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788174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82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219384.5

申请日:

20160411

公开号:

CN105747830A

公开日:

2016071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J27/00,A47J36/00

主分类号:

A47J27/00,A47J36/00

申请人:

林志鹏

发明人:

林志鹏

地址: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6号海博写字楼C座

优先权:

201510547597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张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为解决现有炒锅在加热油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油烟的问题而发明。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本发明通过在锅底设置导热通孔,并在该导热通孔的下方加一个受热板,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这样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首先被受热板吸收,而不是直接加热锅底;热量直接传导至受热板在锅底的中部,从而使锅底烹炒区域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利用这个区域来加热油时,可以保证油被首先加热;这样只要控制好油温则不会产生油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所述炒锅为凹球形的锅,其特征在于,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受热板与锅底气密封;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2.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所述炒锅为凹球形的锅,其特征在于,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在锅底下表面的与导热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环形接圈;在所述环形接圈下表面固接一受热板;所述的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3.一种炒锅可控制油烟装置,用于控制所装配炒锅的油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受热板,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导热柱;所述的导热柱上端面设有与伸入锅体内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所述的导热柱外的受热板上设有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受热板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柱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 4.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其特征在于,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还包括一个受热板,所述的受热板对应所述的导热通孔设置在锅底下表面,并由内向外形成下述三个区域:烹炒区,受热板中部位于锅体内的部分;密封区,受热板上与锅底形成气密封的部分;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5.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炒锅由内锅和外锅组成;所述的内锅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所述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形成下述三个区域:烹炒区,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密封区,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的外锅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6.一种炒锅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炒锅锅体,所述的锅体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导热通孔。 7.一种炒锅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制备锅底具有通孔的锅具;制备受热板;将受热板对应所述的导热通孔设置在锅具下表面,以使受热板由内向外形成下述三个区域:烹炒区,受热板中部位于锅体内的部分;密封区,受热板上与锅底形成气密封的部分;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8.一种炒锅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制备锅底具有导热通孔的内锅锅具;制备外锅锅具;将所述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使外锅至少形成下述三个区域:烹炒区,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密封区,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的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的炒锅,其锅体的通常为铁制、铝制或不锈钢等制成的凹球形,这种结构的炒锅翻炒颠勺都方便,用这种锅炒菜相对比较省油,并且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

炒菜时,一般会在锅体内倒入的较少量食用油,并使油温达到一定的温度,才向锅放各种食材,进行烹制。由于这种锅的锅体底部为凹球形,因此,在锅内加入食用油后,锅体中心位置处的油层厚度较大,而远离锅体中心位置的油层厚度则越来越小。

但是,燃气灶所形成的火焰的面积通常大于锅体内食用油的投影面积。加热时,锅体中心处的温度由于有食用油的存在,而食用油导热又较慢,因此锅体中心处温升相对较慢;而没有食用油的锅体壁的温度则会迅速升高,而靠近这部分锅体油层又是最薄的地方,而且锅的侧壁总是难以避免沾上油迹,因此很容易被炽热的锅体侧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以致产生油烟;而此时由于油导热系数较低,且锅体中心位置处的油层厚度较大,则油温不易达到烹饪的要求,无法进行烹饪,因此,只能继续加热。这样,势必会在后续的加热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油烟,以致达到无法控制的局面。特别是,当前很流行的多层钢炒锅其中间是导热性能极好的铝材,因此火焰产生的热量被快速传到至锅壁,问题更加严重。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4706201A发明名称: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公开了一种可以控制油烟的炒锅,其是在锅底的下方增设一个金属的受热板,用于挡住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或通过导热柱传导至锅内,从而使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但是其受热板与锅体的是通过接触导热的,因此其接触处会产生接触热阻而导致造成热量的损失。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所述炒锅为凹球形的锅,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受热板与锅底气密封;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优选的,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优选的,所述锅体内的受热板或导热柱的上端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或

导热通孔内的受热板表面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所述的环状凸起内的受热板上表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一与锅体外壁间隔设置的挡火锅圈;或,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优选的,在所述的挡火锅圈上还设置有一个与内锅间隔设置的外接锅圈,所述的外接锅圈的下端与挡火锅圈的上端隔热连接;其中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热不良导体连接或通过若干个支撑点连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所述炒锅为凹球形的锅,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在锅底下表面的与导热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环形接圈;在所述环形接圈下表面固接一受热板;所述的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优选的,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优选的,所述的导热柱或锅体内受热板的上端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或

