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菰滤泥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茨菰滤泥机.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10821179.7 (22)申请日 2014.12.20 A01D 33/08(2006.01) (73)专利权人 陈桂粦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溪镇龙 溪大道 106 号 (72)发明人 陈桂粦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 刘诚 (54) 发明名称 茨菰滤泥机 (57) 摘要 一种茨菰滤泥机, 包括 : 机身本体、 轮子与机 头, 还包括设置于机身本体上并依次抵接的铲子、 滤泥部及出料部 ; 铲子抵接滤泥部, 用于铲起茨 菰后送入滤泥部进行滤泥作业 ; 滤泥部。
2、包括第一 滤泥单元、 以及抵接第一滤泥单元的第二滤泥单 元以及设置在第一滤泥单元及第二滤泥单元内部 的振动装置 ; 第一滤泥单元包括第一滤泥带、 安 装于第一滤泥带上的第一隔泥板以及开设于第一 滤泥带上的第一滤泥孔, 用于承接来自铲子的茨 菰并除去附着在茨菰表面的泥土 ; 出料部抵接第 二滤泥单元, 用于收集来自第二滤泥单元的茨菰。 上述茨菰滤泥机, 对茨菰进行深入地除泥, 以过滤 混在茨菰周围的泥土, 加快收获茨菰的速度, 极大 提高了收获茨菰的效率。 (51)Int.Cl. 审查员 何婷婷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9页 附图3页 CN 。
3、104541736 B 2016.06.29 CN 104541736 B 1.一种茨菰滤泥机, 包括: 机身本体、 设置于所述机身本体上的轮子与机头, 其特征在 于,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身本体上并依次抵接的铲子、 滤泥部及出料部; 所述铲子抵接所述滤泥部, 用于铲起茨菰后送入所述滤泥部进行滤泥作业; 所述滤泥部包括第一滤泥单元、 以及抵接所述第一滤泥单元的第二滤泥单元以及设置 在所述第一滤泥单元及所述第二滤泥单元内部的振动装置, 所述振动装置用于使茨菰上的 泥土受振动脱落; 所述第一滤泥单元包括第一滤泥带、 安装于所述第一滤泥带上的第一隔泥板以及开设 于所述第一滤泥带上的第一滤泥孔, 用于承。
4、接来自所述铲子的茨菰并除去附着在茨菰表面 的泥土; 所述出料部抵接所述第二滤泥单元, 用于收集来自所述第二滤泥单元的茨菰; 所述第一隔泥板为条块状, 其宽度与所述第一滤泥带的宽度相等; 所述第一隔泥板一侧固定在第一滤泥带上, 另一侧凸出于第一滤泥带所在平面; 所述第一滤泥带包括双层结构的第一上层带和第一下层带; 所述第一上层带开设有第一滤泥孔; 所述第一下层带固定在所述第一滤泥单元上, 所述第一上层带相对所述第一下层带循 环传动设置; 所述第一下层带相对所述第一上层带的表面安装设置有带清理功能的第一擦泥布; 所述第一擦泥布紧贴第一上层带, 用于当所述第一上层带相对所述第一下层带传动运 动时除去。
5、附着在茨菰上的淤泥与水分; 所述第二滤泥单元包括第二滤泥带、 安装在所述第二滤泥带上的第二隔泥板以及开设 在所述第二滤泥带上的第二滤泥孔, 用于进一步的除去附着在茨菰上的泥土; 所述第二隔泥板为条块状, 其宽度与所述第二滤泥带的宽度相等, 各所述第二隔泥板 一侧固定在所述第二滤泥带上, 另一侧凸出于所述第二滤泥带所在平面; 所述第二滤泥带包括双层结构的第二上层带和第二下层带, 所述第二上层带开设有第 二滤泥孔, 所述第二下层带相对所述第二上层带的表面安装设置有带清理功能的第二擦泥 布, 所述第二擦泥布紧贴第二上层带。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4541736 B 2 茨菰滤。
6、泥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用装置, 特别是涉及茨菰滤泥机。 背景技术 0002 茨菰即茨菰, 属于淡水植物, 原产中国, 南北各省均有栽培, 并广布亚洲热带、 温带 地区, 欧美也有栽培。 成熟的茨菰分布在水田的泥土的软表层并靠近硬表层一侧, 故种植的 田地其软表层的泥土不能太深。 0003 目前, 在茨菰收获的技术上还没有统一的机械作业方式, 农民们在收获季节采用 锄头或者钉耙进行收获, 其方法是在种植有茨菰的泥土中用锄头或者钉耙先将小块的泥土 掀翻, 使得茨菰露出, 然后再人工的用手一个一个地将茨菰收集起来。 0004 因此, 这种人工收获的方式收获进度慢, 而且收获的茨菰表面。
