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758145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81 大小:2.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5105444.9

申请日:

1995.04.28

公开号:

CN1131787A

公开日:

1996.09.2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2.11.27|||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G11B15/02

主分类号:

G11B15/02

申请人:

夏普公司;

发明人:

藏永浩; 古原宽

地址:

日本大阪市

优先权:

1994.12.27 JP 326352/94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董巍;叶恺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由凸轮轴齿轮使第2过行程控制杆进退移动,与此同时,使模式控制杆和第2磁头座进退移动,使模式控制杆向第1~第3位置移动。模式控制杆位于第1位置时,第1过行程控制杆移动到动作可能位置,第2磁头座由第2空转控制杆阻止进出。模式控制杆位于第2位置时,解除对第2磁头座的移动的阻止,第1过行程控制杆不移动。模式控制杆位于第3位置时,第1过行程控制杆和第2磁头座向移动可能位置移动。利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少驱动机构的数量,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包括第1移动部件、第2移动部 件、第3移动部件、移动阻止部件、动作切换部件和驱动机构; 第1移动部件设置成可以进退移动到至少可对第1盒式磁 带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动作可能位置和不可能进行上述动作 的退避位置; 第2移动部件设置成可以进退移动到使第3移动部件位于 至少可对第2盒式磁带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动作可能位置的 进出位置和使第3移动部件位于不可能进行上述动作的退避位 置的退避位置; 第3移动部件伴随第2移动部件的移动,可以进退移动到上 述动作可能位置和退避位置; 移动阻止部件可以移动到阻止第3移动部件向上述动作可 能位置的移动的移动阻止位置; 动作切换部件伴随第2移动部件的移动进行进退移动,并且 可以移动到伴随第2移动部件向进出位置的移动使第1移动部 件移动到动作可能位置的第1位置和使第1移动部件不移动到 动作可能位置的第2位置; 驱动机构用于使第2移动部件向上述进出位置和退避位置 移动,并且使上述动作切换部件向上述第1位置和第2位置移 动。
2: 一种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包括:第1移动部件、第2移动 部件、第3移动部件、移动阻止部件、动作切换部件和驱动机构; 第1移动部件设置成可以进退移动到至少可对第1盒式磁 带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动作可能位置和不可能进行上述动作 的退避位置; 第2移动部件设置成可以进退移动到使第3移动部件位于 至少可对第2盒式磁带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动作可能位置的 进出位置和使第3移动部件位于不可能进行上述动作的退避位 置的退避位置; 第3移动部件伴随第2移动部件的移动,可以进退移动到上 述动作可能位置和退避位置; 移动阻止部件可以移动到阻止第3移动部件向上述动作可 能位置的移动的移动阻止位置; 动作切换部件伴随第2移动部件的移动进行进退移动,可以 移动到使上述移动阻止部件移动到移动阻止位置并且伴随第2 移动部件向进出位置的移动而移动到使第1移动部件移动到动 作可能位置的第1位置、使移动阻止部件不移动到移动阻止位置 并且使第1移动部件不移动到动作可能位置的第2位置和使移 动阻止部件不移动到移动阻止位置并且伴随第2移动部件向进 出位置的移动使第1移动部件移动到动作可能位置的第3位置; 驱动机构用于使第2移动部件向上述进出位置和退避位置 移动,并使上述切换部件向上述第1位置、第2位置和第3位置 移动。
3: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 有与第1磁带盒的第1卷轴嵌合、卷绕磁带用的第1磁带盒一侧 的第1卷带盘、向第1磁带盒一侧的第1卷带盘传递磁带卷绕方 向的转动力的第1空转齿轮和安装该第1空转齿轮的第1空转 控制杆; 当第1移动部件位于上述动作可能位置时,第1空转控制杆 由于第1移动部件向该位置的移动而变成允许上述第1磁带盒 一侧的第1卷带盘与第1空转齿轮嵌合的状态,当第1移动部件 位于上述退避位置时,由于第1移动部件向该位置的移动而变成 阻止上述第1磁带盒一侧的第1卷带盘与第1空转齿轮嵌合的 状态。
4: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 括与第2磁带盒的第1卷轴嵌合、用于卷绕磁带的第2磁带盒一 侧的第1卷带盘; 上述移动阻止部件包括向上述第2磁带盒一侧的第1卷带 盘传送磁带卷绕方向的转动力的第2空转齿轮和安装该第2空 转齿轮的第2空转控制杆; 当第2空转控制杆被动作切换部件驱动而位于上述移动阻 止位置,成为阻止第2磁带盘一侧的第1卷带盘与第2空转齿轮 嵌合的状态。
5: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当 第2移动部件位于上述进出位置时,上述第2空转控制杆由于第 2移动部件向该位置的移动而成为允许上述第2磁带盒一侧的第 1卷带盘与第2空转齿轮嵌合的状态,当第2移动部件位于上述 退避位置时,由于第2移动部件向该位置的移动而成为阻止上述 第2磁带盒一侧的第1卷带盘与第2空转齿轮嵌合的状态。
6: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 括夹持着第1磁带盒的磁带使之运行的第1主动轮和第1压带 轮; 上述第1移动部件伴随向上述动作可能位置的移动而使第1 压带轮压紧到第1主动轮上。
7: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 括夹持着第2磁带盒的磁带使之运行的第2主动轮和第2压带 轮; 上述动作切换部件位于第2位置和第3位置时,当伴随第2 移动部件向进出位置的移动而进行进出移动时,使第2压带轮压 紧到第2主动轮上。
8: 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 述动作切换部件的第1~第3位置设定为第1位置在相对地离第 2压带轮最远的位置,第2和第3位置在比第1位置靠近第2压 带轮的一侧; 支持第2压带轮的第2压带轮支持部件,可以以1点为中心 向着使第2压带轮与第2主动轮压紧的方向和分离的方向转动; 第2压带轮利用上述动作切换部件与第2主动轮压紧时,第 2压带轮上的第2移动部件进出方向的位置,在动作切换部件位 于第2位置时和位于第3位置时为同一位置。
9: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 括伴随第1移动部件的进退移动而进退移动到上述动作可能位 置和退避位置的第4移动部件; 第1磁带盒用的磁头装配在第4移动部件上,第2磁带盒用 的磁头装配在上述第3移动部件上; 第3移动部件和第4移动部件向上述动作可能位置和退避 位置的进退移动的方向,设定为同一方面。
10: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磁带盒和第2磁带盒以各磁带盘的轴呈相互平行的状 态装配在左右位置; 上述第1移动部件包含在设置在第1磁带盒一侧的第1机 构部内,上述第2移动部件、移动阻止部件、动作切换部件、驱动 机构和作为该驱动机构的驱动源的电机包含在设置在第2磁带 盒一侧的第2机构部内。
11: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磁带盒和第2磁带盒以各磁带盘的轴呈相互平行的状 态装配在左右位置; 上述第1移动部件和第2移动部件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趋 向于向退避位置方向移动; 由上述驱动机构将动作切换部件向第1~第3位置驱动的驱 动方向设定为与第2移动部件的进退方向串行的方向; 当动作切换部件伴随第2移动部件向进出位置移动而移动 时,上述第1和第3位置是动作切换部件可以与第1移动部件嵌 合使之移动的位置。
12: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包括进行转动驱动的凸轮机构; 该凸轮机构包括与第2移动部件嵌合对其进行驱动的第1 凸轮和与动作切换部件嵌合对其进行驱动的第2凸轮。
13: 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与第2磁带盒的第2磁带盘嵌合的第2磁带盒一侧的第2卷 带盘、向上述第2磁带盒一侧的第1卷带盘和第2磁带盒一侧的 第2卷带盘传递磁带的倒带和快进的转动力的快进/倒带齿轮和 安装该快进/倒带齿轮的快进/倒带控制杆; 上述凸轮机构具有使上述快进/倒带控制杆移动的第3凸 轮,上述第1凸轮和第2凸轮设在凸轮机构的同一侧的面上,上 述第3凸轮设在与该面相反的一面上。
14: 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与上述凸轮机构嵌合用于使凸轮机构在指 定的停止位置停止的停止机构; 上述动作切换部件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趋向于从第1位置 向第3位置移动; 上述凸轮机构的第2凸轮包括使动作切换部件向上述第1 位置移动的圆弧状的第1位置用凸轮、使动作切换部件向上述第 3位置移动的圆弧状的第3位置用凸轮和使动作切换部件保持在 待机位置的待机位置用凸轮; 上述第3位置用凸轮的直径小于第1位置用凸轮,设在第3 位置用凸轮的内周一侧的第1和第3位置用凸轮上的凸轮机构 的转动方向的前端位置即始端部,第3位置用凸轮的始端部比第 1位置用凸轮的始端部位于前方一侧; 上述待机位置用凸轮设置在第1和第3位置用凸轮的始端 部的前方位置; 在上述停止机构和动作切换机构上形成当停止机构向解除 凸轮机构停止用的嵌合的方向移动时相互嵌合、阻止动作切换部 件向上述弹性部件的作用方向移动的嵌合部。
15: 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停止机构包括与上述凸轮机构嵌合的停止控制杆和将该停 止控制杆向与凸轮机构嵌合的方向和解除嵌合的方向驱动的螺 线管。

