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771289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2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27841.5

申请日:

2009.12.15

公开号:

CN101734984A

公开日:

2010.06.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07B 35/04申请公布日:2010061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B 35/04申请日:20091215|||公开

IPC分类号:

C07B35/04

主分类号:

C07B35/04

申请人:

张建旺

发明人:

张建旺; 张立航; 李艳平

地址:

036000 山西省朔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家属楼南楼3单元102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代理人:

崔雪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属于有机化学反应技术领域;提供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可望对有机化学反应、人类寻找新物质和合成新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按下述方法步骤进行:第一步:精确测定已知有机化合物的δH或δC值,得到正确的1H-NMR谱或13C-NMR谱;第二步:根据1H-NMR或13C-NMR图谱找到待脱氢原子的位置,确定对应的电磁辐射频率v值和外磁场H0值;第三步:在试样管内加入上述已知有机化合物和脱氢催化剂,根据上述确定的电磁辐射v及其对应的固定的外磁场H0,充分加强照射;第四步:分离和提纯脱氢后的有机化合物;本发明应用在有机化学反应技术领域。

权利要求书

1: 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方法步骤进行: 第一步:用 1 H或 13 C核磁共振仪精确测定已知有机化合物的δ H 或δ C 值,得到正确的 1 H-NMR谱或 13 C-NMR谱; 第二步:根据 1 H-NMR或 13 C-NMR图谱找到待脱氢原子的位置,即化学位移δ H 或δ C 值,确定该δ H 或δ C 值及其对应的电磁辐射频率v值和外磁场H 0 值; 第三步:在试样管内加入上述已知有机化合物和脱氢催化剂,根据上述确定的δ H 或δ C 值使用对应的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v及其对应的固定的外磁场H 0 ,充分加强照射,直到待脱氢原子吸收足够的能量挣脱化学键的束缚而定位脱去;所述试样管是指根据待脱氢原子的化合物用量,可以是型号大小不同的试样管。 第四步:分离和提纯脱氢后的有机化合物并测定其δ H 或δ C 值。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确定的δ H 或δ C 值使用对应的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v及其对应的固定的外磁场H 0 ,是根据确定的δ H 或δ C 值将储存在仪器上的对应的电磁辐射v和外磁场H 0 的数据调出。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的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v及其对应的固定的外磁场H 0 ,是指 1 H或 13 C核磁共振仪可选择永久磁铁、电磁铁或超导磁铁产生磁场,电磁辐射的频率范围可在60MHz~600MHz。

说明书


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属于有机化学反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核磁共振谱(NMR谱)是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强外界磁场的作用下吸收电磁辐射,从较低自旋能级跃迁到较高自旋能级而产生的信号。它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但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是1H和13C(它们的核磁共振原理相同)。当氢原子核(质子)自旋时,会由自旋产生一个磁矩,在没有磁场时,原子核磁矩方向是无规则的,若将原子核置于磁场强度为H的外加磁场中,原子核磁矩可以有两种取向,或者与外磁场方向相同,或者相反。方向相同的能级较低;方向相反的能级较高。如果用电磁波照射磁场中的质子,当电磁波的能量与这两个自旋能级的能量差ΔE相等时,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就可以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级中去,氢原子核与电磁辐射就发生共振,这种现象叫核磁共振。ΔE是量化的,它与磁场强度和电磁辐射频率均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ΔE=hv=γh2πH]]>v=γh2π]]>

