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车鞋底及机车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机车鞋底及机车鞋.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0883909.X (22)申请日 2018.06.07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京泰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保 税区市花路19号港安大厦二层D1单位 (72)发明人 严峻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44414 代理人 张全文 (51)Int.Cl. A43B 3/02(2006.01) A43B 13/18(2006.01) A43B 13/2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机车。
2、鞋底及机车鞋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类鞋具技术领域, 提供 了一种机车鞋底, 包括前掌和与前掌连接的后 跟, 前掌和后跟的形状符合人体脚部轮廓, 前掌 和后跟的连接处形成可抵于机车脚踏杆的台阶; 前掌包括前掌主体和设置前掌主体的外围并且 沿着前掌主体的周向延伸的前掌侧部, 前掌侧部 的形状为圆弧形, 前掌侧部与前掌主体平滑过渡 连接; 后跟包括后跟主体和设置于后跟主体的外 围并且沿着后跟主体的周向延伸的后跟侧部, 后 跟侧部的形状为圆弧形, 后跟侧部与后跟主体平 滑过渡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机 车鞋底的机车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车鞋底和 机车鞋可减少机车手在跌落时发生。
3、翻滚的几率, 减小跌落引起的伤害。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0页 CN 208463058 U 2019.02.05 CN 208463058 U 1.一种机车鞋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前掌和与所述前掌连接的后跟, 所述前掌和所述后 跟的形状符合人体脚部轮廓, 所述前掌和后跟的连接处形成可抵于机车脚踏杆的台阶; 所述前掌包括前掌主体和设置所述前掌主体的外围并且沿着所述前掌主体的周向延 伸的前掌侧部, 所述前掌侧部的形状为圆弧形, 所述前掌侧部与前掌主体平滑过渡连接; 所述后跟包括后跟主体和设置于所述后跟主体的外围并且沿着所述后跟主体的周向 延伸的后跟侧部, 所述后跟侧部的形状为圆弧形。
4、, 所述后跟侧部与后跟主体平滑过渡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鞋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朝向足弓处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车鞋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掌侧部和所述后跟侧部设置有多 个预设间隔的凹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车鞋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掌主体的外侧面设有多个防滑圈 和防滑凸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车鞋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掌主体的内侧面设有多个阵列排 布的减震凸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车鞋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跟主体内侧面设有凹槽, 所述凹 槽内设有多条交叉设置的减震筋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车鞋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跟主体的。
5、高度高于所述前掌主体 的高度。 8.一种机车鞋,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机车鞋底和鞋体, 所述 机车鞋底设置于所述鞋体的底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车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车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鞋体的外侧 面靠近胫骨部分的胫骨保护机构, 所述胫骨保护机构包括胫骨护具、 设置于所述胫骨护具 内侧面的减震橡胶体和设置于所述减震橡胶体内侧面的减震海绵体, 所述胫骨护具与所述 鞋体的外侧面之间形成一个用于设置所述减震橡胶体和所述减震海绵体的缓冲空间, 所述 减震海绵体的一侧面与所述减震橡胶体内侧面抵接, 另一侧面与所述鞋体的外侧面抵接, 所述减震橡胶体的外侧面设置有多个凸。
6、块, 所述多个凸块之间形成有多个槽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车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胫骨护具包括护具本体、 设置在所述 护具本体外表面的凸台和设置在所述凸台上的加强筋。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463058 U 2 一种机车鞋底及机车鞋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护类鞋具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机车鞋底及机车鞋。 背景技术 0002 机车鞋即摩托车靴, 摩托车靴是机车手所穿的靴子, 对摩托车驾驶的安全起到重 要的作用, 摩托车靴的靴筒高度一般是从脚踝开始到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 鞋跟较低。 0003 为了提高机车驾驶的安全性, 机车鞋一般以厚重的皮革为原。
