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结构垫.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复合式结构垫.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730001.7 (22)申请日 2014.11.29 A47C 27/22(2006.01) A47C 27/16(2006.01) (73)专利权人 上海优室家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 200237 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众欣工业 园区 (72)发明人 陈聪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31128 代理人 李浩东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复合式结构垫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式结构垫, 其特征 在于 : 所述结构垫为至少三层复合结构, 该三层 复合结构为一第一软性层, 其为具备弹性的板状。
2、 材质 ; 一抗张层, 其贴附在第一软性层的一侧面 上, 该抗张层的外缘面对齐第一软性层的外缘面 ; 一第二软性层, 其为具备弹性的之板状材质且贴 附在抗张层的另一侧面, 第二软性层的外缘面贴 齐抗张层的外缘面。由于第一软性层及第二软性 层具有弹形而能承受正向之压应力, 当承受之压 应力大于软性层之弹性限度时, 会造成软性层的 伸张, 此伸张现象可能造成第一软性层或第二软 性层的龟裂或破损, 透过抗张层的使用可加强第 一软性层及第二软性层之抗张能力, 以此提高本 新型之抗张强度且能增加使用寿命。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3、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207415 U (45)授权公告日 2015.03.18 CN 204207415 U 1/1 页 2 1.一种复合式结构垫,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结构垫为至少三层复合结构, 该三层复合结 构为 一第一软性层 10, 其为具备弹性的板状材质 ; 一抗张层20, 其贴附在第一软性层10的一侧面上, 该抗张层20的外缘面对齐第一软性 层的外缘面 ; 一第二软性层 30, 其为具备弹性的之板状材质且贴附在抗张层 20 的另一侧面, 第二软 性层 30 的外缘面贴齐抗张层 20 的外缘面 ; 所述第一软性层 10 具有一第一抵顶面 11 及一第。
4、一接合面 12, 第一抵顶面 11 和第一 接合面 12 分别设置在第一软性层 10 的对向两侧, 抗张层 20 具有一第一黏贴面 21 和一第 二黏贴面 22, 第一黏贴面 21 和第二黏贴面 22 分别设置在抗张层 20 的两侧, 第一黏贴面 21 贴附第一接合面 12, 第二软性层 30 具有一第二抵顶面 31 和一第二接合面 32, 第二抵顶面 31 和第二接合面 32 分别设置在第二软性层 30 的对向两侧, 该第二接合面 32 贴附抗张层 20 的第二黏贴面 22 ; 所述第一软性层10具有若干第一透气孔13, 各第一透气孔13贯穿第一抵顶面11和第 一接合面 12, 抗张层 20。
5、 具有若干个贯穿成形的散热孔 23, 各散热孔 23 对应连通第一软性 层 10 的第一透气孔 13, 第二软形层 30 具有若干个第二透气孔 33, 各第二透气孔 33 贯穿第 二抵顶面 31 和第二接合面 32 且对应连通抗张层 20 的各散热孔 23 设置 ; 所述中抗张层为不织布 ; 所述第一软性层 10 及第二软性层 30 均为泡棉材质 ; 所述第二抵顶面 31 与弹簧模块表面相互贴合。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207415 U 2 1/3 页 3 一种复合式结构垫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结构垫的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沙发或弹簧床且具备抗 张特性之复合式结。
6、构垫。 背景技术 0002 沙发及弹簧床垫均为采用软性材料的家居用品, 其构造可粗分为包覆层、 软性垫 及弹簧模块, 前述的包覆层, 其包覆沙发或是弹簧床垫, 并借由其表面花纹及颜色的独特性 而达到装饰之目的, 包覆层下为软性垫, 软性垫为质地柔软且富有弹性之材质所构成, 软性 垫的一侧面连接弹簧模块, 该弹簧模块用于承载人体的重量。 0003 由于沙发及弹簧床垫需承载人体重量, 故现有的软性垫会持续受到挤压而可能造 成软性垫的龟裂或是破损。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复合式结构垫, 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中存 在的缺点, 增设了中部的抗张层, 以增强该软性垫的耐用性。。
7、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复合式结构垫,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结构垫为至少三层复合结构, 该三层复合结构为 0006 一第一软性层, 其为具备弹性的板状材质 ; 0007 一抗张层, 其贴附在第一软性层的一侧面上, 该抗张层的外缘面对齐第一软性层 的外缘面 ; 0008 一第二软性层, 其为具备弹性的之板状材质且贴附在抗张层的另一侧面, 第二软 性层的外缘面贴齐抗张层的外缘面。 0009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式结构垫, 其结合一第一软性层、 一第二软性层及一 抗张层, 将第一软性层及第二软性层分别贴附在抗张层之两侧面而形成一多层结构, 由于 第一软性层。