说明书


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

    本发明涉及左右两边装2个盒式磁带并且可以同时将它们驱动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

    这种现有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如图37所示,具有走带机构301、驱动电路302、控制电路303和输入操作部304。走带机构301用于驱动盒式磁带,驱动电路302用于驱动走带机构301。控制电路303具有微处理器,用于控制驱动电路302,从而控制走带机构301的动作。输入操作部304用于向控制电路303发出各种动作指令。

    走带机构301上装有分别驱动第1和第2盒式磁带的第1和第2机构(以后,简称为机构部)310和330、第1机构部310具有第1机构电机311和第1机构螺线管,第2机构部330具有第2机构电机331和第2机构螺线管332。

    输入操作部304具有磁带复录按钮304a、第1机构再生按钮304b、第1机构快进按钮304c、第1机构倒带按钮304d、第2机构再生按钮304e、第2机构快进按钮304f、第2机构倒带按钮304g和停止按钮304h。即,该磁记录再生装置具有利用第1机构部310使第1盒式磁带进行再生、快进、倒带和停止的功能,同时,具有利用第2机构部330使第2盒式磁带进行再生、快进、倒带和停止的功能,此外,还具有同时进行第1盒式磁带的再生和第2盒式磁带对该再生信号录音的复录功能。

    上述各按钮304a~304h带有开关,当操作者操作了这些按钮304a~304h时,各按钮304a~304h的固有信号便输入控制电路303。于是,控制电路303便对驱动电路302即走带机构301进行控制,以便进行由操作过的按钮304a~304h指令的动作。

    上述走带机构301如图38所示,在基板305上构成。该图示出了第1机构部301和第2机构部330的停止状态。第1机构部310除了上述第1机构电机311(图中未示出)和第1机构螺线管312外,还具有第1磁头座313、第1过行程控制杆314、第1过行程控制杆弹簧315、第1螺线管控制杆316和用以使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施力的第1凸轮轴齿轮317。

    同样,第2机构部330除了上述第2机构电机331(图中未示出)和第2螺线管332外,还具有第2磁头座333、第2过行程控制杆334、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335、第2螺线管控制杆336和用以便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施力的第2凸轮轴齿轮337。

    在图38所示的停止状态下,如果操作者操作了例如第1机构再生按钮304b,则与该按钮操作对应的信号便输入控制电路303,第1机构部310便根据控制电路303的控制进行如下动作。

    首先,第1机构电机311起动,经过上升时间之后,接收到控制电路303输出的信号的第1机构螺线管312进行可动铁心312a的吸引动作。于是,与可动铁心312a嵌合的第1螺线管控制杆316就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解除第1螺线管控制杆316的嵌合片316a与第1凸轮轴齿轮317的嵌合片317a的嵌合,从而第1凸轮轴齿轮317开始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由于该转动,如图39所示,第1过行程控制杆314的凸轮嵌合轴314a与第1凸轮轴齿轮317的凸轮317c嵌合,第1过行程控制杆314向箭头C方向移动。这时,由于第1磁头座313设置得能通过第1过行程控制杆弹簧315与第1过行程控制杆314一起移动,所以,同样也向C方向移动。

    然后,向第1机构螺线管312的馈电结束之后,恢复到原来状态地第1螺线管控制杆316的嵌合片316a与第1凸轮轴齿轮317的嵌合片317b嵌合,第1凸轮轴齿轮317停止转动。于是,第1机构部310成为驱动状态,即再生动作状态。

    另外,在图38所示的停止状态下,如果操作者操作了例如第2机构再生按钮304e,则与该按钮操作对应的信号便输入控制电路303,第2机构部330根据控制电路303的控制进行与上述第1机构部310的动作一样的如下动作。

    首先,第2机构电机331起动,经过上升时间之后,接收到从控制电路303输出的信号的第2机构螺线管332进行可动铁心332a的吸引动作。于是,与可动铁心332a嵌合的第2螺线管控制杆336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解除第2螺线管336的嵌合片336a与第2凸轮轴齿轮337的嵌合片337a的嵌合,第2凸轮轴齿轮337开始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由于该转动,如图39所示,第2过行程控制杆334的凸轮嵌合轴334a与第2凸轮轴齿轮337的凸轮337c嵌合,第2过行程控制杆334向箭头C方向移动。这时,由于第2磁头座333设置得能通过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335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334一起移动。所以,也向箭头C方向移动。

    然后,向第2机构螺线管332的馈电结束之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第2螺线管336的嵌合片336a与第2凸轮轴齿轮337的嵌合片337b嵌合,第2凸轮轴齿轮337停止转动。于是,第2机构部330变成再生动作状态。

    另外,在图38所示的停止状态下,如果操作者操作了例如复录按钮304a,则与该按钮操作对应的信号输入控制电路303,第1和第2机构部310及330便根据控制电路303的控制,进行与操作了上述第1和第2机构再生按钮304b及304e时相同的动作。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中,第1机构部310和第2机构部330分别单独具有第1机构电机311及第1机构螺线管312和第2机构电机331及第2机构螺线管332这样的专用驱动源,构成利用控制电路303的控制信号分别单独控制上述各驱动源的结构。因此,需要多个驱动源,同时零部件数也增多,从而导致成本提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用少量的驱动装置构成,从而可以降低成本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包括第1移动部件、第2移动部件、第3移动部件、移动阻止部件、动作切换部件和驱动装置。

    第1移动部件可以进退移动到至少可对第1盒式磁带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动作可能位置和不可能进行上述动作的退避位置;

    第2移动部件可以进退移动到使第3移动部件位于至少可对第2盒式磁带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动作可能位置的进出位置和使第3移动部件位于不可能进行上述动作的退避位置;

    第3移动部件伴随第2移动部件的移动,可以进退移动到上述动作可能位置和退避位置;

    移动阻止部件可以移动到阻止第3移动部件向上述动作可能位置移动的移动阻止位置;

    动作切换部件伴随第2移动部件的移动进行进退移动,并且伴随第2移动部件向进出位置的移动,可以移动到使第1移动部件移动到动作可能位置的第1位置和使第1移动部件不移动到动作可能位置的第2位置;

    驱动装置用于使第2移动部件向上述进出位置和退避位置移动,并且使上述动作切换部件向上述第1位置和第2位置移动。

    按照上述结构,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当动作切换部件移动到第1位置、第2移动部件移动到进出位置时,第1移动部件伴随第2移动部件的移动,向至少可对第1盒式磁带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动作可能位置移动。另一方面,由于移动阻止部件移动到移动阻止位置,所以,第3移动部件移动不到至少可对第2盒式磁带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动作可能位置。于是,至少对第1盒式磁带的记录或再生动作成为可能,而至少对第2盒式磁带的记录或再生动作成为不可能。

    另外,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当动作切换部件移动到第2位置、第2移动部件移动到进出位置时,第1移动部件移动不到上述动作可能位置。另一方面,由于移动阻止部件移动不到移动阻止位置,所以,第3移动部件伴随第2移动部件的移动,移动到至少可对第2盒式磁带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动作可能位置。于是,至少对第1盒式磁带的记录或再生动作成为不可能,而至少对第2盒式磁带的记录或再生动作成为可能。

    如上所述,在本磁记录再生装置中,可以利用1组驱动装置,使至少对第1和第2盒式磁带的记录或再生动作成为可能。因此,本磁记录再生装置可以用少量的驱动装置构成,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后面的描述可以充分了解。另外,本发明的效益参照附图通过以下的说明也可以清楚。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的第1和第2机构部的结构,是该第1和第2机构部停止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图2是上述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简要框图;

