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所要求的优先权日为日本专利申请102356/1987的申请日,即1987年4月24日。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拔丝机,尤其是一种同时拔多根丝的拔丝机,更具体地说,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拔丝过程中简单地重新穿好断丝的装置。
本发明中所揭示的普通型式的拔丝机,多年前就是公知的了。这种拔丝机有许多绕着被拔金属丝的卷筒。通常,金属丝至少绕每个卷筒一圈,拔丝模则位于这些卷筒之间。由于同时拔多根丝,所以卷筒在轴线方向相当长,每个卷筒上常常绕着七、八根丝。卷筒之间有一组拔丝模,每一组包括若干个模子,其数目对应于被拔金属丝的数目。
在拔丝过程中,经常发生一根或多根丝断裂的情况。当丝断裂时,操作者必须拿起这根丝的头,把它穿过相应模子的孔,然后把这根丝绕在下一个卷筒上,稍稍转动机器,使卷筒转动。接着,须在下一个拔丝模子和卷筒上完成同样的操作,如此进行,直到完全穿好这根断丝。然后,机器才可重新起动,恢复正常运转。
如果这根断裂的金属丝不是最外边的一根,操作时,操作者就要把臂伸得很长,这会使得他很疲劳,工作也很别扭。当金属丝很细而且穿丝很困难时,尤其是如此。此外,在将断丝穿过各拔丝模和卷筒的过程中,这样细的丝很容易被操作者的手臂碰断。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机器的操作者借助于它能很容易地更换和穿好断丝,不管断丝位于何处,都不会使操作者觉得手臂劳累,也没有碰断其它金属丝的危险。从本质上说,本发明提供一种装
置,它使得断丝及其相应的拔丝模可以很容易地移到该装置的前部来,以利于操作者接近它们。
从最广义上讲,本发明是一种具有多根拔丝坯料的细丝拔丝装置,至少有一组拔丝模,一个模子对应一根丝,还有把丝拔过一个模子组或多个模子组的装置。
每一组模子夹持在一个夹具中,该夹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相互相对移动。当处于关闲位置时,该两部分至少部分地压在模子上并使模子定位。当这两部分被移到它们的打开位置时,它们之间让出一个足够的空间,因而可以从中取出一个或几个模子。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凹进处,以便各模子的一部分可以伸入。
因此,当许多根金属丝中的一根断裂时,操作者就停机,处理最上游的模具组,把夹具的两部分移到打开位置,把与断丝相对应的模子经过所形成的打开空间移走,将其余的模子沿着与金属丝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滑离操作者,将移走的模子放在最接近操作者的最外边的位置。金属丝也随着模子移动,所以,现在它就成了最外边的一根丝了。
如果需要,就要把断丝穿过移动过的模子,绕过下游的卷筒,并在每一组模子上重复这一程序。然后,机器就可以重新起动了。
由于操作者基本上是操作最接近他的模子和金属丝,因此,碰断其它金属丝的可能性极少。此外,也消除了伸长手臂工作的劳累。
图1是已有技术的装置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2是已有技术中一组拔丝模和卷筒的放大透视图;
图3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装置的部分示意、部分剖视的平面图;
图4是与图3同样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按照本发明的两个卷筒的一组中间拔丝模的局部示意剖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所示装置的侧视图,其活动凸块处在打开位置;
图8是与图7类似的视图,其活动凸块处在关闭位置;
图9是沿图5中的B-B线的剖视图。
本发明中按拉拔金属丝进行说明,但是应该说明,本发明的范围比这要宽,事实上,它包括任何可塑材料的拉拔。参看图3和图4,本发明的装置包括金属丝绕线盘1a~1g、机壳、卷筒24和拔丝模10a~10g。输入导向辊8和入口间隔杆91~98帮助把金属丝分配到卷筒表面。出口间隔杆101~108和出口卷筒24在金属丝离开机壳处起同样的作用。出口卷筒24也可起拔丝的作用。张紧装置6和收线盘5用来最后完成拔丝作业。拨丝工位30~38由卷筒和拔丝模组成,每根丝对应一个拔丝模。