8、及第二软性层具有弹形而能承受正向之压应力, 当承受之压应力大于软性层之 弹性限度时, 会造成软性层的伸张, 此伸张现象可能造成第一软性层或第二软性层的龟裂 或破损, 透过抗张层的使用可加强第一软性层及第二软性层之抗张能力, 以此提高本新型 之抗张强度且能增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1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0012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剖面图。 0013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的抗拉特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CN 204207415 U 3 2/3 页 4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15。
9、 各附图中的标号表示如下 : 10一第一软性层、 11第一抵顶面、 12第一接合面、 13第 一透气孔、 20 抗张层、 21 第一黏贴面、 22 第二黏贴面、 23 散热孔、 30 第二软形层、 31 第二抵 顶面、 32 第二接合面、 33 第二透气孔。 0016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复合式结构垫, 其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 : 所述结构垫为 至少三层复合结构, 该三层复合结构为 0017 一第一软性层 10, 其为具备弹性的板状材质 ; 0018 一抗张层20, 其贴附在第一软性层10的一侧面上, 该抗张层20的外缘面对齐第一 软性层的外缘面 ; 0019 一第二软性层 30, 其为具备弹。
10、性的之板状材质且贴附在抗张层 20 的另一侧面, 第 二软性层 30 的外缘面贴齐抗张层 20 的外缘面。 0020 在具体实施时, 所述第一软性层10具有一第一抵顶面11及一第一接合面12, 第一 抵顶面 11 和第一接合面 12 分别设置在第一软性层 10 的对向两侧, 抗张层 20 具有一第一 黏贴面 21 和一第二黏贴面 22, 第一黏贴面 21 和第二黏贴面 22 分别设置在抗张层 20 的两 侧, 第一黏贴面 21 贴附第一接合面 12, 第二软性层 30 具有一第二抵顶面 31 和一第二接合 面 32, 第二抵顶面 31 和第二接合面 32 分别设置在第二软性层 30 的对向两侧。
11、, 该第二接合 面 32 贴附抗张层 20 的第二黏贴面 22。 0021 在具体实施时, 所述第一软性层10具有若干第一透气孔13, 各第一透气孔13贯穿 第一抵顶面 11 和第一接合面 12, 抗张层 20 具有若干个贯穿成形的散热孔 23, 各散热孔 23 对应连通第一软性层 10 的第一透气孔 13, 第二软形层 30 具有若干个第二透气孔 33, 各第 二透气孔 33 贯穿第二抵顶面 31 和第二接合面 32 且对应连通抗张层 20 的各散热孔 23 设 置。 0022 在具体实施时, 所述中抗张层为不织布。 0023 在具体实施时, 所述第一软性层 10 及第二软性层 30 均为泡。
12、棉材质。 0024 在具体实施时, 所述第二抵顶面 31 与弹簧模块表面相互贴合。 0025 在具体实施时, 第一软性层10与抗张层20是厚度之比为2:1, 第二软性层30与抗 张层 20 是厚度之比为 2:1。 0026 请参阅图 1 及图 4 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复合式结构垫为使用胶黏剂进行第 一软性层 10、 抗张层 20 及第二软性层 30 的复合而形成一整体结构, 透过抗张层 20 的特性 可强化第一软性层 10 及第二软性层 30 之抗张强度, 当本实用新型应用在沙发或弹簧床垫 时, 将第二抵顶面 31 连接弹簧模块, 则第一抵顶面 11 为外部重量的支撑面, 当外力下压时 。
13、第一软性层 10、 抗张层 20 及第二软性层 30 随之产生伸张现象, 透过抗张层 20 的作用可有 效限制第一软性层10及第二软性层20的伸张量, 以此避免软性层的破损, 此外本实用新型 设有相互连通之第一透气孔 11、 散热孔 23 及第二透气孔 33, 以此达到散热透气之目的。 0027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 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 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新型, 任何所属技术 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 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 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的内容,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说 明 书 CN 204207415 U 4 3/3 页 5 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204207415 U 5 1/3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207415 U 6 2/3 页 7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207415 U 7 3/3 页 8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207415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