    图3是供给图2所示的螺线管的电压的波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停止模式中凸轮轴齿轮的各凸轮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和模式控制杆的凸轮嵌合轴的嵌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停止模式中第2机构部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停止模式中第2机构部的FF/REW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第1过行程控制杆和第2过行程控制杆的形状和模式控制杆所能取的各位置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第2磁头座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9(a)是图1所示的模式控制杆的左侧视图,图9(b)是其平面图,图9(c)是其右侧视图,图9(d)是其正视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第2空转控制杆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图6所示的FF/REW驱动机构的螺线管控制杆和FF/REW控制杆的形状的平面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凸轮轴齿轮的平面图;

    图13是沿图12中的X-X线向视剖面图;

    图14是表示上述凸轮轴齿轮的下面的俯视从上面一侧的透视图;

    图15是沿图14的Y-Y线向视剖面图;

    图16(a)是由转动凸轮引起的磁带末端检测开关的接通(ON)动作的说明图,图16(b)是其断开(OFF)动作的说明图;

    图17(a)是表示将盒式磁带已装进打开的磁带盒架内的状态的第2机构部附近的侧视简图,图17(b)是表示将磁带盒架关闭后已将盒式磁带装到磁记录再生装置内的状态的第2机构附近的侧视简图,图17(c)是表示已使磁头与盒式磁带接触的状态的第2机构附近的侧视简图;

    图18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停止模式的状态变为螺线管吸引时的状态的第2机构部的平面图;

    图19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停止模式的状态向第1机构再生模式、第2机构再生模式、或复录模式转移时第2机构部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0是表示从图6所示的停止模式的状态向第1机构再生模式、第2机构再生模式或复录模式转移时FF/REW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1是表示图1所示的磁记录再生装置的第1机构再生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第1机构再生模式中凸轮轴齿轮的各凸轮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和模式控制杆的凸轮嵌合轴的嵌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图6所示的FF/REW驱动机构中第1机构再生模式、第2机构再生模式或复录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图24是表示图21所示的模式控制杆位于第1位置时第2压带轮控制杆附近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5是表示图1所示的磁记录再生装置的第2机构再生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第2机构再生模式中凸轮轴齿轮的各凸轮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和模式控制杆的凸轮嵌合轴的嵌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图5所示的第2机构部中第2机构再生模式或复录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图28是表示图25所示的模式控制杆位于第2位置时第2压带轮控制杆附近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9是表示图1所示的磁记录再生装置的复录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复录模式中凸轮轴齿轮的各凸轮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和模式控制杆的凸轮嵌合轴的嵌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31是表示图29所示的模式控制杆位于第3位置时第2压带轮控制杆附近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2是表示图5所示的第2机构部中第2机构快进或倒带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图33是表示图6所示的FF/REW驱动机构的快进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图34是表示从图6所示的FF/REW驱动机构的停止模式向倒带模式移动时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5是表示图6所示的FF/REW机构中倒带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图36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结构中去掉第1机构部后变成第2机构部的单一机构时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37是现有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简要框图;

    图38是表示图37所示的走带机构的停止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图39是表示在图38所示的结构中的复录模式状态的平面图。

    下面,参照图1~图36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如图2所示,具有走带机构1、驱动电路2、控制电路3和输入操作部4。走带机构1用于驱动盒式磁带,驱动电路2用于驱动走带机构1。控制电路3具有微机,用于控制驱动电路2,从而控制走带机构1的动作。输入操作部4用于向控制电路3发出各种动作指令。

    走带机构1具有电机11、螺线管12和磁带末端检测开关13,同时,还具有分别驱动第1和第2盒式磁带的后面所述的第1和第2机构(以后,称为机构部)20及50。

    输入操作部4具有停止按钮4a、第1机构再生按钮4b、第2机构再生按钮4c、复录按钮4d、第2机构快进按钮4e和第2机构倒带按钮4f。即,本实施例的磁记录再生装置具有利用上述第1机构部20使第1盒式磁带进行再生和停止的功能,同时,具有利用上述第2机构部50使第2盒式磁带进行再生、快进、倒带和停止的功能,此外,还具有同时进行第1盒式磁带的再生和利用第2盒式磁带对该再生信号进行的录音的复录功能。

    上述各按钮4a~4f带有开关,当操作者操作了这些按钮4a~;4f时,各按钮4a~4f的固有信号便输入控制电路3。控制电路3通过驱动电路2将脉冲信号供给螺线管12。这时的各脉冲信号示于图3。这样,控制电路3便控制走带机构1,以使之进行由操作过的按钮4a~4f指令的动作。

    本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通过操作输入操作部4的各按钮4a~4f,可以选择下述①~⑥的动作模式:

    ①停止模式,

    ②第1机构再生模式,

    ③第2机构再生模式,

    ④复录模式

    ⑤第2机构快进模式,

    ⑥第2机构倒带模式。

    上述复录模式使第1机构部20变成再生动作状态,使第2机构部50变成记录动作状态,将第1盒式磁带的再生信号记录到第2盒式磁带上。

    上述走带机构1的结构如图1中的平面图所示,除了上述电机11(图1未示出)、螺线管12和磁带末端检测开关13外,还具有第1机构部20和第2机构部50。该第1机构部20和第2机构部50在图中并排设在左右两边。

    第1机构部20具有第1磁头座21、作为弹性部件的第1过行程控制杆弹簧22、作为第1移动部件的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第1卷带盘座24、第1压带轮控制杆25、第1压带轮26、第1主动轮27、第1空转控制杆28和第1空转齿轮29。

    第1磁头座21用于将磁头(图中未示出)装配在其表面上,在箭头所示的C方向一侧和D方向一侧的端部分别有沿箭头C、D方向延伸的导向孔21a和21b。基座14的导向柱14a及14b分别插在这2个导向孔21a及21b内,第1磁头座21可以沿箭头C、D方向移动。

    第1过行程控制杆23具有图7所示的形状,如图1所示,设置在第1磁头座21和第2机构部50之间,该第1过行程控制杆23在C方向一侧的D方向一侧分别有沿箭头C、D方向延伸的导向孔23a及23b,基座14的导向柱14c及14d插在导向孔23a及23b内,第1过行程控制杆23可以沿箭头C、D方向移动。另外,第1过行程控制杆23在C方向一侧有导向孔23e,在D方向一侧有经切口后撬起的嵌合片23f,在A方向一侧端部有嵌合片23i。导向孔23e在D方向一侧的部分即允许部23h相对于C方向一侧的部分即阻止部23g呈向箭头B方向扩展的形状。

    第1过行程控制杆弹簧22将线圈部22a嵌入并安装到在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D方向一侧的端部经切口后撬起而形成的装配片23C上。第1过行程控制杆弹簧22的一端与基座14的轴14e嵌合,另一端与第1磁头座21的嵌合缘21C嵌合。因此,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由于受第1过行程控制杆弹簧22的作用,总是趋向于向箭头D方向移动。另外,第1过行程控制杆23在第1磁头座21一侧的侧缘部具有凸部23d,该凸部23d位于第1磁头座21 的切口部21d内。因此,第1磁头座21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一起沿箭头C、D方向移动。

    第1卷带盘24与第1盒式磁带的磁带盘嵌合,用于对磁带进行卷带,安装在基座14上。

    第1压带轮控制杆25利用轴14h支持在基座14上,可以自由转动,第1压带轮26安装在该第1压带轮控制杆25上,可以自由转动。第1压带轮控制杆25在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下总是趋向于远离第1主动轮27的方向。第1主动轮27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无接头皮带受到电机11的转动力的作用总是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当第1压带轮26压紧到第1主动轮27上时,夹在这两者之间的第1盒式磁带便向与第1卷带盘24嵌合的第1盒式磁带的磁带盘一侧传送。

    第1空转控制杆28通过轴14i支持在基座14上,可以自由转动。使第1卷带盘24转动用的第1空转齿轮29安装在该第1空转控制杆28上,可以自由转动。第1空转控制杆28在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下总是趋向于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在C方向一侧有经切口后撬起的嵌合片28a。该嵌合片28a插在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导向孔23e内。当第1过行程控制杆23位于D方向一侧时,嵌合片28a与导向孔23e的阻止部23g嵌合。这时,限制第1空转控制杆2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第1空转齿轮29与第1卷带盘24的齿轮不啮合。另一方向,当第1过行程控制杆23位于C方向一侧时,上述嵌合片28a与导向孔23e的允许部23h嵌合。这时,允许第1空转控制杆2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指定的角度,第1空转齿轮29与第1卷带盘24的齿轮啮合。

