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及其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及其应用.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813711 B (45)授权公告日 2014.04.02 CN 102813711 B (21)申请号 201210262822.8 (22)申请日 2012.07.27 A61K 36/73(2006.01) A61P 1/04(2006.01) (73)专利权人 上海市中医医院 地址 200071 上海市闸北区芷江中路 274 号 (72)发明人 朱凌云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31262 代理人 巫蓓丽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及其应用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
2、物, 其特征在于, 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枇杷叶6-12份, 桔梗0.5-2份, 白术6-12份。 本发 明还提供了上述药物在制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中的 应用。其优点在于 :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显著缓 解临床症状, 对烧心、 泛酸、 反胃、 胸骨后灼痛、 咽 部不适、 嗳气、 上腹胀、 上腹痛症状有明显改善, 总 体疗效与临床常用抑酸药物奥美拉唑相似以及 对比文件披露的中药组合物相似, 但对个别症状 改善有优势 ; 由纯中药制成, 无毒副作用, 易于被 患者接受 ; 原料组分少, 原材料丰富易得, 价格便 宜, 制备工艺简单, 适于普遍推广使。
3、用。 (51)Int.Cl. 审查员 李聪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813711 B CN 102813711 B 1/1 页 2 1.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 其特征在于, 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枇 杷叶 6-12 份, 桔梗 0.5-2 份, 白术 6-12 份。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药物, 其特征在于, 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枇杷叶 8-10 份, 桔梗 0.5-1 份, 白术 8-10 份。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
4、的药物, 其特征在于, 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枇杷叶 9 份, 桔梗 1 份, 白术 9 份。 4. 根据权利要求 1-3 任一所述的药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药物的药剂是胶囊、 颗粒、 片剂、 口服液、 合剂或糖浆剂。 5. 如权利要求 1-3 任一所述的药物在制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中的应用。 6. 如权利要求 1-3 任一所述的药物在制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药物中的应用。 7. 如权利要求 1-3 任一所述的药物在制备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中的应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813711 B 2 1/6 页 3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
5、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及其应用, 具体地说, 是以中草药为原 料制备的中成药。 背景技术 0002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 起不适症状和 (或) 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烧心和反流 (反食、 泛酸) 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 主要 发病机制是食管下括约肌的一过性松弛, 从而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其中食管黏膜有 组织病理学损伤改变者称为反流性食管炎 (RE) , 具备 GERD 症状而无内镜下黏膜损害者称 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NERD) 。美国的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显示 GERD 的患病率为。
6、 14%, 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40-60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北京、 上海 两地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食管反流症状发生率高达 8.97%, GERD 患病率为 5.77%, RE 发病 率为 1.92%, 在亚太地区, 约 50%-70% 的 GERD 患者表现为 NERD。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 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由此发生了改变, 以及临床医师对 GERD 诊断水平的 提高, GERD 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因而对 GERD 的治疗已成为消化学界研究的热点。 0003 GERD 的治疗以改善症状、 消除食管炎、 降低反流损害性、 增强抗反流。
