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吸收结扎夹.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8035805 上传时间:2019-12-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3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20672301.X

申请日:

20131029

公开号:

CN203506824U

公开日:

2014040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17/122

主分类号:

A61B17/122

申请人:

杭州铭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铭众生物医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晓蕾,凌赟,郑海菁,王利群,涂克华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6号大街452号孵化器2号楼C0101室

优先权:

CN201320672301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尚德技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严勇刚;马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所述可吸收结扎夹包括成V形连接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端部设置有一个弯曲部,所述第二夹臂端部设置有一个与所述弯曲部对应的贴合部,所述弯曲部顶端设置有一个锁紧部,所述贴合部具有一个与所述锁紧部对应的锁紧面,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外侧对称设置有夹持凸块;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对的内侧中部均呈向内的圆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背的外侧为平直结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吸收结扎夹,采用了不对称的锁紧结构,闭合和拆解时都不容易断裂。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通用于不同大小的可吸收结扎夹的设计方案,便于批量化设计和生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成V形连接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端部设置有一个弯曲部,所述第二夹臂端部设置有一个与所述弯曲部对应的贴合部,所述弯曲部顶端设置有一个锁紧部,所述贴合部具有一个与所述锁紧部对应的锁紧面,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外侧对称设置有夹持凸块,所述锁紧面一侧具有一个第一凸起部,所述锁紧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部对应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夹臂内侧在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夹臂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对应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对的内侧中部均呈向内的圆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背的外侧为平直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内侧为光滑过渡的内侧圆弧,所述内侧圆弧的弧长为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外侧为光滑过渡的外侧圆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内侧圆弧之间的所述第一夹臂的圆弧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内侧圆弧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臂的圆弧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内侧圆弧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臂的圆弧弦长a与圆弧高度h的比值为50-8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外科手术过程中用于血管和 组织的吻合和结扎的结扎夹,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结扎夹通常还被称为血管 夹、结扎扣、手术锁夹、组织夹等。

背景技术

在人体进行腹腔手术过程中,一旦在体内发现病灶,需要手术切除时, 则体内血管或组织需要暂时夹闭,甚至需要永久夹闭。现有技术中采用结扎 夹对血管或组织进行夹持闭合已经非常普遍了。

例如,申请人之前申请且已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2973988A 中,其背景技术部分对于结扎夹的种类、类型、发展演变乃至相关现有技术 都有详细的描述。该专利申请中提出用可降解材料来制备生产结扎夹,本专 利申请对此全文引用作为参考。本专利申请涉及的可吸收结扎夹也可采用类 似的可吸收材料来制备,关于可吸收材料部分不是本专利申请所要求保护的 重点,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专利的时候,可以参照该现有技术进 行理解,本申请对其全文引用作为本申请公开的一部分。

上述现有技术所公开的结扎夹类型,属于一种典型的hem-o-lok类型的结 扎夹,其结构在很多现有技术文件中均有公开,例如,CN201519174U也有 相关结构的介绍。

这些现有技术中的hem-o-lok类型的结扎夹的显著特点是,其具有两个呈 V形结构的用于闭合血管或组织的弧形臂。这些结扎夹通常采用普通医用塑 料制成,其机械性能可以提供很大弹性的结扎夹,夹持力也足够强。然而, 一旦采用可生物降解材料生产可吸收结扎夹,其机械性能比普通医用塑料差 的问题却没办法克服,采用现有设计的话很容易在闭合过程中断裂,性能很 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吸收结扎夹,以减少或避免 前面所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由可生物 降解材料制成,其包括成V形连接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端 部设置有一个弯曲部,所述第二夹臂端部设置有一个与所述弯曲部对应的贴 合部,所述弯曲部顶端设置有一个锁紧部,所述贴合部具有一个与所述锁紧 部对应的锁紧面,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外侧对称设置有夹持凸块, 所述锁紧面一侧具有一个第一凸起部,所述锁紧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部 对应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夹臂内侧在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对的一侧设置 有一个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夹臂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对应的第二凹陷 部;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对的内侧中部均呈向内的圆弧形凸起,所述 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背的外侧为平直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内侧为光滑过渡的内侧圆弧, 所述内侧圆弧的弧长为2-5mm。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外侧为光滑过渡的外侧圆弧。