    第2机构部50具有图1所示的作为第3移动部件的第2磁头座51、作为第2移动部件的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作为弹性部件和施力装置的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作为动作切换部件的模式控制杆54、作为第2压带轮支持部件的第2压带轮控制杆55、第2压带轮56、第2主动轮57、作为移动阻止部件的第2空转控制杆58、第2空转齿轮59、与第2压带轮控制杆55一起构成第2压带轮支持部件的弹簧60、图6所示的第2卷带盘61、第2供带盘座62、FF齿轮63、FF/REW控制杆64、FF/REW齿轮65、与螺线管12一起构成停止装置的停止控制杆即螺线管控制杆66,作为凸轮装置的与电机11一起构成驱动装置的凸轮轴齿轮67、作为凸轮驱动齿轮的跳跃齿轮68和螺线管12。

    第2磁头座51为图8所示的形状,图17所示的磁头73装配在其上面。第2磁头座51在C方向一侧和D方向一侧的端部具有沿箭头C、D方向延伸的导向孔51a及51b。第2磁头座51如图1所示,保持在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上,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导向轴52a及52b插在导向孔51a及51b内。因此,第2磁头座51相对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可以沿箭头C、D方向移动,另外,第2磁头座51在A方向一侧的C方向一侧端部还具有嵌合片51d。

    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为图7所示的形状,具有沿箭头C、D方向排列的上述导向轴52a及52b在C方向一侧的端部附近形成的沿箭头C、D方向延伸的导向孔52c和在D方向一侧端部经切口后撬起形成的安装片52d。如图1所示,基座14的导向轴14f插在上述导向孔52c内,第2过行控制杆52可以沿CD方向移动。

    另外,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具有在箭头C、D方向的中央附近沿箭头A、B方向排列、沿箭头A、B方向延伸的导向孔52e及52f、在D方向一侧部分的两侧沿箭头A、B方向延伸的导向孔52g及52h和在箭头C、D方向的中央部向A方向一侧突出的嵌合缘52i。另外,第2过行程控制杆52还具有设在中央部附近的与凸轮轴齿轮67的凸轮嵌合的凸轮嵌合轴52m、在B方向一侧向下弯曲形成的嵌合片52n和在C方向一侧部位的B方向端部向下弯曲形成的嵌合片52o。上述嵌合缘52i在D方向一侧的部位即允许部52k比C方向一侧的部位即阻止部52j更退向箭头B方向。

    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将线圈部53b嵌入并安装在上述安装片52d上。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的一端与基座14的轴14g嵌合,另一端与第2磁头座51的嵌合缘51c嵌合。因此,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在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的作用下总是趋向于向箭头D方向移动。

    模式控制杆54为图9(a)~(d)所示的形状,如图1所示,位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下侧。模式控制杆54在上面一侧具有沿箭头B、A方向排列的导向轴54a及54b,在D方向一侧部分的两端部具有向上弯折的导向片54c及54d在其中一个导向片54d的位置具有嵌合片54i。上述导向轴54a及54b分别插在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导向孔52e及52f中。因此,模式控制杆54可以沿箭头A、B方向移动,并且,随着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移动,可以沿箭头C、D方向移动。另外,模式控制杆54在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下总是趋向于箭头A方向移动。

    模式控制杆54对应于各动作模式,可以移动到使导向片54c位于图7所示的各第1~第4位置。这些位置为下述各模式时的位置。即,

    第1位置:第1机构再生模式;

    第2位置:第2机构再生、第2机构快进、第2机构倒带各模式;

    第3位置:复录模式;

    第4位置:停止模式。

    另外,模式控制杆54还具有在上述导向片54d的位置向下弯曲的嵌合片54e、设在导向片54c与54d之间的与凸轮轴齿轮67嵌合的凸轮嵌合轴54f、使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凸轮嵌合轴52m向凸轮轴齿轮67方向通过用的开口部54g和在C方向一侧的B方向端部形成的嵌合片54h。上述嵌合片54e在模式控制杆54移动到箭头B方向一侧最边上的上述第1位置时与第2空转控制杆58的嵌合片58b嵌合,使第2空转控制杆5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第2压带轮控制杆55如图1所示,通过轴14j支持在基座14上,可以自由转动,第2压带轮56安装在该第2压带轮控制杆55上,可以自由转动。第2压带轮控制杆55在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下,总是趋向于远离第2主动轮57的方向。

    第2主动轮57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无接头皮带接收从电机11传递来的转动力,总是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当第2压带轮56压紧到第2主动轮57上时,夹在这两者之间的第2盒式磁带便向与第2卷带盘61嵌合的第2盒式磁带的磁带盘一侧传递。

    第2空转控制杆58为图10所示的形状,通过轴14k支持在基座14上,可以自由转动。使第2卷带盘61转动用的第2空转齿轮59安装在该第2空转控制杆58上,可以自由转动。第2空转控制杆5 8在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下总是趋向于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另外,第2空转控制杆58在C方向一侧有经切口后撬起的嵌合片58a,在D方向一侧的端部具有嵌合片58b。

    上述嵌合片5 8a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嵌合缘52i嵌合。当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位于D方向一侧时,嵌合片58a与嵌合缘52i的阻止部52j嵌合。这时,限制第2空转控制杆58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第2空转齿轮59与第2卷带盘61的齿轮不啮合。另一方向,第2空转控制杆58在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位于C方向一侧时与嵌合缘52i的允许部52k嵌合。这时,允许第2空转控制杆5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指定的角度,第2空转齿轮59与第2卷带盘61的齿轮啮合。

    图6所示的第2卷带盘61与第2盒式磁带一边的磁带盘嵌合,用于卷绕磁带,第2供带盘62与第2盒式磁带另一边的磁带盘嵌合,用于倒带。FF齿轮63与第2卷带盘61啮合,用于高速卷绕第2盒式磁带。它们均安装在基座14上。

    FF/REW控制杆64为图11所示的形状,通过轴14的安装在基座14上,可以自由转动,在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下总是趋向于向顺时针方向转动。FF/REW控制杆64具有在D方向一侧部位向箭头B方向即螺线管66方向延伸的嵌合爪64a,在D方向端部具有与凸轮轴齿轮67嵌合的嵌合片64b。如图6所示,FF/REW齿轮65安装在FF/REW控制杆64的C方向一侧部位,可以自由转动,嵌合柱64c设置在C方向一侧端部。该FF/REW齿轮65通过与第2供带盘62啮合或者与同第2卷带盘61啮合的FF齿轮63啮合,进行第2盒式磁带的倒带、快进。该FF/REW控制杆64的转动如后面所述,随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而转动。

    螺线管控制杆66为图11所示的形状,通过轴14n安装在基座14上,可以自由转动。螺线管控制杆66在B方向端部具有略呈“コ”形切口状的螺线管嵌合部66a,在A方向一侧有嵌合片66e,在A方向端部具有嵌合爪66b和嵌合片66c。另外,螺线管控制杆66在向D方向分支延伸的部位的前端部具有嵌合爪66d。螺线管控制杆66在图1所示的略呈“L”形的弹簧69的作用下总是趋向于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螺线管12如图1所示,具有可动铁心12a、固定铁心12b和线圈12c,可动铁心12a例如在图中来示出的弹簧的作用下趋向于向箭头D方向移动,通过通电,使可动铁心12a向箭头C方向后退。可动铁心12a的嵌合部12d与螺线管控制杆66的螺线管嵌合部66a嵌合。

    通常,螺线管的使用方法有吸引和吸附两种。所谓吸引,就是通过将可动铁心12a向螺线管12的主体方向吸引而作功。所谓吸附,就是通过将可动铁心12a吸附并保持在螺线管12的主体上而作功。若在该螺线管12中通电时,可动铁心12a就被吸引与固定铁心12b碰撞。

    凸轮轴齿轮67如表示上面一侧的平面图即图12、沿图12中X-X线向视剖面图即图13、表示从上面一侧透视下面一侧的平面图即图14和沿图14中Y-Y线向视剖面图即图15所示的那样呈圆形,在上面和下面具有各种凸轮。凸轮轴齿轮67通过轴14。安装在基座14上,可以自由转动。在图12和图14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示的状态下设定逆时针转动的角度。

    在凸轮轴67的外周面上基本上沿整个圆周形成外周齿轮67a,在该外周齿轮67a上,在以0°位置的始端的逆时针转动方向和以270°位置为始端的逆时针转动方向的2个地方形成除掉齿面的缺齿部67b及67c。这2个缺齿部67b及67c是为了解除同与图5所示的凸轮轴齿轮67啮合的跳跃式齿轮68的啮合,使凸轮轴齿轮67停止而设置的。

