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餐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保温或冷却功能的饮水器皿。
背景技术
保温杯,作为最常见的生活用品,无时无刻不在服务着大家。
早期,保温杯主要用途还是用于保温,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给你温暖,所以,保温性能通常是衡量保温杯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随着人们使用保温杯的频率越来越高时,保温杯的功能也逐渐趋近于水杯的功能,变成人们日常盛水、储水的工具。
但在实际使用中,大家都会发现,保温杯有时还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保温性能太好,倒的热水太热,必须等很久才能喝;想要让保温杯水冷快点,打开盖子冷却,又担心杯子倒了热水倒出来或者灰尘或蚊虫掉杯子里等。所有很多人在购买保温杯的时候还是不得不同时购买玻璃杯或陶瓷杯等普通杯子,保温杯用于热水保温一般天冷用,普通杯子用于快速冷却一般天热用。如何只用一个杯子就能尽快喝到合适温度的水一直是人们不变的饮水需求。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诸如55℃摇一摇等速冷水杯,这种水杯是可以快速降低水的温度,但仅限于第一杯,因为该款杯子使用的是热传导技术,杯子内预装了比热容比较大的吸热物质,当有热水倒入时,吸热物质能快速从热水中吸收热量,通过吸热物质的吸热升温达到降低水温的目的。但当用过一次后,由于吸热物质温度升高,也就无法达到冷却热水的目的了,想要下次快速冷却,必须等一段时间后,待吸热物质温度降低后才能再次使用。而且,由于内置了吸热物质,导致了该款杯子整体重量较重,储水量太小,加上冷却效率不高,所有真正使用的人并不多。
授权公告日为2015.06.10,授权公告号为CN 103783942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速冷保温杯”,其包括杯体、内胆、内塞和杯盖,内胆的外表面和杯体的内表面之间设有真空腔体,杯体的上端中心处具有和内胆腔体相连通的杯口部,杯口部一侧还具有冷却槽,杯盖罩设在杯体的上端部且两者沿杯体的周向能够相对转动,杯盖封闭冷却槽且该杯盖上开设有和冷却槽相连通的饮用水嘴,内塞插接在杯口部内且位于杯盖和杯体之间,杯口部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冷却槽和内胆腔体的出水口,内塞的外侧面具有出水间隙,通过转动内塞能使出水间隙连通出水口和内胆的内腔。但是该技术方案一次只能冷却一口水,而且复杂的流路设计,对于有泡茶习惯的人来说,堵塞和残渣清洗是比较大的一个问题,该种水杯仅适合于灌装清水,而且不适合饮水需求量大的用户。
授权公告日为2017.11.17,授权公告号为CN 105902115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保温杯”,其在所述外杯体1的内侧设有与水接触的内层单元2,内层单元2与外杯体1之间设有导热机构,导热机构与外杯体1和/或内层单元2间隔设置,外杯体1上还设有导热控制单元,导热控制单元带动导热机构与外杯体1和内层单元2均接触,从而将保温杯内水的热量快速传导至外杯体1,利用外杯体1快速将热量扩散,提高杯体内水的散热速度,而在不需要散热时,导热机构的任意一端与外杯体1或内层单元2间隔开来,就可以达到阻断热桥的效果。该技术方案虽然设计较为巧妙,但结构却过于复杂,想要在外杯体和内层单元间这狭小的空间内集成可控的导热机构,工艺也会比较难,而且对于导热量比较难把控,导热太快,外杯体温度过高,容易烫到使用者,导热量太慢,冷却速度又过慢。
为了适应现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需求,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清洗,且导热速度实际是降温速率可控且能够多次重复使用的保温杯,是保温杯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气速冷保温杯。其在内胆和保温层之间设置一个空气冷却通道,在保温杯的底部设置进气量调节组件,在保温杯的上部设置出气量调节组件;以保温杯内部的热源为动力,在空气冷却通道中形成由下往上的空气流动;通过改变进、出气量调节组件的进、出气流量,来改变空气在散热套表面的流动速度,从而实现保温杯的保温或降温功能的迅速切换,控制保温杯内液体的冷却速度从保温到快速冷却的无级可调。而且,对于冷却速度要求高的使用者,还可以通过增加带有送风功能的强冷底座,进一步提升保温杯的冷却速度/降温速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空气速冷保温杯,包括内胆4、位于内胆外周的隔热套3以及位于内胆上部开口端的盖子6,其特征是:
在内胆的外周,设置一个散热套4-2,在内胆外周与隔热套内壁之间构成一个空气冷却通道4-3;
在内胆的底部,设置一个进气量调节组件;
在内胆的上部,设置一个出气量调节组件;
所述的进气量调节组件、空气冷却通道和出气量调节组件,在保温杯的内胆和隔热套之间,构成一个依次连通的空气流动通道;
其中,所述的进气量调节组件构成空气流动通道的首端,所述的出气量调节组件构成空气流动通道的末端;
所述的进气量调节组件用于调节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进气量;
所述的出气量调节组件用于调节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出气量;
所述的空气冷却通道供空气流动通过,以带走散热套外表面的热量;
所述的空气速冷保温杯,通过在内胆与隔热套之间设置空气冷却通道4-3,利用空气在空气冷却通道中自下而上的流动,对内胆及其中的液体进行冷却;
所述的空气速冷保温杯,通过调节流经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进气量和/或出气量,来改变空气在散热套表面的流动速度,从而控制保温杯内胆中液体的冷却速度或降温速率,实现保温杯从保温到快速冷却功能的迅速切换,以及冷却速度或降温速率的无级可调。
具体的,所述的进气量调节组件包括底盖1和调节盖2;其所述的底盖为一带有侧边的圆盘结构,所述的调节盖为一直径小于底盖直径的圆片结构;所述的底盖固接在隔热套的下端;所述的调节盖可转动地设置在底盖的下方;所述的底盖与调节盖之间同轴心套装设置,通过旋转轴2-1和旋转轴孔1-1结构连接为一体;在所述底盖圆盘结构的上端面设有数个上通气孔1-2,在底盖圆盘结构的侧边上,设有数个侧通气孔1-3,所述的上通气孔和侧通气孔之间气路相通;在调节盖上设置有与上通气孔位置相对应的下通气孔2-2,在调节盖的下端面上设置有拨动凸起2-3,以方便于从调节盖的下端面转动调节盖。
通过旋转调节盖,可以实现下通气孔和上通气孔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实现从下通气孔和上通气孔之间孔位对齐到下通气孔与上通气孔之间孔位完全错位的切换过程,藉此来调节下通气孔和上通气孔之间的重合面积或气体通道截面的大小,进而实现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进气量的调控功能。
具体的,所述的出气量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内胆上部的外翻边结构4-1、内胆散热孔4-4和可旋转地套装设置在内胆散热孔外周的调节环5;在所述外翻边结构上设置有数个内胆散热孔;在调节环上与内胆散热孔位置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外散热孔5-1;所述的内胆散热孔及外散热孔,与所述的空气冷却通道之间气路相通。
通过旋转调节环,可以实现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实现从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孔位对齐到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孔位完全错位的切换过程,藉此来调节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的重合面积或气体通道截面的大小,进而实现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出气量的调控功能。
具体的,所述散热套为一圆筒状结构,所述散热套的外壁设有褶皱或凸起4-2a,所述的散热套套装设置在内胆外壁上,或与内胆一体化加工成型;所述的散热套选用热的良导体制成;通过在散热套的外表面设置褶皱或凸起,来增大散热套外壁的散热面积。
进一步的,在空气速冷保温杯的底部,可套装设置一个强冷底座8,所述强冷底座包括一个中空的底座、位于中空底座中的风扇8-1以及用于驱动风扇电机的内置电源或外接电源线。
所述强冷底座的上端为出风端,强冷底座上端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进气量调节组件中底盖的尺寸。