优选地,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内侧圆弧之间的所述第一夹臂的圆弧长 度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内侧圆弧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臂的圆弧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内侧圆弧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臂的圆弧弦 长a与圆弧高度h的比值为50-80。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吸收结扎夹,采用了不对称的锁紧结构,闭合和 拆解时都不容易断裂。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通用于不同大小的可吸收 结扎夹的设计方案,便于批量化设计和生产。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 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吸收结扎夹的立体 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的是图1中的可吸收结扎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的是图1和2中所示可吸收结扎夹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吸收结扎夹的立体 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的是图1中的可吸收结扎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吸收结扎夹如 图所示,所述结扎夹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也就是说,所述结扎夹植入患 者体内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破碎降解,最终由人体吸收,从而不 会在患者体内形成物理残留。

关于结扎夹的材料构成,可以参见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的可生物降解材料, 在此不再重复说明。虽然结扎夹的材料并非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但是,由 于可生物降解材料需要顾及降解的问题,与现有技术中普通弧形臂结构的 hem-o-lok结扎夹相比,其强度、刚度、韧性等机械性能与现有技术的普通塑 料材料来说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结扎夹针对可吸收结 扎夹的特性,专门提出了结构优化的设计,使得其闭合时以及拆解时均不容 易断裂。

具体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结扎夹包括成V形连接的第一夹臂 1和第二夹臂2,第一夹臂1的端部设置有一个弯曲部11,第二夹臂2的端 部设置有一个与所述弯曲部11对应的贴合部21,所述弯曲部11顶端设置有 一个锁紧部12,所述贴合部21具有一个与所述锁紧部12对应的锁紧面22, 所述第一夹臂1与所述第二夹臂2外侧对称设置有夹持凸块3。

与现有结扎夹显著不同的一点是,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基本上呈平 直结构,只是中部稍微有一点弧形向内的突起,从附图中几乎用肉眼看不出 这种突起。这种设计是由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机械性能决定的,如果采用现有 技术的大弧度的弧形臂,很容易在闭合的过程中断裂,后面将对此进一步详 细描述。

当使用夹具操作所述夹持凸块3对所述可吸收结扎夹进行闭合时,所述 第一夹臂1向所述第二夹臂2靠拢,所述锁紧部12在所述贴合部21的挤压 下,推动所述弯曲部11向所述第一夹臂1外侧变形,从而使得所述锁紧部 12可以翻越过所述贴合部21,当所述锁紧部12越过所述贴合部21后,锁紧 部12与所述锁紧面22贴合锁紧,所述弯曲部11变形结束,恢复到原来的位 置,这样,所述锁紧部12就可以夹持所述锁紧面22,并使所述贴合部21与 所述弯曲部11贴合,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夹臂1与所述第二夹臂2的紧密贴合 锁紧。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对称结构的锁紧结构, 使得拆解的时候,整个结扎夹的两个夹臂都会发生侧向滑动,变形范围被两 个夹臂吸收了,因此锁紧结构部分不会发生断裂。

具体来说,锁紧面22一侧具有一个第一凸起部23,第一凸起部23可以 在所述锁紧部12翻越所述贴合部21后,限制所述锁紧部12在锁紧面22上 发生侧向位移。所述锁紧部12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部23对应的第一凹陷 部13。所述第一凸起部23不超过所述第二夹臂2的宽度,保持所述第二夹 臂2的侧面平整。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23与所述第二夹臂 2的侧边边缘平齐。

第二夹臂2内侧在与所述第一凸起部23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凸起 部24。这样就可以在所述第一夹臂1与所述第二夹臂2闭合后,限制所述第 一夹臂1的侧向位移。所述第一夹臂1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部24对应的第 二凹陷部14。这样,所述第二凸起部24不超过所述第二夹臂2的宽度,保 持所述第二夹臂2的侧面平整。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24与 所述第二夹臂2的侧边边缘平齐。

