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拖锚,其锚柄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构成锚爪的部分。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类型的一种拖锚,其构造简单,并具有较轻的重量,而仍可有效附着于海床上。
此目的由依本发明所制造的一种拖锚实现,其基本特征为构成锚爪的部分由一空心体构成,在锚柄施行方向(即在拖锚移动方向)上其前、后端开放,空心体形成一锚壳,锚壳包围锚柄的后部分,锚柄沿拖锚移动的方向延伸,锚柄可转动于一平面中,并由一支承装置连接至锚壳,支承装置跨越锚的内部膛孔中央,在与拖锚移动方相关的横断面中,支承装置由一板构成,该板分隔空心体的内部空间,并沿拖锚的移动方向延伸,且其设置对锚柄提供横向支持。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图示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一显示依本发明构制地第一图示实施例的拖锚的透视图;
图二显示依本发明构制的第二图示实施例的拖锚;
图三为图二拖锚的一组成部分的透视图;
图四至图六显示依图二及图三所构制的拖锚在使用期间中的各不同阶段的断面图;及
图七至图十三图显示依本发明构制的图三的实施例的拖锚,以概要及透示方式显示在剖开及使用期间的情形。
在图一中,编号1用以代表第一实施例的拖锚的锚柄,而构成锚爪的整个拖锚部分则由2标示。构成锚爪的部分2在此处所示的图示实施例中由一板制成,该板弯成长菱形,其四侧板由3、4、5及6标示。一弯折端襟板7与侧板4的一边缘成整体,该襟板在侧板5的相邻边缘部分上向内延伸一些距离,并由若干铆钉8或其的适当连接件固定于侧板5上。另一板11延伸于菱形的相对棱角9及10之间,该二棱角相隔最短的距离,该板由Z形弯折边缘部分12及13固定于与棱角10最接近的侧板3部分上及与棱角9最接近的侧板5的部分上,使该板形成延伸于边缘9及10间的一对角平面,从而构成该空心体内部之一的内隔板,由侧板3-6构成的该空心体的二端开放。由虚线所示的锚柄1的后端部分由枢轴销14以可转动方式连接到隔板11上。为横向引导锚柄,该锚柄沿隔板11上延伸成叉形于该板的二面上,使由板11引导的锚柄仅可在与板11重合的平面中转动。位置向前的板11的边缘图中显示稍较空心体的侧板3-6的面向前的边缘凹后。在此处所示图示实施例中,锚柄由若干条片材料(宜为钢板)以铆钉15连接一起制成。由侧板部分3-6所构成的空心体的锚壳的面向前的边缘通常加以修磨成一种面向前的边缘,当拖锚使用时,能最佳穿进拖锚所使用处的海底材料中。枢轴销14宜置于空心体2的末端邻近,位于后端及长菱形的二棱角9及10间的大致中点处。如需要,枢轴销14可拆下并移至接近隔板11的前端边缘的对应位置处,如图所示,以致空心体2可倒转使用,此在图示的空心体的前端边缘损坏时证明是有利的。在此例中,空心体的二开放端宜制成相同。空心体呈现棱角16及17间的距离大于棱角9及10的距离,如此当拖锚在海床上拖行时,可由棱角10及相邻板3及4的边缘,或由其棱角9及相邻侧板5及6的前边缘向下掘进海床中,其方式大致与图四至图六所示的顺序相同。棱角9及10的前边缘宜构制有向前延伸的尖端,以加强抓住海床上的材料。如需要,成对排列的向前延伸出的齿可设于锚柄二侧的前边缘上,使锚柄可转动于其间。如需要,向前伸出的齿可置于棱角16及17上,使其可更好抓住海床。空心体亦可制成使棱角9及10间的距离大于棱角16及17间距离。隔板11的材料宜厚于锚壳其余部分的材料。在锚壳3-6中使用较薄的材料可减少修磨前边缘的需要。例如,为提高拖锚抓住泥土海底的能力,空心体可制成使其朝前端渐小,编号18用以标示在锚柄的自由端上的一孔,该孔用以连接锚链或类似物。
在图二的修改型实施例中,锚柄21由例如铸造的单件构成。依图一相似的方式,锚柄向后延伸成叉形至隔板31的二面上,隔板延伸于整个由22标示的空心体的相对棱角29及30之间,空心体的另二棱角由36及37标示。锚柄21由轴销34以可转动方式连接到隔板31上,从而可对空心体2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空心体22的侧板由23、24、25及26标示,其中,侧板的前边缘显示修磨成锐利边缘,且与前例相同,板的31前边缘较锚壳的侧板23-26的前边缘稍为凹后。且在本实施例中,枢轴销34置于隔板31的后边缘部分邻近,而且,亦如前实施例,可想像亦可移动,使空心体的前边缘损坏时,空心体可倒转使用。此处所示具有相平行的棱角的空心体可由例如挤制并切成适当长度的板件构造。如有关前例中所述,如欲使空心体制成朝前渐小的形状,则铸造空心体证明为一适当的制造方法。与前例相同,锚柄上有孔38,用以连接锚链或类似物。
