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装置.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806132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14697.8

申请日:

2008.11.05

公开号:

CN101849260A

公开日:

2010.09.29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G11B 23/40申请公布日:2010092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11B 23/40申请日:20081105|||公开

IPC分类号:

G11B23/40; B41J2/18; B41J2/185

主分类号:

G11B23/40

申请人:

索尼公司

发明人:

池本雄一郎; 小林诚司; 芦崎浩二; 松井健; 伊藤达巳; 田中信太郎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7.11.09 JP 2007-292585; 2008.04.30 JP 2008-11900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代理人:

王安武;南霆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具有用于在盘状记录介质的标签面上执行打印的标签打印功能的盘装置中,消除了在盘驱动器中由于墨雾的飞散而引起的污染。盘装置设置有盘设置部分,其具有用于设置盘状记录介质的设置面;打印头,其用于朝向设置在盘设置部分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标签面喷射墨水;以及雾诱导部分,用于在施加预定电压时诱导将从打印头喷射的墨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盘装置, 包括 : 盘安装单元, 其具有其上安装盘状记录介质的安装面 ; 打印头, 其用于朝向安装到所述盘安装单元上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与记录面相反的 那一侧上的标签面排出墨水 ; 以及 雾诱导单元, 用于在被施加预定电压时对从所述打印头排出的墨水的雾进行诱导。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盘装置, 其中, 所述雾诱导单元包括要被施加所述预定电压的电极。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盘装置, 其中, 所述电极对从所述打印头排出的所述墨水的所述雾进行诱导, 以使所述雾附着至所述 电极的表面并收集所述雾。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盘装置, 其中, 相对于所述打印头的墨水排出部分, 所述电极设置在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旋转方向的 下游侧。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盘装置, 其中, 所述盘安装单元处于接地电位。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盘装置, 还包括 : 拾取装置, 其用于对于安装到所述盘安装单元上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面记 录和 / 或再现信息, 其中, 所述拾取装置包括物镜、 致动器以及罩, 所述物镜用于收集从光源发出的激光并利用 所述激光照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面, 所述致动器用于执行所述物镜的聚焦控制 和寻轨控制, 所述罩用于覆盖所述致动器, 并且 所述罩处于接地电位。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盘装置, 还包括 : 拾取装置, 其用于对于安装到所述盘安装单元上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面记 录和 / 或再现信息, 其中 所述拾取装置包括物镜、 致动器以及罩, 所述物镜用于收集从光源发出的激光并利用 所述激光照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面, 所述致动器用于执行所述物镜的聚焦控制 和寻轨控制, 所述罩用于覆盖所述致动器, 并且 所述罩处于具有与所述电极相同极性的电位。
8: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盘装置, 还包括 : 拾取装置, 其用于对于安装到所述盘安装单元上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面记 录和 / 或再现信息, 其中 所述拾取装置包括物镜、 致动器以及罩, 所述物镜用于收集从光源发出的激光并利用 所述激光照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面, 所述致动器用于执行所述物镜的聚焦控制 和寻轨控制, 所述罩用于覆盖所述致动器, 并且 所述罩处于具有与所述电极相反极性的电位。
9: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盘装置, 其中, 将电压施加到所述电极, 以使在所述电极与所述盘安装单元之间的区域中产生的电场 的强度大于或等于 200kV/m。
10: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盘装置, 其中, 2 所述电极设置在所述墨水排出部分的上侧。
11: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盘装置, 其中, 所述电极设置在经由所述盘状记录介质而面向所述打印头的墨水排出部分的位置处。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盘装置, 其中, 所述墨水排出部分处于接地电位。 3 101849260 A CN 101849261 说 明 盘装置 书 1/27 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盘状记录介质的标签面上进行打印的标签打印功能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 诸如使用能够进行高密度记录的记录介质 ( 例如 BD( 蓝光光盘 ) 和 HD-DVD( 高分辨率数字通用光盘 )) 的光盘装置的盘装置正在逐渐增加。由于这种情况, 对 应于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信息的文字、 图像等被打印 ( 下文中称作 “标签打印” ) 在盘状记 录介质 ( 诸如光盘 ) 的与记录面相反的那一侧的标签面上, 以对记录有大量信息的记录介 质进行管理。 [0003] 提出了一种具有安装到光盘驱动器上的喷墨头以在旋转的光盘上执行标签打印 的光盘装置, 来作为在盘装置中实现标签打印的装置 ( 见专利文献 1)。 [0004] 在现有技术中, 在用于对诸如纸的介质而不仅仅是光盘进行打印的喷墨型打印装 置中, 在从打印头排出墨滴时, 漂浮而没有到达打印面的雾 ( 液滴 ) 产生在打印头与打印 物体之间的空间中。这种雾在从打印头排出时由于空气阻力而失速, 并且通过依靠周围气 [0002] 流而漂浮。 因此, 如果漂浮的雾在各个方向飞散的话, 那么雾可以附着到打印面之外的表面 上, 由此污染装置的内部。 [0005] 在专利文献 2 中公开了对于喷墨型打印装置中的这种问题的一种对策。专利文献 2 描述了用于利用从记录头 ( 或其一部分 ) 喷射出墨水液滴来执行记录并且通过喷墨记录 装置中的静电力而控制或收集的墨水液滴的记录装置。在专利文献 2 中描述的喷墨记录装 置 ( 称为第一现有技术示例 ) 包括喷墨记录头、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以及电压控制装置。喷 墨记录头包括用于喷射墨水液滴的喷墨口, 以及用于对喷射口中的墨水进行喷射的能量产 生装置。第一电极设置为与喷墨口中的墨水电传导。第二电极设置为在与喷射口相隔预定 距离的同时, 面向喷射口。电压控制装置在从墨水开始从喷墨口喷出到墨水在喷射过程中 分为两个或多个墨水液滴的时间段中, 将第一电压施加到第一与第二电极之间, 并且在其 之后立刻施加与第一电压具有相同极性并且具有比第一电压更小的绝对值的第二电压。 [0006] 在专利文献 3 中描述了对于上述问题的对策的另一个实例。专利文献 3 描述了用 于通过将诸如墨水的记录液滴排出到记录介质上来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 在专利文献 3 中描述的喷墨记录装置 ( 称作第二现有技术示例 ) 是用于通过将记录液滴排出到记录介 质上来记录图像的装置, 并且包括用于将空气吹向记录区域的装置以及设置在经由记录区 域而与吹气装置相对的那一侧上的、 用于吸入空气的进气装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 No.H5-238005 [0009] 专利文献 2 :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 No.H5-124187 [0010] 专利文献 3 :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 No.2002-307725

说明书


发明内容 然而, 在上述第一现有技术示例和第二现有技术示例的情况下, 采用了这样一种打 印方法 ( 所谓的 XY 打印法 ), 在该方法中, 平移打印头来进行主扫描以及移动打印目标物来 进行副扫描, 以使得主扫描与副扫描正交。 在这种打印法中, 打印头将会被移动与打印目标物 的宽度相对应的距离, 并且因此将会期望雾吸收机构设置在打印头的整个移动范围内。