这种设计提供了防止侧滑的保障,也就是说,虽然为了便于拆解,提供 了第一凸起部23和第一凹陷部13,但是却比较容易向另一侧错开导致闭合 失败,而本实施例对此进行了补救,在内侧提供了第二凸起部24和第二凹陷 部14,一方面可以防止侧滑错开,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凸起部24和第二凹陷 部14相对第一凸起部23和第一凹陷部13属于错开结构,两个卡扣位置相对 错开的距离较远,拆解时也不容易导致锁紧结构发生断裂。

以上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结扎夹的基本结构,所述可吸收结扎夹 采用了错开结构的不对称设计形式,同时基本上舍弃了现有呈V形结构的弧 形臂,其中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基本上呈平直结构,只是中部稍微有一 点弧形向内的突起,但是上述平直结构的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到底需要 遵循什么样是设计才能保证闭合时具备最优的夹持力并且不会断裂是本实用 新型下面要进一步详细介绍的,亦即,下面提供的方案,提供了可通用于不 同大小的可吸收结扎夹的设计原理,便于批量化设计和生产。

如图3所示,其中显示的是图1和2中所示可吸收结扎夹的平面视图, 从图中可看出,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相对的内侧中部均呈向内的圆弧形 凸起,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相背的外侧为平直结构。

第一夹臂1与第二夹臂2的内侧为光滑过渡的内侧圆弧4。第一夹臂1 和第二夹臂2自然状态下大体上呈大约90度的夹角,内侧圆弧4的弧长为大 约2-5mm,当然,随着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相互靠拢闭合或者呈掰开状 态,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之间的夹角会发生变化,但是该内侧圆弧4的 弧长是不会变化的。由上可见,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的内侧圆弧4是非 常小的,几乎可以视为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直接相交。这种设计的缘由 是由于可吸收结扎夹所采用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机械性能相对较差,设计较长 的圆弧弧长,闭合时内侧圆弧4的两端运动距离较长,并且由于第一夹臂1 和第二夹臂2的内侧为主要受力面,如图2所示,当闭合时结扎夹将血管6 夹住时,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的内侧会由向内侧凸起变形为向外侧凸起, 内侧圆弧4较长的话,圆弧连接点位置容易断裂。

另外,第一夹臂1与第二夹臂2的外侧为光滑过渡的外侧圆弧5。由于 外侧圆弧5受力要比内侧圆弧4小得多,当结扎夹如图2所示的那样闭合的 时候,第一夹臂1与第二夹臂2的外侧变形较小,外侧圆弧5受到的影响很 小,因此其弧长可以根据结扎夹的大小不同灵活设计。同样的,正如前述, 第一夹臂1与第二夹臂2外侧对称设置有夹持凸块3,因此,从两侧的夹持 凸块3延伸至外侧圆弧5之间的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的平直结构的长度 是相等的,这样就便于夹持工具的夹持,夹持的时候不用考虑结扎夹的方向。

类似的,第二凹陷部14和第二凸起部24是位置对应设置的,因此,第 二凹陷部14与内侧圆弧4之间的所述第一夹臂1的圆弧长度等于第二凸起部 24与内侧圆弧4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臂2的圆弧长度,也就是说,两个夹臂的 内侧具有对应设置的同样的圆弧凸起,这样也便于夹持时不用考虑方向,另 外也便于模具设计和加工。

