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背景技术 在 3GPP RAN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Radio Access Network Long Term Evolution :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无线接入网长期演进 ) 中, 采用 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正交频分多址 ) 作为下行线路 的通信方式, 采用 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单载 波频分多址 ) 作为上行线路的通信方式。
另外, 在 LTE 中,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 以下简称为 “基站” ) 不仅进行下行线路资源 的调度, 而且进行所有的上行线路资源的调度。 也就是说, 基站将用于通知无线通信移动台 装置 ( 以下简称为 “移动台” ) 应该用于上行线路数据发送的上行线路资源的分配结果的控 制信息发送给移动台。 另外, 移动台在接收控制信息后, 使用由控制信息指示的上行线路资 源, 将发送数据 ( 上行线路数据 ) 发送。
在 LTE 中, 基站为了获得上行线路的传播路径信息, 利用对每个移动台使用了特 定资源的 RS(Reference Signal : 参考信号 )。RS 包括在数据解调用的传播路径估计中被 利用的 DM( 解调 )RS、 以及在频率调度用的传播路径质量估计中被利用的 SRS(Sounding( 探 测 )RS)( 例如, 参照非专利文献 1)。DM RS 被附加在发送数据上, 与发送数据同时被发送, 与此相对, SRS 通常比 DM RS 遍布在宽带而与发送数据分开地被独立发送。
另外, 在 LTE 中, 假定了移动台具备一个天线, 所以基站对 1 移动台仅分配一个用 于发送 SRS 的上行线路资源即 SRS 资源。这里, 分配给各个移动台的 SRS 资源在时域、 频域 或代码空间相互正交, 从而基站能够无干涉地分离来自各个移动台的 SRS。例如, 在使移动 台 1 和移动台 2 的各个 SRS 在时域正交的情况下, 基站对移动台 1 发出指示, 以使其通过各 个子帧的时隙 1 发送 SRS, 并对移动台 2 发出指示, 以使其通过各个子帧的时隙 2 发送 SRS。
基站接收来自各个移动台的 SRS 后, 基于 SRS 进行对各个移动台的上行线路资源 的调度。另外, 基站使用 SRS 生成用于表示频域的传播路径质量的 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 信道质量指示符 ), 基于 CQI, 移动台决定用于上行线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和编码 率 (MCS :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非 专 利 文 献 1: 3GPP TS 36.211 V8.1.0,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8), ” Nov.2007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 假定在 IMT-Advanced 等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 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在 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 为了提高上行线路资源的利用效率, 考虑适用移动台通过多个天 线使用同一频率资源同时发送多个发送数据并且基站将空分复用后的多个信号进行分离的空分复用 (SDM : Space Division Multiple) 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SDM 方式的无线通 信系统将发送端 ( 移动台 ) 和接收端 ( 基站 ) 具备多个天线作为前提, 从而有时将其称为 SU-MIMO(Single-user MIMO : 单用户 MIMO), 作为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 多输入多输出 ) 通信的一形态。
在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 基站对移动台指示称为预编码矩阵 (PM : Precoding Matrix) 或预编码矢量的、 对移动台的多个天线的发送加权。 另外, 在使用 SDM 方式时, 基站 对移动台指示最合适的空分复用数 ( 以下, 称为 RANK 数 )。 这里, 基站为了对移动台指示最 合适的预编码矩阵和 RANK 数, 需要在基站知道下述信息, 即, 基站具备的各个天线与移动 台具备的各个天线之间的所有传播路径信息。
另外, 基站为了进行移动台对上行线路数据使用的 MCS 的最合适化, 需要频繁地 更新 CQI。
这样, 在使用具备多个天线的移动台时, 基站为了更新预编码矩阵、 RANK 数以及 CQI, 需要获得基站的各个天线与移动台的各个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信息。
但是, 在将上述 LTE 的现有技术适用于具备多个天线的移动台时, 为了获得基站 的各个天线与移动台的各个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信息, 移动台必须发送对多个天线的各个 天线相互正交的 SRS。 也就是说, 基站必须对移动台分配相当于移动台具备的多个天线数的 SRS 资源。因此, 在将上述 LTE 的现有技术适用于具备多个天线的移动台时, SRS 资源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即使在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 也能够抑制 SRS 资源的 增加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 : 加权单元, 使用第 1 预编码矩阵 以及与所述第 1 预编码矩阵正交的第 2 预编码矩阵, 对发送数据和参考信号进行加权 ; 以及 控制单元, 对于所述第 1 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独立地控制所述第 2 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 隔。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 即使在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 也能够抑制 SRS 资源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 SRS 发送例子的图。 图 3 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 SRS 发送例子的图。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 SRS 发送例子的图 ( 频域的情况下 )。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 SRS 发送例子的图 ( 频域的情况下 )。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 SRS 发送例的图 ( 天线数 : 四个的情况下 )。 图 7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 SRS 发送例子的图 ( 天线数 : 四个的情况下 )。 图 8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 SRS 发送例子的图。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3 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3 的 SRS 发送例子的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 在以下的说明中, 为了避免说 明繁琐, 图示与本发明密切相关的控制信息的接收以及与上行线路数据 ( 发送数据和 SRS) 的发送有关的移动台的结构部分, 省略在本发明中与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有关的移动台的 结构部分的图示和说明。