     此外, 因为在主扫描中的打印头的运动是往复运动, 所以在打印头的往复运动过 程中, 雾的飞散状态对于去向路径和返回路径不同。 因此, 在上述第一现有技术示例和第二 现有技术示例的情况下, 雾吸收机构可能不能有效地工作。 因此, 在打印时产生的墨滴不能 被可靠地吸收, 由此使得外围部分可能被这种雾污染。 因此, 如果将这种打印装置安装到光 盘装置上, 雾附着到或污染光学拾取器的移动部分和光学系统, 这可能导致信息信号的读 取和写入变得困难, 由此导致记录和再现性能劣化。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问题而作出的, 并且目标是提供具有在盘状记录介质的标签 面上进行打印的标签打印功能的盘装置, 其中, 通过可靠地吸收在打印时产生的墨滴来防 止由于雾的分散而引起的盘驱动器中的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了一种盘装置, 包括 :
     盘安装单元, 其具有其上安装盘状记录介质的安装面 ;
     打印头, 其用于朝向安装到盘安装单元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与记录面相反的那一 侧上的标签面排出墨水 ; 以及
     雾诱导单元, 用于在被施加预定电压时对从打印头排出的墨水的雾进行诱导。
     在该盘装置中, 雾诱导单元可以包括要被施加预定电压的电极。
     在这种情况下, 该电极可以对从打印头排出的墨水的雾进行诱导, 以使雾附着至 电极的表面并收集雾。
     此外, 相对于打印头的墨水排出部分, 电极优选地设置在盘状记录介质的旋转方 向的下游侧。
     此外, 该盘安装单元处于接地电位。
     此外, 该盘装置, 还包括拾取装置, 该拾取装置用于对于安装到盘安装单元上的盘 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记录和 / 或再现信息。拾取装置可以包括物镜、 致动器以及罩, 物镜用 于收集从光源发出的激光并利用激光照射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面, 致动器用于执行物镜的 聚焦控制和寻轨控制, 罩用于覆盖致动器。在这种情况下, 该罩可以处于接地电位、 与电极 具有相同极性的电位或者具有与电极相反极性的电位。
     此外, 可以将电压施加到电极, 以使在电极与盘安装单元之间的区域中产生的电 场的强度大于或等于 200kV/m。
     此外, 电极可以设置在墨水排出部分的上侧。
     此外, 电极可以设置在经由盘状记录介质而面向打印头的墨水排出部分的位置 处。
     在这种情况下, 墨水排出部分可以处于接地电位。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的盘装置, 可以诱导在盘驱动器中漂浮的墨雾, 并且 可以将墨水附着到期望的位置, 通过设置用于诱导从打印头通过施加预定电压而排出的墨 水的雾诱导单元。因此, 根据本发明, 可以防止盘驱动器的内部由飞散的墨雾污染。
     根据本发明, 在具有在盘状记录介质的标签面上进行打印的标签打印功能的盘装 置中, 可以通过设置用于诱导从打印头通过施加预定电压而排出的墨水的雾诱导单元, 来 防止盘驱动器的内部由飞散的墨雾污染。 附图说明
     图 1 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盘装置的外观构造的立体图。
     图 2 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 3 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内部构造的平面图。
     图 4 是示出了其中打印装置从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移除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 5 是示出了其中打印装置设施在根据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 6 是描述了根据实施例的打印头、 盘驱动器装置的光学拾取器以及打印装置的 光盘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 7 是描绘了打印头、 盘驱动器装置的光学拾取器以及打印装置的光盘的位置关 系的侧视图。
     图 8 是示出了沿着图 7 中示出的打印头组件的线 W-W 切开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 9 是从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打印头组件的墨水排出部分那一侧观察的立 图 10 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盘装置的控制单元的概略构造的框图。 图 11 是示出了在可旋转地驱动根据实施例的盘状记录介质时, 产生的气流的示体图。
     意图。 图 12A 是示出了其中墨滴从根据实施例的盘装置的打印头排出的状态的示意图, 并且示出了其中盘状记录介质不在旋转的状态。
     图 12B 是示出了其中墨滴从根据实施例的盘装置的打印头排出的状态的示意图, 并且示出了其中盘状记录介质被可旋转地驱动的状态。
     图 13 是示出了施加高电压的墨水的行为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 14A 是示出了用于检查防止驱动器中的由于墨雾的飞散而引起的污染的效果 的实验装置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 14B 是示出了用于检查防止驱动器中的由于墨雾的飞散而引起的污染的效果 的实验装置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 15 是示出了用于检查防止驱动器中由墨雾的飞散而引起的污染的实验结果的 照片。
     图 16 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盘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 17 是示出了构造根据实施例的雾诱导单元的电极板的截面图。
     图 18 是示出了由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中的雾诱导单元进行的雾吸收操作的示 意图。
     图 19A 是示出了当在根据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打印光盘的外周侧时, 墨雾的流动 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 19B 是示出了当在根据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打印光盘的外周侧时, 墨雾的流动 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 20A 是示出了当在根据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打印光盘的内周侧时, 墨雾的流动 状态的立体图。
     图 20B 是示出了当在根据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打印光盘的内周侧时, 墨雾的流动 状态的平面图。
     图 21 是示出了作为根据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一示例的光盘装置的构造的示意 图。
     图 22 是示出了作为根据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二示例的光盘装置的构造的示意 图。
     图 23 是示出了作为根据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三示例的光盘装置的构造的示意 图。
     图 24 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盘装置中的雾的流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 25 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盘装置中的雾的流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 26 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盘装置中的雾的流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 27 是示出了常规光学拾取器的构造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 28 是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一示例的光盘装置的 构造的示意图。 图 29 是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二示例的光盘装置的 构造的示意图。
     图 30 是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三示例的光盘装置的 构造的示意图。
     图 31 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盘装置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 32 是示出了从根据本实施例的墨水排出部分排出的墨滴的行为的示意图, 并 且示出了没有设置雾诱导单元的示例。
     图 33 是示出了从根据本实施例的墨水排出部分排出的墨滴的行为的示意图, 并 且示出了设置了雾诱导单元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 将要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 在说明书和附图中, 具有大致相同功能和结构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并且省略重复的解释。
     (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盘装置的构造 )
     将光盘装置 1 给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示例, 并且将要参照 附图 1 到图 10 描述光盘装置 1 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 1 可以相对于作为盘状记录介质 ( 其是打印物 ) 的光盘 2 的信息记录面 ( 下文中有时简称作 “记录面” ) 来记录 ( 写入 ) 新的信息信号或者再现 ( 读 出 ) 预先记录的信息信号, 其中光盘 2 是诸如包括 CD( 紧凑型盘, 注册商标 )、 CD-R( 可记 录 )、 DVD( 数字通用光盘, 注册商标 )、 DVD-RW( 可重写 )、 BD( 蓝光光盘, 注册商标 ) 以及 HD-DVD( 高分辨率 DVD) 的光盘、 及光盘以及磁盘等。 光盘装置 1 是具有能够将可见信息 ( 诸 如文字、 符号、 照片、 图片、 图案等 ) 打印到作为打印面的光盘 2 的标签面上的打印功能的托 盘型记录和再现装置。然而, 根据本发明的盘装置不限于能够执行信息记录和再现的光盘装置, 并且可 以应用到仅能够执行信息信号记录的盘记录装置, 以及仅能够执行信息信号的再现的盘再 现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盘状记录介质不限于使用激光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的光盘。 换言之, 根据本发明的盘记录装置可以将各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 ( 其外部形状是盘状 ) 用作记录 介质, 诸如使用近场光的光盘、 使用光和磁的磁光盘以及仅使用磁的磁盘。
     将要参照图 1 到图 3 描述光盘装置 1 的构造的轮廓。图 1 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 光盘装置 1 的外观构造的立体图。图 2 是示出了光盘装置 1 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并且图 3 是示出了光盘装置 1 的内部构造的平面图。
     如图 1 到图 3 所示, 光盘装置 1 包括由中空容器制成的壳体 3、 容纳在壳体 3 中的 装置主体以及诸如遥控器 ( 未示出 ) 的输入装置等。光盘装置 1 使得能够对诸如图像显示 装置和音频输出装置 ( 未示出 ) 的外部装置进行电连接, 使得从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读 出的信息能够显示为图像、 音频等。图像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液晶显示装置、 有机 EL 显示装 置、 等离子显示装置等。音频输出装置可以包括扬声器装置等。
     光盘装置 1 的壳体 3 包括矩形基板 4、 用于覆盖基板 4 的上表面的上表面板 5、 用 于覆盖前表面的前表面板 6 以及用于覆盖后表面的后表面板 7 并且整体构造为中空容器。 侧表面部分 4a、 4a 设置在壳体 3 的基板 4 的宽度方向上。每个侧表面部分 4a 在预定高度 处沿着基板 4 的纵向延伸。上表面板 5 包括矩形上表面部分 5a 以及形成为与上表面部分 5a 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相连的左和右侧表面部分 5b、 5b, 以覆盖侧表面。上表面板 5 连接 到基板 4 的上部, 并且通过以固定螺纹件 ( 未示出 ) 将侧表面部分固定到相应的侧表面部 分 4a、 4a 来进行固定。由上表面板 5 和基板 4 形成的管状前侧开口由前表面板 6 封闭, 并 且后侧开口由后表面板 7 封闭。前表面板 6 和后表面板 7 以固定螺纹件 ( 未示出 ) 螺纹固 定到基板 4 和上表面板 5。
     沿着横向延伸的盘插入 / 弹出口 11 基本设置在前表面板 6 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 分处。 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盘安装单元的盘托盘 12 以能够插入和弹出的方式附着到盘插入 / 弹出口 11。盘托盘 12 将安装到盘安装面 13 上的光盘 2 选择性地运送到壳体 3 外侧的盘回 收位置以及在壳体 3 中的在该处执行相对于光盘 2 的信息信号的记录 ( 写入 ) 和再现 ( 读 出 ) 的盘附着位置。盘托盘 12 包括由具有略微大于光盘 2 的矩形平面的板状构件制成的 托盘主体 14, 以及固定到托盘主体 14 的纵向上的一端的保护板 15。包括用于容纳光盘 2 的圆形凹陷的盘安装面 13 设置在上表面上, 该上表面是托盘主体 14 的平面之一。
     用于避免与盘附着单元 ( 下文中将要对其进行描述 ) 相接触的切口 16 形成在托 盘主体 14 中。 通过较多地从盘托盘 12 的一个短边切割到盘安装面 13 的中央部分来形成切 口 16。保护板 15 一体地设置在与托盘主体 14 的切口 16 相反的那一侧上的短边处。屏蔽 板 15 具有用于在盘托盘 12 移动到盘附着位置时关闭盘插入 / 弹出口 11 的盖的功能。屏 蔽板 15 形成为符合盘插入 / 弹出口 11 的形状的水平长方形, 并且可移除地安装到盘插入 / 弹出口 11。
