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在前方整齐排列配置有多个保龄球瓶的保龄球道上 投球,并利用在该球道上滚动的球击倒上述保龄球瓶从而获得乐趣的 保龄球游戏装置。
背景技术
上述保龄球游戏装置包括:作为选手投球区域的助走道部;从该 助走道部延伸设置的、以供投出的球滚动的球道;配置在该球道的与 上述助走道部相反侧的端部上的多个保龄球瓶;和在球道的两侧并沿 其设置、用于收容从该球道上偏落的球的槽状的球沟等,选手通过相 互竞争由倒下的保龄球瓶的数量所决定的得分,而从比赛中得到乐趣。
然而,虽然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倒下的保龄球瓶的数量是由 投出的保龄球的方向,换句话说就是保龄球碰到配置的保龄球瓶群的 位置所支配,通过将球控制在靠近球道的中央的技术的好坏,来决定 得分的高低。
所以,对于不能够良好地控制球而将其投出的体格还没有发达的 儿童来说,就不能指望其得到较高的分数,不只如此,还有可能发生 球落进球沟,而不能碰倒保龄球瓶的情况。这时,对比赛的兴趣将被 削弱,从而有可能在以一家团圆为目的的家庭中,出现不能够从比赛 中得到乐趣的情况。
所以,在现有技术中提出有各种用于防止保龄球落进球沟的球沟 防止装置的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在球道的两侧沿其配设杆材,在球沟 与球道的边界附近,在阻止球落进球沟的阻止位置和从该阻止位置向 球沟侧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具有使上述杆材沿水平方向平行移动的 结构的装置(参照日本特开平7-15542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9-84923 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平11-164931号公报)。
在该球沟防止装置中,在例如儿童等不能够良好地控制球的投球 者进行投球时,使上述杆材向上述阻止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比儿 童体格发达的成人投球时,使上述杆材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动。
这样,即使是在儿童等投球方向不稳定的人所投出的球向球沟滚 动时,也能够利用配置在阻止位置的杆材阻止球落进球沟,将其维持 在球道上,最终与保龄球瓶碰撞,并使保龄球瓶倒下。即,即使是儿 童也一定能够击倒保龄球瓶,可靠地得到高分。
另一方面,在成人比赛时,将杆材配置在退避位置,即使是在投 出的球滚向球沟时,也不阻止,任凭球落进球沟。即,能够进行与不 具备球沟防止装置的通常的保龄球游戏装置一样的比赛。
这样,如果使用上述球沟防止装置,则即使是儿童也一定能够击 倒保龄球瓶、得到分数,相应地就能够保持对比赛的兴趣。即,也能 够实现与成人在同一球道上比赛,这就意味着,在以一家团圆为目的 的家庭中能够从该比赛中得到乐趣。
另外,在上述内容之外,还具有构成为在上述阻止位置与从该阻 止位置向下方退避的位置上的退避位置之间,使上述杆材在垂直方向 上平行移动的部件(参照日本特开平10-151235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 2002-65933号公报),和构成以沿球道的长边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 使球沟在球道侧转动的部件(参照日本特表平10-506031号公报), 都发挥与上述装置一样的作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554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849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6493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15123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6593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表平10-506031号公报
但是,即使是具有上述现有的球沟防止装置的保龄球游戏装置, 在使儿童保持兴趣进行比赛方面,还不能说是充分的装置。