另外, 在以下的说明中, 将基站对移动台指示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以及与该 预编码矩阵正交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设为时域的使用间隔。
( 实施方式 1)
在本实施方式中, 说明 RANK 数 ( 空分复用数 ) 为 “1” 的情况。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移动台 100 的结构。
图 1 所示的移动台 100 具有天线 101-1 和天线 101-2 两个天线。另外, 对应于天 线 101-1 具有无线接收单元 102-1、 复用单元 116-1 以及无线发送单元 117-1。另外, 对应 于天线 101-2 具有无线接收单元 102-2、 复用单元 116-2 以及无线发送单元 117-2。
在图 1 所示的移动台 100 中, 无线接收单元 102-1 和无线接收单元 102-2 分别通 过天线 101-1 和天线 101-2 接收从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 并对该控制信息进行下变频、 A/D 变换等的接收处理。无线接收单元 102-1 和无线接收单元 102-2 将进行了接收处理的控制 信息输出到合成单元 103。
另外, 该控制信息中包括 : 在发送数据 ( 上行线路数据 ) 中使用的 MCS、 表示分配 给 SRS 的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的 SRS 时间 /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 表示分配给发送数据的资 源块 (RB : Resource Block) 的 RB 分配信息、 以及表示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使用的预编码矩 阵 ( 以下称为预编码矩阵 ) 的预编码矢量信息。另外, SRS 时间 /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中, 表示被分配发送间隔较小的 SRS( 例如, CQI 的更新所需的 SRS) 的主 SRS 信道, 以及被分配 发送间隔较大的 SRS( 例如, 预编码矩阵 φ 以及 RANK 数的更新所需的 SRS) 的子 SRS 信道。
合成单元 103 将分别从无线接收单元 102-1 和无线接收单元 102-2 输入的控制信 息, 使用例如最大比合成 (MRC : Maximum Ratio Combining) 进行合成。然后, 合成单元 103 将合成后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解调单元 104。
解调单元 104 对从合成单元 103 输入的合成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解调, 并将解调后 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解码单元 105。
解码单元 105 对从解调单元 104 输入的解调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解码, 并将解码后 的控制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 106。
控制单元 106 将包含在控制信息中的预编码矢量信息所表示的预编码矩阵 φ 输 出到加权单元 115 的第 1 加权单元 11 以及生成单元 107。另外, 控制单元 106 基于控制信 息中包含的 SRS 时间 /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 将用于 SRS 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给生成单 元 107。这里, 对于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 控制单元 106 独立地控制与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 以下, 称为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具体而言, 控制单元 106 根 据 CQI 的更新所需的间隔, 控制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 另一方面, 根据预编码矩阵 φ 和 RANK 数的更新所需的间隔, 控制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另外, 控制单元 106 使预 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例如, 在 SRS 时间 / 频率资源 分配信息表示主 SRS 信道时, 控制单元 106 对生成单元 107 发出指示, 以使其不生成与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另一方面, 在 SRS 时间 /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表示子 SRS 信道时, 控制单元 106 对生成单元 107 发出指示, 以使其生成预编码矩阵 φinv。
另外, 控制单元 106 将控制信息中包含的 MCS 输出到编码单元 108 和调制单元 109( 未图示 )。另外, 控制单元 106 将包含在控制信息中的 RB 分配信息输出到分配单元 110。另外, 控制单元 106 将控制信息中包含的 SRS 时间 /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分配单 元 113。
在控制单元 106 指示了生成单元 107 不生成与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时, 将从控制单元 106 输入的预编码矩阵 φ 直接输出到加权单元 115 的第 2 加权单元 12。另一方面, 在控制单元 106 指示生成单元 107 生成与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时, 生成单元 107 生成与从控制单元 106 输入的预编码矩阵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然后, 生成单元 107 将生成了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输出到加权单元 115 的第 2 加权 12。
编码单元 108 根据从控制单元 106 输入的 MCS( 未图示 ), 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并 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 109。
调制单元 109 根据从控制单元 106 输入的 MCS( 未图示 ), 对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 行解调, 并将解调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分配单元 110。 分配单元 110 基于从控制单元 106 输入的 RB 分配信息, 将从调制单元 109 输入的 调制后的发送数据分配给 RB。然后, 分配单元 110 将分配了 RB 的发送数据输出到 IFFT 单 元 111。