7、还附着有大量的泥 土, 限制了茨菰的收获效率。 发明内容 0005 基于此, 有必要针对如何在收获茨菰时对茨菰进行除泥的问题, 提供一种茨菰滤 泥机, 用于分离茨菰及附着于其上的泥土, 还可以用于分离其他干湿混合的农产品。 0006 一种茨菰滤泥机, 包括: 机身本体、 设置于所述机身本体上的轮子与机头, 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机身本体上并依次抵接的铲子、 滤泥部及出料部; 所述铲子抵接所述滤泥部, 用 于铲起茨菰后送入所述滤泥部进行滤泥作业; 所述滤泥部包括第一滤泥单元、 以及抵接所 述第一滤泥单元的第二滤泥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滤泥单元及所述第二滤泥单元内部 的振动装置, 所述振动装置用于使茨。
8、菰上的泥土受振动脱落; 所述第一滤泥单元包括第一 滤泥带、 安装于所述第一滤泥带上的第一隔泥板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一滤泥带上的第一滤泥 孔, 用于承接来自所述铲子的茨菰并除去附着在茨菰表面的泥土; 所述出料部抵接所述第 二滤泥单元, 用于收集来自所述第二滤泥单元的茨菰。 000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隔泥板为条块状, 其宽度与所述第一滤泥带的宽 度相等。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隔泥板一侧固定在第一滤泥带上, 另一侧凸出于 第一滤泥带所在平面。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滤泥带包括双层结构的第一上层带和第一下层 带。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
9、上层带开设有第一滤泥孔。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下层带固定在所述第一滤泥单元上, 所述第一上 层带相对所述第一下层带循环传动设置。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下层带相对所述第一上层带的表面安装设置有带 清理功能的第一擦泥布。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擦泥布紧贴第一上层带, 用于当所述第一上层带 说 明 书 1/9 页 3 CN 104541736 B 3 相对所述第一下层带传动运动时除去附着在茨菰上的淤泥与水分。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滤泥单元包括第二滤泥带、 安装在所述第二滤泥 带上的第二隔泥板以及开设在所述第二滤泥带上的第二。
10、滤泥孔, 用于进一步的除去附着在 茨菰上的泥土。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隔泥板为条块状, 其宽度与所述第二滤泥带的宽 度相等, 各所述第二隔泥板一侧固定在所述第二滤泥带上, 另一侧凸出于所述第二滤泥带 所在平面。 0016 上述茨菰滤泥机, 通过设置在机身本体上的滤泥部对来自铲子的茨菰进行除泥作 业, 并且, 在第一滤泥单元和第二滤泥单元的双重过滤下, 对茨菰进行深入地除泥, 以过滤 混在茨菰周围的泥土, 加快收获茨菰的速度, 极大提高了收获茨菰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的茨菰滤泥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图1所示的铲子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
11、图1所示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图1所示的滤泥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图4的所示的第二滤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图1所示的出料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 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 明。 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 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 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4 需要说明的是, 当元件被称为 “固定于” 、“设置于” 另。