即,例如,在具有使杆材向阻止位置移动的结构的球沟防止装置 的情况下,如果投出的球向球沟滚动、与该杆材碰撞,则如果不保证 杆材与球之间的高弹回性,球就会沿杆材滚动,最多能够碰倒配置在 球道的端部的保龄球瓶。
假设,即使在杆材和球之间具有高弹回性,如果碰撞杆材之后的 球的滚动方向不一定,也保证不了是否会击倒较多的保龄球瓶。另外, 在保龄球比赛中,每一轮能够投两次球,在第一次投球没有击倒全部 的保龄球瓶的情况下,若第二次投球击倒剩下的所有的保龄球瓶,则 称为补中,分数会高,但是在上述结构的球沟防止装置中,得到两球 全倒的几率非常少,儿童能够得到高分的可能性非常低。
所以,就上述的球沟防止装置来说,与没有具备该球沟防止装置 的装置相比,虽然起到能够多少保持一些儿童对比赛的兴趣的效果, 但是,对于容易玩厌烦的儿童来说,还不能说是很充分的装置。换句 话说,在使好奇心、向上心和优越感都丰富的儿童维持对比赛的兴趣 方面,能够得到成人水平以上的分数,能够与成人同等地进行竞争的 状态是有必要的。
在该种情况下,就具有使球沟在球道侧旋转的结构的装置来说, 也是一样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事实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 投球方向不一定的儿童,也能够打得全中或补中、取得高分的保龄球 游戏装置。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保龄球游戏装置,至少包括作 为选手投球区域的助走道部;从该助走道部延伸设置的、供上述选手 投出的球滚动的球道;整齐排列配置在该球道的与上述助走道部相反 侧的端部上的多个保龄球瓶;和在上述球道的两侧沿其设置、用于收 容从上述球道上偏落的球的槽状的球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个引导部件,沿上述球道的长边方向设置,由线状、绳索状、 带状或棒状的部件以及这些部件的组合构成;
两个第一保持体,分别配置在上述球道的上述助走道部的端部附 近的两外侧,分别保持上述各引导部件的一端;
两个第二保持体,并行设置在上述第一保持体与上述保龄球瓶群 之间且在上述球道的上方,分别保持上述引导部件的另一端,同时, 该另一端保持部能够分别在上述保龄球瓶群靠近上述助走道部侧的位 置且在上述球道的上方位置的引导位置,与远离该引导位置的位置上 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和
第二保持体驱动单元,使上述各第二保持体的另一端保持部在上 述退避位置与引导位置之间移动,其中,
由上述第一保持体和第二保持体保持两端的引导部件具有如下结 构:被配设为在上述第二保持体的另一端保持部位于上述引导位置上 时,从其上方看,与上述球道的长边方向斜向交叉,且能够与在上述 球道上滚动的球在该球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接触,与该引导部件 接触的球由该引导部件引导向上述保龄球瓶群的中央附近。
根据该保龄球游戏装置,在选手是不具有能够固定投球方向的技 术的儿童的情况下,第二保持体驱动单元使上述各第二保持体的另一 端保持部向上述引导位置移动。如上所述,该引导位置是位于比上述 保龄球瓶群更靠近上述助走道部侧的位置且在球道的上方位置的位 置,在上述另一端保持部在引导位置上时,两个引导部件的一端位于 球道的通路侧的端部附近的外侧,另一端位于保龄球瓶前方的、球道 上方的位置,从其上方观察与上述球道的长边方向呈斜向交叉,且呈 现能够与在球道上滚动的球在其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上接触的状态, 由该引导部件将与该引导部件接触的球引导向保龄球瓶群的中央附 近。
因此,如上所述,若选手在两个引导部件的另一端部位于引导位 置的状态下投球,则投出的球在两个引导部件间的球道上向保龄球侧 滚动,假设球向球沟滚动,则球在到达球沟之前与上述引导部件接触, 从而阻止球落入球沟中,且由引导部件将与引导部件接触的球引导向 保龄球瓶侧,在保龄球瓶群的中央附近与之碰撞。
将球引导向保龄球瓶群的引导位置由上述另一端保持部的引导位 置决定,通过将该引导位置设定在将球引导向保龄球瓶群的所谓装口 袋附近或头部附近的位置上,即使是儿童也能够轻易地打出全中。
另一方面,在成人比赛的情况下,由第二保持体驱动单元使上述 第二保持体的另一端保持部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动。该退避位置是离开 上述引导位置的位置,例如,是上述引导位置的正上方或斜上方的位 置、或从引导位置向球道侧水平移动的位置等,总而言之,在第二保 持体的另一端保持部位于退避位置上时,是引导部件不阻止球落入球 沟的状态的位置。