图三显示一空心体,基本上与图二所示的实施例相同,与锚柄分开,但形状有相当的修改,尤其是在棱角29及30的前边缘方面,这些边缘稍为伸出。且在图二及图三的实施中,空心体的尺寸在中央处(即沿棱角29及30上)大于在其外边缘处(即沿棱角36及37上)。同样,可想像设置伸出的齿,如有关图一所述。图四至图六显示图二及图三的拖锚作用的顺序。此作用当然在原则上亦适用于图一的拖锚。当拖锚接触海底40时,如图四所示,并由自船上或其他浮动船只伸出且连接至锚柄21上的拖索42或锚链或类似物沿箭头41方向拖拉时,前边缘30抓住海底材料,且空心体22顺时针方向向绕销34转动,如显示于图中,直至棱角29的前边缘接触锚柄21的顶表面为止。棱角边缘30对海底40的倾斜角度使其掘进海底材料中,如图五所示,且沿箭头41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亦使其上部分掘进海底材料中,如图六所示,如海底材料容许此掘进。图四至图六显示上及下棱角边缘29、30磨斜成锐利边缘,并稍向外伸出,如欲倒转使用该空心体,则宜如此,为此,枢轴销34及因而锚柄的连接移至图四至图六中以43标示的另一枢轴位置。
拖描的第三图示实施例显示于图七至图十三中,锚柄101由一螺栓114以可转动方式连接到一隔板111上,在此例中,构成锚爪的空心部分102由焊接的金属结构构成。在本例中,隔板111在其边缘112、113之间沿隔板的面向锚柄101的部分111A上呈现一凹口150,边缘112、113焊接于部分102的侧板103、104、105、106上。自部分102向移动方向141伸出的尖端151、152如此形成于上述凹口150的二侧,凹口在此处所示的例子中呈现“V”形状,但亦可具有其他形状,尖端宜伸出该部分的侧板103-106外,以致可有效穿进海底140中。
上述隔板111可安排在置于槽形容纳槽153中,从而可引导构成锚爪的部分102,并使锚柄101及构成锚爪的部分102可相互转动。
为限制上述转动,视具体的海底情况而定,需要变化及调整锚柄101及构成锚爪的部分102间的最大转动位置。为达成此点,可置一锁栓154,用以限制上述的转动。例如,插于锚柄101的孔154B中的一螺栓154A可构成上述的锁栓154,如此,由移动154A至沿锚柄101上之所需孔154B中而很容易地改变锁栓154的位置。螺栓154A在本例中如此安排,从而可与上述隔板凹口的面对锚柄101的边缘表面155接触,从而当处在上述位置时,可限制锚柄101和构成锚爪的部分102间的转动。即当锁栓154位置离构成锚爪的部分102及锚柄101间的关节114较远时,可造成较大的转动角度。
构成锚爪部分102的侧板103-106的安排可使其高度宜沿二相对棱角136、137的方向逐渐减小,如此,进一步增加构成锚爪部分102掘进海底140的能力。
例如,由更改凹口150及上述侧板的高度,从而使其基本上到达与位置最接近的构成锚爪部分的底端的底部150A、及136A、137A相同的高度,则可吊起拖锚,使其以上述部分150A、136A、137A配合于一支持部分(例妲船只的某一部分)上而放定。
隔板的底部111B(在锚柄部分114装配处)可具有凹口156,从而当构成锚爪的部分102放置于地板上时,连接于关节114上的钩环157可容纳于该凹口中。一链158或其它的拖拉装置可连接于上述钩环157上,从而可由拖拉该链158而非拉索142(拖描通常由该拖索支持)拉松该拖锚。由于置于上述凹口156中,故构环157能绕关节114转动,并可进入任一上述凹口156中。
上述拖锚的作用从图十一至图十三中看的更清楚,其中可见构成锚爪的宜为菱形的部分102(在移动的方向141上开放)有效犁进海底140中,同时,锚柄101和构成锚爪的部分102相互转动。无转动限制锁栓154置于上述图中,各部分可转动,基至锚柄101撞击于构成锚爪部分的上述边缘表面155上为止,如此停止进一步的转动。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由实例说明及附图显示的实施例,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内内在其细节可变化,而如此作并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构想。本发明故止亦可包括并非上述菱形行空心体形状。本发明包含任何横断面形状的空心体锚壳。此例如可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或多角形,或可呈现任何适当的形状。然而,重要的是其二端必须开放,使海底材料可通过其中。图一所示由板组成的空心体当然可由铆钉以外的方法连接一起,例如,由螺钉连接,或图七至图十三所示的焊接连接。
如需要,锚柄的后部可销向后伸出空心体,并可在此部分上装连接装置,以连接一安全索或另一拖锚,从而当例如拖锚受夹住时,可将其拖松,或使其在衰负荷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如需要,此连接亦可由钩环达成,钩成此时亦可构成枢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