图中可见,上面所述的两个夹臂之间的圆弧凸起是非常小的,这同样是 由材料的机械性能决定的,经过多种测试、分析、试验,优选的是,第二凹 陷部14与所述内侧圆弧4之间的所述第一夹臂1的圆弧弦长与圆弧高度的比 值为50-80,可以获得最优的夹持力并且不会断裂,也就是所述第二凸起部 24与所述内侧圆弧4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臂2的圆弧弦长a与圆弧高度h的比 值为50-80,如图3所示,其中虚线部分表示的是圆弧弦长。当然,上述最优 的夹持力指的是相对不断裂而言的最佳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吸收结扎夹,采用了不对称的锁紧结构,闭合和 拆解时都不容易断裂。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通用于不同大小的可吸收 结扎夹的设计方案,便于批量化设计和生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虽然本实用新型是按照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进 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中如此 叙述仅仅是为了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 理解,并将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组合成不同实施例 的方式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 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 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可吸收结扎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可吸收结扎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可吸收结扎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可吸收结扎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可吸收结扎夹.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506824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4.02 CN 203506824 U (21)申请号 201320672301.X (22)申请日 2013.10.29 A61B 17/122(2006.01) (73)专利权人 杭州铭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6 号大街 452 号孵化器 2 号楼 C0101 室 专利权人 浙江铭众生物医学创业投资有限 公司 (72)发明人 张晓蕾 凌赟 郑海菁 王利群 涂克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尚德技研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11378 代理人 严勇刚 马。

2、贺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可吸收结扎夹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吸收结扎夹, 由可 生物降解材料制成, 所述可吸收结扎夹包括成 V 形连接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 所述第一夹臂端 部设置有一个弯曲部, 所述第二夹臂端部设置有 一个与所述弯曲部对应的贴合部, 所述弯曲部顶 端设置有一个锁紧部, 所述贴合部具有一个与所 述锁紧部对应的锁紧面, 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 二夹臂外侧对称设置有夹持凸块 ; 所述第一夹臂 和第二夹臂相对的内侧中部均呈向内的圆弧形凸 起, 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背的外侧为平直 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吸收结扎夹, 采用了 不对称的锁紧结构, 闭合和拆解。

3、时都不容易断裂。 而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通用于不同大小的可 吸收结扎夹的设计方案, 便于批量化设计和生产。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506824 U CN 203506824 U 1/1 页 2 1. 一种可吸收结扎夹, 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 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成 V 形连接的第一 夹臂和第二夹臂, 所述第一夹臂端部设置有一个弯曲部, 所述第二夹臂端部设置有一个与 所述弯曲部对应的贴合部, 所述弯曲部顶端设置。

4、有一个锁紧部, 所述贴合部具有一个与所 述锁紧部对应的锁紧面, 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外侧对称设置有夹持凸块, 所述锁 紧面一侧具有一个第一凸起部, 所述锁紧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部对应的第一凹陷部, 所述第二夹臂内侧在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凸起部, 所述第一夹臂 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对应的第二凹陷部 ; 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对的内侧中部均 呈向内的圆弧形凸起, 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背的外侧为平直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吸收结扎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 的内侧为光滑过渡的内侧圆弧, 所述内侧圆弧的弧长为 2-5mm。 3.根。

5、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吸收结扎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 臂的外侧为光滑过渡的外侧圆弧。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可吸收结扎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内侧圆 弧之间的所述第一夹臂的圆弧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内侧圆弧之间的所述第二 夹臂的圆弧长度。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可吸收结扎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内侧圆 弧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臂的圆弧弦长 a 与圆弧高度 h 的比值为 50-80。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506824 U 2 1/4 页 3 一种可吸收结扎夹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尤其。

6、是一种外科手术过程中用于血管和组织的吻 合和结扎的结扎夹, 在实际应用中, 所述结扎夹通常还被称为血管夹、 结扎扣、 手术锁夹、 组 织夹等。 背景技术 0002 在人体进行腹腔手术过程中, 一旦在体内发现病灶, 需要手术切除时, 则体内血管 或组织需要暂时夹闭, 甚至需要永久夹闭。现有技术中采用结扎夹对血管或组织进行夹持 闭合已经非常普遍了。 0003 例如, 申请人之前申请且已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CN102973988A 中, 其背景技 术部分对于结扎夹的种类、 类型、 发展演变乃至相关现有技术都有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申请 中提出用可降解材料来制备生产结扎夹, 本专利申请对此全文引用作。

