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747226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91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1112134.3

申请日:

20161011

公开号:

CN206371909U

公开日:

2017080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J36/00,A47J27/00

主分类号:

A47J36/00,A47J27/00

申请人: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丁志辉,阳梦乔,李泽涌

地址:

310052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滨安路501号

优先权:

CN201621112134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刘明霞;李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所述内锅具有底壁和自底壁向上延伸的侧壁,侧壁的上边缘向外延展形成锅沿并形成内锅口部,锅沿上连续或者间隔地设置有隔热件,隔热件的顶面与锅沿的上表面基本齐平或者平缓过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在锅沿上设置有隔热件,可以防止用户拿取内锅时烫手,并且隔热件的顶面与锅沿的上表面基本齐平或平缓过渡,这样,锅沿的顶部留有容纳隔热件的空间,使得隔热件不突出于锅沿,也确保了隔热件不脱离锅沿,使得用户在抓握内锅时不容易滑脱。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具有底壁和自所述底壁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的上边缘向外延展形成锅沿并形成内锅口部,所述锅沿上连续或者间隔地设置有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的顶面与所述锅沿的上表面基本齐平或者平缓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沿上设置有上侧台阶和下侧台阶,并在所述上侧台阶与所述下侧台阶之间形成外延部,所述隔热件通过所述上侧台阶和所述下侧台阶的端面定位而包裹于所述外延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凹陷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为弧面形、矩形、方形或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部上设置有贯通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沿上对称地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隔热件。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沿上整周设置有所述隔热件。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由硅橡胶或者塑胶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通过注塑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外延部。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锅。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电饭煲及电压力煲的内锅大多数都不具有防烫移动把手,而用户在使用电压力锅时,有时需要将内锅中煮的食物或汤汁倒出来,但是由于内锅的温度较高,难以操作,用户通常只能采用隔热帕等物件抓住内锅锅沿来操作,这样给用户造成不便,而且内锅在被抓握时容易滑脱而致使用户烫伤。只有极少数的内锅通过螺丝或铆钉固定有塑料把手,但此种结构的制作工艺繁琐,增加了把手也影响了整机的外观。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具有底壁和自所述底壁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的上边缘向外延展形成锅沿并形成内锅口部,所述锅沿上连续或者间隔地设置有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的顶面与所述锅沿的上表面基本齐平或者平缓过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在锅沿上设置有隔热件,可以防止用户拿取内锅时烫手,并且隔热件的顶面与锅沿的上表面基本齐平或平缓过渡,这样,锅沿的顶部留有容纳隔热件的空间,使得隔热件不突出于锅沿,也确保了隔热件不脱离锅沿,使得用户在抓握内锅时不容易滑脱。

可选地,所述锅沿上设置有上侧台阶和下侧台阶,并在所述上侧台阶与所述下侧台阶之间形成外延部,所述隔热件通过所述上侧台阶和所述下侧台阶的端面定位而包裹于所述外延部上。这样,锅沿的上侧台阶和下侧台阶之间形成有外延部,使得上侧台阶的上方留有容纳隔热件的空间,并且上侧台阶和下侧台阶在制作过程中对隔热件起到定位作用,从而便于隔热件包裹在外延部上。

可选地,所述外延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凹陷部。由此设置方式,凹陷部有助于提高隔热件与外延部连接的附着力,使得隔热件不易脱离外延部。

可选地,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为弧面形、矩形、方形或三角形。这样,均匀分散隔热件对凹陷部的应力,减少隔热件的形变。

可选地,所述外延部上设置有贯通的通孔。这样,在注塑加工的时候,隔热件贯穿通孔,使得隔热件与外延部牢固的连接在一起,避免其两者的脱离。

可选地,所述锅沿上对称地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隔热件。这样,避免由于用户抓握的应力集中,从而导致结合至锅沿的隔热件的局部的损坏。