7、材料来制造。 同时也 会使用一些缓震材料、 金属、 塑料以及复合材料, 来保障机车手在驾车时足部、 踝部以及腿 的安全。 0004 现有的机车鞋存在以下问题: 0005 当机车手发生危险, 从机车上摔落到地面时, 一般是机车鞋的鞋底的边缘与地面 首先发生接触, 如果鞋底的边缘与底面的摩擦力过大, 脚部会受到过大摩擦力, 而身体的惯 性会直接使得机车手翻滚, 导致机车手摔下机车后受到更多的伤害, 增加了机车手受伤的 几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车鞋, 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机车鞋防护不 足的问题。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机。
8、车鞋底, 包括前掌和与所 述前掌连接的后跟, 所述前掌和所述后跟的形状符合人体脚部轮廓, 所述前掌和后跟的连 接处形成可抵于机车脚踏杆的台阶; 0008 所述前掌包括前掌主体和设置所述前掌主体的外围并且沿着所述前掌主体的周 向延伸的前掌侧部, 所述前掌侧部的形状为圆弧形, 所述前掌侧部与前掌主体平滑过渡连 接; 0009 所述后跟包括后跟主体和设置于所述后跟主体的外围并且沿着所述后跟主体的 周向延伸的后跟侧部, 所述后跟侧部的形状为圆弧形, 所述后跟侧部与后跟主体平滑过渡 连接。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台阶朝向足弓处设置。 0011 进一步地, 所述前掌侧部和所述后跟侧部设置有多个预设间隔。
9、的凹槽。 0012 进一步地, 所述前掌主体的外侧面设有多个防滑圈和防滑凸块。 0013 进一步地, 所述前掌主体的内侧面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减震凸块。 0014 进一步地, 所述后跟主体内侧面设有凹槽, 所述凹槽内设有多条交叉设置的减震 筋条。 0015 进一步地, 所述后跟主体的高度高于所述前掌主体的高度。 001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机车鞋, 包括上述的机车鞋底和鞋体, 包括鞋 体和设置于所述鞋体的外侧面靠近胫骨部分的胫骨保护机构, 所述胫骨保护机构包括胫骨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208463058 U 3 护具、 设置于所述胫骨护具内侧面的减震橡胶体和设置于所述减。
10、震橡胶体内侧面的减震海 绵体, 所述胫骨护具与所述鞋体的外侧面之间形成一个用于设置所述减震橡胶体和所述减 震海绵体的缓冲空间, 所述减震海绵体的一侧面与所述减震橡胶体内侧面抵接, 另一侧面 与所述鞋体的外侧面抵接, 所述减震橡胶体的外侧面设置有多个凸块, 所述多个凸块之间 形成有多个槽位。 0017 进一步地, 所述胫骨护具包括护具本体、 设置在所述护具本体外表面的凸台和设 置在所述凸台上的加强筋。 0018 进一步地, 所述胫骨护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护具本体的一侧端的第一透气孔和设 置于所述护具本体的另一侧端的第二透气孔。 0019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车鞋底和机车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 。
11、在机车手高速从机车上摔下, 机车鞋底的边缘, 即前掌侧部或者后跟侧部首先与 地面发生接触, 由于前掌侧部和后跟侧部均为圆弧形设计, 相比于现有的鞋底边缘为直角 设计, 圆弧形的侧部与地面发生接触时, 能以较大的接触面积与地面发生摩擦, 降低了接触 时的压强, 减小了摩擦力, 使得机车手不容易因为摩擦力过大而引起人体翻滚, 摔下机车时 保持滑动摩擦, 避免翻滚造成的二次伤害。 具备上述机车鞋底的机车鞋可以提高对机车手 脚部的防护性, 减少伤害。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车鞋底的后视图;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车鞋底的右视图; 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
12、实施例提供的前掌的剖视图; 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跟的剖视图; 0025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车鞋底的主视图; 0026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车鞋的左视图; 0027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橡胶体的主视图; 0028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海绵体的主视图; 0029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胫骨保护机构的左视图; 0030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胫骨保护机构的右视图; 0031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胫骨保护机构的后视图; 0032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脚踝保护片的立体结构图; 0033 图13是本实用新型。
13、实施例提供的滑片的左视图; 0034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跟保护片的立体结构图。 0035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0036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208463058 U 4 0037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 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9 需要说明的是, 当元件被称为 “固定于” 或 “设置于” 另一个元件, 它可以直接位于 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 当一个元件被。