导热通孔内的受热板表面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所述的环状凸起内的受热板上表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的环形接圈近外缘处设有连接通孔,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该所述的连接通孔设有连接孔,所述的受热板和环形接圈通过连接孔利用螺栓固接。

优选的,在环形接圈上对应受热板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所述的环形凹槽与所述的受热板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

优选的,在受热板上对应环形接圈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所述的环形凹槽与所述的环形接圈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

优选的,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优选的,在所述的受热板上对应所述的接圈设置有与所述接圈相适配的凹槽,所述的接圈设置在所述的凹槽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炒锅可控制油烟装置,用于控制所装配炒锅的油烟,包括一受热板,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导热柱;所述的导热柱上端面设有与伸入锅体内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所述的导热柱外的受热板上设有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受热板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柱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

优选的,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挡火锅圈;或,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

还包括一个受热板,所述的受热板对应所述的导热通孔设置在锅底下表面,并由内向外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受热板中部位于锅体内的部分;

密封区,受热板上与锅底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优选的,所述炒锅为筒形的平底锅。

优选的,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优选的,所述锅体内的受热板或导热柱的上端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或

导热通孔内的受热板表面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所述的环状凸起内的受热板上表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一与锅体外壁间隔设置的挡火锅圈;或,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优选的,在所述的挡火锅圈上还设置有一个与内锅间隔设置的外接锅圈,所述的外接锅圈的下端与挡火锅圈的上端隔热连接;其中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热不良导体连接或通过若干个支撑点连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所述的炒锅由内锅和外锅组成;所述的内锅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所述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

密封区,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的外锅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优选的,所述外锅腰部或腰部以下的锅体外侧设置或一体形成有环形的挡火裙边。

优选的,在所述的内锅和外锅的锅口之间隔热连接,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隔热材料连接或以隔热方式连接。

优选的,在所述的内锅和外锅的锅口之间设置有隔热环。

优选的,在所述导热通孔内的外锅内侧壁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优选的,所述导热柱上端面与内锅曲线相适配;或

所述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与内锅曲线相适配;或

所述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所述的环状凸起内的外锅上表面与内锅曲线相适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炒锅部件,包括一炒锅锅体,所述的锅体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导热通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炒锅生产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制备锅底具有通孔的锅具;制备受热板;将受热板对应所述的导热通孔设置在锅具下表面,以使受热板由内向外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受热板中部位于锅体内的部分;

密封区,受热板上与锅底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炒锅生产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制备锅底具有导热通孔的内锅锅具;制备外锅锅具;将所述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使外锅至少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

密封区,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的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本发明中,在锅底的下方增设一个金属的受热板,用于挡住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或通过导热柱传导至锅内,而由于受热板或导热柱为锅内的一部分,且其面积是预定的,因此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这个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油的覆盖区域。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

本发明中的凹球形锅体,包括凹球形锅体以及底部具有直径为8厘米以下(如5厘米或更小)的平板形锅底的锅体。

本发明中的受热板,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金属铝、铜、不锈钢、不锈钢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等一体制成。

本发明中的导热柱,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金属铝、铜、不锈钢、不锈钢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等。其可以与受热板一体制成,也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设置在受热板上。

本发明的炒锅,参见图1至图4,在其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导热通孔的直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通常可以在40-100毫米之间;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3,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受热板与锅底气密封;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其中,受热板,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金属铝、铜、不锈钢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等一体制成;整个受热板可以为平板,如图2、图4、图6、图8、图10等所示,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曲面,如球面(见图13)。受热板在锅体内的部分可以为平面,如图2、图6、图8、图10等;也可以为与锅体内弧面相适配的弧面,如图4和图14所示,其中,图4所示的弧面可以通过磨、切削、铣等方式的形成,图14所示弧面,可以通过模型挤压或冲压等方式形成。

由于在锅底的下方增设一个金属的受热板,这样既可挡住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的受热板中部,而由于受热板中部为锅内的一部分,其面积是预定的,因此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固定区域,利用这个区域加热油时,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从而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

本发明中的受热板有如下作用:

一、将火焰的热量收集并直接传导至锅内;