可选地,所述锅沿上整周设置有所述隔热件。这样,用户在拿取内锅时,可以直接抓握任意位置的隔热件,不需要选择抓握的方位,便于用户的使用。

可选地,所述隔热件由硅橡胶或者塑胶制成。这两种材料的隔热性能较好且便于加工。

可选地,所述隔热件通过注塑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外延部。由此设置方式,隔热件与外延部融为一体,增加隔热件附着至外延部的附着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内锅。这种烹饪器具便于用户拿取内锅。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主视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分解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主视剖视图;

图6为图5中的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分解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主视剖视图;

图9为图8中的C部的局部放大图;以及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210、310:内锅; 111、211、311:底壁;

112、212、312:侧壁; 113、213、313:锅沿

114、214、314:外延部; 115、315:凹陷部;

116、216、316:外延部的上表面;

118、218、318:上侧台阶; 119、219、319:下侧台阶;

217:通孔; 120、220、320:隔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通常,烹饪器具包括盖体和煲体。煲体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进行清洗。内锅的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向内锅中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110包括底壁111和侧壁112,侧壁112的上边缘向外延展形成锅沿113并形成内锅口部。底壁111呈圆形,侧壁112沿底壁111向上延伸,其中,侧壁与底壁的连接部分为曲面。锅沿113上设置有上侧台阶118和下侧台阶119,上侧台阶118和下侧台阶119可以对应设置,也可以错开设置。上侧台阶118和下侧台阶119之间形成有外延部114,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延部114沿内锅110的周向设置在内锅110的全部外周上,形成沿内锅110的环形的结构。当然,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外延部114也可以沿内锅110的周向设置在内锅110的部分外周上,构成便于用户抓握的部位。

外延部114上包裹有隔热件120,隔热件120沿锅沿113的周向设置在锅沿113的整周上。隔热件120的顶面与锅沿113的上表面平缓过渡,具体的说,外延部114的上表面116至底壁111的距离小于锅沿113至底壁111的距离,这样外延部114的上方留有容纳隔热件120的空间,以使得隔热件120不凸出于内锅110的锅沿113,当然,在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隔热件120的顶面也可以与锅沿113的上表面齐平。进一步的,上侧台阶118和下侧台阶119在制作过程中对隔热件120起到定位作用,从而便于隔热件120包裹在外延部114上。

隔热件120由与外延部114不同的材料制成,其可以由硅橡胶或者塑胶等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并通过注塑的方式连接至外延部114。应当了解,附图中的内锅形状只是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内锅显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大致为球形等。由于在内锅上部设置了隔热件,用户可以方便地直接操作内锅,例如从电饭煲中取出内锅或者将内锅移动位置等,而不需要垫放诸如垫布、手套等其他隔热材料,减少了用户被烫伤的风险。此外,该方案结构简单,并且成本较低。

具体的说,如图3所示,外延部114的下表面设置有凹陷部115,其沿内锅110的周向间隔设置。凹陷部115可以自外延部114的下表面向上延伸,当然,凹陷部也可以自外延部114的上表面116向下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15的横截面为弧面形。隔热件120通过注塑的方式连接至外延部114的具有凹陷部115的区域。这样,隔热件120与外延部114融为一体,并且凹陷部115有助于增加隔热件120的附着力,使得隔热件120不脱离外延部114。

如图4所示,外延部114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凹陷部115,多个凹陷部115沿外延部114的周向间隔设置。隔热件120沿外延部114的周向设置在外延部114的全部外周上。这样,用户在拿取内锅时,可以直接抓握隔热件120,不需要选择抓握的方位,便于用户的使用。当然,锅沿上也可以设置有多个隔热件,多个隔热件沿外延部的周向间隔设置,譬如两个隔热件对称设置在锅沿上。这样,当局部的隔热件有所损坏,也可以只替换损坏的隔热件,不需要替换整个隔热件,节约材料。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图7所示,外延部214上设置有包括通孔217,通孔217沿内锅210的高度方向贯穿外延部214,其横截面为矩形。这样,在注塑加工的时候,隔热件220贯穿通孔217,使得隔热件220与外延部214牢固的连接在一起,避免其两者的脱离。当然,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通孔217的横截面也可以为方形等形状。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图10所示,凹陷部315沿外延部314的周向设置在外延部314的全部外周上,并且隔热件320沿外延部314的周向设置在外延部314的全部外周上。此外,凹陷部315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这样,可以使得外延部314上的凹陷部315的区域构成环形的结构,而用户在抓握外延部314时,力可以均匀被分散到外延部314和隔热件320上,避免由于用户抓握的应力集中,从而导致隔热件320的局部的损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112134.3 (22)申请日 2016.10.11 (73)专利权人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 310052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高新技 术产业区滨安路501号 (72)发明人 丁志辉 阳梦乔 李泽涌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11336 代理人 刘明霞 李杉 (51)Int.Cl. A47J 36/00(2006.01) A47J 27/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

