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腔清洁牙具,尤其涉及一种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牙具。
背景技术
牙齿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最重要器官之一,有咀嚼、帮助发音和保持面部外形等重要功能。因牙齿清洁不彻底而造成的相关牙齿疾病是引起各种严重身心疾病的根源。拥有健康的牙齿对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牙刷是预防与牙齿相关疾病的最常用工具。在清洁牙齿时,传统牙刷与牙齿是单面接触。因此只能依次清洁保健牙齿的内外两面。人类的牙齿及其分布天然具有内外、左右和上下对称的结构。由于传统牙刷的结构与牙齿的上述对称结构不匹配,所以提高了均匀掌控对牙齿内外两面刷牙力度和方向的难度,导致难以用传统牙刷清洁牙齿的内面,并不可避免的产生漏刷盲点。特别是对动作不协调和不完善的儿童、老年人以及身体不自由的残疾人而言,使用这种清洁牙外侧容易而清洁牙内侧难的传统牙刷,就更容易产生重复刷洗、盲目刷洗、咬刷和用力不均等诸多不合理的现象。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对牙釉产生不可再生的损伤。
若想较好的清洁齿隙残留物,并且最大限度的保护牙龈,刷牙时牙刷毛最好是与牙齿作上下竖向相对运动。但是,传统牙刷的上述不对称结构也不便于对牙齿的内面实施这种竖向刷牙方式。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通过简单和本能的动作就可以用横竖两种方式全方位清洁牙齿的牙具。
另外,用传统刷牙方式清洁牙齿及齿隙残留物所需时间较长,加之因牙齿健康需要而日益增多的刷牙次数,现代人耗费在牙齿清洁保健上的时间亦不可小窥。提供一种高效的牙齿清洁方式也是时代的要求。
电动及超音波振动牙刷的出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牙齿的清洁效果,但是由于牙刷本身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所以传统刷牙方式的缺点也就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要想解决传统刷牙方式的缺点,就必须提供一种结构和概念完全不同的牙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刷牙方式的各种弊端,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种套牙式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牙具,仅通过简单的上下牙齿咬合动作就可以实现牙齿和牙龈的全方位清洁保健。通过咬合或移动牙具,使其内壁表面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利用起因于牙具外壁和内壁咬合变形反弹力的摩擦力,对牙齿的内外两面及齿冠同时进行清洁,并对牙龈部的内外两面同时实施保健按摩。根据需要,该牙具还可附加清洁齿隙残留物及舌苔的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牙具,包括牙具咬合部和手柄,所述牙具咬合部的单侧两端或上下双侧两端对称地设置外壁和内壁,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相接合并与所述牙具咬合部相连,从而由两端的内壁和所述牙具咬合部构成了用于容纳牙齿和牙龈的空间。
进一步讲,本实用新型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牙具,其中,由对称设置于所述牙具咬合部单侧两端的内壁和所述牙具咬合部所构成的空间,用以容纳上部或下部的一颗、数颗或所有牙齿及相应的牙龈。
由对称设置于所述牙具咬合部上下双侧两端的内壁和所述牙具咬合部所构成的空间,用以容纳上下一对、上下数对或上下所有牙齿及相应的牙龈。
所述外壁、内壁和牙具咬合部均具有与牙床相近的弧度。
所述内壁包括牙齿部内壁和牙龈部内壁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牙齿部内壁与所述牙龈部内壁之间的界面呈倾斜状;所述牙齿部内壁和所述牙龈部内壁的表面由一个以上的弧形面相连而成;所述牙齿部内壁上的相邻弧形面的交界处上设有刷毛;所述牙齿部内壁、或所述牙龈部内壁、或所述牙齿部内壁与牙龈部内壁之间的界面处均可设置有内凹沟槽。
所述牙齿部内壁和所述牙龈部内壁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增加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和表面接触面积的第一表面结构;所述牙齿部内壁、所述牙龈部内壁的表面和第一表面结构的材质和结构是相同或是不同;所述牙齿部内壁的表面上的第一表面结构与所述牙龈部内壁的表面上的第一表面结构的材质和结构是相同或是不同;所述牙具咬合部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增加与齿冠表面之间摩擦力和表面接触面积的第二表面结构;所述第二表面结构与所述牙具咬合部的表面的材质和结构是相同或是不同;所述第一表面结构和第二表面结构的材质和结构是相同或是不同;所述牙齿部内壁的表面、所述牙龈部内壁的表面以及所述牙具咬合部的表面的材质和结构是相同或是不同。
所述内壁的表面或第一表面结构均与牙齿及其牙龈表面相接触;所述牙具咬合部的表面或第二表面结构与齿冠表面相接触。
所述内壁的表面、第一表面结构、牙具咬合部的表面、第二表面结构均由第一凹凸状表面结构物所构成;所述第一凹凸状表面结构物由球形、半球形、圆柱形、圆锥形、三角锥形、锥形、立方形、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多角形、条形、凹形结构、毛细孔、横向褶状、竖向褶状和纵横交错褶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形状的任意搭配组合所构成;所有第一凹凸状表面结构物的材质和结构是相同或是不同。
所述内壁的表面和所述咬合部的表面设有刷毛结构。
所述内壁上设有内壁弹力部件,所述内壁弹力部件与外壁固定或是与所述牙具咬合部固定;所述外壁内设有用以调节所述内壁弹力部件形变的螺丝或弹簧结构。
所述外壁、内壁、牙具咬合部、第一表面结构和第二表面结构是固定为一体的,或是各自独立并以嵌合或粘合方式相互排列组合而成。
所述外壁设置于所述内壁之内;所述牙具咬合部上设有与所述外壁和内壁相接合的嵌合结构。
所述内壁的表面、第一表面结构、牙具咬合部的表面和第二表面结构均由硅胶构成,或由硅胶和刷毛搭配组合而成,或均由刷毛构成。
设有贯通所述外壁和内壁以及贯通所述牙具咬合部的排液口兼通气孔;所述牙具咬合部内、沿着与两侧内壁平行的方向设有第一清洁剂通道;所述牙具咬合部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清洁剂通道垂直相通的清洁剂喷射口;所述牙具咬合部设有用于与手柄相连的牙具接口。
所述牙具咬合部上设有将尺寸较小的牙具相连成尺寸较大的牙具的牙具间接合结构;所述牙具咬合部内设有使牙具的结构之间相互错位接合的错位结构。
牙具之间通过所述牙具间接合结构之间的嵌合或粘合,构成容纳上部或下部所有牙齿及相应牙龈的牙具,或构成容纳左半部或右半部上下所有牙齿及相应牙龈的牙具,或容纳口腔内上下所有牙齿及相应牙龈的牙具。
通过所述错位结构之间的嵌合或粘合,所述牙具咬合部上下双侧的结构之间相互左右或前后错位结合。
设置于所述牙具咬合部单侧或上下双侧两端的所述外壁或所述内壁之间设有牙线;所述外壁、内壁和牙具咬合部内设有用于收纳牙线和调节牙线高度的沟槽状结构。
在牙具位于面向咽喉一侧设有用以清洁第二臼齿、或第三臼齿和残牙后侧面的牙具后跟。
所述外壁的外表面和所述牙具咬合部的外表面上、所述牙具后跟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清洁舌苔的第二凹凸状表面结构物;所述第二凹凸状表面结构物与所述第一凹凸状表面结构物的结构形状及材质是相同或是不同;所述牙具后跟的内表面上设有第一表面结构。
所述手柄沿着与所述牙具咬合部的咬合面平行或垂直的方向和与牙具咬合部相接合;所述手柄与所述牙具咬合部之间的结合角度,在与牙具咬合部的咬合面平行或垂直的平面内,于0度到180度的范围内变化;所述手柄内设有清洁剂存储箱和第二清洁剂通道,所述第二清洁通道与所述第一清洁剂通道连通。
所述外壁、内壁和牙具咬合部上设有与所述牙具后跟相接合的扣合结构。
所述外壁、内壁、牙具咬合部和手柄均为空心充气结构,并设有充气口。
所述外壁、内壁和牙具咬合部由相同或不同的弹性材料所构成。
所述牙齿部内壁和牙龈部内壁的构成材质是相同或是不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牙具采用套牙式结构,通过咬合或移动牙具,使其内壁表面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利用起因于牙具内外壁咬合变形反弹力的摩擦力,对牙齿的内外两面及齿冠咬合面同时进行清洁,并对牙龈部的内外两面同时实施保健按摩。利用上下牙齿的自然咬合动作即可实现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因此刷牙过程比传统刷牙方式更为简单方便和自然。另外,根据需要,该牙具还可附加清洁齿隙残留物及舌苔的功能。
(2)本实用新型牙具可以通过其内壁表面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的左右横向和上下竖向相对运动来同时清洁一颗、数颗或所有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还可以利用咬合部表面与齿冠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来同时清洁相应的齿冠,因此牙齿清洁效果远高于传统刷牙方式。
(3)通过咬合牙具清洁牙齿时,牙具的内壁表面会自然与牙齿及牙龈的表面作竖向相对运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刷牙方式对牙龈的损耗,也有利于更有效的清除齿隙残留物。
(4)在清洁牙齿的过程中,牙具的内壁表面和咬合部表面始终全方位覆盖着所需清洁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及齿冠咬合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刷牙方式所难以避免的漏刷盲区,实现了牙齿的全方位清洁。
(5)在清洁牙齿的同时,牙具的牙龈部内壁表面还可对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实施按摩,以促进牙龈部的血液循环和健康保健,这是传统牙刷所不具备的功能。
(6)牙齿部内壁材料的硬度大于牙龈部内壁材料的硬度,加之二者之间的倾斜界面,就可以使咬合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牙齿部到牙龈部呈均匀递减分布,这有利于针对牙齿部和牙龈部分别实施大小不同的摩擦力,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牙齿和牙龈的磨耗。
(7)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内壁表面可以是传统的刷毛状,也可以是由硅胶等较软的材料所构成的各种凹凸状或褶状结构,亦可以是这些结构的任意排列组合。与传统牙刷的刷毛相比,这种结构更有利于设计最佳摩擦力分布,也更有利于增加牙具的内壁表面与牙齿及牙龈表面的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更有利于清洁齿隙残留物。
(8)本实用新型牙具的牙齿部内壁表面和牙龈部内壁表面结构可以彼此不同,这有利于针对牙齿部和牙龈部各自的特点,分别实施最佳表面结构设计,从而在获得最佳牙齿清洁效果的同时,对牙龈实施最佳保健按摩。
(9)本实用新型牙具的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效果主要取决于牙具内壁表面结构及其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即便不使用传统牙膏或牙齿清洁液,也可以对牙齿和牙龈进行充分的清洁保健,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传统牙膏中所含研磨剂对牙齿和牙龈的磨耗。
(10)本实用新型牙具的牙具咬合部内可设置错位结构,通过错位使牙具的上下和里外结构及其相应的组成部件之间产生前后和左右等相对移动,以适应不同的牙齿和口腔结构,从而提高咬合口感及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果。
(11)本实用新型牙具面向舌苔的外壁外表面以及牙具咬合部可与舌苔接触的外表面上可设置有各种方向、形状、软硬度、粗细、长短和尖端结构不同的刷毛或者由硅胶等其他材质所构成的凹凸或褶状结构物,通过这些外表面结构物与舌苔之间的摩擦,可以在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同时清洁舌苔。
(12)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外壁、内壁和牙具咬合部等可以作为部件,通过嵌合或粘合等方式相接合而成所需牙具。同时,局部式牙具也可以整体作为部件,通过相互嵌合或粘合等方式相接合成更大的局部式牙具以及半全牙式或全牙式牙具。因此只需更换已磨耗的部件就可以保持牙具原有的功能。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再利用未磨损部件,这是传统牙刷所不具备的环保效果。
(13)可以针对每颗牙齿和相应牙龈的具体状况,选择组合式牙具的各个组成部件,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针对每颗牙齿的清洁效果。这种针对性是传统牙刷所不具备的功能。
(14)本实用新型牙具内还可设置牙线,用以清洁齿隙残留物。这些牙线的松紧、粗细及其表面结构等可以针对每个齿隙的具体状况来选择和搭配,从而提高对齿隙残留物的清洁效果。这种针对性是传统齿隙刷所不具备的功能。通过选择适当的牙具和设置适当数量的牙线,可以同时清洁多个或所有齿隙,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清洁齿隙残留物的效率。这种高效性也是传统齿隙刷所不具备的功能。
(15)由于只需简单和自然的上下牙齿咬合动作就可以实现对牙齿和牙龈以及牙隙的清洁保健,所以本实用新型牙具也较适合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手脚不便的弱势人群。
(16)由于采用上下牙齿咬合方式来实现对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所以本实用新型牙具还具有锻炼口腔咀嚼肌的作用。
(17)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式及充气式牙具均具有体积小和便于携带的优点。
(18)本实用新型牙具可由多种部件相互搭配组合而成,因此便于个性化和功能化设计,也便于使用者自己动手组装所需的牙具。比如,可以通过各个部件的色彩搭配来提高儿童的刷牙兴趣等。
附图说明
图1(a)为带手柄单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带手柄双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双层牙具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双层牙具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a)为上齿和下齿咬合之前牙具及牙齿和牙龈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b)为上齿和下齿咬合之后牙齿和牙龈的受力分布示意图。
图3(c)为上齿和下齿咬合前后,图(3a)中的虚线圆II所围部分的结构变化示意图;
图3(d)为设有内壁弹力部件的牙具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e)为上齿和下齿咬合前后,图(3d)中的虚线框III所围部分的结构变化示意图;
图3(f)为内壁弹力部件固定于牙具咬合部时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4(a)为上下牙齿咬合时内壁的受力方向示意图;
