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0130289.2 (22)申请日 2018.01.25 (73)专利权人 浙江省中医院 地址 310016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邮电路 54号 (72)发明人 程秋琴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01 代理人 王兵 吴红斐 (51)Int.Cl. A61B 17/34(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 (57)摘要 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 转板 。
2、可转动且可定位地设置在固定架上, 固定架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个立板, 两立板的底部之间固定有 水平的转轴; 转板的底端可转动地设置在转轴 上, 转板的顶端向立板的右端转动, 转板的右表 面上设有供针身同轴贯穿的软质引导管; 引导管 的右侧面上设有可供针身穿过的开口缝; 转板的 两侧均设有第一定位孔; 立板上沿着第一定位孔 的运动轨迹间隔设有若干个可依次与第一定位 孔对准并贯通的第二定位孔; 还包括可插入相贯 通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内以将转板固定 在两立板之间的插销; 连接板位于转板的左端, 连接板与两立板构成可卡入B超探头的卡口, 且 两立板的内表面上设有用于卡住B超探头外表面 上的凹坑的凸。
3、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08492250 U 2019.02.15 CN 208492250 U 1.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引导针身刺入血管的 转板, 且所述转板可转动且可定位地设置在固定架上, 以调节针身刺入血管时的倾斜角度; 所述固定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立板, 所述立板竖直设置, 且两立板的底部之间固定 有水平的转轴, 转轴与立板相垂直; 转板位于两立板之间, 转板的底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 转轴上, 转板的顶端向立板的右端转动, 转板的右表面上设有供针身同轴贯穿的软质引导 管; 所述引导管自转板的顶端延伸至转板的底端, 且引导。
4、管的右侧面上设有可供针身穿过 的开口缝; 所述转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定位孔, 第一定位孔是盲孔, 且第一定位孔的开口面向立 板; 立板上沿着所述第一定位孔的运动轨迹间隔设有若干个可依次与第一定位孔对准并贯 通的第二定位孔, 第二定位孔是通孔; 还包括可插入相贯通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内 以将转板固定在两立板之间的插销; 两立板的左端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 连接板位于转板的左端, 所述连接板与两立板构 成可卡入B超探头的卡口, 且两立板的内表面上设有用于卡住B超探头外表面上的凹坑的凸 起, 以将B超探头固定在所述卡口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 其特征在于: 第一。
5、定位孔 和第二定位孔均为螺纹孔, 所述插销是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螺纹连接的螺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 其特征在于: 第一定位孔 的中心轴和第二定位孔的中心轴共线, 转轴的中心轴与第一定位孔的中心轴平行。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492250 U 2 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 背景技术 0002 临床采用B超引导并结合微插管鞘行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PICC)置管术。 此技 术需要使用美国巴德医疗公司生产的血管超声引导系统视锐5TM。 结合MST微插管鞘。
6、套件, 使用专用的导针器进行穿刺。 但目前使用的专用导针器仅仅适用于固定深度的血管, 不能 适应临床上各种不同深度的血管, 操作成功率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0003 为克服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 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5 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 包括用于引导针身刺入血管的转板, 且所 述转板可转动且可定位地设置在固定架上, 以调节针身刺入血管时的倾斜角度; 0006 所述固定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立板, 所述立板竖直设置, 且两立板的底部之间 固定有水平的转轴, 转轴与立板相垂直; 转板位于两立板之间, 转板的底端可转动地设置。
7、在 所述转轴上, 转板的顶端向立板的右端转动, 转板的右表面上设有供针身同轴贯穿的软质 引导管; 所述引导管自转板的顶端延伸至转板的底端, 且引导管的右侧面上设有可供针身 穿过的开口缝; 0007 所述转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定位孔, 第一定位孔是盲孔, 且第一定位孔的开口面 向立板; 立板上沿着所述第一定位孔的运动轨迹间隔设有若干个可依次与第一定位孔对准 并贯通的第二定位孔, 第二定位孔是通孔; 还包括可插入相贯通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 孔内以将转板固定在两立板之间的插销; 0008 两立板的左端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 连接板位于转板的左端, 所述连接板与两立 板构成可卡入B超探头的卡口, 且两立。
8、板的内表面上设有用于卡住B超探头外表面上的凹坑 的凸起, 以将B超探头固定在所述卡口内。 0009 进一步, 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均为螺纹孔, 所述插销是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 定位孔螺纹连接的螺栓。 0010 进一步, 第一定位孔的中心轴和第二定位孔的中心轴共线, 转轴的中心轴与第一 定位孔的中心轴平行。 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 0012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临床B超引导下的不同深度血管的PICC置管, 适合不同深度和 部位的血管, 可增加置管的成功率, 减少病人的痛苦, 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使PICC置管术稳 定、 安全, 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说 明 书 1/2 页 3 。
9、CN 208492250 U 3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如图1所示, 一种可适应不同深度的血管的导针器, 包括用于引导针身刺入血管的 转板5, 且所述转板5可转动且可定位地设置在固定架上, 以调节针身刺入血管时的倾斜角 度; 0015 所述固定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立板1, 所述立板1竖直设置, 且两立板1的底部之 间固定有水平的转轴8, 转轴8与立板1相垂直; 转板5位于两立板1之间, 转板5的底端可转动 地设置在所述转轴8上, 转板5的顶端向立板1的右端转动, 转板5的右表面上设有供针身同 轴贯穿的软质引导管4; 所述引导管4自转板5。
10、的顶端延伸至转板5的底端, 且引导管4的右侧 面上设有可供针身穿过的开口缝; 0016 所述转板5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定位孔3, 第一定位孔3是盲孔, 且第一定位孔3的开 口面向立板1; 立板1上沿着所述第一定位孔3的运动轨迹间隔设有若干个可依次与第一定 位孔3对准并贯通的第二定位孔2, 第二定位孔2是通孔; 还包括可插入相贯通的第一定位孔 3和第二定位孔2内以将转板5固定在两立板1之间的插销; 0017 两立板1的左端之间通过连接板6相连, 连接板6位于转板5的左端, 所述连接板6与 两立板1构成可卡入B超探头的卡口, 且两立板的内表面上设有用于卡住B超探头外表面上 的凹坑的凸起7, 以将B超探。
11、头固定在所述卡口内。 0018 第一定位孔3和第二定位孔2均为螺纹孔, 所述插销是与第一定位孔3和第二定位 孔2螺纹连接的螺栓。 0019 转板5的顶端位于立板1之上。 0020 立板1为弧形板。 0021 第一定位孔3的中心轴和第二定位孔2的中心轴共线, 转轴8的中心轴与第一定位 孔3的中心轴平行。 0022 连接板6与立板1垂直。 0023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为: 0024 卡口固定住B超探头; 然后根据患者的血管深度和部位, 调整转板5的倾斜角度, 并 将针身自引导管4顶端进入并贯穿引导管4; 接着在B超的引导作用下, 对患者进行穿刺。 穿 刺结束后, 将针身自开口缝从引导管4内移出。 0025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 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包 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8492250 U 4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5 CN 208492250 U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