7、为参考。本专利申请 涉及的可吸收结扎夹也可采用类似的可吸收材料来制备, 关于可吸收材料部分不是本专利 申请所要求保护的重点, 因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专利的时候, 可以参照该现有技术 进行理解, 本申请对其全文引用作为本申请公开的一部分。 0004 上述现有技术所公开的结扎夹类型, 属于一种典型的 hem-o-lok 类型的结扎夹, 其结构在很多现有技术文件中均有公开, 例如, CN201519174U 也有相关结构的介绍。 0005 这些现有技术中的 hem-o-lok 类型的结扎夹的显著特点是, 其具有两个呈 V 形结 构的用于闭合血管或组织的弧形臂。这些结扎夹通常采用普通医用塑料制。

8、成, 其机械性能 可以提供很大弹性的结扎夹, 夹持力也足够强。 然而, 一旦采用可生物降解材料生产可吸收 结扎夹, 其机械性能比普通医用塑料差的问题却没办法克服, 采用现有设计的话很容易在 闭合过程中断裂, 性能很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吸收结扎夹, 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 到的问题。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吸收结扎夹, 由可生物降解材料 制成, 其包括成 V 形连接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 所述第一夹臂端部设置有一个弯曲部, 所 述第二夹臂端部设置有一个与所述弯曲部对应的贴合部, 所述弯曲部顶端设置有一个锁紧 部, 所述。

9、贴合部具有一个与所述锁紧部对应的锁紧面, 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外侧 对称设置有夹持凸块, 所述锁紧面一侧具有一个第一凸起部, 所述锁紧部设置有与所述第 一凸起部对应的第一凹陷部, 所述第二夹臂内侧在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一 个第二凸起部, 所述第一夹臂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对应的第二凹陷部 ; 所述第一夹臂 和第二夹臂相对的内侧中部均呈向内的圆弧形凸起, 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背的外侧 为平直结构。 0008 优选地, 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内侧为光滑过渡的内侧圆弧, 所述内侧 说 明 书 CN 203506824 U 3 2/4 页 4 圆弧的弧长为 2-5mm。 0。

10、009 优选地, 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外侧为光滑过渡的外侧圆弧。 0010 优选地, 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内侧圆弧之间的所述第一夹臂的圆弧长度等于所 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内侧圆弧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臂的圆弧长度。 0011 优选地, 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内侧圆弧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臂的圆弧弦长 a 与圆 弧高度 h 的比值为 50-80。 0012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吸收结扎夹, 采用了不对称的锁紧结构, 闭合和拆解时都 不容易断裂。 而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通用于不同大小的可吸收结扎夹的设计方案, 便于 批量化设计和生产。 附图说明 0013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

11、, 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 围。其中, 0014 图 1 显示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吸收结扎夹的立体结构示 意图 ; 0015 图 2 显示的是图 1 中的可吸收结扎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 0016 图 3 显示的是图 1 和 2 中所示可吸收结扎夹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 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 现对照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 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0018 图 1 显示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吸收结扎夹的立体结构示 意图 ; 图 2 显示的是图 1 中的可吸收结扎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2、。 0019 参见图 1-2 所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吸收结扎夹如图所示, 所述结扎夹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 也就是说, 所述结扎夹植入患者体内之后, 经过一段时 间后可以逐渐破碎降解, 最终由人体吸收, 从而不会在患者体内形成物理残留。 0020 关于结扎夹的材料构成, 可以参见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的可生物降解材料, 在此不 再重复说明。 虽然结扎夹的材料并非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 但是, 由于可生物降解材料需要 顾及降解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中普通弧形臂结构的 hem-o-lok 结扎夹相比, 其强度、 刚度、 韧性等机械性能与现有技术的普通塑料材料来说存在明显不足。因此, 本实。

13、用新型所提出 的结扎夹针对可吸收结扎夹的特性, 专门提出了结构优化的设计, 使得其闭合时以及拆解 时均不容易断裂。 0021 具体如图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结扎夹包括成 V 形连接的第一夹臂 1 和第二 夹臂 2, 第一夹臂 1 的端部设置有一个弯曲部 11, 第二夹臂 2 的端部设置有一个与所述弯曲 部 11 对应的贴合部 21, 所述弯曲部 11 顶端设置有一个锁紧部 12, 所述贴合部 21 具有一个 与所述锁紧部12对应的锁紧面22, 所述第一夹臂1与所述第二夹臂2外侧对称设置有夹持 凸块 3。 0022 与现有结扎夹显著不同的一点是, 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基本上呈平直结构, 只。

