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桩的施工
方法,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填料夯扩的方式,并以理论填料量对总填充量进行约束,
以三击或三击以上贯入度对夯实程度进行控制,使桩端下一定深度、范围和体积
的土体得到最优的密实度,由此在桩端下形成扩展基础,获得桩端的最大扩散面
积Ae,起到力的传递作用,提高桩的承载能力。该方法可将简单快速的完成桩
的施工,提高桩的质量,确实保证桩的承载性能。同时针对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
问题,提出了简单可行的施工工艺,对施工参数进行调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建筑物上部荷载,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2)在地基中的预定桩位处,按照设定桩长,利用夯锤在护筒内通过自由落
体运动,对护筒底端的地基土体进行冲切,形成孔洞后护筒跟进,达到规定深度,
并根据地质情况将锤击出护筒一定深度;
3)通过护筒,一边通过护筒向底端填入一定数量的散体填充料,一边通过
上述夯锤的自由落体运动,以一定锤重和落距对上述填入的填充料进行夯实,反
复进行上述填料和夯实操作,上述填充料的总填充量小于等于理论的总填料量的
20%~70%或更小,该理论的总填料是这样定义的,即V理=V体-V粒,V理表示
理论的总填料量,V体表示桩端下被加固土体的体积,V粒表示被加固土体区域
内土颗粒的体积。
4)反复进行上述填料和夯实操作,对上述护筒底端,即桩端下方的一定深
度、范围和体积的地基土体进行密实加固,直至满足下述条件a),形成所需要的
最优的密实土体,在桩端形成由夯实的散体填充料,挤密土体和影响土体构成的
复合载体,由此获得桩端的最大扩散面积Ae,起到力的扩散作用,提高桩的承
载能力;
条件a)是指上述填充料的最终填充夯实程度由三击或三击以上总贯入量控
制,即在不投料的情况下,以预定的锤重、落距,测试夯锤连续空打三击或三击
以上的贯入量,其中后一次的贯入量小于前一次的贯入量或持平,并且上述总贯
入量应小于设计值。该设计值按照实现最优的密实程度,且地基没有隆起,不对
相邻桩已形成挤密土体造成的影响确定的;
5)通过上述护筒,向护筒底端填充预定量的混凝土并进行夯实,收锤时要
求夯锤底端与护筒底端持平或不超出护筒1~3cm;
6)进行桩身的施工。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1)中较好地基土是指能
够满足上部荷载的强度和变形要求的土层。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2)中,上述护筒沉入方
式是通过锤击反压跟管成孔、螺旋引孔和振动沉管成孔的方式进行的。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3)中,上述散体填充料
料指碎砖烂瓦,混凝土块,干硬性混凝土,各种废弃骨料,卵石,钢渣等,或上
述成分的混合料。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3)中,上述填充料的总
填充量小于等于理论的总填料量的20%~70%或更小。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4)中上述最优密实土体
施工标准是通过三击或以上贯入度和地面不隆起、不对相邻桩已形成的承载体造
成影响来进行控制的。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5)中,填入的混凝土为
干硬性混凝土或低流态混凝土。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6)中,上述桩身的施工
是先灌注混凝土,后提出护筒进行振捣密实来完成的。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6)中,上述桩身是可以
预制的。
按照上述的本发明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桩的长度可以突破原4~28m的
限制,如地基4m以内有较好持力土层能够满足上部荷载要求,且能保证有一定
土体对被加固填料进行侧限约束,桩长可以缩短至4m以内;通过特制设备和加
粗桩径,桩长可超过原来28m的限制。
在对桩端土体填料夯实前,夯锤必须要击出护筒一定深度,但该深度不应为
定值,而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调整,如性质稳定且含水量不高的土层,锤
出护筒深度可以加大,使被加固密实土体的体积和范围加大,以获取更大的扩散