    式中:v为电磁辐射频率,单位Hz;H为质子所处的磁场强度,单位T(特拉斯),γ为磁旋比,对于质子,γ=2.675×108A·m2·J-1·s-1(安·米2·焦-1·秒-1);h为普朗克常量。按照上式,在磁场强度为1.4092T或2.3487T(永久磁铁或电磁铁产生)的磁场中,必须分别用60MHz或100MHz的电磁辐射频率照射质子,才能发生核磁共振。若用超导磁铁产生磁场,频率可达200MHz以上,最高可达500~600MHz。频率大的仪器,分辨率好、灵敏度高、图谱简单易于分析。事实上,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H)受其所处的化学环境影响,由于氢原子核(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那么使它们发生核磁共振所需要的外磁场强度(H0)也不同。因此,当用固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一个含氢有机物时,变化外磁场强度H0达到一定值(使v值恰好等于辐射频率)时,试样中的某一类型的质子便发生了自旋能级跃迁。不同类型的质子(化学环境不同)就在不同的H0值吸收电磁辐射能量。测量各类质子发生核磁共振吸收时的v值和H0值,结果呈现许多吸收峰(信号)的波谱,即核磁共振谱。在有机分子中,具有相同化学环境(等价)的质子,在相同的外磁场强度发生共振吸收。具有不同化学环境(不等价)的质子,在不同的外磁场强度发生共振吸收,即出现不同的信号。这是由于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屏蔽或去屏蔽,而使它们在NMR谱中的不同位置出现吸收峰,即有不同的化学位移(δ)。测量时,通常采用四甲基硅烷(CH3)4Si(简写为TMS)作为基准物质。与待测试样一起放入试管中测量,以TNS质子出现NMR信号的位置为零点,绝大多数其它有机物分子中质子的NMR信号都出现在TMS的低场方向。总之,在核磁共振谱中,有多少个(或组)吸收峰,就反映出分子中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质子;吸收峰强度之比,反映了各种类型质子的相对数目;而吸收峰的位移则反映出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即从质子NMR谱可获得比较详细的分子结构中有关氢原子部分的信息。若结合分子式、化学反应性、元素分析和其它光谱,就能比较准确地推断出有机化合物的构造。

    70年代中期出现了脉冲傅里叶核磁共振仪,它的出现使13C核磁共振的研究得以迅速开展。由于13C和1H的自旋量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磁共振谱基本原理相同。1H的化学位移范围大约为10ppm,而13C的化学位移竞达200ppm。就连长链烃中相邻的一CH2-碳,通常也有它们的共振峰,很容易分辨。又由于13C谱直接反映了分子骨架,因此,13C谱也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维核磁共振(2DNMR)方法也是七十年代提出并发展起来地。NMR一维谱的信号是一个频率的函数,共振峰分布在一个频率轴(或磁场)上,可记为S(ω)。而二维谱信号是二个独立频率(或磁场)变量的函数,记为S(ω1,ω2),共振信号分布在两个频率轴组成的平面上。也就是说2DNMR将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等NMR参数在二维平面上展开,于是在一般一维谱中重迭在一个坐标轴上的信号,被分散到由二个独立的频率轴构成的平面上,使得图谱解析和寻找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容易。

    目前,人类需要的很多物质(如自然界未能找到的和人工难以合成的新物质、修复基因的药品、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药物、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延长生命的保健品),仅凭借现有的化学反应方法是很难合成的。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可望对有机化学反应、人类寻找新物质和合成新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按下述方法步骤进行:

    第一步:用1H或13C核磁共振仪精确测定已知有机化合物的δH或δC值,得到正确的1H-NMR谱或13C-NMR谱;

    第二步:根据1H-NMR或13C-NMR图谱找到待脱氢原子的位置,即化学位移δH或δC值,确定该δH或δC值及其对应的电磁辐射频率v值和外磁场H0值;

    第三步:在试样管内加入上述已知有机化合物和脱氢催化剂,根据上述确定的δH或δC值使用对应的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v及其对应的固定的外磁场H0,充分加强照射,直到待脱氢原子吸收足够的能量挣脱化学键的束缚而定位脱去;所述试样管是指根据待脱氢原子的化合物用量,可以是型号大小不同的试样管。

    第四步:分离和提纯脱氢后的有机化合物并测定其δH或δC值。

    所述根据上述确定的δH或δC值使用对应的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v及其对应的固定的外磁场H0,是根据确定的δH或δC值将储存在仪器上的对应的电磁辐射v和外磁场H0的数据调出。

    所述对应的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v及其对应的固定的外磁场H0,是指1H或13C核磁共振仪可选择永久磁铁、电磁铁或超导磁铁产生磁场,电磁辐射的频率范围可在60MHz~600MHz。

    本发明与传统技术工艺比较具有的特点是:

    本发明把用于化学测定技术的核磁共振理论用于化学反应的定位脱氢技术理论,可望对有机化学反应、人类寻找新物质和合成新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其中第一步用1H或13C核磁共振仪精确测定已知有机化合物的δH或δC值,得到正确的1H-NMR谱或13C-NMR谱的一种方法为按下述方法步骤进行:

    将已知的适量动物脂肪酸加入1H或13C核磁共振仪的试样管中,采用公知的常规方法测定其δH或δC值,得到正确的1H-NMR谱或13C-NMR谱。

    第一步用1H或13C核磁共振仪精确测定已知有机化合物的δH或δC值,得到正确的1H-NMR谱或13C-NMR谱的另一种方法为按下述步骤方法:

    将已知的适量其他任意有机化合物加入1H或13C核磁共振仪的试样管中,采用公知的常规方法测定其δH或δC值,得到正确的1H-NMR谱或13C-NMR谱。

    第二步根据1H-NMR或13C-NMR图谱找到待脱氢原子的位置,即化学位移δH或δC值,确定该δH或δC值及其对应的电磁辐射频率v值和外磁场H0值的一种方法为按下述步骤方法:

    根据1H-NMR或13C-NMR图谱找到动物脂肪酸待脱氢原子n-9、n-6、n-3的位置(即化学位移δH9、δH6、δH3或δC9、δC6、δC3值),锁定该δH或δC值及其对应的电磁辐射频率v9、v6、v3值和外磁场H09、H06、H03值。

    第二步根据1H-NMR或13C-NMR图谱找到待脱氢原子的位置,即化学位移δH或δC值,锁定该δH或δC值及其对应的电磁辐射频率v值和外磁场H0值的另一种方法为按下述步骤方法:

    根据1H-NMR或13C-NMR图谱找到已知的任意其他有机物待脱氢原子在碳原子上的的位置,即化学位移δHm或δCm值,锁定该δH或δC值及其对应的电磁辐射频率vm值和外磁场H0m值。

    第三步在试样管内加入上述已知有机化合物和脱氢催化剂,根据上述确定的δH或δC值使用对应的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v及其对应的固定的外磁场H0,充分加强照射,直到待脱氢原子吸收足够的能量挣脱化学键的束缚而定位脱去的一种方法为按下述步骤方法:

    在特制试样管内加入上述已知动物脂肪酸和脱氢催化剂,在上述锁定的δH9、δH6、δH3或δC9、δC6、δC3值分别使用对应的和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v9、v6、v3及其对应的和固定的外磁场H09、H06、H03,充分加强照射,直到待脱氢原子吸收足够的能量挣脱化学键的束缚而定位脱去。

    第三步在试样管内加入上述已知有机化合物和脱氢催化剂,根据上述确定的δH或δC值使用对应的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v及其对应的固定的外磁场H0,充分加强照射,直到待脱氢原子吸收足够的能量挣脱化学键的束缚而定位脱去的另一种方法为按下述步骤方法:

    在试样管内加入上述已知的任意其它有机物和脱氢催化剂,在上述锁定的δHm或δCm值分别使用对应的和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vm及其对应的和固定的外磁场H0m,充分加强照射,直到待脱氢原子吸收足够的能量挣脱化学键的束缚而定位脱去。

    第四步分离和提纯脱氢后的有机化合物(即产物)并测定其δH或δC值的一种方法为按下述步骤方法:

    分离和提纯脱氢后的动物脂肪酸(即n-9、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并测定其δH或δC值。

    第四步分离和提纯脱氢后的有机化合物(即产物)并测定其δH或δC值的另一种方法为按下述步骤方法:

    分离和提纯脱氢后的其它任意有机化合物(即得到人工难以合成的新物质或新药物)并测定其δH或δC值。

    本发明把用于化学测定技术的核磁共振理论用于化学反应的定位脱氢技术理论,可望对有机化学反应、人类寻找新物质和合成新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属于有机化学反应技术领域;提供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可望对有机化学反应、人类寻找新物质和合成新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核磁共振定位脱氢的方法,按下述方法步骤进行:第一步:精确测定已知有机化合物的H或C值,得到正确的1H-NMR谱或13C-NMR谱;第二步:根据1H-NMR或13C-NMR图谱找到待脱氢原子的位置,确定对应的电磁辐射频率v值和外磁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