    在凸轮轴齿轮67的上面,如图12和图13所示,形成5个凸轮A,B,C,D,E。凸轮A及B为第1凸轮,凸轮C~E为第2凸轮。凸轮A位于中央部,具有凸轮面A1~A7。该凸轮A通过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m凸轮嵌合轴52m嵌合,使第2过行程控制杆52沿箭头C、D方向作往复移动。

    凸轮B位于凸轮A一侧的侧面有凸轮面B1~B3、该凸轮B在由第1机构部20或第2机构部50进行再生动作时或复录动作时,当凸轮轴齿轮67转动了约190°时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凸轮嵌合轴52m嵌合,使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向箭头C方向移动,将其保持在动作可能位置。

    凸轮C大致沿凸轮轴齿轮67的外周缘形成,具有凸轮面C1及C2。凸轮C在由第1机构部20进行再生动作时,当凸轮轴齿轮67转动了约100°时,与模式控制杆54的凸轮嵌合轴54f嵌合,使模式控制杆54向箭头B方向移动,当凸轮轴齿轮67转动了270°时,将模式控制杆54保持在图7所示的第1位置。

    凸轮D位于凸轮轴齿轮67的径向上的凸轮C的内侧。凸轮D在进行复录动作时,当凸轮轴齿轮67转动了60°以上时与模式控制杆54的凸轮嵌合轴54f嵌合,当凸轮轴齿轮67转动了270°时,将模式控制杆54保持在图7所示的第3位置。

    凸轮E相对于凸轮B位于凸轮A的另一侧,具有凸轮面E1及E2。凸轮E在从由第1机构部20或第2机构部50进行再生动作时,或进行复录时(凸轮轴齿轮67转动270°时)到停止时(凸轮轴齿轮67转动360°时)的期间内与控制杆54的凸轮嵌合轴54f嵌合,使模式控制杆54向箭头B方向移动,当凸轮轴齿轮67转动了360°时,将模式控制杆54保持在图7所示的第4位置

    在凸轮轴齿轮67的下面,如图14和图15所示,形成凸轮F~凸轮I和锁定片67d及锁定片67e。凸轮F位于凸轮轴齿轮67的中央部,具有凸轮面F1~F3。凸轮F与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片64b嵌合,利用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使FF/REW控制杆64以轴14m为中心转动到停止位置和快进动作位置。

    凸轮G位于凸轮F的侧面,具有凸轮面G1及G2。凸轮G与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片64b嵌合,在由第2机构部50进行再生动作时,将FF/R EW控制杆64保持在设在FF/REW控制杆64上的FF/REW齿轮65与FF齿轮63及第2供带盘62不啮合的再生动作位置。

    凸轮H位于凸轮轴齿轮67的径向上的凸轮G的外侧,具有凸轮面H1及H2。凸轮H与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片64b嵌合,将FF/REW控制杆64保持在FF/REW齿轮65与FF齿轮63啮合的位置。上述凸轮F~H为第3凸轮。

    锁定片67d位于图14所示的90°的位置,锁定片67e位于0°的位置。这2个锁定片67d及67e与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嵌合,用来在该位置使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即,凸轮轴齿轮67在锁定片67d与嵌合片66c嵌合时保持在图14所示的位置,在锁定片67e与嵌合片66c嵌合时保持在从图14所示的状态转动270°后的状态。

    跳跃式齿轮68如图5所示,设置在凸轮轴齿轮67的A方向位置,可以与凸轮轴齿轮67的外周齿轮67a啮合。该跳跃式齿轮68总是与第2主动轮57整体地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通过与跳跃式齿轮68的啮合而转动的凸轮轴齿轮67,在凸轮轴齿轮67的缺齿部67b及67c分别与跳跃式齿轮68相对的位置停止,并且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d及67e嵌合,禁止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为了使凸轮轴齿轮67从该状态转动,向螺线管12通电后使螺线管控制杆6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解除螺线管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d及67e的嵌合。但是,仅靠该锁定片解除动作,还不能使凸轮轴齿轮67的外周齿轮67a与跳跃式齿轮68啮合。下面,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对凸轮轴齿轮67施加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作用力。下面,说明施加该作用力的结构。

    首先,如图27所示,在由第2机构部50进行再生动作时,或复录动作时,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在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的作用下,趋向于向箭头D方向转动。并且,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凸轮嵌合轴52m压紧在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B的凸轮面B2上。这一位置关系在由第1机构20进行再生动作时也一样。在图示的状态下,凸轮嵌合轴52m相对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中心,在箭头A、B方向位于A方向一侧。因此,由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和嵌合轴52m产生的沿箭头D方向的作用力的分力作用在凸轮轴齿轮67上,作为使凸轮轴齿轮67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而作用。因此,当解除了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e的锁定状态时,凸轮轴齿轮67便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外周齿轮67a便与跳跃式齿轮68啮合。于是,此后,凸轮轴齿轮67便由跳跃式齿轮68驱动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如图32所示,在由第2机构部50进行快进或倒带动作时,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在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的作用下趋向于向箭头D方向转动。并且,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凸轮嵌合轴52m压紧在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A的凸轮面A7上。在图示的状态下,同样,由于凸轮嵌合轴52m相对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中心在箭头A、B方向位于A方向一侧,所以,使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作用到凸轮轴齿轮67上。因此,此后凸轮轴齿轮67同样也由跳跃式齿轮68驱动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如图5所示,在停止动作时,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在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的作用下趋向于向箭头D方向转动。并且,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凸轮嵌合轴52m压紧在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A的凸轮面A1上。在图示的状态下,同样,由于凸轮嵌合轴52m相对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中心在箭头AB方向位于A方向一侧,所以,使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作用到凸轮轴齿轮67上。因此,此后,凸轮轴齿轮67便由驱动跳跃式齿轮68驱动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下面,说明加到螺线管12上的电压的时刻和时间。与各种动作模式相对应,图3所示的6种电压波形信号a~信号f加到螺线管12上。图6中,横轴表示经过的时间,纵轴表示电压。

    停止信号a、第1机构再生信号b、第2机构再生信号c、复录信号d、第2机构快进信号e和第2机构倒带信号f分别在操作了停止按钮4a、第1机构再生按钮4b、第2机构再生按钮4c、复录按钮4d、第2机构快进按钮4e和第2机构倒带按钮4f时发出。

    停止信号a仅由短脉冲例如150msec的脉冲构成。第1机构再生信号b仅由在比上述停止信号a延迟的时刻上升的例如400msec的脉冲构成。第2机构再生信号c仅由在与上述第1机构再生信号b相同的时刻上升的短脉冲例如60msec的脉冲构成。复录信号d仅由在与上述第1机构再生信号b相同的时刻上升的例如200msec的脉冲构成。第2机构快进信号e由在与上述第1机构再生信号b相同的时刻上升的例如60msec的第1脉冲和在该脉冲的400msec后上升的约210msec的第2脉冲构成。第2机构倒带信号f由在与上述第1机构再生信号b相同的时刻上升的例如60msec的第1脉冲和在该脉冲的400msec后上升的约400msec的第2脉冲构成。

    以指定的动作模式操作了停止按钮4a时,立即发出停止信号a。另一方面,为了从停止模式转移为指定的动作模式,当操作了按钮4b~4f时,与其对应的各信号b~f便在规定的例如约200msec后发出。这是为了从停止模式向指定的动作模式转移时确保电机11达到规定的转数的上升时间。另外,当从某一动作模式进行了向其他动作模式切换的按钮4b~4f的操作时,立即发出停止模式用的停止信号a,在经过例如约350msec的上升时间之后,即在向停止模式的转移结束之后,发出与其他动作模式对应的指定的信号。

    另外,如图1所示,圆形的转动凸轮24a设在第1卷带盘24上。该转动凸轮24a设置在相对于第1卷带盘24的转动中心的偏心位置,与第1卷带盘24整体转动。在转动凸轮24a的外周部设有磁带终端检测开关13。该磁带终端检测开关13如图16(a),(b)所示,具有与转动凸轮24a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可动部13a和固定部13b。可动部13a在转动凸轮24a即第1卷带盘24转动时,在转动凸轮24a的驱动下进行与固定部13b的离合动作,即通/断(ON/OFF)动作。图16(a)表示ON动作,图16(b)表示OFF动作。通过该动作发生脉冲信号,该信号输入控制电路3。另一方面,当转动凸轮24a即第1卷带盘24停止时,脉冲信号不输入控制电路3。因此,控制电路3根据有无上述脉冲信号可以判断第1盒式磁带是否卷绕结束即第1机构部20是否为再生状态。当控制电路3断定再生状态已结束时,输出上述停止信号a。