     光盘装置 1 的装置主体 8 构造为包括盘驱动装置 9、 打印装置 10 以及控制装置 80( 见图 10)。盘驱动装置 9 将信息信号写到所提供的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 以再一次记 录信息 ; 或者读出预先记录在信息记录单元中的信息, 以对信息进行再现。打印装置 10 将 与预先记录在信息记录单元中的信息以及新记录的信息相关的内容打印和显示为在所提供的光盘 2 的标签面、 附着到标签面的标签片等上的可视信息 ( 诸如文字、 数字、 照片、 图片 和图案 )。控制装置 80 驱动控制盘驱动装置 9 和打印装置 10, 以及可能需要的其他装置, 以使得盘驱动装置 9 执行预定记录和再现操作以及其他操作, 并且使得打印装置 10 执行预 定打印操作和其他操作。
     图 4 是示出了其中打印装置 10 从图 2 中示出的光盘装置 1 移除的状态下的立体 图。在本实施例中, 盘驱动装置 9 设置在壳体 3 的下侧, 并且打印装置 10 设置在壳体 3 中 的上侧。为实现这种构造, 在上下方向上隔开空间的机架板 17 设置在壳体 3 的内侧。图 5 是其中打印装置 10 安装在机架板 17 上的状态的立体图。机架板 17 包括略微小于基板 4 的矩形板主体, 其中沿着纵向以预定宽度延伸的矩形开口孔 18 形成在内部, 以经过前后表 面。打印装置 10 安装在上表面上, 该表面是机架板 17 的表面之一, 并且盘驱动装置 9 设置 为与下表面或其他表面具有预定间隙。前表面板 6 包括用于使得托盘运送机构执行弹出操 作的弹出按钮 30。
     盘驱动装置 9 具有与通常用在这种类型的光盘装置盘驱动装置类似的构造, 并且 因此仅主要描述构造等。盘驱动装置 9 包括盘旋转机构、 附着单元升高 / 降低机构、 示出了 拾取装置的一个特定示例的光学拾取器 23、 拾取器运动机构以及驱动控制电路等。盘旋转 机构包括与光盘 2 可移除地附着的盘附着单元 20( 见图 3)。附着单元升高 / 降低机构使 盘附着单元 20 升高 / 降低, 以执行光盘 2 的夹紧和释放操作。光学拾取器 23 相对于光盘 2 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拾取器移动机构沿着光盘 2 的径向移动光学拾取器 23。驱动控制 电路对上述机构进行驱动控制。下文中将要详细描述每个构造。
     通过使用步进电动机和 DC 伺服电动机的主轴电动机以及固定到主轴电动机的旋 转轴上的转盘来构造盘旋转机构。转盘构造盘附着单元 20, 其中光盘 2 可移除地附着到盘 附着单元 20。 当盘托盘 12 运动到盘附着位置时, 与转盘相连的步进电动机设置为定位在盘 安装面 13 的基本中央部分。转盘包括可移除地配合到光盘 2 的中央孔的盘配合部分, 以及 用于支撑中心孔的外围的安装单元。
     附着单元升高 / 降低机构在盘附着位置处通过升高 / 降低光盘旋转机构, 来将光 盘 2 附着到转盘或释放光盘 2 的附着。通过电动机基部、 凸轮机构以及电动机等来构造附 着单元升高 / 降低机构, 其中电动机基部安装有主轴电动机并且通过壳体 3 的基板 4 被以 摆动方式支撑, 凸轮机构用于摆动电动机基部, 电动机用于通过操作凸轮机构来升高和降 低主轴电动机。卡盘板 27 设置在主轴电动机的上侧上。卡盘板 27 以埋入转盘中的磁铁来 吸引由主轴电动机的升高 / 降低操作举起的光盘 2, 并且从上方按压光盘 2。由卡盘板和转 盘来夹置光盘 2, 从而防止光盘 2 从转盘滑出或者在转盘上滑动。
     卡盘板 27 由固定到基板 4 的侧面部分 4a 的上端边缘的板支撑板 28 可旋转地支 撑。板支撑板 28 由矩形板状构件制成, 其在纵向上的一侧可旋转地支撑卡盘板 27。将板支 撑板 28 连接成为通过将纵向上的另一端固定到基板 4 的侧表面部分 4a 的上端边缘而形成 的悬臂。板支撑板 28 由辅助板 29 支撑并且被支撑为使其不可能弯曲。由板支撑板 28 支 撑的卡盘板 27 的位置是盘附着位置, 在该位置处由光学拾取器 23 对于光盘 2 记录 ( 写入 ) 和再现 ( 读出 ) 信息信号。
     可以通过托盘运送机构在盘附着位置与壳体 3 外侧的盘回收位置之间运送盘托 盘 12。托盘运送机构具有与通常用在这种类型的光盘装置类似的构造, 并且因此仅简要地描述该构造等。通过盘托盘 12 中的齿条部分、 与齿条部分齿轮连接的小齿轮以及用于旋转 地驱动小齿轮的电动机等构造托盘运送机构。在驱动电动机以旋转小齿轮时, 其旋转力传 递到齿条部分。由此根据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将盘托盘 12 从盘附着位置运送到盘回收位置 部分或者从盘回收位置运送到盘附着位置。
     在托盘运送机构的工作期间, 盘驱动装置 9 的光学拾取器 23( 特别地, 朝向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的物镜及其附近 ) 进入盘托盘 12 的切口 16 中。当安装到盘托盘 12 的盘 安装面 13 上的光盘 2 附着到转盘上并且被抬起预定量时, 光学拾取器 23 进入光盘 2 的下 侧。由此能够通过光学拾取器 23 对于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进行信息信号的写入和读出。
     在将盘托盘 12 以此方式运送到盘附着位置时, 通过利用附着单元升高 / 降低机构 使电动机基部升高, 来将主轴电动机移动到上侧。 在这种情况下, 转盘的盘配合部分配合到 光盘 2 的中央孔, 并且将光盘 2 从盘安装面 13 抬起预定距离。由嵌入转盘内的磁铁吸引卡 盘板, 使得光盘 2 由卡盘板和转盘夹置。附着单元升高 / 降低机构沿着相反方向操作以降 低电动机基部, 以使得转盘的盘装配部分从光盘 2 的中央孔的下侧滑出。由此将光盘 2 从 转盘滑出并且安装到盘安装表面 13 上。
     光学拾取器 23 包括光探测器、 物镜以及用于将物镜面向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的 双轴致动器等。 由半导体激光器和用于接收返回光束的光接收元件等来构造光学拾取器 23 的光探测器, 其中半导体激光器是用于发射光束的光源。光学拾取器 23 将来自半导体激光 器的光束发射出去, 并且用物镜收集光束, 以将光束照射到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上, 并且 用光探测器接收由信息记录单元反射的返回光束。 光学拾取器 23 可以将信息信号记录 ( 写 入 ) 到信息记录单元, 并且将预先记录在信息记录单元中的信息信号再现 ( 读出 )。 光学拾取器 23 安装到滑动构件 26 上, 并且与滑动构件 26 整体地移动。滑动构件 26 具有两个引导轴 ( 未示出 ), 这两个引导轴在彼此平行的状态下可滑动地插入。两个引 导轴设置为基本平行于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的主表面 ( 前面 ), 并且沿着盘托盘 12 的运 动方向延伸。由两个引导轴可滑动地支撑的滑动构件 26 可以由拾取器移动机构沿着光盘 2 的径向移动。
     包括一组馈送螺杆和馈送螺母的结合的馈送螺纹机构可以应用于拾取器移动机 构。然而, 拾取器移动机构不限于馈送螺纹机构, 并且可以应用诸如齿条 - 小齿轮机构、 带 馈送机构以及线馈送机构的其他机构。在由拾取器移动机构移动的滑动构件 26 滑动期间, 由光学拾取器 23 对于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执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
     如图 2 和 3 所示, 光盘装置 1 的打印装置 10 构造为包括容纳墨水槽的打印头 31、 用于沿着光盘 2 的打印表面移动打印头 31 的头移动机构 32、 用于探测打印头 31 与打印表 面之间的距离的距离探测单元 ( 未示出 )、 用于清洁距离探测单元的探测元件等的清洁机 构 ( 未示出 ) 以及用于控制打印头 31、 头移动机构 32、 距离探测单元以及清洁机构等的操 作的打印等的控制电路 ( 未示出 )。
     打印头 31 具有如图 9 所示的构造。图 9 示出了用于标签打印的喷墨型打印头 31, 其中墨水槽部分和墨水排出部分一体地构造。
     图 9 中示出的打印头 31 包括一个中空的头部壳体 36, 其中墨水槽具有一种颜色 ( 例如, 黑色 ) 或两种或多种颜色 ( 例如, 洋红色、 青色、 黄色的三色等 ) 的容纳部分, 并且用 于从喷嘴独立地排出每种颜色的墨水排出机构被容纳在头部壳体 36 内部。通过将长方体
     形的凸出部分 36a 设置在长方体的一个表面的沿着纵向的基本一半处来构造头部壳体 36。 用于排出墨水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设置在突出部分 36a 的基本中央部分处。墨水排出部分 37 包括由大量微细直径的孔制成的喷嘴 ( 直径在数个 μm 到数十 μm 之间的数百个孔 ), 其中喷嘴排列为与所使用的颜色的树木相同数目的列。例如, 使用洋红色、 青色、 黄色的三 色的打印头设置有三列喷嘴。
     具有这种构造的打印头 31 设置为可以由头移动机构 32 来沿着光盘 2 的打印表面 移动。头移动机构 32 包括用于支撑打印头 31 的头支撑件 41、 用于可移动地支撑头支撑件 41 的头滑动件 42、 用于可移动地支撑头滑动件 42 的两个头导轨轴 43A 和 43B、 用于固定和 支撑两个头引导轴 43A 和 43B 的两个引导轴承 44A 和 44B、 用于移动打印头 31 的馈送螺纹 轴 45 和馈送螺母 46 以及用于可旋转地驱动馈送螺纹轴 45 的头馈送电动机 47 等。
     头支撑件 41 是形成打印头 31 配合到其中的基本方形框架形状的构件。图 9 是从 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那一侧观察的打印头组件 50 的示意图, 其中通过将打印头 31 配合到头支撑件 41 来构造打印头组件 50。在组装打印头 31 时, 墨水排出部分 37 穿过头支 撑件 41, 并且从下表面 41a( 该表面是头支撑件的一个表面 ) 朝向下侧突出。 形成为大致马 蹄形并且形成为从下侧突出的门形的附着支架 48 设置在头支架 41 的下表面 41a 上。 作为距离探测单元的两个距离探测传感器 51 和 52( 其是第一距离探测传感器 51 和第二距离探测传感器 52) 并排设置并且固定到附着支架 48 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处。 第一和第二距离探测传感器 51、 52 探测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的表面与由盘附着单 元 20 附着并旋转的光盘 2 的打印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一和第二距离探测传感器 51、 52 可 以是能够探测墨水排出部分 37 与光盘 2 的打印表面之间的距离 S 的任何类型, 但是适合于 反射型光中断器 (photo-interrupter)。
     光中断器是一种主要使用红外光的光学传感器, 其中发光二极管 (LED) 和光电二 级管形成一组。光中断器包括反射型和透射型, 其中反射型可以用在本发明中。反射型光 中断器从 LED 发出光并且利用光电二极管等探测反射的光, 来检测物体的光反射率, 使得 可以精确地探测物体的距离。反射型光中断器的特定示例可以包括由 Kodenshi 公司制造 的反射型光中断器 SG-105。反射型光中断器 SG-105 具有设置在相同的平面上的发光元件 和光接收元件, 并且可以通过探测物体的反射光来探测物体的距离。
     相对于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两个距离探测传感器 51、 52 被并排设置在光 盘 2 的径向方向的内侧上并且在光盘 2 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上。两个距离探测传感器 51、 52 设置在光盘 2 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上, 以使得当从墨水排出部分 37 排出的部分墨水变为 雾并且在空气中漂浮时, 这种雾变得难以附着到距离探测传感器的探测单元上。 在示例中, 两个距离探测传感器 51、 52 设置在墨水排出部分 37 的基本中央部分的延长线上, 并且在光 盘 2 的旋转中心那一侧上。
     光盘 2 的打印面是构成光盘 2 的一个表面的标签面 2a。如果标签片 53 附着到光 盘 2 的标签面 2a 上, 那么附着的标签片 53 的表面 53a 变为打印面。与打印头 31 相结合的 头支撑件 41 由头滑动件 42 以相对可移动的方式支撑。
     图 6 是示出了头支撑件 41 和用于支撑头支撑件 41 的头滑动件 42 的示意图。图 7 是描绘了打印头 31、 光盘 2 以及光学拾取器 23 沿着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如图 6 和图 7 所示, 头滑动件 42 被设置为在下侧上以预定间隙面向光盘 2。在这种情况下, 光盘
     2 附着到设置在机架板 17 的相反侧上的盘驱动装置 9 的盘旋转机构的转盘 ( 未示出 ) 上, 并且光学拾取器 23 可以沿着垂直于光盘 2 的主表面的平面方向的垂直方向, 相对于转盘靠 近移动或远离移动。
     通过沿着作为打印头 31 的纵向的前后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前侧构件 42A 和后 侧构件 42B, 以及沿着左右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来连接前侧构件 42A 和后侧构件 42B 的左和 右连接构件 54A、 54B, 来构造滑动件 42。前侧构件 42A 和后侧构件 42B 在与纵向交叉的左 右方向上升高预定间隔而到达升起侧。向侧面突出的第一支承部分 55a、 55a 设置在一个升 起侧的远端处, 并且向相反侧的侧面突出的第二支承部分 55b、 55b 设置在另一个升起侧的 远端处。
     第一支承部分 55a、 55a 包括第一轴承孔 56a、 56a, 其中两个第一轴承孔 56a、 56a 设 置在相同的轴线中线上。类似地, 第二支承部分 55b、 55b 包括第二轴承孔 56b、 56b, 其中两 个第二轴承孔 56b、 56b 设置在相同的轴线中线上。第一轴承孔 56a 和第二轴承孔 56b 分别 连接有轴承构件 58, 并且分别通过诸如压配合的固定方式固定。两个引导轴 43A、 43B 可滑 动地插入轴承构件 58 中。
     图 8 是描绘了其中打印头 31 由头支撑件 41 支撑的状态以及其中头支撑件 41 经 由三个引导销 59a、 59b 相对于头滑动件 42 以相对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的状态的示意图。第 一支撑板 61A 连接到头支撑件 41 的一条长边, 并且第二支撑板 61B 连接到另一条长边。两 个支撑板 61A、 61B 分别包括上表面部分 62a 和侧表面部分 62b, 并且通过使得两个表面部分 的端部相连续而形成为具有 L 形截面形的构件。 通过将相应的侧表面部分 62b 固定到头支撑件 41 的长边, 来将两个支撑板 61A、 61B 与头支撑件 41 整体地构造。因此, 第一支撑板 61A 的上表面部分 62a 面向在打印头 31 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沿着前后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承部分 55a、 55a 的上侧。第 二支撑板 61B 的上表面部分 62a 面向在打印头 31 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上沿着前后方向 以预定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承部分 55b、 55b 的上侧。
