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电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改进的电锅.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04181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3.07.10 CN 203041813 U *CN203041813U* (21)申请号 201220698635.X (22)申请日 2012.12.01 A47J 27/00(2006.01) A47J 36/00(2006.01) (73)专利权人 姜迪彬 地址 402160 重庆市永川区昌州小区 1-3-17 (72)发明人 姜迪彬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改进的电锅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电锅, 它包括内 锅 (1), 外壳 (14), 外锅 (15), 发热盘 (16), 锅柄 (2。
2、), 锅盖(3), 滤网(4), 出汤装置(5), 其特征是, 在外锅 (15) 的锅壁和外壳 (14) 的壳壁上分别开 一孔, 出汤装置(5)穿过上述各孔, 露在外壳(14) 之外 ; 或者在外锅 (15) 的锅壁上开一缺口 (28), 并在与外锅 (15) 锅壁所开缺口 (28) 相对应的外 壳 (14) 的壳壁上开一缺口 (28), 出汤装置 (5) 通 过上述所开缺口 (28) 露在外壳 (14) 之外。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3页 (10)授。
3、权公告号 CN 203041813 U CN 203041813 U *CN203041813U* 1/1 页 2 1. 一种改进的电锅, 它包括内锅 (1), 外壳 (14), 外锅 (15), 发热盘 (16), 锅柄 (2), 锅 盖 (3), 滤网 (4), 出汤装置 (5), 其特征是 : 在外锅 (15) 的锅壁和外壳 (14) 的壳壁上分别 开一孔, 出汤装置 (5) 穿过上述各孔, 露在外壳 (14) 之外。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改进的电锅, 其特征是 : 在外锅 (15) 上开一观察孔 (17), 在外壳 (14) 上开有观察窗 (13)。 3. 根据权利要求 1。
4、 所述一种改进的电锅, 其特征是 : 电锅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包 括 : 内锅 (1), 锅柄 (2), 锅盖 (3), 出汤装置 (5), 外锅的锅身 (21), 扣点 (22), 上外壳 (20), 下部分包含 : 底座(23), 发热盘(16), 控制电路, 外锅锅底(25), 下外壳(27), 锁紧扣(26)。 4. 一种改进的电锅, 它包括内锅 (1), 外壳 (14), 外锅 (15), 发热盘 (16), 锅柄 (2), 锅 盖 (3), 滤网 (4), 出汤装置 (5), 其特征是 : 在外锅 (15) 的锅壁上开一缺口 (28), 并在与外 锅(15)锅壁所开缺口(28)。
5、相对应的外壳(14)的壳壁上开一缺口(28), 出汤装置(5)通过 上述所开缺口 (28) 露在外壳 (14) 之外。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一种改进的电锅, 其特征是 : 外锅 (15) 锅壁所开缺口 (28) 起 始于锅壁靠近外锅 (15) 锅底处, 向上贯穿外锅 (15) 锅口 ; 外壳 (14) 壳壁所开缺口 (28) 起 始于壳壁靠近外壳 (14) 壳底处, 向上贯穿外壳 (14) 壳口。 6.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一种改进的电锅, 其特征是 : 缺口 (28) 的宽度大于出汤装置 (5) 的直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041813 U 2 1/2 页 3 一种改。
6、进的电锅 一、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炊具, 特别是一种电锅。 二、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 201210134209.8 公布了一种能去油去渣的锅, 该锅的结构用于电锅时, 需对 现有的电锅进行改进。 三、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电锅。专利 201210134209.8 公布了一种能 去油去渣的锅, 该锅包括滤网 4, 出汤装置 5, 出汤口 6, 进汤口 7, 防堵网 8, 填充支架 9, 填充 支架手柄 10, 管状通道 11, 滤网手柄 12, 出汤装置 5 装在锅体的锅壁靠近锅底处, 出汤装置 5 将汤从锅体内引出锅外。该锅的结构用于电。
7、锅时, 需对现有的电锅进行改进。电锅有内 锅, 外锅和外壳, 专利 201210134209.8 公布的一种能去油去渣的锅应用于电锅时, 电锅的 内锅就是该锅的锅体, 出汤装置 5 与内锅连接。由于内锅外还有外锅和外壳, 所以, 需要对 外锅和外壳进行改进, 才能将汤从内锅引出来。一种改进的电锅, 它包括内锅 1, 外壳 14, 外 锅 15, 发热盘 16, 锅柄 2, 锅盖 3, 滤网 4, 出汤装置 5。 0004 改进一 : 0005 在外锅的锅壁和外壳的壳壁上分别开一孔, 出汤装置 5 穿过上述各孔, 露在外壳 之外。这样, 内锅里的汤就通过出汤装置 5 流到外壳之外的接汤容器里了。。
