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压力指示驱血式静脉充盈袖带。
背景技术
在日常临床医疗工作中,静脉穿刺术应用非常多。通常是采用橡皮条止血带扎紧患 者远端肢体阻止静脉回流,使静脉血管充盈显露,方便医护人员找到可穿刺静脉。但在 临床工作中难以控制止血带压力使其在适宜范围,压力过大可阻断动脉向远端肢体供 血,压力过小不能有效阻断静脉回流,这两方面均不利于使肢体远端静脉充盈。又由于 患者体质的差异,例如肥胖、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影响,常常发生难以找到可穿刺静 脉或静脉充盈不佳,进行多次试穿,经常穿出现刺失败,不但给患者造成较多损伤和痛 苦,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而且使治疗难以进行下去。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从近心端到远心 端先后充气加压驱血,以实现远端静脉有效充盈方便穿刺的指示静脉充盈袖带。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力指示驱血式静脉充盈袖带包括: 基布、控制阀、充气球、压力指示器、设于基布内两个以上的条形气囊,以及设于基布 上撕拉条;所述控制阀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上的一个进气口、多个出气口,以及嵌于壳 体内通过旋转实现进出气工位切换的旋转盘,所述旋转盘内设有贯通的管道,旋转盘在 不同的进气工位上实现连通进气口和某一个出气口,在封闭工位上封闭进气口和所有出 气口;所述每个条形气囊各设有连通相应条形气囊内部空间的接头,各个接头经软管分 别连接到控制阀对应的出气口上;充气球和压力指示器经三通管连接到控制阀的进气 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指示器便于控制条形气囊的压力,使各个条形气囊的气压大于 静脉压而小于动脉舒张压(适宜气压),保证可阻断静脉回流,而又不影响动脉向远端 肢体供血,迫使远端肢体静脉充盈。再由近端向远端充盈条形气囊到适宜气压,驱使静 脉内血液向远端回流,在一定压力下组织液回流入静脉量也增多,使肢体远端静脉更易 充盈,有利于成功实现静脉穿刺。为了达到控制各个条形气囊的气压,本实用新型通过 调节控制阀到不同工位,使各个条形气囊的先后充盈。
所述压力指示器为一端开口、另一端与三通管连通的半封闭容器,压力指示器设有 随内部气压变化进行伸缩的指示杆。当使用充气球给条形气囊充气时,内部气压增高, 指示杆随内部气压的变化,从开口伸出的长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指示器内设有活动瓣、弹簧和弹簧座,所述活动瓣在压力指示 器内可活动,并且将压力指示器内的空间分割为封闭腔和开放腔,所述封闭腔与三通管 连通,弹簧设于弹簧座和活动瓣之间且位于所述开放腔中,指示杆后端与活动瓣连接, 前端对应压力指示器开口。
所述指示杆上设有标记刻度。从压力指示器前端向内的刻度依次由小到大标示,刻 度尺上在压力小于静脉压区域涂以白色,表示压力过低,刻度尺上在大于静脉压而小于 动脉舒张压区域涂以绿色,表示压力适宜,刻度尺在大于动脉舒张压区域涂以红色,表 示压力过高。
综合成本、临床实际需要看,优选地,所述条形气囊有2~4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旋转盘设有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和进气口; 所述条形气囊包括第一条形气囊和第二条形气囊,经各自对应的接头和软管分别连接到 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旋转盘在第一进气工位时连通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在 第二进气工位时连通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相对于控制阀呈180°方向设置,进气口于第一出气 口和第二出气口之间呈90°角设置;所述旋转盘的管道开口方向呈90°。基于该技术 方案,除了第一进气工位和第二进气工位外,旋转盘的其余位置都属于封闭工位。便于 医护人员操作。
所述接头设有放气阀。为方便医护人员操作,打开放气阀即可排除条形气囊内的空 气。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指示驱血式静脉充盈袖带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 一种通过先后逐级充盈气囊,控制气囊气压以实现有效充盈显露静脉的理念,并具体公 开了实现该操作的袖带。