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非共板道路交叉口坡道形式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叉口坡道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人非共板道路交叉口坡道
形式。
背景技术
现有城市道路老路改造中,受原有道路规划限制及既有建筑物、管线、行道树
等的限制,为保证机动车道通行能力,采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共板的设计方法很
常见。为了实现行人、非机动车交通的区分,人非共板结构的面层材料形式一般通
过材料、颜色加以区分,人行部分一般采用铺装结构,非机动车部分一般采用沥青
路面结构,而常见的在交叉口范围,人非共板结构均采用铺装形式,人流与非机动
车流合并后共同通过一个缘石坡道过渡至交叉口范围,缘石坡道的设置还需满足无
障碍设计的要求铺设提示盲道。
但人非共板道在交叉口位置采用上述方法,人非共同通过铺装结构的一个坡道
过渡过街,在高峰时段会对通行效率和行人安全(特别是对无障碍坡道有使用需求
的行人)造成较大影响;铺装结构的平整度和骑行舒适度相对较差,管理存在困难
的情况下,速度较快的电动自行车不愿意通过目前形式的坡道骑行,还造成对机动
车道的占用,有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对于人非共板道路的交叉口坡道,需
要解决人非区分各有通道和非机动车坡道骑行舒适性的问题。
中国专利ZL200920210243.2公开了一种连续的人非共板断面交叉路口结构,
该交叉路口结构至少包括相交的第一机动车道及第二机动车道;还包括高于所述第
一机动车道且平行设置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所述非机动车道及所述人行道借助
于同一缘石坡道降低至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所在的平面;所述缘石坡道连续延伸至所
述第二机动车道的末端,并在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机动车道交合处设置有
路缘石;所述路缘石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所在的平面。该交叉路口结构的
连续性好,通过引导非机动车与行人共道过街,有较好的安全性,但是降低了非机
动车在交叉口的行驶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人非共板道
路交叉口坡道形式。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人非共板道路交叉口坡道形式,所述的人非共板道路包括平行设置的人行
道与非机动车道,所述的非机动车道的一端紧挨人行道,另一端紧挨绿化设施带,
其特征在于,在交叉口设置人行坡道与非机动车坡道。
所述的非机动车坡道的坡度不大于1:40。
所述的非机动车道通过非机动车坡道的坡过渡至交叉口地面,并在接平处设有
两红白杆。
所述的接平处靠人行坡道的位置设有雨水口。
所述的人行道与人行坡道采用铺装结构,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坡道采
用沥青路面结构。
所述的人非共板道路为向机动车道方向2%的排水横坡。
所述的非机动车坡道的坡底处为向人行道方向2%的排水横坡,其雨水通过接
平处增设的雨水口排至下水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人非共板道路的交叉口增设非机动车坡道,解
决了人非交通间的相互影响,增加了人、非在交叉口处通行的安全性,大大增加了
非机动车在交叉口驶上专用通道的舒适性,减少了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的可能,
并且实际施工实施时也比较简便易行,并不增加施工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中,人行道1,非机动车道2,非机动车坡道3,绿化设施带4,机动车道5,
红白杆6,雨水口7,人行坡道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人非共板道路交叉口坡道形式,所述的人非共板道路
包括平行设置的人行道1与非机动车道2,所述的非机动车道2的一端紧挨人行道
1,另一端紧挨绿化设施带4,在交叉口设置人行坡道8与非机动车坡道3。所述的
人行道1与人行坡道8采用铺装结构,所述的非机动车道2与非机动车坡道3采用
沥青路面结构。所述的人行坡道8按一般做法在人行横道处设置,并满足无障碍要
求。所述的非机动车坡道3的坡度不大于1:40,非机动车道2通过非机动车坡道
3过渡至交叉口地面,并在接平处设有两贴有反光膜的红白杆6,防止机动车乱停
占道,接平处靠人行坡道8的位置设有雨水口7,非机动车坡道3的坡底处与交接
的机动车道5的雨水通过雨水口7排至下水道。所述的人非共板道路为向机动车道
5方向2%的排水横坡。所述的非机动车坡道3的坡底处为向人行道1方向2%的排
水横坡,为解决排水问题,在非机动车道坡道接平处靠人性道侧石位置增设一处雨
水口7,并为防止机动车驶上人非通道,在坡道上设2个红白杆,既不影响非机动
车的上下坡交通,又起到阻挡机动车的作用。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以上
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描
述后,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多样的修改和替代,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
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