14、 是中部稍微有一点弧形向内的突起, 从附图中几乎用肉眼看不出这种突起。这种设计是由 说 明 书 CN 203506824 U 4 3/4 页 5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机械性能决定的, 如果采用现有技术的大弧度的弧形臂, 很容易在闭合 的过程中断裂, 后面将对此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3 当使用夹具操作所述夹持凸块 3 对所述可吸收结扎夹进行闭合时, 所述第一夹臂 1向所述第二夹臂2靠拢, 所述锁紧部12在所述贴合部21的挤压下, 推动所述弯曲部11向 所述第一夹臂 1 外侧变形, 从而使得所述锁紧部 12 可以翻越过所述贴合部 21, 当所述锁紧 部 12 越过所述贴合部 21 后, 锁紧部 12。

15、 与所述锁紧面 22 贴合锁紧, 所述弯曲部 11 变形结 束, 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这样, 所述锁紧部12就可以夹持所述锁紧面22, 并使所述贴合部21 与所述弯曲部 11 贴合, 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夹臂 1 与所述第二夹臂 2 的紧密贴合锁紧。 0024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对称结构的锁紧结构, 使得拆解 的时候, 整个结扎夹的两个夹臂都会发生侧向滑动, 变形范围被两个夹臂吸收了, 因此锁紧 结构部分不会发生断裂。 0025 具体来说, 锁紧面22一侧具有一个第一凸起部23, 第一凸起部23可以在所述锁紧 部 12 翻越所述贴合部 21 后, 限制所述锁紧部 12 在。

16、锁紧面 22 上发生侧向位移。所述锁紧 部 12 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部 23 对应的第一凹陷部 13。所述第一凸起部 23 不超过所述 第二夹臂 2 的宽度, 保持所述第二夹臂 2 的侧面平整。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凸起 部 23 与所述第二夹臂 2 的侧边边缘平齐。 0026 第二夹臂 2 内侧在与所述第一凸起部 23 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凸起部 24。 这样就可以在所述第一夹臂 1 与所述第二夹臂 2 闭合后, 限制所述第一夹臂 1 的侧向位移。 所述第一夹臂 1 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部 24 对应的第二凹陷部 14。这样, 所述第二凸起 部 24 不超过所述第二夹臂 2 的。

17、宽度, 保持所述第二夹臂 2 的侧面平整。在一个优选实施例 中, 所述第二凸起部 24 与所述第二夹臂 2 的侧边边缘平齐。 0027 这种设计提供了防止侧滑的保障, 也就是说, 虽然为了便于拆解, 提供了第一凸起 部 23 和第一凹陷部 13, 但是却比较容易向另一侧错开导致闭合失败, 而本实施例对此进行 了补救, 在内侧提供了第二凸起部 24 和第二凹陷部 14, 一方面可以防止侧滑错开, 另一方 面由于第二凸起部24和第二凹陷部14相对第一凸起部23和第一凹陷部13属于错开结构, 两个卡扣位置相对错开的距离较远, 拆解时也不容易导致锁紧结构发生断裂。 0028 以上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可吸。

18、收结扎夹的基本结构, 所述可吸收结扎夹采用了错 开结构的不对称设计形式, 同时基本上舍弃了现有呈V形结构的弧形臂, 其中第一夹臂1和 第二夹臂 2 基本上呈平直结构, 只是中部稍微有一点弧形向内的突起, 但是上述平直结构 的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到底需要遵循什么样是设计才能保证闭合时具备最优的夹持力 并且不会断裂是本实用新型下面要进一步详细介绍的, 亦即, 下面提供的方案, 提供了可通 用于不同大小的可吸收结扎夹的设计原理, 便于批量化设计和生产。 0029 如图 3 所示, 其中显示的是图 1 和 2 中所示可吸收结扎夹的平面视图, 从图中可看 出, 第一夹臂 1 和第二夹臂 2 相对的内侧。

