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的炒锅,其锅体的通常为铁制、铝制或不锈钢等制成的凹球形,这种结构的炒锅翻炒颠勺都方便,用这种锅炒菜相对比较省油,并且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
炒菜时,一般会在锅体内倒入的较少量食用油,并使油温达到一定的温度,才向锅放各种食材,进行烹制。由于这种锅的锅体底部为凹球形,因此,在锅内加入食用油后,锅体中心位置处的油层厚度较大,而远离锅体中心位置的油层厚度则越来越小。
但是,燃气灶所形成的火焰的面积通常大于锅体内食用油的投影面积。加热时,锅体中心处的温度由于有食用油的存在,而食用油导热又较慢,因此锅体中心处温升相对较慢;而没有食用油的锅体壁的温度则会迅速升高,而靠近这部分锅体油层又是最薄的地方,而且锅的侧壁总是难以避免沾上油迹,因此很容易被炽热的锅体侧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以致产生油烟;而此时由于油导热系数较低,且锅体中心位置处的油层厚度较大,则油温不易达到烹饪的要求,无法进行烹饪,因此,只能继续加热。这样,势必会在后续的加热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油烟,以致达到无法控制的局面。特别是,当前很流行的多层钢炒锅其中间是导热性能极好的铝材,因此火焰产生的热量被快速传到至锅壁,问题更加严重。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4706201A发明名称: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公开了一种可以控制油烟的炒锅,其是在锅底的下方增设一个金属的受热板,用于挡住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或通过导热柱传导至锅内,从而使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但是其受热板与锅体的是通过接触导热的,因此其接触处会产生接触热阻而导致造成热量的损失。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所述炒锅为凹球形的锅,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受热板与锅底气密封;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优选的,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优选的,所述锅体内的受热板或导热柱的上端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或
导热通孔内的受热板表面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所述的环状凸起内的受热板上表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一与锅体外壁间隔设置的挡火锅圈;或,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优选的,在所述的挡火锅圈上还设置有一个与内锅间隔设置的外接锅圈,所述的外接锅圈的下端与挡火锅圈的上端隔热连接;其中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热不良导体连接或通过若干个支撑点连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所述炒锅为凹球形的锅,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在锅底下表面的与导热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环形接圈;在所述环形接圈下表面固接一受热板;所述的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优选的,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优选的,所述的导热柱或锅体内受热板的上端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或
导热通孔内的受热板表面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所述的环状凸起内的受热板上表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的环形接圈近外缘处设有连接通孔,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该所述的连接通孔设有连接孔,所述的受热板和环形接圈通过连接孔利用螺栓固接。
优选的,在环形接圈上对应受热板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所述的环形凹槽与所述的受热板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
优选的,在受热板上对应环形接圈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所述的环形凹槽与所述的环形接圈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
优选的,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优选的,在所述的受热板上对应所述的接圈设置有与所述接圈相适配的凹槽,所述的接圈设置在所述的凹槽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炒锅可控制油烟装置,用于控制所装配炒锅的油烟,包括一受热板,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导热柱;所述的导热柱上端面设有与伸入锅体内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所述的导热柱外的受热板上设有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受热板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柱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
优选的,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挡火锅圈;或,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
还包括一个受热板,所述的受热板对应所述的导热通孔设置在锅底下表面,并由内向外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受热板中部位于锅体内的部分;
密封区,受热板上与锅底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优选的,所述炒锅为筒形的平底锅。
优选的,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优选的,所述锅体内的受热板或导热柱的上端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或
导热通孔内的受热板表面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所述的环状凸起内的受热板上表面与锅底曲线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一与锅体外壁间隔设置的挡火锅圈;或,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优选的,在所述的挡火锅圈上还设置有一个与内锅间隔设置的外接锅圈,所述的外接锅圈的下端与挡火锅圈的上端隔热连接;其中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热不良导体连接或通过若干个支撑点连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控制油烟的炒锅,所述的炒锅由内锅和外锅组成;所述的内锅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所述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
密封区,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的外锅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优选的,所述外锅腰部或腰部以下的锅体外侧设置或一体形成有环形的挡火裙边。
优选的,在所述的内锅和外锅的锅口之间隔热连接,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隔热材料连接或以隔热方式连接。
优选的,在所述的内锅和外锅的锅口之间设置有隔热环。