     以基本平行于侧表面部分 62b 的方向向下侧延伸的引导销 59a、 59a 设置在第一支 撑板 61A 的上表面部分 62a 的沿着纵向的两端处。两个引导销 59a、 59a 可滑动地插入形成 为在两个支承部分 55a、 55a 的上表面处开口的引导孔 64a、 64a 中。以基本平行于侧表面部 分 62b 的方向向下侧延伸的一个引导销 59b 设置在第二支撑板 61B 的上表面部分 62a 的沿 着纵向的中央部分处。引导销 59b 可滑动地插入形成为在连接构件 54B 的上表面处开口的 引导孔 64b 中。引导销 59a、 59a 和 59b 以及引导孔 64a、 64a 以及 64b 构造具有调节头支撑 件 41 的移动并且相对于头滑动件 42 基本平行地移动头支撑件 41 的功能的第一引导机构。
     此外, 包括两个长孔 65a、 65a 以及与长孔 65a 可滑动地啮合的两个突出部 65b、 65b 的第二引导机构 65 设置在本实施例中, 以增强头支撑件 41 相对于头滑动件 42 的平行移动 的操作功能。 两个长孔 65a、 65a 设置有沿着横向的预定间距, 并且形成为在第一支撑板 61A 的侧表面部分 62b 处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与其相对应的, 两个突起部 65b、 65b 设置为在第 一连接构件 54A 的内表面处朝向内侧突出预定间距。
     因为电动机或用于操作头支撑件 41 的动力源将要设置在打印头 31 的水平方向上 的一侧上, 所以为了基本平行于头滑动件 42 来移动头支撑件 41, 设置了两种类型的引导机 构。 换言之, 调整电动机 66 设置在头支撑件 41 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 其中调整电动机 66
     包括用于相对于头滑动件 42 相对地移动头支撑件 41 的步进电动机等。
     调整电动机 66 包括将要被固定到头滑动件 42 那一侧的固定部分 66a、 具有可旋转 地支撑在固定部分 66a 处的馈送螺母的旋转部分 66b 以及穿过旋转部分 66b 的螺纹轴 67。 调整电动机 66 的固定部分 66a 安装到设置在第一连接构件 54A 中的搁板 68 上并且与其一 体地固定。通过将一端固定到第一支撑板 61A 的下表面上, 来将螺纹轴 67 连接到头支撑件 41。螺纹轴 67 穿过沿着上下方向穿过调整电动机 66 的中央部分, 并且突出到搁板 68 的下 侧。
     调整电动机 66 和螺纹轴 67 构造用与通过移动打印头 31 来调整距离 S 的距离调 整单元 60, 以便于相对于打印表面将其靠近或远离。在调整电动机 66 被驱动时, 螺纹轴 67 沿着与按照馈送螺母旋转的旋转方向相对应的轴向移动, 其中馈送螺母的旋转基于旋转部 分 66b 的旋转。根据螺纹轴 67 的这种旋转, 打印头 31 在头支撑件 41 通过第一支撑板 61A 固定的状态下, 沿着与头滑动件 42 的移动方向 ( 前后方向 ) 相垂直的方向相对移动 ( 与光 盘 2 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 )。
     调整电动机 66 设置在打印头 31 的一侧上, 并且螺纹轴 67 的轴中心线在与打印头 31 的中央部分远离的位置处。 因此, 可以通过沿着轴中心线的方向移动的螺纹杆 67 的移动 力来在打印头 31 处产生旋转力矩, 并且将沿着与竖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分力作用到打印 头 31 上。沿着正交方向的分力作为抑制沿着打印头 31 的竖直方向的平滑运动的阻力。
     另一方面, 在本实施例中, 两个支撑板 61A、 61B 固定到头支撑件 41, 并且引导销 59a、 59b 设置在每个支撑板 61A、 61B 处, 其中引导销 59a、 59b 可滑动地与形成在头滑动件 42 的前侧构件 42A 和后侧构件 42B 的引导孔 64a、 64b 以及形成在第二支撑板 61B 中的引导 孔 64b 相啮合。此外, 三个引导销 59a、 59a、 59b 以适当的平衡设置, 来形成三角形, 并且因 此可以以相似的状态可滑动地移动。因此, 头支撑件 41 可以在保持基本水平的状态下, 沿 着竖直方向平滑地平行移动。
     此外, 两个长孔 65a、 65a 形成在第一支撑板 61A 的侧表面部分 62b 处, 并且与长孔 可滑动地啮合的两个突起部 65b、 65b 设置在第一连接构件 54A 中。因此, 可以较高的精确 度保持头支撑件 41 的水平状态, 并且头支撑件 41 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可靠地并且平滑地移 动。
     包括具有这种构造的距离调整单元 60 的打印头 31 由两个头引导轴 43A、 43B 可移 动地支撑。如图 5 所示, 第一头引导轴 43A 以可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设置在头滑动件 42 的一侧上的第一支承部分 55a、 55a 的两个轴承孔 56a、 56a 的每个轴承构件 58 中。第二滑 动轴 43B 以可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设置在头滑动件 42 的另一侧上的第二支承部分 55b、 55b 的两个轴承孔 56b、 56b 的每个轴承构件 58 中。
     两个引导轴 43A、 43B 沿着形成在机架板 17 中的开口孔 18 的纵向延伸, 并且在保 持预定间距的同时彼此平行地设置。两个引导轴 43A、 43B 在两端处由两个引导轴承 44A、 44B 固定并支撑。两个引导轴承 44A、 44B 设置在沿着开口孔 18 的纵向的两端处, 并且分别 通过固定螺纹件固定到机架板 17。
     馈送螺纹轴 45 以预定间距设置在第一引导轴 43B 的外侧上。馈送螺纹轴 45 设置 为平行于两个引导轴 43A、 43B, 并且通过连接到其轴向上的一端的连接部 71 连接到头馈送 电动机 47 的旋转轴。头馈送电动机 47 固定到电动机支架 72, 其中电动机支架 72 通过诸如固定螺纹件的固定方式固定到机架板 17。馈送螺母 46 螺纹配合到馈送螺纹轴 45, 并且螺 母连接板 73 固定到馈送螺母 46。螺母连接板 73 通过固定螺纹件固定到头滑动件 42。
     在头馈送电动机 47 被驱动时, 其旋转轴的旋转力经由接合部 71 传递到馈送螺纹 轴 45, 并且也传递到馈送螺母 46。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馈送螺母 46 经由螺母连接板 73 固 定到头滑动件 42, 所以馈送螺母 46 不旋转, 而是通过两个头引导轴 43A、 43B 引导头滑动件 42 以使其可以沿着两个头引导轴 43A、 43B 的轴向运动。 因此, 根据馈送螺纹轴 45 的旋转方 向, 馈送螺母 46 选择性地沿着靠近头馈送电动机 47 的方向移动或者沿着远离头馈送电动 机 47 的方向移动。因此, 头滑动件 42 与馈送螺母 46 一体地移动, 并且因此, 打印头 31 沿 着前后方向移动, 该方向与馈送螺纹轴 45 的轴向相同。
     可以由两个位置探测传感器 74、 75 来探测打印头 31 的沿着前后方向的移动。当 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沿着光盘 2 的径向方向朝向内侧以及最靠近中心部的部分移 动并且通过预定距离时, 第一位置探测传感器 74 探测盘内侧停止位置。当打印头 31 的墨 水排出部分 37 沿着光盘 2 的径向朝向外侧移动时, 第二位置探测传感器 75 探测最远离中 心部分的盘外侧停止位置。
     位置探测片 76 连接到螺母连接板 73, 以探测这些位置。 通过利用第一位置探测传 感器 74 探测位置探测片 76 来探测内侧停止位置, 并且打印头 31 在相应位置处停止。类似 地, 通过利用第二位置探测传感器 75 探测位置探测片 76 来探测外侧停止位置, 并且打印头 31 在相应位置处停止。
     图 3 示出了在机架板 17 被移除并且叠加了盘托盘 12 等的状态下, 打印装置 10 容 纳在壳体 3 内的状态。在这种光盘装置 1 中, 在打印装置 10 的打印头 31 的基本中央处穿 过墨水排出部分 37 的头中心线 Lb 设置在从穿过盘附着单元 ( 转盘 20) 的旋转中心 Oc 的 主体中心线 La 偏离距离 E 的位置处, 其中盘附着单元是盘驱动装置 9 的中心部分。因此, 打印头 31 在从中心 ( 该中心是旋转中心 Oc) 偏移距离 E 的头中心线 Lb 的轨迹上移动, 并 且相对于光盘 2 的打印表面执行打印操作。
     将要附着到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以及储墨器 78 上的头盖 77 设置在头中 心线 Lb 上的壳体 3 的远侧上。头盖 77 防止墨水排出部分 37 的喷嘴干燥, 并且防止墨水变 干并阻塞喷嘴。储墨器 78 防止空气进入墨水排出部分 37 的喷嘴并且防止发生不能排出墨 水的打印错误。
     将要参照附图 10 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1 中的信号流。图 10 是示出了光 盘装置 1 中的信号流的框图。
     如图 10 所示, 光盘装置 1 的控制装置 80 包括中央控制单元 81、 接口单元 82、 驱动 控制单元 83、 托盘驱动电路 84、 记录控制电路 85、 信号处理单元 86、 打印图像生成单元 87、 打印控制单元 88、 距离传感器驱动电路 90、 打印机构驱动电路 91、 墨水排出驱动电路 92、 墨 水残余量探测电路 93、 高电压电源单元 96、 接地侧电极 97 以及高电压侧电极 98 等。
     中央控制单元 81 是对驱动控制单元 83、 打印图像生成单元 87 以及打印控制单元 88 进行控制的部分。 中央控制单元 81 将从接口单元 82 提供的记录数据信号输出到驱动控 制单元 83。 中央控制单元 81 也将从接口单元 82 提供的图像数据信号以及从驱动控制单元 83 提供的位置信号输出到打印图像生成单元 87 和打印控制单元 88。
     接口单元 82 是将诸如个人计算机和 DVD 录像机的外部装置电连接到光盘装置 1的连接部分。接口单元 82 将来自外部装置的信号输出到中央控制单元 81。将要提供给中 央控制单元 81 的信号是与存储在外部装置中的外部存储信息相对应的信号, 并且可以包 括与将要被记录在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中的记录信息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信号, 以及与打 印在光盘的打印面 ( 光盘 2 的表面或标签片的表面 ) 上的可视信息相对应的图像数据信号 等。此外, 接口单元 82 将从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通过光盘装置 1 读取出来的再现数据信 号输出到外部装置。与外部装置电连接的具体示例可以包括 ATA 标准 (AT 附加 ), 串连 ATA 标准 (SATAT)、 SCSI 标准 ( 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 以及 USB 标准 ( 通用串行总线 ) 等。
     驱动控制单元 83 控制盘旋转机构的主轴电动机 21 的旋转, 并且控制托盘驱动电 路 84 和记录控制电路 85 的工作。换言之, 驱动控制单元 83 根据从中央控制单元 81 提供 的控制信号来输出控制信号, 并且驱动主轴电动机 21。由此以恒定的线速度可旋转地驱动 附着到主轴电动机 21 的转盘 20 上的光盘 2。此外, 驱动控制单元 83 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 托盘驱动电路 84 和记录控制电路 85。驱动控制单元 83 将从信号处理单元 86 提供的位置 数据信号输出到中央控制单元 81。
     托盘驱动电路 84 控制托盘运送机构的驱动电动机 ( 未示出 ) 的旋转。根据从托 盘驱动电路 84 输出的控制信号来驱动托盘的驱动电动机。由此在壳体 3 内的盘附着位置 与壳体 3 外的盘回收位置之间运送盘托盘 12。记录控制电路 85 控制通过光学拾取器 23 来 进行记录数据信号的记录以及再现数据信号的再现。 光学拾取器 23 包括激光光源 23a 以及光接收元件 23b, 其中从激光光源 23 发射出 并且从物镜照射的光束由光盘 2 的信息记录单元反射并且由光接收元件 23b 接收。记录控 制电路 85 将控制信号输出到光学拾取器 23, 以使得形成在信息记录单元中的轨道跟随光 束并执行寻轨伺服和聚焦伺服。根据从记录控制电路 85 提供的控制信号来驱动用于拾取 器的驱动电动机。由此将与滑动构件一体的光学拾取器 23 沿着光盘 2 的径向移动。
     信号处理单元 86 执行对于从光学拾取器 23 提供的 RF( 射频 ) 信号进行解调和错 误探测, 并且产生再现数据信号。信号处理单元 86 根据 RF 信号来探测作为具有特定图形 ( 诸如同步信号 ) 的信号的位置数据信号以及表示光盘 2 的位置数据的信号。位置数据信 号可以包括表明光盘 2 的旋转角的旋转角信号、 表明光盘 2 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位置信号等。 可以将再现数据信号和位置数据信号输出到驱动控制单元 83。
     打印图像生成单元 87 根据从中央控制单元 81 提供的控制信号来产生打印图像。 根据从中央控制单元 81 提供的控制信号, 打印控制单元 88 对于打印装置 10 的打印头 31、 用于操作打印头 31 的头驱动机构、 用于探测打印头与打印表面之间的距离的距离探测单 元以及用于清洁打印头 31 和距离探测单元的清洁机构等执行控制。
     打印控制单元 88 根据从图像数据信号获得的图像数据来产生墨水排出数据, 其 中图像数据信号由打印图像产生单元 87 产生并且从中央控制单元 81 提供。打印控制单元 88 根据所产生的墨水排出数据和从中央控制单元 81 提供的位置数据信号来产生用于控制 打印装置 10 的控制信号, 并且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打印机构驱动电路 91 以及墨水排出驱动 电路 92。根据由打印控制单元 88 对打印机构驱动电路 91 和墨水排出驱动电路 92 进行的 控制, 所期望的可视信息通过打印头 31 的控制而打印到光盘 2 的打印表面上。
     打印机构驱动电路 91 根据从打印控制单元 88 提供的控制信号来驱动头馈送电动 机 47、 头盖 77、 抽吸泵 94、 刮刀 95。在这种情况下, 当头馈送电动机 47 被驱动时, 打印头 31
     沿着光盘 2 的径向从内侧朝向外侧移动。与本实施例的情况相反, 打印头 31 的移动方向可 以沿着光盘 2 的径向从外侧朝向内侧。
     墨水排出驱动电路 92 根据从打印控制单元 88 提供的控制信号驱动打印头 31。 由 此将墨滴从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处的每个排出喷嘴排出, 并且将墨滴附着到可被 旋转地驱动的光盘 2 的打印面上。C( 青色 )、 Y( 黄色 ) 以及 M( 洋红色 ) 的三色容纳在打 印头 31 中。通过这三种类型墨水的结合来显示包括图像数据的可视信息, 其中图像数据由 表示 R( 红色 )、 G( 绿色 ) 和 B( 蓝色 ) 的每种颜色的亮度的色调值来表示。
     此外, 墨水排出驱动电路 92 探测容纳在打印头 31 中的墨水的余量, 并且利用显示 装置显示余量的数量。 每次使用墨水时进行墨水余量的探测, 但是通常地, 由于墨水的使用 量根据打印条件而不同, 所以当一种墨水的余量减小到小于或等于预定量时才进行墨水余 量较少的显示。