通过风扇的运转,外界空气经强冷底座被输送至进气量调节组件处,以增加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进气量,提高空气在散热套表面或空气冷却通道中的流动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保温杯内胆中液体的冷却速度或降温速率。
具体的,所述的风扇为轴流式风机。
进一步的,在所述盖子与内胆上部开口端接触的地方,设置有密封圈,用于增强保温杯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的,在所述内胆上端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结构4-5,用于旋紧、固定带有内螺纹的盖子。
具体的,所述的隔热套套装设置在内胆的外面,隔热套的内壁与内胆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以供空气流通;所述隔热套的上端3-1与内胆外翻边结构的末端固定,所述隔热套的下端3-2与底盖固接;所述的隔热套采用保温性良好的材质加工,通过其本身热传导速率慢的特性,减少内胆热散失,为内胆内的水保温。
本技术方案中,当所述的空气速冷保温杯处于快速冷却状体时,冷空气7-1流经所述的侧通气孔1-3、下通气孔2-1、上通气孔1-2,在流经空气冷却通道4-3的过程中与散热套进行热交换,变成热空气7-2后,经内胆散热孔4-4和外散热孔5-1后被排出空气速冷保温杯,带走内胆4及散热套4-2的热量;
所述的空气速冷保温杯,依靠内胆所储存热水的热量,形成保温杯自身的热动力,利用流经空气冷却通道4-3的空气,实现对所述的空气速冷保温杯实现快速冷却和散热功能。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优点是:
1.以保温杯内部的热量为动力来源,通过可变及合理的开关及风道设计,可随时便捷的切换保温杯的保温及冷却功能,极大提高保温杯的实用性;
2.采用风冷原理,可以通过增加强冷底座等加快空气流动的方式来提高冷却速度,具有很大的冷却能力扩展空间;
3.相比其它形式的速冷保温杯而言,本技术方案所述的保温杯结构简单轻巧,使用便捷,特别是在日常使用及清洗方面,本技术方案所述保温杯同常规的保温杯一样,即使内部泡茶或者其它饮料,也不会出现堵塞、残渣难清洗等情况,具有非常广泛的使用范围;
4.基于本技术方案的速冷保温杯,其结构简单可靠,实用性极强,无需复杂的制造及加工工艺,加工成本较低,非常适合市场化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调节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隔热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发明散热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本发明散热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调节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空气速冷保温杯处于保温状态时的气路示意图;
图8(b)是空气速冷保温杯处于冷却状态时的气路示意图;
图9(a)是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相对位置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9(b)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相对位置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0(a)是强冷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使用强冷底座时保温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底盖,1-1为旋转轴孔,1-2为上通气孔,1-3为侧通气孔,2为调节盖,2-1为旋转轴,2-2为下通气孔,2-3为拨动凸起,3为隔热套,4为内胆,4-1为外翻边结构,4-2为散热套,4-2a为褶皱或凸起,4-3为空气冷却通道,4-4为内胆散热孔,5为调节环,5-1为外散热孔,6为盖子,7-1为冷空气进气,7-2为热空气出气,8为强冷底座,8-1为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中,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气速冷保温杯,包括内胆4、位于内胆外周的隔热套3以及位于内胆上部开口端的盖子6,其发明点在于:
在内胆的外周,设置有一个散热套4-2,所述的散热套在内胆外周与隔热套内壁之间构成一个空气冷却通道4-3。
在内胆的底部,设置有一个进气量调节组件,所述的进气量调节组件包括底盖1和调节盖2。
在内胆的上部,设置有一个出气量调节组件,
所述的进气量调节组件、空气冷却通道和出气量调节组件,在保温杯的内胆和隔热套之间,构成一个依次连通的空气流动通道;
其中,所述的进气量调节组件构成空气流动通道的首端,所述的出气量调节组件构成空气流动通道的末端;
所述的进气量调节组件用于调节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进气量;
所述的出气量调节组件用于调节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出气量;
所述的空气冷却通道供空气流动通过,以带走散热套外表面的热量;
所述的空气速冷保温杯,通过在内胆与隔热套之间设置空气冷却通道4-3,利用空气在空气冷却通道中自下而上的流动,对内胆及其中的液体进行冷却;
所述的空气速冷保温杯,通过调节流经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进气量和/或出气量,来改变空气在散热套表面的流动速度,从而控制保温杯内胆中液体的冷却速度或降温速率,实现保温杯从保温到快速冷却功能的迅速切换,以及冷却速度或降温速率的无级可调。
在保温杯的顶部,设置有盖子6,用于密封保温杯。
在所述内胆上端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结构4-5,用于旋紧、固定带有内螺纹的盖子。
在所述盖子与内胆上部开口端接触的地方,设置有密封圈6-2,用于增强保温杯的密封性能。
图2中,所述的底盖为一带有侧边的圆盘结构,所述的底盖固接在隔热套的下端。
在所述底盖圆盘结构的上端面设有数个上通气孔1-2,在底盖圆盘结构的侧边上,设有数个侧通气孔1-3,所述的上通气孔和侧通气孔之间气路相通,空气可以从侧通气孔进入上通气孔。
由图1可知,底盖位于保温杯的底部,在内胆底部的下方。
图3中,所述的调节盖为一直径小于底盖直径的圆片结构,调节盖可转动地设置在底盖的下方;所述的底盖与调节盖之间同轴心套装设置,通过旋转轴2-1和旋转轴孔1-1结构连接为一体。
在调节盖上设置有与上通气孔位置相对应的下通气孔2-2,在调节盖的下端面上设置有拨动凸起2-3,以方便于从调节盖的下端面转动调节盖。
明显地,通过旋转调节盖的位置,可以切断、打开上通气孔和侧通气孔之间的气流通道,或通过改变上通气孔和下通气孔之间的重叠位置大小,来调流过气流通道的气体流量大小。
换句话说,通过旋转调节盖,可以实现下通气孔和上通气孔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实现从下通气孔和上通气孔之间孔位对齐到下通气孔与上通气孔之间孔位完全错位的切换过程,藉此来调节下通气孔和上通气孔之间的重合面积或气体通道截面的大小,进而实现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进气量的调控功能。
以图2、图3中所示的旋转结构为例,调节盖和底盖通过旋转轴2-1和旋转轴孔1-1同轴心配合安装。调节盖上设有下通气孔,下通气孔离旋转轴轴心的距离,和底盖的上通气孔离旋转孔轴心距离相同。
以图2、图3中所示为例,上通气孔和下通气孔之间位置对应设置,上通气孔和下通气孔均沿相同的旋转孔轴心距离设置。
所述调节盖和底盖之间除了采用相对旋转的结构外,还可采用调节盖和底盖之间相对移动错位式的结构,通过移动或滑动所述的调节盖,来控制下通气孔和上通气孔之间的重合面积的大小,藉此来改变气体通道截面的大小,同样可以实现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进气量的调控功能。
图4中,本技术方案中的隔热套3为一个圆筒结构,套装在内胆4的外面,隔热套的内壁与散热套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形成空气冷却通道,以供空气流通。
隔热套的上端3-1与内胆上部外翻边结构的末端套装固定,隔热套的下端3-2与底盖套装固定。
隔热套可选用保温性良好的材质加工,也可使用其它材料,结合真空技术,做成内部真空件。
