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88267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6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937247.0

申请日:

20160824

公开号:

CN206365723U

公开日:

2017080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J27/00,A47J27/05,A47J36/00,A47J36/24

主分类号:

A47J27/00,A47J27/05,A47J36/00,A47J36/24

申请人:

曾穗明

发明人:

曾穗明

地址:

528247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霞露后街115之一雅居尚筑4座1602

优先权:

CN201620937247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包括有外锅、内锅、锅盖和发热装置,内锅置于外锅内,内锅锅底与外锅锅底之间设有煮水腔室,煮水腔室设有发热装置,煮水腔室与内锅之间设有蒸汽通道,在锅盖上方设有散热风道,在外锅外壁上对应内锅下部设有电磁加热线圈,在内锅的底部设有凸出的吸热环,锅体上设有泄气通道,在散热风道的入风口设有电风扇和制冷机构,制冷机构由制冷片、传热件、传冷件和散热风扇,传热件设于制冷片的热面,散热风扇设于传热件上,传冷件设于制冷片的冷面,采用本技术方案后,本电饭锅前期进行米和水的混合煮饭,后期改为高温蒸馏水蒸饭,然后焗饭,最终得到爽滑可口的米饭,极大地改善人们吃米饭的口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包括有外锅、内锅、锅盖和发热装置,内锅置于外锅内,其特征在于:内锅锅底与外锅锅底之间设有煮水腔室,煮水腔室设有发热装置,煮水腔室与内锅之间设有蒸汽通道,在锅盖上方设有散热风道,在外锅外壁上对应内锅下部设有电磁加热线圈,在内锅的底部设有凸出的吸热环,锅体上设有泄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在散热风道的入风口设有电风扇和制冷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制冷机构由制冷片、传热件、传冷件和散热风扇,传热件设于制冷片的热面,散热风扇设于传热件上,传冷件设于制冷片的冷面。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煮米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米与水混合煮,另一种是大米与水分离而煲水得到高温水蒸汽实行蒸米饭,上述两种煮饭方式各有优点,同时也各有缺点,大米与水混合蒸煮的优点是米饭吃起来相当爽口,但缺点是米饭不够滑口,而另一种大米与水分离蒸饭的优点是米饭吃起来很滑口,但米饭不够爽口,因蒸饭时间要求很长,导致大米因过度吸收水份,所得到的蒸饭饭粒糊烂,口感极差,而且蒸饭时间长才能蒸熟米饭,这个过程会导致大量水蒸汽流失,能源耗费相当严重。对于电饭锅行业,业界一直潜心研究煮出香滑爽口米饭的电饭锅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得到既爽口,又滑口的混合蒸煮电饭锅。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包括有外锅、内锅、锅盖和发热装置,内锅置于外锅内,内锅锅底与外锅锅底之间设有煮水腔室,煮水腔室设有发热装置,煮水腔室与内锅之间设有蒸汽通道,在锅盖上方设有散热风道,在外锅外壁上对应内锅下部设有电磁加热线圈,在内锅的底部设有凸出的吸热环,锅体上设有泄气通道。

在散热风道的入风口设有电风扇和制冷机构。

制冷机构由制冷片、传热件、传冷件和散热风扇,传热件设于制冷片的热面,散热风扇设于传热件上,传冷件设于制冷片的冷面。

采用本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方法是前期进行米和水的混合煮饭,后期改为高温蒸馏水蒸饭,然后焗饭,最终得到爽滑可口的米饭,极大地改善人们吃米饭的口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合蒸煮电饭锅的剖视结构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的混合蒸煮煮饭方法,其过程如下:

a.往内锅内只放入大米,外锅内倒入水,然后加热外锅内的水得到水蒸汽;

b.冷却水蒸汽得到蒸馏水,同时蒸馏水自动流进内锅内;

b.加热煮饭;

c.待米被煮成接近成饭时,停止煮饭,切换为高温水蒸汽蒸饭;

d.待大米成饭后,停止水蒸汽供给,让电饭锅利用余温焗饭,最终得到香口米饭

混合蒸煮电饭锅包括有外锅1、内锅2、锅盖3和浮动发热装置4,内锅2置于外锅1内,内锅锅底与外锅锅底之间设有煮水腔室5,煮水腔室5设有浮动发热装置4,煮水腔室5与内锅2之间设有蒸汽通道6,在锅盖3上方设有散热风道7,在外锅1外壁上对应内锅2下部设有电磁加热线圈8,在内锅2的底部设有三圈凸出的吸热环9,锅盖3与锅体之间设有泄气通道10。在散热风道7的入风口设有电风扇11和制冷机构12。制冷机构12由制冷片121、传热件122、传冷件123和散热风扇124,传热件122设于制冷片121的热面,散热风扇124设于传热件122上,传冷件123设于制冷片121的冷面,设置了制冷机构12后,可极大地提高水蒸汽冷凝的效率,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收集足够的蒸馏水。