2、开了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 锅和烹饪器具。 所述内锅具有底壁和自底壁向上 延伸的侧壁, 侧壁的上边缘向外延展形成锅沿并 形成内锅口部, 锅沿上连续或者间隔地设置有隔 热件, 隔热件的顶面与锅沿的上表面基本齐平或 者平缓过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 在锅沿上 设置有隔热件, 可以防止用户拿取内锅时烫手, 并且隔热件的顶面与锅沿的上表面基本齐平或 平缓过渡, 这样, 锅沿的顶部留有容纳隔热件的 空间, 使得隔热件不突出于锅沿, 也确保了隔热 件不脱离锅沿, 使得用户在抓握内锅时不容易滑 脱。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7页 CN 206371909 U 2017.08.04 CN 20637。

3、1909 U 1.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具有底壁和自所述底壁向上延伸 的侧壁, 所述侧壁的上边缘向外延展形成锅沿并形成内锅口部, 所述锅沿上连续或者间隔 地设置有隔热件, 所述隔热件的顶面与所述锅沿的上表面基本齐平或者平缓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沿上设置有上侧台阶和下侧台阶, 并在所述上侧台阶与所述下侧台阶之间形成外延部, 所述隔热件通过所述上侧台阶和所述 下侧台阶的端面定位而包裹于所述外延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延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凹陷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

4、部的横截面为弧面形、 矩形、 方形 或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延部上设置有贯通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沿上对称地设置有至 少两个所述隔热件。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沿上整周设置有所述 隔热件。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件由硅橡胶或者塑 胶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件通过注塑的方式 连接至所述外延部。 10.一种烹饪器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

5、中的任一项所述 的内锅。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371909 U 2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 具。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现有的电饭煲及电压力煲的内锅大多数都不具有防烫移动把手, 而用户在 使用电压力锅时, 有时需要将内锅中煮的食物或汤汁倒出来, 但是由于内锅的温度较高, 难 以操作, 用户通常只能采用隔热帕等物件抓住内锅锅沿来操作, 这样给用户造成不便, 而且 内锅在被抓握时容易滑脱而致使用户烫伤。 只有极少数的内锅通过螺丝或铆钉固定有塑料 把手, 但此种结构的。

6、制作工艺繁琐, 增加了把手也影响了整机的外观。 因此, 需要提供一种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 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 中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 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 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 护范围。 0004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 其 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具有底壁和自所述底壁向上延伸的侧壁, 所述侧壁的上边缘向外延展 形成锅沿并形成内锅口部, 所。

7、述锅沿上连续或者间隔地设置有隔热件, 所述隔热件的顶面 与所述锅沿的上表面基本齐平或者平缓过渡。 000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 在锅沿上设置有隔热件, 可以防止用户拿取内锅时烫手, 并且隔热件的顶面与锅沿的上表面基本齐平或平缓过渡, 这样, 锅沿的顶部留有容纳隔热 件的空间, 使得隔热件不突出于锅沿, 也确保了隔热件不脱离锅沿, 使得用户在抓握内锅时 不容易滑脱。 0006 可选地, 所述锅沿上设置有上侧台阶和下侧台阶, 并在所述上侧台阶与所述下侧 台阶之间形成外延部, 所述隔热件通过所述上侧台阶和所述下侧台阶的端面定位而包裹于 所述外延部上。 这样, 锅沿的上侧台阶和下侧台阶之间形成有外。