IFFT 单元 111 对构成 RB 的副载波进行 IFFT 处理, 并将 IFFT 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 加权单元 115, 所述 RB 被分配从分配单元 110 输入的发送数据。
另一方面, 生成单元 112 使用在基站和移动台 100 之间预先决定了的已知序列生 成 SRS。生成单元 112 将生成了的 SRS 输出到分配单元 113。
分配单元 113 基于从控制单元 106 输入的 SRS 时间 /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 将从生 成单元 112 输入的 SRS 分配给频率资源。然后, 分配单元 113 将分配了频率资源的 SRS 输 出到 IFFT 单元 114。
IFFT 单元 114 对构成频率资源的副载波进行 IFFT 处理, 并将 IFFT 后的 SRS 输出 到加权单元 115, 所述频率资源被分配了从分配单元 113 输入的 SRS。
加权单元 115 使用预编码矩阵 φ 以及预编码矩阵 φinv, 对从 IFFT 单元 111 输入的 发送数据和从 IFFT 单元 114 输入的 SRS 进行加权。这里, 加权单元 115 具备第 1 加权单元 11 和第 2 加权单元 12。第 1 加权单元 11 使用从控制单元 106 输入的预编码矩阵 φ, 对发 送数据进行加权。 另外, 第 2 加权单元 12 使用从生成单元 107 输入的预编码矩阵 φ 和预编 码矩阵 φinv 对 SRS 进行加权。另外, 加权单元 115 将配置给天线 101-1 的发送数据和 SRS 输出到复用单元 116-1, 并将配置给天线 101-2 的发送数据和 SRS 输出到复用单元 116-2。
复用单元 116-1 和复用单元 116-2 对从加权单元 115 输入的发送数据和 SRS 分别 进行时分复用, 并将复用后的信号分别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 117-1 和无线发送单元 117-2。
无线发送单元 117-1 和无线发送单元 117-2 对从复用单元 116-1 和复用单元 116-2 分别输入的信号进行 D/A 变换、 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 并从天线 101-1 和天线 101-2 同时将发送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基站。
另一方面, 在基站中, 在从移动台 100 接收到 SRS 时, 估计对实际的传播路径乘以
预编码矩阵 φ 或 φinv 所得的传播路径即有效传播路径。 另外, 基站使用估计出的有效传播 路径, 更新 CQI、 预编码矩阵以及 RANK 数。 具体而言, 基站在接收到使用预编码矩阵 φ 进行 了加权的 SRS( 分配给主 SRS 信道的 SRS) 时, 为了选择移动台 100 的下一次通信的 MCS 而 将 CQI 更新, 所述预编码矩阵 φ 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另外, 基站使用 SRS 进行频率调度 和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定时控制, 所述 SRS 为使用预编码矩阵 φ 进行了加权的 SRS。 例如, 基站对使用预编码矩阵 进行了加权的 SRS, 通过估计频域的特性进行频率调度, 通过估计 时域的定时进行发送定时控制。另一方面, 基站接收到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 进行了加权的 SRS( 分配给副 SRS 信道的 SRS) 时, 更新预编码矩阵 φ 和 RANK 数, 所述预编码矩阵 φinv 与 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 。具体而言, 基站通过将已接收到的、 使用预编 码矩阵 φ 进行了加权的 SRS 和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 进行了加权的 SRS 一起使用, 更新预 编码矩阵 φ 和 RANK 数。另外, 基站将 MCS、 预编码矩阵 φ 以及 RANK 数通知给移动台。
接着, 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 SRS 的发送例子。这里, 移动台 100( 图 1) 具备两个天 线, 与此相对, 基站具备四个天线。 另外, 将表示子帧 #n 中的、 基站与移动台 100 之间的实际 传播路径状态的传播路径矩阵设为 H(n)。这里, 若将基站的天线数设为 k, 并将移动台 100 的天线数设为 1, 则传播路径矩阵 H(n) 用 k×l 矩阵来表示。这里, H(n) 为 4×2 矩阵。另 外, 将在子帧 #n 设定了的、 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 ( 预编码矢量 ) 设为 φ(n), 而将与预编码矩阵 φ(n)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设为 φinv(n)。这里, 由于移动台具备两个天 线, 所以 φ(n) 和 φinv(n) 为 2×1 矩阵。
首先, 基站设定移动台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初始值 φ(0)。 例 如, 基站从移动台 100 接收开始上行线路数据的通信的请求后, 对移动台 100 的各个天线 分配 SRS 资源。例如, 基站分配主 SRS 信道 ( 例如, SRS 信道 1) 作为对移动台 100 的天线 101-1 的 SRS 资源, 并分配子 SRS 信道 ( 例如, SRS 资源 2) 作为对移动台 100 的天线 101-2 的 SRS 资源。这里, 在时域周期地定义 SRS 信道 1 和 SRS 信道 2。例如, 每子帧地分配 SRS 信道 1, 每 4 子帧地分配 SRS 信道 2。也就是说, 主 SRS 信道 (SRS 信道 1) 相对于子 SRS 信 道 (SRS 信道 2) 以短时间间隔被分配。
另外, 移动台 100 使用对每个天线分配的 SRS 资源, 将 SRS 分别从天线 101-1 和天 线 101-2 发送给基站, 基站通过四个天线分别接收各个 SRS。另外, 基站获得用于表示基站 的四个天线与移动台 100 的两个天线之间的各个传播路径状态即实际的传播路径状态的 4×2 矩阵的传播路径矩阵 H(0)。另外, 基站根据传播路径矩阵 H(0), 设定移动台在发送数 据的加权中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φ(0)。
通过以上步骤, 在基站中, 移动台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初始 值 φ(0) 被设定。基站进而根据传播路径矩阵 H(0), 决定 RANK 数 ( 空分复用数 )、 分配给 SRS 的频率资源、 分配给发送数据的 RB 以及使用了预编码矩阵 φ(0) 时预测的 CQI( 即, 有 效传播路径 H(0)φ(0) 中的 CQI)。
另外, 基站对移动台 100 通知控制信息, 所述控制信息包括 : MCS, 其用在发送数据 中, SRS 时间 /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 其表示分配给 SRS 的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 ; RB 分配信息, 其表示分配给发送数据的 RB ; 以及预编码矢量信息, 其表示预编码矩阵 φ(0)。例如, 基站 使用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 等物理信道, 通知 控制信息。 另外, 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预先定义作为候选的多个预编码矩阵 φ, 基站也可以仅将表示预编码矩阵 φ(0) 的索引通知给移动台 100。