二、对火焰进行遮挡,以使火焰不能加热锅体侧壁。受热板的形状宜为圆形,以便于加工,当然也可根据客户需要制成多边形。

三、受热板使锅体侧壁与火焰的距离拉开,并改变了火焰的气流方向,从而使锅体不易被加热。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未组合时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组合一起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炒锅为凹球形的锅1,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3,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将受热板与锅底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并使其气密封;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将锅体开设导热通孔,从而使受热板的中部成锅体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使受热板在阻挡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而由于受热板为锅内的一部分,且其面积是预定的,因此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这个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油的覆盖区域。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并且由于没有产生接触热阻,而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上述受热板中部可以平的,也可以是下凹弧线,这样可以与锅体内的曲线相适配。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炒锅为凹球形的锅1,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3,受热板中部向上设有导热柱,导热柱上端面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将受热板与锅底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并使其气密封;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上述的导热柱可以采用金属铝、铜、不锈钢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等,其可以与受热板一体制成,也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设置在受热板上。上述的导热柱其高度通常与锅体的厚度相当。

为了增加控制火焰的热量进一步通过受热板烘烤锅体,在受热板周侧向下凸设有一个聚热环5。这样即可以增加受热板的吸热性能,更可以防止火焰烧到锅体,同时也有利于减小受热板的面积。

从图3中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将锅体开设导热通孔,从而使受热板中部的导热柱成锅体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使受热板在阻挡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而由于导热柱为锅内的一部分,且其面积是预定的,因此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这个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油的覆盖区域。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并且由于没有产生接触热阻,而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上述导热柱上端面可以平的,也可以是下凹弧线如图4所示实施例,这样可以与锅体内的曲线相适配。

实施例3

图5和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未组合时的示意图,图6为图5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凹球形的锅1中,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在锅底下表面的导热通孔处设置有环形接圈6;在所述环形接圈下表面固接一受热板3;所述的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这种结构,可以通过接圈连接高导热系数材料制成的受热板4。例如:锅体和接圈同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两都气密封连接;而受热板则采用复合不锈钢(例如,常用的复合不锈钢为不锈钢+铝+不锈钢三层复合,更有五层复合)制成,而接圈则通过焊接、粘接、铆接等方式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

实施例4

图7和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环形接圈的内圆直径小于导热通孔的直径。

实施例5

图9和图10所示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环形接圈的内圆直径大于导热通孔的直径。

实施例6

图11和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锅1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在锅底下表面的与导热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环形接圈6;在所述环形接圈下表面固接一受热板3;所述的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在环形接圈近外缘处设有连接通孔,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该所述的连接通孔设有连接孔,所述的受热板和环形接圈通过连接孔利用螺栓7固接。

在环形接圈上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61,所述的环形凹槽与所述的受热板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8。

在所述的受热板3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5。

在所述的受热板3上对应所述的接圈设置有与所述接圈相适配的凹槽,所述的接圈设置在所述的凹槽内。

本实施例中,在环形接圈近外缘处设有连接通孔,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该所述的连接通孔设有连接孔,所述的受热板和环形接圈通过连接孔利用螺栓固接。

同时,为了便于密封,所述的螺栓内侧的环形接圈上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所述的环形凹槽与所述的受热板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

本发明炒锅可控制油烟装置,用于控制所装配炒锅的油烟,包括一受热板,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导热柱;所述的导热柱上端面设有与伸入锅体内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所述的导热柱外的受热板上设有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受热板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柱锅体上的投影面积。

上述的受热板,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金属铝、铜及其合金材料等,所述的受热板可以为平板,也可以为曲面,如球面。

实施例7

图1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中,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一与锅体外壁间隔设置的挡火锅圈,挡火锅圈与锅体不接触;

如图15所示,受热板延伸出挡火锅圈后形成下述三部分:

烹炒区A,受热板位于导热通孔内的部分,这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密封区B,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受热板与锅体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并使其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C,密封区外的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如图15所示,在挡火锅圈上还设置有一个与内锅间隔设置的外接锅圈,外接锅圈的下端与挡火锅圈的上端隔热连接;其中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热不良导体连接或通过若干个支撑点连接。在外接锅圈上设有窗口,把手11穿过该窗口设置在锅体上。把手与外接锅圈不接触或部分接触,这样可以防止把手过热。在外接锅圈上端口与锅体上端口之间设置有隔热环12,其主要是为了固定外接锅圈与锅体,同时也防止外接锅圈向锅体导热。