19、中部均呈向内的圆弧形凸起, 第一夹臂 1 和第二夹 臂 2 相背的外侧为平直结构。 0030 第一夹臂 1 与第二夹臂 2 的内侧为光滑过渡的内侧圆弧 4。第一夹臂 1 和第二夹 臂 2 自然状态下大体上呈大约 90 度的夹角, 内侧圆弧 4 的弧长为大约 2-5mm, 当然, 随着第 一夹臂 1 和第二夹臂 2 相互靠拢闭合或者呈掰开状态, 第一夹臂 1 和第二夹臂 2 之间的夹 角会发生变化, 但是该内侧圆弧 4 的弧长是不会变化的。由上可见, 第一夹臂 1 和第二夹臂 说 明 书 CN 203506824 U 5 4/4 页 6 2 的内侧圆弧 4 是非常小的, 几乎可以视为第一夹臂 1。

20、 和第二夹臂 2 直接相交。这种设计的 缘由是由于可吸收结扎夹所采用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机械性能相对较差, 设计较长的圆弧弧 长, 闭合时内侧圆弧 4 的两端运动距离较长, 并且由于第一夹臂 1 和第二夹臂 2 的内侧为主 要受力面, 如图 2 所示, 当闭合时结扎夹将血管 6 夹住时, 第一夹臂 1 和第二夹臂 2 的内侧 会由向内侧凸起变形为向外侧凸起, 内侧圆弧 4 较长的话, 圆弧连接点位置容易断裂。 0031 另外, 第一夹臂 1 与第二夹臂 2 的外侧为光滑过渡的外侧圆弧 5。由于外侧圆弧 5 受力要比内侧圆弧 4 小得多, 当结扎夹如图 2 所示的那样闭合的时候, 第一夹臂 1 与第。

21、二夹 臂2的外侧变形较小, 外侧圆弧5受到的影响很小, 因此其弧长可以根据结扎夹的大小不同 灵活设计。同样的, 正如前述, 第一夹臂 1 与第二夹臂 2 外侧对称设置有夹持凸块 3, 因此, 从两侧的夹持凸块 3 延伸至外侧圆弧 5 之间的第一夹臂 1 和第二夹臂 2 的平直结构的长度 是相等的, 这样就便于夹持工具的夹持, 夹持的时候不用考虑结扎夹的方向。 0032 类似的, 第二凹陷部 14 和第二凸起部 24 是位置对应设置的, 因此, 第二凹陷部 14 与内侧圆弧 4 之间的所述第一夹臂 1 的圆弧长度等于第二凸起部 24 与内侧圆弧 4 之间的 所述第二夹臂 2 的圆弧长度, 也就是。

22、说, 两个夹臂的内侧具有对应设置的同样的圆弧凸起, 这样也便于夹持时不用考虑方向, 另外也便于模具设计和加工。 0033 图中可见, 上面所述的两个夹臂之间的圆弧凸起是非常小的, 这同样是由材料的 机械性能决定的, 经过多种测试、 分析、 试验, 优选的是, 第二凹陷部14与所述内侧圆弧4之 间的所述第一夹臂 1 的圆弧弦长与圆弧高度的比值为 50-80, 可以获得最优的夹持力并且 不会断裂, 也就是所述第二凸起部 24 与所述内侧圆弧 4 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臂 2 的圆弧弦长 a 与圆弧高度 h 的比值为 50-80, 如图 3 所示, 其中虚线部分表示的是圆弧弦长。当然, 上述 最优的夹持力。

23、指的是相对不断裂而言的最佳状态。 0034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吸收结扎夹, 采用了不对称的锁紧结构, 闭合和拆解时都 不容易断裂。 而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通用于不同大小的可吸收结扎夹的设计方案, 便于 批量化设计和生产。 0035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虽然本实用新型是按照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进行描述 的, 但是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中如此叙述仅仅是为了清楚 起见,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 并将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 术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组合成不同实施例的方式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 围。 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 修改与结合, 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说 明 书 CN 203506824 U 6 1/2 页 7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506824 U 7 2/2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506824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