12、一个元件, 它可以直接在另一 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 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 “连接” 另一个元件, 它可以是 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垂直的” 、“水平 的” 、“左” 、“右” 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5 请参阅图1, 其为本发明的茨菰滤泥机10的结构示意图, 茨菰滤泥机10包括: 机身 本体100、 轮子110、 机头120、 铲子130、 滤泥部140及出料部150。 轮子110与机头120设置于机 身本体100上, 铲子130、 滤泥部140及出料部150依次抵接并设置于机身本体100上。
13、。 例如, 轮 子110设置在机身本体100下方, 机头120设置在机身本体100上方, 铲子130设置在机身本体 100前方, 出料部150设置在机身本体100后方, 滤泥部140贯通机身本体100且两端分别连接 铲子130及出料部150, 使得茨菰从铲子130进入滤泥部140, 并由滤泥部140传输至出料部 150, 以实现对茨菰的机械化收获, 提高收获茨菰的效率。 0026 机身本体100包括全金属制成的承载式车身, 例如, 采用钢板或者铝等具有一定强 度的金属材料, 又如, 为降低自重, 采用、 碳纤维或者强化塑料等材料制成; 机身本体100内 部设置有驾驶位、 连接轮子110的方向盘。
14、及中控台, 用于方便用户操控茨菰滤泥机10以进行 工程作业, 例如, 为适应田间的颠簸地面, 驾驶位下方通过设置有一软性弹簧连接在机身本 说 明 书 2/9 页 4 CN 104541736 B 4 体100, 使得用户可以在较舒适的环境下作业。 例如, 机身本体上还设置有一圆筒形的固定 部, 用于插入固定一平板180, 例如, 驾驶位上方设置有所述平板180, 例如, 所述平板180为 遮阳板, 使得用户不受不同天气情况的限制, 实现自由支配茨菰滤泥机10进行作业。 例如, 平板180朝向太阳光的表面设置有一太阳能电池板, 用于在茨菰滤泥机10工作的同时, 可以 利用太阳光的作用将太阳能转化。
15、为电能, 例如, 所述圆筒形的固定部还安装一风扇, 风扇通 过导电线与太阳能电池板电连接, 这样, 用户在使用茨菰滤泥机10时, 太阳能电池板能为风 扇提供电能, 以供用户在驾驶位上乘凉, 特别适合在酷热的夏天中作业。 0027 为了使得茨菰滤泥机10能够灵活地朝不同方向行进, 例如, 茨菰滤泥机10包括四 个轮子110, 各轮子110分别设置在机身本体100下方的相异位置。 例如, 机身本体100为方形 体的金属框架, 各轮子110焊接固定于金属框架下方的四角, 使得框架本体100的重量均匀 分配在四个轮子110上。 例如, 轮子110包括农业轮胎系列的农用加强耐磨型轮胎, 其联接在 设置于。
16、机身本体100的制动毂上, 并随着制动毂与设置于机身本体100的驱动轴连接同步转 动, 从而可以在用户的操控下实现不同方向上行进。 为了使得茨菰滤泥机10能在湿润的农 田作业, 避免茨菰滤泥机10的陷入泥土中, 轮子110包括设置在机身本体100两侧的两条履 带轮, 例如, 轮子110为橡胶履带轮, 以使得茨菰滤泥机10可以高速行驶至作业地点而不损 坏路面, 同时, 可以减轻茨菰滤泥机10的整体重量, 并且, 采用橡胶履带轮可以方便装卸, 以 适应田间地面作业。 0028 为了使得茨菰滤泥机10能进行深土作业, 机头120包括柴油发动机及其周围设备 以带动铲子130进行铲土作业, 采用柴油发动。
17、机可以为茨菰滤泥机10提供大功率的功力输 出, 并将铲子130送入土里并将土块铲起或者推起, 以暴露出位于深土层的茨菰, 并将其进 行进一步的收获处理。 0029 请参阅图2, 其为图1的铲子130的结构示意图, 铲子130包括铲子主体131、 铲头 132、 分离机构133、 分土板134及如图3所示的安装在铲子130内部的传送装置200, 例如, 铲 头132、 分离机构133及分土板134依次分别设置于铲子主体131上, 传送装置200设置于铲子 主体131内部, 并且, 传送装置200抵接滤泥部140; 铲头132与分离机构133之间还设置入料 口135, 用于将混有茨菰的泥土送入传送。