煮饭时,把洗干净的大米倒进内锅2内,电饭锅先加热煮水腔室5内的水,产生水蒸汽,然后经蒸汽通道6流至内锅2内(如图1中箭头a所示),并被锅盖3迅速冷却凝固成为蒸馏水,蒸馏水落至内锅2内,当得到足够量的蒸馏水后,停止对煮水腔室5内的水加热,电磁加热线圈8通电工作(即电磁炉加热原理),对内锅2进行大米与水的混合加热煮饭,电磁加热线圈8通电加热煮饭的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汽可以通过泄气通道10排出外界。吸热环9的作用是罩住水蒸汽并吸收水蒸汽的热量,水蒸汽热量被吸收并传导到内锅2内,可以对内锅2进行辅助加热煮饭,待大米接近成饭前,电磁加热线圈8停电,改为再次加热煮水腔室5内的水,不断产生高温水蒸汽,高温水蒸汽进入内锅2内对半成熟大米进行蒸煮,待大米成饭后,停止对煮水腔室5内的水加热,利用余温以及吸热环9吸收剩余水蒸汽的温度,对内锅2内的米饭起到吸热焗饭的作用,尽量利用电饭锅所产生的热能。这电饭煲可实现自产蒸馏水,同时得到既健康又爽滑可口的米饭。比传统蒸饭更节约能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937247.0 (22)申请日 2016.08.24 (73)专利权人 曾穗明 地址 528247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 盐步霞露后街115之一雅居尚筑4座 1602 (72)发明人 曾穗明 (51)Int.Cl. A47J 27/00(2006.01) A47J 27/05(2006.01) A47J 36/00(2006.01) A47J 36/24(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 (5。

2、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 包括 有外锅、 内锅、 锅盖和发热装置, 内锅置于外锅 内, 内锅锅底与外锅锅底之间设有煮水腔室, 煮 水腔室设有发热装置, 煮水腔室与内锅之间设有 蒸汽通道, 在锅盖上方设有散热风道, 在外锅外 壁上对应内锅下部设有电磁加热线圈, 在内锅的 底部设有凸出的吸热环, 锅体上设有泄气通道, 在散热风道的入风口设有电风扇和制冷机构, 制 冷机构由制冷片、 传热件、 传冷件和散热风扇, 传 热件设于制冷片的热面, 散热风扇设于传热件 上, 传冷件设于制冷片的冷面, 采用本技术方案 后, 本电饭锅前期进行米和水的混合煮饭, 后期 改为高温蒸馏水蒸饭, 然后。

3、焗饭, 最终得到爽滑 可口的米饭, 极大地改善人们吃米饭的口感。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CN 206365723 U 2017.08.01 CN 206365723 U 1.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 包括有外锅、 内锅、 锅盖和发热装置, 内锅置于外锅内, 其特征 在于: 内锅锅底与外锅锅底之间设有煮水腔室, 煮水腔室设有发热装置, 煮水腔室与内锅之 间设有蒸汽通道, 在锅盖上方设有散热风道, 在外锅外壁上对应内锅下部设有电磁加热线 圈, 在内锅的底部设有凸出的吸热环, 锅体上设有泄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 其特征在于: 在散热风道的入风口设有 电风扇。

4、和制冷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 其特征在于: 制冷机构由制冷片、 传热 件、 传冷件和散热风扇, 传热件设于制冷片的热面, 散热风扇设于传热件上, 传冷件设于制 冷片的冷面。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365723 U 2 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 背景技术: 0002 众所周知, 煮米饭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大米与水混合煮, 另一种是大米与水分离而 煲水得到高温水蒸汽实行蒸米饭, 上述两种煮饭方式各有优点, 同时也各有缺点, 大米与水 混合蒸煮的优点是米饭吃起来相当爽口, 但缺点是米饭不够滑口。

