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速释放紧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捆绑货物的拉紧器,尤其是涉及对一种双速释放紧带器等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传统的拉紧器只有拉紧和完全释放两种状态,往往存在货物可能会因堆积不齐或在运输过程因为震动颠簸造成倾斜或移位等带有安全隐患的情况,在卸货时突然完全释放容易造成货物坍塌,从而引起不必要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并因此受到适用场合的限制。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拉紧器(公开号:CN 10 1486331 A)其包括连接件和调节件,连接件的内端与调节件通过螺纹相联接,调节上设有能带动调节件转动的手柄,连接件外端设有挂钩一,调节件上设有挂钩二,调节件上固连有棘轮,手柄内端具有套孔,且手柄内端套在调节件上,在手柄上设有能嵌在棘轮棘齿间的棘爪,棘爪与手柄之间设有弹簧,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棘爪嵌于棘轮的棘齿间,手柄内端呈U形,U形开口处的两侧为翼片,套孔位于手柄内端的两片翼片上,调节件穿在两个套孔上且棘轮位于手柄内端的U形开口处,棘轮尺寸较套孔尺寸大,调节件与连接件相连接的另一端设有副连接件,副连接件内端通过螺纹联接在调节件上,挂钩二联接在副连接件的外端,且连接件与副连接件的螺纹旋向相反,调节件呈圆筒状,上述的连接件呈杆状,且连接件内端伸于调节件内两者螺纹联接。但这种拉紧器在释放带子时为完全释放,容易发生意外,并且在穿上带子工作拉紧时,只能由下往上推,比较费力;另外现有的逐齿释放的机构在卸整齐良好的货物时也只能逐齿释放,不能一下子快速完全释放,卸货比较费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速释放紧带器,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拉紧器在释放带子时为完全释放,容易发生意外,并且在穿上带子工作拉紧时,只能由下往上推,比较费力的问题;本发明还解决了现有的逐齿释放的机构在卸整齐良好的货物时也只能逐齿释放,不能一下子快速完全释放,卸货比较费时等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发明的一种双速释放紧带器,包括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上设有逐步释放区,机壳连接有棘轮,机壳上活动连接有可锁住棘轮的山锁,机壳上还连接有凸轮,凸轮上设有凸轮突出件,凸轮突出件最高点到转动圆心的距离大于棘轮的齿顶圆半径,机壳连接有边板,边板上连接有可挡住棘轮齿的方锁,并且边板端部连接有可顶开山锁的边板突出件。此紧带器为推式的紧带器,逐步释放区由几条折边组成,其最上端的表面与棘轮的齿高相等或者高于棘轮的齿高,逐步释放区最底部的表面与棘轮齿根部齐平,这样方锁一开始设在棘轮的齿的上方,方锁转动时不会碰到棘轮的齿。方锁继续转动后,其会沿着逐步释放区到达棘轮的齿根部,这样其能挡住后面的齿进行回转。方锁反向转动后,位于后面的齿反向旋转一个齿位,这样与紧带器连接的捆绑绳即会被放出一段。方锁旋转时,由于方锁卡在凸轮突出件处,因此其会带动凸轮也同时旋转。当方锁转动一个齿位后,与方锁连接的边板也转动一个齿位,边板上的边板突出件刚好顶开山锁,山锁被顶开后,其脱开棘轮上的齿,棘轮这时可以自由旋转。由于捆绑带的力的作用,棘轮即可以逆时针旋转一个齿。机壳上可以开有固定孔,便于其和其他部件连接固定。机壳上可以开有滑槽,使得山锁能在滑槽内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机壳上开有弧形的限位槽,凸轮上设有限位件,限位件设在限位槽内。限位件能在限位槽内滑动,限位槽的长度使得凸轮能刚好旋转一个棘轮齿的齿位,这样保证整个紧带器能够一个个地放齿。
作为优选,所述的机壳上设有完全释放区,完全释放区位于逐步释放区的上方。当方锁位于完全释放区时,由于方锁的下端并未接触到棘轮的齿,因此棘轮的齿可以不受方锁地限制,自由旋转,即可以实现捆绑带的快速释放。