     在这种光盘装置 1 中, 当打印头 31 安装到装置中并且在旋转光盘 2 的同时将可视 信息打印到标签面上时, 从打印头 31 排出的墨滴的雾由光盘 2 旋转时的气流而分散, 并且 没有附着到光盘 2 的标签表面上而在装置中漂浮。漂浮的雾附着到光学拾取器 23、 盘托盘 12 等上, 并且污染装置的内部。当光学拾取器 23 被污染时, 变得难以读出记录在光盘 2 上 的数据以及将数据写入光盘 2, 这导致记录和再现性能劣化。 因此, 在本发明中, 如图 10 所示设置高电压电源单元 96、 接地侧电极 97 以及高电 压侧电极 98。高电压电源单元 96 根据来自打印控制单元 88 的控制信号, 将高电压 ( 例如, 数 kV 的电压 ) 施加到高电压电源单元 96 的接地侧输出与高电压侧输出之间。高电压电源 单元 96 的接地侧输出连接到打印头 31、 托盘主体 14 等的接地侧电极 97。高电压电源单元 96 的高电压侧输出连接到电极板 102 等的高电压侧电极 98。在从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 分 37 处的每个排出喷嘴排出墨滴时, 即, 在喷墨法的打印过程中和 / 或在墨滴的雾在驱动 器内部漂浮时, 来自打印控制单元 88 的控制信号可以对雾进行诱导。
     通过高电压的电势差以及在驱动器内部的空间中产生的电场, 将墨滴的雾诱导到 雾诱导单元 ( 下文中将要对其进行描述 )。高电压的电势差的极性可以是正的或负的。
     通常, 不是从打印装置 10 的打印头 31 排出的所有的墨滴都降落到光盘 2 的打印 表面上, 并且没有降落的墨滴变为雾并且在装置内部漂浮, 由此污染内部机构以及设备。 如 图 12A 所示, 当在光盘 2 不旋转时将墨滴 N 从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排出时, 受到足 够的排出速度的墨滴 N 大致垂直地落到作为打印介质的光盘 2 的标签面 2 上并且附着到标 签面 2a 上。
     因此, 如果打印头 31 与作为打印介质的光盘 2 之间的相对移动不存在并且周围空 气的运动较小时, 由墨滴 N 的排出而产生的雾较少。然而, 如果打印头 31 与打印介质之间 的相对移动不存在的话, 难以通过墨水头的方法来打印图像。因此, 通常存在打印头 31 与 打印介质之间的相对移动, 并且这种相对移动使得没有降落在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上的墨滴 N 变为雾 M 并且在装置内部漂浮。
     在本实施例中, 使用了在由盘旋转机构的主轴电动机 21 旋转地驱动光盘 2 的同时 执行打印的所谓的 Rθ 打印法。如图 11 的箭头所示, 当通过盘附着单元以恒定速度旋转光 盘 2 时, 随着光盘 2 的旋转在光盘 2 的外围产生从光盘 2 的中央沿着径向朝向外侧的稳定 气流。
     因此, 如图 12B 所示, 当在旋转驱动光盘 2 时产生的气流中将墨滴 N 从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排出时, 受到足够的排出速度的墨滴 N 受到由排出的墨滴 N 飞散的速度 以及相对于分散的空气阻力所引起的竖直方向的惯性力 G, 以及通过光盘 2 的旋转气流而 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力 R。对惯性力 G 和水平力 R 进行合成的合力 S 施加到墨滴 N 上。因为 惯性力 G 比水平力 R 充分地大, 所以墨滴 N 从墨水排出部分 37 的正下方沿着气流的方向略 微地移动并且附着到光盘 2 的标签表面 2a 上。
     类似地, 具有慢的排出速度的墨滴或者较大地受到空气阻力的墨滴 ( 下文中也称 作雾 M) 受到由排出的雾 M 的飞散的速度以及相对于飞散的空气阻力所引起的沿着竖直方 向的惯性力 Gs 以及由于气流而受到的沿着水平方向的力 Rs。对惯性力 Gs 和水平力 Rs 进 行合成的合力 Ss 施加到雾 M 上。因为雾 M 上的惯性力 Gs 由于在排出时飞散速度较慢而小 于受到充分的排出速度的墨滴 N 上的惯性力 G, 并且由于雾 M 的尺寸较小, 所以对于飞散的 空气阻力相比于质量来说较大。
     因此, 雾 M 随着空气流动并且在壳体 3 中漂浮, 而没有附着到光盘 2 的标签表面 2a 上。因此, 漂浮的雾 M 因此可能附着到光学拾取器 23 的拾取透镜等上并且污染执行信息的 读取和写入的物镜, 并由此使得容易发生读取和写入的错误, 并且可能附着到电子电路等 上而造成操作错误。
     ( 施加高电压的墨水行为 )
     本发明的发明人将注意力集中到通过施加高电压而产生电场, 来将雾 M 诱导到预 定位置并吸收雾, 以防止漂浮的雾 M 污染装置的内部, 并且通过施加高电压调查了墨水的 行为。将要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通过参照图 13 到图 15 观察而获得的知识来描述施加 高电压的墨水的行为。图 13 是示出了施加高电压的墨水的行为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图 14A 是示出了用于检查防止驱动器中的由于墨雾的飞散而引起的污染的效果的实验装置的 构造的侧视图, 图 14B 是示出了用于检查防止驱动器中的由于墨雾的飞散而引起的污染的 效果的实验装置的构造的平面图, 并且图 15 是示出了用于检查防止驱动器中由墨雾的飞 散而引起的污染的效果的墨水收集实验的实验结果的照片。
     如图 13 所示, 通过半导体工艺形成作为打印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头 31′。热量 法、 静电排出法以及压电法公知为包括喷墨头 31′的示例的各种类型的墨水排出法。
     热量法是一种使用热量排出墨水的方法, 并且通过包括容纳墨水 ( 其作为液体 ) 的墨水液体室、 设置在墨水液体室中的作为能量产生元件的发热电阻体以及用于将墨水作 为液滴排出的喷嘴的装置来实现。 在这种装置中, 使用发热电阻体迅速地加热墨水, 在发热 电阻体上的墨水中产生空气泡, 并且通过产生空气泡时的能量来将墨水的液滴从喷嘴中排 出。
     通过将包括振动板以及经由空气层设置在振动板的下侧的两个电极的装置代替 热量法的发热电阻体来作为能量产生元件, 来实现静电排出法。 在这种装置中, 将电压施加 到电极之间, 使得振动板朝向下侧弯曲, 并且其后将电压设置为 0V 以将静电力释放。在这 种情况下, 振动板返回原始状态, 并且使用其弹力将墨水的液滴排出。
     通过由使用在两个表面上具有电极的压电元件的叠层体以及振动板的装置代替 热量法的发热电阻体来作为能量产生元件, 来实现压电法。 在这种装置中, 在将电压施加到 压电元件两侧上的电极上时, 在振动板中通过压电效应产生弯曲力矩, 并且随后振动板弯曲并变形。因此, 可以使用这种变形将墨水的液滴排出。
     喷墨头 31′使用热量法、 静电排出法或压电法中的一种方法将墨水 37a 从墨水排 出部分 37′排出, 其中期望墨水排出部分 37′的电位基本处于接地电位。如图 13 所示, 本发明的发明人首先将电极 102 ′设置在墨水排出部分 37 ′附近, 并且检查在通过电源 101′将数 kV( 例如, 2kV) 的高电压施加到电极 102′上时, 墨水 37a 的行为。因此, 如图 13 的右侧的图所示, 发现墨水 37a 被从墨水排出部分 37′那一侧 ( 低电位侧 ) 牵引到施加有 高电压的电极 102′那一侧 ( 高电位侧 )。将正的和负的高电压施加到电极 102′, 并且发 现这两种高电压都能诱导墨水。根据这个结果, 本发明的发明人考虑了通过将在盘驱动器 中飞散的墨雾诱导到施加有高电压的电极等并且收集墨雾来防止盘驱动器内部污染。
     本发明的发明人利用图 14A 和图 14B 中示出的构造进行了实验来确定这种想法。 用在实验中的光盘装置包括其上安装光盘 2 的托盘 12、 用于将墨水朝向安装到托盘 12 上的 光盘的标签面排出的喷墨头 31′、 用于旋转光盘 2 的主轴电动机 21′、 施加有高电压的电 动机 102′以及用于将高电压提供给电极 102′的电源 101′。
     喷墨头 31′设置在光盘 2 的与记录表面相反的那一侧的标签表面侧 ( 图 2A 中的 上侧表面 ) 上, 其中, 将墨水 37a 从墨水排出部分 37′朝向安装到托盘 12 上的光盘 2 的标 签面排出。喷墨头 31′可以沿着与光盘 2 的径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并且通过在从外周侧朝 向内周侧移动的过程中相对于旋转的光盘 2 排出墨水来在标签面上进行打印。
     主轴 21a 连接到主轴电动机 21′的一端。主轴 21a 设置为穿过光盘 2 的基本中央 部分, 并且设置为旋转地支撑光盘 2。
     电极 102′是设置在光盘 2 的标签面那一侧上的大致矩形的金属板, 以覆盖光盘 2 的外周侧。电极 102′的纵向是与喷射头 31′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在本实验中, 电源 101′仅连接到电极 102′, 使得高电压仅施加到电极 102′。
     对于其中使用具有上述构造的光盘装置将电压 ( 在本实验中是 1 到 2kV) 施加到 电极 102′的情况以及对于没有施加电压的情况, 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用于检查由电极 102′收集墨雾的效果的实验。结果如图 15 所示。图 15A 的照片是当电压没有施加到电极 102′的情况下的电极 102′的照片, 并且图 15B 的照片是当电压施加到电极 102′时电极 102′的照片, 其中, 比其它部分更黑的部分是墨水被吸收的部分。
     如图 15 所示, 当电压没有施加到 102′时, 漂浮墨水仅自然地吸收到电极 102′, 并且墨水几乎不被吸收。然而, 当电压施加到电极 102 ′时, 在盘驱动器中漂浮的墨水被 诱导到高电位那一侧, 即, 电极 102 ′那一侧施加有高电压, 并且大量的墨水附着到电极 102′。
     ( 关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雾诱导单元 )
     从上述实验性结果, 本发明的发明人获得了以下知识 : 可以任意地控制雾的附着 区域, 并且通过将高电压施加到将要收集墨滴的雾的部分并将雾不会附着的部分保持在接 地电位, 可以防止盘驱动器的内部的污染。将要详细描述根据这种知识设计的根据本实施 例的雾诱导单元。
     首先, 将要参照图 16 和图 17 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雾诱导单元 101 的构造。图 16 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 1 中的雾诱导单元 101 的构造的示意图, 并且图 17 是示 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极板 102 的详细构造的示意图。如图 16 所示, 雾诱导单元 101 设置在本实施例的壳体 3 的内部, 以吸收从墨水排 出部分 37 排出并且漂浮在装置中的雾 M, 并且防止缺陷发生。 雾诱导单元 101 通过施加预定 电压来在容纳光盘 2 的空间中产生电场, 并且通过静电力诱导并吸引雾 M。雾诱导单元 101 包括两个电极板 102、 用于将预定电压提供给两个电极板 102 的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 对应 于图 10 中的高电压电源单元 96 和高电压电极 98)。
     两个电极板 102 设置为在打印头 31 处于其间的状态下面向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两个电极板 102 分别由上板 107 制成, 并且附着到构造壳体 3 的上表面板 5 的上表面部分 5a 的内侧上。打印头 31 和托盘主体 14 与高电压电源单元 96 的接地侧输出以及接地侧电 极 97 相连接, 并且被接地 ( 地, 0V)。
     如图 17 所示, 电极板 102 具有基本平板状, 并且通过诸如粘合剂的固定方法固定 到基本平板状的上板 107。电极板 102 的材料是对高电压进行传导的导电材料, 并且可以 是诸如铜、 铁、 铝、 金和银的金属, 或者导电树脂。用于吸收雾 M 的雾吸收单元 105 设置在电 极板 102 的面向光盘 2 的表面上。非传导性单元 106 置于电极板 102 与雾吸收单元 105 之 间。由此获得电极板 102、 雾吸收单元 105 和非传导性单元 106 的三层结构。
     雾吸收单元 105 具有基本平板的形状, 并且经由非传导性单元 106 设置在电极板 102 的朝向光盘 2 的表面侧上。 雾吸收单元 105 的材料包括诸如海绵的多孔材料, 或者诸如 无纺布和纸的纤维材料。因为雾吸收单元 105 是由海绵或纤维材料制成, 所以包含在所吸 收的雾 M 中的染料和色素不可能从电极板 102 落下。因此, 可以防止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被 污染, 并且可以防止污垢通过所吸收的雾 M 而附着到使用者的皮肤或衣服上。此外, 除了雾 M 之外, 也可以通过雾吸收单元 105 的表面性质和表面结构以及电场的效果吸收灰尘、 污垢 等, 由此可以增强壳体 3 内的清洁。
     非传导性单元 106 具有膜状, 并且被附着以覆盖电极板 102 的一整个表面并且插 入电极板 102 与雾吸收单元 105 之间。非传导性单元 105 的材料是不能透过雾的水分的材 料, 并且包括由聚合树脂 ( 例如, PE( 聚乙烯 )、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和 PP( 聚丙 烯 )) 制成的膜。因此, 可以通过以非传导性单元 106 覆盖电极板 102 来抑制飞散的雾 M 的 水分移动到电极板 102。 因此, 可以防止雾 M 附着到电极板 102 并且引起短路、 放电和充电。 此外, 即使当外界物质进入壳体 3 的内部时或者当使用者接触电极板 101 时, 可以减小由接 触而流动的电流, 并且可以防止短路、 放电和充电。
     将要参照附图 18 描述具有这种构造的雾诱导单元 101 的雾吸收操作。图 18 是示 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 1 的墨滴的流动的示意图。
     首先, 当由主轴电动机 21 可旋转地驱动光盘 2 时, 在光盘 2 的周围产生恒定流速 的空气流 ( 沿着图 11 的示例的粗箭头示出的方向流动 )。打印头 31 和托盘主体 14 连接到 接地, 以使得电位设置为 0V。当在这种环境下将电压 ( 例如, -2kV) 施加到电极板 102 时, 在容纳光盘 2 的空间中产生电场。施加到电极板 102 的电压的极性可以是正的或负的。
     墨滴 N 在这种状态下从打印头 31 朝向光盘 2 的标签表面 2a 排出。如图 18 所示, 从打印头 31 受到足够的排出速度的墨滴 ( 所谓的主滴 )N 略微地收到由将电压施加电极板 102 所产生的电场的吸引力 Em。墨滴 N 也受到从通过光盘 2 的旋转而引起的气流施加的沿 着水平方向的力 Rm。其中惯性力 Gm、 由空气流施加的力 Rm 以及由电场施加的吸引力 Em 所 合成的合力 Sm 平衡并作用在墨滴 N 的飞散轨迹上。在这种情况下, 因为由排出而施加的飞散速度以及由空气阻力所施加的惯性力 Gm 较大, 所以墨滴 N 与在没有产生电场时没有显著 差别, 并且在没有被吸收到电极板 102 的状态下附着到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上。
     由于施加了电压, 所以具有低排出速度的液滴的雾 M 以及较大地受到空气阻力的 墨滴 ( 所谓的附属滴 ) 在空气流上漂浮, 这是因为它具有由排出而施加的小的飞散速度以 及由空气阻力施加的惯性力 Gs 并且由从空气流接受的水平力 Rs 显著地影响。随着雾 M 接 近电极板 102, 雾 M 受到通过将电压施加到电极 102 而产生的电场所施加的吸引力 Es( 静电 力 )。因此, 雾使得其中惯性力、 由空气流施加的力 Rs 以及由电场施加的吸引力 Es 合成的 合力 Ss 平衡。然而, 由于小的惯性力 Gs 以及由电场施加的吸引力 Es, 沿着雾 M 的上下方向 的速度矢量较低。