所以,在上述另一端保持部位于退避位置上时,在投出的球滚向 球沟的情况下,并不加以阻止,任凭球落入球沟。即,能够进行与通 常的保龄球游戏装置一样的比赛。
这样,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保龄球游戏装置,在儿童进行比赛时, 通过使第二保持体的另一端保持部向引导位置移动,例如,即使是投 出的球滚向球沟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引导部件防止其落入球沟,且由 引导部件将球引导向保龄球群的中央附近。所以,即使是投球方向不 固定的儿童,也一定能够击倒多数的球,根据情况而打得出全中或者 补中的成绩。
另一方面,在成人比赛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保持体的另一端保 持部移动至退避位置,能够进行与通常的保龄球游戏装置一样的比赛。
所以,在本发明涉及的保龄球游戏装置中,即使是儿童与成人在 同样的球道上比赛,因为儿童也能够与成人一样得到高分,而不会丧 失对比赛的兴趣,所以,在相互间作为同等的选手进行家庭中的比赛 的同时,能够其乐融融地从中得到乐趣。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上述引导部件是由线状、绳索状、 带状、棒状的部件以及这些部件的组合构成的部件,如果是在透明或 线状部件的情况下难于识别的部件,则因为选手难于识别引导部件, 所以即使是由引导部件的辅助使球不落入球沟而被引导向保龄球瓶群 的基本靠近中央部位,也能够使选手识别不出这样的引导部件的辅助, 反而错觉是靠自己的技术得到的高分,从而,能够使其充满自信的享 受比赛。
另外,上述引导位置涉及的上述第二保持体的另一端保持部的高 度位置,位于比球的上端低的位置的情况下,在球通过时,球与上述 另一端保持部有可能接触,这时,就第二保持体的结构来说,很可能 受到破损。所以,在这样通过与球的接触而有可能破损的情况下,优 选将上述引导位置涉及的另一端保持部的高度位置设定在比球的上端 高的位置上。
另外,第一保持体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该上述一端保持部能够 在球道的上方位置或者接近球道的位置的第一位置与远离球道的位置 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保持体驱动单元使该一端保持部在上述第 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在儿童比赛的情况下,可以在投球前预先使第二保持体的 上述另一端保持部移动至引导位置,但是也可以是如下结构:设置检 测投放到球道上的球的球检测单元,在由该球检测单元检测出球时, 由第二保持体驱动单元使第二保持体的另一端保持部向引导位置移 动,由第一保持体驱动单元使第一保持体的一端保持部向第一位置移 动。这样,例如,如果由选手能够识别的部件构成引导部件,则选手 能够识别投球后引导部件向引导位置移动的辅助动作,对于儿童来说, 相反,能够得到接受辅助的真实感。
另外,上述球检测单元在球道的两侧部具有沿其长边方向的检测 区域,其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在由该球检测单元检测出球向球道的 侧部滚动时,由第二保持体驱动单元使第二保持体的另一端保持部向 引导位置移动,由第一保持体驱动单元使第一保持体的一端保持部向 第一位置移动。即使是投球方向不固定的儿童,在几次投球中也总会 有一次能够使球向保龄球瓶群的接近中央附近滚动。如果在这种情况 下,也使引导部件动作,则成为给予没有必要的辅助,反而很有可能 降低对比赛的兴趣。所以,如上所述,如果只有在球向球道的侧部, 即朝向球沟滚动时,使引导部件动作,才能够只在需要时给予辅助, 能够防止降低对比赛的兴趣。
另外,上述第二保持体驱动单元也可以具有能够将上述引导位置 设定在上述球道的宽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由上述引导部件将球向相 对于保龄球瓶群的任意位置引导的结构。这样,能够在第一次投球时 设定上述引导位置使其将球引导至靠近保龄球瓶群的所谓的装口袋的 部分,在第二次投球时设定上述引导位置使其将球引导至朝向剩下的 保龄球瓶,能够提高选手取得补中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即使是儿童与成人在同 样的球道上比赛,儿童也能够与成人一样得到高分,不会丧失对比赛 的兴趣,在相互间作为同等的选手进行家庭中的比赛的同时,能够其 乐融融地从中得到乐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龄球游戏装置的简要 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表示的保龄球游戏装置的平面图。