7、防御机制为主 要目的, 常用西药有抗酸剂、 抑酸剂、 促胃动力剂等, 目前一致认为治疗本病的一线有效药 物为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 (PPI) 。第一代 PPI (奥美拉唑、 兰索拉唑和潘托拉唑) 由于耐 受性好, 价格相对低廉, 长期服用较为安全, 仍然被普遍运用 ; 近年不断有新一代的 PPI 问 世 (如 : 雷贝拉唑, 埃美拉唑等) , 它们的特点是起效快, 抑酸强, 能迅速缓解症状, 且个体差 异依从性好, 但目前临床无足够证据说明各类PPI的疗效有显著差异。 PPI治疗GERD的机理 是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 降低胃内容物的酸度, 从而改善其反流所导致的食管炎症或症状, 但并未达到减少反。
8、流的目的, 属于非病因性治疗, 因此在临床上存在复发率较高, 需要长期 用药、 治疗费用高昂等缺陷。 0004 中医将 GERD 归属于 “吞酸” 、“呕吐” 、“郁证” 、“反胃” 、“气噎” 等范畴, 病位在胃, 病 机关键为胃气上逆, 治疗多以和胃降逆为主, 并围绕上述病因、 病机及病理因素而辨证分型 论治。治疗本病常选用柴胡疏肝散, 半夏泻心汤, 左金丸, 旋复代赭汤, 小柴胡汤, 启膈散等 方剂治疗。 但是这些方剂的药味数均较多, 易受材料来源的限制且不便于药物的制备。 中国 期刊 江苏中医药 2005 年第 26 卷第 1 期, 刊出了 升降并举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52 例 , 该。
9、治疗 GERD 的药物基本组成为枇杷叶 15g、 桔梗 1g、 白术 9g, 山栀 9g, 使用加减法治疗, 合 并胃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胃黏膜糜烂, 症见胃中嘈杂, 胃酸明显者, 加象贝 9g、 海螵蛸 15g ; 阴虚明显者, 去白术, 加山药 9g, 石斛 9g ; 湿重苔腻者, 去白术, 加苍术 9g, 其治疗 GERD 效果较明显 ; 中国期刊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年第 37 卷第 4 期, 刊出了 “平调气机法治疗胃 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 采用的是枇杷叶、 桔梗、 白术, 随兼证加减 : 有兼有肝胃郁热加蒲 公英, 胃阴不足加石斛 ; 痰湿中阻加苍术 ; 脾胃虚弱。
10、加淮山药 ; 气滞血瘀加血蝎粉。但上述 现有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使用的药物组成均是 4-6 味药, 存在药味数较多的缺点, 而且 说 明 书 CN 102813711 B 3 2/6 页 4 针对 GERD 的不同病理因素需要在基础方上增减药物方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增加了诊断和 治疗上的困难。因此亟需一种无需辨证分型论治、 疗效显著同时药味数较少的治疗 GERD 的 药物, 但是目前关于这类药物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提供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 0006 本发明的再一的目的是, 提供一种上述药物的用途。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
11、取的技术方案是 : 0008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 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枇杷叶 6-12 份, 桔梗 0.5-2 份, 白术 6-12 份。 0009 所述的药物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枇杷叶 8-10 份, 桔梗 0.5-1 份, 白术 8-10 份。 0010 所述的药物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 枇杷叶 9 份, 桔梗 1 份, 白术 9 份。 0011 所述的药物的药剂是胶囊、 颗粒、 片剂、 口服液、 合剂或糖浆剂。 0012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 0013 如上任一所述的药物在制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中的应用。 001。
12、4 如上任一所述的药物在制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药物中的应用。 0015 如上任一所述的药物在制备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中的应用。 0016 本发明优点在于 : 0017 1、 本发明的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 对烧心、 泛酸、 反胃、 胸 骨后灼痛、 咽部不适、 嗳气、 上腹胀、 上腹痛症状有明显改善, 总体疗效与临床常用抑酸药物 奥美拉唑相似以及对比文件披露的中药组合物相似, 但对个别症状改善有优势 ; 0018 2、 本发明的药物治疗GERD无需辨证分型论治, 可作为治疗GERD的基础方, 但可取 得良好疗效 ; 0019 3、 本发明的药物由纯中药制成, 无毒副作用,。