     雾 M 继续飞散, 但是由排出而获得的初始惯性力变得较小, 并且变得接近好像由 通过光盘 2 的旋转而引起的气流流动的轨迹。在这种情况下, 由通过将电压施加到电极板 102 而产生的电场施加的吸引力 Es( 静电力 ) 继续作用在雾 M 上。因此, 通过电荷将从打印 头 31 沿着光盘的标签面 2a 的方向 ( 图 18 中的向下方向 ) 飞散的雾 M 的轨迹逐渐改变到 设置电极板 102 的向上方向上。
     在雾 M 进一步继续飞散时, 在乘着由光盘 2 的旋转而引起并沿着等电位面倾斜的 空气流的同时, 雾 M 进一步受到由飞散轨迹上的空间的电场矢量产生的吸引力 Es。雾 M 之 后被吸收到电极板 102( 或者连接到电极板 102 的雾吸收单元 105)。
     考虑到上述雾 M 的吸收操作, 电极板 102 优选地相比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1 中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设置在上侧上。如果电极 102 相对于墨水排出部分 37 设置在下侧 上, 那么从墨水排出部分 37 排出的雾 M 可能会漂浮到电极板 102 的上侧上, 并且可能污染 盘驱动器的内部, 而没有被吸收到电极板 102( 或者附着到电极板 102 的雾吸收单元 105)。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光盘装置 1, 没有附着到光盘 2( 其是被打印的介质 ) 的 标签面 2a 上的雾 M 可以被诱导到雾诱导单元 101 的电极板 102, 并且可以由在可旋转地驱 动光盘 2 时产生的沿着恒定方向的气流以及由雾诱导单元 101 产生的电场的综合效果来有 效地吸收雾 M。由此可以防止或抑制外围装置由雾 M 污染。
     换言之, 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的物理合作作用和协作效果来有效地吸收雾 M : 使用图 11 描述的当光盘 2 以恒定速度旋转时的稳定空气流 ; 使用图 12B 描述的来自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的墨滴 N 的飞散过程以及气流中的雾 M 的产生过程和飞散过程 ; 以 及使用图 18 描述的将电场施加到空间中时墨滴 N 的飞散过程以及雾 M 的飞散过程。
     ( 关于电极板的设置区域 )
     电极板优选地设置在雾 M 的漂浮量 ( 浓度 ) 最大的区域中, 以更有效地吸收雾。 将 要参照图 19A、 19B、 20A 和 20B 描述电极板 102 的合适的设置区域。图 19A 和 19B 分别是示 出了当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1 中打印光盘 2 的外周侧时, 雾 M 流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和平面图。图 20A 和图 20B 分别是示出了当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1 中打印光盘 2 的 内周侧时, 雾 M 流动的状态的立体图和平面图。在图 19A 到图 20B 中, 假设光盘 2 顺时针旋 转。
     如图 19A 和图 19B 所示, 在通过打印头 31 打印光盘 2 的外周侧时, 从打印头 31 排 出的墨滴 N 的雾 M 通过将光盘 2 旋转地驱动时产生的气流而在壳体 3 中漂浮。更具体地, 在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作为发生源的情况下, 从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排出的墨滴 N 的雾 M 通过在光盘 2 的标签表面 2a 上方旋转而乘着气流, 并且沿着光盘 2 的旋 转方向朝向下游侧飞散, 即, 在本发明的布置中 ( 图 19A、 图 19B 中的箭头 Ma) 从光盘 2 的外 周朝向壳体 3 的打印头 31 那一侧的侧壁飞散。
     之后雾 M 到达光盘 2 的最外周那一侧, 并且之后到达最外周外侧的不存在光盘 2 的区域中, 并且包括雾 M 的气流与壳体 3 的侧壁碰撞 ( 图 19A、 图 19B 中的箭头 Mb)。在与 壳体 3 的侧壁碰撞时, 雾 M 乘着当光盘 2 被旋转地驱动时在光盘 2 和在周围的壳体 3 的结 构的一侧处产生的气流, 并且飞散经过整个壳体 3。在这种情况下, 包括雾 M 的气流到达最 外周外侧的不存在光盘 2 的区域, 并且与壳体 3 的侧壁相碰撞, 并且其后, 雾 M 不仅在光盘 2 的标签表面 2a 上方扩散, 并且也在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的相反侧上的表面上方扩散, 即, 通 过乘着经过信息记录表面下方的气流而遍布整个壳体 3( 如图 19A、 图 19B 中的箭头 Mc)。
     如图 19B 所示, 雾 M 的漂浮量 ( 浓度 ) 在光盘 2 的旋转方向的、 以墨水排出部分 37 作为基准的下游侧上的由虚线环绕的区域 T 中最大。 因此, 可以在雾 M 的漂浮量 ( 浓度 ) 最 高的区域中有效地吸收雾 M。具体地, 在雾 M 到达光盘 2 的最外周的那一侧之前, 光盘 2 的 标签面上方的浓度较高。在雾 M 到达光盘 2 的最外周的那一侧之后, 在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以及光盘 2 的那一侧上的信息记录表面侧的空间中, 以及在其周围的壳体 3 的空间中, 浓度 较高。
     因此, 在对光盘 2 的外周侧进行打印时, 电极板 102 优选地设置在雾 M 的漂浮量 ( 浓度 ) 最高的区域 T 中 ( 沿着光盘 2 的旋转方向相对于墨水排出部分 37 的下游侧 )。因 此, 雾 M 可以被有效地吸收, 并且可以增强通过雾诱导单元 101 防止壳体 3 的内部污染的效 果。
     如图 20A 和图 20B 所示, 在通过打印头 31 打印光盘 2 的内周侧时, 从打印头 31 排 出的墨滴 N 的雾 M 通过在光盘 2 被可旋转地驱动时所产生的空气流而在壳体 3 中漂浮。更 具体地, 如图 11 所示, 围绕光盘 2 的气流从光盘 2 的中央沿着光盘 2 的旋转方向在径向上朝 向外侧流动。因此, 从打印头 31 排出的墨滴 N 的雾 M 在沿着光盘 2 的旋转方向旋转时 ( 图 20A、 20B 中的箭头 Md) 漂浮, 仿佛从光盘 2 的中央沿着径向方向朝向外侧 ( 外周 )。当雾 M 到达光盘 2 的最外周那一侧时, 从光盘 2 的外周分离, 并且接近不存在光盘 2 的区域, 雾M 沿着壳体 3 的侧壁漂浮 ( 图 20A、 图 20B 中的箭头 Me)。之后, 雾乘着在壳体 3 的内部流动 的气流, 并且当在壳体 3 的内部绕行的过程中扩散。
     在本实施例的壳体 3 内部的设置中, 用于使得盘托盘 12 和光学拾取器 23 移动的 间隔设置在与盘插入 / 弹出口 11 相反那一侧的更远侧上。因此, 雾 M 在围绕壳体 3 的内 侧之后, 利用由光盘 2 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再次接近光盘 2 的附近 ( 图 20A、 20B 中的箭头 Mf)。雾 M 之后乘着穿过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上方并且吹拂信息记录表面的气流, 进一步扩 散到壳体 3 中。
     在这种情况下, 如图 20B 所示, 雾 M 的漂浮量 ( 浓度 ) 在光盘 2 的旋转方向的、 以 墨水排出部分 37 作为基准的下游侧上的由虚线环绕的区域 U 中最大。因此, 可以在雾 M 的 漂浮量 ( 浓度 ) 最高的区域中有效地吸收雾 M。具体地, 在打印光盘 2 的内周侧时, 电极板 102 优选地设置在其中雾 M 的漂浮量 ( 浓度 ) 最大的区域 U 中 ( 光盘 2 基于墨水排出部分 37 的旋转方向的下游 )。因此, 可以有效地吸收雾, 并且可以增强由雾诱导单元 101 防止壳 体 3 中的污染的效果。因此, 在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 1 中, 电极 102 优选地设置在光盘 2 的相对于打印 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的下游侧上。
     < 关于根据第一示例的光盘装置 1A>
     下文中将要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1 描述雾诱导单元 101 的构造的三个示例。首先, 将要参照附图 21 将作为盘装置的第一示例的光盘装置 1A 的构 造描述为根据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一示例。图 21 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一 示例的构造的示意图。
     光盘装置 1A 是其中作为本实施例的盘状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的光盘 2 被插入并 且在所插入的光盘 2 的标签面上执行打印的装置。具体地, 如图 21 所示, 光盘装置 1A 包括 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安装单元的一个示例的托盘主体 14, 以及打印头 31、 主轴电动机 21 和雾诱导单元 101A。
     托盘主体 14 包括其上安装有由盘附着单元 20 可旋转地支撑的光盘 2 盘安装表面 13。例如, 通过在托盘主体 14 的表面上执行电镀, 托盘主体 14 的表面可以是导电带。如果 托盘主体 14 的表面是导电带, 那么可以容易使得托盘主体 14 的表面成为高电位或接地电 位。 打印头 31 设置在与光盘 2 的记录面相反的那一侧上的标签面那一侧 ( 图 21 中的 光盘 2 的上侧 ), 并且墨滴从墨水排出部分 37 朝向安装到托盘主体 14 上的光盘 2 的标签面 排出。打印头 31 是可以沿着与光盘 2 的径向平行的方向移动的, 并且在从外周侧朝向内周 侧移动的同时, 通过相对于旋转的光盘 2 排出墨滴来在标签面上执行打印。
     盘附着单元 20 连接到主轴电动机 21 的一端。盘附着单元 20 设置为穿过光盘 2 的大致中央部分, 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光盘 2。
     雾诱导单元 101A 包括设置在上板 107 的下表面侧上的电极板 102 以及用于将高 电压提供到电极板 102 的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A。当预定电压 ( 例如, -2kV) 从高电压电源 单元 103A 施加到电极板 102 时, 从打印头 31 的墨水排出部分 37 排出的墨滴被诱导, 并且墨 滴附着到电极板 102 的下侧上的表面 ( 即, 朝向光盘 2 的标签面的那一侧的表面 ) 上。电 极板 102 是被布置以从标签面一侧覆盖光盘 2 的金属板。
     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A 将电压 ( 例如, 数 kV 的电压 ) 提供给收集墨滴的雾的部分。 在第一示例中, 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A 将高电压仅提供给电极板 102, 以仅使电极板 102 处于 高电位, 并且托盘主体 14 被接地, 使得托盘主体 14 的表面处于接地电位。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光盘装置 1A 中, 电极板 102 处于高电位, 并且由此将墨滴诱导 到高电位那一侧上的电极板 102, 并且附着到电极板 102 的表面。托盘主体 14 处于接地电 位, 并且由此可以抑制墨滴附着到托盘主体 14 的表面上。
     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示例的光盘装置 1A, 可以通过将在盘驱动器内漂浮的墨滴的 雾吸收到施加有高电压的电极板 102, 来防止由于雾的飞散而污染光盘驱动器的内部。 具体 地, 在第一示例中, 使得电极板 102 处于高电位, 并且使得托盘主体 14 处于接地电位, 以将 雾诱导并收集到光盘 2 的上侧 ( 标签面那一侧 ) 上, 并且可以抑制雾漂浮到光盘 2 的下侧 ( 记录面那一侧 )。因此, 根据光盘装置 1A, 可以防止污染设置在光盘 2 的记录表面那一侧 上的拾取器以及污染安装有光盘 2 的托盘主体 14。 此外, 因为光盘装置 1A 的使用者可以不 将高电压施加到在放置光盘 2 时很可能触摸到的托盘主体 14 上, 所以可以确保使用者的安
     全。 < 关于根据第二示例的光盘装置 1B>
     将要参照附图 22 将光盘装置 1B 的构造描述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二示 例。图 22 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二示例的构造的示例图。
     光盘装置 1B 是其中作为本实施例的盘状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的光盘 2 被插入并 且在所插入的光盘 2 的标签面上执行打印的装置。具体地, 如图 22 所示, 光盘装置 1B 包括 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安装单元的一个示例的托盘主体 14, 以及打印头 31、 主轴电动机 21 和雾诱导单元 101B。
     根据第二示例的光盘装置 1B 与根据第一示例的光盘装置 1A 在构造组件上类似, 但是与第一示例的区别在于不但通过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A 施加有高电压的电极板 102 具 有根据本实施例的雾诱导单元 101B 的功能, 而且托盘主体 14 也具有根据本实施例的雾诱 导单元 101B 的功能。换言之, 在第一光盘装置 1B 中, 高电压不仅从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B 施加到电极板 102, 还施加到托盘主体 14, 使得墨滴的雾也被吸引到托盘主体 14 的表面。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光盘装置 1B 中, 因为电极板 102 和托盘主体 14 处于高电位, 所 以墨滴被诱导到高电位那一侧上的电极板 102 以及托盘主体 14, 并且附着到电极板 102 和 托盘主体 14 的表面。因为盘驱动器中的其它部分以及光盘 2 本身处于接地电位, 所以可以 抑制墨滴附着到这些部分。
     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示例的光盘装置 1B, 可以通过将在盘驱动器内漂浮的墨滴的 雾吸收到施加有高电压的电极板 102 和托盘主体 14, 来防止由于雾的飞散而污染光盘驱动 器的内部。具体地, 在第二示例中, 使得电极板 102 和托盘主体 14 处于高电位, 以将雾诱导 并收集到光盘 2 外围的上侧 ( 标签面那一侧 ) 和下侧上, 并且可以抑制雾在盘驱动器中的 广阔区域中漂浮。 因此, 根据光盘装置 1B, 可能相比于第一示例增加污染设置在光盘 2 的记 录表面那一侧上的拾取器以及污染安装有光盘 2 的托盘主体 14 的可能性, 但是可以进一步 增强收集飞散的雾的能力, 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雾的飞散污染盘驱动器。
     < 关于根据第三示例的光盘装置 1C>
     将要参照附图 23 将光盘装置 1C 的构造描述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三示 例。图 23 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三示例的构造的示例图。