18、装置200。 0030 为了便于将铲子130插入田里的泥土, 铲子主体131包括L型的板体, 即板体包括靠 近地面一侧的第一板体与连接第一板体的第二板体, 并且, 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成一角度, 例如, 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成100度角设置。 例如, 板体采用高强度金属材料, 例如, 板体采 用钢铁或者硬质合金等, 这样, 由于高强度金属材料在静力作用下不容易变形, 也不容易断 裂, 使得铲子130可以在插入田里的泥土后可以对泥土一个推力, 以将泥土翻转并将茨菰取 出。 例如, L型的板体的靠近地面一侧的第一板体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档板, 用于当混 杂着茨菰的泥土进入铲子130时, 可以使混杂着。
19、茨菰的泥土沿第一板体进入铲子130, 从而 可以整齐有序的将整块田的茨菰进行收获回收。 0031 为了将混杂着茨菰的泥土送入铲子130内部, 铲头132为三棱柱, 采用金属材料制 成, 例如, 铲头132为钢铁制成的三棱柱; 铲头132设置在铲子主体131上, 例如, 铲头132与铲 子主体131呈三角形设置, 即, 三棱柱的一侧面与所述铲子主体131的靠近地面一侧的第一 板体抵接, 并且, 三棱柱的一侧边与第一板体的边重合形成铲子130的刃部; 这样, 由于三棱 柱的各侧面之间有一定的角度, 使得混杂着茨菰的泥土沿着三棱柱的侧面, 即, 沿着铲头 说 明 书 3/9 页 5 CN 10454。
20、1736 B 5 132向上进入铲子130内部, 同时, 由于三棱柱的一侧边与第一板体的边重合, 使得铲子130 具有一刃部, 以便于将铲子130插入泥土。 0032 为了将混杂着茨菰的泥土分离成纯泥土部分与混合有茨菰的泥土部分, 分离机构 133设置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 例如, 分离机构133水平设置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 的转角处, 与第一板体或者第二板体垂直连接。 例如, 分离机构133包括犁刀, 用于将带有茨 菰的泥土分离成纯泥土部分与混合有茨菰的泥土部分。 例如, 犁刀包括平直的刃部。 因为茨 菰生长在泥层底部, 其分布也为平行状态, 利用犁刀的平直的刃部, 可以将位于泥层底部的。
21、 茨菰与位于泥层上部的泥土分离成纯泥土部分与混合有茨菰的泥土部分, 即, 将原来的混 杂着茨菰的泥土进一步分离, 使得茨菰在泥土中的占比更高, 以利于进一步的将茨菰从泥 土中分离出来, 同时, 又不损伤茨菰本身。 0033 为了将被所述分离机构133分离出来的纯泥土部分的泥土从铲子130分离出至外 部, 分土板134采用钢铁材料制成, 其呈弧形或者倾斜设置, 例如, 分土板134包括弧形的第 二档板, 例如, 第二档板竖直地设置在第二板体上, 第二档板的弧形曲面朝向铲头132, 第二 档板底端与分离机构133抵接, 其两侧分别连接固定在第二板体。 例如, 分土板134包括具有 一倾斜面的第三档。
22、板, 例如, 第三档板竖直地设置在第二板体上, 第三档板的倾斜面朝向铲 头132, 第三档板底端与分离机构133抵接, 其两侧分别连接固定在第二板体。 例如, 分土板 134一体成型成为具有一弧形曲面或者倾斜面的钢铁块, 其弧形曲面或者倾斜面朝向铲头 132, 其底端抵接分离机构133, 背对弧形曲面或者倾斜面的侧面焊接固定在第二板体上。 这 样, 由于分土板134的弧形曲面或者倾斜面的导向作用, 使得从分离机构133分离出来的纯 泥土部分将沿着从分土板134的弧形曲面或者倾斜面离开铲子130, 而不阻挡铲子130的移 动方向, 从而可以持续的作业收获田里的茨菰。 0034 请参阅图3, 其为。
23、图1传送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 传送装置200包括相互抵接的第 一传送单元210与第二传送单元220; 第一传送单元210的一端抵接铲头132, 并且, 第一传送 单元210的表面与铲头132的表面平齐; 第一传送单元210的另一端抵接第二传送单元220的 一端, 并且, 第二传送单元220远离第一传送单元210的另一端抵接滤泥部140。 例如, 第一传 送单元210与水平面成30度夹角。 例如, 第一传送单元210与第二传送单元220之间形成130 145度的夹角, 这样, 可以利用第一传送单元210与第二传送单元220的之间的高度, 将茨 菰往高处传送, 以便进行后续的除泥过滤处理。 0。