图4(b)为上下牙齿咬合后牙齿和牙龈表面的受力方向示意图。
图5(a)为图2(b)虚线框I所围部分的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5(b)为图5(a)沿箭头5A方向的俯视图;
图5(c)为图5(a)沿箭头5B方向的侧视图;
图5(d)为内壁表面和咬合部表面凹凸状结构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a)为上下竖向排列组合式内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左右横向排列组合式内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c)为上下竖向和左右横向复合排列组合式内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手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手柄与牙具咬合部中间位置相接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c)为手柄与牙具咬合部外侧面相接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a)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c)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d)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e)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a)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c)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d)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e)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f)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g)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h)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带有牙线的单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带有牙具后跟的单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c)为带有牙线的双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d)为带有内壁弹力部件的单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e)为带有内壁弹力部件的双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图2(b)虚线框I所围部分的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1(b)为内壁与外壁以及咬合部之间的嵌合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1(c)为内壁和外壁与咬合部之间左右接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d)为外壁接入内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e)为外壁接入内壁时的双层牙具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设有排液口兼通气孔的双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设有清洁剂通道、清洁剂喷射口和牙具接口的牙具咬合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手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b)手柄与牙具结合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a)为具有平面形嵌合接触面的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b)为具有曲面型嵌合接触面的嵌合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c)为图14(a)和图14(b)中的咬合部相比较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d)为相邻两个具有平面形嵌合接触面的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相互嵌合前后的俯视图;
图14(e)为相邻两个具有曲面形嵌合接触面的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相互嵌合前后的俯视图;
图14(f)为相邻两个具有曲面形嵌合接触面的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相互嵌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a)为牙具上下结构错位嵌合结构断面示意图;
图15(b)为榫舌和榫眼错位嵌合时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5(c)为一种牙具上下结构之间左右横向错位嵌合时的嵌合结构断面示意图;
图15(d)为另一种牙具上下结构之间左右横向错位嵌合时的嵌合结构断面示意图;
图16(a)为适用于一颗或数颗上齿或下齿的单层局部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b)为适用于上下一对或数对牙齿的双层局部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c)为适用于上半部或下半部所有牙齿的单层半全牙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d)为适用于左半部或右半部上下所有牙齿的双层半全牙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e)为适用于上下所有牙齿的全牙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a)为全牙式牙具的俯视图;
图17(b)为全牙式牙具的正视图;
图18(a)为设置有牙线的全牙式牙具的俯视图;
图18(b)为图18(a)中的虚线圆VI所围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a)为由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嵌合而成全牙式牙具的俯视图;
图19(b)是由两个相邻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相互嵌合而成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a)为全牙式牙具上下结构之间左右错位嵌合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0(b)为全牙式牙具上下结构之间前后错位嵌合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1(a)为带有牙线和牙具后跟及其收纳结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b)为图21(a)沿箭头21A方向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1(c)为外壁和内壁沿着牙线槽的切断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d)为调节牙线高度原理示意图;
图22(a)为上下牙齿咬合前后,图3(d)虚线框III所围部分内壁的位置变化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2(b)为图22(a)中的外壁内设有内壁弹力调节装置时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2(c)为图22(b)中虚线圆VIII所围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2(d)为图22(c)中的螺栓与内壁弹力部件相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a)为充气式牙具充气前状态示意图;
图23(b)为充气式牙具充气后状态示意图;
图中:
1外壁 111外壁外表面接合部 112外壁内表面接合部
2内壁 21牙龈部内壁
22牙齿部内壁与牙龈部内壁之间界面 23牙齿部内壁
24内壁外表面接合部 25内壁底部接合部 2a1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
2a2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 2b1内壁组成部件 2b2内壁组成部件
2a11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 2a12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 2a13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
2a21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 2a22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 2a23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
3内壁表面 31内壁切口 32内壁表面弧形小区
4清洁剂通道 5清洁剂喷射口
6牙具接口 7排液口兼通气口 8咬合部表面
81咬合部表面接合部 9牙具咬合部 91凸状牙具嵌合部件
92凹状牙具嵌合部件 93牙具嵌合接触面 94牙具嵌合接触面
95牙具咬合部外侧面 96牙具咬合部内侧面 10牙齿
101牙齿 102牙齿 103牙齿
11牙齿与牙龈交接部 12牙龈 13手柄
131手柄充气口 14手柄清洁剂存储箱 15手柄清洁剂通
16手柄接口 17牙线 170凹球形卡眼
171牙线槽 171H牙线卡槽 171M牙线卡槽
171L牙线卡槽 172凹球形卡眼 173凹球形卡眼
174凹球形卡眼 17S牙线球形卡头 17E牙线球形卡
18牙具后跟 182牙具后跟卡眼 181牙具后跟卡球
20牙线固定内壁 910错位榫舌 911错位榫眼
T1嵌合局部式牙具 T2嵌合局部式牙具 1H螺孔
1P螺栓 1M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在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时,传统牙刷与牙齿和牙龈是单面接触,因此只能依次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传统牙刷的这种非对称结构,忽视了牙齿和牙龈所具有的内外、左右和上下对称的自然结构,提高了均匀掌控对牙齿和牙龈内外两面刷牙力度和方向的难度,导致难以用传统牙刷清洁和保健牙齿和牙龈的内面,并不可避免的产生漏刷盲点。
本实用新型的出发点是,提供一种具有多种对称性的牙具,以便最大限度地迎合牙齿和牙龈内外、左右和上下对称的自然属性。
众所周知,上下竖向刷牙方式可以在清洁牙齿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牙龈不受磨损。但是传统牙刷的上述不对称结构也不便于对牙齿和牙龈的内面实施这种竖向清洁保健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出发点是,提供一种通过简单和本能的动作,就可以用横竖两种方式全方位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牙具。
本实用新型牙具的设计思路是:牙具采用可同时套住一颗或数颗牙齿和牙龈内外两面及齿冠的单层局部式、可同时套住上下一对或数对牙齿和牙龈内外两面及齿冠的双层局部式、可同时套住上半部或下半部所有牙齿和牙龈内外两面及齿冠的单层半全牙式、可同时套住左半部或右半部上下所有牙齿和牙龈内外两面及齿冠的双层半全牙式和用于同时套住上下所有牙齿和牙龈内外两面及齿冠的全牙式等五种套牙式结构。用牙具套住所需清洁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及齿冠之后,通过咬合上下牙齿的简单咀嚼动作,利用牙具内壁表面和咬合部表面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的相对运动及其相应的摩擦力,实现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
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外壁由相对较硬的材料所构成,用以保持牙具的结构和形状。牙具内壁则采用多种相对较软的材料,其表面可以做成刷状、各种凹凸状结构或褶状等有利于清洁牙齿表面和齿隙残留物以及增强牙龈按摩效果的结构。当套上并咬合牙具时,牙具的外壁和内壁就会因变形而容纳牙齿和牙龈。此时,牙具的内壁表面就会在覆盖住牙齿和牙龈表面的同时,对牙齿和牙龈表面其施加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牙具的外壁对内壁的咬合形变所产生的反弹力,是牙具内壁表面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的根源。本实用新型正是通过上下牙齿的自然咬合动作,利用牙具内壁表面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的上述摩擦力,对与牙具内壁表面接触的牙齿实施清洁并对牙龈实施保健按摩。
本实用新型的牙具可以与其专用手柄相连。该手柄内可设置用于保存牙齿清洁剂或牙膏等的存储箱,以便为牙具提供更为综合有效的清洁保健功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说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a)为带手柄单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基本结构由外壁1、内壁2、牙具咬合部9和手柄13所构成,如图1(a)所示,外壁1和内壁2对称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单侧的左右两端,两端内壁2的表面上均设有具有凹凸状表面结构的内壁表面3,牙具咬合部9同一单侧表面上设有具有凹凸状表面结构的咬合部表面8,手柄13与牙具咬合部9的中间部分相接合。
当用图1(a)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通过用左右两端内壁表面3夹住牙齿和牙龈的方式套住上部牙齿及相应的牙龈,并用上下牙齿咬和其牙具咬合部9时,左右对称的里外两侧外壁1和内壁2及牙具咬合部9,就会因受到来自牙齿和牙龈的外撑力和咬合力而发生咬合变形,并根据上述牙具的尺寸大小,容纳一颗或数颗上部牙齿及相应的牙龈。此时,被容纳的牙齿和牙龈位于由里外两侧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9所构成的空间内,其内外两侧表面分别与里外两侧内壁表面3同时接触,而相应的齿冠则与咬合部表面8相接触。牙具咬合变形之后,外壁1和内壁2及牙具咬合部9就会产生起因于上述变形的形变反弹力。在这种形变反弹力的作用下,内壁表面3及咬合部表面8将覆盖住被容纳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侧表面及齿冠面,并对其施加压力。当套上并用上下牙齿自然咬和牙具时,上述相互接触的表面之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此时就会因上述的压力而产生摩擦力。通过相应的摩擦力,达到同时清洁被容纳牙齿的内外两面及齿冠,并对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实施按摩保健的目的。
