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566588.6 (22)申请日 2016.09.14 (71)申请人 深圳市前海康启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兴二 道6号武汉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B815 房(入驻深圳市前海商务秘书有限公 司) (72)发明人 张贯京 陈兴明 葛新科 高伟明 李慧玲 (51)Int.Cl. A61B 10/02(2006.01) A61B 10/04(2006.01) A61B 5/00(2006.01) (54)发明名称 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
2、刺针控 制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 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所述活检穿刺针控制 系统包括活检穿刺针、 控制装置、 第一光导管及 第二光导管; 活检穿刺针包括旋转部、 圆筒、 光纤 及穿刺部, 旋转部穿过所述握持部及穿刺部, 圆 筒的底部与穿刺部的顶部连接; 圆筒及穿刺部内 均设置有多个细管, 所述圆筒中的每个细管与穿 刺部中的一个细管对应, 其中, 每条光纤穿过所 述圆筒中的一个细管及所述圆筒中的该细管对 应的所述穿刺部中的一个细管; 控制装置包括控 制部及成像部, 成像部内包括发光部及摄像头, 发光部及摄像头与控制部电连接。 本发明可以实 时获取人体部位的影。
3、像, 方便医生通过活检穿刺 针获取病变组织, 降低了医疗风险, 方便了医务 人员及患者。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CN 106137264 A 2016.11.23 CN 106137264 A 1.一种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检穿刺 针控制系统包括活检穿刺针、 控制装置、 第一光导管及第二光导管; 所述活检穿刺针包括旋转部、 圆筒、 光纤及穿刺部, 所述圆筒的底部与所述穿刺部的顶 部连接, 所述旋转部穿过所述圆筒及穿刺部; 所述圆筒及穿刺部内均设置有多个细管, 所述圆筒中的每个细管与所述穿刺部中的一 个细管对应, 其中, 每条光纤穿过所。
4、述圆筒中的一个细管及所述圆筒中的该细管对应的所 述穿刺部中的一个细管;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及成像部, 所述成像部内包括发光部及摄像头, 所述发光部 及摄像头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 所述第一光导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光纤及发光部, 所述第二光导管的两端分别连 接至所述旋转部的顶部及发光部; 所述发光部用于产生红外光, 所述红外光传输至所述第一光导管及光纤形成第一光 路, 所述红外光传输至第二光导管及旋转部形成第二光路; 及 所述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摄像头对第一光路照射下的人体部位形成第一影像, 及控制 所述摄像头对第二光路照射下的人体部位形成第二影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
5、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还包括握持部, 所述握持部的底部与所述圆筒的顶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握持部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条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还包括旋转手柄, 所述旋转手柄设置于所述旋转部的顶部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及穿刺部的底部均为斜切面尖角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其特。
6、征在于, 所述圆筒的底部内表面设置有螺纹, 所述穿刺部的顶部外表面设置有螺纹, 所述圆筒的底 部内表面的螺纹与所述穿刺部的顶部外表面的螺纹匹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为空心管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的内表面为镜面反射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头为红外摄像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控制。
7、装置连接的显示装置, 用于显示第一影像及第 二影像。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137264 A 2 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 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活体组织检查简称 “活检” , 亦称外科病理学检查, 简称 “外检” ; 是指应诊断、 治疗 的需要, 从患者体内切取、 钳取或穿刺等取出病变组织, 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 这是诊断 病理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对绝大多数送检病例都能做出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被作为临 床的最后诊断。 0003 活体组织检查。