8、 0006 当内锅 1 开有观察窗 13 时, 在外锅 15 上开一观察孔 17, 并在外壳 14 上也开有观 察窗 13。 0007 电锅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包括 : 内锅(1), 锅柄(2), 锅盖(3), 出汤装置(5), 外 锅的锅身 (21), 扣点 (22), 上外壳 (20), 下部分包含 : 底座 (23), 发热盘 (16), 控制电路, 外 锅锅底(25), 下外壳(27), 锁紧扣(26)。 由于出汤装置5将内锅, 外锅, 外壳串在一起, 若要 将锅内的汤倒出来时, 只能将整个锅端起来才能倒, 这样就比较费力。 对于这个问题的优化 方案是, 将电锅分为上下两部分, 需。
9、要将锅内的汤倒出来时, 只将上半部分端起来倒汤, 这 样就轻很多。上部分包括 : 内锅 1, 锅柄 2, 锅盖 3, 出汤装置 5, 外锅的锅身 21, 扣点 22, 上外 壳 20( 上外壳 20 指的是不包含装有控制面板 24 的那部分外壳 )。下部分包含 : 底座 23, 发 热盘 16, 控制电路, 外锅锅底 25, 下外壳 27( 下外壳 27 指的是含有控制面板 24 的那部分外 壳 ), 锁紧扣 26。使用时, 将上外壳 20 立在底座 23 和下外壳 27 上, 外锅的锅身 21 立在外 锅锅底 25 上, 锁紧扣 26 扣住扣点 22, 将上下两部分固定在一起 ; 倒汤时, 。
10、将锁紧扣 26 从扣 点 22 处解除, 将上部分端起即可倒汤。 0008 改进二 : 0009 在外锅 15 的锅壁上开一缺口 28, 并在与外锅锅壁所开缺口相对应的外壳 14 的壳 壁上开一缺口 28, 出汤装置 5 通过上述所开缺口露在外壳之外。 0010 外锅锅壁所开缺口起始于锅壁靠近外锅锅底处, 向上贯穿外锅锅口 ; 外壳壳壁所 说 明 书 CN 203041813 U 3 2/2 页 4 开缺口起始于壳壁靠近外壳壳底处, 向上贯穿外壳壳口。 0011 缺口 28 的宽度大于出汤装置 5 的直径。 0012 这样, 不仅出汤装置 5 可通过缺口露在外壳之外, 而且, 在需要将内锅 1。
11、 里的汤倒 出来时, 只需要把内锅 1 连同出汤装置 5 从外锅和外壳里取出来即可。 四、 附图说明 0013 附图 1, 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改进的电锅改进一的侧视剖面图。 0014 附图 2, 是对一种改进的电锅改进一优化后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的侧视剖面图。 0015 附图 3, 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改进的电锅改进二的正视图。 五、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该锅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0017 该电锅包括内锅 1, 外壳 14, 外锅 15, 发热盘 16, 锅柄 2, 锅盖 3, 滤网 4, 出汤装置 5。改进一 : 如图 1 所示, 在外锅的锅壁和外壳的壳壁上。
12、分别开一孔, 出汤装置 5 穿过上述各 孔, 露在外壳 14 之外。作为优化, 为减轻锅体重量, 将电锅分为上下两部分, 如图 2 所示, 上 部分包括 : 内锅1, 锅柄2, 锅盖3, 出汤装置5, 外锅的锅身21, 扣点22, 上外壳20(上外壳20 指的是不包含装有控制面板 24 的那部分外壳 )。下部分包含 : 底座 23, 发热盘 16, 控制电 路, 外锅锅底25, 下外壳27(下外壳27指的是含有控制面板24的那部分外壳), 锁紧扣26。 使用时, 将上外壳 20 立在底座 23 和下外壳 27 上, 外锅的锅身 21 立在外锅锅底 25 上, 锁紧 扣 26 扣住扣点 22, 。
13、将上下两部分固定在一起 ; 倒汤时, 将锁紧扣 26 从扣点 22 处解除, 将上 部分端起即可倒汤。改进二 : 如图 3 所示, 在外锅 15 的锅壁上开一缺口 28, 并在与外锅锅 壁所开缺口相对应的外壳14的壳壁上开一缺口28, 出汤装置5通过上述所开缺口露在外壳 之外。 外锅锅壁所开缺口起始于锅壁靠近外锅锅底处, 向上贯穿外锅锅口 ; 外壳壳壁所开缺 口起始于壳壁靠近外壳壳底处, 向上贯穿外壳壳口, 缺口的宽度大于出汤装置 5 的直径。这 样, 不仅出汤装置 5 可通过缺口 28 露在外壳之外, 而且, 在需要将内锅 1 里的汤倒出来时, 只需要把内锅 1 连同出汤装置 5 从外锅和外壳里取出来即可。 说 明 书 CN 203041813 U 4 1/3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41813 U 5 2/3 页 6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41813 U 6 3/3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41813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