    另外,该磁记录再生装置例如如图17(a)所示,将盒式磁带72装在打开的磁带盒架71上,如图17(b)所示,通过关闭磁带盒架71就使盒式磁带72处于装到了磁记录再生装置内的状态。图17(a)~(c)是第2机构部50的侧视简图,通过使第2磁头座51从图17(b)的状态向C方向即向上方移动,可以使磁头73与磁带盒架71内的磁带接触。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该磁记录再生装置的各模式切换动作。

    (1)从停止模式向第1机构再生模式的切换动作。

    在停止模式中,当操作者操作了第1机构再生按钮4b时,与该操作对应的信号便输入控制电路3。于是,控制电路3便使电机11起动,经过上升时间之后,通过驱动电路2向螺线管12供给第1机构再生信号b。

    在停止模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d接触,凸轮轴齿轮67保持在该位置上。在该状态下,当接收到第1机构再生信号b时,螺线管12产生对可动铁心12a的吸引动作,螺线管控制杆66如图18所示的那样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解除上述嵌合片66c与锁定片67d的嵌合。这时,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I碰撞。

    被解除了锁定的凸轮轴齿轮67在上述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和凸轮嵌合轴52m产生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与跳跃式齿轮68啮合,并进而更加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螺线管12在通过第1机构再生信号b的脉冲部分时切断电压,可动铁心12a被图中未示出的弹簧拉引、恢复为原来的状态。与此同时,螺线管控制杆66如图19和图20所示,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嵌合片66c远离凸轮I,恢复为原来的状态。然后,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如图23所示,与转动来的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e接触,使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

    下面,说明模式控制杆54的动作。如图4所示,模式控制杆54的凸轮嵌合轴54f在停止模式中与凸轮E的凸轮面E1嵌合。然后,如图18所示,螺线管控制杆66在螺线管12的驱动下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凸轮轴齿轮67从停止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e与模式控制杆54的嵌合片54h嵌合,阻止模式控制杆54向箭头A方向移动。于是,模式控制杆54的凸轮嵌合轴54f保持在可以与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C的凸轮面C1嵌合的位置。然后,螺线管控制杆66恢复到原来的位置,通过凸轮轴齿轮67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凸轮嵌合轴54f与凸轮面C1嵌合。另外,当成为图23所示的状态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时,模式控制杆54通过与凸轮面C2的嵌合,移动到最靠近B方向一侧即最靠近第1机构部20一侧的位置即图7所示的第1位置。

    下面,说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动作。如图4所示,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凸轮嵌合轴52m在停止模式中与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A的凸轮面A1嵌合。当凸轮轴齿轮67从停止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凸轮嵌合轴52m在模式控制杆54移动到上述第1位置后经过凸轮面A2到达凸轮面A3。由凸轮面A3得到的凸轮嵌合轴52m的位置在凸轮轴齿轮67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就是凸轮嵌合轴52m可以与凸轮B嵌合的位置。另外,这时,第2过行程控制杆52被挤压到凸轮面A3上后向C方向移动。然后,凸轮嵌合轴52m越过凸轮面A3。另一方面,在螺线管12的驱动下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螺线管控制杆66此后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但是,这时,如图19所示,嵌合爪66d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嵌合片52n嵌合。于是,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保持在凸轮嵌合轴52m可以与凸轮B的凸轮面B1接触的位置。然后,通过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凸轮嵌合轴52m与凸轮B的凸轮面B1接触,凸轮嵌合轴52m如图22和图27所示,向箭头C方向转动达到最远离凸轮轴齿轮67的中心的凸轮面B2。这时,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移动到最靠近C方向一侧的位置。

    下面,说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动作。如前所述,模式控制杆54位于移动到最靠近第1机构部20一侧的第1位置,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一起向箭头C方向移动。这时,模式控制杆54的导向片54c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嵌合片23i嵌合,第1过行程控制杆23如图21所示,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一起向箭头C方向移动。

    另外,这时,由于设在其间的第1过行程控制杆弹簧22的作用,第1磁头座21也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一起向箭头C方向移动。当第1磁头座21上的导向孔21a及21b的端部接触到基座14上的导向柱14a及14b时,该移动停止。

    下面,说明第1空转控制杆28的动作。第1空转控制杆28由于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总是趋向于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停止模式中,如图1所示,嵌合片28a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阻止部23g嵌合,限制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1空转齿轮29呈与第1卷带盘24分离的状态。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当第1过行程控制杆23向箭头C方向移动时,如图21所示,第1空转控制杆28的嵌合片28a向允许部23h移动。于是,第1空转控制杆28便以轴14i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指定角度,第1空转齿轮29与第1卷带盘24啮合。

    下面,说明第1压带轮控制杆25的动作。在停止模式中,由于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第1压带轮控制杆25如图1所示,总是趋向于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当第1过行程控制杆23向箭头C方向移动时,如图21所示,由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嵌合片23f将弹簧30的一端向箭头C方向挤压,所以,第1压带轮控制杆25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第1压带轮26与第1主动轮27压紧接触。

    另外,在第2机构部50中,当模式控制杆54位于移动到最靠近第1机构部20一侧的第1位置时,第2空转控制杆58通过嵌合片58b推压模式控制杆54的嵌合片54e而以轴14K为中心从图1的状态向图21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解除第2空转控制杆58的嵌合片58a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阻止部52j的嵌合,第2空转齿轮59与第2卷带盘61进一步分离。

    当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向箭头C方向移动时,由于设在其间的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的作用,第2磁头座51也要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一起向箭头C方向移动。但是,如图21所示,通过第2磁头座51的嵌合片51d与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第2空转齿轮58的嵌合片58a嵌合,阻止该移动。

    移动被阻止的上述第2磁头座51的位置如图17(b)所示,是装配在第2磁头座51上的磁头73与保持在磁带盒架71上的盒式磁带72即第2盒式磁带不接触的位置,在第1机构再生模式中,就是第2机构部50的第2盒式磁带的装卸没有障碍的位置。

    另外,在模式控制杆54位于最靠近第1机构部20方向一侧的第1位置的状态下,模式控制杆54的嵌合片54i与设在第2压带轮控制杆55上的弹簧60的B方向一侧端部不嵌合。因此,第2压带轮控制杆55如图24所示,不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维持与第2主动轮57分离的位置。于是,变成图21所示的第1机构部20的再生动作状态。

    另外,FF/REW控制杆64在停止模式中,如图6所示,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片64b与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F的凸轮面F1嵌合。因此,FF/REW齿轮65保持在与第2供带盘62和FF齿轮63分离的位置。然后,FF/REW控制杆64由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而使嵌合片64b与凸轮面F2及F3嵌合。当该嵌合结束时,FF/REW控制杆64如图20所示,与凸轮B嵌合后到嵌合柱64c与向箭头C方向移动过程中的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嵌合片52O。嵌合之前,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然后,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片64b如图23所示,与凸轮G的凸轮面G1嵌合,当嵌合片64b与凸轮面G2嵌合时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因此,在第1机构部20的再生动作过程中,FF/REW齿轮65保持在与第2供带盘62和FF齿轮63分离的位置。

    (2)从停止模式向第2机构再生模式的切换动作

    在停止模式中,当操作者操作了第2机构再生按钮4c时,与该操作对应的信号便输入控制电路3。于是,控制电路3便使电机11起动,经过上升时间之后,通过驱动电路2向螺线管12供给第2机构再生信号。

    接收到第2机构再生信号的螺线管12进行吸引动作,使螺线管控制杆6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解除由于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d的嵌合而形成的锁定状态,凸轮轴齿轮67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与跳跃式齿轮68啮合,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方面,螺线管12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与此同时,螺线管66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然后,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如图23和图27所示,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e嵌合,从而使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

    下面,说明模式控制杆54的动作。如图4所示,模式控制杆54的凸轮嵌合轴54f在停止模式中与凸轮E的凸轮面E1嵌合。然后,当凸轮轴齿轮67开始转动时,由于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与上述(1)的切换动作的情况不同,趋向于向箭头A方向转动的凸轮嵌合轴54f如图25所示,在与基座14上形成的开口状嵌合缘14p接触。该动作是由于第2机构再生信号C的脉冲宽度小于第1机构再生信号b的脉冲宽度、在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e与模式控制杆54的嵌合片54h嵌合之前螺线管控制杆66恢复为原来的状态而造成的。这样,模式控制杆54便位于移动到最靠近A方向一侧位置的图7所示的第2位置。