13、 易于被患者接受 ; 0020 4、 本发明的药物原料组分少, 原材料丰富易得, 价格便宜, 制备工艺简单, 适于普 遍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0022 实施例 1 治疗 GERD 药物的制备 (一) 0023 枇杷叶 6 份, 桔梗 2 份, 白术 6 份, 常规方法煎煮。 0024 实施例 2 治疗 GERD 药物的制备 (二) 0025 枇杷叶 12 份, 桔梗 0.5 份, 白术 12 份, 常规方法煎煮。 0026 实施例 3 治疗 GERD 药物的制备 (三) 0027 枇杷叶 6 份, 桔梗 0.5 份, 白术 12 份, 。
14、常规方法煎煮。 0028 实施例 4 治疗 GERD 药物的制备 (四) 0029 枇杷叶 12 份, 桔梗 2 份, 白术 6 份, 常规方法煎煮。 0030 实施例 5 治疗 GERD 药物的制备 (五) 说 明 书 CN 102813711 B 4 3/6 页 5 0031 枇杷叶 12 份, 桔梗 0.5 份, 白术 6 份, 常规方法煎煮。 0032 实施例 6 治疗 GERD 药物的制备 (六) 0033 枇杷叶 8 份, 桔梗 1 份, 白术 8 份, 常规方法煎煮。 0034 实施例 7 治疗 GERD 药物的制备 (七) 0035 枇杷叶 10 份, 桔梗 0.5 份, 白术。
15、 10 份, 常规方法煎煮。 0036 实施例 8 治疗 GERD 药物的制备 (八) 0037 枇杷叶 10 份, 桔梗 1 份, 白术 12 份, 常规方法煎煮。 0038 实施例 9 治疗 GERD 药物的制备 (九) 0039 枇杷叶 8 份, 桔梗 2 份, 白术 6 份, 常规方法煎煮。 0040 实施例 10 治疗 GERD 药物的制备 (十) 0041 枇杷叶 9 份, 桔梗 1 份, 白术 9 份, 常规方法煎煮。 0042 需要说明的是, 实施例 1-10 所述的常规方法煎煮是中药汤剂常规的制作方法, 即 将所述的原料药加水煎煮成汤剂。 0043 实施例 11 治疗 GER。
16、D 药物片剂 / 胶囊的制备 0044 取实施例 1-10 任一所述的药物, 加 9-11 倍量水, 煎煮 2-3.5 小时, 滤出药汁。再 加9倍量水, 煎煮2.5小时, 滤出药汁, 合并二次煎液, 静置, 滤取上清液, 浓缩, 放冷, 加浓缩 液 3 倍量酒精, 搅拌沉淀过夜。取上清液, 浓缩至稠浸膏 ; 加入制药辅料, 真空干燥, 粉碎制 粒, 压制成片剂或填充装胶囊。 0045 实施例 12 治疗 GERD 药物颗粒的制备 0046 取实施例 1-10 任一所述的药物, 加 8-10 倍量水, 煎煮 3 小时, 滤出药汁。再加 10 倍量水, 煎煮 2.5 小时, 滤出药汁, 合并二次。
17、煎液, 静置, 滤取上清液, 浓缩, 放冷, 加浓缩液 2 倍量酒精, 搅拌沉淀过夜。取上清液, 浓缩至稠浸膏 ; 加适当制药辅料, 制粒, 干燥, 整粒, 得 20g 颗粒, 分装 10g/ 袋。 0047 实施例 13 治疗 GERD 药物合剂 / 口服液 / 糖浆剂的制备 0048 取实施例 1-10 任一所述的药物, 加 8-11 倍量水, 煎煮 3 小时, 滤出药汁。再加 8 倍量水, 煎煮 3 小时, 滤出药汁, 合并二次煎液, 静置, 滤取上清液, 浓缩, 放冷, 加浓缩液 3.5 倍量酒精, 搅拌沉淀过夜。取上清液, 浓缩至稠浸膏 ; 加适当制药辅料, 制成合剂、 口服液或 糖。
18、浆剂。 0049 实施例 14 0050 1 资料与方法 0051 1.1 一般资料 0052 收集 2005 年 -2008 年 12 月上海市中医医院病例 150 名 (年龄 18-65 岁) , 用随机 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 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各50名, 其中治疗组中NERD 25例, RE 25例 ; 男 15 例, 女 35 例 ; 平均年龄 M=50.98 岁, 平均病程 M=3.58 年 ; 对照组一中 NERD 26 例, RE 24 例 ; 男 20 例, 女 30 例 ; 平均年龄 M=52.01 岁, 平均病程 M=3.25 年 ; 对照组二中 NERD 24 人, R。
19、E 26 人 ; 男 14 例, 女 36 例 ; 平均年龄 M=48.98 岁, 平均病程 M=3.67 年。三组一般情况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0053 1.2 诊断与辩证 0054 参考1999年8月在山东省烟台市通过的 “反流性食管病/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 说 明 书 CN 102813711 B 5 4/6 页 6 疗方案” ; 2008 年更新后的 胃食管反流病 (GERD) 亚太共识 ; 美国胃食管反流病 2005 年指 南, 诊断为 NERD 或 RE。 0055 1.3 治疗方法 0056 治疗组使用实施例 10 制备的药物, 煎煮至浓度为含。
20、生药量 0.25g/mL, 上药水煎 服, 每日一剂, 煎汁吞服, 100mL/ 次, 日服 2 次。对照组一使用枇杷叶 15g, 桔梗 1g, 白术 9g, 山栀 9g, 煎煮至浓度为含生药量 0.25g/mL, 上药水煎服, 每日一剂, 煎汁吞服, 100mL/ 次, 日 服 2 次。对照组二使用奥美拉唑胶囊 (常州第四制药厂生产) , 20mg/ 次, 每日 2 次。用药 8 周为 1 个疗程,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 2 周至第 1 个疗程结束分别进行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评 定量表的积分评定, 积分评定表如表 1 所示。RE 患者在治疗 2-3 个疗程后加观察治疗前后 胃镜食管黏膜变化情况。 。
21、0057 表 1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评定量表 0058 0059 1.4 疗效评定标准 0060 (1) 胃镜诊断及疗效标准 : 采用 1999 年 8 月 25 日在烟台通过的 “反流性食管病 (炎) 诊断及治疗方案 (试行) ” ;(2) 进行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积分减少 100% 为痊愈, 80% 为显效, 50% 为有效, 0.05) 。 0068 2.3 各症状发生的频率 0069 通过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评定量表对烧心、 泛酸、 反胃、 胸骨后灼痛、 咽喉不适、 吞咽 困难、 嗳气、 上腹胀、 上腹痛症状共 9 个较常见症状进行统计, 其中烧心、 泛酸、 咽喉不适、 嗳 气的发生频率占前。