与传统牙刷相比,图1(a)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迎合了牙齿和牙龈内外两面对称的自然属性,因此有利于以均等的清洁力,对上部或下部的一颗或数颗牙齿及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实施清洁保健,有利于克服传统牙刷清洁牙外侧容易而清洁牙内侧难的缺点。
图1(a)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如加长其外壁1、内壁2及牙具咬合部9沿图1(a)中所示手柄13方向的长度,则可以衍生出对应于上半部或下半部所有牙齿的单层半全牙式牙具。
与牙具咬合部9相连的手柄13是本实用新型牙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手柄13将上述牙具移到所需清洁的部位,并通过上下目的牙齿之间的自然咬合,同步竖向清洁保健目的牙齿及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和齿冠。通过横向拉动手柄13,可使上述牙具里外两侧内壁表面3分别与目的牙齿和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之间同时产生横向摩擦力,此时咬合部表面8也会与目的牙齿的齿冠表面之间产生横向摩擦力,从而实现对目的牙齿及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和齿冠的同步横向清洁保健。这种横竖两向复合式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方式,改善了刷牙外侧容易而刷牙内侧难的传统牙刷的缺点。对目的牙齿及相应牙龈和齿冠实施完清洁保健之后,可以通过拉动手柄13,将上述牙具移至下一个要清洁保健的部位。通过手柄13翻转上述牙具之后,可以用同样的原理和方式,对一颗或数颗下部牙齿及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和齿冠同时进行清洁保健。
如在图1(a)所示牙具咬合部9的另一侧两端也对称设置结构相似的外壁1和内壁2以及内壁表面3,则所得上下牙双层结构牙具将可以按上述的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方式和原理,对上下一对或数对牙齿及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和上下齿冠同时进行清洁保健。这种双层局部式牙具的刷牙效率会是图1(a)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的两倍。
图1(b)为带手柄双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a)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的外壁1和内壁2在牙具咬合部9的单侧上呈左右对称分布,而图1(b)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的外壁1和内壁2则对称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上下双侧的左右两端,上下两端内壁2的表面上均设有具有凹凸状表面结构的内壁表面3,牙具咬合部9的上下双侧表面上均设有具有凹凸状表面结构的咬合部表面8,手柄13与牙具咬合部9的外侧面相接合。
当用图1(b)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通过用上下和左右两端内壁表面3分别夹住上部和下部牙齿和牙龈的方式套住上下牙齿及相应的牙龈,并用上下牙齿咬和其牙具咬合部9时,就会通过与图1(a)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相同的清洁方式和原理,对上下被容纳牙齿及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和齿冠面同时实施清洁保健。与图1(a)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相比,由于在对称性上进一步迎合了牙齿和牙龈内外两面和上下对称的自然属性,因此根据牙具的尺寸大小,这种双层局部式牙具适合于以均等的清洁力,同时清洁保健上下一对或数对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以及上下咬合齿冠面。
图1(b)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如加长其外壁1、内壁2及牙具咬合部9沿图1(b)中所示手柄13方向的长度,则可以衍生出对应于上下左半部或右半部上下所有牙齿的双层半全牙式牙具和对应于口腔内上下所有牙齿的全牙式牙具。
图1(a)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和图1(b)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是构成本使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单元,二者的基本构成要素均为外壁1、内壁2、牙具咬合部9以及手柄13。这些构成要素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所有其他结构牙具。本实用新型牙具的这些基础构成部分,其详细结构、种类和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组合和变化,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图2(a)和图2(b)为双层牙具的断面结构示意图。这种牙具的断面呈蝶形,其外壁1和内壁2呈上下和左右对称。这种对称结构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牙具可以对上下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及齿冠同时进行全方位清洁。由于所示牙具在结构上下和左右对称,所以此处只用图2(b)的虚线框I所围左上部分来说明牙具的各个具体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外壁1是牙具的骨架,除了具有保持牙具外形的功能之外,还具有通过抑制内壁2的变形来产生反弹力,从而增加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的重要作用。为了提供恰当的形变反弹力,外壁1的形状和材质可以适当变化。外壁1的各个部位的厚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比如可以自上而下逐渐变厚,以便在调节本身的形变反弹力的同时,在底部较厚处设置用于微调内壁2形变反弹力的各种装置。
内壁2是本实用新型牙具的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根基。内壁2的整体外形可具有多种形状,以便更好的迎合所需清洁部位的结构并提高咬合口感。比如,其顶部外形在图2(a)中呈平面形,而在图2(b)中则是流线形曲面。
内壁2有多种构成方式。内壁2可以由牙龈部内壁21、牙齿部内壁与牙龈部内壁之间界面22和牙齿部内壁23所构成。牙龈部内壁21采用相对较软的材料,而牙齿部内壁23则采用相对较硬的材料。内壁2的开口宽度从牙齿部内壁23到牙龈部内壁21逐渐变大。这种倾斜结构符合牙齿和牙龈的自然形状,可使咬合时的摩擦力从牙齿部到牙龈部有一个从大到小的均匀递减分布,既有利于清洁牙齿,又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护牙龈不受磨耗,同时还有利于按摩牙龈和提高咬合口感。当只需要清洁牙齿或按摩牙龈时,内壁2也可单独由牙齿部内壁23或牙龈部内壁21所构成。
如图2(a)所示,设置于内壁2表面上的内壁表面3,是与牙齿和牙龈直接接触的部分。内壁表面3采用较柔软的材料,以避免对牙齿和牙龈产生磨耗。内壁表面3与牙龈部内壁21和牙齿部内壁23对应的部分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凹凸状结构,以便对牙齿和牙龈施加不同的摩擦力。用于连接牙具的上下和左右结构的牙具咬合部9表面上设有咬合部表面8。当套上并用上下牙齿咬和牙具时,牙具咬合部9就会因受到咬合压力而发生变形,此时咬合部表面8也会在随之发生变形的同时,覆盖住被清洁牙齿的齿冠面并与之发生相互摩擦,从而达到清洁牙冠的目的。咬合部表面8可以设有第二表面结构,即具有各种凹凸状结构,以便对齿冠施加适当的摩擦力。
另外,外壁1的外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各种凹凸状结构物,以便对通过舔磨这些结构物,对舌苔进行清洁保健。
由左右两侧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所构成的容纳牙齿和牙龈的空间,其宽度要略小于正门牙或侧门牙等厚度较薄的牙齿。这样才能保证在咬合状态下,通过外壁1、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9的变形反弹力,用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紧密包裹口腔内所有厚薄不同的牙齿和牙龈的表面,并对其实施清洁保健。
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适合于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但为了更加突出各个实施例的各自的技术特征,在以下将要论述的各个实施例的相应示意图中,不再绘出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
根据需要,内壁2的表面上也可以不设置内壁表面3,而牙具咬合部9的表面上也可以不设置咬合部表面8。此时,上述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的功能和作用就会分别由内壁2的表面和牙具咬合部9的表面所取代。
内壁2的表面和设置于其上的内壁表面3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材质和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二者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功能相似,因此在描述以下各实施例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功能时,除非需要严格区别二者,将用内壁表面3统一取代此二者。同理,咬合部表面8也将统一取代牙具咬合部9的表面和咬合部表面8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来描述各实施列牙具的功能。
图3(a)为上齿和下齿咬合之前牙具及牙齿和牙龈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a)中标出了上齿和下齿咬合之前,牙齿10、牙齿与牙龈交接部11及牙龈12与牙具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3(a)中的箭头3A和3B分别表示上齿和下齿的咬合方向。由于牙具的结构上下和左右对称,所以此处只用图3(a)中的虚线圆II所围部分来说明牙具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图3(b)为上齿和下齿咬合之后牙齿和牙龈的受力分布示意图。沿图3(a)中的3A和3B方向套上并用上下牙齿咬和牙具时,外壁1和内壁2就会因受到来自牙齿和牙龈的外撑力而发生形变。这种形变会因受到外壁1抑制而产生反向弹力,该反弹力会通过受压变形的内壁2,经内壁表面3对牙齿和牙龈的表面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的根源。
图3(b)中,牙齿部内壁23和牙龈部内壁21分别采用较硬和较软的材料。这样在咬合状态下,牙齿部内壁23的上述形变压力就会大于牙龈部内壁21的上述形变压力,导致牙齿10的表面所受压力大于相应牙龈12表面所受压力。图3(b)中所示箭头的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相应受力部位所受压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越长则相应压力就越大。此时牙齿部内壁23的表面或相应的内壁表面3与牙齿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牙龈部内壁21的表面或相应的内壁表面3与牙龈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这就做到了在充分清洁牙齿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牙龈的磨耗。当牙齿部内壁与牙龈部内壁之间界面22呈图3(b)中虚线所示的倾斜曲线状时,牙齿部和牙龈部所受压力之间就不会发生突然变化,而会逐渐平滑地由大变小,这就不会在牙齿与牙龈交接部11发生因压力过于集中而磨损牙龈的现象。
如图3(b)所示,当套上并用上下牙齿咬和牙具时,上下齿冠的表面也会受到因牙具咬合部9的咬合形变反弹力而产生的压力,这个压力导致了咬合部表面8与齿冠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达到通过咬合清洁齿冠的目的。
图3(c)为上齿和下齿咬合前后,图3(a)中的虚线圆II所围部分的结构变化示意图。图3(c)中分别用点线和实线表示了上齿和下齿咬合前后内壁表面3的位置和形状的变化。同时,分别用点线和虚线表示了咬合前后牙齿部内壁与牙龈部内壁之间界面22的位置和形状变化。图3(c)中的箭头表示起因于内壁2的形变,且通过内壁表面3作用于牙齿和牙龈表面上的压力方向和大小,箭头越长则相应压力就越大。上下牙齿咬合之后,上述压力从牙齿部表面到牙龈部表面呈平滑递减状态。牙齿部内壁与牙龈部内壁之间界面22的存在,有利于对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分布做这种渐变式最佳设计,以便在清洁牙齿和按摩牙龈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牙龈的磨耗。这种摩擦力渐变方式还有利于清除沉积于牙齿与牙龈交接部11的齿垢及残留物,并实现较佳咬合口感。
图3(d)为设有内壁弹力部件的牙具断面结构示意图。为了进一步提高内壁2的表面或内壁表面3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的设计和变化自由度,可以在外壁1与内壁2之间设置与内壁2接合在一起的内壁弹性力部件200,如图3(d)所示。内壁弹力部件200的上端与外壁1接合,并且与外壁1之间留有可供其自由变形的空间。此时,内壁弹性力部件200和内壁2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咬合变形反弹力,就成了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的根源。内壁弹部件200的形状和材质以及外壁1和内壁弹力部件200之间空间大小的选择自由度,加大了设计上述摩擦力的自由度。
图3(e)为上齿和下齿咬合前后,图3(d)中的虚线框III所围部分的结构变化示意图。图3(e)中分别用点线和实线表示了咬合前后内壁表面3的位置和形状的变化。与图3(c)相同,上下牙齿咬合之后,牙齿部表面所受压力与牙龈部表面所受压力之间呈平滑递减状态。与图3(a)所示内壁2的结构相比,由于外壁1和内壁弹力部件200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加之内壁弹力部件200本身所具有的弹性,导致内壁2随外部作用力而发生形变的自由度加大,这样就更有利于通过控制外部作用力的大小来控制内壁表面3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和分布,也更有利于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牙齿和牙龈均匀施加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摩擦力,同时有利于对应具有不同口腔结构的不同使用者。