14、称为 “连接于” 另一个元件, 它可 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 0040 需要理解的是, 术语 “长度” 、“宽度”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竖直” 、 “水平” 、“顶” 、“底”“内” 、“外”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 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 而不是指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 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41 此外, 术语 “第一” 、“第二” 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指示 技术特征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 的含义。
15、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 具体的限定。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0042 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车鞋底。 0043 如图1和图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车鞋底10, 包括前掌7和与前掌7连 接的后跟8, 前掌7和后跟8的形状符合人体脚部轮廓, 前掌7和后跟8的连接处形成可抵于机 车脚踏杆的台阶9; 0044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4, 前掌7包括前掌主体71和设置前掌主体71的外围并且沿着 前掌主体71的周向延伸的前掌侧部72, 前掌侧部72为前掌7的边沿位置, 包括前掌7的侧面 和底面的外沿, 前掌侧部72的形状为圆弧形。
16、, 前掌侧部72与前掌主体71平滑过渡连接; 0045 后跟8包括后跟主体81和设置于后跟主体81的外围并且沿着后跟主体81的周向延 伸的后跟侧部82, 后跟侧部82为后跟8的边沿位置, 包括后跟8的侧面和底面的外沿, 后跟侧 部82的形状为圆弧形, 后跟侧部82与后跟主体81平滑过渡连接。 说 明 书 3/6 页 5 CN 208463058 U 5 0046 本实施例的机车鞋底10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47 在机车手高速从机车上摔下, 机车鞋底10的边缘, 即前掌侧部72或者后跟侧部82 首先与地面发生接触, 由于前掌侧部72和后跟侧部82均为圆弧形设计, 相比于现有的鞋底 边缘为直角设。
17、计, 圆弧形的侧部与地面发生接触时, 能以较大的接触面积与地面发生摩擦, 降低了接触时的压强, 减小了摩擦力, 使得机车手不容易因为摩擦力过大而引起人体翻滚, 摔下机车时保持滑动摩擦, 避免翻滚造成的二次伤害。 0048 请再次参阅图1, 进一步地, 台阶9朝向足弓处设置, 即台阶9与后跟8的径向成倾斜 角度, 由于机车手的脚部多数为外八字, 脚尖部分朝外倾斜, 因此将台阶9设置为朝向内部 足弓位置, 机车手将脚部放置在机车脚踏杆上时, 台阶9倾斜设置更符合人体脚部的摆放, 并且机车手多数利用大脚趾进行换挡操作, 台阶9倾斜设置, 使得脚尖朝外, 大脚趾刚好靠 近挡把的位置, 方便机车手进行换。
18、挡操作。 0049 进一步地, 前掌侧部72和后跟侧部82设置有多个预设间隔的凹槽73, 该凹槽73与 地面相对, 该凹槽73用于在机车手正常行走时, 增加侧部的摩擦力, 避免机车手滑倒。 0050 进一步地, 前掌主体71的外侧面设有多个防滑圈74和防滑凸块75, 前掌主体71部 分为在机车手正常行走时与地面接触的表面, 防护圈和防滑凸块75进一步地增大前掌主体 71和底面的摩擦力, 使得前掌主体71的抓地力更强。 0051 请参阅图5, 进一步地, 前掌主体71的内侧面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减震凸块76, 该 减震凸块76的设置在提高机车手的脚部的舒适性的同时, 由于设置该减震凸块76需要对前。
19、 掌主体71进行挖槽形成减震凸块76也减轻了前掌主体71的整体重量。 0052 进一步地, 后跟主体81内侧面设有底槽83, 底槽83内设有多条交叉设置的减震筋 条84, 该减震筋条84提高了机车手的脚部的舒适性的同时, 由于设置该减震筋条84需要对 后跟主体81进行挖槽形成减震筋条84, 减轻了后跟主体81的整体重量。 0053 进一步地, 后跟主体81的高度高于前掌主体71的高度。 0054 图6至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车鞋。 0055 如图6至图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机车鞋, 包括上述的机车鞋底10和 鞋体1, 机车鞋底10设置于鞋体1的底面, 机车鞋还包括。
20、设置于鞋体1的外侧面靠近胫骨部分 的胫骨保护机构2, 胫骨保护机构2包括胫骨护具21、 设置于胫骨护具21内侧面的减震橡胶 体22和设置于减震橡胶体22内侧面的减震海绵体23, 胫骨护具21与鞋体1的外侧面之间形 成一个用于设置减震橡胶体22和减震海绵体23的缓冲空间, 减震海绵体23的一侧面与减震 橡胶体22内侧面抵接, 另一侧面与鞋体1的外侧面抵接, 减震橡胶体22的外侧面设置有多个 凸块221, 多个凸块221之间形成有多个槽位222。 0056 本实施例的机车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57 胫骨护具21和鞋体1之间形成一个缓冲空间, 在该缓冲空间内设置有减震橡胶体 22和减震海绵体23。