如上所述, 由基站通知了预编码矩阵 φ(0) 的移动台 100, 使用预编码矩阵 φ(0) 以及与预编码矩阵 φ(0)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0) 对发送数据和 SRS 进行加权。然后, 移动台 100 将进行了加权的发送数据和 SRS 发送到基站。另外, 与预编码矩阵 φ(0) 一样, 也可以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预先定义作为候选的多个预编码矩阵 φinv。此时, 移动台 100 通过已存在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 通知本台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φinv(0)。另外, 也可以在基 站和移动台 100 之间预先一对一地定义某预编码矩阵 φ(0) 和与该预编码矩阵 φ(0) 正交 的预编码矩阵 φinv(0) 的组合。此时, 无需从移动台 100 将 φinv(0) 通知给基站。
这里, 将使用预编码矩阵 φ(0) 进行了加权的 SRS 设为 SRS1, 并将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0) 进行了加权的 SRS 设为 SRS2。另外, 将 SRS1 分配给上行线路资源中的主 SRS 信道 (SRS 信道 1), 并且将 SRS2 分配给上行线路资源中的子 SRS 信道 (SRS 信道 2)。
如上所述, 在基站中, 为了分别更新预编码矩阵 φ(n)、 RANK 数以及 CQI, 需要接收 来自移动台 100 的 SRS。
这里, 为了更新 CQI 以选择对发送数据的最合适的 MCS, 在基站获得与发送数据相 同的有效传播路径 H(0)φ(0) 即可。这里, 有效传播路径 H(0)φ(0) 用 k×r 矩阵表示。其 中, r 表示 RANK 数。基站通过接收使用预编码矩阵 φ(0) 进行了加权的 SRS1, 能够获得有 效传播路径 H(0)φ(0), 所述预编码矩阵 φ(0) 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也就是说, 为了在基 站更新 CQI, 移动台 100 发送 SRS1 即可。 另一方面, 为了更新预编码矩阵 φ(n) 和 RANK 数, 需要在基站获得用于表示实际 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 H(n)。但是, 在从移动台 100 发送了 SRS1 时, 在基站中可 以看成通过有效传播路径 (n)φ(0) 进行了接收。因此, 为了在基站更新预编码矩阵 φ(n) 和 RANK 数, 还需要接收使用了与预编码矩阵 φ(0)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0) 的 SRS2
例 如, 在 将 预 编 码 矩 阵 φ(0) 设 为 了 (1, 1)T 时, 与 预 编 码 矩 阵 φ(0) 正 交 的
例如为 (1, -1)T。这里, 上标字符 T 表示转置。 在发送了使用预编码矩阵 φ(0) 进行加权的 SRS1 时, 在基站能够获得有效传播路 径 H(n)φ(0)。同样, 在发送了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0) 进行加权的 SRS2 时, 在基站能够 获得有效传播路径 H(n)φinv(0)。由此, 在基站能够计算预编码后传播路径矩阵, 所述预编 码后传播路径矩阵以有效传播路径 H(n)φ(0) 和有效传播路径 H(n)φinv(0) 表示的矢量为 分量。具体而言, 预编码后传播路径矩阵以 H(n)Φ(0) = {H(n)φ(0), H(n)φinv(0)} 表示。 其中, Φ(0) 为 {φ(0), φinv(0)}。也就是说, Φ(0) 用下式 (1) 表示。
另外, 由于 φ(0) 和 φinv(0) 相互正交, Φ(0) 的逆矩阵 Φ-1(0) 必然存在。也就 是说, 式 (1) 所示的 Φ(0) 的逆矩阵 Φ-1(0) 用下式 (2) 表示。
因此, 在基站中, 如下式 (3) 所示, 能够通过将预编码后传播路径矩阵 H(n)Φ(0)与 Φ-1(0) 相乘, 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态的传播路径矩阵 H(n)。基站使用计算 出的 H(n), 更新预编码矩阵 φ(n) 和 RANK 数。
H(n) = H(n)·Φ(0)·Φ-1(0) (3)
这样, 为了根据时刻变动的传播路径状态将预编码矩阵 φ(n)、 RANK 数以及 CQI 最 合适化, SRS1 和 SRS2 被发送。另外, 如上所述, 使用预编码矩阵 φ(0) 进行加权的 SRS1, 在 CQI 的更新所需的间隔发送即可, 所述预编码矩阵 φ(0) 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另一方 面, 使用与预编码矩阵 φ(0)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0) 进行了加权的 SRS2, 在预编码矩阵 φ(n) 和 RANK 的更新所需的间隔发送即可。也就是说, 在基站使用 SRS1 和 SRS2 的用途相 互不同, 所以移动台 100 将 SRS1 和 SRS2 以各自被要求的发送间隔发送即可。也就是说, 移 动台 100 将预编码矩阵 φinv(0) 和预编码矩阵列 φinv(0) 以各自被要求的间隔使用即可。
另外, 为了在移动台 100 使用最合适的 MCS, 基站需要根据传播路径状态频繁地更 新 CQI。对此, 即使预编码矩阵 φ(n) 和 RANK 数的更新频度低于 CQI 的更新频度, 对无线通 信系统造成的影响也较小。 也就是说, 即使用于预编码矩阵 φ(n) 和 RANK 数的更新的 SRS2 的发送间隔比用于 CQI 的更新的 SRS1 的发送间隔大, 对无线通信系统造成的影响也较小。 换言之, 即使预编码矩阵 φinv(0) 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 φ(0) 的使用间隔, 对无线通 信系统造成的影响也较少。
因此, 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台 100 的控制单元 106 独立地控制预编码矩阵 φ(0) 的使用间隔和预编码矩阵 φinv(n) 的使用间隔。此时, 控制单元 106 使预编码矩阵 φinv(n) 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 φ(0) 的使用间隔。
图 2 表示移动台 100 中的 SRS 的发送例子。这里, 每子帧地定义被分配 SRS1 的主 SRS 信道 (SRS 信道 1), 每 4 子帧地定义被分配 SRS2 的子 SRS 信道 (SRS 信道 2)。
也就是说, 控制单元 106 将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 φ(0) = (1, 1)T 的 使用间隔设为每 1 子帧。进而, 独立于预编码矩阵 φ(0) 的使用间隔的控制, 控制单元 106 T 将与预编码矩阵 φ(0)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0) = (1, -1) 的使用间隔设为每 4 子帧。 也就是说, 控制单元 106 使预编码矩阵 φinv(0) 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 φ(0) 的使用 间隔。
因此, 例如, 如图 2 所示, 在子帧 #1 中, SRS1 在时隙 1 被发送。另外, 在子帧 #2 中, SRS1 在时隙 1 被发送, SRS2 在时隙 2 被发送。同样, 在子帧 #3 中, SRS1 在时隙 1 被发送, 在 子帧 #4 中, SRS1 在时隙 1 被发送。如图 2 所示, 在子帧 #1 ~ #4 中, SRS2 的发送间隔大于 SRS1 的发送间隔。换言之, 图 2 所示的子帧 #1 ~ #4 中的 SRS2 的配置密度低于子帧 #1 ~ #4 中的 SRS1 的配置密度。