5、, 而另一种大米与水分离 蒸饭的优点是米饭吃起来很滑口, 但米饭不够爽口, 因蒸饭时间要求很长, 导致大米因过度 吸收水份, 所得到的蒸饭饭粒糊烂, 口感极差, 而且蒸饭时间长才能蒸熟米饭, 这个过程会 导致大量水蒸汽流失, 能源耗费相当严重。 对于电饭锅行业, 业界一直潜心研究煮出香滑爽 口米饭的电饭锅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 提供一种可得到既爽口, 又 滑口的混合蒸煮电饭锅。 0004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混合蒸煮电饭锅, 包括有外锅、 内锅、 锅盖和发热装置, 内锅置于外锅内, 内锅锅底与外锅锅底。

6、之间设有煮水 腔室, 煮水腔室设有发热装置, 煮水腔室与内锅之间设有蒸汽通道, 在锅盖上方设有散热风 道, 在外锅外壁上对应内锅下部设有电磁加热线圈, 在内锅的底部设有凸出的吸热环, 锅体 上设有泄气通道。 0005 在散热风道的入风口设有电风扇和制冷机构。 0006 制冷机构由制冷片、 传热件、 传冷件和散热风扇, 传热件设于制冷片的热面, 散热 风扇设于传热件上, 传冷件设于制冷片的冷面。 0007 采用本技术方案后,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方法是前期进 行米和水的混合煮饭, 后期改为高温蒸馏水蒸饭, 然后焗饭, 最终得到爽滑可口的米饭, 极 大地改善人们吃米饭的口。

7、感。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合蒸煮电饭锅的剖视结构图; 0009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1 本实施例的混合蒸煮煮饭方法, 其过程如下: 0012 a.往内锅内只放入大米, 外锅内倒入水, 然后加热外锅内的水得到水蒸汽; 0013 b.冷却水蒸汽得到蒸馏水, 同时蒸馏水自动流进内锅内;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6365723 U 3 0014 b.加热煮饭; 0015 c.待米被煮成接近成饭时, 停止煮饭, 切换为高温水蒸汽蒸饭; 0016 d.待大米成饭后, 停止水蒸汽供给, 让电饭锅利。

8、用余温焗饭, 最终得到香口米饭 0017 混合蒸煮电饭锅包括有外锅1、 内锅2、 锅盖3和浮动发热装置4, 内锅2置于外锅1 内, 内锅锅底与外锅锅底之间设有煮水腔室5, 煮水腔室5设有浮动发热装置4, 煮水腔室5与 内锅2之间设有蒸汽通道6, 在锅盖3上方设有散热风道7, 在外锅1外壁上对应内锅2下部设 有电磁加热线圈8, 在内锅2的底部设有三圈凸出的吸热环9, 锅盖3与锅体之间设有泄气通 道10。 在散热风道7的入风口设有电风扇11和制冷机构12。 制冷机构12由制冷片121、 传热件 122、 传冷件123和散热风扇124, 传热件122设于制冷片121的热面, 散热风扇124设于传热件。

9、 122上, 传冷件123设于制冷片121的冷面, 设置了制冷机构12后, 可极大地提高水蒸汽冷凝 的效率, 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收集足够的蒸馏水。 0018 煮饭时, 把洗干净的大米倒进内锅2内, 电饭锅先加热煮水腔室5内的水, 产生水蒸 汽, 然后经蒸汽通道6流至内锅2内(如图1中箭头a所示), 并被锅盖3迅速冷却凝固成为蒸馏 水, 蒸馏水落至内锅2内, 当得到足够量的蒸馏水后, 停止对煮水腔室5内的水加热, 电磁加 热线圈8通电工作(即电磁炉加热原理), 对内锅2进行大米与水的混合加热煮饭, 电磁加热 线圈8通电加热煮饭的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汽可以通过泄气通道10排出外界。 吸热环9的作用 是。

10、罩住水蒸汽并吸收水蒸汽的热量, 水蒸汽热量被吸收并传导到内锅2内, 可以对内锅2进 行辅助加热煮饭, 待大米接近成饭前, 电磁加热线圈8停电, 改为再次加热煮水腔室5内的 水, 不断产生高温水蒸汽, 高温水蒸汽进入内锅2内对半成熟大米进行蒸煮, 待大米成饭后, 停止对煮水腔室5内的水加热, 利用余温以及吸热环9吸收剩余水蒸汽的温度, 对内锅2内的 米饭起到吸热焗饭的作用, 尽量利用电饭锅所产生的热能。 这电饭煲可实现自产蒸馏水, 同 时得到既健康又爽滑可口的米饭。 比传统蒸饭更节约能源。 0019 以上所述, 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 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 都可利用 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 或修改为 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 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 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形 状、 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 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6365723 U 4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5 CN 206365723 U 5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6 CN 206365723 U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