22、 4 位, 均超过 60%, 分别为 73%、 70%、 68%、 63% ; 吞咽困难发生频率最低, 为 8%。 0070 2.4 三组症状改善情况 0071 治疗组对烧心、 泛酸、 反胃、 胸骨后灼痛、 咽部不适、 嗳气、 上腹胀、 上腹痛症状有明 显改善 (P0.05) , 见表 2 ; 对照组一对烧心、 泛 酸、 胸骨后灼痛、 咽喉不适、 嗳气、 上腹胀、 上腹痛症状有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 3 ; 对照组二对烧心、 泛酸、 胸骨后灼痛、 咽喉不适、 嗳气、 上 腹胀、 上腹痛症状有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 4。 0072 表 2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个症状评分比较 。
23、(S) 0073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 t 值P 值 烧心5.583.751.961.983.623.655.752 0.000 泛酸5.083.281.952.153.132.975.009 0.000 反胃2.583.690.601.321.983.483.605 0.001 胸骨后灼痛4.583.971.281.653.303.545.321 0.000 咽部不适1.811.111.050.830.761.053.857 0.000 吞咽困难0.110.650.050.350.060.590.853 0.380 嗳气1.351.260.410.680.941.305.045 0.000 上腹。
24、胀4.154.181.622.242.533.823.730 0.000 上腹痛1.853.210.361.371.493.043.204 0.002 0074 表 3 对照组一治疗前后各个症状评分比较 (S) 0075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 t 值P 值 烧心5.623.692.052.013.573.435.819 0.000 泛酸5.103.242.052.203.053.143.772 0.000 反胃2.543.590.621.351.923.203.753 0.001 胸骨后灼痛4.624.011.311.573.313.185.007 0.000 咽部不适1.901.051.030.。
25、690.871.044.005 0.000 吞咽困难0.190.540.100.290.090.531.350 0.233 嗳气1.391.301.320.700.071.230.988 0.320 上腹胀4.064.251.762.342.304.053.641 0.000 说 明 书 CN 102813711 B 7 6/6 页 8 上腹痛1.763.140.341.091.423.153.598 0.001 0076 表 4 对照组二治疗前后各个症状评分比较 (S) 0077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 烧心5.903.781.581.797.306 0.000 泛酸4.723.771。
26、.141.546.211 0.000 反胃1.562.850.882.051.370 0.174 胸骨后灼痛2.963.851.062.352.979 0.004 咽部不适1.321.100.680.873.237 0.002 吞咽困难0.200.570.080.341.276 0.205 嗳气1.521.150.400.735.828 0.000 上腹胀4.084.131.382.114.114 0.000 上腹痛3.303.910.641.724.399 0.000 0078 2.5 三组各症状计分差值比较 0079 治疗组在改善嗳气等症状要优于对照组一 (P0.05) , 见表 5。治疗。
27、组在改善反胃、 胸骨后灼痛等症状要优于对照组二 (P0.05) , 见表 6。 0080 表 5 治疗组和对照组一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 (S) 0081 项目治疗组对照组一t 值P 值 烧心3.623.653.573.431.020 0.314 泛酸3.132.973.053.140.625 0.252 反胃1.983.481.923.200.541 0.682 胸骨后灼痛3.303.543.313.180.285 0.823 咽部不适0.761.050.871.040.650 0.601 吞咽困难0.060.590.090.530.854 0.401 嗳气0.941.300.071.231.8。
28、67 0.042 上腹胀2.533.822.304.050.204 0.857 上腹痛1.493.041.423.151.220.067 0082 表 6 治疗组和对照组二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 (S) 0083 项目治疗组对照组二t 值P 值 烧心3.623.654.323.251.023 0.303 泛酸3.132.973.583.220.512 0.620 反胃1.983.480.681.962.027 0.019 胸骨后灼痛3.303.541.902.991.982 0.048 咽部不适0.761.050.640.900.520 0.580 吞咽困难0.060.590.120.440.427 0.637 嗳气0.941.301.121.020.579 0.583 上腹胀2.533.822.703.350.234 0.697 上腹痛1.493.042.663.531.901 0.054 0084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 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2813711 B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