隔热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其本身的热传导速率慢的特性,减少内胆热散失,为内胆内的水保温。
图5中给出了内胆4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内胆为保温杯的最内层,用于装水,与水直接接触,由食品级材料加工而成,可优选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的内胆,具有防腐及导热率高的优点。
本技术方案中的内胆上部设置有向外翻边,形成一个环状的外翻边结构4-1;在上端设有外螺纹结构4-5,在外翻边结构上设置有内胆散热孔4-4。
其中内胆的外螺纹结构和盖子内壁的内螺纹结构相配合,用于固定盖子,密封保温杯。
内胆上部翻边上设置的内胆散热孔,与内胆和隔热套间形成的间隙空间(即前述的空气冷却通道4-3,下同)相通。
当保温杯需要冷却时,内胆散热孔及与之相通的间隙空间用于排除间隙空间内的热气。散热孔的形式可多样化,图4中以周圈均布的散热孔为例。内胆外壁可加褶皱或凸起,用于增大内胆外壁散热面,加快热量的散失速度。
图6(a)中给出了散热套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散热套为一圆筒状结构。该散热套和内胆材质一样,选用热的良导体,通过外表面的褶皱或凸起,增大内胆外壁的散热面,当保温杯需要冷却时,加快内胆的热散失。
在散热套的外壁设有褶皱或凸起4-2a,所述的散热套可以套装设置在内胆的外壁上,所述的散热套选用热的良导体制成;通过在散热套的外表面设置褶皱或凸起,来增大散热套外壁的散热面积。
或者,也可如图6(b)给出的另一实施例中所示,通过在内胆的外表面通过开槽或类似的加工方法,形成相类似的凹槽/凸起结构,使得散热套与内胆成为一体化结构。
图7中,调节环5为一环状结构,套装安装于内胆上部外翻边结构的外周。
在调节环上与内胆散热孔位置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外散热孔5-1。
内胆散热孔及外散热孔,与所述的空气冷却通道之间气路相通。
通过调整调节环位置,可以关闭或者打开内胆散热孔。
以图1或图7所示的旋转结构为例,调节环套装设置在内胆散热孔外面,调节环上设有与内胆一样形状的散热孔。
通过旋转调节环,可以实现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实现从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孔位对齐到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孔位完全错位的切换过程,藉此来调节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的重合面积或气体通道截面的大小,进而实现调控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出气量的功能。
实施例:
图8(a)给出了空气速冷保温杯处于保温状态时的气路示意图;图8(b)给出了空气速冷保温杯处于冷却状态时的气路示意图。
在图8(a)中,保温杯处于保温状态下,底座的上通气孔1-2与调节盖的下通气孔2-1处于完全错位状态,内胆上部的内胆散热孔4-4与调节环上的外散热孔5-1也处于完全错位状态,此时所有的通气孔和散热孔均处于密封状态,即进气量调节组件和出气量调节组件均处于关闭状态。
在该状态时,内胆和隔热套所形成的间隙空间也处于密封状态,此时间隙内的热量无法通过空气从散热孔排出,而隔热套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有效阻止内胆的热散失,对保温杯起到了保温作用。
在图8(a)的基础上通过旋转改变调节盖和调节环的位置,可使保温杯由保温状态切换到图8(b)的冷却状态。
在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空气速冷保温杯处于冷却状态时,底座的上通气孔1-2与调节盖的下通气孔2-1处于对齐状态,内胆上部的内胆散热孔4-4与调节环上的外散热孔5-1也处于对齐状态,此时通气孔和散热孔均处于导通截面积最大的状态。
在该状态时,内胆和隔热套所形成的间隙空间也处于开放状态。
当然,如果想让保温杯冷却的速度慢一点,但又不处于完全保温状态,可以通过调节调节盖和调节环的重合部位的大小,使得上通气孔1-2与调节盖的下通气孔2-1处于部分对齐状态,内胆上部的内胆散热孔4-4与调节环上的外散热孔5-1也处于部分对齐状态,则进气量调节组件和出气量调节组件处于部分打开状态,进气量调节组件、空气冷却通道和出气量调节组件的导通截面积处于合适的状态。