作为优选,所述的凸轮突出件由第一突出件、第二突出件以及可顶开山锁的第三突出件组成,第一突出件与第二突出件之间设有槽体。方锁旋转时,由于方锁可卡接在第一突出件与第二突出件之间的槽体内,因此其会带动凸轮也同时旋转。当方锁转动一个齿位后,与方锁一起转动的凸轮也转动一个齿位,凸轮上的第三突出件刚好顶开山锁,山锁被顶开后,其脱开棘轮上的齿,棘轮这时可以自由旋转。由于捆绑带的力的作用,棘轮即可以反向旋转一个齿。逐步放齿时,边板突出件无作用,而当方锁位于完全释放区时,边板转动后,边板突出件可以直接顶开山锁,这样棘轮就完全不受山锁的制约,可以自由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方锁包括有一个“C”型的方锁本体,本体上连接有两个对称的钩体,钩体与手柄之间连接有弹簧。方锁本体可以用来挡住棘轮的齿旋转,弹簧可以使得方锁在工作完成后复位。方锁本体上也可以连接横杆,弹簧连接在横杆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山锁包括有一个“U”型的山锁本体,山锁本体上设有“山”字形的锁件。凸轮转动后,其上的第三突出件可以顶开山锁中间的锁件,同时山锁“山”字形两侧的锁件也会脱离棘轮的齿,使得棘轮能够自由旋转。山锁可以连接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的机壳由两个平行设置的相同的片体组成,片体之间连接有连接片,片体上开有可穿接棘轮、凸轮的轴孔。棘轮、凸轮安装在两个片体之间,中间的轴孔可以穿有轴。
作为优选,所述的棘轮上开有对称的两个半圆孔,半圆孔内穿接有半圆轴。半圆轴的两端处理成圆弧形,两个半圆轴组成的轴体可以便于凸轮、棘轮的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的边板连接有手柄,凸轮连接有复位弹簧。手柄可以是长柄型,便于操作,复位弹簧可以将旋转一定角度的凸轮复位。
作为优选,所述的边板上设有拉手,拉手端部接触方锁。由于在逐步释放的过程中方锁会在槽内摆动,如果按照以前的方锁和拉手一体,或者是固定相连的话,就会导致拉手也会很大的摆动,如此会造成使用的不变。因此本实用新型使方锁和拉手脱离,分体制作,也就是说方锁的摆动不会影响拉手,也不会对使用造成使用不便。拉手在完全释放时可以拉起方锁。
因此,本发明具有集快速释放和可控释放两种功能于一身,在传统拉紧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单齿释放功能,且又不影响使用性能的特点;本发明还具有在装货捆绑时可以穿上带子往下拉动手柄,快速省力地拉紧,卸货时可根据堆放的实际情况,逐步松开捆绑带,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最后完全释放捆绑带,而在货物捆绑整齐良好时卸货也可以一下完全释放,结构简单、合理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实施例1机壳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图2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实施例1方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图4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实施例1山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图6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实施例1凸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9是实施例1方锁与棘轮的第一工位结构示意图;
附图10是实施例1方锁与棘轮的第二工位结构示意图;
附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12是实施例2机壳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13是图12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14是实施例2方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15是图14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16是实施例2凸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