由此, 使用预编码矩阵 φ(0) 进行了加权的 SRS1 在每子帧被发送, 所以在基站中 能够获得与子帧 #n 的发送数据的有效传播路径相同的有效传播路径 H(n)φ(0), 所述预编 码矩阵 φ(0) 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具体而言, 基站在图 2 所示的子帧 #1 ~ #4 的每子帧, 能够获得有效传播路径 H(1)φ(0)、 有效传播路径 H(2)φ(0)、 有效传播路径 H(3)φ(0) 以 及有效传播路径 H(4)φ(0)。另外, 基站基于有效传播路径 H(n)φ(0) 每子帧地更新 CQI, 并使用更新后的 CQI 进行移动台 100 在下一次通信时利用的 MCS 的最合适化。
另外, 如图 2 所示, 在发送 SRS2 的子帧 #2 中, 如上所述, 基站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 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 H(2), 进行预编码矩阵 φ(2) 和 RANK 数的更新。具体而言,基站通过在图 2 所示的子帧 #2 的时隙 1 接收到的 SRS1 获得有效传播路径 H(2)φ(0), 而且 通过在时隙 2 接收到的 SRS2 获得有效传播路径 H(2)φinv(0)。另外, 基站如式 (3) 所示那 样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 H(2)。另外, 基站使用 H(2) 以 φ(2) 更新预编码矩阵 φ(0), 例如在子帧 #5( 未图示 ) 以后使用。另外, 基站同时也使用 H(2) 进 行 RANK 数的更新。
这样, 移动台 100 通过图 2 所示的子帧 #1 ~ #4 中的所有的子帧发送 SRS1, 与此相 对, 仅通过子帧 #2 发送 SRS2。也就是说, 在除了子帧 #2 以外的 3 子帧中, 基站也可以不对 移动台 100 分配用于发送 SRS2 的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由此, 在图 2 所示的子帧 #1、 #3、 #4 的 3 子帧中, 能够削减分配给 SRS2 的子 SRS 信道 (SRS 信道 2)。
这样, 根据本实施方式, 对于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 移动台独立地控制与预 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由此, 在 CQI 的更新所需的间隔, 使用在 发送数据的加权中利用的预编码矩阵 φ, 在预编码矩阵 φ 和 RANK 数的更新所需的间隔, 使用与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由此, 使用预编码矩阵 φ 以及预编码矩阵 φinv 进行了加权的 SRS 仅在所需最低限度被发送。因此, 能够将 SRS 资源抑制到所需最低 限度。另外, 移动台使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因此, 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 进行了加权的 SRS 的发送间隔大于使用预编码矩阵 φ 进行了加权的 SRS 的发送间隔。因此, 能够削减分配给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 进行了加权的 SRS 的 SRS 资 源。因此, 根据本实施方式, 即使在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 也能够抑制 SRS 资源的增加。
再有,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述情况, 即, 移动台在子帧 #2 中使用预编码矩阵 φ(0) 和 φinv(0), 在不同的时隙 ( 例如, 图 2 所示的时隙 1 和时隙 2) 发送 SRS1 和 SRS2, 基 站求传播路径矩阵 H。但是, 本发明中, 在子帧 #2 的 SRS 发送方法和预编码矩阵并不限于 此。例如, 如图 3 所示, 移动台也可以使用下述方法, 即, 在子帧 #2 的时隙 1 中, 使用在时间 轴以外的轴 ( 例如, 频率轴或代码轴等 ) 上正交的两个资源, 确保与天线数相同数目的 SRS 资源。此时, 也与图 2 相同, 在一个子帧内确保两个 SRS 资源。因此, 只要移动台使用相互 正交的两个预编码矩阵发送两个 SRS( 例如, 图 3 所示的 SRS1’ 和 SRS2’ ), 就能够在基站进 行传播路径矩阵 H 的估计。另外, 也可以将在子帧 #2 的时隙 1 同时发送的 SRS1’ 和 SRS2’ T 的预编码矩阵例如如图 3 所示那样设定为 φ’ (0) = (1, 0) 和 φ’ 1)T。通过 inv(0) = (0, 设定为这样的预编码矩阵, 能够避免从移动台的各个天线同时发送具有不同的波形的多个 SRS(SRS1’ , SRS2’ )。一般地, SRS 的发送波形的 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 峰 均功率比 ) 被设计得较低, 但通过使用图 3 所示的预编码矩阵 φ’ (0) 和 φ’ 对于 inv(0), SRS 的发送波形, 也具有能够将以天线为单位的 PAPR 维持得较低的效果。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说明了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以及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 使用间隔为时域中的使用间隔的情况。但是, 在本发明中, 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以及 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也可以是频域中的使用间隔。这里, 预编码矩阵 φ 和 RANK 数 的最合适值的频率选择性小于 CQI 的最合适值的频率选择性。因此, 在频域中, 控制单元 106 也可以使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例如, 在图 4 所 示的频域中, 控制单元 106 使预编码矩阵 φinv(0) 的使用间隔即 SRS2 的配置间隔大于预编 码矩阵 φ(0) 的使用间隔即 SRS1 的配置间隔。也就是说, 如图 4 所示, 同一频域中的 SRS2 的配置密度小于 SRS1 的配置密度。由此, 能够抑制频域中的 SRS 资源的增加。进而, 如图 5 所示, 也可以在某时刻发送遍布在分配 SRS 的整个频带分配了的 SRS1( 使用预编码矩阵 φ(0)), 在与 SRS1 不同的时刻发送分配到整个频带中的一部分频带 的 SRS2( 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0))。也就是说, 与图 4 相同, 移动台通过使同一频域中的 SRS2 的配置密度小于 SRS1 的配置密度, 能够抑制频域中的 SRS 资源的增加。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说明了移动台 100 具备两个天线的情况。但是, 在本发明 中, 移动台 100 具备的天线个数也可以在三个以上。 这里, 在移动台 100 具备 m 个天线时, 预 编码矩阵 φ(0) 表示为 m×1 矩阵 ( 矢量 )。另外, 为了在基站获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 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 H(n), 需要接收 m 个相互正交的 SRS。也就是说, 需要与预编码矩阵 1 2 m-1 φ(0) 相互正交的 (m-1) 个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0), φinv (0), ..., φinv (0)。图 6 表示移 动台 100 具备 4 个天线时 (m = 4 时 ) 的 SRS 发送例子。 这里, 与本实施方式 1 相同, 将 RANK 数 ( 空分复用数 ) 设为 “1” 。