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控制盘.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781658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59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50260.8

申请日:

2007.02.27

公开号:

CN101588980A

公开日:

2009.11.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6B1/34; B66B7/00

主分类号:

B66B1/34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八尾知彦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陈 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电梯控制盘。根据本发明的电梯控制盘,能够提高在控制盘主体的前表面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的门的开闭作业效率,并且在控制盘主体的前表面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门的开闭作业效率。在该电梯控制盘中,门由矩形形状的多个盖板构成,各个盖板在位于对角线上的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上,并且这些盖板配设成上侧的下边缘部位从外侧与下侧的上边缘部位重合,通过使上述第二框架上下移动,第二框架相对于上述第一框架进行平行运动,并且各上述盖板以上述第一角部为中心沿上述前表面转动,此外,通过使上述第二框架以上述第一框架为中心转动,各上述门对上述开口部进行开闭。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梯控制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控制盘包括:
控制盘主体,其设置在井道内,用于收纳对电梯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并且在该控制盘主体的前表面形成有开口部;
门,其对上述开口部进行开闭;
第一框架,其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上述控制盘主体的上述前表面侧的一个侧缘部;以及
第二框架,其与上述第一框架对置,并且以平行于上下方向地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前表面侧的另一侧缘部,
上述门由矩形形状的多个盖板构成,各个盖板在位于对角线上的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上,并且这些盖板配设成上侧的下边缘部位从外侧与下侧的上边缘部位重合,
通过使上述第二框架上下移动,第二框架相对于上述第一框架进行平行运动,并且各上述盖板以上述第一角部为中心沿上述前表面转动,
此外,通过使上述第二框架以上述第一框架为中心转动,各上述门对上述开口部进行开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盘,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盖板和上述第二框架上,分别形成有长孔,上述第二转动轴在上述长孔中游动,通过上述长孔和上述第二转动轴的协作,各上述盖板被保持在从水平方向转动了90°的状态。