17是实施例2的第二工位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机壳1、逐步释放区2、棘轮3、山锁4、凸轮5、第一突出件6、第二突出件7、槽体8、第三突出件9、边板10、方锁11、限位槽12、限位件13、完全释放区14、边板突出件15、方锁本体16、钩体17、山锁本体18、锁件19、片体20、连接片21、轴孔22、半圆轴23、横杆24、复位弹簧25、拉手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本例的一种双速释放紧带器,如图1,有一个机壳1,机壳铰接有棘轮3、边板10,边板10连接有手柄,棘轮3上的齿朝向逆时针方向,并且棘轮3上开有对称的两个半圆孔,半圆孔内穿接有半圆轴23。如图2、图3,机壳1由两个平行设置的相同的片体20组成,片体之间连接有连接片21,片体20上开有可穿接棘轮3、凸轮5的轴孔22。机壳上活动连接有可锁住棘轮的山锁4,如图6、图7,山锁4包括有一个“U”型的山锁本体18,山锁本体上设有“山”字形的锁件19。机壳1上还铰接有凸轮5,凸轮上连接有复位弹簧25,如图8,凸轮上设有第一突出件6与第二突出件7,第一突出件与第二突出件之间设有槽体8。凸轮5上还设有可顶开山锁的第三突出件9。机壳1上开有弧形的限位槽12,凸轮5上设有限位件13,限位件设在限位槽内。如图2、图3,机壳上设有逐步释放区2与完全释放区14,完全释放区位于逐步释放区2的上方,并且逐步释放区下表面与槽体8齐平。边板10上连接有可插入槽体8的方锁11,并且边板10端部连接有可顶开山锁4的边板突出件15,边板10上设有拉手26,拉手端部接触方锁11。如图4、图5,方锁11包括有一个“C”型的方锁本体16,本体上连接有两个对称的钩体17,钩体与边板10之间连接有弹簧。
使用时,如图9,将方锁11插入第一突出件6与第二突出件7之间的槽体8内,利用手柄顺时针转动边板10,边板带动方锁11顺时针旋转,在弹簧的作用下,方锁顺着逐步释放区2逐渐经过一个棘轮齿的齿位,最后进入到棘轮的齿根部,即如图10所示位置。这时,方锁11同样使得凸轮5旋转了一个齿位,凸轮上的第三突出件9会将山锁4顶开,棘轮即脱开了山锁的束缚,可以自由旋转。利用手柄逆时针转动边板10,方锁、凸轮回到原位,从而棘轮上的齿逆时针转动一个齿位,使得捆绑带逐齿释放。当通过拉手26提起方锁11时,方锁位于完全释放区14上,这时逆时针搬动边板10,边板端部的边板突出件15逆时针旋转后顶开山锁4,此时棘轮既没有山锁的束缚,又没被方锁11挡住,因此其可以自由旋转,从而达到了捆绑带快速释放的效果。
实施例2:本例的一种双速释放紧带器,如图11,有一个机壳1,机壳铰接有棘轮3、边板10,边板10连接有手柄,棘轮3上的齿朝向顺时针方向,并且棘轮3上开有对称的两个半圆孔,半圆孔内穿接有半圆轴23。如图12、图13,机壳1由两个平行设置的相同的片体20组成,片体之间连接有连接片21,片体20上开有可穿接棘轮3、凸轮5的轴孔22。机壳上活动连接有可锁住棘轮的山锁4,山锁4包括有一个“U”型的山锁本体,山锁本体上设有“山”字形的锁件。机壳1上还铰接有凸轮5,凸轮上连接有复位弹簧25,如图16,凸轮上设有凸轮突出件,凸轮突出件最高点到转动圆心的距离大于棘轮的齿顶圆半径。机壳1上开有弧形的限位槽12,凸轮5上设有限位件13,限位件设在限位槽内。如图12、图13,机壳上设有逐步释放区2与完全释放区14,完全释放区位于逐步释放区2的上方,并且逐步释放区下表面与棘轮齿根部齐平。边板10上连接有可挡住棘轮齿的方锁11,并且边板10端部连接有可顶开山锁4的边板突出件15。如图14、图15,方锁11包括有一个“C”型的方锁本体16,本体上连接有横杆24,横杆与边板10之间连接有弹簧。
使用时,如图10,将方锁11插入凸轮上凸轮突出件的一侧,利用手柄逆时针转动边板10,边板带动方锁11逆时针旋转,在弹簧的作用下,方锁顺着逐步释放区2逐渐经过一个棘轮齿的齿位,由于限位件13的作用,最后进入到棘轮的齿根部,即如图17所示位置。这时,边板10上的边板突出件15同样旋转了一个齿位,边板突出件15会将山锁4顶开,棘轮即脱开了山锁的束缚,可以自由旋转。利用手柄顺时针转动边板10,方锁、凸轮回到原位,从而棘轮上的齿顺时针转动一个齿位,使得捆绑带逐齿释放。当提起方锁11时,方锁位于凸轮的凸轮突出件上方即完全释放区14上,这时逆时针搬动边板10,边板端部的边板突出件15逆时针旋转后顶开山锁4,此时棘轮既没有山锁的束缚,又没被方锁11挡住,因此其可以自由旋转,从而达到了捆绑带快速释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