    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动作和上述(1)的切换动作的情况相同。即,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由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如图25所示,向最靠近C方向一侧的位置移动。这时的凸轮嵌合轴52m的位置如图26所示,达到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B的凸轮面B2。

    下面,说明第2磁头座51的动作。第2磁头座51由于设在其间的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的作用而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连动。因此,在从停止模式向第2机构再生模式转移的过程中,第2磁头座51伴随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向箭头C方向移动而向箭头C方向移动。

    下面,说明第2空转控制杆58的动作。在停止模式中,第2空转控制杆58如图1所示,嵌合片58a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阻止部52j嵌合,限制其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2空转控制杆59与第2卷带盘61分离。另一方面,当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向箭头C方向移动时,第2空转控制杆58的嵌合片58a与允许部52k嵌合。于是,第2空转控制杆5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指定的角度,第2空转齿轮59与第2卷带盘61啮合。

    下面,说明第2压带轮控制杆55的动作。在停止模式中,第2压带轮控制杆55由于图中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趋向于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所示,保持在第2压带轮56与第2主动轮57分离的位置。另一方面,模式控制杆54如上述那样移动到最靠近A方向一侧的第2位置后,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一起向箭头C方向移动。因此,在该过程中,模式控制杆54的嵌合片54i与设在第2压带轮控制杆55上的弹簧60的B方向一侧端部嵌合,第2压带轮控制杆55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压紧到第2主动轮57上。

    另外,在模式控制杆54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其导向片54c如图7所示,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嵌合片23i不嵌合。因此,第1过行程控制杆23不伴随模式控制杆54向箭头C方向的移动而移动,第1机构部20保持图1所示的停止模式的状态。

    FF/REW控制杆64的动作和上述(1)的切换动作的情况一样。即,FF/REW控制杆64如图23所示,保持在FF/REW齿轮65与第2供带盘62和FF齿轮63分离的位置。

    (3)从停止模式向复录模式的切换动作

    在停止模式中,当操作者操作了复录按钮4d时,与该操作对应的信号便输入控制电路3。于是,控制电路3将电机11起动,经过上升时间之后,通过驱动电路2向螺线管12供给复录信号d。

    接收到复录信号d的螺线管12进行吸引动作,使螺线管控制杆6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解除由于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d的嵌合形成的锁定状态,凸轮轴齿轮67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与跳跃式齿轮68啮合,从而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方面,螺线管12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与此同时,螺线管控制杆66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然后,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如图23和27所示,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e嵌合,从而使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

    下面,说明模式控制杆54的动作。如图4所示,模式控制杆54的凸轮嵌合轴54f在停止模式中与凸轮E的凸轮面E1嵌合。然后,如图18所示,螺线管控制杆66在螺线管12的驱动下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凸轮轴齿轮67从停止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e与模式控制杆54的嵌合片54h嵌合,阻止模式控制杆54向箭头A方向移动。

    然后,模式控制杆54的凸轮嵌合轴54f在能够与凸轮轴齿轮67的凸轮D嵌合时,根据复录信号d向螺线管12的馈电结束后,螺线管12和螺线管控制杆66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于是,解除螺线管控制杆66与模式控制杆54的上述嵌合,模式控制杆54的凸轮嵌合轴54f如图30所示,与凸轮D嵌合。因此,当由于螺线管控制杆66的锁定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e的嵌合而使凸轮轴齿轮67停止时,模式控制杆54便位于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即图7所示的第3位置。

    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动作和上述(1)的切换动作的情况一样。即,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由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而如图29所示的那样移动到最靠近C方向一侧位置。这时的凸轮嵌合轴52m的位置如图30所示,达到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B的凸轮面B2。

    下面,说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和第1磁头座21的动作。模式控制杆54所在的第3位置是模式控制杆54的导向片54c可以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嵌合片23i嵌合的位置。因此,由于模式控制杆54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一起向箭头C方向移动,所以如图29所示,第1过行程控制杆23也向箭头C方向移动,从而由于设在其间的第1过行程控制杆弹簧22的作用,第1磁头座21也向箭头C方向移动。当第1磁头座21上的导向孔21a及21b的端部接触到基座14上的导向柱14a及14b时,该移动停止。

    第1空转控制杆28和第1压带轮控制杆25的动作与上述(1)的切换动作的情况相同。即,第1空转控制杆2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指定角度,保持在第1空转齿轮29与第1卷绕磁带盘座24啮合的位置。另外,第1压带轮控制杆25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保持在第1压带轮26紧压在第1主动轮27上的位置。

    下面,说明第2压带轮控制杆55的动作。模式控制杆55的第3位置如图31所示,是其嵌合片54i可以与设在第2压带轮控制杆55上的弹簧60的B方向一侧端部嵌合的位置。因此,当模式控制杆54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一起向箭头C方向移动时,第2压带轮控制杆55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第2压带轮56紧压在第2主动轮57上。

    在第2压带轮56紧压在第2主动轮57上的状态下,上述图31和图28所示的弹簧60的B方向一侧的部分基本上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移动方向垂直。即,在图31和图28所示的状态下,第2压带轮56以相同的压力与第2主动轮57压紧接触。

    第2磁头座51和第2空转控制杆58的动作和上述(2)的切换动作的情况一样。即,第2磁头座51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一起向箭头C方向移动,第2空转控制杆58保持在第2空转齿轮59与第2卷带盘61啮合的位置。

    (4)从停止模式向第2机构快进模式的切换动作

    在停止模式中,当操作者操作了第2机构快进按钮4e时,与该操作对应的信号便输入控制电路3。于是,控制电路3使电机11起动,经过上升时间之后,通过驱动电路2向螺线管12供给第2机构快进信号e。

    接收到第2机构快进信号e的螺线管12进行吸引动作,使螺线管控制杆6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解除由于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馈定片67d的嵌合形成的锁定状态,凸轮轴齿轮67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与跳跃式齿轮68啮合,从而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方面,螺线管12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与此同时,螺线管控制杆66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然后,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如图32和图33所示,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e嵌合,使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

    第2机构快进信号e如图3所示,由第1脉冲和其后的第2脉冲构成,所以,在上述动作期间,螺线管12进行2次吸引动作,在第2次的吸引动作结束之后,进行上述嵌合片66c与锁定片67e的嵌合。

    模式控制杆54的动作和上述(2)的切换动作的情况一样。即,模式控制杆54位于移动到最靠近A方向一侧的图7所示的第2位置。

    下面,说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动作。如图4和图5所示,在停止模式中,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凸轮嵌合轴52m与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A的凸轮面A1嵌合。当凸轮轴齿轮67从停止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在模式控制杆54如上述那样移动到第2位置后,凸轮嵌合轴52m通过凸轮面A2达到凸轮面A3。当凸轮嵌合轴52m通过凸轮面A3时,螺线管12由于第2机构快进信号e的第2脉冲引起通电,所以,进行吸引动作。于是,由于螺线管控制杆6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所以,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爪66d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嵌合片52n不嵌合。因此,凸轮嵌合轴52m与凸轮面A3嵌合后,顺次与凸轮面A4,A5,A6,A7嵌合。并且,在凸轮嵌合轴52m与凸轮面A7嵌合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凸轮轴齿轮67停止,从而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停止移动。

    另外,当模式控制杆54位于第2位置时,其导向片54c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嵌合片23i不嵌合。因此,第1机构部20的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第1磁头座21、第1空转控制杆28和第1压带轮控制杆25不随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即模式控制杆54的移动而移动。

    第2磁头座51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一起移动,凸轮嵌合轴52m与凸轮轴齿轮67的凸轮面A7嵌合时,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和第2磁头座51的位置,是从停止模式时的位置略向箭头C方向移动的位置。在该第2磁头座51的位置,装配在第2磁头座51上的磁头与第2盒式磁带不接触。

    由于第2空转控制杆58维持其嵌合部58a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阻止部52j的嵌合状态,所以,不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2空转齿轮59仍然处于与第2卷带盘61分离的状态。

    由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向箭头C方向的移动很少,弹簧60的一端不会被模式控制杆54的嵌合片54i向C方向推压,所以,第2压带轮控制杆55不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2压带轮56仍然处于与第2主动轮57分离的状态。

    FF/REW控制杆64如图6所示,在停止模式中,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片64b与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F的凸轮面F1嵌合。因此,FF/REW齿轮65保持在与第2供带盘62和FF齿轮63分离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片64b顺次与凸轮F的凸轮面F2,F3嵌合。然后,通过解除嵌合片64b与凸轮面F3的嵌合,FF/REW控制杆64以轴14m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33所示,通过嵌合柱64c与在基座14上的开口部形成的嵌合缘14q接触而停止。在该状态下,FF/REW齿轮65与FF齿轮63啮合。因此,第2机构部50变成快进动作状态。