     光盘装置 1C 是其中作为本实施例的盘状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的光盘 2 被插入并 且在所插入的光盘 2 的标签面上执行打印的装置。具体地, 如图 23 所示, 光盘装置 1C 包括 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安装单元的一个示例的托盘主体 14, 以及打印头 31、 主轴电动机 21 和雾诱导单元 101C。
     根据第三示例的光盘装置 1C 与根据第一和第二示例的光盘装置 1A、 1B 在构造组 件上类似, 但是与第一和第二示例的区别在于不但电极板 102 和托盘主体 14 具有根据本实 施例的雾诱导单元 101C 的功能, 光盘 2 自身也具有根据本实施例的雾诱导单元 101C 的功 能。换言之, 在第一光盘装置 1C 中, 高电压不仅从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C 施加到电极板 102 和托盘主体 14, 而且施加到光盘 2 自身, 使得墨滴的雾也被吸引到光盘 2 的表面。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光盘装置 1C 中, 因为电极板 102、 托盘主体 14 和光盘 2 处于高 电位, 所以墨滴被诱导到高电位那一侧上的电极板 102 托盘主体 14 以及光盘 2, 并且附着到 电极板 102 和托盘主体 14 的表面。因为盘驱动器以及光盘 2 中的其它部分处于接地电位,
     所以可以抑制墨滴附着到这些部分。
     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示例的光盘装置 1C, 可以通过将在盘驱动器内漂浮的墨滴的 雾吸收到施加有高电压的电极板 102、 托盘主体 14 和光盘 2, 来防止由于雾的飞散而污染光 盘驱动器的内部。 具体地, 在第三示例中, 除了电极板 102、 托盘主体 14 之外, 使得光盘 2 自 身处于高电位, 使得雾被诱导并收集到光盘 2 自身并且在其外围的上侧 ( 标签面那一侧 ) 和下侧上, 并且可以抑制雾在盘驱动器中的广阔区域中漂浮。因此, 根据光盘装置 1C, 可能 相比于第一和第二示例略微地增加污染光盘 2 的可能性, 但是可以从第二示例进一步增强 收集飞散的雾的能力, 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雾的飞散污染盘驱动器。
     在本实施例中, 已经描述了其中打印头 31 被接地 (0V) 并且电压 ( 例如, -2kV) 施 加到电极板 102、 托盘主体 14 和光盘 2 的示例, 但是不限于此。例如, 电压可以施加到电极 板 102, 并且具有与电极板 102 相反极性的电压 ( 例如, 与 -2kV 相反的 +2kV) 可以施加到打 印头 31, 以将电压施加到从打印头 31 排出的墨滴 N 和雾 M。因此, 通过适当地设置打印头 31 和电极板 102 的电位 ( 诸如施加更大的电势差 ), 可以容易将雾诱导到具有不同极性电 压的电极板 102, 并且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吸收雾 M。
     在本实施例中, 已经描述了其中将构造壳体 3 的电极板 102 附着到机架板 17 的下 表面那一侧的示例。但是, 电极板 102 的附着区域不限于此。在进一步将结构物设置在机 架板 17 的下表面那一侧的情况下, 电极板 102 可以附着到面对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的结构 物的下部, 其中构造物成为的雾 M 通过的空间。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优选地将电压从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 施加到电极板 102, 使 得形成在打印头 31、 托盘主体 14 以及电极板 102 的区域中的电场强度大于或等于 200kV/ m。这是因为如果电场强度小于 200kV/m, 雾 M 变得难以被有效地收集。
     下文中将要描述由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 关于电场强度与雾 M 的收集和吸收效 果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的结果。根据实验, 在使用图 21 描述的光盘装置 1A 的构造中, 在以下 状态下, 通过光盘 2 的信息记录表面的污染程度来检查雾 M 的飞散状态 : 电极板 102 作为高 电压电位, 托盘主体 14 作为接地电位并且电极板 102 与托盘主体 14 最接近的位置处的间 隙 ( 间隔的距离 ) 为 4mm 并且改变施加到电极板 102 的电压。结果, 获得了下表 1 中示出 的结果。
     [ 表 1]
     施加电压 [V] 0 400 800 1200电场 [kV/m] 0 100 200 300测定污染程度× × △ ○24附着了大量墨雾 附着了大量墨雾 附着了雾, 但是减少了 略微地附着了雾101849260 A CN 101849261说电场 [kV/m] 400 600明书污染程度22/27 页施加电压 [V] 1600 2000
     测定◎ ◎附着少量雾 附着少量雾如表 1 所示, 在大于或等于 200kV/m 的电场强度下, 获得了雾收集效果。此外, 发 现在大于或等于 400kV/m 的电场强度下, 可以将雾充分地收集到几乎不附着到光盘 2 的信 息记录表面上的程度。
     在表 1 中, 将在电极板 102 与托盘主体 14 最靠近的位置处的间隙 ( 间隔距离 ) 设 置为限定电场强度的基准, 其中间隙 ( 间隔距离 ) 在托盘主体 14 的盘安装表面 13 的凹陷 处设置为大于 4mm( 诸如 7mm 和 9mm)。因此, 在实验中, 根据光盘 2 的附近的位置中的不同, 存在该位置的电场强度小于或等于表 1 的电场强度的一半的位置。因此, 如果将在弱电场 的位置处的电场强度设置为基准, 那么只要电场强度大于或等于 100kV/m 并且更优选地大 于或等于 200kV/m, 就能获得充分的雾收集效果。
     [ 第二实施例 ]
     在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1 中, 诱导飞散的雾 M 并且将雾 M 吸 引向施加有高电压的电极板 102 等的方法可以用于防止盘驱动器的内部由于雾 M 的飞散而 被污染。
     在这种方法中, 关于电极板 102 的设置, 考虑将电极板 102 设置在朝向光盘 5 的标 签面 ( 上表面 ) 的上板 107 处来作为基本配置。
     如上述图 19A 到图 20B 所示, 关注在光盘 5 的外围打印时雾 M 的流动, 从打印头 31 排出的雾 M 在驱动器中在如图 24 和图 25 中所示的以下步骤 (1) 到 (3) 扩散。在图 25 中, 示意性地示出了雾 M 的流动以及电极 102 的配置, 并且因此省略对于在光盘 2 的外围的结 构物 ( 诸如上板 107 和托盘主体 14) 的描述。
     (1) 雾 M 乘着在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上方的旋转气流, 并且沿着光盘 2 的旋转方向 朝向下游飞散 ( 图 19A、 19B 的 Ma)。
     (2) 雾 M 乘着在光盘 2 以及在其外围的壳体 3 的结构的侧面产生的气流, 并且扩散 经过整个壳体 3( 图 19A、 图 19B 的 Mb)。
     (3) 雾 M 乘着经过与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相反的那一侧上的信息记录面下方、 而不 仅是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的气流, 并且扩散经过整个壳体 3( 图 19A、 19B 的 Mc)。
     在其中将要被施加高电压的电极板 102 设置在上板 107 那一侧上并且雾 M 被吸收 到电极板 102 的情况下, 当雾 M 的流动处于状态 (1) 时, 雾 M 的吸收效果较高。
     然而, 雾 M 不局限于被电极板 102100%吸收, 并且如图 24 所示, 没有被电极板 102 吸收的雾 M( 尽管只有少量 ) 流动到光盘 2 的侧面, 并且从侧面传播到光盘 5 的下表面 ( 信 息记录面 ) 那一侧。此外, 雾 M 扩散到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 乘着穿过信息记录面的 气流, 并且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漂浮。
     如图 26 所示, 光学拾取器 23 设置为使其在光盘 2 的下表面 ( 信息记录面 ) 那一侧上的托盘主体 14 的切口 16 的位置 ( 图 4) 处面向光盘 2 的信息记录面。因此, 一些雾 M 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扩散, 乘着在信息记录表面下方穿过的气流, 在光盘 5 与托盘 主体 14 之间漂浮, 并且在光学拾取器 23 的附近漂浮。其一部分的雾 M 有时附着在光学组 件 ( 诸如光学拾取器 23 的物镜 232) 上, 并且随后使得光盘驱动器的记录和再现性能降低 ( 诸如降低光学系统的透过率 )。
     如图 27 所示, 光学拾取器 23 包括拾取器基部 230、 可移动体 231、 物镜 232、 固定 基部部分 233、 支撑板 234、 驱动线圈 235、 轭 236、 磁体 237 以及拾取器罩 238。拾取器基部 231 连接到拾取器馈送机构 ( 未示出 )。提供可移动体 231 以安装物镜 232, 并且以沿着箭 头 a( 寻轨方向 ) 的方向和沿着箭头 b 的方向 ( 聚焦方向 ) 自由摆动的方式将可移动体 231 连接和支撑到固定基部 233, 其中固定基部 233 经由支撑板 234 牢固地附着到拾取器基部 230。驱动线圈 ( 寻轨线圈和聚焦线圈 )235 牢固地固定到可移动体 231。轭 236 在面向驱 动线圈 235 的同时固定到拾取器基部 230。磁体 237 附着到轭 236, 其中在将伺服信号从伺 服信号发生电路 ( 未示出 ) 提供给驱动线圈 235 时, 可移动体 231 沿着通过改变磁力而沿 着箭头 a 的方向和沿着箭头 b 的方向摆动, 并且执行物镜 232 的寻轨操作和聚焦操作。拾 取器盖 238 保护光学拾取器 23 的驱动单元 ( 致动器 )。可以通过利用拾取器盖 238 覆盖整 个驱动器单元来防止灰尘、 污垢等进入盘驱动器进入。用于使从物镜 232 出射的激光穿过 的通孔 239 形成在拾取器盖 238 中。
     在相关技术的大部分情况下, 拾取器盖 238 几乎不机械地设置为防止灰尘和污垢 进入光学系统。 然而, 在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光盘装置中, 通过设置拾 取器盖 238 的电位, 来防止光学拾取器由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漂浮的雾 M 污染。
     从打印头 31 排出的主液滴 N 和墨滴的雾 M 处于充电状态, 以被诱导到使得具有施 加有高电压的电极板 102 的雾诱导单元 101 的电位。因此, 相对于在打印头 31 与雾诱导 单元 101 之间产生的空间电场的曲线的向下方向和向上方向, 由电场所产生的吸引力作用 到主液滴 N 和雾 M 上。因此, 在本实施例中, 使用由电场产生的吸引力, 将避开光学拾取器 23( 或者至少不进入光学拾取器 23 的内部 ) 的力被施加到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漂 浮的雾 M。因此, 可以抑制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漂浮的雾 M 污染光学拾取器 23 的光 学系统。
     下文中将要参照图 28 到图 30, 描述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示例的光盘装 置 2A、 2B 和 2C 的具体构造。图 28 是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一示例的光盘 装置 2A 的构造。图 29 是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二示例的光盘装置 2B 的 构造。图 30 是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第三示例的光盘装置 2A 的构造。
     < 第一示例 >
     首先, 如图 28 所示, 光盘装置 2A 是这样一种装置的示例, 其中 : 打印头 31 和托盘 主体 14 处于接地电位 (0V), 并且由于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D 将高电压施加到附着到上板 107 的下表面 ( 朝向光盘 2 的那一侧 ) 那一侧上的电极板 102, 所以雾诱导单元 101D 处于 高电位 ( 例如, -2kV), 并且光学拾取器 23 的拾取盖 238 处于接地电位 (0V)。
     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雾 M 的充电状态, 拾取器盖 238 的电位与打印头 31 的电位是 相同电位 (0V), 并且因此对于雾 M 不产生沿着朝向光学拾取器 23 的方向的吸引力。因此, 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漂浮的雾 M 在壳体 3 的内部扩散, 在乘着穿过信息记录面 ( 在与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相反的那一侧上 ) 下方的气流的同时不接近光学拾取器 23。因此, 根 据第一示例的光盘装置 2A, 可以防止光学拾取器 23 的光学系统由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漂浮而没有被电极板 102 吸收的雾 M 所污染。
     在第一示例的光盘装置 2A 中, 由于覆盖光学拾取器 23 的拾取器盖 238 也处于接 地电位 (0V), 所以发生光学拾取器 23 的光学系统中的半导体激光器等由于放电而损坏的 可能性较低。
     < 第二示例 >
     其次, 如图 29 所示, 光盘装置 2B 是这样一种装置的示例, 其中 : 打印头 31 和托盘 主体 14 处于接地电位 (0V), 并且由于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D 将高电压施加到附着到上板 107 的下表面 ( 朝向光盘 2 的那一侧 ) 那一侧上的电极板 102, 所以雾诱导单元 101D 处于 高电位 ( 例如, -2kV), 并且光学拾取器 23 的拾取盖 238 处于与雾诱导单元 101D 的电极板 102 具有相同极性的电位 ( 例如, -2kV)。换言之, 通过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E 将高电压施加 到第二示例中的拾取器盖 238, 并且拾取器盖 238、 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E 等构造用于诱导雾 M 的雾诱导单元 101E。