如图 6 所示, 每子帧地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 φ(0) = (1, 1, 1, T 1) 进行了加权的 SRS1。对此, 在子帧 #2 发送分别使用与预编码矩阵 φ(0) 相互正交的预 编码矩阵 φinv2(0) = (1, 1, -1, -1)T, φinv3(0) =(1, -1, -1, 1)T 进行了加权的 SRS2、 SRS3 以及 SRS4。也就是说, 与本实施方式相同, SRS2 ~ 1 2 SRS4 的发送间隔大于 SRS1 的发送间隔。也就是说, 预编码矩阵 φinv (0), φinv (0), ..., m-1 φinv (0) 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 φ(0) 的使用间隔。由此, 与本实施方式相同, 在子 帧 #1、 #3、 #4 中不需要分配给 SRS2、 SRS3 以及 SRS4 的 SRS 资源。因此, 即使在移动台具备 的天线数为两个以上时, 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进而, 在移动台 100 具备 4 个天线时 (m = 4 时 ), 如图 7 所示, 也可以在子帧 #1 发 1 送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 (0) 进行了加权的 SRS2, 在子帧 #2 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2(0) 进行了加权的 SRS3, 在子帧 #3 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3(0) 进行了加权的 SRS4, 在子帧 #4 1 再次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 (0) 进行了加权的 SRS2。也就是说, 在每 3 子帧中不同的子 帧分别发送与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各个预编码矩阵 φinv。如图 7 所示, 每个与预编码矩阵 1 2 3 φ(0)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0)、 φinv (0)、 φinv (0) 的使用间隔 (3 子帧 ) 大于预编码矩 阵 φ(0) 的使用间隔 (1 子帧 ), 所以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进而, 将图 7 所 示的 SRS 的发送例子与图 6 所示的 SRS 的发送例子比较, 在图 6 中, 在子帧 2 分配 SRS1 ~ SRS4。与此相对, 在图 7 中, 对每子帧分配两个 SRS。这样, 在图 7 中, 能够使时域的各个子 帧中的 SRS 资源分配量均匀。
( 实施方式 2)
在本实施方式中, 说明 RANK 数为 “2” 以上的情况。也就是说, 移动台将两个以上 的不同的发送数据进行空分复用并发送到基站。
以下, 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台 100。 在以下的说明中, 说明基站具备 4 个天线, 实施方式 1 的移动台 100( 图 1) 具备 4 个天线的情况。也就是说, 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 100 具备 4 个图 1 所示的天线 101( 例如, 天线 101-1 ~ 101-4)。另外, 将 RANK 数 ( 空分复用 数 ) 设为 “2” 。另外, 基站对移动台 100 通知 RANK 数, 而且通知分别用于被空分复用的发送 数据 ( 流 ) 的预编码矩阵 ( 预编码矢量 )。在以下的说明中, 将通知给移动台的预编码矩阵 1 2 设为 φ (0)、 φ (0)。这里, 由于移动台 100 具备 4 个天线, 所以预编码矩阵 φ1(0)、 φ2(0) 表示为 4×1 矩阵。另外, 用于各个发送数据 ( 流 ) 的预编码矩阵 φ1(0) 和 φ2(0) 相互正 交。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 100 中, 与 4 个天线 101 的每个天线对应地具备无线接收 单元 102、 复用单元 116 以及无线发送单元 117。另外, 由于 RANK 数为 “2” , 所以与 RANK 数, 即被空分复用的发送数据 ( 流 ) 数对应地具备图 1 所示的编码单元 108、 调制单元 109、 分 配单元 110 以及 IFFT 单元 111。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控制单元 106 对于由基站通知的、 相互正交的多个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 独立地控制与多个预编码矩阵 φ 的所有矩阵正交的多个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此时,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控制单元 106 使多个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 大于多个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
生成单元 107 从控制单元 106 输入多个预编码矩阵 φ。 另外, 在控制单元 106 指示 生成单元 107 生成与多个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时, 生成单元 107 生成与多个预 编码矩阵 φ 的所有矩阵相互正交的多个预编码矩阵 φinv。具体而言, 生成单元 107 生成与 从控制单元 106 输入的、 相当于 RANK 数的多个预编码矩阵 φ 的所有矩阵相互正交的、 (天 1 线数 -RANK 数 ) 个的预编码矩阵 φinv。也就是说, 生成单元 107 生成与预编码矩阵 φ (0)、 φ2(0) 的双方相互正交的、 2( = 4-2) 个的预编码矩阵 ( 预编码矩阵 另外, 预编码矩阵 φinv1(0) 和 φinv2(0) 相互正交。 加权单元 115 使用多个预编码矩阵 φ( 这里为 φ1(0)、 φ2(0)) 以及多个预编码矩 阵 φinv( 这里为 φinv1(0)、 φinv2(0)) 对多个发送数据 ( 流 ) 和多个 SRS 进行加权。
图 8 表 示 移 动 台 100 中 的 SRS 的 发 送 例 子。 如 图 8 所 示, 预编码矩阵 1 T 2 T 列 φ (0) = (1, 1, 1, 1) 和 φ (0) = (1, -1, 1, -1) 相 互 正 交。 另 外, 预编码矩阵
φinv2(0))。以 及 φinv2(0) = (1, -1, -1, 1)T 与 φ1(0) 以 及 预编码矩阵 φinv1(0) 和 φinv2(0) 相互正交。另 φ2(0) 双方的预编码矩阵分别正交。另外, 外, 如图 8 所示, 将使用预编码矩阵 φ1(0) 进行了加权的 SRS 设为 SRS1, 将使用预编码矩 2 1 阵 φ (0) 进行了加权的 SRS 设为 SRS2, 将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 (0) 进行了加权的 SRS 设为 2 SRS3, 将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 (0) 进行了加权的 SRS 设为 SRS4。另外, 将 SRS1 和 SRS2 分 配给上行线路资源中的主 SRS 信道, 而将 SRS3 和 SRS4 分配给上行线路资源中的子 SRS 信 道。另外,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每子帧地定义主 SRS 信道, 每 4 子帧地定义子 SRS 信道。