图3(a)所示内壁2的咬合变形反弹力来自内壁2的咬合变形,而图3(e)中的咬合变形反弹力则来自不同材质的内壁2和内壁弹力部件200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咬合变形。这种不同材质的组合搭配,有利于更细致的调解内壁表面3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和分布。
内壁弹性力部件200可以只设置于与牙齿部分内壁21或牙龈部内壁23相对应的位置,也可以跨越牙齿部内壁21或牙龈部内壁23所对应的位置设置。内壁弹力部件200的这种设置位置上的自由度,有利于着重调节所需部位的摩擦力。
图3(f)为内壁弹力部件固定于牙具咬合部时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内壁弹性力部件200可以固定于外壁1,也可以固定在牙具咬合部9,如图3(f)所示。图3(f)中,内壁弹力部件200的设置方向与图3(d)相反,这种设置方式有利于调节上下牙齿咬合时牙龈部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更着重于牙龈部的按摩和保健。图3(f)中,内壁弹性力部件200的顶端高度高于外壁1的顶端高度,这种结构进一步增加了牙龈部内壁2的移动和变形自由度,更有利于对应不同厚度的牙龈。显然,内壁弹力部件200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牙具内的其他位置。
根据需要,内壁弹性力部件200可以具有多种形状和大小。这种形状和大小的变化自由度,为最佳化内壁表面3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提供了进一步的设计自由度。为了更加细致的调解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在外壁1和内壁弹力部件200之间的空间内,可以设置用以调节内壁弹力部件200变形自由度的各种部件或装置。通过恰当设计和组合牙齿部内壁23、牙龈部内壁21、牙齿部内壁与牙龈部内壁之间界面22、内壁弹力部件200等部件的形状、材质和设置位置,可以对内壁表面3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及其分布做最佳的设计。
图4(a)为上下牙齿咬合时内壁的受力方向示意图。图4(a)中的箭头表示上下牙齿咬合时,内壁2和内壁表面3所受来自牙齿和牙龈外撑力的方向和大小。图4(b)为上下牙齿咬合后牙齿和牙龈表面的受力方向示意图。图4(b)中的箭头表示上下牙齿咬合后发生变形的内壁2,经内壁表面3对牙齿和牙龈表面所施加压力的方向和大小。
人类的牙床、牙齿和牙龈表面具有一定的自然弧度,且牙齿之间均有一定的缝隙。为了更好地适应牙床的上述自然弧度,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外壁1、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9均具有与牙床相近的弧度。为了更的有效的清除齿隙残留物,内壁2的表面或内壁表面3可以由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所构成。如图4(a)和4b所示,内壁切口31是穿入内壁2和内壁表面3的切口。在用上下牙齿咬合牙具之后,由于这些易于受压变形的内壁切口31的存在,上述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之间的凸起状连接部,就会更易于通过适当的变形而被挤进牙隙内,这就有利于更好的清洁齿隙残留物。值得一提的是,刷毛状内壁2的表面也同样可以具有与这种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类似的表面结构。为了对齿隙和齿隙周围的牙齿表面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刷毛也可以只设置于上述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之间的交界处,这样会有利于这些刷毛深入到齿隙的更深处或牙齿与牙龈交接部11的细部,从而提高对这些较难清洁部位的清洁效果。
图5(a)为图2(b)虚线框I所围部分的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图5(b)为图5(a)沿箭头5A方向的俯视图。图5(c)为图5(a)沿箭头5B方向的侧视图。如图5(a)及图5(b)所示,为了更好的对应牙齿和牙龈表面所具有的自然弧度,内壁2的表面或内壁表面3可以由类似于牙齿和牙龈自然形状的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相联而成,以便在清洁牙齿和牙龈的过程中,内壁2的表面或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有更贴切的接触。为了对更好的清洁齿隙,上述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之间的交界处可以设置刷毛。在用上下牙齿咬合牙具的过程中,这些刷毛会被挤入到齿隙内,并通过与齿隙表面之间的相对运动来清洁齿隙。
如图5(c)所示,牙齿部内壁23的表面或其所对应内壁表面3的结构物密度高于牙龈部内壁21的表面或其所对应的内壁表面3,这样就对牙齿和牙龈施加不同力度的清洁保健摩擦力,从而在保障牙齿清洁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牙龈的刺激和磨耗。
如图5(c)所示,牙龈部内壁21、牙齿部内壁与牙龈部内壁之间界面22和牙齿部内壁23以及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之间的交界处还设置了各种方向、长短和深度不同的内壁切口31,这种结构有利于在内壁切口31附近的局部区域产生具有一定旋度的摩擦力,以便进一步提高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果。同时,这些切口31的存在,还可以增加内壁2的变形自由度,有利于通过内壁2的变形,将内壁2的表面或内壁表面3的结构物挤入到齿隙的更深处或牙齿与牙龈交接部11的细部,从而提高对这些较难清洁部位的清洁效果。
图5(d)为内壁表面和咬合部表面凹凸状结构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b)所示,内壁2的表面或内壁表面3及牙具咬合部9的表面或咬合部表面8上设置有第一表面结构,即具有各种形状的凹凸状结构物。图5(d)所示,这些结构物的形状可以是球形、半球形、圆柱形、圆锥形、三角锥形、立方形、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多角形、条形、各种凹凸形结构或毛细孔,也可以是横向、竖向或纵横交错的褶状等,任何有利于增加内壁2的表面或内壁表面3及牙具咬合部9的表面或咬合部表面8与牙齿及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和接触面积的形状,也可以是这些形状的任意排列组合。针对牙齿部和牙龈部,上述表面结构物也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材质、形状和分布密度,以适应牙齿部和牙龈部的不同清洁保健要求。咬合部表面8的表面结构物会因咬合变形而覆盖住凹凸不平的齿冠面并与之发生摩擦,从而达到清洁齿冠表面的目的。显然,内壁2的表面或内壁表面3和牙具咬合部9的表面或咬合部表面8也可以是传统的刷毛,或者是这些刷毛与上述凹凸结构之间的任意排列组合。当内壁2的表面或内壁表面3为刷毛面时,刷毛密度和硬度可由牙龈部内壁21至牙齿部内壁23逐渐递减。这种结构牙具对牙龈的刷洗强度会低于对牙齿的刷洗强度,可以较好地保护牙龈不受磨损。同时,上述刷毛表面也可以采用与图4(a)、图5(a)和图5(b)中所示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类似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刷毛的毛尖深入到齿隙或1牙齿与牙龈交接部11的细部,从而提高对这些较难清洁部位的清洁效果。另外,刷毛面也可以进一步附加各种凹凸状结构,以便进一步提高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功能。当然,牙具咬合部9的表面或咬合部表面8为刷毛面时,也可以采用与上述刷毛面状内壁2的表面或内壁表面3相同的结构。根据清洁保健部位的不同,这些刷毛的方向、形状、软硬度、粗细、长短和尖端结构及其组合均可变化。
值得强调的是,牙齿部内壁23的表面与设置于其上的内壁表面3,其上述表面凹凸状结构物的材质、形状和分布密度可以彼此相同或是彼此不同。牙龈部内壁21的表面与设置于其上的内壁表面3,其上述表面凹凸状结构物的材质、形状和分布密度可以彼此相同或是彼此不同。牙具咬合部9的表面与设置于其上的咬合部表面8,其上述表面凹凸状结构物的材质、形状和分布密度可以彼此相同或是彼此不同。设置于牙齿部内壁23的表面上的内壁表面3、设置于牙龈部内壁21的表面上的内壁表面3以及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的表面上的咬合部表面8,其上述表面凹凸状结构物的材质、形状和分布密度可以彼此相同或是彼此不同。牙齿部内壁23的表面、牙龈部内壁21的表面以及牙具咬合部9的表面,其上述表面凹凸状结构物的材质、形状和分布密度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
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内壁2可以由其组成部件以多种排列组合方式相互接合而成。
图6(a)为上下竖向排列组合式内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b)为左右横向排列组合式内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c)为上下竖向和左右横向复合排列组合式内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6(a)所示,内壁2可由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和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上下竖向排列接合而成。内壁2还可采用如图6(b)所示的方式,由内壁组成部件2b1和2b2左右横向排列接合而成。图6(c)所示,内壁2的结构也可由图6(a)和图6(b)所示接合结构复合而成。此时,内壁2的牙龈部可由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1、2a12以及2a13左右横向排列接合而成,而其牙齿部则可由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1、2a22以及2a23左右横向排列接合而成。
构成内壁2的上述组成部件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的结构、宽度、形状和构成材质既可相同亦可彼此相异。比如,各个组成部件可以采用软硬度彼此不同的硅胶材料,或采用粗细、密度、形状、材质和尖端结构彼此相同或相异的刷毛。显然,内壁2也可以由上述硅胶和刷毛状组成部件按需排列组合而成,其具体实施例将在图8(a)至图8(e),图9(a)至图9(h)和图10(a)至图10(e)中加以详细说明。通过内壁2组成部件的上述排列与组合,最终可以针每一颗牙齿和相应牙龈的具体情况,合理搭配具有不同形状、尺寸和材质的牙龈部内壁21和牙齿部内壁23以及相应内壁表面3的结构,以达到较佳的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效果。
为了更好的掌控刷牙的力度和方向,本实用新型牙具可以外接专用手柄。图7(a)为手柄结构示意图。图7(b)为手柄与牙具咬合部中间位置相接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c)为手柄与牙具咬合部外侧面相接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必要时本实用新型牙具可以通过如图7(a)所示的手柄接口16与手柄13相接合。牙具与手柄13之间可以有多种接合方式。根据相应牙具的形状及具体的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要求,手柄13可以与牙具的不同部位相接合。如图7(b)所示,手柄13可以接合到牙具咬合部9的中间部位,这种接合方式主要适合于本实用新型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如图7(c)所示,手柄13也可接合到牙具咬合部9的外侧面,这种接合方式主要适合于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局部式牙具。
根据牙具的尺寸大小,图1(a)所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适合于同时清洁保健上部或下部的一颗或数颗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对具有相同结构外壁1和牙具咬合部9的这种牙具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内壁2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的结构和排列方式,获得不同的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功能。结构上,这种牙具的手柄13,适合于与牙具咬合部9的中间部位相接合,以便更好的掌控刷牙的力度和方向。
图8(a)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a)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呈左右对称结构,其左右两侧内壁2及其相应的内壁表面3均由硅胶等非刷毛状材料所构成。与图2(a)中所示牙具的结构相同,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表面上分别设有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其结构由如图5(d)中所示的各种凹凸状结构物所构成。内壁2又由相同或不同材质的牙齿部内壁23和牙龈部内壁21所构成,且这两种内壁2的表面或相应内壁表面3均可采用与图4(a)、图5(a)和图5(b)中所示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类似的结构。上述内壁2的结构有利于较柔和地对牙齿和牙龈进行清洁保健。另外,根据牙具的尺寸大小,这种单层局部式牙具适合于同时清洁保健上部或下部的一颗或数颗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
图8(b)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b)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呈左右对称结构,其左右两侧内壁2均由传统刷毛材料所构成,且刷毛的密度和硬度由牙龈部内壁21至牙齿部内壁23逐渐递增。这种结构牙具对牙龈的刷洗强度会低于对牙齿的刷洗强度,可以较好地保护牙龈不受磨损。同时,相当于图2(a)中内壁表面3的刷毛表面,可以采用与图4(a)、图5(a)和图5(b)中所示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类似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刷毛的毛尖深入到牙隙或牙齿与牙龈交接部11的细部,从而提高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的效果。