说明书

电梯控制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控制盘主体的开口部的前表面具有门的电梯控制盘,该门配设成使上侧的盖板的下边缘部位从外侧与下侧的盖板的上边缘部位重合。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设置在井道内的电梯控制盘,已知有这样的电梯控制盘:在控制盘主体的开口部的前表面设置有门,该门配设成使上侧的盖板的下边缘部位从外侧与下侧的盖板的上边缘部位重合,从而防止了来自上方的水从开口部浸入到控制盘主体的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电梯控制盘中,在使控制盘主体的开口部的整个区域打开的情况下,从最下面的盖板到最上面的盖板依次逐一地使盖板从控制盘主体向下方移动来进行拆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8152号公报
在这样的电梯控制盘中,即使当在控制盘主体的前方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开门的作业,然而,必须使盖板依次逐一从控制盘主体向下方移动来进行拆卸,存在门的打开作业很繁琐的问题。
同样,在关门作业时,必须从最下面的盖板到最上面的盖板依次逐一地将盖板安装到控制盘主体上,存在门的关闭作业也与门的打开作业一样繁琐的问题。
此外,该繁琐的门开闭作业在控制盘主体的前方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也是一样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控制盘包括:控制盘主体,其设置在井道内,用于收纳对电梯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并且在该控制盘主体的前表面形成有开口部;门,其对上述开口部进行开闭;第一框架,其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上述控制盘主体的上述前表面侧的一个侧缘部;以及第二框架,其与上述第一框架对置,并且以平行于上下方向地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前表面侧的另一侧缘部,上述门由矩形形状的多个盖板构成,各个盖板在位于对角线上的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上,并且这些盖板配设成上侧的下边缘部位从外侧与下侧的上边缘部位重合,通过使上述第二框架上下移动,第二框架相对于上述第一框架进行平行运动,并且各上述盖板以上述第一角部为中心沿上述前表面转动,此外,通过使上述第二框架以上述第一框架为中心转动,各上述门对上述开口部进行开闭。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控制盘,在控制盘主体的前表面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的门的打开作业效率提高了,此外在控制盘主体的前表面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与在前表面有障碍物的情况相比进一步提高了门的开闭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盘的电梯的俯视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控制盘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右视图。
图5是图3中的电梯控制盘的前表面的左侧角部的放大图。
图6是将图2中的电梯控制盘的第二框架向眼前拉出了的状态的右视图。
图7是表示图2中的电梯控制盘的门在打开途中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2中的电梯控制盘的门立起时的主视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图2中的电梯控制盘的门打开时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两层图2中的电梯控制盘层叠在一起时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4的右视图。
图16是图14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4中的电梯控制盘的门在打开途中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4中的电梯控制盘的门在打开途中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8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控制盘的主视图。
图21是表示图20中的电梯控制盘的门在打开途中的主视图。
图22是将表示图20中的电梯控制盘的门保持为立起状态的状况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盘的电梯的俯视剖视图。
该电梯在井道1顶部的壁面上设置有电梯控制盘2。该电梯控制盘2的维护检查如下所述地进行:检查作业人员从层站4登上轿厢3顶部,以周围被安全栅栏5包围起来的轿厢3顶部为立足点来接触电梯控制盘1。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控制盘2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从右侧观察图2时的侧视图。
该电梯控制盘2包括:控制盘主体7,其收纳对电梯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并且在前表面形成有开口部6;门8,其对开口部6进行开闭;截面为L字形状的第一框架9,其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在控制盘主体7的前表面侧的一个侧缘部;以及截面为L字形状的第二框架10,其与第一框架9对置,并且以平行于上下方向地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控制盘主体7的前表面侧的另一侧缘部。
门8由矩形形状的6块盖板11构成。各盖板11配设成上侧的盖板11的下边缘部位从外侧与下侧的盖板11的上边缘部位重合。各个盖板11在第一角部经第一框架9和第一转动轴12安装成能够转动。此外,各个盖板11在第二角部经第二框架10和第二转动轴13安装成能够转动,该第二角部相对于第一角部位于对角线上。
第一转动轴12和第二转动轴13贯穿了盖板11、第一框架9和第二框架10,该第一转动轴12和第二转动轴13在两端部具有头部。卡定在该头部之间的盖板11能够沿着转动轴12、13进行一定程度的移动。
另外,作为转动轴12、13,可以使用小螺钉、螺栓和螺母、或者是能够使盖板11相对于框架9、10转动以及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专用部件。
图5是图3中的电梯控制盘2的前表面的左侧角部的放大图。