8、延部, 使得上侧台阶的上方 留有容纳隔热件的空间, 并且上侧台阶和下侧台阶在制作过程中对隔热件起到定位作用, 从而便于隔热件包裹在外延部上。 0007 可选地, 所述外延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凹陷部。 由此设置方式, 凹陷部有助于提高 隔热件与外延部连接的附着力, 使得隔热件不易脱离外延部。 0008 可选地, 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为弧面形、 矩形、 方形或三角形。 这样, 均匀分散隔热 件对凹陷部的应力, 减少隔热件的形变。 0009 可选地, 所述外延部上设置有贯通的通孔。 这样, 在注塑加工的时候, 隔热件贯穿 通孔, 使得隔热件与外延部牢固的连接在一起, 避免其两者的脱离。 说 明 书 1/。

9、4 页 3 CN 206371909 U 3 0010 可选地, 所述锅沿上对称地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隔热件。 这样, 避免由于用户抓握 的应力集中, 从而导致结合至锅沿的隔热件的局部的损坏。 0011 可选地, 所述锅沿上整周设置有所述隔热件。 这样, 用户在拿取内锅时, 可以直接 抓握任意位置的隔热件, 不需要选择抓握的方位, 便于用户的使用。 0012 可选地, 所述隔热件由硅橡胶或者塑胶制成。 这两种材料的隔热性能较好且便于 加工。 0013 可选地, 所述隔热件通过注塑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外延部。 由此设置方式, 隔热件与 外延部融为一体, 增加隔热件附着至外延部的附着力。 0014 本实。

10、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所述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内锅。 这种烹饪器具 便于用户拿取内锅。 附图说明 0015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 新型。 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 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在附图 中, 0016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立体图; 0017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主视剖视图; 0018 图3为图1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0019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分解图; 0020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主视剖视图; 。

11、0021 图6为图5中的B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2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分解图; 0023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主视剖视图; 0024 图9为图8中的C部的局部放大图; 以及 0025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锅的分解图。 0026 附图标记说明: 0027 110、 210、 310: 内锅; 111、 211、 311: 底壁; 0028 112、 212、 312: 侧壁; 113、 213、 313: 锅沿 0029 114、 214、 314: 外延部; 115、 315: 凹陷部; 0030 116、 。

12、216、 316: 外延部的上表面; 0031 118、 218、 318: 上侧台阶; 119、 219、 319: 下侧台阶; 0032 217: 通孔; 120、 220、 320: 隔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在下文的描述中, 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 解。 然而,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 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 在其他的例子中, 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 对于 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0034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 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 显然, 本 。

13、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6371909 U 4 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的 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 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 方式。 0035 通常, 烹饪器具包括盖体和煲体。 煲体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 并且具有圆筒形 状的内锅收纳部, 内锅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 以方便对内锅 进行清洗。 内锅的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 用于向内锅中盛放待加热的材料, 诸如米、 汤等。 煲 体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 可以理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 电压力锅或。

14、其他的烹饪器具, 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 还 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0036 第一实施方式 0037 如图1-图4所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110包括底壁111和侧壁112, 侧壁112的上 边缘向外延展形成锅沿113并形成内锅口部。 底壁111呈圆形, 侧壁112沿底壁111向上延伸, 其中, 侧壁与底壁的连接部分为曲面。 锅沿113上设置有上侧台阶118和下侧台阶119, 上侧 台阶118和下侧台阶119可以对应设置, 也可以错开设置。 上侧台阶118和下侧台阶119之间 形成有外延部114, 在本实施方式中, 外延部114沿内锅110的周向设置在内锅11。