图8(c)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c)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呈左右对称结构,其内壁2的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和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分别由硅胶等非刷毛状材料和传统刷毛所构成。这种结构牙具有利于针对牙齿和牙龈实施不同的力度的清洁保健。内壁组成部件2a1和内壁组成部件2a2交界处的刷毛,可以在长度、粗细和毛尖结构上作一些变动,以便更好的清洁牙齿与牙龈交接部11的细部。
图8(d)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d)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呈左右反转对称结构,其内壁2的内壁组成部件2b1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和2b2,分别由硅胶等非刷毛状材料和传统刷毛和所构成。内壁组成部件2b2的刷毛密度和硬度由牙龈部至牙齿部逐渐递减。这种结构牙具有利于对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交替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保健,并有利于对牙齿和牙龈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保健。
图8(e)为带有手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e)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呈左右对称结构,其内壁2由三个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1、2a12和2a13以及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所构成,其中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1和2a13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为硅胶等非传统刷毛材料,而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2及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则分别采用相对较柔软和较硬的传统刷毛。这种结构牙具有利于对牙龈部交替实施不同力度的按摩,同时对牙齿部实施强度较大的清洁。
上述单层局部式牙具的共同特点是,不仅可以通过咬合牙具实现上部或下部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步竖向清洁,还可与传统刷牙方式一样,通过用手柄13横向移动牙具,实现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步横向清洁。这种横竖交错的刷牙方式将会提高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率和效果。这些单层局部式牙具的尺寸可以和传统牙刷头大致相当,可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弧度,以便更好地容纳和紧密包裹本身就具有一定弧度的牙齿和牙龈。单层局部式牙具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处的示例,还可以有诸多其他实施方式。
根据牙具的尺寸大小,图1(b)所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适合于同时清洁保健上下一对或数对咬合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对具有相同结构外壁1和牙具咬合部9的这种牙具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内壁2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的结构和排列方式,获得不同的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功能。结构上,这种牙具的手柄13,适合于与牙具咬合部9的外侧面相接合,以便更好的掌控刷牙的力度和方向。
图9(a)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a)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呈上下和左右对称结构,其上下和左右内壁2及其相应的内壁表面3均由硅胶等非刷毛状材料所构成。与图2(a)中所示牙具的结构相同,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表面上分别设有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其结构由如图5(d)中所示的各种凹凸状结构物所构成。内壁2又由相同或不同材质的牙齿部内壁23和牙龈部内壁21所构成,且这两种内壁2的表面或相应内壁表面3均可采用与图4(a)、图5(a)和图5(b)中所示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类似的结构。这种结构牙具有利于较柔和地对牙齿和牙龈进行清洁保健。与图8(a)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相比,这种双层局部式牙具多了上下对称性,因此适合于同时清洁保健上下一对或数对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及上下咬合牙齿的齿冠。
图9(b)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b)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呈上下和左右对称结构,其上下和左右内壁2均由传统刷毛材料所构成,且刷毛密度和硬度由牙龈部内壁21的至牙齿部内壁23逐渐递减。这种结构牙具对牙龈的刷洗强度会低于对牙齿的刷洗强度,可以较好地保护牙龈不受磨损。同时,相当于图2(a)中内壁表面3的刷毛表面,可以采用与图4(a)、图5(a)和图5(b)中所示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类似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刷毛的毛尖深入到牙隙或牙齿与牙龈交接部11的细部,从而提高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的效果。与图8(b)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相比,这种双层局部式牙具多了上下对称性,因此适合于同时清洁保健上下一对或数对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及上下咬合牙齿的齿冠。
图9(c)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c)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呈左右对称结构,其上半部左右两侧内壁2及其相应的内壁表面3由硅胶等非刷毛状材料所构成,而其下半部的左右两侧内壁2则由传统刷毛所构成,而且相应牙龈部内壁21的刷毛密度和硬度均低于牙齿部内壁23。这种结构牙具有利于针对上下不同的牙齿及牙龈实施不同的力度的清洁保健,或者通过反转牙具对相同上齿或下齿及其相应的牙龈交替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保健。
图9d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d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呈上下反转对称结构,其上半部左侧内壁2由传统刷毛所构成,而且相应牙龈部内壁21的刷毛密度和硬度均低于牙齿部内壁23。这种牙具的上半部右侧内壁2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则硅胶等非刷毛状材料所构成。这种结构牙具有利于对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保健,也有利于通过反转牙具对相同的牙齿和牙龈交替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这种结构牙具还有利于对牙齿和牙龈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保健。
图9(e)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e)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呈上下和左右对称结构,构成其内壁2的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和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分别采用硅胶等非刷毛状材料和传统刷毛。这种结构牙具便于对牙龈和牙齿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保健。内壁组成部件2a1和内壁组成部件2a2交界处的刷毛,可以在长度、粗细和毛尖结构上作一些变动,以便更好的清洁牙齿与牙龈交接部11的细部。
图9(f)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f)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呈上下和左右反转对称结构,其上半部左侧内壁2的内壁组成部件2b1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和2b2,分别由硅胶等非刷毛状材料和传统刷毛所构成。内壁组成部件2b2的刷毛密度和硬度由牙齿部至牙龈部逐渐递减。这种结构牙具便于对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交替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并有利于对牙齿和牙龈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保健。
图9(g)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g)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呈上下和左右对称结构,其上下和左右内壁2由三个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1、2a12和2a13以及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所构成,其中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1和2a13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为硅胶等非传统刷毛材料,而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2及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则分别采用相对较柔软和较硬的传统刷毛。这种结构牙具有利于对牙龈部交替实施不同力度的按摩,同时对牙齿部实施强度较大的清洁。
图9(h)为带有手柄的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壁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h)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呈上下和左右对称结构,构成其内壁2的内壁组成部件2b1和2b3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为硅胶等非刷毛状材料,而内壁组成部件2b2则为传统刷毛。内壁组成部件2b1和2b3的宽度、材质和内壁表面3的结构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的。这种结构牙具便于对牙齿和牙龈交替实施不同力度的清洁。内壁组成部件2b2的刷毛高度可以突出于内壁组成部件2b1和2b3的内壁表面3,以便清洁齿隙。通过调节内壁组成部件2b2的刷毛宽度、硬度及毛尖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清洁齿隙的效果。
上述双层局部式牙具的共同特点是,不仅可以通过咬合牙具实现上下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步竖向清洁,还可与传统刷牙方式一样,通过用手柄13横向移动牙具,实现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步横向清洁。这种横竖交错的刷牙方式将会提高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率和效果。这些双层局部式牙具的尺寸可以和传统牙刷头大致相当,可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弧度,以便更好地容纳和紧密包裹本身就具有一定弧度的牙齿和牙龈。双层局部式牙具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处的示例,还可以有诸多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基本功能是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通过进一步附加一些附属部件,可以在提高原有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功能的同时,附加清洁保健口腔内齿隙及舌苔等其他部位的新功能。
图10(a)为带有牙线的单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a)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呈左右对称结构,构成其的内壁2的内壁组成部件2b1、2b2和2b3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均采用硅胶等非传统刷毛材料,其宽度、材质和内壁表面3可以彼此不同,也可以彼此相同。用于清洁齿隙的牙线17由左右两侧内壁组成部件2b2相连。通过手柄13来移动牙具,并将牙线17对准目的齿隙之后,就可以通过用上下牙齿咬合牙具来清洁齿隙残留物,并同时竖向清洁保健齿隙周边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与传统齿隙刷相比,这种清洁齿隙残留物的方式会更便于操作,也更有利于清洁位于口腔深处的齿隙残留物,同时还有利于清洁齿隙周围牙齿的表面。针对不同的齿隙状况,可以选择具有不同松紧、粗细、表面结构和材质的牙线17。
图10(b)为带有牙具后跟的单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前所述,传统牙刷在结构上不利于清洁牙齿的内面,同样这种结构也不利于清洁臼齿面向咽喉的后表面。为了解决传统牙刷的这个弊端,本实用新型牙具内还可以设置用于清洁臼齿后表面的牙具后跟18,如图10(b)所示。图10(b)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呈左右对称结构,其内壁2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采用硅胶等非传统刷毛材料。牙具后跟18与左右两侧外壁1和内壁2相接合,形成勺状容纳牙齿和牙龈的空间。用带有牙具后跟18的这种牙具套住第二臼齿或第三臼齿之后,通过上下牙齿的咬合,就可以利用牙具后跟18的表面与第二臼齿或第三臼齿面向咽喉的后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清洁相应的牙齿表面及牙龈,并同时竖向清洁保健周边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同理,这种带有牙具后跟18的牙具还有利于清洁残齿的各个表面。显然,前述内壁2和内壁表面3的结构也同样适合于牙具后跟18。