24、035 为了便于承接来自铲头132的混合有茨菰的泥土部分并过滤与茨菰混合的泥土, 第一传送单元210包括第一传送带211、 安装在第一传送带211的若干第一推送板212以及为 第一传送带211和第一推送板212提供传送动力的第一电机, 例如, 第一传送带211上开设有 若干第一穿孔, 用于过滤茨菰上的泥土, 例如, 各第一穿孔成矩阵分布在第一传送带211, 例 如, 各第一穿孔随机分布在第一传送带211; 例如, 第一传送带211的宽度与铲头132的宽度 相等, 使得来自铲头132的混合有茨菰的泥土部分全部进入第一传送带211; 例如, 第一推送 板212为条块状, 其宽度与第一传送带211的。
25、宽度相等, 各第一推送板212一侧固定在第一传 送带211, 另一侧凸出于第一传送带211所在平面; 例如, 各第一推送板212均匀地固定在第 一传送带211上, 例如, 各第一推送板212之间为间距为45cm, 这样, 由于茨菰成扁球状, 其 直径大小在34cm之间, 使得茨菰可以收容在各第一推送板212之间, 并随着第一传送带 211移送至第二传送单元220。 说 明 书 4/9 页 6 CN 104541736 B 6 0036 为了便于承接来自第一传送单元210的混合有茨菰的泥土部分并再次过滤与茨菰 混合的泥土, 第二传送单元220包括第二传送带221、 安装在第二传送带221的若干第。
26、二推送 板222以及为第二传送带221和第二推送板222提供传送动力的第二电机, 例如, 第二传送带 221上开设有若干第二穿孔, 用于过滤茨菰上的泥土, 例如, 各第二穿孔成矩阵分布在第二 传送带221, 例如, 各第二穿孔随机分布在第二传送带221; 例如, 第二传送带221的宽度与第 一传送带211的宽度相等, 使得来自第一传送带211的混合有茨菰的泥土部分全部进入第二 传送带221; 例如, 第二推送板222为条块状, 其宽度与第二传送带221的宽度相等, 各第二推 送板222的一侧固定在第二传送带221, 另一侧凸出于第二传送带221所在平面; 例如, 各第 二推送板222均匀地固定。
27、在第二传送带221上, 例如, 各第二推送板222之间为间距为4 5cm, 这样, 由于茨菰成扁球状, 其直径大小在34cm之间, 使得茨菰可以收容在各第二推送 板222之间, 并随着第二传送带221移送至滤泥部140。 0037 进一步的, 为使得从第一传送单元210与第二传送单元220过滤后的泥土可以离开 铲子130落回地面, 例如, 铲子主体131的靠近地面一侧的第一板体与铲头132之间间隔设 置, 即, 使得从第一传送单元210与第二传送单元220过滤后的泥土从第一板体与铲头132之 间的间隙处落回地面, 这样, 使铲子130可以持续作业并过滤泥土。 0038 使用铲子130时, 当铲。
28、子130的铲头132一端进入泥层后, 随着铲头132的移动, 铲头 132将混有茨菰的泥土从铲头132送至分离机构133, 在分离机构133的作用下, 将混有茨菰 的泥土分离成纯泥土部分与混合有茨菰的泥土部分, 纯泥土部分将从分土板134离开铲子 130, 混合有茨菰的泥土部分将从入料口135送入传送装置200, 并在传送装置200的作用下 进入所述滤泥部140进行后续的除泥处理和收集处理。 0039 请一并参阅图1、 图2和图3, 为了利用轮子110转动的同时为传送装置200提供动 力, 例如, 茨菰滤泥机10还包括设置于机身本体100上的传动机构, 传动机构一端联接轮子 110, 另一端通。
29、过一飞轮联接传送装置200, 为传送装置200提供转动的动力。 例如, 传动机构 包括第一传动单元160A与第二传动单元160B, 第一传动单元160A联接第一传送单元210, 第 二传动单元160B联接第二传送单元220, 分别为第一传送单元210与第二传送单元220提供 转动的动力。 0040 为了便于控制铲子130的运动状态, 例如, 茨菰滤泥机10还包括设置于机身本体 100上的调节机构170, 调节机构170的一端连接于铲子130主体, 用于调节铲子130离地面的 高度。 例如, 调节机构170包括气缸以及调节所述气缸的控制器, 控制器安装在机身本体100 内部的中控台上并通过导线连。