图3是图1表示的保龄球游戏装置的侧视截面图。
图4是图1表示的保龄球游戏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件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能够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引导部件的卷绕/抽出装置 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臂的正视图。
图8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臂的正视图。
图9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臂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臂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臂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龄球游戏装置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龄球游戏装置的平面图。
图14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龄球游戏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龄球游戏装置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龄球游戏装置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
1.保龄球游戏装置;2.助走道部;3.球道;4.球沟;5.保 龄球瓶;15.保持柱;15a.保持部;20.保持臂;20a.保持部;45.装 饰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 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龄球游戏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立体 图,图2是其平面图,图3是其侧视截面图,图4是其正视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保龄球游戏装置1包括:作为 选手进行投球b区域而设定的助走道部(approach)2;从该助走道部 2延伸设置的、供选手所投出的球滚动的球道3;整齐排列配置在该球 道3的与助走道部2相反侧的端部上的10个保龄球瓶5;在该球道3 的两侧并沿其设置的槽状的球沟4、4;沿球道3的长边方向设置的两 根合成纤维制、天然纤维制或金属(纤维)制的绳索(rope)状的引导 部件10、10;分别保持该各引导部件10、10的一端的两个保持柱(第 一保持体)15、15;分别保持各引导部件10、10的另一端的两个保持 臂(第二保持体)20、20;以及驱动保持臂20、20的驱动马达21,此 外,其还具有在横向上排列设置这些多个组的结构。
在相互邻接的上述球沟4、4之间设置有分离部6,由球道3以及 球沟4、4构成的各比赛区域,其相互之间由该分离部6所分离。另外, 在配置保龄球瓶5的部分的两侧的球沟4、4之间设置有隔离壁7,也 能够由该隔离壁7来分离上述各比赛区域。另外,在球道3上方的上 述隔离壁7、7之间,设置有前板(front cover)8,在由该前板8和上 述隔壁板7所包围的空间内的上述球道3上配置10个保龄球瓶5。而 且,在上述前板8的前面设置有模仿人脸的装饰体45。
上述各保持柱15、15分别被固定设置在位于上述比赛区域之外的 分离部6上,保持上述引导部件10的保持部15a的高度位置,即引导 部件10的保持位置被设定在位于球b的中心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
另一方面,保持臂20、20由上述装饰体45支撑,在与球道3垂 直的面内自由摇动,由驱动马达21所驱动而沿箭头A-B所示方向摇 动,使保持引导部件10的上述另一端部的保持部20a,在靠近上述球 道3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引导位置(图4中的实线所示位置)与从该引 导位置偏离的位置上的退避位置(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位置)之间 移动。其中,位于引导位置上时的保持部20a的高度位置,即引导部 件10的保持位置与上述保持柱15一样,被设置在位于球b的中心位 置或者其附近。另外,位于引导位置上时的一对保持部20a、20a之间 的间隔为球b能够通过的间隔。