牙具后跟18不仅适用于图10(b)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也可以设置于双层局部式牙具的上下部。这样就可以通过用咬合上下牙齿牙具来同时清洁上下第二臼齿或第三臼齿、残齿面向咽喉的后表面及其相应牙龈,并同时竖向清洁保健周边上下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
图10(c)为带有牙线的双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上述牙线17也可以设置于双层局部式牙具内。图10(c)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呈上下和左右对称结构,其上半部结构与图10(a)所示牙具的结构相同,下半部则不设牙线17。这种结构有利于在清洁单侧齿隙的同时,对另一侧的牙齿及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实施清洁保健,因此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率要高于图10(a)所示的牙具。如果图10(c)所示牙具的上部和下部同时设置牙线17,且通过调节内壁组成部件2b2的位置来调整上下牙线17之间的相对位置,则可以通过用上下牙齿咬合牙具来同时清洁上下相应的齿隙,并同时竖向清洁保健上下齿隙周边的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
本实用新型的牙具,除了可以附加牙线17和牙具后跟18之外,还可以在外壁1的外表面以及牙具咬合部9的可与舌苔接触的外表面上,也设置各种凹凸状表面结构物,以便对通过舔磨这些结构物,对舌苔进行清洁保健。
图10(d)为带有内壁弹力部件的单层局部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d)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呈左右对称结构。其内壁2及其相应内壁表面3采用硅胶等非传统刷毛材料。与图2(a)中所示牙具的结构相同,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表面上分别设有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其结构由如图5(d)中所示的各种凹凸状结构物所构成。内壁2又由相同或不同材质的牙齿部内壁23和牙龈部内壁21所构成,且这两种内壁2的表面或相应内壁表面3均可采用与图4(a)、图5(a)和图5(b)中所示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类似的结构。内壁弹力部件200与内壁2相接合,其一端固定于外壁1并与外壁1之间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这种结构牙具内壁2的变形自由度要大于不含内壁弹力部件200的内壁2,因此可以更好的适应口腔内不同尺寸的牙齿和牙龈,并提高上下牙齿咬合时的口感。内壁弹力部件200的固定位置、方向、形状和材质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发生变化。图10(d)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的内壁2及其内壁表面3,也可以由刷毛或刷毛与硅胶等非传统刷毛搭配而成。另外,根据牙具的尺寸大小,这种单层局部式牙具适合于同时清洁保健上部或下部的一颗或数颗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
图10(e)为带有内壁弹力部件的双层局部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e)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呈上下和左右对称结构,其上半部结构与图10(d)所示结构相同。除了具有与图10(d)所示牙具相同的优点之外,由于上下部分都设有内壁弹力部件200,所以这种结构牙具可以更好的适应上下和前后牙齿咬合不齐的状况,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清洗保健盲点,并提高上下牙齿咬合时的口感。另外,根据牙具的尺寸大小,这种双层局部式牙具适合于同时清洁保健上下一对或数对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
图10(d)和图10(e)所示内壁弹力部件200是用于调节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及其分布的重要组成部件。内壁弹力部件200适用于由单层局部式牙具和双层局部式牙具衍生出来的本实用新型所有其他结构牙具。
本实用新型牙具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多种对称性。牙齿和牙龈的形状、大小以及排列等却因人而异,个体差别较大。为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对应这些个体差别,外壁1、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9以及手柄13等牙具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演变,以便进一步提高清洗保健效果。
图11(a)为图2(b)虚线框I所围部分的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如图11(a)所示,外壁1、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9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基本结构要素,而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则是本实用新型牙具用于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主要部件。牙具的这些组成部件可以固定成一体,也可以分别以部件的方式,以嵌合或粘合等方式相互接合而成所需牙具。通过合理组合搭配这些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多种具有不同清洁保健效果和功能的牙具。
图11(b)为内壁与外壁以及咬合部之间的嵌合结构立体示意图。为了更加具体的描述上述各个部件之间的搭配和组合方式,在此将外壁1再细分为外壁外表面接合部111和外壁内表面接合部112,如图11(b)所示。该图中,内壁2与外壁内表面接合部112相接合的面为内壁外表面接合部24,其与咬合部表面8相接合的面为内壁底部接合部25,与此相应的咬合部表面8的接合部为咬合部表面接合部81。设置于内壁外表面接合部24上的凹状契形嵌合结构与设置于外壁内表面接合部112上的凸装契形嵌合结构,沿图11(b)中虚线圆VI内所示箭头方向相互嵌合。同时,设置于内壁底部接合部25上的凹状球形嵌合结构与设置于咬合部表面接合部81上的凸状球形嵌合结构,沿图11(b)中实线圆V内所示箭头方向相互嵌合。
图11(c)为内壁和外壁与咬合部之间左右接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牙具的上述各个组成部件之间的接合位置也可以在牙具内适当变化,以便更好地满足具体的清洁要求。如图11(c)所示,外壁1和内壁2可以分别作为部件或接合在一起整体作为部件,与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上的咬合部表面8之间,通过嵌合或其他方式,沿着图中箭头所示方向相互左右移动接合。通过这种放式可以调节里外两侧内壁2之间容纳牙齿和牙龈空间的宽窄,以适应不同部位牙齿和牙龈的宽度,并调节清洁力度和咬合口感。
图11(d)为外壁接入内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1(d)所示,外壁1还可以通过设置于外壁外表面接合部111和外壁内表面接合部112上的接合结构,以被内壁2包裹或套住的方式与之相接合。图11(e)为外壁接入内壁时的双层牙具断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1(e)所示,上下和左右外壁1均可以接入相应的内壁2之内。外壁1和内壁2之间的这种接合方式便于保护外壁1不受磨损,也便于更换整体作为部件的内壁2,以便满足使用者不断变化的具体要求。
外壁1、内壁2以及牙具咬合部9等牙具组成部件之间的接合方式不只限于上述例示的方式,还可具有任何可以彼此相互接合固定的方式。当然,除了相互嵌合的方式之外,牙具的各个组成部件之间也可以通过粘结剂相互粘合成具有所需功能的牙具。必要时,各个组成部件之间也可以先以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等方式接合成更大的部件,然后整体作为部件再与牙具的其它组成部件以嵌合或粘合等方式接合成所需牙具。
不仅外壁1、内壁2以及牙具咬合部9可以作为牙具的组成部件,前述内壁组成部件2b1、2b2和2b3、牙龈部内壁组成部件2a11、2a12和2a13以及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1、2a22和2a23等构成内壁2的组成部件及设置与其上的内壁表面3,均可以单独作为部件,以相互嵌合或粘合等方式相互接合。这些内壁2的组成部件及设置与其上的内壁表面3可以先按照所需的排列和组合,以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等方式相互接合成更大的部件,然后整体作为部件再和牙具的其他组成部件,以嵌合、粘合或其他方式相结合成所需的牙具。比如,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1和2a22可以先以嵌合或粘合等方式接合成一个组成部件,然后整体作为部件再和牙齿部内壁组成部件2a23或其他牙具的组成部件相接合。同理,咬合部表面8也可以单独作为部件,以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等方式与牙具咬合部9相接合。
前述牙线17和牙具后跟18也可以作为组合式牙具的组成部件,以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等方式与牙具的其他组成部件相接合成所需的牙具。值得一提的是,前述用于清洁舌苔的凹凸状表面结构物也可以作为部件,以嵌合、粘合或其他方式与牙具的其他组成部件相结合。
按照上述的部件组合思路,最终可以针对每颗牙齿和相应牙龈以及齿隙的具体状况,选择组合式牙具的各个组成部件,并通过这些牙具组成部件之间的恰当排列和组合,最大限度的提高针对每颗牙齿的清洁效果。这种组合式牙具的另一个优点是,只需更换已磨耗的部件就可以保持牙具原有的功能。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再利用未磨损部件,这是传统牙刷所不具备的环保效果。此外,组合式牙具的各个组成部件之间不仅可以在功能上相互搭配组合,而且也可以在颜色以及外形设计等方面进行搭配组合,以便个性化设计。
图12(a)为设有排液口兼通气孔的双层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2(a)所示,为了增强牙具的通透性,可以在牙具内设置贯通外壁1和内壁2以及贯通牙具咬合部9的排液口兼通气孔7。在咬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多余唾液、牙齿清洁剂以及空气等,可通过排液口通气孔7被排到牙具外,这就可以避免咬合时可能出现的密闭真空现象,并增强咬合口感。
图12(b)为设有清洁剂通道、清洁剂喷射口和牙具接口的牙具咬合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2(b)所示,牙具咬合部9内还可设置清洁剂通道4和与其垂直的清洁剂喷射口5。清洁牙齿时,可以通过清洁剂通道4,将来自牙具外部的牙齿清洁剂以及牙膏等,经清洁剂喷射口5输入到牙具内,以提高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果。
如图12(b)所示,为了与手柄13相连,以便更好的掌控刷牙的动作、力度及方向,牙具咬合部9内还可设置用于连接牙具和手柄13的牙具接口6。根据牙具的具体结构,牙具接口6可以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的不同位置。此外,必要时还可以将存储于手柄13内的牙齿清洁剂或牙膏等,经牙具接口6输送到清洁剂通道4内,再通过清洁剂喷射口5输入到牙具内,以提高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果。
图13(a)为手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3(a)所示,手柄13内设有用于存储牙齿清洁剂及牙膏等的手柄清洁剂存储箱14、用于输送牙齿清洁剂及牙膏等的手柄清洁剂通道15以及牙具接口6相连的手柄接口16等附属部件。通过挤压手柄13或其他方式,可以将储存于手柄清洁剂存储箱14内的牙齿清洁剂及牙膏等,经手柄清洁剂通道15以及相互连接的手柄接口16和牙具接口6,输送到牙具咬合部9内的清洁剂通道4内,再经清洁剂喷射口5输入到牙具内,以提高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果。
图13(b)为手柄与牙具结合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手柄13是掌控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刷牙动作及其施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提高刷牙舒适性的重要部件。如图13(b)所示,手柄13与牙具咬合部9之间,可以分别沿着X、Y或Z轴方向相接合,而且X、Y或Z轴方向的接合位置也可以随相应牙具的结构而发生变化。同时,手柄13还可以在X-Y、X-Z及Y-Z平面内,于0度到180度的范围内,自由改变其与牙具的接合角度。上述手柄13与牙具之间的自由度,为掌控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刷牙动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自由度。
如前所述,组合式牙具可以由外壁1、内壁2及牙具咬合部9等部件搭配组合而成。作为这种组合方式的进一步应用,本实用新型牙具还可以由作为部件的嵌合局部式牙具相互嵌合或粘合而成。
图14(a)为具有平面形嵌合接触面的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b)为具有曲面形嵌合接触面的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有别于用浅色实线描绘的外壁1和内壁2,图中的牙具咬合部9采用了深色实线,以便在较清晰地整体显示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结构的同时,突出牙具咬合部9及设置于其上的嵌合结构。相邻两个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通过图中的凸状牙具嵌合部件91和凹状牙具嵌合部件92相嵌合,二者嵌合之后,通过牙具嵌合接触面93或94相接触。
如前所述,为了较好的迎合人类牙齿和牙床本身就具有的弧度,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外壁1、内壁2、牙具咬合部9和牙具整体均可以具有一定的弧度。这种弧度必然会导致牙具咬合部外侧面95的弧长略长于牙具咬合部内侧面96的长度。