类似的,还如图16所示,挡火锅圈的外边沿向下形成一挡炎裙边,这样可以提高聚火能力。如图16所示,挡火锅圈的上端连接外接锅圈,外接锅圈上端与内锅的外翻边处连接。这种结构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油烟效果。

实施例8

图17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中,炒锅由风内锅1和外锅9组成;内锅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使外锅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A,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这部分成为内锅内表面的一部分;

密封区B,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内锅和外锅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并使其气密封;

挡火受热区B,密封区外的外锅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将内锅锅体开设导热通孔,从而使外锅的导热通孔内的部分成为内锅内表面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使外锅在阻挡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而由于外锅烹炒区的部分为内锅的一部分,且其面积是预定的,因此内锅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这个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小于油的覆盖区域。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并且由于没有产生接触热阻,而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上述外部烹炒区部分可以平的,也可以是下凹弧线,这样可以与锅体内的曲线相适配。

实施例9

图18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8所示为平底锅或筒形锅,其结构与实施例8近似,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类似的,图19为图18所示实施例的变形,在此不再赘述。

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219384.5 (22)申请日 2016.04.11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201510547597.6 2015.08.31 CN (71)申请人 林志鹏 地址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6 号海博写字楼C座 (72)发明人 林志鹏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 事务所 11325 代理人 张岱 (51)Int.Cl. A47J 27/00(2006.01) A47J 36/00(2006.01) (54)发明名称 可控制油烟的炒。

2、锅及其生产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 产方法。 为解决现有炒锅在加热油的过程中容易 产生油烟的问题而发明。 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 通孔; 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 受热板, 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 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本发明通过在锅 底设置导热通孔, 并在该导热通孔的下方加一个 受热板, 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 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这样火焰散发出 来的热量首先被受热板吸收, 而不是直接加热锅 底; 热量直接传导至受热板在锅底的中部, 从而 使锅底烹炒区域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域, 利用 这个区域来加热油时, 可。

3、以保证油被首先加热; 这样只要控制好油温则不会产生油烟。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0页 CN 105747830 A 2016.07.13 CN 105747830 A 1.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 所述炒锅为凹球形的锅, 其特征在于, 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 热通孔; 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 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 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的受热板与锅底气密封; 所述的受热板的投 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2.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 所述炒锅为凹球形的锅, 其特征在于, 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 热通孔; 在锅底下表面的与导热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

4、有环形接圈; 在所述环形接圈下表面 固接一受热板; 所述的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 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热板气密 封连接, 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的受 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3.一种炒锅可控制油烟装置, 用于控制所装配炒锅的油烟,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受热 板, 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导热柱; 所述的导热柱上端面设有与伸入锅体内 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 所述的导热柱外的受热板上设有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的连接 部; 所述的受热板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柱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 4.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 其特征在于,。

5、 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 还包括一个受热板, 所述的受热板对应所述的导热通孔设置在锅底下表面, 并由内向 外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 受热板中部位于锅体内的部分; 密封区, 受热板上与锅底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 密封区外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5.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炒锅由内锅和外锅组成; 所述的内锅中 部设置有导热通孔, 所述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形成下述三个区 域: 烹炒区, 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 密封区, 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 密封区外的外锅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6.一种炒锅部件, 其特。

6、征在于, 包括一炒锅锅体, 所述的锅体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导热 通孔。 7.一种炒锅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方法包括: 制备锅底具有通孔的锅具; 制备 受热板; 将受热板对应所述的导热通孔设置在锅具下表面, 以使受热板由内向外形成下述 三个区域: 烹炒区, 受热板中部位于锅体内的部分; 密封区, 受热板上与锅底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 密封区外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8.一种炒锅生产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制备锅底具有导热通孔 的内锅锅具; 制备外锅锅具; 将所述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 以使外 锅至少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 。

7、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 密封区, 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 密封区外的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747830 A 2 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的炒锅, 其锅体的通常为铁制、 铝制或不锈钢等制成的凹球形, 这种结构的炒 锅翻炒颠勺都方便, 用这种锅炒菜相对比较省油, 并且由于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成本低等 优势被广泛应用。 0003 炒菜时, 一般会在锅体内倒入的较少量食用油, 并使油温达到一定的温度, 才向锅 放各种食材, 进。

