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用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蒸食物用的竹蒸笼。
背景技术
蒸笼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瑰宝,其中竹制蒸笼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而一直为人民所喜欢。目前,市场上的竹制蒸笼样式繁多,有些竹制蒸笼是有许多竹片手工剪压、并接、上供然后再加以藤条和销钉固定而成,这样的蒸笼会因工艺和胶水的问题而导致借口容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开裂、变形,且加工工艺复杂,浪费材料和人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竹制蒸笼存在的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开裂、变形和加工工艺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竹蒸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毛竹竹制蒸笼,包括内上壁、外上壁、下壁、隔板、固定板;所述内上壁、外上壁、下壁、隔板通过固定板固定连接。
所述内上壁由薄厚均匀的竹片顺时针绕两圈而成,竹片起点切口成I状,终点切口成\状。
所述外上壁包括内层、中间层和外层组层。所述内层由两片竹片前后重叠顺时针绕两圈而成,起点和终点切口均呈I状,起点位置逐渐变厚,终点位置逐渐变薄;内层与内上壁贴合。所述中间层由一片竹片顺时针绕一圈而成,起点和终点首尾相连。所述外层由一片竹片逆时针绕一圈而成,起点和终点交错相连。
所述下壁包括内层、中间层和外层组层。所述内层由一片竹片顺时针绕两圈而成,起点和终点交错相连。所述中间层由厚薄均匀的一片竹片顺时针绕一圈而成,起点和终点首尾相接。所述外层由薄厚均匀的一片竹片逆时针绕一圈而成,起点和终点交错相接。
所述隔板由多片竹片横铺而成,所述竹片上设有穿孔,横铺竹片的中间与之相垂直的位置设有竹签。
进一步的,外上壁中间层竹片的厚度为一毫米左右。
进一步的,外上壁外层竹片的厚度为两毫米左右。
进一步的,下壁内层竹片的后端为三毫米左右。
进一步的,下壁中间层厚度一毫米左右。
进一步的,下壁外层厚度三毫米左右。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中竹签的数量为2条。
采用竹片缠绕的方式制成的毛竹竹制蒸笼,加工工艺简单,制作容易。另外不再采用胶水进行粘连。使的蒸笼在使用时能够保证相同的变形量。解决了现有的竹制蒸笼存在的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开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竹蒸笼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竹蒸笼的俯视图。
图3是竹蒸笼的仰视图。
图4是竹蒸笼的隔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式做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毛竹竹制蒸笼,包括内上壁1、外上壁2、下壁3、隔板 4、固定板5。
内上壁1由薄厚均匀的竹片顺时针绕两圈而成,竹片起点切口成I状,终点切口成\状。
如图2所示,外上壁2包括内层21、中间层22和外层23组层。内层21由两片竹片前后重叠顺时针绕两圈而成,起点和终点切口均呈I状,起点位置逐渐变厚,终点位置逐渐变薄,内层21与内上壁1贴合。中间层22由一片厚度为一毫米左右的竹片顺时针绕一圈而成,起点和终点首尾相连。外层23由一片竹片的厚度为两毫米左右的竹片逆时针绕一圈而成,起点和终点交错相连。
如图3所示,下壁3包括内层31、中间层32和外层33组层。内层31由一片厚度为三毫米左右的竹片顺时针绕两圈而成,起点和终点交错相连。中间层32由厚薄均匀的一片厚度为一毫米左右竹片顺时针绕一圈而成,起点和终点首尾相接;外层33由薄厚均匀的一片厚度为三毫米左右竹片逆时针绕一圈而成,起点和终点交错相接。
如图4所示,隔板4由多片竹片横铺而成,所述竹片4上设有穿孔41,横铺竹片的中间与之相垂直的位置设有两根竹签9。
隔板设置在外上壁和下壁之间的分界位置,内上壁、外上壁、下壁、隔板通过固定板固定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内上壁、外上壁、下壁均采用不同厚度的竹片缠绕而成;缠绕之后通过固定板将其固定连接。由于不采用胶水的强制粘合。竹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变形量进行扩张,冷却状态时,又能够以相同的变形量进行缩小。这样就解决了现有的竹制蒸笼存在的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开裂的问题,整个蒸笼均采用竹片缠绕,加工工艺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