图14(c)为图14(a)和图14(b)中的牙具咬合部相比较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c)的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图14(a)和图14(b)中所示具有不同结构的牙具咬合部9。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牙具嵌合接触面93和94是平面,而后者的牙具嵌合接触面93和94,则与牙具咬合部外侧面95和牙具咬合部内侧面96之间呈曲面过渡。
图14(d)为相邻两个具有平面形嵌合接触面的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相互嵌合前后的牙具咬合部俯视图。图14(d)中所示上下两个相邻嵌合局部式牙具T1和T2的牙具咬合部9,其结构与图14(a)所示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相同。如图14(d)所示,当上下两个相邻的嵌合局部式牙具T1和T2,通过凸状牙具嵌合部件91和凹状牙具嵌合部件92相互嵌合之后,二者之间的牙具嵌合接触面93和94基本是一个平面。此时,嵌合局部式牙具T1与T2的位置相对于凸状牙具嵌合部件91和凹状牙具嵌合部件92几乎是固定的,二者之间没有相对移动自由度。这种嵌合方式适用于个人定制或根据牙齿和牙龈的具体形状来三维立体打印制造。
图14(e)为相邻两个具有曲面形嵌合接触面的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相互嵌合前后的牙具咬合部俯视图。在图14(e)中所示上下两个相邻嵌合局部式牙具T1和T2的牙具咬合部9,其结构与图14(b)所示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相同。当上下两个相邻的嵌合局部式牙具T1和T2,通过凸状牙具嵌合部件9 1和凹状牙具嵌合部件92相互嵌合之后,由于曲面状嵌合接触面93和94之间存在可以相互移动的空间,所以嵌合局部式牙具T1和T2的位置就可以相对于凸状牙具嵌合部件91和凹状牙具嵌合部件92,产生如图14(e)中的箭头所示的横向相对移动。这种横向相对移动自由度有利于微调相邻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有利于迎合咬合时产生的牙齿之间错位,在更充分地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各个细部的同时,增加咬合自由度并提高咬合口感。这种嵌合方式兼容度较大,适用于生产作为通用部件的嵌合局部式牙具及其相应的通用牙具。
图14(f)为相邻两个具有曲面形嵌合接触面的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相互嵌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按照同样的方式,亦可以由多个嵌合局部式牙具相互嵌合成保持原有清洁功能的更大尺寸的牙具。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的嵌合方式及其相应的嵌合结构不仅限于此处的示例,还可以有诸多其他实施方式。这种局部式牙具之间嵌合的优点是:可以根据需要较自由地改变牙具的长短,以适应不同的牙床大小和清洁部位;可以赋予牙具适当的变形自由度,以便增加咬合自由度;只需更换已磨损的局部式牙具就可以保持牙具原有的功能,因此具有显著的环保效果;同时还可以彼此拆卸以便携带。除嵌合方式之外,局部式牙具之间也可以通过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的方式相互接合。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嵌合式局部牙具本身也可以通过前述的部件组合方式,由作为部件的外壁1、内壁2、牙具咬合部9及手柄13等部件,通过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的方式相互搭配接合而成。前述内壁2的部件搭配组合放式、内壁表面3、咬合部表面8、牙线17、牙具后跟18、内壁弹力机构200、清洁剂通道4、清洁剂喷射口5和牙具接口6以及用以清洁舌苔的表面结构物等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均适用于这种嵌合局部式牙具。
本实用新型牙具的上齿和下齿部分也可以相互错位接合,以适应上下牙齿咬合不齐的状况。
图15(a)为牙具上下结构错位嵌合结构断面示意图。如图15(a)所示,通过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内的牙具榫舌910与牙具榫眼911之间的相互嵌合,可使牙具的上下两部分相互错位接合。图15(b)为榫舌和榫眼错位嵌合时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的牙具榫舌910可以沿着前后、左右和对角线方向与牙具榫眼910相嵌合。图15(c)为一种牙具上下结构之间左右横向错位嵌合时的嵌合结构断面示意图。图15(d)为另一种牙具上下结构之间左右横向错位嵌合时的嵌合结构断面示意图。除了此处所示的错位嵌合结构之外,本实用新型的牙具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的错位嵌合结构。这种牙具上下结构之间的错位接合方式,有利于迎合使用者左右和前后牙齿之间咬合不对称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将所有的牙齿和牙龈容纳于牙具内,在有效地消除清洁盲点的同时,提高咬合牙具时的口感。
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牙具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外壁1、内壁2、牙具咬合部9以及手柄13。根据具体的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要求,可以由这些基本结构要素衍生出各种结构和形状的牙具。
图16(a)为适用于一颗或数颗上齿或下齿的单层局部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根据尺寸的大小,图16(a)中实线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可以同时套住并对一颗或数颗上齿或下齿及其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进行竖向清洁保健。由于尺寸较小,这种牙具便于沿着牙床较自由的作横向移动。通过这种横向移动,这种牙具还可以对一颗或数颗上齿或下齿及其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进行横向清洁保健。与传统牙刷相比,这种横竖交错的清洁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果。这些小型局部式牙具的一个显著优点是体积小和便于携带。
图16(b)为适用于上下一对或数对牙齿的双层局部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根据尺寸的大小,图16(b)中实线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可以同时套住并对上下一对或数对牙齿及其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进行竖向清洁保健。与图16(a)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一样,由于尺寸较小,这种牙具便于沿着牙床较自由的作横向移动。通过这种横向移动,这种牙具还可以对上下一对或数对牙齿及其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进行横向清洁保健。与传统牙刷相比,这种横竖交错的清洁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果。与图16(a)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不同的是,这种局部式牙具可以同时清洁保健上下牙齿和牙龈,因此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效率就提高了一倍。另外,这种双层局部式牙具可以通过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之内的接合结构,由图16(a)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以上下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的方式相互接合而成。这种小型局部式牙具的一个显著优点是体积小和便于携带。
图16(c)为适用于上半部或下半部所有牙齿的单层半全牙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c)中实线所示单层半全牙式牙具,可以同时套住并对上半部或下半部所有牙齿及其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进行竖向清洁保健。与图16(a)所示牙具相比,这种单层半全部式牙具可以同时清洁保健更多牙齿和牙龈,因此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率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另外,这种单层半全牙式牙具可以通过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之内的接合结构,由图16(a)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以上下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的方式相互接合而成。
图16(d)为适用于左半部或右半部上下所有牙齿的双层半全牙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d)中实线所示双层半全牙式牙具,可以同时套住并对左半部或右半部的上下所有牙齿及其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进行竖向清洁保健。与图16(b)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相比,这种半全牙式牙具可以同时清洁保健更多的牙齿和牙龈,因此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效率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图16(c)中所示单层半全牙部式牙具相比,具有上下对称结构的这种双层半全牙式牙具,更便于掌控上下牙齿之间的咬合力度和方向,并会有更好的咬合口感。另外,这种双层半全牙式牙具可以通过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之内的接合结构,由图16(a)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或图16(b)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以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的方式相互接合而成。
图16(e)为适用于上下所有牙齿的全牙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e)中所示全牙式牙具,可以同时套住并对上下所有牙齿及其相应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时进行竖向清洁保健。与图16(c)和图16(d)中所示半全牙式牙具以及逐次和交替清洁牙齿内外两面的传统刷牙方式相比,这种牙具的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效率会更高。另外,这种全牙式牙具可以通过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之内的接合结构,由图16(a)中所示单层局部式牙具、图16(b)中所示双层局部式牙具、图16(c)中所示单层半全牙式牙具及图16(d)中所示双层半全牙式牙具,以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的方式相互接合而成。
不同的结构和尺寸,导致了上述牙具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点。但是这些牙具的基本结构要素仍然是外壁1、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9,因此这些牙具的共同特点是,可以通过上下牙齿之间的咬合,对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以及齿冠面同时进行清洁和保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牙具均可由作为组成部件的外壁1、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9,通过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的方式相互搭配组合而成。前述内壁2的部件搭配组合放式、内壁2的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的接合方式、牙线17、牙具后跟18、内壁弹力机构200、清洁剂通道4、清洁剂喷射口5和牙具接口6、用以清洁舌苔的表面结构物以及手柄13等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均适用于上述不同结构的牙具。
图17(a)为全牙式牙具图的俯视图。图17为b全牙式牙具的正视图。如图17(a)所示,本实用新型全牙式牙具的整体结构和外形与人类的牙齿和牙床相似,从臼齿部到犬齿部,再从犬齿部到中切牙部,其宽度逐渐变窄。牙具的主要结构由外壁1,内壁2和牙具咬合部9所构成。
外壁1采用相对较硬的材料,以保持牙具的基本形状。内壁2则由相对较软的材料所构成。如图17(b)所示,里外两侧内壁2之间留有用于容纳牙齿和牙龈的空间,该空间的牙齿部较窄而牙龈部较宽,以适应人类牙齿和牙龈的自然倾斜结构。同时,上述容纳牙齿和牙龈的空间,从臼齿部到犬齿部,再从犬齿部到中切牙部,其宽度逐渐变窄,以便对口腔内厚薄不均的所有牙齿和牙龈施加均等的清洁保健摩擦力。左右两侧内壁2与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侧表面之间的接触面为内壁表面3,而牙具咬合部9与上下齿冠之间的接触面则是咬合部表面8。当套上并用上下牙齿咬合牙具时,外壁1和内壁2就会因受到来自牙齿和牙龈的外撑力而发生形变,这种形变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就会使内壁2在容纳牙齿和牙龈的同时,用其内壁表面3全方位紧密覆盖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并对其施加相应的压力。这样就会在咬合过程中,因牙齿及牙龈的表面与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在上述接触面内产生摩擦力。本实用新型牙具正是通过该摩擦力来实现对牙齿的清洁和对牙龈的按摩。
如图17(b)所示,本实用新型牙具的断面呈蝶形,其外壁1和内壁2与牙齿和牙床一样,呈上下和左右对称。这种对称结构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牙具可以借助内壁表面3和咬合部表面8,对所有上下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及齿冠同时进行全方位清洁。
如图17(a)所示,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内的清洁剂通道4和清洁剂喷射口5与牙具接口6相连通,这样就可以在需要时,经由手柄13和牙具接口6,向清洁剂通道4内注入储存于手柄清洁剂存储箱14内的牙齿清洁剂,并通过清洁剂喷射口5将所需的清洁剂注入到牙具内,以便提高对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果。