由于在上通气孔1-2与调节盖的下通气孔2-1之间,以及在内胆散热孔4-4与外散热孔5-1之间,所重合部分的大小随意可连续调节,故流经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进气量和/或出气量是可连续调节的,从而可以无级化地控制保温杯内胆中液体的冷却速度或降温速率,
本技术方案通过调节流经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进气量和/或出气量,来改变空气在散热套表面的流动速度,从而控制保温杯内胆中液体的冷却速度或降温速率,实现保温杯从保温到快速冷却功能的迅速切换,以及冷却速度或降温速率的无级可调。
由图可知,当空气速冷保温杯处于完全或部分冷却状态时,冷空气7-1流经所述的侧通气孔1-3、下通气孔2-1、上通气孔1-2,在流经空气冷却通道4-3的过程中与散热套进行热交换,变成热空气7-2后,经内胆散热孔4-4和外散热孔5-1后被排出空气速冷保温杯,带走内胆4及散热套4-2的热量;所述的空气速冷保温杯,依靠内胆所储存热水的热量,形成保温杯自身的热动力,利用流经空气冷却通道4-3的空气,实现对所述的空气速冷保温杯实现散热功能。
对于本技术方案而言,在常压状态下,由于热气的密度比冷气的密度小,在浮力的作用下,间隙空间内的热气开始加速上升,最后通过散热孔排出,同时,外部冷气穿过侧通气孔,由上通气孔不断向间隙空间内补充。这一过程中,以保温杯内部的热源为动力,在间隙空间内形成由下往上的空气流动,源源不断的冷空气从侧通气孔进入,在经过内胆外壁及散热套的褶皱或凸起时不断升温并带走热量,最后变成热气,由散热孔排出,保证了保温杯的快速冷却。
图9(a)给出了内胆的内胆散热孔4-4与调节环的外散热孔5-1处于完全错位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图9(b)给出了内胆的内胆散热孔与调节环的外散热孔处于完全对齐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通过旋转调节环,可以实现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实现从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孔位对齐到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孔位完全错位的切换过程,藉此来调节内胆散热孔和外散热孔之间的重合面积或气体通道截面的大小,进而实现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出气量的调控功能。
同理,底座上的上通气孔与调节盖上的下通气孔也可以在错位和对齐状态间随意切换。
通过散热孔和通气孔开闭幅度的调节,可以控制保温杯冷却速度的快慢。
如图10(a)中所示,在实际使用中,如果想加速保温杯的降温速度,尽快喝到温水,单依靠保温杯自身热动力散热可能还不够,这时可以在空气速冷保温杯的底部,设置一个强冷底座8,所述强冷底座的上端为出风端,强冷底座上端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进气量调节组件中底盖的尺寸。
该强冷底座实际上就是一个强制送风系统,强冷底座包括一个中空的底座、位于中空底座中的风扇8-1以及用于驱动风扇电机的内置电源或外接电源线。风扇以选用轴流式风机为宜。
其主要作用是加快保温杯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冷却速度。
通过风扇的运转,外界空气经强冷底座被输送至保温杯底部的进气量调节组件处,以增加空气冷却通道中空气的进气量,提高空气在散热套表面或空气冷却通道中的流动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保温杯内胆中液体的冷却速度或降温速率。
实际使用时,只需要如图10(b)中所示,将处于冷却状态的保温杯放置在强冷底座上即可。
由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保温杯的内胆和保温层之间设置一个空气冷却通道,在保温杯的底部设置进气量调节组件,在保温杯的上部设置出气量调节组件;以保温杯内部的热源为动力,在空气冷却通道中形成由下往上的空气流动;通过改变进、出气量调节组件的进、出气流量,来改变空气在散热套表面的流动速度,从而实现保温杯的保温或降温功能的迅速切换,控制保温杯内液体的冷却速度从保温到快速冷却的无级可调。
本发明可广泛用于保温杯的设计和制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