30、接气缸, 这样, 用户可以方便的在机身本体100内部设置有的 驾驶位上进行控制调节机构170, 以调节铲子130离地面的高度及调节铲子130的运动状态, 便于对田里的茨菰进行收获回收。 例如, 滤泥部140的承接茨菰的平面处于水平面, 滤泥部 140两端分别连接铲子130及出料部150, 用于将来自铲子130的茨菰传送至出料部150, 例 如, 出料部150与滤泥部140成120145度的夹角设置, 例如, 出料部150与滤泥部140成130 度的夹角设置, 用于将茨菰传送至出料部150远离滤泥部140的一端, 并将茨菰回收包装。 例 如, 滤泥部140还设置振动装置, 并且, 滤泥部140开。
31、设若干通孔, 用于与振动装置配合, 过滤 混在茨菰周围的泥土。 0041 请参阅图4, 其为滤泥部140的结构示意图, 例如, 滤泥部140包括第一滤泥单元 141、 第二滤泥单元142以及为第一滤泥单元141和第二滤泥单元142提供动力的第三电机, 说 明 书 5/9 页 7 CN 104541736 B 7 用于承接来自所述铲子130的茨菰并除去附着在茨菰表面的泥土。 例如, 所述第一滤泥单元 与所述第二滤泥单元的相互抵接的端部之间具有一间距, 并且, 所述第一滤泥单元抵接所 述第二滤泥单元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滤泥单元的上方, 用于通过重力的方式除去附着在茨 菰上的泥土。 例如, 第一滤泥单。
32、元141一端抵接第二传送单元220的一端部, 另一端抵接第二 滤泥单元142的一端部, 以传递来自第二传送单元220的茨菰。 0042 例如, 所述滤泥部140包括第一滤泥单元141、 以及抵接所述第一滤泥单元141的第 二滤泥单元14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滤泥单元141及所述第二滤泥单元142内部的振动装 置, 所述振动装置用于使得茨菰上的泥土受振动脱落; 由于通过所述振动装置使得所述滤 泥部140产生振动的原理为现有技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熟知其结构与原理, 本实施例旨在 保护所述滤泥部140的结构, 故不在此赘述。 0043 为了利用重力的作用除去附在茨菰上的泥土, 例如, 第一滤泥单元1。
33、41倾斜设置, 第一滤泥单元141一端位于第二传送单元220一端部的下方, 另一端位于第二滤泥单元142 的一端部的上方; 茨菰在经过第二传送单元220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位于第二传送单元 220一端部的下方的第一滤泥单元141的一端、 在经过第一滤泥单元141后在重力的作用下 落入位于第一滤泥单元141一端部的下方的第二滤泥单元142的一端, 这样, 经过二次的落 入动作后, 增加茨菰对第一滤泥单元141和第二滤泥单元142的摩擦机会, 使得附在茨菰上 的泥土更加容易的脱离茨菰本身, 同时, 经过二次的落入动作后, 增加茨菰与空气的接触, 带走茨菰上的水分, 有利于茨菰后续的保藏保鲜。 00。
34、44 为了节省第三电机的耗能, 例如, 所述第一滤泥单元141及所述第二滤泥单元142 之间首尾通过传动皮带相互传动连接。 例如, 第一滤泥单元141和第二滤泥单元142之间传 动连接, 即第一滤泥单元141和第二滤泥单元142之间首尾通过传动皮带相连接, 使得第三 电机只需要带动其中的第一滤泥单元141或者第二滤泥单元142转动即可使得第一滤泥单 元141和第二滤泥单元142同步转动, 达到同样的传送效果。 进一步的, 第一滤泥单元141还 通过传动皮带连接第二传送单元220, 这样, 为第二传送带221和第二推送板222提供传送动 力的所述第二电机也可以为第一滤泥单元141和第二滤泥单元1。
35、42提供传送动力, 由于第二 传送带221与第一滤泥单元141和第二滤泥单元142的传送方向一致, 故可以实现同步的传 送效果, 同时也可以节省部分能耗, 节能环保。 0045 为了进一步实现对茨菰的除泥效果, 例如, 第一滤泥单元141包括第一滤泥带 141A、 安装在第一滤泥带141A上的第一隔泥板141B以及开设在第一滤泥带141A上的第一滤 泥孔141C。 例如, 第一滤泥带141A在为第一滤泥单元141和第二滤泥单元142提供动力的第 三电机的带动下做循环传动。 例如, 第一隔泥板141B为条块状, 其宽度与第一滤泥带141A的 宽度相等, 各第一隔泥板141B一侧固定在第一滤泥带1。
36、41A上, 另一侧凸出于第一滤泥带 141A所在平面; 例如, 各第一隔泥板141B均匀地固定在第一滤泥带141A上, 例如, 各第一隔 泥板141B之间为间距为35cm, 这样, 由于茨菰成扁球状, 其直径大小在34cm之间, 使得 茨菰可以收容在各第一隔泥板141B之间, 并随着第一滤泥带141A移送传送至第二滤泥单元 142。 例如, 第一滤泥带141A包括双层结构的第一上层带和第一下层带, 第一上层带开设有 第一滤泥孔141C, 例如, 第一上层带在所述第三电机的带动下做循环传动, 第一下层带固定 在第一滤泥单元141上, 第一上层带相对第一下层带运动, 即, 第一下层带固定静止, 第。