因此,如图2所示,一对保持臂20、20的保持部20a、20a在相 互分离的退避位置上时,由该一对保持臂20、20和上述一对保持柱15、 15保持的引导部件10、10,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位于球道3的 上方空间之外,上述各保持部20a、20a在相互接近的引导位置上时, 如实线所示,引导部件10、10跨过球沟4,其一端位于球道3的上方 空间之外,另一端位于接近球道3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
根据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例的保龄球游戏装置1,在像儿童一样 的选手不能够良好地固定投球方向的情况下,在选手投球之前,驱动 上述驱动马达21,使保持臂20、20沿箭头A所示方向摇动,使保持 部20a、20a移动至靠近球道3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引导位置上。
由此,成为引导部件10、10跨过球沟3,其一端位于球道3的上 方空间之外,另一端位于接近球道3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的状态, 利用这样的两个引导部件10、10,在其相互之间的间隔形成从助走道 部2侧开始朝向保龄球瓶5群的中央部的逐渐狭窄的引导路径。
因此,在这样由两个引导部件10、10形成引导路径的状态下,如 果选手投出球b,则投出的球b在两个引导部件10、10间的球道3上 向保龄球瓶5侧滚动,假设如图2所示,球b向球沟4、4滚动,则在 球b到达球沟4之前,与引导部件10接触,从而能够阻止其落入球沟 4,同时,与引导部件10接触的球b通过该引导部件10而被引导向保 龄球瓶5侧,通过保持部20a、20a之间,碰撞靠近保龄球瓶5群的中 央的部分。
球b被引导向保龄球瓶5群的位置由上述引导位置决定,通过将 该引导位置设定在保龄球瓶5群的所谓装口袋(pocket)附近或头部 (head)附近,即使是儿童也能够轻易地打出全中。
相反,如果扩展位于引导位置时的上述保持部20a、20a之间的间 隔,则因为球b不一定被引导至保龄球瓶5群的装口袋附近,所以球b 碰撞保龄球5群的位置不确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控制的状态, 但是能够实现保留不确定性的比赛。
另一方面,在成人比赛时,驱动上述驱动马达21,使保持臂20、 20沿箭头B所示方向摇动,使保持部20a、20a移动至退避位置。由此, 引导部件10、10处于位于球道3的上方空间之外的位置的状态。
因此,在上述保持部20a、20a位于退避位置上时,若投出的球b 朝向球沟4,则对其并不加以阻止,任凭球b落入球沟4。即,能够进 行与通常的保龄球游戏装置一样的比赛。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的保龄球游戏装置1,在儿童进行比赛时,通 过使保持臂20、20的保持部20a、20a向引导位置移动,例如,即使 是投出的球b朝向球沟4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引导部件10、10阻止 其落入球沟4,而且,由引导部件10、10将球b引导至保龄球瓶5群 的中央附近。所以,即使是投球方向不确定的儿童,也一定能够击倒 很多的保龄球瓶5,根据情况,能够打得全中(strike)或者补中(spare)。
另一方面,在进行成人比赛时,通过使保持臂20、20的保持部20a、 20a向退避位置移动,能够进行与通常的保龄球游戏装置一样的比赛。
因此,就本实施例的保龄球游戏装置1来说,即使是儿童与成人 在同样的球道3上比赛,因为儿童也能够与成人一样得到高分,而不 会丧失对比赛的兴趣,所以,在相互间作为同等的选手进行家庭中的 比赛的同时,能够其乐融融地从中得到乐趣。
以上,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能够采用 的具体方式不限定于上例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虽然上述引导部件10是由合成纤维制、 天然纤维制、金属(纤维)制等的绳索状部件构成,但是另一方面, 其也可以由以下部件构成:钢丝绳、钢琴丝或树脂细丝等的线状部件; 树脂带类等的带状部件;树脂制、木制、金属制等的棒状部件;以及 组合这些部件而构成的部件。另外,也可以是如图5(a)、(b)表示的 形成线状部件、绳索状部件或者棒状部件,整体呈带状。