优选的,在所述导热通孔内的外锅内侧壁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优选的,所述导热柱上端面与内锅曲线相适配;或
所述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与内锅曲线相适配;或
所述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设有一个与导热通孔相适配环状凸起,所述的环状凸起内的外锅上表面与内锅曲线相适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炒锅部件,包括一炒锅锅体,所述的锅体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导热通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炒锅生产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制备锅底具有通孔的锅具;制备受热板;将受热板对应所述的导热通孔设置在锅具下表面,以使受热板由内向外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受热板中部位于锅体内的部分;
密封区,受热板上与锅底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炒锅生产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制备锅底具有导热通孔的内锅锅具;制备外锅锅具;将所述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使外锅至少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
密封区,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密封区外的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本发明中,在锅底的下方增设一个金属的受热板,用于挡住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或通过导热柱传导至锅内,而由于受热板或导热柱为锅内的一部分,且其面积是预定的,因此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这个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油的覆盖区域。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实施例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
本发明中的凹球形锅体,包括凹球形锅体以及底部具有直径为8厘米以下(如5厘米或更小)的平板形锅底的锅体。
本发明中的受热板,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金属铝、铜、不锈钢、不锈钢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等一体制成。
本发明中的导热柱,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金属铝、铜、不锈钢、不锈钢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等。其可以与受热板一体制成,也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设置在受热板上。
本发明的炒锅,参见图1至图4,在其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导热通孔的直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通常可以在40-100毫米之间;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3,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受热板与锅底气密封;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其中,受热板,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金属铝、铜、不锈钢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等一体制成;整个受热板可以为平板,如图2、图4、图6、图8、图10等所示,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曲面,如球面(见图13)。受热板在锅体内的部分可以为平面,如图2、图6、图8、图10等;也可以为与锅体内弧面相适配的弧面,如图4和图14所示,其中,图4所示的弧面可以通过磨、切削、铣等方式的形成,图14所示弧面,可以通过模型挤压或冲压等方式形成。
由于在锅底的下方增设一个金属的受热板,这样既可挡住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的受热板中部,而由于受热板中部为锅内的一部分,其面积是预定的,因此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固定区域,利用这个区域加热油时,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从而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
本发明中的受热板有如下作用:
一、将火焰的热量收集并直接传导至锅内;
二、对火焰进行遮挡,以使火焰不能加热锅体侧壁。受热板的形状宜为圆形,以便于加工,当然也可根据客户需要制成多边形。
三、受热板使锅体侧壁与火焰的距离拉开,并改变了火焰的气流方向,从而使锅体不易被加热。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未组合时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组合一起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炒锅为凹球形的锅1,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3,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将受热板与锅底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并使其气密封;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将锅体开设导热通孔,从而使受热板的中部成锅体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使受热板在阻挡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而由于受热板为锅内的一部分,且其面积是预定的,因此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这个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油的覆盖区域。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并且由于没有产生接触热阻,而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上述受热板中部可以平的,也可以是下凹弧线,这样可以与锅体内的曲线相适配。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炒锅为凹球形的锅1,在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在锅底部下表面对应所述导热通孔设置有受热板3,受热板中部向上设有导热柱,导热柱上端面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将受热板与锅底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并使其气密封;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上述的导热柱可以采用金属铝、铜、不锈钢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等,其可以与受热板一体制成,也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设置在受热板上。上述的导热柱其高度通常与锅体的厚度相当。
为了增加控制火焰的热量进一步通过受热板烘烤锅体,在受热板周侧向下凸设有一个聚热环5。这样即可以增加受热板的吸热性能,更可以防止火焰烧到锅体,同时也有利于减小受热板的面积。