21、, 减震橡胶体22的材质较硬, 与护具本体接触, 直接吸收大部分在碰撞时 受到的冲击力, 而减震海绵体23较软, 其与鞋体1的内侧面接触, 即靠近胫骨部分设置, 进一 步地减缓冲击力, 防止胫骨受到伤害; 另外, 减震橡胶体22的外侧面设置有多个凸块221, 并 且在多个凸块221之间形成多个槽位222, 减震橡胶体22可在该多个槽位222处弯折, 使得减 震橡胶体22中的凸块221可依照胫骨的弧度对应贴合, 防护的效果更佳并且驾驶者的穿戴 感受更好。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208463058 U 6 0058 具体地, 减震橡胶体22采用TPU(Thermoplastic pol。
22、yurethanes, 热塑性聚氨酯弹 性体橡胶)制作而成, 其耐磨, 硬度高的同时仍然具有较好的弹性, 能有效地减缓在碰撞过 程中的冲击力。 而减震海绵体23具备密度小, 弹性和屈挠性能优异的优点, 其同样具有缓和 冲击性能, 而且穿戴的舒适度较好。 0059 进一步地, 如图9至图11, 胫骨护具21包括护具本体211、 设置在护具本体211外表 面的凸台212和设置在凸台212上的加强筋213。 护具本体211可以采用粘胶贴合的方式或者 缝合的方式固定在鞋体1上; 另外, 设置在护具本体211外表面的凸台212一方面可以使得护 具本体211的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 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护具本体。
23、211内表面形成一定的空 间, 以在该空间设置减震部件; 同样地, 加强筋213并排地设置于凸台212上, 进一步地加强 了凸台212的强度, 使得防冲击效果更佳, 避免由于冲击引起的护具本体211破碎, 造成二次 伤害。 0060 进一步地, 胫骨护具21还包括设置于护具本体211的一侧端的第一透气孔214和设 置于护具本体211的另一侧端的第二透气孔215。 该第一透气孔214和第二透气孔215均贯穿 护具本体211设置, 第一透气孔214和第二透气孔215可使得缓冲空间内的空气强制对流, 加 速缓冲空间内的散热, 降低机车鞋的温度, 提高机车鞋的穿戴舒适度。 0061 进一步地, 胫骨护。
24、具21还包括设置于护具本体211内侧面并且与第一透气孔214对 应的第一凹槽216和设置于护具本体211内侧面并且与第二透气孔215对应的第二凹槽217。 0062 进一步地, 胫骨护具21还包括设置于护具本体211内侧面并且用于收容减震橡胶 体22的第三凹槽218。 由于减震橡胶体22硬度较高, 减震橡胶体22收容于第三凹槽218中, 穿 戴时, 该减震橡胶体22不易与驾驶者的胫骨部分发生直接的摩擦, 提高穿戴的舒适度。 0063 进一步地, 请同时参阅图6和图12, 机车鞋还包括设置于鞋体1的外侧面靠近脚踝 部分的脚踝保护片3, 脚踝保护片3包括保护片本体31、 设置于保护片本体31上的凸。
25、条32和 设置于凸条32两侧的第三透气孔33。 脚踝保护片3的内侧形成一个可收容驾驶者脚踝的空 间, 该空间设置有减震垫片。 0064 进一步地, 请同时参阅图6和图13, 机车鞋还包括设置于鞋体1的鞋头外侧面的滑 片4, 滑片4包括滑片本体41和设置于滑片4的第四凹槽42, 第四凹槽42中设置有螺丝孔43。 该滑片4的材质为金属或者硬度高的高分子材料等, 驾驶者在摔下机车随后在地面上发生 滑动时, 其鞋头部位与地面发生摩擦, 通过在鞋头外侧面设置该滑片4, 可避免机车鞋的鞋 头在摩擦过程中被摩穿, 造成驾驶者的脚部受损, 另外, 该滑片4采用螺丝可拆卸地固定于 鞋体1上, 在经过多次磨损后,。
26、 可对滑片4进行更换; 并且螺丝孔43设置于第四凹槽42中, 固 定的螺丝收容于第四凹槽42中, 在滑片4与地面发生摩擦时, 螺丝并未与地面发生接触, 避 免了螺丝受到冲击损坏而引起滑片本体41的脱落造成危险。 0065 进一步地, 请同时参阅图6和图14, 机车鞋还包括设置于鞋体1的后跟侧的后跟保 护片5, 后跟保护片5设置有加强块51。 通过设置该加强块51加强了后跟保护片5的结构强 度, 提高了机车鞋的保护性能。 0066 进一步地, 请再次参阅图6, 机车鞋还包括设置于鞋体1的鞋头侧面的挡片6。 驾驶 者在进行机车换挡时, 需要利用机车鞋的鞋头进行拨挡把, 频繁地换挡对鞋头磨损程度大,。
27、 因此在鞋体1的鞋头侧面设置挡片6, 挡片6的硬度较高, 用于减少磨损程度。 0067 进一步地, 挡片6上设置有多条凸筋61。 通过设置多条凸筋61, 增大换挡时, 挡片6 说 明 书 5/6 页 7 CN 208463058 U 7 与档把之间摩擦力, 使得换挡更加准确, 避免换挡时挡片6脱离档把, 造成换挡失败。 006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208463058 U 8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
28、/10 页 9 CN 208463058 U 9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10 页 10 CN 208463058 U 10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10 页 11 CN 208463058 U 11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10 页 12 CN 208463058 U 12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5/10 页 13 CN 208463058 U 13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6/10 页 14 CN 208463058 U 14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7/10 页 15 CN 208463058 U 15 图9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 8/10 页 16 CN 208463058 U 16 图11 图12 说 明 书 附 图 9/10 页 17 CN 208463058 U 17 图13 图14 说 明 书 附 图 10/10 页 18 CN 208463058 U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