37、一上 层带在所述第三电机的带动下移动; 例如, 第一下层带相对第一上层带的表面安装设置有 说 明 书 6/9 页 8 CN 104541736 B 8 带清理功能的第一擦泥布, 第一擦泥布紧贴第一上层带; 当第一上层带在所述第三电机的 带动下做循环传动时, 第一上层带相对第一下层带传动运动, 由于第一上层带开设有第一 滤泥孔141C, 茨菰在落入第一滤泥孔141C后接触第一下层带的带清理功能的第一擦泥布, 同时, 茨菰在第一隔泥板141B的收容推动作用下向循环传动行进的方向运动至第二滤泥单 元142并与带清理功能的第一擦泥布相互接触摩擦, 这样, 带清理功能的第一擦泥布可以除 去附着在茨菰上的。
38、淤泥与水分, 进一步地使得茨菰更加干净清洁。 0046 请一并参阅图5, 其为图4的所示的第二滤泥单元142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强化实现 茨菰的除泥清净效果, 例如, 第二滤泥单元142包括第二滤泥带142A、 安装在第二滤泥带 142A上的第二隔泥板142B以及开设在第二滤泥带142A上的第二滤泥孔142C。 例如, 第二滤 泥带142A在为第二滤泥单元142和第二滤泥单元142提供动力的第三电机的带动下做循环 传动。 例如, 第二隔泥板142B为条块状, 其宽度与第二滤泥带142A的宽度相等, 各第二隔泥 板142B一侧固定在第二滤泥带142A上, 另一侧凸出于第二滤泥带142A所在平面;。
39、 例如, 各第 二隔泥板142B均匀地固定在第二滤泥带142A上, 例如, 各第二隔泥板142B之间的间距为4 6cm, 这样, 由于茨菰成扁球状, 其直径大小在34cm之间, 使得茨菰可以收容在各第二隔泥 板142B之间, 并随着第二滤泥带142A移送传送至第二滤泥单元142。 例如, 第二滤泥带142A 包括双层结构的第二上层带和第二下层带, 第二上层带开设有第二滤泥孔142C, 例如, 第二 上层带在所述第三电机的带动下做循环传动, 第二下层带固定在第二滤泥单元142上, 第二 上层带相对第二下层带运动, 例如, 第二下层带相对第二上层带的表面安装设置有带清理 功能的第二擦泥布, 第二擦。
40、泥布紧贴第二上层带; 当第二上层带在所述第三电机的带动下 做循环传动时, 第二上层带相对第二下层带运动, 由于第二上层带开设有第二滤泥孔142C, 茨菰在落入第二滤泥孔142C后接触第二下层带的带清理功能的第二擦泥布, 同时, 茨菰在 第二隔泥板142B的收容推动作用下向循环传动行进的方向运动至所述出料部150并与带清 理功能的第二擦泥布相互接触摩擦, 这样, 带清理功能的第二擦泥布可以再次地除去附着 在茨菰上的淤泥与水分, 进一步地使得茨菰更加干净清洁, 从而强化实现茨菰的除泥清净 效果。 0047 为了除去附着在茨菰上的水分, 例如, 所述滤泥部140还设置有棒状的排风扇, 用 于对位于所。
41、述第一滤泥单元141及所述第二滤泥单元142上的茨菰进行吹风除去附着在茨 菰上的水分; 例如, 所述棒状的排风扇安装在所述滤泥部140的内部, 其长度与第一滤泥带 141A的宽度相等, 例如, 所述棒状的排风扇位于第一滤泥带141A或者第二滤泥带142A的下 方, 其排风口朝向第一滤泥带141A或者第二滤泥带142A, 这样, 棒状的排风扇工作时, 对传 送到第一滤泥单元141或者第二滤泥单元142上茨菰进行吹风, 增加第一滤泥单元141及第 二滤泥单元142周围的空气流速, 以带走茨菰表面的水分, 这样, 可以增加茨菰的存放时间, 防止茨菰腐败。 0048 请参阅图6, 其为图1所示的出料部。
42、150的结构示意图, 出料部150包括接收部151、 上推部152、 接收板153、 收集箱154以及为接收部151和上推部152提供传送动力的第四电 机。 例如, 接收部151包括第三传送带以及安装在第三传送带的第三推板。 例如, 第三推板为 条块状, 其宽度与第三传送带的宽度相等, 各第三推板的一侧固定在第三传送带, 另一侧凸 出于第三传送带所在平面; 例如, 各第三推板均匀地固定在第三传送带上, 例如, 各第三推 板之间为间距为67cm, 这样, 由于茨菰成扁球状, 其直径大小在34cm之间, 使得可以收 说 明 书 7/9 页 9 CN 104541736 B 9 容大部分的茨菰, 并。