另外,虽然上述引导部件10不论是透明还是不透明都可以,但是, 如果是透明的引导部件,或者在使用线状部件时,是难于将其识别出 来的极细的部件,则因为选手难于识别引导部件10,所以即使利用引 导部件10的辅助而使球b并不落入到球沟内,并且将其引导至基本靠 近保龄球瓶5群的中央的位置,选手也不会识别出这样的引导部件10 的辅助,还会错觉地认为是依靠自己的技术而得到高分,从而,能够 充满自信地体会比赛。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即使在保持臂20、20处于退避位置时的保 持部20a、20a与保持柱15、15的保持部15a、15a之间的距离,与处 于引导位置时的保持部20a、20a与保持部15a、15a之间的距离相同, 在保持臂20、20在上述退避位置与引导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在上 述保持部20a、20a与保持部15a、15a之间的距离扩缩的情况下,如果 引导部件10没有伸缩性,则在上述移动过程中,引导部件10松弛, 或必须通过保持臂20、20挠曲来吸收上述扩缩。所以,有可能产生引 导部件10的动作不稳定,或者给保持臂20、20的动作造成障碍。
所以,为了消除这样的可能性,在引导部件10是绳索状部件、线 状部件或者带状部件等具有可挠性部件的情况下,设置将引导部件10 相对上述保持臂20、20以及/或保持柱15、15进行卷绕或者抽出的卷 绕/抽出装置,使得由该卷绕/抽出装置保持上述引导部件10,从而,也 可以利用上述卷绕/抽出装置进行的引导部件10的卷绕、抽出动作吸收 在保持臂20、20的上述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扩缩。另一方面,在引导部 件10是棒状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其保持在上述保持臂20、20以 及/或保持柱15、15上,使其能够在其轴向上移动,由引导部件10的 轴向上的移动来吸收上述扩缩。
为了具体地例示,在图6中表示上述卷绕/抽出装置的一个例子。 该卷绕/抽出装置35是设置在保持柱15上的装置,其包括:收纳在该 中空状保持柱15内的滑轮38以及辊39;从外部贯通该保持柱15以支 撑上述辊39的旋转轴41;与该旋转轴41连接的扭矩保持器40;以及 与该扭矩保持器40连接的驱动马达36等。上述引导部件10的端部通 过形成在保持柱15上的通孔15b,经由滑轮38而被卷绕在辊39上。 另外,扭矩保持器40在作用在旋转轴41上的扭矩超过规定的值时, 容许该旋转轴41进行旋转。
根据该卷绕/抽出装置30,在保持臂20、20在上述退避位置与引 导位置之间移动时,驱动上述驱动马达36,由该驱动马达36驱动辊 39向卷绕方向旋转。然后,在由于保持臂20、20的移动导致引导部件 10松弛的情况下,该引导部件10被卷绕在辊39上,另一方面,如果 引导部件10被拉紧,上述规定值以上的扭矩作用在旋转轴41上,则 利用扭矩保持器40,在旋转轴41和驱动马达36之间呈现空滑的状态, 根据情况从辊39上抽出引导部件10。
因此,根据该卷绕/抽出装置30,在产生上述扩缩的情况下,利用 引导部件10的卷绕或抽出,来吸收该扩缩。
另外,上述保持臂20、20并不限定于上例的结构,作为其他的实 施方式能够为图7至图11中表示的各种方式。
图7表示方式的保持臂22、22由经由关节部22d、22d而连接端 部之间的第一臂22b、22b以及第二臂22c、22c构成,第一臂22b、22b 利用上述驱动马达21按照如图所示那样摇动,另一方面,第二臂22c、 22c利用内置在关节部22d、22d的驱动马达(未图示)按照如图所示 那样摇动,保持臂22、22的整体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与实线表示的 位置之间,按照箭头所示的C-D方向移动。
另外,图8表示的方式的保持臂23、23被设置为:利用流体压力 缸、驱动马达以及球头螺钉、螺母等构成的驱动机构(未图示),而能 够在箭头E-F所示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
