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膏药及制作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膏药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风湿骨病主要是由于风寒引起的血液循环不通畅,致使包括肌肉、韧带、滑囊、筋膜的营养供给不良导致的疾病。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风湿骨病是缠绵难愈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尤以青壮年发病率较高(80%的患者年龄在20岁——45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西药治疗风湿骨病常常会导致肾脏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受损,膏药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熬制,费时间费精力,因此,患者急需一种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的药物来治疗风湿骨病。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成本低,副作用小且使用方便的治疗风湿骨病的膏药及制作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膏药,所述膏药由中药制成,所述膏药每份包括红花35-55g、秦艽25-45g、独活30-50g、川穹35-55g、川乌35-55g、草乌30-50g、当归30-50g、伸筋草35-55g、蒲公英40-60g、透骨草40-60g、白芥子10-30g、花椒10-30g、穿山甲5-25g、沉香10-30g、乳香20-40g、没药15-35g、煅磁石20-40g、羌活5-15g、威灵仙65-90g、葛根50-70g。
优选地,所述膏药每份包括红花40-50g、秦艽30-40g、独活35-45g、川穹40-50g、川乌40-50g、草乌35-45g、当归35-45g、伸筋草35-40g、蒲公英45-55g、透骨草45-55g、白芥子15-25g、花椒15-25g、穿山甲10-20g、沉香15-25g、乳香25-35g、没药20-30g、煅磁石25-35g、羌活5-10g、威灵仙75-85g、葛根55-65g。
优选地,所述膏药每份包括红花45g、秦艽35g、独活40g、川穹45g、川乌45g、草乌40g、当归40g、伸筋草40g、蒲公英50g、透骨草50g、白芥子20g、花椒20g、穿山甲15g、沉香20g、乳香30g、没药25g、煅磁石30g、羌活10g、威灵仙80g、葛根60g。
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膏药的制作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按重量份数取上述各组份中药;
b、将步骤a所得的药材分别晒干或烘干后掺匀粉碎;
c、将步骤b所得的中药粉制成膏药。
本发明膏药物机理如下:
红花:性味:辛,温。归经:入心、肝经。功能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秦艽:性味:辛、苦,平。归经:归胃、肝、胆经。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独活:性味:辛、苦,微温。归经:归肾、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
川穹: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安抚神经,正头风头痛,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川乌: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归经:归心、肝、肾、脾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草乌: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归经:归心、肝、肾、脾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当归:性味:甘、辛,温。归经:归肝、心、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伸筋草:性味:微苦、辛,温。归经:归肝、脾、肾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蒲公英:性味:苦、甘,寒。归经:归肝、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疠,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透骨草:性味:辛;性温。归经:肺;肝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毒目痛。主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腰部扭伤;瘫痪;闭经;阴囊湿疹;疮疖肿毒。
白芥子:性味:辛,温。归经:入肺、胃经。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花椒:性味:辛,温。归经:归脾、胃、肾经。功能主治: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外治湿疹瘙痒。
穿山甲:性味:咸,微寒。归经:归肝、胃经。功能主治: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用于经闭癓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关节痹痛,麻木拘挛。
沉香:性味:辛、苦,微温。归经:归脾、胃、肾经。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
乳香:性味:辛、苦,温。功能主治:活血止痛。用于心腹诸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疮痈肿痛;外用消肿生肌。
没药: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散瘀止痛,外用消肿生肌。用于跌打淤血肿痛,痈疽肿痛,胸腹诸痛;外用治疮口久不收敛。
煅磁石:性味:咸,平。归经:归肾、肝经。功能主治:有镇惊安神、潜阳纳气之功。现代研究含四氧化三铁,尚含锰、铜、锌、铅等。有抑制中枢神经,镇静、催眠及杭惊厥等,且炮制后作用显著增强。又能杭炎、镇痛、促凝血。煅后降低了苦寒之性,缓和了重镇降逆的功效,增强了敛血止血的作用,增加了补血功效,且易于煎出汁,疗效较好。
羌活:性温;味辛苦;归膀胱、肾经。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威灵仙:性味:辛、咸,温。归经:归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肺、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驱寒止痛、活血行气等功效,对风湿骨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具有无耐药性、药效持久、安全适合长期使用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所述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膏药,所述膏药由中药制成,所述膏药每份包括红花55g、秦艽45g、独活50g、川穹55g、川乌55g、草乌50g、当归50g、伸筋草55g、蒲公英60g、透骨草60g、白芥子30g、花椒30g、穿山甲25g、沉香30g、乳香40g、没药35g、煅磁石40g、羌活15g、威灵仙90g、葛根70g。
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膏药的制作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按重量份数取上述各组份中药;
b、将步骤a所得的药材分别晒干或烘干后掺匀粉碎;
c、将步骤b所得的中药粉制成膏药。
实施例2