8、在肿瘤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肿瘤活检方式, 一般都 采用活检穿刺针刺入人体部位, 从人体部位上获取肿瘤组织来进行活体检查。 现有的活检 穿刺针在获取肿瘤组织时, 医生先通过超声扫描或红外成像的方式确定人体部位, 之后再 将活检穿刺针刺入确定的人体部位。 然而, 采用现有的活检穿刺针无法实时获取人体部位 的影像, 医生难免出错, 进而影响获取的肿瘤组织的精准度。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 统, 旨在解决现有的活检穿刺针在刺入时及刺入过程中无法实时获取人体部位影像导致定 位精准度不高的技术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9、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 系统, 所述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包括活检穿刺针、 控制装置、 第一光导管及第二光导管; 0006 所述活检穿刺针包括旋转部、 圆筒、 光纤及穿刺部, 所述圆筒的底部与所述穿刺部 的顶部连接, 所述旋转部穿过所述圆筒及穿刺部; 0007 所述圆筒及穿刺部内均设置有多个细管, 所述圆筒中的每个细管与所述穿刺部中 的一个细管对应, 其中, 每条光纤穿过所述圆筒中的一个细管及所述圆筒中的该细管对应 的所述穿刺部中的一个细管; 0008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及成像部, 所述成像部内包括发光部及摄像头, 所述发 光部及摄像头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 0。
10、009 所述第一光导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光纤及发光部, 所述第二光导管的两端分 别连接至所述旋转部的顶部及发光部; 0010 所述发光部用于产生红外光, 所述红外光传输至所述第一光导管及光纤形成第一 光路, 所述红外光传输至第二光导管及旋转部形成第二光路; 及 0011 所述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摄像头对第一光路照射下的人体部位形成第一影像, 及 控制所述摄像头对第二光路照射下的人体部位形成第二影像。 0012 优选的, 所述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还包括握持部, 所述握持部的底部与所述圆筒 的顶部连接。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6137264 A 3 0013 优选的, 所述握持部的外。
11、表面设置有防滑条纹。 0014 优选的, 所述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还包括旋转手柄, 所述旋转手柄设置于所述旋 转部的顶部两侧。 0015 优选的, 所述旋转部及穿刺部的底部均为斜切面尖角结构。 0016 优选的, 所述圆筒的底部内表面设置有螺纹, 所述穿刺部的顶部外表面设置有螺 纹, 所述圆筒的底部内表面的螺纹与所述穿刺部的顶部外表面的螺纹匹配。 0017 优选的, 所述旋转部为空心管结构。 0018 优选的, 所述旋转部的内表面为镜面反射结构。 0019 优选的, 所述摄像头为红外摄像头。 0020 优选的, 所述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显示装置, 用于显示 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
12、。 0021 相较于现有技术, 本发明所述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采 用了上述技术方案, 达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可以实时获取人体部位的影像, 同时通过 第一光路及第二光路的照射人体部位, 可以扩大人体部位成像的范围, 方便医生通过活检 穿刺针获取病变组织, 降低了医疗风险, 方便了医务人员及患者。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本发明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较佳实施例的结构 示意图; 0023 图2是本发明图1中活检穿刺针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24 图3是本发明图1中活检穿刺针的横切面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5 图4是本发明图1中活检穿刺针。
13、处于使用状态的较佳实施例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 0026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 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 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 及较佳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 特征及其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本 发明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8 如图1所示, 图1是本发明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较佳实 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 所述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100包括活检穿刺针1、 控制 装置2、 第一光导。
14、管3及第二光导管4, 所述活检穿刺针1通过所述第一光导管3及第二光导管 4与所述控制装置2连接。 0030 其中, 所述活检穿刺针1包括旋转部10、 圆筒11、 握持部12、 旋转手柄13、 光纤14及 穿刺部15。 0031 参照图1及图2所示, 所述旋转部10穿过所述圆筒11、 握持部12及穿刺部15。 所述握 持部12的底部与所述圆筒11的顶部连接。 所述圆筒11及握持部12均为圆柱体结构, 其中, 所 述圆筒11设置于所述握持部12的下方位置。 医生的手握住所述握持部12, 并将所述活检穿 刺针1插入到人体部位。 此外, 为了防止打滑, 所述握持部12的外表面还设置有防滑条纹(图 说 。