图9以及图10所示方式的保持臂24、24由托架26、26保持,能 够在箭头I-J所示方向上自由摇动,利用驱动马达25、25使其在同方 向上摇动。另外,托架26、26,例如通过由驱动马达、球头螺钉和螺 母等构成的驱动机构27,使其沿箭头G-H所示方向(相互接近/远离 的方向)移动。因此,该保持臂24、24在实线表示的位置、与从该位 置沿箭头I所示方向摇动且向箭头G所示方向滑动后的双点划线表示 的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图11表示方式的保持臂28、28构成为:利用驱动机构29 分别沿箭头K-L所示方向(球道3的宽度方向)移动。驱动机构29, 能够在其正面保持一侧的保持臂28并使其沿上述箭头K-L所示方向 移动,在其下面保持另一侧的保持臂28并使其沿上述箭头K-L所示 方向移动,该动作由控制装置30所控制,在这样的控制装置30的控 制下,能够使保持臂28、28分别沿球道3的宽度方向(箭头K-L所 示方向)移动到任意的位置。
因此,在这样的结构中,因为能够任意地设定上述球道3的宽度 方向上的上述引导位置,例如,能够在第一次投球时设定上述引导位 置使其将球b引导至靠近保龄球瓶5群的所谓的装口袋的部分,在第 二次投球时设定上述引导位置,使其将球b引导至朝向剩下的保龄球 瓶,所以能够提高选手取得补中的可能性。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在儿童比赛时,在投球前预先使保持臂 20、20的上述保持部20a、20a移动至引导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例如,如图12所示,将用于检测投放到球道3上 的球b的发光受光型的一对检测器50、50设置在助走道部2侧的分离 部6上,在由该检测器50、50检测出球b时,驱动上述驱动马达21, 使保持部20a、20a移动至引导位置。这样的话,例如,在由选手能够 识别的部件构成上述引导部件10的情况下,选手能够识别投球后引导 部件10向引导位置移动的辅助动作,对于儿童则相反,与模拟人脸的 装饰体45相结合,利用拟人化的对象,能够得到接受辅助的真实感。
另外,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如图13所示,分别配设一方配置在助 走道部2侧、另一方配置在保龄球瓶5群的里侧的两对检测器50、50, 使得其检测区域成为在球道3的两侧沿着其长边方向的区域,在由检 测器50、50检测出球b向球道3的侧部滚动时,使保持部20a、20a 向引导位置移动。
即使是投球方向不固定的儿童,在几次投球中也总会有一次能够 使球向保龄球瓶5群的接近中央附近滚动。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也使 引导部件10、10动作,则成为给予没有必要的辅助,反而有可能降低 其对比赛的兴趣。所以,如上所述,如果只有在球b向球道3的侧部, 即,朝向球沟4滚动时,使引导部件10、10动作,能够只在需要时给 予辅助,能够防止降低对比赛的兴趣。
另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将在上述引导位置上的上述保持臂20、 20的保持部20a、20a的高度位置设定在位于比球b的上端高的位置。 在上述保持部20a、20a的高度位置位于比球b的上端低的位置情况下, 在球b通过时,有可能球b与保持臂20、20接触而破损,通过使上述 保持部20a、20a的高度位置比球b的上端高,能够防止该保持臂20、 20与球b的接触,从而防止保持臂20、20破损。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引导位置上的各保持臂20、20的位置并不限 定于上述例示的位置,例如,如图15所示,双方的保持臂20、20也 能够跨越球道3的中心位置,进一步向相反侧移动,将其设定在使得 两个引导部件10、10的平面视图呈交叉状态的位置。
另外,如图16所示,上述保持柱15、15也可以为如下结构:被 设置为能够沿箭头M-N所示方向自由旋转,利用固定设置在其外周 面的臂部16保持上述引导部件10、10的上述一端,在保持臂20、20 沿摇动位置移动时,与其同时沿箭头M所示方向旋转,使引导部件10、 10的上述一端部向球道3的上方位置或者说接近球道3的位置移动。 这样的话,因为能够将引导部件10、10的上述一端置于球道3的上方 位置或者说接近球道3的位置,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选手投出的 球b落入到球沟中。
这时,也可以在由上述检测器50、50检测球b时,使保持柱15、 15沿箭头M所示方向旋转,使引导部件10、10的上述一端向球道3 的上方位置或接近球道3的位置移动。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详细叙述,本发明能够非常适用于使用滚动的球击倒整齐排 列配置在球道上的保龄球瓶并从中获得乐趣的保龄球游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