1从刺血针A2突出的状态。而且, 还能够在穿刺针1再次被收容在帽部3内的状态下进行穿刺后的刺血 针A2的取出,此外,使用者能够不接触刺血针A2来进行穿刺针1向 筒状部3’的再次收容作业。所以,能够卫生且安全地进行刺血针的取 出和废弃。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将筒状部固定在刺血针固定器上来使刺 血针主体转动的方式而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以 将刺血针主体固定在刺血针固定器上而使筒状部旋转的方式而构成。
在穿刺装置B2上,也可以使用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刺血针A3。 在图16以及图17中,对与以前说明的穿刺装置B2或者刺血针A2相 同的元件标注同一标号。
刺血针A3包括:具有穿刺针1的刺血针主体2”、用于收容穿刺 针1的筒状部3”、以及相对刺血针主体2”和筒状部3”可以相对转动 且能够相对上述刺血针主体2”沿着穿刺针1的轴向相对移动的旋转部 7”。
在刺血针主体2”上具有:在内面上形成有螺纹槽的外螺纹部28”、 以及沿着穿刺针1的轴向延伸的导向槽29”。筒状部3”具有与导向槽 29”配合的导向凸部39”。
转动槽7”具有用于插入穿刺装置B2的旋转部件6’的凹部70”、 以及与刺血针主体2”的内螺纹部相拧合的外螺纹部71”。因此,可以 利用旋转部件6’使旋转部7”旋转。此时,因为刺血针主体2”的导 向槽29”与筒状部3”的导向凸部39”配合,所以刺血针主体2”不 会相对于筒状部3”转动。其结果,旋转部7”相对于刺血针主体2” 相对旋转,对应其转动方向,刺血针主体2”乃至穿刺针1相对于旋转 部7”退避。这样一来,在刺血针A3中,能够通过使穿刺装置B2的 旋转部件6’转动来调整穿刺针1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