8、行烹制。 由于这种锅的锅体底部为凹球形, 因此, 在锅内加入食用油后, 锅体 中心位置处的油层厚度较大, 而远离锅体中心位置的油层厚度则越来越小。 0004 但是, 燃气灶所形成的火焰的面积通常大于锅体内食用油的投影面积。 加热时, 锅 体中心处的温度由于有食用油的存在, 而食用油导热又较慢, 因此锅体中心处温升相对较 慢; 而没有食用油的锅体壁的温度则会迅速升高, 而靠近这部分锅体油层又是最薄的地方, 而且锅的侧壁总是难以避免沾上油迹, 因此很容易被炽热的锅体侧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 以致产生油烟; 而此时由于油导热系数较低, 且锅体中心位置处的油层厚度较大, 则油温不 易达到烹饪的要求, 无。

9、法进行烹饪, 因此, 只能继续加热。 这样, 势必会在后续的加热过程中 产生大量的油烟, 以致达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特别是, 当前很流行的多层钢炒锅其中间是导 热性能极好的铝材, 因此火焰产生的热量被快速传到至锅壁, 问题更加严重。 0005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 104706201 A发明名称: 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公开了一 种可以控制油烟的炒锅, 其是在锅底的下方增设一个金属的受热板, 用于挡住火焰直接将 热量传递锅体, 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或通过导热柱传导至锅内, 从而使锅底 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 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 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 产生。 但是其受。

10、热板与锅体的是通过接触导热的, 因此其接触处会产生接触热阻而导致造 成热量的损失。 发明内容 0006 为克服上述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的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 生产方法。 0007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 所述炒锅为凹球形的锅, 在锅底中部 设置有导热通孔; 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 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 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的受热板与锅底气密封; 所述的受 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0008 优选的, 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0009 优选的, 所述锅。

11、体内的受热板或导热柱的上端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或 0010 导热通孔内的受热板表面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 所述的环状凸起 内的受热板上表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说 明 书 1/8 页 3 CN 105747830 A 3 0011 优选的, 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一与锅体外壁间隔设置的挡火锅圈; 或,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0012 优选的, 在所述的挡火锅圈上还设置有一个与内锅间隔设置的外接锅圈, 所述的 外接锅圈的下端与挡火锅圈的上端隔热连接; 其中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热不良导体连接 或通过若干个支撑点连接。 0013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可控制。

12、油烟的炒锅, 所述炒锅为凹球形的锅, 在锅底中部 设置有导热通孔; 在锅底下表面的与导热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环形接圈; 在所述环形接 圈下表面固接一受热板; 所述的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 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 热板气密封连接, 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0014 优选的, 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0015 优选的, 所述的导热柱或锅体内受热板的上端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或 0016 导热通孔内的受热板表面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 所述的环状凸起 内的受。

13、热板上表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0017 优选的, 所述的环形接圈近外缘处设有连接通孔, 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该所述的连 接通孔设有连接孔, 所述的受热板和环形接圈通过连接孔利用螺栓固接。 0018 优选的, 在环形接圈上对应受热板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 所述的 环形凹槽与所述的受热板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 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 0019 优选的, 在受热板上对应环形接圈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 所述的 环形凹槽与所述的环形接圈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 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 0020 优选的, 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0021 优选的, 在所述的受热板。

14、上对应所述的接圈设置有与所述接圈相适配的凹槽, 所 述的接圈设置在所述的凹槽内。 0022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炒锅可控制油烟装置, 用于控制所装配炒锅的油烟, 包括 一受热板, 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导热柱; 所述的导热柱上端面设有与伸入 锅体内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 所述的导热柱外的受热板上设有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的 连接部; 所述的受热板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柱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 0023 优选的, 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挡火锅圈; 或,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 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0024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 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

15、; 0025 还包括一个受热板, 所述的受热板对应所述的导热通孔设置在锅底下表面, 并由 内向外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0026 烹炒区, 受热板中部位于锅体内的部分; 0027 密封区, 受热板上与锅底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0028 挡火受热区, 密封区外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0029 优选的, 所述炒锅为筒形的平底锅。 0030 优选的, 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0031 优选的, 所述锅体内的受热板或导热柱的上端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或 0032 导热通孔内的受热板表面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 所述的环状凸起 说 明 书 2/8 页 4。