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阀可分别对条形气囊进行充气,并配备压 力指示器监控内部气压以防止造成损伤,旋转盘的工位设计简单方便,保证单行通气的 同时还具有高保障的封闭性,条形气囊接头处还设有放气阀以方便操作结束后可放气折 叠袖带以保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铺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旋转盘第一进气工位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旋转盘第二进气工位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旋转盘封闭工位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压力指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压力指示器中活动瓣、指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出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出气阀放气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压力指示驱血式静脉充盈袖带,包括基布1、控制阀2、充 气球3、压力指示器4、平行排列于基布1内的第一条形气囊51、第二条形气囊61,连 通第一条形气囊51的第一接头52、连通第二条形气囊61的第二接头62、以及设于基 布1上的撕拉条7;控制阀2包括壳体21,设于壳体21上的一个进气口22、第一出气 口23、第二出气口24,以及嵌于壳体21内通过旋转实现进出气工位切换的旋转盘25, 充气球3和压力指示器4经三通管8连接到控制阀2的进气口22,第一出气口23与第 一接头52通过第一软管53连接,第二出气口24与第二接头62通过第二软管63连接, 旋转盘25内水平设有贯通的管道26,通过旋转旋转盘25实现在不同工位的切换。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第一出气口23和第二出气口24相对于控制阀2 呈180°方向设置,进气口22于第一出气口23和第二出气口24之间呈90°角设置; 旋转盘25的管道26开口方向呈90°。当旋转盘25在如图3所示第一进气工位A时, 旋转盘25的管道26连通进气口22和第一出气口23,对第一条形气囊51进行充盈;当 旋转盘25在如图4所示第二进气工位B时,旋转盘25的管道26连通进气口22和第二 出气口24,对第二条形气囊61进行充盈;当旋转盘25在如图5所示的封闭工位C时, 进气口22与任意一个出气口23、24都不相同,实现封闭作用,防止条形气囊的气体逆 流溢出。
进一步结合图6、图7所示,压力指示器4为一端开口、另一端与三通管连通的半 封闭回转体容器,压力指示器4内设有活动瓣41、弹簧42、弹簧座43和指示杆44,活 动瓣41在压力指示器4内可活动,并且将压力指示器4内的空间分割为封闭腔和开放 腔,封闭腔与三通管8连通,内部气压的高低会使活动瓣41发生横向位移;弹簧42设 于弹簧座43和活动瓣41之间且位于开放腔中,指示杆44后端与活动瓣41连接,前端 对应压力指示器4开口46。当挤压充气球3给条形气囊充气时,条形气囊内部气压增高, 指示杆44随内部气压的变化,伸出开口的长度也逐渐变长。指示杆44上设有标记刻度 45。从压力指示器4开口端向内的刻度依次由小到大,刻度尺前端向内的依次涂有白色 区域451、绿色区域452和红色区域453,分别表示压力过低、适宜或过高。随着气压 的变化,指示杆45在出口展现的刻度尺颜色不同,其到相应的提示和警告作用。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先后逐级给条形气囊充盈,先将该袖带缠绕于患者前臂的近肘 部,通过撕拉条7粘粘固定。然后通过调节控制阀2到不同工位,先调整控制阀2到第 一进气工位A,利用冲气囊充盈第一条形气囊51到适宜气压,第一条形气囊51一般位 于小臂的近心端;然后调节旋转盘25到第二进气工位B,再给第二条形气囊61充盈到 到适宜气压,第二条形气囊61位于第一条形气囊51的远心端,且充气气压与第一条形 气囊51相同,此时旋转盘25与第一条形气囊51的体系是不相通且封闭的,从而保证 只对第二条形气囊61充盈。此时患者前臂的静脉血管在依次压迫驱血的作用下容易充 盈显露,便于静脉穿刺操作。操作完毕后,打开第一接头52和第二接头62排除条形气 囊内的空气。
本实用新型对放气阀的结构没有具体要求,实现密封和放气功能的放气阀都可以使 用。如图8、图9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放气阀与接头共同形成一个三通结构,以第二 接头62为例,该三通结构的第一出口621与第二条形气囊61连接,第二出口622与第 二软管63连接,第三出口623螺旋连接套有一个封帽620,在放气阀第三出口的侧壁设 有排气口624,当封帽620拧紧到极限位置时,封帽620将出气口624覆盖住起封闭作 用;当拧开封帽620的时候,排气口624打开进行排气操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条形气囊设有三个,同时对应地设有三 组接头、三个软管、三个放气阀、旋转盘的管道对应一个进气口和三个出气口且唯一地 对应三个进气工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条形气囊设有四个,同时对应地设有四 组接头、四个软管、四个放气阀、旋转盘的管道对应一个进气口和四个出气口且唯一地 对应四个进气工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 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