     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雾 M 的充电状态, 拾取器盖 238 的电位与打印头 31 的电位是 相同的电位 (-2kV), 并且因此对于雾 M 产生沿着朝向光学拾取器 23 的拾取器盖 238 的方 向的吸引力。因此, 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漂浮的雾 M 由在打印头 31 与雾诱导单元 101E 之间产生的电场诱导, 靠近光学拾取器 23, 并且最终由拾取器盖 238 吸收。因为雾 M 由拾取器盖 238 吸收, 所以雾 M 不可能进入光学拾取器 23 内部的光学系统。此外, 因为即 使雾 M 进入光学拾取器 23 内部, 也可以将雾 M 朝向拾取器盖 238 那一侧拉动, 所以可以抑 制物镜 232 的污染。因此, 根据第二示例的光盘装置 2B, 可以防止光学拾取器 23 的光学系 统由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漂浮而没有被电极板 102 吸收的雾 M 所污染。
     雾诱导单元 101D 的电极板 102 的电位与拾取器盖 238 的电位可以不是相同的电 位 ( 例如, -2kV), 并且即使任何一个电位较高或较低, 只要电位是相同的极性, 就可以获得 将雾 M 吸收到拾取器盖 238 的效果。在第二示例中, 通过仅将高电压施加到拾取器盖 238 的侧表面部分 ( 或者其一部分 ) 并且将拾取器盖 238 的上表面部分 ( 物镜 232 的外围 ) 接 地, 可以进一步增强防止光学系统的污染的效果。
     < 第三示例 >
     如图 30 所示, 光盘装置 2C 是这样一种装置的示例, 其中 : 打印头 31 和托盘主体 14 处于接地电位 (0V), 并且由于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D 将高电压施加到附着到上板 107 的下表 面 ( 朝向光盘 2 的那一侧 ) 那一侧上的电极板 102, 所以雾诱导单元 101D 处于高电位 ( 例 如, -2kV)。此外, 光学拾取器 23 的拾取盖 238 处于与雾诱导单元 101D 的电极板 102 具有 相反极性的电位 ( 例如, +2kV)。换言之, 通过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F 将高电压 ( 例如, +2kV) 施加到第三示例中的拾取器盖 238, 并且拾取器盖 238、 高电压电源单元 103F 等构造用于诱 导雾 M 的雾诱导单元 101F。
     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雾 M 的充电状态, 拾取器盖 238 具有与雾诱导单元 101D 的电 极板 102 的电位极性相反的电位, 因此对于雾 M 产生沿着远离光学拾取器 23 的方向的排斥 力。因此, 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漂浮的雾 M 在壳体 3 内部扩散, 使得在乘着在光盘 2 的信息记录面 ( 在与光盘 2 的标签面 2a 相反的那一侧上 ) 下方经过的气流并且受到在打印头 31 与雾诱导单元 101F 之间产生的电场的排斥力的同时, 不接近光学拾取器 23, 从而避 开光学拾取器 23。因此, 根据第三示例的光盘装置 2C, 可以防止光学拾取器 23 的光学系统 由在光盘 5 与托盘主体 14 之间漂浮而没有被电极板 102 吸收的雾 M 所污染。
     雾诱导单元 101D 的电极板 102 的电位与拾取器盖 238 的电位可以不是具有相同 绝对值的电位 ( 例如, -2kV 和 +2kV), 并且即使任何一个电位的绝对值较高或较低, 只要电 位具有相反的极性, 就可以获得将雾 M 远离拾取器 23 移动的效果。
     [ 第三实施例 ]
     在上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1 中, 使用了将飞散的雾诱导到施加 有高电压的电极板等并且对雾进行收集的方法来防止由墨滴的雾的飞散而污染盘驱动器 的内部。 下文中将要描述的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光盘装 置 3A 的共同点是使用将墨水从高电位侧朝向低电位侧拉动的性质来控制墨水的行为。然 而, 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3A 通过主动地将从墨水排出部分排出的墨水朝向光盘 2 的标 签面拉动 ( 而不是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收集雾 ) 来防止雾的飞散, 并且防止盘驱动器内部 的污染。
     将要参照附图 31 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3A 的构造和效果。图 31 是示出 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3A 的构造的侧视图。
     <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构造 >
     如图 31 所示, 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3A 是其中作为本实施例的盘状记录介质 的一个示例的光盘 2 被插入并且在所插入的光盘 2 的标签面上执行打印的装置。具体地, 如图 31 所示, 光盘装置 3A 包括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盘安装单元的一个示例的托盘 310, 作 为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头 320、 主轴电动机 330、 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 雾诱导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以及电源 350。
     托盘 310 包括其上可以安装由主轴 335( 下文中对其进行描述 ) 可旋转地制成光 盘 2 的安装表面 310a。
     喷墨头 320 设置在光盘 2 的与记录面相反的那一侧上的标签面 ( 图 31 中的光盘 2 的上侧 ) 那一侧上, 并且从墨水排出 321 部分朝向安装到托盘 310 上的光盘 2 的标签面排 出墨水 321a。喷墨头 320 可以沿着与光盘 2 的径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以使其在相对于旋转 的光盘 2 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移动的时候排出墨水 321a, 来在标签面上执行打印。
     主轴 335 连接到主轴电动机 330 的一端。主轴 335 设置为穿过光盘 2 的大致中央 部分, 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光盘 2。
     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具有沿着光盘 2 的标签表面的方向诱导从喷墨头 320 的墨 水排出部分 321 排出的墨水 321a 并且通过从电源 350 施加的预定电压来将墨水 321a 可靠 地附着到光盘 2 的标签面上的功能。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时设置在经过光盘 2 面向喷墨 头 320 的墨水排出部分 321 的位置处。换言之, 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是在光盘 2 的记录 面与托盘 310 之间的区域, 并且设置在面向墨水排出部分 321 的位置处。
     电源 350 将高电压 ( 例如, 数 kV 的电压 ) 提供给墨水排出辅助电极。在本实施例 中, 电源 350 连接到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和墨水排出部分 321, 以通过仅将高电压施加到 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来仅使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处于高电位并且墨水排出部分 321 变 为接地电位。在本实施例中, 虽然将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设置为雾诱导单元, 但是通过直接 将电压施加到光盘 2, 可以朝向光盘 2 的标签面诱导从墨水排出部分 321 排出的墨水 321a。 因为光盘 2 与托盘 310 之间的间隔实际上非常狭窄, 所以有时难以确保用于设置墨水排出 辅助电极 340 的间隔。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将高电压施加到托盘 310 来将托盘 310 设 置为高电位那一侧, 并且可以将从墨水排出部分 321 排出的墨水 321a 朝向光盘 2 的标签面 进行诱导。
     <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效果 >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光盘装置 3A 中, 因为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处于高电位, 所以 将墨水 321a 从在低电位侧的墨水排出部分 321 朝向在高电位侧的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诱导并且附着到在墨水 321a 的排出方向上已经存在的光盘 2 的标签面上。
     因此, 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 3A, 可以防止墨雾的飞散和漂浮, 并且可以通过主 动地将从墨水排出部分 321 排出的墨水 321 朝向光盘 2 的标签面拉动, 来防止盘驱动器内 部的污染。
     将要参照图 32 和图 33 详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的功能。 图 32 是示出了从根据本实施例的墨水排出部分 321 排出的墨滴 321b 的行为的示意图, 并 且示出了没有设置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的示例, 图 33 是示出了从根据本实施例的墨水排 出部分 321 排出的墨滴 321b 的行为的示意图, 并且示出了设置了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的 示例。
     首先, 如图 32 所示, 在没有设置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时, 从墨水排出部分 321 排 出的墨滴 321b 被施加有在从喷墨头 320 排出时施加的沿着竖直方向向下的排出力 J1, 并且 也被由光盘 2 的旋转产生的气流施加有在水平方向上沿着朝向光盘 2 的旋转方向那一侧的 力 F1。因此, 力 D1 作用到墨滴 321b 上, 并且沿着力 D1 的方向拉动墨滴 321b, 其中力 D1 是 排出力 J1 和力 F1 的矢量和。在这种情况下, 由喷墨头 320 施加到墨滴 321b 上的排出力 J1 较弱, 并且因此在水平方向上由通过光盘 2 的旋转产生的气流所施加的力 F1 的影响较大, 由此容易沿着从光盘 2 的标签面的方向偏移的方向拉动墨滴。因此, 从墨水排出部分 321 排出的墨雾容易在盘驱动器内部飞散。
     如图 33 所示, 在设置墨水排出辅助电极 340 时, 沿着竖直方向施加到墨滴 321b 上 的向下的力不但有由喷墨头 320 施加的排出力, 而且有由在施加有高电压的墨水排出辅助 电极 340 与处于接地电位的墨水排出部分 321 之间的区域中产生的电场施加的吸引力。换 言之, 墨滴 321b 被施加有沿着竖直方向向下的力 J2( 其为从喷墨头 320 施加的排出力与由 电场施加的吸引力的和 ), 也被施加有沿着水平方向的通过从光盘 2 沿着光盘 2 的旋转方 向那一侧的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所施加的力 F1。因此, 力 D2 作用到墨滴 321b 上, 并 且沿着力 D2 的方向拉动墨滴 321b, 其中力 D2 是力 J2 和力 F1 的矢量和。在这种情况下, 如上所述, 沿着竖直方向施加到墨滴 321b 上的向下的力是由喷墨头 320 施加的排出力和由 电场施加的吸引力的合力, 因此通过由光盘 2 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所拉动的力 F1 的影响较 小, 并且容易沿着靠近光盘 2 的标签面的方向拉动墨滴。因此, 在没有飞散的状态下, 将从 墨滴排出部分 321 排出的墨雾可靠地附着到光盘 2 的标签面上。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 置 3A 中, 以这种方式防止了墨雾的飞散并且可以防止盘驱动器内部的污染。
     如上所述, 根据本发明, 设置了用于通过将预定电压施加到电极板而产生电场并利用静电力诱导和吸收雾的雾诱导单元。因此, 可以将打印时产生的雾吸收并且可靠地附 着到标签面上, 并且可以防止雾附着并污染光学拾取器的拾取镜头和其它设备。因为非传 导性单元和雾吸收单元设置在构造雾诱导单元的电极板的朝向光盘的表面上, 所以防止雾 的水分附着到电极板上而由此导致短路、 放电和充电。
     以上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同时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示例。本 领域技术人员将会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发现各种替换和修改, 并且应该理解它们自然地落 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 在上述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 对于盘装置已经描述了光盘装置的情况的示 例, 但是本发明的盘装置不限于光盘装置, 并且可以是磁盘装置、 磁光盘装置等。 此外, 可以 应用到其他类型的电子装置, 诸如能够使用这种打印装置的盘记录或盘再现装置或者成像 装置、 个人计算机、 电子词典、 汽车导航仪。
     例如, 在上述实施例中, 已经通过示例的方式描述了作为打印头的一个示例的喷 墨头处于接地电位的示例, 但是本发明的打印头可以不处于接地电位, 并且仅被限定为预 定电位。这是因为在本发明中, 驱动器内部的墨水的充电状态和电场状态由不同的电位和 打印头 ( 例如, 喷墨头 ) 的设置以及电势差所限定, 并且只要可以在打印头与雾诱导单元之 间限定预定的电势差, 雾诱导单元 ( 电极 ) 就可以工作并且可以获得效果。

盘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盘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盘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盘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盘装置.pdf(6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在具有用于在盘状记录介质的标签面上执行打印的标签打印功能的盘装置中,消除了在盘驱动器中由于墨雾的飞散而引起的污染。盘装置设置有盘设置部分,其具有用于设置盘状记录介质的设置面;打印头,其用于朝向设置在盘设置部分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标签面喷射墨水;以及雾诱导部分,用于在施加预定电压时诱导将从打印头喷射的墨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信息存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