15、0的全部外 周上, 形成沿内锅110的环形的结构。 当然, 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 外延部114也可以沿内 锅110的周向设置在内锅110的部分外周上, 构成便于用户抓握的部位。 0038 外延部114上包裹有隔热件120, 隔热件120沿锅沿113的周向设置在锅沿113的整 周上。 隔热件120的顶面与锅沿113的上表面平缓过渡, 具体的说, 外延部114的上表面116至 底壁111的距离小于锅沿113至底壁111的距离, 这样外延部114的上方留有容纳隔热件120 的空间, 以使得隔热件120不凸出于内锅110的锅沿113, 当然, 在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 隔热 件120的顶面也可以与锅沿。

16、113的上表面齐平。 进一步的, 上侧台阶118和下侧台阶119在制 作过程中对隔热件120起到定位作用, 从而便于隔热件120包裹在外延部114上。 0039 隔热件120由与外延部114不同的材料制成, 其可以由硅橡胶或者塑胶等隔热性能 好的材料制成, 并通过注塑的方式连接至外延部114。 应当了解, 附图中的内锅形状只是示 例性的, 本实用新型的内锅显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 例如大致为球形等。 由于在内锅上部设 置了隔热件, 用户可以方便地直接操作内锅, 例如从电饭煲中取出内锅或者将内锅移动位 置等, 而不需要垫放诸如垫布、 手套等其他隔热材料, 减少了用户被烫伤的风险。 此外, 该方 案。

17、结构简单, 并且成本较低。 0040 具体的说, 如图3所示, 外延部114的下表面设置有凹陷部115, 其沿内锅110的周向 间隔设置。 凹陷部115可以自外延部114的下表面向上延伸, 当然, 凹陷部也可以自外延部 114的上表面116向下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 凹陷部115的横截面为弧面形。 隔热件120通过 注塑的方式连接至外延部114的具有凹陷部115的区域。 这样, 隔热件120与外延部114融为 一体, 并且凹陷部115有助于增加隔热件120的附着力, 使得隔热件120不脱离外延部114。 0041 如图4所示, 外延部114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凹陷部115, 多个凹陷部115沿外。

18、延部114 的周向间隔设置。 隔热件120沿外延部114的周向设置在外延部114的全部外周上。 这样, 用 户在拿取内锅时, 可以直接抓握隔热件120, 不需要选择抓握的方位, 便于用户的使用。 当 然, 锅沿上也可以设置有多个隔热件, 多个隔热件沿外延部的周向间隔设置, 譬如两个隔热 件对称设置在锅沿上。 这样, 当局部的隔热件有所损坏, 也可以只替换损坏的隔热件, 不需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6371909 U 5 要替换整个隔热件, 节约材料。 0042 第二实施方式 0043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5-图7所示, 外延部214上设置有 包括通孔21。

19、7, 通孔217沿内锅210的高度方向贯穿外延部214, 其横截面为矩形。 这样, 在注 塑加工的时候, 隔热件220贯穿通孔217, 使得隔热件220与外延部214牢固的连接在一起, 避 免其两者的脱离。 当然, 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 通孔217的横截面也可以为方形等形状。 0044 第三实施方式 0045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8-图10所示, 凹陷部315沿外延部 314的周向设置在外延部314的全部外周上, 并且隔热件320沿外延部314的周向设置在外延 部314的全部外周上。 此外, 凹陷部315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这样, 可以使得外延部314上 的凹陷部。

20、315的区域构成环形的结构, 而用户在抓握外延部314时, 力可以均匀被分散到外 延部314和隔热件320上, 避免由于用户抓握的应力集中, 从而导致隔热件320的局部的损 坏。 0046 除非另有定义, 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 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 不是旨在限 制本实用新型。 本文中出现的诸如 “设置” 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 件, 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 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 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 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

21、 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0047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但应当理解的是, 上述实施方式 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 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 本 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 这 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6371909 U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7 页 7 CN 206371909 U 7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7 页 8 CN 206371909 U 8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7 页 9 CN 206371909 U 9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4/7 页 10 CN 206371909 U 10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5/7 页 11 CN 206371909 U 11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6/7 页 12 CN 206371909 U 12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 7/7 页 13 CN 206371909 U 1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