15、明 书 2/4 页 4 CN 106137264 A 4 中未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 在其它实施例中, 所述握持部12可以省略。 0032 所述圆筒11的底部与所述穿刺部15的顶部连接。 具体地说, 如图2所示, 所述圆筒 11的底部内表面设置有螺纹, 所述穿刺部15的顶部外表面设置有螺纹150, 所述圆筒11的底 部内表面的螺纹与所述穿刺部15的顶部外表面的螺纹150匹配。 0033 所述圆筒11及所述穿刺部15内均设置有多个细管, 所述圆筒11中的每个细管与所 述穿刺部15中的一个细管对应。 每一条光纤14穿过所述圆筒11中的一个细管及该细管对应 的所述穿刺部15中的一个细管。 0034。
16、 所述光纤14可以是, 但不限于, 玻璃光纤或塑料光纤。 0035 所述旋转部10及穿刺部15的底部均为斜切面尖角结构。 初始状态时, 所述旋转部 10的底部与所述穿刺部15的底部匹配并构成斜切面, 如图3所示。 所述旋转部10的顶部两侧 设置有旋转手柄13, 医生可以通过所述旋转手柄13旋转所述旋转部10, 如图4所示。 0036 所述第一光导管3与所述光纤14连接, 具体地说, 从所述圆筒11中的细管伸出的光 纤14包裹于所述第一光导管3内。 所述第二光导管4与所述旋转部10的顶部连接。 在本实施 例中, 所述旋转部10为空心管结构。 0037 所述控制装置2内包括成像部20及控制部22,。
17、 其中, 所述成像部20内还设置有发光 部200及摄像头210。 所述发光部200及摄像头210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部22。 所述控制部22 用于控制所述发光部200及摄像头210。 0038 所述发光部200用于产生红外光, 所述红外光传输至所述第一光导管3及光纤14形 成第一光路, 所述红外光传输至第二光导管4及旋转部10形成第二光路。 0039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发光部200通过第一光导管3将红外光发射至光纤14内, 形成 第一光路。 由于光纤14的全反射性能, 所述发光部200产生的红外光通过光纤14照射到人体 部位上。 进一步地, 所述发光部200通过第二光导管3将产生的红外光传输至。
18、旋转部10内, 形 成第二光路。 由于所述旋转部10为空心管, 所述发光部200产生的红外光通过旋转部10照射 到人体部位上。 为了确保所述红外光能够通过所述旋转部10照射到人体部位, 所述旋转部 10的内表面为镜面反射结构, 具体地说, 所述旋转部10的内表面为光滑的不锈钢镜面。 需要 说明的是, 第一光路照射的人体部位不同与第二光路照射的人体部位, 所述第一光路照射 的人体部位是指穿刺部15的边框接触的人体部位, 第二光路照射的人体部位是指旋转部10 的底部接触的人体部位。 通过第一光路及第二光路的照射, 可以扩大人体部位成像的范围, 方便医生通过活检穿刺针1获取病变组织(例如, 肿瘤组织。
19、)的精准度。 0040 所述成像部20用于对人体部位成像。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成像部20内包括摄像头 210, 用于当所述活检穿刺针1刺入人体部位时, 对人体部位成像。 所述成像部20的成像原理 为: 所述成像部20的发光部200所产生的红外光照射到人体部位后, 红外光被人体部位的脱 氧血红蛋白吸收和反射, 再由所述成像部20上的摄像头采集反射图像, 图像送入控制部22 中实时增强, 并呈现于与控制装置2连接的显示装置(图中未示出)上让医生能清晰看到人 体部位的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摄像头210为红外摄像头。 0041 所述具有双光路影像扫描功能的活检穿刺针控制系统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20、: 0042 医生握住所述活检穿刺针1的握持部12, 并将所述穿刺部15刺入人体部位, 控制部 22控制成像部20中的发光部200产生红外光。 0043 所产生的红外光通过第一光导管3输入至光纤14, 并通过光纤14照射于人体部位,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6137264 A 5 控制部22控制成像部20中的红外摄像头拍摄光纤14所照射的人体部位的第一影像。 进一步 地, 所产生的红外光通过第二光导管4输入至旋转部10, 并通过旋转部10照射于人体部位, 控制部22控制成像部20中的红外摄像头拍摄人体部位的第二影像。 医生可以在显示装置上 实时观察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 并及时调整。
21、刺入人体部位的位置。 具体地说, 若第二影像中 显示没有病变组织, 而第一影像中显示有病变组织, 则将所述刺入部15调整到光纤14所在 的位置, 以获得光纤14所在位置的病变组织。 0044 当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中均显示有病变组织, 则通过旋转手柄13转动所述旋转部 10, 使得所述旋转部10的底部摘取病变组织, 之后将所述活检穿刺针1拔出并将摘取的病变 组织送交医院的检验部做进一步检测。 0045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凡是利用本发 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功能变换, 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 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6137264 A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7 CN 106137264 A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8 CN 106137264 A 8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9 CN 106137264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