也就是说,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控制单元 106 将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使用的预编码 1 2 矩阵 φ (0) 以及 φ (0) 的使用间隔设为每 1 子帧。进而, 独立于预编码矩阵 φ1(0) 以及 φ2(0) 的使用间隔的控制, 控制单元 106 将所有与预编码矩阵 φ1(0) 以及 φ2(0) 正交的预 编码矩阵 φinv1(0) 以及 φinv2(0) 的使用间隔设为每 4 子帧。也就是说, 控制单元 106 使预 编码矩阵 φinv1(0) 以及 φinv2(0) 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 φ1(0) 以及 φ2(0) 的使用间 隔。
因此, 例如, 如图 8 所示, 在子帧 #1 中, SRS 1 在时隙 1 被发送, SRS2 在时隙 2 被 发送。另外, 在子帧 2 中, SRS1 在时隙 1 被发送, SRS2 在时隙 2 被发送, SRS3 在时隙 3 被发 送, SRS4 在时隙 4 被发送。同样, 在子帧 #3 和子帧 #4 中, SRS1 在时隙 1 被发送, SRS2 在时 隙 2 被发送。如图 8 所示, 与实施方式 1( 图 2) 相同, 在子帧 #1 ~ #4 中, SRS3 和 SRS4 的发 送间隔大于 SR1 和 SRS2 的发送间隔。换言之, 图 8 所示的子帧 #1 ~ #4 中的 SRS3 和 SRS4 的配置密度低于子帧 #1 ~ #4 中的 SRS1 和 SRS2 的配置密度。
由此,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使用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利用的预编码矩阵 φ1(0) 以及 φ2(0) 进行了加权的 SRS1 和 SRS2 每子帧地被发送。 因此, 在基站中, 能够获得与子帧 #n 1 的发送数据的各个流的有效传播路径相同的有效传播路径 H(n)φ (0) 和 H(n)φ2(0)。因 此, 在基站中, 基于从 SRS1 和 SRS2 获得的有效传播路径而更新对各个流的 CQI, 并使用更新 后的 CQI 进行移动台 100 用于下一次通信时的 MCS 的最合适化。
另外, 如图 8 所示, 在子帧 #2 中, 除了 SRS1 和 SRS2 以外, 还发送 SRS3 和 SRS4。由 1 2 此,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基站能够获得 Φ(0) = {φ (0), φ (0), φinv1(0), φinv2(0)}。因此, 与实施方式 1 的式 (3) 相同, 基站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 H(n), 并进行预编码矩阵 φ 和 RANK 数的更新。
这样, 即使在 RANK 数为 “2” 时, 移动台 100 也通过图 8 所示的子帧 #1 ~ #4 中的、 所有的子帧发送 SRS1 和 SRS2, 与此相对, 仅通过子帧 #2 发送 SRS3 和 SRS4。由此, 在图 2 所示的子帧 #1、 #3、 #4 的 3 子帧中, 能够削减分配给 SRS3 和 SRS4 的子 SRS 信道。
这样, 根据本实施方式, 即使在 RANK 数 ( 空分复用数 ) 为 “2” 以上的情况下, 也能 够与实施方式 1 同样, 抑制 SRS 资源的增加。
( 实施方式 3)
在 LTE 中, 在发送数据解调用的传播路径估计中利用的 DM RS 被附加给发送数据, 而且与发送数据同时被发送到基站。另外, 在 IMT-Advanced 等的进行发送数据 ( 上行线路 数据 ) 的加权的无线通信系统中, DM RS 使用与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利用的预编码矩阵相 同的预编码矩阵进行加权。 也就是说, 在基站中, 通过使用 DM RS, 能够估计发送数据的有效 传播路径状态。也就是说, 在基站中, 能够使用 DM RS, 不仅对发送数据进行解调, 而且更新 CQI。也就是说, 基站能够与在实施方式 1 和实施方式 2 中使用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利用的 预编码矩阵进行了加权的 SRS 同样, 将 DM RS 用于 CQI 的更新。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基站使用 DM RS 更新 CQI, 使用 SRS 进行预编码矩阵和 RANK 数的更新。另外, 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台对于 DM RS 的发送间隔, 独立地控制与对 DM RS 进 行加权的预编码矩阵正交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图 9 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 200 的结构。另外, 在图 9 中, 对与图 1( 实施方式 1) 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 并省略其说明。
DM RS 附加单元 201 对从调制单元 109 输入的调制后的发送数据附加 DM RS。另 外, DM RS 附加单元 201 将附加了 DM RS 的发送数据输出到分配单元 110。
另一方面, 控制单元 202 对于发送数据的发送间隔即 DM RS 的发送间隔, 独立地控 制与用于发送数据和 DM RS 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 也就是说,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控制单元 202 对于从基站通知的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 独立地控制与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具体而言, 控制单元 202 根据从基站通知的、 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指示, 决定预编码矩阵 φ 的使用间隔, 另一方面 根据独立于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指示而另外从基站预先指示的 SRS 时间 / 频率资源分配信 息, 决定预编码矩阵 φinv 的使用间隔。
在控制单元 202 指示了生成单元 203 不生成与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时, 生成单元 203 不对加权单元 115 进行任何输出。也就是说, 生成单元 203 进行与 T 输出 (0, 0) 作为预编码矩阵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 在控制单元 202 指示了生成单元 203 生成与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时, 生成单元 203 与实施方式 1 的生成单元107( 图 1) 同样, 生成与从控制单元 202 输入的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加权单元 115 的第 1 加权单元 11 使用从控制单元 202 输入的预编码矩阵 φ 对发 送数据和 DM RS 进行加权。另外, 加权单元 115 的第 2 加权单元 12 使用从生成单元 203 输 入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对 SRS 进行加权。也就是说, 在第 2 加权单元 12 中, 仅生成使用预编 码矩阵 φinv 进行了加权的 SRS。
图 10 表示移动台 200 中的 SRS 的发送例子。在以下的说明中, 如图 10 上部分所 示, 移动台 200 在基站通知的发送定时将发送数据以及附加给发送数据的 DM RS 发送。另 外, 将对发送数据和 DM RS 进行加权的预编码矩阵设为 φ(0) = (1, 1)T, 将对 SRS 进行加权 的预编码矩阵 ( 由生成单元 203 生成的预编码矩阵 ) 设为 φinv(0) = (1, -1)T。如图 10 所 示, 预编码矩阵 φ(0) 和预编码矩阵 φinv(0) 相互正交。这里, 仅预先定义主 SRS 信道, 使 用主 SRS 信道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0) 进行了加权的 SRS。