16、 CN 105747830 A 4 内的受热板上表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0033 优选的, 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一与锅体外壁间隔设置的挡火锅圈; 或,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0034 优选的, 在所述的挡火锅圈上还设置有一个与内锅间隔设置的外接锅圈, 所述的 外接锅圈的下端与挡火锅圈的上端隔热连接; 其中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热不良导体连接 或通过若干个支撑点连接。 0035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 所述的炒锅由内锅和外锅组成; 所述 的内锅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 所述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形成下 述三个区域: 0036 烹炒区。

17、, 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 0037 密封区, 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0038 挡火受热区, 密封区外的外锅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0039 优选的, 所述外锅腰部或腰部以下的锅体外侧设置或一体形成有环形的挡火裙 边。 0040 优选的, 在所述的内锅和外锅的锅口之间隔热连接, 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隔热 材料连接或以隔热方式连接。 0041 优选的, 在所述的内锅和外锅的锅口之间设置有隔热环。 0042 优选的, 在所述导热通孔内的外锅内侧壁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 柱。 0043 优选的, 所述导热柱上端面与内锅曲线相适配; 或 0044 所述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

18、部分与内锅曲线相适配; 或 0045 所述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 所述 的环状凸起内的外锅上表面与内锅曲线相适配。 0046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炒锅部件, 包括一炒锅锅体, 所述的锅体底部中间位置设 置有导热通孔。 0047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炒锅生产方法, 所述的方法包括: 制备锅底具有通孔的锅 具; 制备受热板; 将受热板对应所述的导热通孔设置在锅具下表面, 以使受热板由内向外形 成下述三个区域: 0048 烹炒区, 受热板中部位于锅体内的部分; 0049 密封区, 受热板上与锅底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0050 挡火受热区, 密封区外受热板。

19、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0051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炒锅生产方法, 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制备锅底具 有导热通孔的内锅锅具; 制备外锅锅具; 将所述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 连接, 以使外锅至少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0052 烹炒区, 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 0053 密封区, 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0054 挡火受热区, 密封区外的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0055 本发明中, 在锅底的下方增设一个金属的受热板, 用于挡住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 锅体, 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或通过导热柱传导至锅内, 而由于受热板或导热 说 明 书 3/8 页 5 CN。

20、 105747830 A 5 柱为锅内的一部分, 且其面积是预定的, 因此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 这个 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油的覆盖区域。 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 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 产生。 附图说明 0056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0057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58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9 图4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0 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0061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0062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0063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

21、示意图。 0064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0065 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0066 图11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0067 图12为图11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0068 图1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9 图1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0 图1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1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 0072 本。

22、发明中的凹球形锅体, 包括凹球形锅体以及底部具有直径为8厘米以下(如5厘 米或更小)的平板形锅底的锅体。 0073 本发明中的受热板, 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如金属铝、 铜、 不锈钢、 不锈 钢复合材料、 合金材料等一体制成。 0074 本发明中的导热柱, 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如金属铝、 铜、 不锈钢、 不锈 钢复合材料、 合金材料等。 其可以与受热板一体制成, 也可通过焊接、 粘接等方式设置在受 热板上。 0075 本发明的炒锅, 参见图1至图4, 在其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 导热通孔的直径 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通常可以在40-100毫米之间; 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

23、述导热通孔设置 有受热板3, 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的 受热板与锅底气密封; 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其中, 受热板, 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如金属铝、 铜、 不锈钢复合材料、 合金材料等一体制成; 整 说 明 书 4/8 页 6 CN 105747830 A 6 个受热板可以为平板, 如图2、 图4、 图6、 图8、 图10等所示, 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曲面, 如球面 (见图13)。 受热板在锅体内的部分可以为平面, 如图2、 图6、 图8、 图10 等; 也可以为与锅体 内弧面相适配的弧面, 如图4和图14所示, 。

24、其中, 图4所示的弧面可以通过磨、 切削、 铣等方式 的形成, 图14所示弧面, 可以通过模型挤压或冲压等方式形成。 0076 由于在锅底的下方增设一个金属的受热板, 这样既可挡住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 体, 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的受热板中部, 而由于受热板中部为锅 内的一部分, 其面积是预定的, 因此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固定区域, 利用这个区域加 热油时, 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 从而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 0077 本发明中的受热板有如下作用: 0078 一、 将火焰的热量收集并直接传导至锅内; 0079 二、 对火焰进行遮挡, 以使火焰不能加热锅体侧壁。 受热板。