在控制盘主体7的侧壁面上,经铰链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有第一框架9。该铰链14在第一框架9上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在3个部位。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为了保持门8关闭的状态,在第二框架10和控制盘主体7之间设置有例如打孔锁(パンチ錠)。
接下来,根据图6~图13对将上述结构的电梯控制盘2的门8打开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作业者将第二框架10从控制盘主体7向前方拉出,如图6所示,相邻的盖板11之间的间隙增大。通过在该状态下将第二框架10顶高,第二框架10相对于第一框架9进行平行运动,并且,如图7所示,各盖板11以第一转动轴12为中心沿控制盘主体7的前表面转动并且盖板11彼此逐渐重叠起来。通过将第二框架10从控制盘主体7继续顶高,每个盖板11转动90°,从而以彼此部分地重叠的方式排列在垂直线上,即、如图9所示,门8成为立起的形态。
此后,通过将第二框架10拉向眼前,立起的门8以铰链14为中心向图12和图13的箭头A方向转动大约90°,从而控制盘主体7的开口部6如图11所示被完全打开。
另外,在关闭电梯控制盘2的门8时,只要按照与上述门8的打开步骤相反的步骤进行即可。
即,将立起的门8按压向控制盘主体7侧,使其以铰链14为中心转动90°,然后将第二框架10向下按压,使各盖板11倒伏,从而利用门8关闭控制盘主体7的开口部6。最后,利用例如打孔锁使门8保持关闭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该电梯控制盘2,通过使门8在立起状态下以第一框架9为中心转动90°,来进行控制盘主体7的开口部6的开闭,因此,转动半径可以很小,即使如图1所示在电梯控制盘2的前方附近有安全栅栏5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控制盘主体7的开口部6的开闭,而不会被安全栅栏5干扰,从而作业者能够简单地接触电梯控制盘2内的控制装置。
另外,当在电梯控制盘2的前方没有障碍物、并且门8能够在关闭了控制盘主体7的开口部6的状态(即门8倒伏的状态)下直接以铰链14为中心转动90°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将第二框架10顶高以使门8立起的步骤,而直接使倒伏的门8以铰链14为中心转动,从而使控制盘主体7的开口部6打开。
此外,在门8处于倒伏状态时,由于各盖板11和第二框架10的自重,在各盖板11上以第一转动轴12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作用有力矩,各盖板11的侧端面按压第一框架9的内侧面,从而确保了门8的各盖板11成为一体的形态。
此外,由于门8配设成使上侧的盖板11的下边缘部位从外侧与下侧的盖板11的上边缘部位重合,所以防止了水从电梯控制盘2的上方浸入到控制盘主体7内。
此外,在门8处于倒伏状态时,由于各盖板11和第二框架10的自重,在各盖板11上以第一转动轴12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作用有力矩,从而相邻的各盖板11上下之间的间隙变小,灰尘从控制盘主体7的外部向内部的侵入也减少。
此外,图14~图16是两层上述电梯控制盘2层叠在一起时的图,图17是在下层的电梯控制盘2中将第二框架10顶高的中途的图,图18和图19是表示在下层的电梯控制盘2中门8打开、并且在上层的电梯控制盘2中门8立起的状态的图。
根据该图可知,关于层叠在一起的各电梯控制盘2,当在一个电梯控制盘2的门8被打开之后使另一电梯控制盘2的门8打开的情况下,能够不受一个电梯控制盘2干扰地打开另一电梯控制盘2。
实施方式2
图20~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控制盘2的图。
在该实施方式2中,具有对立起的门8进行保持的保持单元。
在该保持单元中,在最上面的盖板11的靠第二框架10侧的下角部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门侧长孔20。此外,在第二框架10的上部形成有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框架侧长孔21。第二转动轴13以能够游动的方式贯穿门侧长孔20和框架侧长孔21。
在门8处于关闭状态时,门侧长孔20和框架侧长孔21如图20所示,门侧长孔20和框架侧长孔21以第二转动轴13为起点形成为直角。
在门8立起的途中,如图21所示,第二转动轴13与门侧长孔20和框架侧长孔21各自的上侧内壁面抵接,盖板11以第二转动轴13为中心顺畅地转动。
在门8立起了的时候,如图22所示,门侧长孔20和框架侧长孔21完全重合,因此,经第二转动轴13由第二框架10支承的盖板11向箭头B的方向下移,第二转动轴13与门侧长孔20和框架侧长孔21的下侧内壁面抵接。
即,第二转动轴13沿着门侧长孔20的内壁面的移动被阻止,从而保持门8的立起状态。
在解除该门8的立起状态时,将盖板11抬起至第二转动轴13与门侧长孔20和框架侧长孔21的上侧内壁面抵接的位置即可。
另外,上述保持单元构成为在最上面的盖板11上形成有门侧长孔20,并与该门侧长孔20对应地在第二框架10上形成有框架侧长孔21,但是保持单元并不限定于该位置,可以在任一盖板11上形成门侧长孔20,并与该门侧长孔20对应地在第二框架10上形成框架侧长孔21。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6块盖板11的电梯控制盘2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6块。
此外,为了使门8能够相对于控制盘主体7转动,使用了3个铰链14,当然该铰链14的个数也并不限定于3个。

电梯控制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电梯控制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电梯控制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梯控制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梯控制盘.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电梯控制盘。根据本发明的电梯控制盘,能够提高在控制盘主体的前表面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的门的开闭作业效率,并且在控制盘主体的前表面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门的开闭作业效率。在该电梯控制盘中,门由矩形形状的多个盖板构成,各个盖板在位于对角线上的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上,并且这些盖板配设成上侧的下边缘部位从外侧与下侧的上边缘部位重合,通过使上述第二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