控制单元 202 对图 10 上部分所示的发送数据和 DM RS 的发送间隔, 独立地控制与 预编码矩阵 φ(0)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0) 的使用间隔。例如, 独立于图 10 上部分所示 的发送数据和 DM RS 的发送间隔, 控制单元 202 以预编码矩阵 φ(0) 和 RANK 数的更新所需 的间隔控制预编码矩阵 φinv(0) 的使用间隔。
接着, 在接收到图 10 上部分所示的 DM RS 时, 基站使用 DM RS 对发送数据进行解 调。进而, 基站使用 DM RS 更新 CQI,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决定 MCS。也就是说, 取代实施方 式 1( 图 2) 中的 SRS1, 基站使用 DM RS 对 CQI 进行更新。
另外, 在接收到图 10 下部分所示的 SRS 时,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基站计算用于表示 实际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 H(n), 并进行预编码矩阵 φ(n) 和 RANK 数的更新。 具体 而言, 基站基于从已接收到的 DM RS 获得的有效传播路径 (n)φ(0) 和从 SRS 获得的有效传 播路径 H(n)φinv(0), 与实施方式 1 的式 (3) 相同, 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传 播路径矩阵 H(n)。另外, 基站使用 H(n) 进行预编码矩阵 φ(n) 和 RANK 数的更新。
这样, 在移动台 200 中, 仅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 φinv(0) 进行了加权的 SRS( 即, 图 2 所示的实施方式 1 中的 SRS2), 所述预编码矩阵 φinv(0) 与用于 DM RS( 发送数据 ) 的加 权的预编码矩阵 φ 正交。也就是说, 不需要使用了预编码矩阵 φ(0) 的 SRS( 即, 图 2 所示 的实施方式 1 中的 SRS1), 所述预编码矩阵 φ(0) 用于 DM RS( 发送数据 ) 的加权。由此, 基 站不需要对用于更新 CQI 的 SRS 分配 SRS 资源 ( 这里为子 SRS 信道 )。进而,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 独立于 DM RS 的发送间隔, 移动台以预编码矩阵 φ 和 RANK 数的更新所需的间隔发送 SRS, 所以能够将 SRS 资源抑制到所需最小限度。
这样, 根据本实施方式, 将用于解调发送数据的 DM RS 也用于 CQI 的更新。由此, 不需要用于更新 CQI 的 SRS。另外, 对于 DM RS 的发送间隔, 独立地控制与用于 DM RS 的加 权的预编码矩阵正交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由此, 能够将分配给 SRS 的 SRS 资源抑制 到所需最小限度。因此, 根据本实施方式, 能够比实施方式 1 进一步抑制 SRS 资源的增加。
以上, 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说明了下述情况, 即, 基站在设定预编码矩阵的初始值 时, 使用周期性分配了的 SRS 信道 ( 主 SRS 信道和子 SRS 信道 ), 发送各个天线的 SRS。但 是, 在本发明中, 只要能够设定预编码矩阵的初始值, 也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例如, 基站也可 以仅在 SRS 的初次发送时对每个天线分配非周期性的 SRS 资源 (SRS 信道 )。由此, 在基站中, 使用仅用于 SRS 的初次发送时的 SRS 资源 (SRS 信道 ) 接收 SRS, 能够设定预编码矩阵的 初始值。 另外, 移动台请求开始上行线路数据的通信的同时, 也可以使用预先设定的预编码 矩阵作为初始值。 由此, 在基站中, 能够将预先设定的预编码矩阵以及使用与该预编码矩阵 正交的预编码矩阵进行了加权的 SRS 发送给基站。另外, 未预先设定预编码矩阵而在移动 台请求开始上行线路数据的通信的同时, 也可以设定预编码矩阵的初始值。
另 外, 在 上 述 实 施 方 式 中, 将 欧 几 里 得 范 数 (Euclidean norm) 不 为 “1”的 情 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 该欧几里得范数 (Euclidean norm) 表示预编码矩阵的矢 量分量的平方和的平方根。但是,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使用欧几里得范数为 “1”的预 编码矩阵。例如, 作为欧几里得范数为 “1”且相互正交的预编码矩阵的一个例子, 有 和 将欧几里得 范数为 “1” 的 φ(0) 用于加权的 SRS1 和将与 φ(0) 正交且欧几里得范数为 “1” 的 φinv(0) 用于加权的 SRS2 被发送后, 在基站侧获得传播路径信息时使用的、 由 φ(0) 和 φinv(0) 构 成的 Φ(0) = {φ(0), φinv(0)} 为酉矩阵。酉矩阵 Φ(0) 中, 逆矩阵 Φ-1(0) 变为转置矩阵 Φ(0)T( 即, Φ-1(0) = Φ(0)T)。因此, 在基站中, 在进行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 -1 的 H(n) 的处理时, 取代计算逆矩阵 Φ (0) 而计算转置矩阵 Φ(0)T 即可, 所以能够更简单 地计算 H(n)。
另外, 移动台有时被称为 UE, 基站有时被称为 Node B。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举例说明了以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 但本发明也可以 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 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 LSI 来 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 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 一个芯片。虽然这里称为 LSI, 但根据集成程度, 可以被称为 IC、 系统 LSI、 超大 LSI(Super LSI)、 或特大 LSI(Ultra LSI)。
另外, 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 LSI, 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 现。也可以使用可在 LSI 制造后编程的 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 现场可编 程门阵列 ), 或者可重构 LSI 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 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 如果出现能够替代 LSI 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 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 还存在着适用生物 技术等的可能性。
2008 年 4 月 4 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 2008-098395 号所包含的说明书、 附图以 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被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