图6是拔丝模10a~10g的模子夹具11的详图。每一根金属丝a~g对应一个模子10a~10g,各模子依次排列成一条直线。模子由固定部分15上的固定凸块15a和活动部分17上的活动凸块17a定位,活动部分17由细长槽19中的紧固螺钉18来固定。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夹紧件13上装有固定部分15,第二夹紧件14上装有活动部分17。锁紧板21安装在固定部分15的枢轴22上。为推送模子用的锁紧螺丝23(见图5)装在锁紧板21的中央,可前后推送模子。图7中,活动部分17处在开启位置,
此时模子10a~10g中任何一个模子都可以从模子夹具16中取出。图8中,活动部分17处在关闭位置,此时模子10a~10g固定,不能移动,也不会因偶然因素引起移位。很明显,虽然这个具体的实施例中15是固定的,17是活动的,但是,相反的情况也是可行的,或者,也可以把两部分都做成活动的。只有一点是必须保证的,即15和17这两部分应可相对移动,当它们分开达到最大距离时,应足以将一个或几个模子从其间距中取出。
在正常的作业中,金属丝从绕线盘1上拉出,通过输入导向辊8,再通过由互相邻近的入口间隔杆91~98形成的、通向第一拨丝模10a~10g的通道,然后绕第一卷筒至少一圈。接着,金属丝相继通过顺序排列的各拔丝工位30~38,经由互相邻近的出口间隔杆101~108之间的通道伸出机壳后绕经出口卷筒24,并在上面至少绕一圈。然后,绕过张紧元件6之后,绕在收线盘5上。
当一根金属丝断开时(这是这种机器进行作业时经常发生的),操作者就停机,松开最上游的模子夹具11上的锁紧螺钉23,将锁紧板21转到图8所示的位置。松开紧固螺钉18,使活动部分17滑离固定部分15而处在图7所示的位置。把断丝所通过的10a~10g中的那一个模子挪开,并把其余的模子滑到图6中的右边。把断线所通过的那个模子移到图6中的最左边的位置,即对于操作者最方便的地点。通过该模子的金属丝也挪到卷线筒上的相应位置,这样做并不困难,因为各表面都相当光滑。然后,将活动部分17滑向固定部分15而达到图8所示位置。然后,把模子10a~10g牢固地卡在固定槽15b和活动槽17b中。接着,锁紧板21绕枢轴22转到闭合位置,并紧上锁紧螺丝23,把模子10a~10g固
定住。
在工步30~38的每一工步上重复上述程序。在实际断线的下游的那些工步,操作者也必须在模子换线之前将线穿过模子,其步骤实质上与上述的相同。
当靠里边的金属丝断丝时,操作者必须首先移动金属丝,以便使断丝在最外边的两根间隔杆之间的通道中。同时,剩余的丝向里移动,占据断丝所腾出的通道。随后,在出口间隔杆100~108之间的各通道中也进行相同的操作过程。
从前述内容可以看出,借助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在对操作者最靠近和最方便的地点重新穿上断丝。这不仅使这项工作易于进行而且减少了当重新穿断丝时弄断其它丝的机会。当然,槽15b和17b最好等长,该长度最好按下式确定:
L=D(N+1)
式中,L是槽15b和17b的长度,N是模子的个数(也就是相应的金属丝数目),D是每个模子的直径。
绕线盘1a~1g的布置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需防止金属丝从绕线盘上拉出来后互相接触。图3和图4表示了一种恰当的布置方式,绕线盘1a~1g布置在架子7上,互相分开,分布在与绕线盘的轴线相垂直的一条直线上。这样就使得许多金属丝在拉拔时形成各不相同的角度,因此,金属丝一旦离开它们各自的绕线盘后,在任何一点都不会互相接触。同样,从图2可以看出,由间隔杆91~98所造成的间隔也是用来使金属丝互相分开,防止它们互相接触的。
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零部件名称:
1.金属丝绕线盘(1a~1g)
2.第一金属丝引导装置
4.第二金属丝引导装置
5.收线盘
6.张紧辊
7.供线架
8.导向辊(输入)
10a~10g 拔丝模
11.模子夹具
12.卷筒
13.第一夹紧部分
14.第二夹紧部分
15.固定部分
15a 凸出部分
15b 凹槽
17 活动部分
17a 凸出部分
17b 凹槽
18.紧固螺钉
19.槽
20.挡板
21.锁紧板
22.枢轴
23.锁紧螺丝
24 卷筒
25 机壳
30~39 拨丝工位
91~98 间隔杆
101~108 间隔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