    (5)从停止模式向第2机构倒带模式的切换动作

    在停止模式中,当操作者操作了第2机构倒带按钮4f时,与该操作对应的信号便输入控制电路3。于是,控制电路3使电机11起动,经过上升时间之后,通过驱动电路2向螺线管12供给第2机构倒带信号f。

    接收到第2机构倒带信号f的螺线管12进行吸引动作,使螺线管控制杆6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解除由于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d的嵌合形成的锁定状态,凸轮轴齿轮67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与跳跃式齿轮68啮合,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方面,螺线管12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与此同时,螺线管控制杆66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然后,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如图35所示,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e嵌合,使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

    第2机构倒带信号f如图3所示,由第1脉冲和其后的第2脉冲构成,所以,在上述动作期间,螺线管12进行2次吸引动作,在第2次的吸引动作结束之后,进行上述嵌合片66c与锁定片67e的嵌合。

    模式控制杆54和过行程控制杆52的动作与上述(4)的切换动作一样。即,模式控制杆54位于移动到最靠近A方向一侧的图7所示的第2位置。另外,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位于从停止模式时的位置略向箭头C方向移动的位置。

    FF/REW控制杆64如图6所示,在停止模式中,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片64b与凸轮轴齿轮67上的凸轮F的凸轮面F1嵌合。因此,FF/REW齿轮65保持在与第2供带盘62和FF齿轮63分离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片64b顺序与凸轮F的凸轮面F2,F3嵌合。然后,当凸轮轴齿轮67进一步转动时,由于第2机构倒带信号f的第2脉冲的作用,螺线管12进行吸引动作,使螺线管控制杆6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如图34所示,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爪66b的外缘部与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爪64a的外缘部嵌合,阻止FF/REW控制杆64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其次,由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FF/REW控制杆64的嵌合片64b与凸轮H的凸轮面H1嵌合,在第2机构倒带信号f结束后,螺线管12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与此同时,螺线管控制杆66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解除上述嵌合爪66b及64a之间的嵌合。

    然后,FF/REW控制杆64如图35所示,通过其嵌合片64b顺序与凸轮H的凸轮面H1,H2嵌合,以轴14m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在嵌合片64b与凸轮面H2嵌合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FF/REW齿轮65与第2供带盘62啮合。因此,第2机构部50变成倒带动作状态。

    (6)利用磁带终端检测从第1机构再生模式向停止模式的切换动作

    当根据有无从磁带终端检测开关13输出的脉冲信号,检测到第1机构再生状态结束时,控制电路3通过驱动电路2向螺线管12供给停止信号a。

    在第1机构再生状态下,如图23所示,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e嵌合,凸轮轴齿轮67保持在该位置。

    另一方面,接收到停止信号a的螺线管12进行吸引动作,使螺线管控制杆6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解除上述嵌合片66c与锁定片67e的嵌合,凸轮轴齿轮67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的凸轮嵌合轴52m的嵌合从凸轮轴齿轮67的凸轮面B2切换到凸轮面B3,进而向凸轮面A1切换。这时,通过停止信号a的脉冲部分,螺线管12和螺线管控制杆66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螺线管控制杆66的嵌合片66c与凸轮轴齿轮67的锁定片67d嵌合,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

    如上所述,通过使凸轮嵌合轴52m的嵌合从凸轮面B2切换到凸轮面A1,如图1所示,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向箭头D方向的停止模式的位置移动。于是,由于模式控制杆54的导向片54c的作用而被向C方向挤压的第1过行程控制杆23与第1磁头座21一起移动到箭头D方向的停止模式的位置。

    由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上述移动,第1空转控制杆28通过其嵌合片28a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阻止部23g嵌合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1空转齿轮29与第1卷带盘24分离。

    第1压带轮控制杆25由于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的嵌合片23f对弹簧30的推压被解除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1压带轮26与第1主动轮27分离。

    模式控制杆54的凸轮嵌合轴54f由于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而解除与凸轮C的嵌合,而与凸轮E的凸轮面E1嵌合,在该状态下,凸轮轴齿轮67的转动停止。因此,模式控制杆54位于图7所示的第4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磁记录再生装置中,为了结构的简化,在第1机构部20中,即对于第1盒式磁带只能进行再生动作,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利用第1磁头座21向C方向的进出而进行再生和记录的结构。另外,在第2机构部50中,也可以是利用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向箭头C方向的移动而独立地进行记录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本磁记录装置中,利用1个凸轮轴齿轮67可以进行第1机构部20的再生动作、第2机构部50的再生动作和将第1盒式磁带的再生信号记录到第2盒式磁带上的复录动作的切换。因此,本磁记录再生装置可以减少驱动机构的数量,降低成本。

    另外,由于使用在一面和另一面具有多个凸轮面而转动的凸轮轴齿轮67作为驱动机构,所以,驱动机构的结构简单。

    例如,凸轮轴齿轮67是在一面具有与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嵌合并驱动它的凸轮面和与模式控制杆54嵌合并驱动它的凸轮面而进行转动驱动的,所以,在本磁记录再生装置中,利用简单的结构便可驱动第2过行程控制杆52和模式控制杆54。

    即,通过顺序驱动模式控制杆54和第2过行程控制杆52,便可单独或同时驱动用于驱动第1盒式磁带的第1机构部20和用于驱动第2盒式磁带的第2机构部50。并且,该驱动可以如本装置那样利用作为驱动机构具有1个转动的凸轮轴齿轮的非常简单的结构而实现。

    另外,在本磁记录装置中,由于在第2空转控制杆58上具有作为阻止第2磁头座51向C方向的移动的移动阻止部件的功能,所以可以减少零部件,简化结构。

    另外,在本记录再生装置中,由于使第1过行程控制杆23具有可使第1压带轮26与第1主动轮27压紧的功能,使模式控制杆54具有可使第2压带轮56与第2主动轮57压紧的功能,所以可以减少零部件,简化结构。

    在本记录再生装置中,当模式控制杆54位于第2位置和第3位置时,利用模式控制杆54与第2主动轮57压紧时的第2压带轮56的位置相同。因此,在进行第2盒式磁带的记录或再生动作时和复录时,由第2压带轮56向第2主动轮57压紧而引起的对第2盒式磁带的挤压力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在进行上述动作时,可以使第2盒式磁带的运行状态稳定。

    另外,在本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中,通过从走带机构部1中除去第1机构部20,可以将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改变为由第2机构部50构成的单卡磁记录再生装置。因此,在需要单卡磁记录再生装置时不必另外进行开发,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单卡磁记录再生装置。

    上述单卡磁记录再生装置的走带机构的结构为图36所示的结构。该结构中使用的部件,在图1所示的部件中,是螺线管12、第2磁头座51、第2过行程控制杆52、第2过行程控制杆弹簧53、第2压带轮控制杆55、第2压带轮56、第2主动轮57、第2空转控制杆58、第2空转齿轮59、弹簧60、第2卷带盘61、螺线管控制杆66及凸轮轴齿轮67、和图6所示的第2供带盘62、FF齿轮63、FF/REW控制杆64、FF/REW齿轮65和跳跃式齿轮68。另一方面,在图1所示的部件中不使用的部件是磁带终端检测开关13、第1磁头座21、第1过行程控制杆弹簧22、第1过行程控制杆23、第1卷带盘24、第1压带轮控制杆25、第1压带轮26、第1主动轮27、第1空转控制杆28、第1空转齿轮29和弹簧30。另外,基座14变成相当于第2机构部50的大小。

    在本发明的详细说明的项目中所列举的具体实施形态或实施例是用于阐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的,但是,并不限于这些具体例子,不应进行狭义的解释,在本发明的精神和下面记载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作各种变更后进行实施。

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pdf(8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由凸轮轴齿轮使第2过行程控制杆进退移动,与此同时,使模式控制杆和第2磁头座进退移动,使模式控制杆向第1第3位置移动。模式控制杆位于第1位置时,第1过行程控制杆移动到动作可能位置,第2磁头座由第2空转控制杆阻止进出。模式控制杆位于第2位置时,解除对第2磁头座的移动的阻止,第1过行程控制杆不移动。模式控制杆位于第3位置时,第1过行程控制杆和第2磁头座向移动可能位置移动。利用这样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信息存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