如图17(a)和如图17(b)所示,考虑到牙具的通透性,通过贯通外壁1和内壁2或者贯通牙具后咬合部9的方式,在牙具内设置多个排液口兼通气孔7。这样,在咬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多余唾液、清洁液以及空气即可通过排液口兼通气孔7被排到牙具之外,这就可以避免咬合时可能出现的密闭真空现象,并增强咬合口感。
值得一提的是,图17(a)所示全牙式牙具,可由作为部件的外壁1、内壁2、牙具咬合部9及手柄13,通过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的方式相互搭配组合而成,也可以由局部式牙具通过嵌合、粘合或固定成一体的方式相互搭配接合而成。前述内壁2的部件搭配组合放式、内壁2的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牙线17、牙具后跟18、内壁弹力机构200以及用以清洁舌苔的结构物等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均适用于全牙式牙具。
图18(a)为设置有牙线的全牙式牙具的俯视图。图18(b)为图18(a)中虚线圆VI所围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8(b)中还示出了上下牙齿咬合之后,牙线17与牙齿101等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18(a)所示,全牙式牙具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可分别设有与上半部和下半部齿隙等数量的牙线17,此时就可以通过用上下牙齿咬合带牙线17的全牙式牙具,对上下所有齿隙同时进行清洁。在牙具内的设置牙线17,并不妨碍牙具的其他功能。因此,通过用上下牙齿咬合这种内置牙线17的全牙式牙具,可以在清除齿隙残留物的同时,对上下所有牙齿和牙龈的内外两面同步实施清洁保健。
图18(a)和图18(b)中的牙线17,由位于牙具里外两侧的牙线固定内壁20来连接。如图10(a)所示,牙线固定内壁20是内壁组成部件的一种。但由于其主要目是固定牙线17和清洁齿隙残留物,所以其内壁表面3、宽度、结构或构成材质等,均可与图18(b)中所示牙齿101和102以及103所对应的其他内壁2有所不同。针对具体的齿隙位置及其变化,牙线固定内壁20以及内壁2的其他组成部件,可以采用前述的部件接合方式,在牙具内适当移动,从而微调牙线17的位置。
如图18(b)所示,上下牙齿咬合之后,内壁表面3的结构物以及内壁2的内壁表面弧形小区32,会因内壁切口31的存在而易于被挤入牙隙的周围。这样就可以在通过牙线17清洁牙隙的同时,对牙线17较难施力的齿隙周围实施全方位清洁。
如果内壁2只由牙线固定内壁20所构成,那么相应的牙具就可以只用于通过咬合来清洁齿隙残留物。
与传统齿隙刷相比,这种全牙式牙线结构可以更为高效、方便和针对性的清除齿隙残留物。针对不同的齿隙状况,牙线17的松紧、粗细、表面结构和材质均可彼此不同。显然,上述牙线17的结构及其设置方式还适合于本实用新型的单层半全牙式牙具、双层半全牙式以及单层和双层局部式牙具。
通过类似于图14(d)或图14(e)所示的嵌合方式,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可以相互嵌合成全牙式牙具。图19(a)为由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嵌合而成全牙式牙具的俯视图。当相邻两个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T1和T2的牙具嵌合接触面93和94是平面时,两个相邻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的接触面是图19(a)中浅色实线所示平面。此时,相邻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缺乏彼此相对移动的自由度。这种嵌合方式适用于根据牙齿和牙龈的具体形状来精确定制或三维立体打印制造所需牙具。
当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T1和T2的牙具嵌合接触面93和94是图19(a)的浅色虚线所示曲面时,由于这些曲面之间存在可以相互移动的空间,所以相邻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就具有了较多相对移动的自由度。这种相对移动自由度有利于微调嵌合而成全牙式牙具的整体形状,从而便于将这些体积较大的牙具放入口腔内。同时,这种相对移动自由度还有利于微调相邻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有利于迎合咬合时所产生的牙齿之间错位,这就可以在更充分地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各个细部的同时,增加咬合自由度并提高咬合口感。这种嵌合方式兼容度较大,适用于生产作为通用部件的嵌合局部式牙具及其相应的通用牙具。
图19(b)是由两个相邻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相互嵌合而成牙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9(b)中,双层嵌合局部式牙具T1和T2之间的嵌合接触面是曲面,因此二者之间有相对移动自由度。由于尺寸较小,这种嵌合而成的局部式牙具,适合于清洁保健上下数对局部牙齿和牙龈。通过图19(b)中所示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的嵌合,最终可以组合成具有一定变形自由度的双层半全牙式牙具和全牙式牙具。
显然,按照上述的思路,可以由单层嵌合局部式牙具相互嵌合成用来清洁保健上半部或下半部所有牙齿和牙龈的单层半全牙式牙具。
这种由嵌合局部式牙具组合而成牙具的优点是:可以赋予牙具适当的变形自由度,以便放入口中并增加咬合的自由度;只需更换已磨损的局部式牙具就可以保持牙具原有的功能,因此具有显著的环保效果;同时还可以彼此拆卸以便携带。
嵌合局部式牙具之间的接合方式不仅限于上述的嵌合方式,而且还可以通过相互粘结等其他方式相互接合。
图20(a)为全牙式牙具上下结构之间左右错位嵌合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0(a)中示出了全牙式牙具的上半部结构实线和下半部结构虚线之间,按箭头所示方向左右错位嵌合时的俯视结构。该图中还同时示出了此时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内的榫舌910和榫眼911相嵌合时的相对位置关系俯视结构。图20(b)为全牙式牙具上下结构之间前后错位嵌合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0(b)中示出了全牙式牙具的上半部结构实线和下半部结构虚线之间,按箭头所示方向前后错位嵌合时的俯视结构。该图中还同时示出了此时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内的榫眼910和榫舌911相嵌合的俯视结构。全牙式牙具上半部结构和下半部结构之间的这种左右和前后错位嵌合方式,有利于适应使用者左右和前后牙齿咬合不对称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将所有的牙齿容纳于牙具内,在有效地消除清洁盲点的同时,提高咬合牙具时的口感。
显然,上述错位嵌合结构不仅适用于全牙式牙具,还适合于其他双层结构牙具。
为了更便于使用并进一步改善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牙具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其结构。
图21(a)为带有牙线和牙具后跟及其收纳结构的单层局部式牙具立体结构示意图。该牙具由外壁1、内壁2、牙具咬合部9、手柄13、牙线17和牙具后跟18所构成。图中的牙线槽171为贯通外壁1和内壁2的槽形空间,可供牙线17在其内通过上下移动来调节高度。
图21(b)为图21(a)沿21A方向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1(b)中,牙线槽171与牙线卡槽171H、171M和171L相连通。外壁1处上下设置的凹球形卡眼172、173和174以及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处的凹球形卡眼170,与牙线槽171的距离依次加大。
图21(c)为外壁和内壁沿牙线槽的切断面立体结构示意。图中的牙线槽171在上下贯通左右两侧外壁1和内壁2的同时,横向贯通牙具咬合部9与齿冠接触的表面,用以在其内容纳并移动牙线17。另外,图中牙线卡槽171H的高度位置大致与牙齿部内壁与牙龈部内壁之间界面22的高度位置相当。
图21(d)为调节牙线高度原理示意图。图21(d)中示出了牙线卡槽171H、171M和171L、牙线17以及牙线槽171之间的位置关系。图中,牙线17的左右两端与牙线球形卡头17S和17E相连。如图21(c)所示,当牙线17位于图21(c)中实线所示位置时,设置于牙线17左右两端的牙线球形卡头17S和17E,经设置于牙具左右两侧的牙线卡点171M,分别与设置于牙具左右两侧外壁1的凹球形卡眼173相扣合。此时,绷紧并贯穿左右两侧内壁2之间容纳牙齿和牙龈空间的牙线17,就可以用于清洁齿隙。牙线卡槽171H、171M和171L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绷紧的牙线17在清洁齿隙的过程中产生移动。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通过选择适当的牙线卡槽来调节牙线17的高度。也可以设置更多的牙线卡槽,以便更加精细的调节牙线17的高度。
如图21(d)所示,当牙线17在牙线卡槽171H、171M和171L内依次自上而下移动时,牙线球形卡头17S和17E之间牙线17的长度保持一定,但左右牙线卡槽171H、171M和171L之间的距离则会依次减小,因此左右牙线卡槽171H、171M和171L与左右两端牙线球形卡头17S和17E之间的距离就会随之依次增大。此时,上述凹球形卡眼172、173和174与牙线槽171的距离就必须自上而下依次加大,以便在其与牙线球形卡头17S或17E相扣和之后,仍然可以使得牙线17在不同的高度均保持一定的绷紧状态。
如图21(c)所示,牙线17可以收纳于横向贯通牙具咬合部9表面的牙线槽171内。此时,其牙线球形卡头17S或17E将与设置于牙具咬合部9处的凹球形卡眼170相扣和。由于绷紧牙线17的长度沿左右两侧牙线槽171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以凹球形卡眼170与牙线槽171的距离最长。
如图21(b)所示,牙具后跟18也可以收纳于牙具咬合部9之内。不使用时,通过设置于牙具后跟18上的牙具后跟卡球181与设置于咬部9之内的牙具后跟卡眼182之间的扣合,收纳于牙具结合部9的底部。使用时,牙具后跟卡球181可与设置于外壁1或内壁2之内的牙具后跟卡眼182之间的扣合。
如果在外壁1的外表面设置清洁舌苔的结构物,则图21(a)所示牙具还可以用于清洁舌苔。
内壁2和内壁表面3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牙具技术方案的关键部件,完善和改进其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牙齿和牙龈的清洁保健效果。
图22(a)为上下牙齿咬合前后,图3(d)虚线框III所围部分内壁的位置变化断面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点线为上下牙齿咬合之前内壁表面3的位置。上下牙齿咬合之后,接合在一起的内壁2和内壁弹性力部件200,将因来自牙齿和牙龈的外撑力而发生变形,并整体朝外壁1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发生变形的内壁2和内壁弹性力部件200接合在一起,经内壁表面3向牙齿和牙龈的表面施加形变反弹力,该反弹力是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的根源。与不含内壁弹力部件200的内壁2相比,由于外壁1和内壁弹力部件200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内壁弹力部件200本身也具有弹性,所以内壁2随外部作用力而发生形变的自由度就会更大,这样就更有利于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牙齿和牙龈均匀施加清洁保健牙齿和牙龈的摩擦力。
图22(b)为图22(a)中的外壁内设有内壁弹力调节装置时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如前所述,内壁弹力部件200的形状和材质以及外壁1和内壁弹力部件200之间空间大小的选择自由度,加大了设计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的自由度。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自由度,以便更加细致的调解上述摩擦力,可以采用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外壁1,一来调解外壁1本身的形变反弹力,二来可以在外壁1内设置用于调节内壁形变反弹力的结构。如图22(b)所示,与内壁弹力部件200相对应部分外壁1的厚度被加宽,并且呈中间凸起状结构,以便在其内设置用以调节内壁2形变反弹力的机构。
图22(c)为图22(b)中虚线圆VIII所围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加厚呈凸装的外壁1内设置了螺孔1H,其内设有用以调节内壁2形变反弹力的螺栓1P以及与外壁1相固定的螺母1M。沿着螺孔1H的方向拧入螺栓1P之后,螺栓1P就会穿透外壁1,并在上下牙齿咬合过程中与内壁弹力部件200相接触,以此来阻止内壁弹力部件200进一步向外壁1的方向移动,从而调节内壁弹力部件200的形变反弹力。图22(c)中的螺栓1P未被拧入内壁弹力部件200与外壁1之间的空间,此时内壁弹力部件200的形变自由度最大。
图22(d)为图22(c)中的螺栓与内壁弹力部件相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通过拧动螺栓1P,可以调节螺栓1P和内壁弹力部件200的接触点与外壁1之间的距离,由此来调节内壁弹力部件200在上下牙齿咬合过程中的形变自由度,进而调节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另外,根据螺孔1H的设置方向和高低以及数量的不同,内壁弹力部件200在上下牙齿咬合过程将发生不同形状的形变,从而可以调节上述摩擦力的分布。显然,螺栓1P粗细和材质等都会对内壁弹力部件200的形变反弹力产生影响。
除了上述的机构之外,还可以用诸多其他的方式来调节内壁弹力。比如上述的螺栓1P就可以用弹簧来取代。通过综合设计和搭配外壁1、内壁2、内壁弹力部件200和设置于外壁1内的内壁弹力调节机构的形状、材质和接合方式,可以对内壁表面3与牙齿和牙龈表面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和分布做最佳的设计。
实现本实用新型牙具技术方案的基本结构要素是外壁1、内壁2、牙具咬合部9以及手柄13。可以在这些基本结构要素的基础上,衍生出各种其他结构和形状的牙具。
通过采用内部中空结构和可充气式材料来构成外壁1、内壁2、牙具咬合部9以及手柄13,本实用新型的牙具可变成充气式牙具。使用时可以通过手柄充气口131或设置于牙具上的充气口充气,形成具有所需形状的牙套式牙具。不用时可以放出气体,以便携带。图23(a)为充气式牙具充气前状态示意图。图23(b)为充气式牙具充气后状态示意图。
这种充气式牙具的各个功能部位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材质,比如外壁1的部分可以采用比内壁2的部分更硬或更厚一些的材质,以便起到一个骨架的作用。与前述非充气式牙具一样,充气式牙具的内壁表面3部位也可以做成各种适合于增加表面摩擦力和接触面积的结构。这种充气式牙具还有利于通过调整充气量的多少或施加于手柄13上的握力的大小来调节牙具整体的软硬度,以便获得较佳的牙齿和牙龈清洁保健效果和咬合口感。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变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