25、的形状宜为圆形, 以便 于加工, 当然也可根据客户需要制成多边形。 0080 三、 受热板使锅体侧壁与火焰的距离拉开, 并改变了火焰的气流方向, 从而使锅体 不易被加热。 0081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82 实施例1 0083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未组合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组合一起的的 结构示意图。 如图1、 图2所示, 炒锅为凹球形的锅1, 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 在锅底部 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3, 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 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将受热板与锅底通过焊接、 粘接等方式连接并使其气密封; 所述的 受热。

26、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0084 从图中可以看出, 本发明通过将锅体开设导热通孔, 从而使受热板的中部成锅体 的一部分, 这样, 既可以使受热板在阻挡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 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 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 而由于受热板为锅内的一部分, 且其面积是预定的, 因此锅底受 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 这个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油的覆盖区域。 从而可以保证 油被先加热, 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 并且由于没有产生接触热阻, 而可以减少热量 损失。 0085 上述受热板中部可以平的, 也可以是下凹弧线, 这样可以与锅体内的曲线相适配。 0086 实施例2 0087 如图。

27、3所示为本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 炒锅为凹球形的锅1, 在锅底中部 设置有导热通孔2; 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3, 受热板中部向上设 有导热柱, 导热柱上端面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将受热板与锅底通过焊接、 粘接等方式 连接并使其气密封; 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0088 上述的导热柱可以采用金属铝、 铜、 不锈钢复合材料、 合金材料等, 其可以与受热 板一体制成, 也可通过焊接、 粘接等方式设置在受热板上。 上述的导热柱其高度通常与锅体 的厚度相当。 0089 为了增加控制火焰的热量进一步通过受热板烘烤锅体, 在受热板周侧向下凸设有 一。

28、个聚热环5。 这样即可以增加受热板的吸热性能, 更可以防止火焰烧到锅体, 同时也有利 于减小受热板的面积。 说 明 书 5/8 页 7 CN 105747830 A 7 0090 从图3中可以看出, 本发明通过将锅体开设导热通孔, 从而使受热板中部的导热柱 成锅体的一部分, 这样, 既可以使受热板在阻挡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 同时吸收火焰散 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 而由于导热柱为锅内的一部分, 且其面积是预定的, 因此锅 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 这个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油的覆盖区域。 从而可以 保证油被先加热, 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 并且由于没有产生接触热阻, 而可以。

29、减少 热量损失。 0091 上述导热柱上端面可以平的, 也可以是下凹弧线如图4所示实施例, 这样可以与锅 体内的曲线相适配。 0092 实施例3 0093 图5和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 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未组合时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在凹球形的锅1中, 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 在锅 底下表面的导热通孔处设置有环形接圈6; 在所述环形接圈下表面固接一受热板3; 所述的 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 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 所述的受热板 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0094 这种结构, 可以通过接圈连接高导热系数材料制成的受热板4。

30、。 例如: 锅体和接圈 同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两都气密封连接; 而受热板则采用复合不锈 钢(例如, 常用的复合不锈钢为不锈钢+铝+不锈钢三层复合, 更有五层复合)制成, 而接圈则 通过焊接、 粘接、 铆接等方式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 0095 实施例4 0096 图7和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 本实施例中的环形接 圈的内圆直径小于导热通孔的直径。 0097 实施例5 0098 图9和图10所示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 本实施例中的环形 接圈的内圆直径大于导热通孔的直径。 0099 实施例6 0100 图11和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

31、又一实施例, 在锅1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 在锅底 下表面的与导热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环形接圈6; 在所述环形接圈下表面固接一受热板 3; 所述的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 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 使得 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 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 的导热柱。 0101 在环形接圈近外缘处设有连接通孔, 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该所述的连接通孔 设有 连接孔, 所述的受热板和环形接圈通过连接孔利用螺栓7固接。 0102 在环形接圈上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6。