本发明所述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膏药,所述膏药每份包括红花40g、秦艽30g、独活35g、川穹40g、川乌40g、草乌35g、当归35g、伸筋草35g、蒲公英45g、透骨草45g、白芥子15g、花椒15g、穿山甲10g、沉香15g、乳香25g、没药20g、煅磁石25g、羌活5g、威灵仙75g、葛根55g。
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膏药的制作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按重量份数取上述各组份中药;
b、将步骤a所得的药材分别晒干或烘干后掺匀粉碎;
c、将步骤b所得的中药粉制成膏药。
实施例3
本发明所述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膏药,所述膏药每份包括红花45g、秦艽35g、独活40g、川穹45g、川乌45g、草乌40g、当归40g、伸筋草40g、蒲公英50g、透骨草50g、白芥子20g、花椒20g、穿山甲15g、沉香20g、乳香30g、没药25g、煅磁石30g、羌活10g、威灵仙80g、葛根60g。
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膏药的制作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按重量份数取上述各组份中药;
b、将步骤a所得的药材分别晒干或烘干后掺匀粉碎;
c、将步骤b所得的中药粉制成膏药。
其中上述3个实施例中膏药的制作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第一步、炸药
先将油料加热,倒入药料,文火再炸,并不断搅动,使药物受热均匀,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为止(如变黄,炸焦黄,炸枯黑等)。去渣滤净,即为膏油。
注意:
1.有时未炸前,往往需将药料在油内浸泡一定时间,经验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说。
2.药料倒入前须酌予碎断,太粗则不易炸出药内有效成分,太细则易于沉积锅底,不易滤净。
3.入药顺序依药料性质不同,一般有先炸、后炸之分。肉质药及鲜药宜先炸,如甲鱼、鲜苋菜之类;质地坚实的药物也应先炸,如介壳、树根之类。而质地疏松或形体细小的药物,宜待先炸药物已枯黄时在下锅,如花叶和种子类。
第二步、炒丹
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注意:
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丹炒过头膏药则老。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第三步、炼油
药油可选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则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急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为炼油已成。
注意:
1.香油即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习惯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掺碱,不但溢锅,而且膏药不粘。
2.炼油之火不易过猛,如已着火,用铁锅盖将火压灭。药油将炼成时,撩油速度要快,但应避免触及锅底,以防着火。
第四步、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铅丹195克计算,并注意季节(夏季铅丹可用至240克,冬季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为宜)。经验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两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离火下丹两种情况。前者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或把锅抬离火炉,继续搅拌候其凉。离火下丹即将炼好的药油离开火炉后方下丹。
注意:
1.万万不可用铁器搅拌,此时铁器与锅底相碰,一锅膏药起火而毁。2.一般多采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离火下丹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药不痒。
3.下丹时应一人搅拌,一人下丹,利于操作。
4.锅内油量不能超过锅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则易溢出。
5.此节是熬制膏药的关键,必须掌握好药油离火的时刻,以保证成膏的质量。常用以下标准来判断炼油程度:①油烟:始为淡青色,渐转浓黑,进为白色浓烟,撩油时烟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准;②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待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许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为准。
6.“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搅。”下丹时撒布要匀,并不停地顺一个方向搅拌,以防沉聚。
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锅,且膏药质地不匀;太慢时,则离火下丹的药油温度下降,影响效果。
8.如下丹时着火,应熄灭后再下,否则易引起爆炸。
9.膏药应老、嫩适宜。如偏老,即兑入较嫩的膏药油;偏嫩,则再加热。一般宜嫩些,因摊膏时仍需加热。
第五步、去火毒
膏成后,用冷水喷洒于膏药锅内,即有黑烟冒出,然后将膏药拧成小坨,浸于冷水中3~10日,每日换水1~2次。亦有成膏后直接“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加细药将方中的贵重细药,如冰片、麝香等研细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药内搅拌。
注意:
热油加凉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点点加入药面,急搅拌则无事,不然一锅膏药溢出而废。
第七步、摊膏药
急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纸布大小,以竹筷点纸布之中心作顺时针摊一周,则为膏药已成。
注意:
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温的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搭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膏药则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
2.摊膏时,涂的面积一般圆形的占膏药褙的1/3,长方形的约占2/5。用于治表的膏药,宜涂薄些;治里的膏药,宜涂厚些。勤换的膏药宜薄,久贴的膏药宜厚。
本发明于2010年至2015年临床观察风湿骨病50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治愈41例,好转8例,无效(服药中断)1例。全部病例随访1~5年,治疗后多年未发者21例。
典型病例:
1、张某,男,40岁。常年从事体力劳动。腰部僵硬,弯腰困难。用药1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转动灵活,身体一般状态良好。继续用药两个月后痊愈。随访至今较好。
2、患者牛某,女,36岁,自诉患风湿骨病病已3年,用药前腕关节疼痛,冬季严重夏季轻,用药2个月后症状消失,用药3个月痊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物美价廉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