从图3中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将锅体开设导热通孔,从而使受热板中部的导热柱成锅体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使受热板在阻挡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而由于导热柱为锅内的一部分,且其面积是预定的,因此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这个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油的覆盖区域。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并且由于没有产生接触热阻,而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上述导热柱上端面可以平的,也可以是下凹弧线如图4所示实施例,这样可以与锅体内的曲线相适配。
实施例3
图5和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未组合时的示意图,图6为图5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凹球形的锅1中,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在锅底下表面的导热通孔处设置有环形接圈6;在所述环形接圈下表面固接一受热板3;所述的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
这种结构,可以通过接圈连接高导热系数材料制成的受热板4。例如:锅体和接圈同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两都气密封连接;而受热板则采用复合不锈钢(例如,常用的复合不锈钢为不锈钢+铝+不锈钢三层复合,更有五层复合)制成,而接圈则通过焊接、粘接、铆接等方式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
实施例4
图7和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环形接圈的内圆直径小于导热通孔的直径。
实施例5
图9和图10所示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环形接圈的内圆直径大于导热通孔的直径。
实施例6
图11和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锅1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在锅底下表面的与导热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环形接圈6;在所述环形接圈下表面固接一受热板3;所述的环形接圈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所述的环形接圈与受热板气密封连接,使得受热板中部上表面对应导热通孔的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受热板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通孔的投影面积。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与导热通孔直径相适配的导热柱。
在环形接圈近外缘处设有连接通孔,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该所述的连接通孔设有连接孔,所述的受热板和环形接圈通过连接孔利用螺栓7固接。
在环形接圈上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61,所述的环形凹槽与所述的受热板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8。
在所述的受热板3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5。
在所述的受热板3上对应所述的接圈设置有与所述接圈相适配的凹槽,所述的接圈设置在所述的凹槽内。
本实施例中,在环形接圈近外缘处设有连接通孔,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该所述的连接通孔设有连接孔,所述的受热板和环形接圈通过连接孔利用螺栓固接。
同时,为了便于密封,所述的螺栓内侧的环形接圈上同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所述的环形凹槽与所述的受热板配合形成一环形空腔,在所述的空腔内有密封材料。
本发明炒锅可控制油烟装置,用于控制所装配炒锅的油烟,包括一受热板,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导热柱;所述的导热柱上端面设有与伸入锅体内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所述的导热柱外的受热板上设有与锅体下表面气密封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受热板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柱锅体上的投影面积。
上述的受热板,宜选用导热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金属铝、铜及其合金材料等,所述的受热板可以为平板,也可以为曲面,如球面。
实施例7
图1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中,所述的受热板外边沿向上延伸形成一与锅体外壁间隔设置的挡火锅圈,挡火锅圈与锅体不接触;
如图15所示,受热板延伸出挡火锅圈后形成下述三部分:
烹炒区A,受热板位于导热通孔内的部分,这部分成为锅体内表面的一部分;
密封区B,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受热板与锅体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并使其气密封的部分;
挡火受热区C,密封区外的受热板与锅体不相接触的部分。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如图15所示,在挡火锅圈上还设置有一个与内锅间隔设置的外接锅圈,外接锅圈的下端与挡火锅圈的上端隔热连接;其中所述的隔热连接为通过热不良导体连接或通过若干个支撑点连接。在外接锅圈上设有窗口,把手11穿过该窗口设置在锅体上。把手与外接锅圈不接触或部分接触,这样可以防止把手过热。在外接锅圈上端口与锅体上端口之间设置有隔热环12,其主要是为了固定外接锅圈与锅体,同时也防止外接锅圈向锅体导热。
类似的,还如图16所示,挡火锅圈的外边沿向下形成一挡炎裙边,这样可以提高聚火能力。如图16所示,挡火锅圈的上端连接外接锅圈,外接锅圈上端与内锅的外翻边处连接。这种结构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油烟效果。
实施例8
图17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中,炒锅由风内锅1和外锅9组成;内锅锅底中部设置有导热通孔2;内锅设置在外锅内并在近导热通孔的部分连接以使外锅形成下述三个区域:
烹炒区A,外锅位于内锅导热通孔内的部分,这部分成为内锅内表面的一部分;
密封区B,外锅与内锅形成气密封的部分,内锅和外锅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并使其气密封;
挡火受热区B,密封区外的外锅与内锅不相接触的部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将内锅锅体开设导热通孔,从而使外锅的导热通孔内的部分成为内锅内表面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使外锅在阻挡火焰直接将热量传递锅体,同时吸收火焰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锅内,而由于外锅烹炒区的部分为内锅的一部分,且其面积是预定的,因此内锅锅底受热面积被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区域,这个区域小于一般情况下小于油的覆盖区域。从而可以保证油被先加热,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油烟的产生,并且由于没有产生接触热阻,而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上述外部烹炒区部分可以平的,也可以是下凹弧线,这样可以与锅体内的曲线相适配。
实施例9
图18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8所示为平底锅或筒形锅,其结构与实施例8近似,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类似的,图19为图18所示实施例的变形,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