面积;反之,当土层含水量较多时,应适量减小锤出护筒深度,避免土体液化。
根据地质情况计算出理论填料量,并通过理论填料量对总填料量进行控制,
可有效解决因填料量过大造成的浪费材料、降低工效等问题,同时可避免对相邻
桩已形成的挤密土体造成影响。在这里,理论填料量为V理=V体-V粒,V理表
示理论的总填料量,V体表示桩端下被加固土体的体积,V粒表示被加固土体区
域内土颗粒的体积,也就是说,理论填料量等于被加固土体区域内的水和空气的
体积。但是被加固土体区域内的水和空气是不能全部被夯扩挤出的,因此,在进
行填料夯实时的总填料量,应当为理论填料量的20%~70%或者更小,具体比例
应根据地质条件和上部荷载及变形要求来进行调整。
根据理论填料量计算出的总填料量,并不能完全检验出被加固土体是否达到
了最优的密实程度,还需要有具体的执行标准,这就是以贯入度来控制填料夯实
的程度。贯入度是指在不填料的情况下,以预定的锤重和落距,夯锤以自由落体
运动对被加固土体夯击后下沉的数值。ZL98101041.5发明专利文献中采用的是
三击贯入量,即连续测试空打三击,前一次的贯入量大于后一次的贯入量,三次
总贯入量小于设计值。在现场施工中发现,当满足上述三击贯入量时,再测试第
四击、第五击,第四击第五击的贯入量可能依然小于前一次的贯入量或持平。因
此,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所采取的检测被加固土体的密实程度的
标准为三击或三击以上的贯入量,即在不投料的情况下,以预定的锤重、落距,
测试夯锤连续空打三击或三击以上的贯入量,其中后一次的贯入量小于前一次的
贯入量或持平,并且上述总贯入量应小于设计值。该设计值按照实现最优的密实
程度,且地基没有隆起,不对相邻桩已形成挤密土体造成的影响确定的。
本发明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当填充夯扩完混凝土后,要求锤底与护筒
底部持平或不超过1~3cm,这样可以封住土体或水分进入到护筒,避免浇注混
凝土时桩身与承载体结合部的质量问题。
当遇到较硬土层,如砂土层,本发明的另一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
骤:
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建筑物上部荷载,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2)在地基中的预定桩位处,按照设定桩长,利用夯锤在护筒内通过自由落
体运动,对护筒底端的地基土体进行冲切,形成孔洞后护筒跟进,达到规定深度,
并根据地质情况将锤击出护筒一定深度;
3)只填入少量干硬性混凝土,或不填料,直接利用孔内土体在桩端进行夯
实,当满足下述条件a)时,形成所需要的最优的密实土体,收锤时要求夯锤底端
与护筒底端持平或不超出护筒1~3cm;
条件a)是指上述最终夯实程度由三击或三击以上总贯入量控制,即在不投料
的情况下,以预定的锤重、落距,测试夯锤连续空打三击或三击以上的贯入量,
其中后一次的贯入量小于前一次的贯入量或持平,并且上述总贯入量应小于设计
值。该设计值按照实现最优的密实程度,且地基没有隆起,不对相邻桩已形成挤
密土体造成的影响确定的;
4)进行桩身的施工。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1)中,上述较好地基土
是指能够满足上部荷载的强度和变形要求的土层。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2)中,上述护筒沉入方
式是通过锤击反压跟管成孔、螺旋引孔和振动沉管成孔的方式进行的。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3)中上述最优密实土体
施工标准是通过三击或以上贯入度来进行控制的。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4)中,上述桩身的施工
是先灌注混凝土,后提出护筒进行振捣密实来完成的。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4)中,上述桩身是可以
预制的。
按照上述的本发明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当遇到桩端下土体较硬,理论填
料量较少时,如再填入大量填料进行夯扩,就易造成夯填时间过长,功效降低,
同时传出较强震感,影响周围居民和建筑。此时可采用填入少量干硬混凝土进行
夯扩,或者根本不填料,直接利用孔内土体在桩端进行夯扩,当满足上述三击或
三击以上贯入度的控制标准时,同样可在桩端形成最优的密实土体,起到力的扩
散作用,以提高桩的承载能力,同时实现材料的节约,施工的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