32、1, 所述的环形凹槽与所述的 受热板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 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8。 0103 在所述的受热板3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5。 0104 在所述的受热板3上对应所述的接圈设置有与所述接圈相适配的凹槽, 所述的接 圈设置在所述的凹槽内。 0105 本实施例中, 在环形接圈近外缘处设有连接通孔, 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该所述的连 说 明 书 6/8 页 8 CN 105747830 A 8 接通孔设有连接孔, 所述的受热板和环形接圈通过连接孔利用螺栓固接。 0106 同时, 为了便于密封, 所述的螺栓内侧的环形接圈上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 环形凹槽, 所述的环形凹槽与所述的受热板配合。

33、形成一环形空腔, 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 材料。 0107 本发明炒锅可控制油烟装置, 用于控制所装配炒锅的油烟, 包括一受热板, 在所述 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导热柱; 所述的导热柱上端面设有与伸入锅体内底部相适配 的接触部, 所述的导热柱外的受热板上设有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的受 热板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柱锅体上的投影面积。 0108 上述的受热板, 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如金属铝、 铜及其合金材料等, 所述的受热板可以为平板, 也可以为曲面, 如球面。 0109 实施例7 0110 图1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中, 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

34、伸形成 一与锅体外壁间隔设置的挡火锅圈, 挡火锅圈与锅体不接触; 0111 如图15所示, 受热板延伸出挡火锅圈后形成下述三部分: 0112 烹炒区A, 受热板位于导热通孔内的部分, 这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0113 密封区B, 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受热板与锅体过焊接、 粘接等方式连接 并使其气密封的部分; 0114 挡火受热区C, 密封区外的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0115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 如图15所示, 在挡火锅圈上还设置有一个与内锅间隔设 置的外接锅圈, 外接锅圈的下端与挡火锅圈的上端隔热连接; 其中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 热不良导体连接或通过若干个支撑点连。

35、接。 在外接锅圈上设有窗口, 把手11穿过该窗口设 置在锅体上。 把手与外接锅圈不接触或部分接触, 这样可以防止把手过热。 在外接锅圈上端 口与锅体上端口之间设置有隔热环12, 其主要是为了固定外接锅圈与锅体, 同时也防止外 接锅圈向锅体导热。 0116 类似的, 还如图16所示, 挡火锅圈的外边沿向下形成一挡炎裙边, 这样可以提高聚 火能力。 如图16所示, 挡火锅圈的上端连接外接锅圈, 外接锅圈上端与内锅的外翻边处连 接。 这种结构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油烟效果。 0117 实施例8 0118 图17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中, 炒锅由风内锅1和外锅9组成; 内锅锅 底中部设置有导热。

36、通孔2; 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使外锅形成下 述三个区域: 0119 烹炒区A, 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 这部分成为内锅内表面的一部分; 0120 密封区B, 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内锅和外锅通过焊接、 粘接等方式连接 并使其气密封; 0121 挡火受热区B, 密封区外的外锅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0122 从图中可以看出, 本发明通过将内锅锅体开设导热通孔, 从而使外锅的导热通孔 内的部分成为内锅内表面的一部分, 这样, 既可以使外锅在阻挡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 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 而由于外锅烹炒区的部分为内锅的一部 分, 且其面。

37、积是预定的, 因此内锅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 这个区域小于一 说 明 书 7/8 页 9 CN 105747830 A 9 般情况下小于油的覆盖区域。 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 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 并 且由于没有产生接触 热阻, 而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0123 上述外部烹炒区部分可以平的, 也可以是下凹弧线, 这样可以与锅体内的曲线相 适配。 0124 实施例9 0125 图18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所示为平底锅或筒形锅, 其结构与实施 例8近似, 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0126 类似的, 图19为图18所示实施例的变形, 在此不再赘述。 说 明 书 8/8。

38、 页 10 CN 105747830 A 10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0 页 11 CN 105747830 A 11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10 页 12 CN 105747830 A 12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10 页 13 CN 105747830 A 13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4/10 页 14 CN 105747830 A 14 图9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 5/10 页 15 CN 105747830 A 15 图11 图12 说 明 书 附 图 6/10 页 16 CN 105747830 A 16 图13 图14 说 明 书 附 图 7/10 页 17 CN 105747830 A 17 图15 图16 说 明 书 附 图 8/10 页 18 CN 105747830 A 18 图17 图18 说 明 书 附 图 9/10 页 19 CN 105747830 A 19 图19 说 明 书 附 图 10/10 页 20 CN 105747830 A 2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