43、随着第三传送带移送至上推部152。 例如, 接收部15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 第二滤泥单元142的一端的下方, 即, 所述第二滤泥单元142与接收部151之间有一定的间 隙, 使得可以利用重力的作用除去附在茨菰上的泥土, 在经过所述第二滤泥单元142后在重 力的作用下落入位于接收部151的一端, 这样, 经过落入动作后, 增加茨菰对接收部151的摩 擦, 使得附在茨菰上的泥土进一步地被重力作用以致脱离茨菰本身。 0049 为了将来自接收部151的茨菰继续往高处传送, 例如, 上推部152包括第四传送带 以及安装在第四传送带的第四推板。 例如, 第四推板为条块状, 其宽度与第四传送带的宽度 相等, 。
44、各第四推板的一侧固定在第四传送带, 另一侧凸出于第四传送带所在平面; 例如, 各 第四推板均匀地固定在第四传送带上, 例如, 各第四推板之间为间距为67cm, 这样, 由于 茨菰成扁球状, 其直径大小在34cm之间, 使得可以收容大部分的茨菰, 并随着第四传送带 移送至接收盘153。 例如, 上推部152倾斜设置, 例如, 上推部152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在30 60度之间, 例如, 上推部152与水平面成30度角; 例如, 倾斜设置的上推部152的下方的一端 抵接接收部151的一端, 即, 上推部152的下方的一端承接来自接收部151的茨菰, 使得茨菰 经过接收部151后可以落入上推部152,。
45、 并在上推部152的第四传送带以及安装在第四传送 带的第四推板的作用下移送至接收盘153; 这样, 茨菰经过上推部152被送往高处, 以便于对 茨菰进入收集包装。 0050 为了将来自接上推部152的茨菰进行再次的滤泥工作, 例如, 接收板153包括开设 有穿孔的板身本体以及安装在板身本体的穿孔上的环形扫把, 用于清扫附着在茨菰表面的 泥土; 例如, 板身本体为长方形, 板身本体的长度与上推部152的第四传送带的宽度相等, 板 身本体的宽度为上推部152的第四传送带的宽度的2/3, 板身本体起支撑安装作用, 用于开 设穿孔以安装环形扫把, 使得来自接上推部152的茨菰可以落入板身本体的穿孔上;。
46、 例如, 环形扫把采用软性塑料或制成, 其沿板身本体的穿孔周沿安装设置; 例如, 环形扫把包括安 装环以及设置在安装环上的把丝, 例如, 把丝的高度在12cm之间, 例如, 把丝的高度为 2cm; 例如, 安装环的直径与板身本体的穿孔的直径相等, 安装环安装在板身本体的穿孔的 周沿, 使得环形扫把可以遮盖板身本体的穿孔, 这样, 当来自接上推部152的茨菰落入板身 本体的穿孔上时, 茨菰接触环形扫把的把丝。 由于把丝质软, 茨菰接触环形扫把的把丝后在 重力的作用下继续下降, 在经过把丝时, 把丝对茨菰的表面进行扫除, 即, 把丝对茨菰的表 面进行进一步的除泥作业, 使得茨菰表面剩余的泥土可以被。
47、全面的清除出去, 以符合生产 销售的要求。 0051 为了将穿过接收板153的茨菰进行收集包装, 例如, 接收板153下方还沿着板身本 体的穿孔设置有中空的长方体, 使得茨菰穿过板身本体的穿孔后在中空的长方体的导向下 落入收集箱154; 例如, 中空的长方体的两外侧壁还设置有挂钩, 以方便利用编织袋对穿过 板身本体的穿孔后的茨菰进行收集包装。 005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 为使描述简洁, 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 然而, 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 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
48、几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说 明 书 8/9 页 10 CN 104541736 B 10 范围。 因此, 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说 明 书 9/9 页 11 CN 104541736 B 11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12 CN 104541736 B 12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13 CN 104541736 B 13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14 CN 104541736 B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